CN116709966A -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9966A
CN116709966A CN202180079887.6A CN202180079887A CN116709966A CN 116709966 A CN116709966 A CN 116709966A CN 202180079887 A CN202180079887 A CN 202180079887A CN 116709966 A CN116709966 A CN 116709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bending
endoscope
friction
treatment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8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佳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09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17/2909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38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 A61B2017/00269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Steerable
    • A61B2017/0030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flexible means
    • A61B2017/00314Separate linked me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Steerable
    • A61B2017/00318Steer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gripping
    • A61B2017/0042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gripping ergonomic, e.g. fitting in fis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gripping
    • A61B2017/0043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gripping connectable to a fing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2Material properties elastic or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01Details of shaft
    • A61B2017/2905Details of shaft flexi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17/2909Handles
    • A61B2017/2912Handles 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actuating rod or pist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17/2909Handles
    • A61B2017/2912Handles 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actuating rod or piston
    • A61B2017/2919Handles 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actuating rod or piston details of linkages or pivot poi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48Sealing means, e.g. for sealing the interior from fluid entr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前端部进行动作的操作部的操作性优异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一种内窥镜处置器具(20),其具备:前端部(23),设置有可开闭的把持部(24);弯曲部(25),与前端部相邻设置且能够弯曲;操作部(22),被输入关闭把持部的操作及使弯曲部弯曲的操作;及操作线(27),将操作部的操作传递至把持部及弯曲部,操作部包含:操作部主体(50),可移动地保持连接有操作线的线材保持部(56);及操作手柄(51),移动线材保持部,所述内窥镜处置器具(20)具备摩擦调整机构(70),所述摩擦调整机构对应于与操作手柄的操作联动的线材保持部对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使卡止线材保持部的摩擦力增大。

Description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组合内窥镜装置和内窥镜处置器具来对活体实施各种处置。作为处置的一例,已知有内窥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适用ESD的例如食道、胃、大肠等的内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这3层构成,ESD中,粘膜层的病变部位包括粘膜下层在内而被剥离,例如如超过2cm的比较大的病变部位也能够一并切除。
作为内窥镜处置器具的一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如下内窥镜处置器具,其具备:插入部分,能够插入到体内;操作部;及一根操作线,从操作部延伸至插入部分,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被牵引向操作部侧,插入部分包含:前端部,具有可开闭的把持部;弯曲部,与前端部的操作部侧相邻设置且能够弯曲;及连接部,连接弯曲部和操作部。在该内窥镜处置器具中,连接部通过操作部的操作,沿着连接部的纵轴进退或以连接部的纵轴为中心而旋转,通过连接部进退或旋转,把持部进退或旋转,通过操作线被牵引,把持部关闭,且在把持部关闭的状态下弯曲部弯曲。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17231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弯曲部通过牵引操作部的操作线且能够摆动的操作手柄而弯曲。此时,被牵引的操作线通过所弯曲的弯曲部想要恢复到弯曲前的状态的弹性力或通过把持部提拉的病变部位的弹性力,向恢复到牵引前的状态的反牵引方向被拉拽。因此,在操作手柄的摆动支撑轴的部分或保持操作线的滑块的滑动部分等相对移动的部位设置有例如由橡胶等构成的摩擦部件,保持操作手柄的操作状态。并且,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有利用弹簧等施力部件,对操作手柄向牵引方向施力的结构。
但是,操作线的反牵引方向的恢复力随着牵引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基于摩擦部件或施力部件的保持力是恒定的。因此,例如,若将保持力设定为与恢复力的最大值一致,则操作手柄的操作变重,若保持力小则无法保持动作手柄的操作状态等,难以调节操作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出一种使前端部进行动作的操作部的操作性优异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具备:前端部,设置有可开闭的把持部;弯曲部,与上述前端部相邻设置且能够弯曲;操作部,被输入关闭上述把持部的操作及使上述弯曲部弯曲的操作;及操作线,将上述操作部的操作传递至上述把持部及上述弯曲部,上述操作部包含:操作部主体,可移动地保持连接有上述操作线的线材保持部;及操作手柄,移动上述线材保持部,上述内窥镜处置器具具备摩擦调整机构,该摩擦调整机构根据与上述操作手柄的操作联动的上述线材保持部对上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使卡止上述线材保持部的摩擦力增大。
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其具备:作为上述内窥镜处置器具的第1处置器具;第2处置器具;及内窥镜,具有上述第1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1处置器具通道及上述第2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2处置器具通道。
