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9086A - 一种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9086A
CN116709086A CN202210959509.3A CN202210959509A CN116709086A CN 116709086 A CN116709086 A CN 116709086A CN 202210959509 A CN202210959509 A CN 202210959509A CN 116709086 A CN116709086 A CN 116709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charging
microprocessor
circui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95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冲
韩瑞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2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16066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9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0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耳机设置有按键和第二微处理器,按键响应于检测到用户输入的信号而生成按键触发信号,第二微处理器接收按键触发信号;第二微处理器被配置为检测入盒状态信号,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放置在充电盒内,未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未放置在充电盒内;其中,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耳机放置在充电盒内,且按键产生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执行第一功能;其中,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耳机未放置在充电盒内,且按键产生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执行第二功能。本申请通过按键触发耳机在充电盒内的第一功能和在充电盒外的第二功能,实现同一按键的功能复用,能够减少按键数量,简化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声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通常地,耳机配套设置与耳机匹配的充电盒,充电盒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耳机设置有按键和第二微处理器,按键响应于检测到用户输入的信号而生成按键触发信号,第二微处理器接收按键触发信号;
第二微处理器被配置为检测入盒状态信号,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放置在充电盒内,未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未放置在充电盒内;
其中,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耳机放置在充电盒内,且按键产生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执行第一功能;
其中,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耳机未放置在充电盒内,且按键产生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执行第二功能。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在耳机上设置按键与第二微处理器,通过第二微处理器检测耳机是否在充电盒内,并且检测耳机是否产生按键触发信号,以实现耳机在充电盒内通过按键触发执行第一功能,耳机在充电盒外通过按键触发执行第二功能,进而实现同一按键的功能复用,无需在耳机上额外设置触发元件,能够减少按键数量,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结构,并且减小电路元件布局难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是图5中支撑板沿Ⅰ-Ⅰ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2中主盒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电路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支撑板与电路板配合设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二电路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三电路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开关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耳机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耳机组件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组件,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耳机组件10包括耳机100和充电盒200。具体地,充电盒200打开时,耳机100设置于充电盒200,以使充电盒200对耳机100进行充电。
其中,耳机10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人的左耳与右耳,当任意一个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内时,且充电盒200检测该耳机100的电量小于预设阈值时,对该耳机100进行充电直至该耳机100的电量为100%。优选地,预设阈值为90%。
另外,当两个耳机100均放置于充电盒200内时,充电盒200需要到检测两个耳机100均小于预设阈值时,再对两个耳机100进行充电操作。
结合图1,进一步参阅图2,图2是是图1中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充电盒20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210、第二壳体组件220、电路板230、电池240以及转接组件250。其中,第一壳体组件210与第二壳体组件220枢接。
具体地,第一壳体组件210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盒体211以及盖设于主盒体211的开口端的支撑板212,主盒体211与支撑板2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14,电路板230、电池240以及转接组件250设置于容置空间214内。