本发明的处置方法,其中,利用上述内窥镜装置,通过上述内窥镜的上述第1处置器具通道,将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前端部配置于体内的病变部位,通过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把持部把持上述病变部位,在把持住上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使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弯曲部弯曲,由此抬起上述病变部位,在抬起上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通过插入贯通于上述内窥镜的上述第2处置器具通道的上述第2处置器具对上述病变部位的下方部位进行处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使前端部进行动作的操作部的操作性优异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前端部的把持部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把持部的动作的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弯曲部及连接部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弯曲部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图5的弯曲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图5的弯曲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图5的弯曲部的内部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2是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摩擦调整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连杆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1所示的线材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另一摩擦调整机构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中的固定部与操作部主体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沿着X-X线的部分的剖面向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8所示的摩擦机构中的旋转时的接触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部中的固定部与操作部主体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机构的另一例的剖面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摩擦机构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操作部的操作手柄的操作方向和把持部的动作方向的朝向的说明示意图。
图23是用于对操作部的操作手柄的操作移动面与弯曲部的弯曲动作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4是从上方观察图23所示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的操作部手柄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从操作部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前端侧观察图23所示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的操作部主体的图。
图26是表示利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利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8是表示利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9是表示组合使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和其他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组合使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和其他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1是表示组合使用图2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和其他内窥镜处置器具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2是表示图10的操作部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图2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处置器具进行说明。另外,图1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
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2、光源装置3及处理器4。内窥镜2具有:内窥镜插入部6,用于插入到受检体内;内窥镜操作部7,与内窥镜插入部6相连;及通用塞绳8,从内窥镜操作部7延伸,内窥镜插入部6由内窥镜前端部10、与内窥镜前端部10相连的内窥镜弯曲部11及连接内窥镜弯曲部11和内窥镜操作部7的内窥镜连接部12构成。
在内窥镜前端部10搭载有包含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内窥镜弯曲部11构成为能够弯曲,通过内窥镜操作部7操作内窥镜弯曲部11的弯曲。并且,内窥镜连接部12构成为具有能够仿照受检体内的插入路径的形状变形的程度的挠性。
在内窥镜操作部7设置有操作利用上述摄像装置的拍摄的操作按钮及操作内窥镜弯曲部11的弯曲的操作旋钮。并且,在内窥镜操作部7设置有能够插入内窥镜处置器具20(参考图2)的第1处置器具插入口13及第2处置器具插入口15,在内窥镜插入部6的内部设置有从第1处置器具插入口13到达内窥镜前端部10且向内窥镜前端部10的端面开口的第1处置器具通道14及从第2处置器具插入口15到达内窥镜前端部10且向内窥镜前端部10的端面开口的第2处置器具通道16。
在内窥镜插入部6及内窥镜操作部7以及通用塞绳8的内部设置有光导件及电缆,在通用塞绳8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器9。内窥镜2经由连接器9与光源装置3及处理器4连接。
通过光源装置3生成的照明光经由上述光导件引导至内窥镜前端部10,并从内窥镜前端部10出射。并且,上述摄像元件的工作功率、驱动摄像元件的控制信号及从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经由上述电缆在处理器4与摄像装置之间传输。处理器4对所输入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来生成受检体内的观察部位的图像数据,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显示于显示器5并进行记录。
图2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处置器具20的一例。
内窥镜处置器具20具备:插入部21,能够插入贯通于第1处置器具通道14(参考图1);处置器具操作部22(以下,简称为“操作部22”);及固定部52,安装固定于内窥镜操作部7。插入部21包含:前端部23,具有通过操作部22进行开闭操作的把持部24;弯曲部25,与前端部23的操作部侧相邻设置;及连接部26,连接弯曲部25和操作部22。
在插入部21插入贯通于第1处置器具通道14时,连接部26容纳于第1处置器具通道14,并且前端部23及弯曲部25从内窥镜前端部10(参考图1)的端面突出。容纳于第1处置器具通道14的连接部26与内窥镜连接部12同样地构成为具有能够仿照受检体内的插入路径的形状变形的程度的挠性。连接部26为本发明的软性部的一例。
图3及图4表示内窥镜处置器具20中的前端部23的把持部24的结构及动作。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把持部24具有一对把持爪30及一对连杆部件31。前端部23具有可转动地支撑一对把持爪30的支撑体32。一对把持爪30交叉配置,销33贯穿一对把持爪30的交叉部分而设置。销33固定于支撑体32。把持爪30通过支撑体32支撑为能够以销33为转动轴而转动。
在把持爪30的基端部可转动地连结有连杆部件31的前端部,在连杆部件31的基端部连接有操作线27。操作线27从前端部23经过弯曲部25及连接部26到达操作部22,根据操作部22中的操作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或向前端部23侧挤出。
图3表示操作线27向前端部23侧挤出的状态,一对把持爪30的前端部打开。通过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如图4所示,一对把持爪30的前端部关闭。活体的处置部位被关闭的一对把持爪30的前端部把持。
图5及图6表示内窥镜处置器具20中的弯曲部25及连接部26的结构及动作。
连接部26具有挠性,且还具有能够从操作部22侧向弯曲部25侧传递并进及旋转动力的刚性。这种连接部26例如可以如下构成,即,在金属制的带板材卷绕成螺旋状而得的螺管的外周包覆编织金属制线材而成的网状管,并在网状管的外周包覆树脂制外皮。如图6所示,通过操作部22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部25能够向相对于包含一对把持爪30的开闭方向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曲。总而言之,包含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方向的弯曲动作面成为相对于一对把持爪30的开闭动作面大致垂直的方向。
图7至图9表示弯曲部25的内部的结构及动作。
弯曲部25具有多个弯曲件42及树脂制外皮43。多个弯曲件42沿包含弯曲部25的插入部21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相邻的两个弯曲件42经由配置成在弯曲部25的径向上对置的一对销46连结。如图8所示,一对销46配置于与一对把持爪30的开闭方向大致平行的轴X上。因此,通过一对销46连结的相邻的弯曲件42能够以轴X为转动轴而转动。通过以轴X为转动轴的多个弯曲件42的转动相加,如图9所示,弯曲部25沿着相对于一对把持爪30的开闭方向(轴X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曲动作面)弯曲。
弯曲部25通过用于开闭一对把持爪30的操作线27弯曲。如图8所示,多个弯曲件42分别具有可推拉地保持操作线27的导线器47。以轴X作为边界将弯曲件42一分为二成第1侧A和相反的一侧的第2侧B时,导线器47设置于其中的第2侧B。因此,通过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弯曲部25以第1侧A位于弯曲外侧且第2侧B位于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
如此,通过一根操作线27的牵引进行把持部24的关闭动作和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由此,操作部22中的操作变得容易。在此,构成为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时,首先把持部24关闭,在把持部24关闭的状态下,弯曲部25弯曲。把持部24的关闭动作和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的动作顺序能够根据把持部24关闭时的动作阻力与弯曲部25弯曲时的动作阻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设定。总而言之,弯曲部25的动作阻力相对大时,先进行把持部24的关闭动作,后进行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
把持部24关闭时的动作阻力包括一对把持爪30的交叉部分的摩擦和把持爪30与连杆部件31的连结部分的摩擦。同样地,弯曲部25弯曲时的动作阻力包括相邻的两个弯曲件42的连结部分的摩擦。并且,弯曲部25的外皮43为将弯曲部25拉直成直线状的弹性部件,弯曲部25弯曲时的动作阻力包括外皮43的弹性。并且,操作线27也是将弯曲部25拉直成直线状的弹性部件,弯曲部25弯曲时的动作阻力包括操作线27的弹性。另外,将弯曲部25拉直成直线状的弹性部件并不限于外皮43、操作线27等,也可以是线弹簧、板簧等。
如此,通过操作线27的牵引而弯曲的弯曲部25的外皮43由弹性部件构成,由此通过外皮43产生从弯曲状态恢复到直线状态的方向的弹性力。
并且,弯曲部25的外皮43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在被操作线27牵引而变形的状态下产生返回方向的弹性力,而且弯曲部25的弹性力根据弯曲量而增大。通过能够应对该弹性力的后述摩擦调整机构70、73,根据弯曲部25的弯曲量(角度)增大摩擦力,从而良好地维持弯曲部25的弯曲状态。
在此,操作线27被牵引的移动量越大,向返回方向拉拽操作线27的力(以直线状延伸的力)越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后述摩擦调整机构70、73,能够与操作线27的牵引量对应而增大摩擦力,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牵引状态,该摩擦调整机构70、73能够应对向返回方向拉拽操作线27的力(弹性恢复力)的变化。
并且,弯曲部25也可以通过由弹性体等弹性材料构成的挠性管材形成,以此代替作为外皮43的内侧部件的可转动地连结的多个弯曲件42。在弯曲部25由挠性管材构成的情况下,弯曲部25弯曲时的动作阻力(弹性恢复力)包括管材的弹性,产生更强的弹性力。如此,通过外皮43的内侧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弯曲部25能够在被操作线27牵引而变形的状态下,向返回方向产生作用力。
图10及图11表示操作部22的结构。
操作部22具有作为使把持部24(参考图3)进退及旋转的进退旋转操作的输入机构的操作部主体50、作为使把持部24开闭且使弯曲部25(参考图2)弯曲的开闭弯曲操作的输入机构的操作手柄51及可拆装地安装于内窥镜操作部7(参考图1)的安装部分即固定部52。
固定部52具有连接配件52a。连接配件52a与设置于内窥镜操作部7的第1处置器具插入口13(参考图1)的接口连接,在连接有连接配件52a的状态下,操作部22被内窥镜操作部7支撑。
操作部主体50形成为杆状,并被固定部52支撑为能够沿以箭头E示出的中心轴向及以箭头F示出的绕中心轴的旋转方向进行动作。连接部26通过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连接,根据操作部主体50的箭头E方向的动作,沿着连接部26的纵轴进退。并且,连接部26根据操作部主体50的箭头F方向的动作,以连接部26的纵轴为中心而旋转。连接部26的进退及旋转传递至把持部24,把持部24也与连接部26一体地进退及旋转。
操作手柄51由操作部主体50支撑为可摆动。详细而言,如图11所示,操作手柄51被转动支轴部55a(55)支撑,自由端部51a能够向从操作部主体50分开的打开方向C及靠近操作部主体50的关闭方向D摆动。总而言之,操作手柄51被支撑为在以转动支轴部55a为中心的扇形操作移动面上移动。
图12表示向关闭方向D对操作手柄51进行了操作时的状态。操作手柄51在向关闭方向D摆动时牵引(箭头G方向)操作线27,在向打开方向C摆动时压入(箭头G的相反方向)操作线27。操作线27固定于线材保持部56,该线材保持部56在操作部主体50内设置成能够沿着其轴线滑动移动。线材保持部56经由可转动地与转动支轴部55c(55)连结的连杆部件57连接于操作手柄51。连杆部件57和操作手柄51经由转动支轴部55b(55)可转动地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随着操作线27的牵引量(箭头G方向的移动量)增大,向返回方向拉拽线材保持部56的力(弹性恢复力)增大。并且,把持病变部位并提拉时,随着提拉量(牵引量),恢复力变强。因此,随着牵引量的增大而增大的恢复力作用于操作手柄51。为了应对该恢复力的变化,摩擦调整机构70设置于转动支轴部55c,该摩擦调整机构70根据与操作手柄51的操作联动的操作线27的牵引量,使卡止线材保持部56的摩擦力增大。
相对于操作手柄51的打开方向C的摆动,操作线27向前端部23侧顶出,相对于操作手柄51的关闭方向D的摆动,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在该情况下,通过操作手柄51向关闭方向D摆动,把持部24关闭且弯曲部25弯曲。
操作手柄51具有保持其操作状态的摩擦调整机构70,由此构成为能够在最大弯曲角度以下的任意角度下将弯曲部25的弯曲角度保持为任意角度。摩擦调整机构70根据与操作手柄51的摆动联动的线材保持部56对操作线27的牵引量的增大,使卡止线材保持部56的摩擦力增大。
如此,通过摩擦调整机构70能够随着操作线27的牵引量增大而使摩擦力增大,因此即使由于操作线27的牵引量增大而线材恢复力变强,也防止操作手柄51返回的动作,无论操作手柄51的操作位置处于哪个位置,都能够使手离开操作手柄51,而且,转动时所需的操作力小,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操作手柄51经由连杆部件57可滑动移动地连结线材保持部56,由此随着操作手柄51的操作而相对移动的部位增加。由此,能够增加设置摩擦调整机构70的部位的选项。并且,随着对线材保持部56的牵引力量增大,连杆部件57以使前端部23侧相对于线材保持部56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增大抵抗操作线27的恢复力的力,并能够将此利用于手柄操作性。
图13~图15是表示摩擦调整机构70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摩擦调整机构70通过贯穿转动支轴部55c的贯穿孔55h的紧固部件58m,以连杆部件57夹在一对线材保持部56之间的方式被紧固(图示中,省略紧固部件58m的内螺纹侧)。在此,线材保持部56及连杆部件57的转动支轴部55c的围绕轴的周围部分构成为圆筒形状。然后,设置有在圆筒形状部位的部件厚度方向上相对地接触并能够调整摩擦力的凸轮部70c。如后述,该凸轮部70c能够与转动支轴部55c的旋转角度对应而变更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
连杆部件57中,如图14所示,在具有转动支轴部55c的连杆部贯穿孔57h的圆筒部57b中,在从轴心CL方向观察时在表背两个端面设置有凸轮部57c(70c)。凸轮部57c形成为将圆筒部57b的表背两个端面分割为半圆的区域。总而言之,在圆筒部57b的表背两个端面上,在其各半圆区域形成有向圆周方向倾斜的凸轮面。更详细而言,成为相对于圆筒部57b的半圆区域中的一端侧57ct的厚度(W1),另一端侧57ce的厚度(W2)变薄的倾斜结构。即,圆筒部57b的厚度是以一端侧57ct的厚度(W1)为最大,在图14中朝向逆时针方向逐渐变薄的结构。
如图15所示,线材保持部56的圆筒部56b具有凸台部56d,该凸台部具有贯穿孔55h且能够嵌入到连杆部贯穿孔57h,在凸台部56d的周围部分,在从轴心CL方向观察时在一端面侧(内侧)设置有凸轮部56c。凸轮部56c被分割于圆筒部56b的半圆区域,在该半圆区域具备厚度在圆周方向上倾斜的凸轮面。成为圆筒部56b的厚度以一端侧56ct的厚度(W3)为最大,在图15中朝向顺时针方向的另一端部56ce的厚度(W4)逐渐变薄的凸轮面。