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3-图7,图3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是图5中支撑板沿A-A截面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2中主盒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5所示,支撑板21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耳机100的仿形凹槽213。具体地,支撑板212设置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缘21211和第二侧边缘21212,以及彼此相对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其中,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用于连接第一侧边缘21211和第二侧边缘21212。
仿形凹槽213包括第一仿形区2131、第二仿形区2132以及第三仿形区2133,第三仿形区2133用于连接第一仿形区2131和第二仿形区2132。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设置,第二仿形区2132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设置。
其中,第三仿形区2133包括形成于圆弧段两端的第一边界2133A与第二边界2133B,第三仿形区2133通过第一边界2133A连接第二仿形区2132,通过第二边界2133B连接第一仿形区2131。
进一步参阅图16与图17,图16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耳机100包括主体部110、电池部120以及弹性连接部130,弹性连接部130用于连接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如图17所示,耳机100的主体部110在佩戴状态下靠近人耳一侧设置有第一受电电极141,电池部120在佩戴状态下靠近人耳一侧设置有第二受电电极142。
其中,弹性连接部130连接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以使得耳机100处于非佩戴状态(也即是自然状态)时在三维空间中呈弯曲状。即,在三维空间中,主体部110、电池部120、弹性连接部130不共面。在耳机100处于佩戴状态时,主体部110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电池部120与部分弹性连接部130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部分弹性连接部130从头部向头部的外侧延伸,与主体部110配合以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进而使主体部110、弹性连接部130以及电池部120配合以夹持耳部。
具体地,弹性连接部130在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与电池部120在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之间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00%,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0%。电池部120在X-Y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弹性连接部130在X-Y平面上的投影内。电池部120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弹性连接部130的最大横截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电池部120呈柱状设置,且长度与外径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6。
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用于容纳耳机100的主体部110,第二仿形区2132用于容纳耳机100的电池部120,第三仿形区2133用于容纳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具体地,如图1所示,耳机100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放置于充电盒200内,耳机100设有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的一侧靠近仿形凹槽213设置。
如图4和图6所示,仿形凹槽213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大于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小于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第三仿形区2133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大于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且大于第一仿形区2131的深度。
其中,第三仿形区2133相对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表面的最低点A与第二仿形区2132相对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表面的最高点B之间的连线,与平行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0°-60°。具体地,最高点B为耳机100的第二受电电极142与第二仿形区2132的相接点。
由于用户长时间佩戴耳机100,会导致耳机100上残留汗液,本实施例充电盒200设置用于容纳电池部120的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小于用于容纳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深度,且第一仿形区2131对应设置第一受电电极141的深度小于最低点A的深度,以使残留的汗液顺着仿形凹槽213流动至最低点A,能够防止残留汗液与主体部110上的第一受电电极141和电池部120上的第二受电电极142接触,发生短接的问题。
如图17所示,耳机100的主体部110包括壳体111、机芯(图未示)和主板(图未示),壳体111形成容置腔(图未示),机芯和主板设置于容置腔内,主板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微处理器112。
具体地,壳体111上背离弹性连接部130的一侧设置有按键(图未示),按键与第二微处理器112连接,具体可为电连接。可选地,按键可为物理按键或触控按键等等,具体可为物理按键、显示屏、触控电路板等交互组件。
按键响应于检测到用户输入的信号而生成按键触发信号,第二微处理器112接收所产生的按键触发信号,并被配置为检测是否收到耳机100的入盒状态信号,根据按键触发信号和入盒状态信号执行相应的功能。
其中,第二微处理器112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100放置在充电盒200内,接收按键产生的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100执行第一功能。第二微处理器112未检测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100未放置在充电盒200内,接收按键产生的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耳机100执行第二功能。
可选地,第一功能包括耳机100与通信设备的配对或耳机100恢复出厂设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功能包括耳机100播放暂停或播放,快进或快退,以及切换歌曲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耳机100通过对按键的功能进行复用,以使耳机100在充电盒200内以及在充电盒200外由同一按键实现不同的功能,减少按键数量,降低成本,同时简化结构。