如此构成的线材保持部56的凸轮部56c和连杆部件57的凸轮部57c如图13所示那样组合,并利用紧固部件58m紧固,由此能够改变凸轮面的接触压力。即,若以转动支轴部55c为中心,向连杆部件57相对于线材保持部56的角度变小的方向转动(若牵引量增大),则连杆部件57的凸轮部57c以扩张线材保持部56的凸轮部56c的方式发挥作用。其结果,能够随着操作线27的牵引量的增大而使凸轮面彼此的接触压力逐渐增加,并能够使摩擦力逐渐增加。
如此,摩擦调整机构70设置于可转动地支撑操作手柄51的转动支轴部55c,转动支轴部55c在其轴周围具备与旋转角度对应地变更接触压力的凸轮部70c,因此摩擦调整机构70的结构不会大型化,能够使其紧凑。
如此,摩擦调整机构70的凸轮部70c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内的线材保持部56。即,通过设置于连杆部件57与线材保持部56之间的转动支轴部55c,例如即使在操作者的手润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液体向凸轮部70c浸入,能够防止摩擦力的变动。
并且,在转动支轴部55c设置有贯穿该转动支轴部55c的紧固部件58m,构成为能够调整转动支轴部55c的紧固力。如此,通过调整紧固部件58m的紧固,能够调整紧固力,由此能够改变凸轮面的接触压力。其结果,能够容易调整摩擦调整机构70的摩擦力。并且,通过在紧固部件58m与线材保持部56之间夹持弹性部件,也能够调整凸轮面彼此的接触压力。例如,通过在紧固部件58m与线材保持部56之间夹持弹簧常数小的弹簧垫圈,能够缓和接触压力的上升。
摩擦调整机构70设为设置于转动支轴部55c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设置于其他转动支轴部55a、55b的结构。总而言之,只要是参与操作手柄51的摆动的转动支轴部55,则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并且,摩擦调整机构70可以设置于多个位置。并且,可以是将一个位置作为摩擦调整机构70,在其他位置配置与操作手柄51的操作位置无关地产生恒定摩擦力的、例如由橡胶等构成的摩擦部件的结构。
构成凸轮部70c的连杆部件57和线材保持部56的材质优选为产生适当的摩擦且不易产生粘滑现象的材质。并且,线材保持部56与操作部主体50滑动,因此优选为摩擦系数低的材质。从以上的观点考虑,线材保持部56优选为聚丙烯、聚乙烯、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 Fluoro Ethylene)等低摩擦的树脂材料,连杆部件57优选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等具有适当的摩擦系数的材料。
另外,在搬运、保管的状态下,杆被固定为凸轮彼此的接触压力小的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对构成凸轮的部件施加长时间的压缩力,抑制蠕变现象引起的尺寸变化、接触压力的降低。
图16是操作部22的另一摩擦调整机构73的例子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摩擦调整机构73具备第1滑动部71及第2滑动部72作为随着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滑动移动的线材保持部56的滑动移动而能够与线材保持部56滑动接触的滑动部。第1滑动部71例如具有可滑动地保持轴状线材保持部56的平坦的滑动壁面56s。第2滑动部72具有能够随着操作线的牵引量(线材保持部56的移动量)的增大而使线材保持部56的保持力增大的倾斜壁面73t。
如此,包含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滑动移动的线材保持部56及通过线材保持部56的移动可滑动接触的第1滑动部及第2滑动部71、72,第1滑动部及第2滑动部71、72具有至少其一部分与操作线27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使对线材保持部56的接触压力增大的倾斜结构。因此,能够随着操作线27的牵引量增大而使摩擦力增大。因此,即使操作线27的牵引量增大而线材恢复力变强,也能够通过倾斜壁面73t逐渐增大接触力,应对操作手柄51想要返回的力的大小。其结果,无论其操作位置处于哪个位置,操作手柄51都被保持,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第1滑动部71例如构成为例如O型环等环状部件73a与由沿着滑动方向的圆筒状内壁面构成的滑动壁面56s接触。因此,滑动壁面56s和环状部件73a始终以恒定的接触力接触,因此第1滑动部71能够对线材保持部56产生恒定的摩擦力。
如此,滑动部包含对线材保持部56的接触压力大致恒定的第1滑动部71及对线材保持部56的接触压力与操作线27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增大的倾斜结构的第2滑动部72,因此能够通过两个滑动部分别调整摩擦力,容易进行摩擦力的调整。因此,能够产生稳定的摩擦力,即使通过操作线27的牵引量增大而线材恢复力变强,也能够可靠地保持操作手柄51,无论操作手柄51的操作位置处于哪个位置都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第2滑动部72具备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的一端侧50e的例如圆筒形的气缸73c及设置于线材保持部56的一端部且可滑动移动地设置于气缸73c内的活塞73p。在该活塞73p的外周设置有与构成气缸73c的内壁面的倾斜壁面73t接触的环状的例如O型环等弹性部件73o。倾斜壁面73t以随着活塞73p向牵引方向移动(图中,向箭头G方向移动)而使气缸内径变小的方式倾斜。
在此,第1滑动部71设定为比第2滑动部72小的摩擦力。由此,能够由第1滑动部71产生最低限度的摩擦力,并能够由第2滑动部72进行摩擦力的调整部分。其结果,容易进行摩擦力的调整,能够获得稳定的摩擦力。
并且,关于摩擦力的调整,能够通过第2滑动部72的倾斜壁面73t与弹性部件73o之间的接触力来调整。而且,弹性部件73o由O型环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弹性变形结构,能够廉价地制造。
图17是表示在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机构80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8表示固定部52的内部结构,是图17的沿着X-X线的部分的剖面向视图。并且,图19是用于对摩擦机构80中的旋转时的接触状态进行说明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7及图18所示,将操作部22安装于内窥镜操作部7(参考图1)的固定部52具备可滑动移动地容纳操作部主体50的前端侧(图17中的左侧)的小径的插入端部50t的大致圆筒形容纳空间SS。在构成容纳空间SS的内壁面设置有朝向容纳空间SS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52d。突起部52d沿着容纳空间SS的长度方向即插入端部50t的进退方向(操作线27的牵引方向和压入方向)形成。并且,突起部52d在内壁面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四个)。在插入端部50t设置有圆环状摩擦部件59,以便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突起部52d接触,并沿着插入端部50t的旋转方向(箭头F方向)。摩擦部件59例如由O型环等具有规定的弹性的部件构成。
如此,操作部22包含安装操作部22的固定部52及能够沿着操作线27相对于该固定部52进退且能够沿着与进退方向正交的面旋转的操作部主体50。并且,具备摩擦机构80,其在固定部52和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方向上产生第1摩擦力(旋转方向摩擦力),在固定部52和操作部主体50的进退方向上产生与第1摩擦力不同的第2摩擦力(进退方向摩擦力)。
总而言之,摩擦机构80在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箭头F方向)方向上对固定部52产生第1摩擦力(旋转方向的摩擦力)。并且,在操作部主体50的进退方向(箭头E方向)上对固定部52产生与第1摩擦力不同的第2摩擦力(进退方向的摩擦力)。
如此,在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旋转时的旋转方向摩擦力和进退时的进退方向摩擦力不同,由此能够容易地分别设定操作部22的旋转方向的力和进退方向的力。由此,能够避免如以往那样由于优先旋转和进退中的任一个而导致另一个的操作性变差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提供容易进行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及进退双方的操作的操作部22。
如图19所示,通过摩擦部件59和突起部52d的旋转方向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第1摩擦力通过在摩擦部件59产生变形部59t而增大。变形部59t的形成条件如下:在摩擦部件59相对于突起部52d进行了旋转时,由于与突起部52d的接触压力,摩擦部件59的表面稍微凹陷;通过摩擦部件59被突起部52d摩擦,在圆周方向上容易变形(容易伸展);摩擦部件59在旋转中是长条的,因此容易在旋转方向上伸展等。通过形成该变形部59t,摩擦部件59相对于突起部52d的接触压力增大,摩擦阻力增大。
另一方面,在进退方向上,摩擦部件59的表面相对于突起部52d凹陷,但在摩擦部件59的径向(厚度方向)上维持凹陷的状态,并不形成如变形部59t那样的部分,第2摩擦力不会增大。即,第1摩擦力设定为比第2摩擦力大。
如此,作为旋转方向的摩擦力的第1摩擦力设定为比作为进退方向的摩擦力的第2摩擦力大,由此能够将操作部22的旋转操作时和进退操作时所需的力调整为接近,能够实现操作部22的操作性的提高。
在摩擦机构80中,摩擦部件59沿着旋转方向延伸,突起部52d沿着进退方向延伸。通过该结构,摩擦部件59与突起部52d的接触在旋转方向上,突起部52d使摩擦部件59变形的同时移动,因此能够增大旋转方向的阻力。相比于此,在进退方向上,摩擦部件59处于只有规定的部分与突起部52d接触的局部接触状态,因此能够减小进退时的阻力。其结果,能够使旋转方向和进退方向的阻力分别最佳化,能够提高操作部主体50的操作性。
如图18所示,摩擦部件59构成为圆环形状,突起部52d由在摩擦部件59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四个且沿进退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52d构成。由此,在进退方向上,突起部52d与摩擦部件59的接触是局部接触,避免摩擦阻力的增大。另一方面,在旋转方向上,突起部52d与摩擦部件59的接触在各突起部52d的位置伴随摩擦部件59的变形,因此能够增大摩擦阻力。
相反,在想要增大进退方向的摩擦阻力时,扩大突起部52d的宽度即可。进退方向的摩擦阻力和摩擦部件59与突起部52d的接触面积大致成正比,因此通过变更突起部52d的形状,能够自由地调整摩擦阻力。
通过如以上的结构,能够分别自由地设计旋转方向和进退方向的摩擦力,因此还能够避免使用润滑剂。润滑剂在制造中的管理繁杂,成为涂布量引起的偏差或对树脂材料的不良影响等各种问题的原因,因此在品质、成本方面,还能够期待不需要润滑剂所带来的效果。
图20是表示在操作部22中的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机构80的另一例的剖面立体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摩擦机构80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立体图。
图20所示的操作部22的摩擦机构80中,在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即,在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的插入端部50t之间设置有进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滑动环75。滑动环75在与突起部50td嵌合的一侧允许操作部主体50的进退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在与突起部50td嵌合的一侧的相反侧,隔着摩擦部件76允许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移动(箭头F方向)。
并且,摩擦机构80由第1摩擦部位81及第2摩擦部位82这两个部位构成,将具有滑动环75的部位作为第1摩擦部位81,在与第1摩擦部位81不同的部位具有产生旋转方向及进退方向的摩擦力的第2摩擦部位82。
第2摩擦部位82例如为设置于插入端部50t的前端部的O型环77与固定部52的圆筒形状的内周壁面52w接触的结构。因此,通过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移动(箭头F方向)产生规定的摩擦。并且,通过操作部主体50的进退移动(箭头E方向)产生规定的摩擦。
如图21所示,构成第1摩擦部位81的滑动环75中,在环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环槽75g,由O型环构成的摩擦部件76嵌合于该环槽75g。并且,滑动环75嵌合于沿着固定部52的内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的环引导槽52g。因此,环引导槽52g的底壁52gw与摩擦部件76接触。并且,在滑动环75的内周侧设置有沿着进退方向的纵槽75k,突起部50td可滑动地嵌合于该纵槽75k。通过如此构成,第1摩擦部位81能够在进退方向上几乎不产生基于摩擦力的阻力,但在旋转方向上产生大摩擦力。
如此,通过在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的插入端部50t之间设置滑动环75,并且在滑动环75的一端侧设置摩擦部件76,能够改变与滑动环75接触的一侧和与摩擦部件76接触的一侧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分别分开固定部52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的旋转方向(箭头F方向)和进退方向(箭头E方向)的摩擦。
并且,通过设置第1摩擦部位81和第2摩擦部位82的多个摩擦部位,能够在多个部位调整摩擦力,容易进行调整。
并且,第2摩擦部位82设定为产生比第1摩擦部位81小的摩擦力。
在图20、图21中,对突起部50td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突起部50td也可以设置于固定部52。在该情况下,环引导槽52g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并且,纵槽75k设置于滑动环75的外周侧,环槽75g及摩擦部件76设置于滑动环75的内周侧。即,突起部50td设置于固定部52及操作部主体50中的其中一个,并向固定部52及操作部主体50中的另一个侧突出。具体而言,突起部50td设置于固定部52(其中一个)并向操作部主体50侧(另一个侧)突出,或突起部50td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其中一个)并向固定部52侧(另一个侧)突出。
如此,通过使第2摩擦部位82产生小摩擦力,能够通过第2摩擦部位82产生最低限度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摩擦部位81的摩擦力的调整。
回到图10,在操作部主体50的外表面设置有在向进退方向对操作部主体50进行操作时能够卡合手指的凹部50c及凸部50d。
如此,通过在操作部主体50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50c及凸部50d,在向进退方向对操作部主体50进行操作时,能够将手指勾在可卡合的凹部50c和凸部50d,能够提高进退方向的操作性。
并且,在操作部主体50最接近固定部52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下,固定部52的端面52m与和端面52m对置的操作部主体50的端面50m之间的间隔是朝向操作部主体50的外表面侧变宽的倾斜面。
如此,固定部52的端面52m和操作部主体50的端面50m最接近时的间隔是朝向操作部主体50的外表面侧变宽的倾斜面,因此能够避免在操作部主体50的进退操作中手指被夹在两个部件的端面之间的麻烦。
图22是用于对操作部22的操作手柄51的操作方向和把持部24的动作方向的朝向进行说明的说明示意图。
如图22所示,使操作线27成为直线状,沿着操作线27的轴线方向朝向前端部23观察操作部22时(图22中,从操作部主体50的方向朝向前端部23方向观察时),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面MS(参考图23)的位置(图22中,与前端部23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位于以在操作部22上设置有使弯曲部25进行动作的操作手柄51的位置(图22中0度的位置)为起点,在轴线(图22中,由操作线27表示的轴线)的圆周方向上,向顺时针方向大于180度且小于顺时针270度的范围OE。
若如此构成,则例如在内窥镜处置器具20安装于内窥镜操作部7来使用时,在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操作方向(图22中,表示0度的直线方向)与显示于内窥镜画面的监视器5的弯曲部25(包含前端部23)的弯曲动作面MS之间的关系中,设定为以使监视器5的画面上方与操作者的正前方的操作方向(图22中,表示180度的直线方向)一致的情况和使监视器5的画面上方与相对于操作者的正前方向90度右方向的操作方向(图22中,表示270度的直线方向)一致的情况下的中间位置CP(从0度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225度的位置)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小于90度的范围OE的位置成为监视器5的画面上方。
如此,通过操作部22进行动作的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面MS的位置位于以配置有操作手柄51的位置为起点(0度),向顺时针方向大于180度且小于顺时针270度的范围OE,由此在对操作部22进行操作时,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面MS的方向和操作画面的方向不会对操作者的操作感觉产生违和感地被接受。其结果,能够提高操作部22的操作性。
图23是用于对操作部22的操作手柄51的操作移动面OS与弯曲部25的弯曲动作面MS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如图23所示,操作移动面OS是包含操作部22的操作手柄51所描绘的扇型移动面的虚拟平面。并且,弯曲动作面MS是包含向与把持爪30所开闭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25的扇型移动面的虚拟平面。
并且,通过操作线27的牵引而弯曲部25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动作面MS最优选设定于以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时的操作移动面OS为起点,向顺时针方向225度(图22中,中间位置CP)的位置。