如图5所示,仿形凹槽213的数量为两个,用于分别容置两个耳机100。其中,两个仿形凹槽213镜像设置,使得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的两个耳机100也镜像设置,以使用户用于佩戴于左耳的耳机100设置于左侧的仿形凹槽213内,用户用于佩戴于右耳的耳机100设置于右侧的仿形凹槽213内,符合人体拿取耳机的习惯,方便用户拿取两个耳机100,且能够使两个耳机100稳固放置于充电盒200内。
其中,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之间的间距L在从第一侧边缘21211到第二侧边缘21212的方向上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增大。具体地,间距L为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相邻侧壁之间的间隔。
如图4所示,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两组磁铁安装槽21251和21252,用于放置第一磁铁(图未示)。由于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在长时间佩戴之后容易发生变形,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时,耳机100内的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以使耳机100能够更贴合仿形凹槽213设置,同时减小耳机100因意外脱出仿形凹槽213。
其中,每组磁铁安装槽21251的数量可为两个,通过设置两个第一磁铁,增强第一磁铁对第二磁铁的吸力,以使重量较大的主体部110能够固定位置,减小耳机100在仿形凹槽213内晃动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的一侧还设置有卡扣件2127。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的内壁形成有卡槽2113,卡扣件2127与卡槽2113卡合连接主盒体211和支撑板212,以形成第一壳体组件210。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使用盲孔与盲柱、磁铁等方式进行配合设置。
如图5所示,支撑板212包括位于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之间且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的第一平坦区2122,以及位于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两侧且分别靠近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的两个第二平坦区2123。
当电路板230设置于第一壳体组件210的容置空间214时,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靠近支撑板212的第二侧边缘2121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具体地,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一平坦区212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进一步与两个第二平坦区2123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
结合图5,进一步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2中电路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中支撑板与电路板配合设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路板230靠近支撑板2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供电电极232、第一供电电极233以及检测电极234。如图8和图9所示,电路板230包括第一电路区2311、第二电路区2312以及连接区2313。
其中,连接区2313的形状近似为圆环,对应支撑板212上第二侧边缘21212和第三侧边缘21213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或者对应支撑板212上第二侧边缘21212和第四侧边缘21214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连接区23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路区2311与第二电路区2312,第二电路区2312用于设置第二供电电极232,连接区2313用于设置第一供电电极233以及检测电极234。
具体地,连接区2313包括第一边界2313A和第二边界2313B,其中第一边界2313A平行于第一侧边缘21211与第二侧边缘21212,第二边界2313B平行于第三侧边缘21213与第四侧边缘21214。连接区2313通过第一边界2313A连接第二电路区2312,通过第二边界2313B连接第一电路区2311。
由于第二电路区2312和连接区2313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电路区2312和连接区2313在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的间隔方向上分别连接于第一电路区2311的两端,以使得电路板230整体呈U形设置。其中,电路板230沿第一电路区2311的中线对称设置,并且分别设置于两组第二电路区2312的两组第二供电电极232、分别设置于两组连接区2313的两组第一供电电极233以及分别设置于两组连接区2313的检测电极234沿第一电路区2311的中线对称设置。
具体地,第一电路区2311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一平坦区212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
第二电路区231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二平坦区2123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且第二电路区2312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进一步与第一仿形区2131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
连接区2313连接第一电路区2311和第二电路区2312,并且连接区2313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二仿形区213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
其中,连接区2313与第二仿形区2132的重叠面积小于第一电路区2311与第一平坦区2122的重叠面积以及第二电路区2312与第二平坦区2123的重叠面积。电路板230的大部分设置于未与仿形凹槽213重叠的位置,且电路板230并未与第三仿形区2133重叠设置,即在水平平面内,电路板230未与仿形凹槽213最深的位置重叠,从而以减小充电盒200设置电路板230以及仿形凹槽213在充电盒200厚度方向上的高度,进而减小充电盒200的尺寸,提高便携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电路板230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三仿形区2133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的重叠面积小于电路板230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总投影面积的5%,重叠面积具体可为5%、4%、3%、2%、1%或0%,0%则为电路板230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三仿形区2133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完全不重叠。