如此,弯曲动作面MS设定于以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时的操作移动面OS为起点,向顺时针方向225度的中间位置CP,由此在操作手柄51的操作朝向与弯曲部25的弯曲朝向之间的关系中,能够成为根据操作者而操作部22的把持方式发生变化的变动范围的中间朝向。其结果,即使根据操作者而把持方式(操作朝向)发生变化,也能够避免弯曲部25的动作朝向的极端变化所带来的违和感,能够实现内窥镜技术的稳定化。
并且,操作部22具有:操作部主体50,能够相对于将操作部安装于规定部位的固定部52转动来使前端部23的朝向转动;及操作手柄51,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进行开闭来使操作线27移动。
如此,操作部22能够相对于固定部52旋转,因此能够通过操作部主体50使前端部23旋转,操作手柄51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进行以转动支点(转动支轴部55a)为中心的开闭动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部主体50的转动和操作手柄51的开闭。
图24是从上方观察内窥镜处置器具20中的操作手柄51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4所示,操作手柄51具有第1突出部51f,该第1突出部51f相对于对该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的手指Hf,至少关闭操作手柄51的一侧的侧面51w和打开的一侧的侧面51u可同时对置地弯曲。
如此,操作手柄51通过设置第1突出部51f,相对于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的手指Hf,在手指Hf的内侧及外侧配置侧面51u、51w,因此通过向关闭方向(箭头D方向)或者打开方向(箭头C方向)移动放置在第1突出部51f的内侧的手指Hf,能够自由地开闭操作手柄51。
并且,第1突出部51f是具有至少与操作手柄51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图24中,右侧)开放的开放部51s的钩形状。
如此,是将与操作手柄51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设为开放部51s的钩形状,由此例如能够从操作手柄51向正交的横向(箭头J方向)滑动移动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的手指Hf。
操作手柄51具有向与操作手柄51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2突出部51b。
如此,具有向与操作手柄51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2突出部51b,因此即使相对于操作手柄51向横向挪开手指,也能够将手指放置在操作手柄51。其结果,即使相对于手的操作部22的把持方式在操作部22的圆周方向上发生变化,也能够通过第2突出部51b进行操作手柄51的操作。例如,手指Hf为右手手指,并以向箭头C方向旋转的方式扭动右手时,基于手指Hf的第1突出部51f的操作变得困难,但通过将手指Hf从第1突出部51f移动至第2突出部51b,由手指Hf进行第2突出部51b的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手柄51的操作。
并且,第1突出部51f和第2突出部51b连续地形成。由此,操作手柄51的可操作的面作为连续的平面而变宽,即使在与操作手柄51的开闭操作一同进行旋转操作时,可操作范围变宽,手指Hf不离开操作手柄51就能够进行旋转操作和开闭操作。
图25是从操作部主体50的轴线方向的前端侧观察内窥镜处置器具20中的操作部主体的图。如图25所示,操作部22在操作部主体50与操作部22的轴向正交的横截面上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并且,长度方向与包含操作手柄51的操作移动面OS的面大致平行。
如此,操作部22中,在与操作部22的轴向正交的横截面中,长度方向与包含操作手柄51的操作移动面OS的面大致平行,因此如图25所示,用手把持操作部22时,放置在操作手柄51的手指Hf和把持操作部主体50的手掌贴合,操作性优异。并且,即使操作者不目视操作手柄51,操作者也能够通过握住操作手柄51,容易地判别操作手柄51的方向。
图26至图31中,作为利用内窥镜处置器具20的处置方法的一例,示出了ESD中的处置方法。另外,设为相对于操作手柄51的关闭方向D的摆动,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并且,与内窥镜处置器具20组合来使用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为切开器具,是在前端部具有能够开闭的一对爪61的高频剪刀钳60(参考图29)。一对爪61通过高频剪刀钳60的操作部开闭。在一对爪61关闭且活体组织被一对爪61把持的状态下,经由活体组织在一对爪61与对电极板之间流通高频电流或在一对爪61之间流通高频电流,由此活体组织被烧灼,进行切开。
如图26所示,内窥镜2插入到体内,内窥镜前端部10配置于粘膜层的病变部位LA的侧方。内窥镜处置器具20插入贯通于内窥镜2的第1处置器具通道14,内窥镜处置器具20的前端部23及弯曲部25从内窥镜前端部10的端面突出。并且,通过内窥镜处置器具20的操作部22的操作,通过前端部23的把持部24把持病变部位LA。
通过把持部24把持病变部位LA时,首先,向打开方向C对操作部22的操作手柄51(参考图10)进行操作。如图26所示,随着操作手柄51的上述操作,操作线27向前端部23侧挤出,通过操作线27被挤出,弯曲部25被拉直成直线状,沿着连接部26的纵轴平放。并且,通过操作线27被挤出,把持部24的一对把持爪30打开。并且,操作部主体50被适当地推拉,病变部位LA配置于一对把持爪30之间。
在病变部位LA配置于一对把持爪30之间的状态下,向关闭方向D对操作手柄51进行操作。由此,操作线27被牵引向操作部22侧。通过操作线27被牵引,首先,如图27所示,一对把持爪30关闭,通过把持部24把持病变部位LA。并且,通过把持部24把持住病变部位LA之后,如图28所示,弯曲部25弯曲。由此,把持部24从沿着连接部26的纵轴平放的状态竖起,通过把持部24把持的病变部位LA被抬起。
在病变部位LA被抬起的状态下,如图29所示,插入贯通于内窥镜2的第2处置器具通道16的高频剪刀钳60从内窥镜前端部10的端面突出。高频剪刀钳60的一对爪61配置于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通过一对爪61切开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随着进行切开,可以暂时放开抬起的病变部位LA,重新把持之后抬起。若抬起一旦被切开的病变部位LA,则下方部位容易视觉辨认地暴露,由此能够安全、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切除。通过适当地推拉高频剪刀钳60来进行切开,病变部位LA包括粘膜下层在内而逐渐被剥离。
如此,仅通过内窥镜处置器具20的操作手柄51的操作,就能够在病变部位LA的侧方把持病变部位LA,并抬起所把持的病变部位LA,操作简单。由此,能够安全、可靠且容易地进行病变部位LA的抬起,并通过抬起病变部位LA,使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容易视觉辨认地暴露,由此安全、可靠且容易地进行针对所抬起的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的处置。而且,在本例中,能够通过摩擦调整机构70、73保持操作手柄51的操作状态,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的手离开操作手柄51之后,也能够保持为抬起病变部位LA的状态。由此,切开时能够专注于高频剪刀钳60的操作,使操作更加简单,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针对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的处置。
切开时,也可以是操作部22的操作部主体50沿图10的箭头E方向被推拉和/或操作部主体50沿图10的箭头F方向旋转。如上所述,连接部26具有能够从操作部22侧向弯曲部25侧传递并进及旋转动力的刚性,操作部主体50的推拉及旋转经由连接部26传递至弯曲部25。
图30表示操作部主体50已旋转的情况。与操作部主体50的旋转相应地连接部26以连接部26的纵轴为中心而旋转。在弯曲部25弯曲的状态下,把持部24保持相对于连接部26的纵轴立起的状态而旋转,通过把持部24把持的病变部位LA以连接部26的纵轴为中心而摇动。
图31表示操作部主体50被推拉的情况。与操作部主体50的推拉相应地连接部26沿连接部26的纵轴的轴向而进退。在弯曲部25弯曲的状态下,把持部24保持相对于连接部26的纵轴立起的状态而进退,通过把持部24把持的病变部位LA沿连接部26的纵轴的轴向被推拉。