如图3与图5所示,第一仿形区2131包括凸台21241以及设置于凸台21241侧面的充电口21242,以使第二供电电极232露出于充电口21242;第二仿形区2132设置有通孔21243,以使第一供电电极233以及检测电极234露出于通孔21243。
进一步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示意图。如图12所示,充电盒200包括设置于电路板230上的第一微处理器2314与充电电路2315,第一微处理器2314连接充电电路2315和电池240,充电电路2315进一步连接第二供电电极232与第一供电电极233。
第二供电电极232具体为Pogo-pin,第一供电电极233与检测电极234具体为弹片电极。其中,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呈V字形相对设置。具体地,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相对的两个表面大致形成V字形结构。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供电电极232为充电正极,第一供电电极233为充电负极。
具体地,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第一受电电极141抵接第二供电电极232,第二受电电极142同时抵接第一供电电极233与检测电极234,以使充电电路2315通过第二供电电极232和第一供电电极233所形成的充电回路对放入充电盒200中的耳机100进行充电。
进一步参阅图18,图18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耳机100的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不在同一水平面,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主体部110以及连接主体部110的部分弹性连接部130环绕凸台21241,以使耳机100贴合仿形凹槽213,进一步使第一受电电极141更容易抵接第二供电电极232。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受电电极142可为条形电极或环形电极,以使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第二受电电极142与第一供电电极233和检测电极234充分抵接。同时V字形相对设置的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能够更好地支撑和固定耳机100的电池部120,防止耳机100移动使得第二受电电极142与第一供电电极233和/或检测电极234断开电连接。
具体地,在充电电路2315对放入充电盒200中的耳机100进行充电之前,需要检测耳机100是否放入充电盒200内。进一步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二电路示意图。如图13所示充电盒200上进一步包括检测电路23143,检测电路23143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以及检测电极234的连接端。
当耳机100在放入充电盒200时,第二受电电极142同时抵接第一供电电极233与检测电极234,以使检测电极234短接至第一供电电极233,同时第一供电电极233为充电负极,因此检测电极234的电平被拉低,进而产生电平变化。当耳机100未放入充电盒200时,则检测电极234的电平不变。
检测电路23143通过检测检测电极234的电平变化,以产生与耳机100的入盒状态对应的检测信号,并将对应的检测信号传输至第一微处理器2314,以将耳机100的入盒状态告知第一微处理器2314。
如图13所示,检测电路23143包括第一子检测电路231431与第二子检测电路231432,分别用于检测两只耳机100的入盒状态。其中,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的数量为两组,两个耳机100放置在充电盒200内时,任一耳机100的第二受电电极142与任一组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抵接,另一耳机的第二受电电极142与另一组检测电极234与第一供电电极233抵接。具体地,第一子检测电路231431与第二子检测电路231432分别通过检测检测电极234-1以及检测电极234-2的电平变化,以对两个耳机100进行入盒检测。
第一子检测电路231431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以及电容C1。其中,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与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检测电极234-1的连接端与二极管D1的一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子检测电路231432包括电阻R2、二极管D2以及电容C2。其中,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与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检测电极234-2的连接端与二极管D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另一端,并进一步接地。
本实施例充电盒200通过检测电路23143检测电极234的电平变化,以对耳机100进行入盒检测,无需另外设置复杂的检测装置或电路,简化充电盒200的电路结构,降低成本。
当充电盒200根据检测电路23143产生的检测信号,确定耳机100已经放置于充电盒200时,进一步通过充电电路2315对耳机100进行充电。
结合图12,进一步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第三电路示意图。如图14所示,充电盒20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电路板230上的开关电路23142以及通信电路23141。
其中,开关电路23142连接充电电路2315、第一供电电极233与第一微处理器2314,通信电路23141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以及开关电路23142。可选地,通信电路23141可为独立设置于电路板230的电路,或集成于第一微处理器2314内。
具体地,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开关电路23142,以使得充电电路2315与第一供电电极233间歇性地导通和断开,第一微处理器2314设置成在充电电路2315与第一供电电极233断开期间,控制通信电路23141经第一供电电极233与耳机100进行通信,以向耳机100发送电量查询信号。
可选地,充电电路2315与第一供电电极233间歇性地导通和断开的频率可为5s-1,即在一个周期内,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充电电路2315对耳机100进行充电的时间与控制通信电路23141与耳机100进行通信的时间总合为200ms。