通过适当地摇动和/或推拉病变部位LA,例如能够扩大切开创口。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针对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的处置。并且,通过摩擦机构80保持操作部主体50的操作状态,由此在操作者的手离开操作部主体50之后,也能够将切开创口保持为展开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针对病变部位LA的下方部位的处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摩擦调整机构70中,设为用一对线材保持部56夹持连杆部件57的、凸轮面为两对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所对置的凸轮面可以是一对。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摩擦调整机构73中,作为弹性部件73o使用了O型环,但也可以不是O型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摩擦机构80中,设为设置四个突起部52d的结构,但并不限于四个,数量可以更多也可以更少。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摩擦机构80中,设置有能够卡合手指的凹部50c及凸部50d,但也可以不设置凹部50c、凸部50d双方,只要至少设置有其中任一个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操作部22中,对操作手柄51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突出并设置成可摆动,且通过摆动使线材保持部56移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32所示,操作手柄51可以是设置于操作部主体50中设置的平面部50b上,能够沿着该平面部50b向E方向移动的部件。操作手柄51例如通过把持操作部主体50的操作者的拇指进行操作。
在该情况下,操作手柄51与线材保持部56连结,若使操作手柄51移动至操作部主体50的前端侧(图32的上侧),则线材保持部56也移动至操作部主体50的前端侧,从而操作线27被牵引。并且,若使操作手柄51移动至操作部主体50的基端侧(图32的下侧),则线材保持部56也移动至操作部主体50的基端侧,从而操作线27松弛。即,在图32所示的结构中,通过使操作手柄51上下的操作,能够实现与图11等中示出的使操作手柄51摆动的操作相同的动作。
另外,在图32所示的结构中,操作手柄51和平面部50b的位置和形状并不限于图32所示的结构。例如,平面部50b可以位于比图32所示的例子更靠操作部主体50的前端侧的位置。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
(1)一种内窥镜处置器具,其具备:
前端部,设置有可开闭的把持部;
弯曲部,与上述前端部相邻设置且能够弯曲;
操作部,被输入关闭上述把持部的操作及使上述弯曲部弯曲的操作;及
操作线,将上述操作部的操作传递至上述把持部及所述弯曲部,
上述操作部包含:
操作部主体,可移动地保持连接有上述操作线的线材保持部;及
操作手柄,移动上述线材保持部,
上述内窥镜处置器具具备摩擦调整机构,该摩擦调整机构根据与上述操作手柄的操作联动的上述线材保持部对所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使卡止上述线材保持部的摩擦力增大。
(2)根据(1)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操作手柄设置成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伸出并能够摆动,且通过摆动使上述线材保持部移动。
(3)根据(1)或(2)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操作手柄经由连杆部件可滑动移动地连结上述线材保持部。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摩擦调整机构设置于可转动地支撑上述操作手柄的转动支轴部,
上述转动支轴部在上述转动支轴部的轴周围具备能够与旋转角度对应地变更接触压力的凸轮部。
(5)根据(4)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凸轮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主体内的上述线材保持部。
(6)根据(5)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在上述转动支轴部设置有贯穿上述转动支轴部的紧固部件,构成为能够调整上述转动支轴部的紧固力。
(7)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摩擦调整机构包含:
上述线材保持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滑动移动;及
滑动部,能够通过上述线材保持部的移动而滑动接触,
上述滑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上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使对上述线材保持部的接触压力增大的倾斜结构。
(8)根据(7)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滑动部包含:
第1滑动部,相对于上述线材保持部的上述接触压力大致恒定;及
上述倾斜结构的第2滑动部,相对于上述线材保持部的上述接触压力与上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增大。
(9)根据(8)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第1滑动部设定为比上述第2滑动部小的摩擦力。
(10)根据(8)或(9)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第2滑动部具有:
活塞,设置于上述线材保持部的一端部;
气缸,以能够沿上述活塞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容纳上述活塞;及
环状弹性部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外周,与上述气缸的内壁面接触。
(11)根据(10)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环状弹性部件为O型环。
(12)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操作线被牵引的移动量越大,向返回方向拉拽上述操作线的力越大。
(13)根据(12)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通过上述操作线的牵引而弯曲的上述弯曲部具有从弯曲状态恢复到直线状态的方向的弹性力。
(14)根据(13)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弯曲部的外皮由弹性部件构成。
(15)根据(13)或(14)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上述弯曲部的外皮内侧的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16)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备:
第1处置器具,其为(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
第2处置器具;及
内窥镜,具有上述第1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1处置器具通道及上述第2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2处置器具通道。
(17)一种处置方法,其中,
利用(1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通过上述内窥镜的上述第1处置器具通道,将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前端部配置于体内的病变部位,
通过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把持部把持上述病变部位,
在把持住上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使上述第1处置器具的上述弯曲部弯曲,由此抬起上述病变部位,
在抬起上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通过插入贯通于上述内窥镜的上述第2处置器具通道的上述第2处置器具对上述病变部位的下方部位进行处置。
以上,参考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是不言而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技术方案的范围中记载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理所当然地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件。
另外,本申请基于2020年11月30日申请的美国临时申请(63/118,974),其内容作为参考援用于本申请中。
符号说明
20-内窥镜处置器具,22-操作部,23-前端部,25-弯曲部,26-连接部,27-操作线,50-操作部主体,51-操作手柄,52-固定部,52d-突起部,55-转动支轴部,56-线材保持部,57-连杆部件,58m-紧固部件,59-摩擦部件,70、73-摩擦调整机构,71-第1滑动部(滑动部),72-第2滑动部(滑动部),73c-气缸,73o-弹性部件,73p-活塞,75-滑动环,76-摩擦部件,77-O型环,80-摩擦机构,81-第1摩擦部位,82-第2摩擦部位,MS-弯曲动作面,OS-操作移动面。

Claims (17)

1.一种内窥镜处置器具,其具备:
前端部,设置有可开闭的把持部;
弯曲部,与所述前端部相邻设置且能够弯曲;
操作部,被输入关闭所述把持部的操作及使所述弯曲部弯曲的操作;及
操作线,将所述操作部的操作传递至所述把持部及所述弯曲部,
所述操作部包含:
操作部主体,可移动地保持连接有所述操作线的线材保持部;及
操作手柄,移动所述线材保持部,
所述内窥镜处置器具具备摩擦调整机构,所述摩擦调整机构对应于与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联动的所述线材保持部对所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使卡止所述线材保持部的摩擦力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手柄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伸出并能够摆动,且通过摆动使所述线材保持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手柄经由连杆部件可滑动移动地连结所述线材保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摩擦调整机构设置于可转动地支撑所述操作手柄的转动支轴部,
所述转动支轴部在所述转动支轴部的轴周围具备能够与旋转角度对应地变更接触压力的凸轮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凸轮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内的所述线材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转动支轴部设置有贯穿所述转动支轴部的紧固部件,构成为能够调整所述转动支轴部的紧固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摩擦调整机构包含:
所述线材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滑动移动;及
滑动部,能够通过所述线材保持部的移动而滑动接触,
所述滑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使对所述线材保持部的接触压力增大的倾斜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滑动部包含:
第1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线材保持部的所述接触压力大致恒定;及
所述倾斜结构的第2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线材保持部的所述接触压力与所述操作线的牵引量的增大对应而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第1滑动部被设定为摩擦力比所述第2滑动部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第2滑动部具有:
活塞,设置于所述线材保持部的一端部;
气缸,以能够沿所述活塞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容纳所述活塞;及
环状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外周,与所述气缸的内壁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环状弹性部件为O型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线被牵引的移动量越大,向返回方向拉拽所述操作线的力越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通过所述操作线的牵引而弯曲的所述弯曲部具有从弯曲状态恢复到直线状态的方向的弹性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的外皮由弹性部件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的外皮内侧的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16.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备:
第1处置器具,其为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
第2处置器具;及
内窥镜,具有所述第1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1处置器具通道及所述第2处置器具能够插入贯通的第2处置器具通道。
17.一种处置方法,其中,
利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通过所述内窥镜的所述第1处置器具通道,将所述第1处置器具的所述前端部配置于体内的病变部位,
通过所述第1处置器具的所述把持部把持所述病变部位,
在把持住所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处置器具的所述弯曲部弯曲,由此抬起所述病变部位,
在抬起所述病变部位的状态下,通过插入贯通于所述内窥镜的所述第2处置器具通道的所述第2处置器具对所述病变部位的下方部位进行处置。
CN202180079887.6A 2020-11-30 2021-10-29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Pending CN1167099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18974P 2020-11-30 2020-11-30
US63/118,974 2020-11-30
PCT/JP2021/040180 WO2022113655A1 (ja) 2020-11-30 2021-10-29 内視鏡処置具、内視鏡装置、及び処置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966A true CN116709966A (zh) 2023-09-05

Family

ID=81754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887.6A Pending CN116709966A (zh) 2020-11-30 2021-10-29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77204A1 (zh)
EP (1) EP4252618A4 (zh)
JP (1) JPWO2022113655A1 (zh)
CN (1) CN116709966A (zh)
WO (1) WO20221136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0299B2 (ja) * 2009-09-03 2014-02-26 Hoya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部の回転位置保持機構
JP6950073B2 (ja) 2018-03-07 2021-10-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処置具、内視鏡装置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77204A1 (en) 2023-09-07
EP4252618A4 (en) 2024-05-15
JPWO2022113655A1 (zh) 2022-06-02
WO2022113655A1 (ja) 2022-06-02
EP4252618A1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8372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guide device
US7686826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EP2596741B1 (en) Endoscope, and treatmen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US20100249497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EP1712195B1 (en) Treating device for endoscope
EP1982637B1 (en) Endoscopic operation assisting device
EP2147638A1 (en) Endoscopically inserting surgical tool
JP2004329624A (ja) 外科用処置具
US20110238108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US20190208988A1 (en)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JP6482101B2 (ja) 屈曲処置具用操作部
CN116709966A (zh)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CN116568198A (zh)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CN116600727A (zh) 内窥镜处置器具、内窥镜装置及处置方法
US20220160387A1 (en) Treatment tool for endoscope
JP7379506B2 (ja) 内視鏡処置具
US20220151650A1 (en) Treatment tool for endoscope
WO2021045219A1 (ja) 内視鏡処置具
JP3432884B2 (ja) 内視鏡
JP2015128536A (ja) 屈曲処置具用操作部
US20220117463A1 (en) Treatment tool for endoscope
JP2005230333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2005066180A (ja) 医療用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