在一个周期内,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充电电路2315对耳机100完成预设时间的充电的同时,断开充电电路2315并控制通信电路23141与耳机100进行预设时间的通信。其中,在一个周期内,充电的时间可为195ms,通信的时间可为5ms,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微处理器2314进一步在耳机100反馈的耳机电量达到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充电电路2315与第一供电电极233断开,并控制通信电路23141经第一供电电极233向耳机100发送关机信号。
具体地,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通信电路23141将入盒状态信号、电量查询信号以及关机信号发送给耳机100的第二微处理器112,第二微处理器112根据入盒状态信号和电量查询信号向充电盒200发送耳机100的剩余电量信息,根据关机信号控制耳机100关机。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耳机100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一检测电路,第一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耳机100的入盒状态,并根据耳机100的入盒状态产生第一入盒状态信息,第二微处理器112接收检测电路23143产生的入盒状态信号和/或第一检测电路产生的第一入盒状态信息,以判断耳机100放置在充电盒200内。
当第二微处理器112接收到入盒状态信号,第二微处理器112判断耳机100放置在充电盒200内;当第二微处理器112未接收到入盒状态信号,且接收到第一入盒状态信息,第二微处理器112判断耳机100放置在充电盒200内,且判断充电盒200发生故障,以产生故障提醒信号。
具体结合图14,进一步参阅图15,图15是图14中开关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5所示,开关电路23142包括PMOS管Q1、NMOS管Q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二极管D3。
其中,PMOS管Q1的源极连接充电电路2315与电阻R3的一端,以接收充电电路2315的输出信号5V_earbuds。P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供电电极233的连接端,具体连接第一供电电极233-1与第一供电电极233-2,分别对应与两个耳机100的第二受电电极142抵接的第一供电电极233。PMOS管Q1的栅极连接NMOS管Q2的漏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源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N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与电阻R4的一端,以接收第一微处理器2314输出的控制信号5V_output_control,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以接收第一微处理器2314输出的上拉电压One_wire_power,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信电路23141的数据接收端RX,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通信电路23141的数据发送端TX。
充电盒200进一步包括防倒流器件Q3,其中防倒流器件Q3设置于开关电路23142与第一供电电极233的连接端和通信电路23141之间,用于防止充电回路上的充电电流倒流至通信电路23141。
具体地,防倒流器件Q3的源极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防倒流器件Q3的漏极连接第一供电电极233的连接端,具体连接第一供电电极233-1与第一供电电极233-2;防倒流器件Q3的栅极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输出的基准电压3.3V。
进一步地,开关电路23142还包括电阻R7、二极管D4以及二极D5,电阻R7用于防止电路短路,二极管D4以及二极D5用于防静电。其中,电阻R7的一端连接防倒流器件Q3的漏极以及二极管D5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另一端分别接地,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PMOS管Q1的漏极,二极管D4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的开关电路23142通过接收第一微处理器2314输出的控制信号5V_output_control,控制PMOS管Q1导通或截止,进而达到充电和通信的分时复用,能够简化电路。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组件220包括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第三壳体221套设于第四壳体222外,以形成第二壳体组件220。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10,图10是图2中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四壳体222包括主板2221、第一容纳槽2222以及第二容纳槽2223。其中,第一容纳槽2222以及第二容纳槽2223形成于主板2221背离第三壳体221的一侧,且第一容纳槽2222在支撑板212的投影与第一仿形区2131以及部分第三仿形区2133重合,第二容纳槽2223在支撑板212的投影与第二仿形区2132以及部分第三仿形区2133重合。
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且第二壳体组件220盖设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时,耳机100的主体部110外露于仿形凹槽213的部分与第一容纳槽2222抵接,耳机100的电池部120外露于仿形凹槽213的部分与第二容纳槽2223抵接,以实现对耳机100的固定。
如图10所示,主板2221靠近第三壳体221的一侧还设置有安装槽2224,用于安装第一霍尔传感器(图未示)。如图4所示,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一侧还设置有安装槽2126,用于安装第二霍尔传感器(图未示)。如图12所示,充电盒200还包括霍尔传感器2316,霍尔传感器2316与第一微处理器2314电连接,其中,霍尔传感器由第一霍尔传感器与第二霍尔传感器组成。
具体地,当充电盒200打开或闭合时,第一霍尔传感器与第二霍尔传感器的距离发生变化,产生上升沿或下降沿信号,传递给第一微处理器2314,以告知第一微处理器2314,充电盒200的开盖盒信息。
如图12所示,充电盒200还包括设置于电路板230上的LED2317,LED2317连接第一微处理器2314。如图8所示,电路板230靠近支撑板212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导光柱236以及第二导光柱237。
第一壳体组件210以及第二壳体组件220进一步形成充电盒200的外壳体,充电盒20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的耳机电量指示灯2128,以及从外壳体的外部可见的充电盒电量指示灯2115,分别用于显示放置于充电盒200内的耳机100的信息,以及充电盒200本身的信息。
如图3所示,支撑板212上设置有耳机电量指示灯2128,具体设置于第一平坦区2122,在第二壳体组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打开时可见。第一导光柱236用于将LED2317所产生的光导向耳机电量指示灯2128,以使耳机电量指示灯2128通过显示不同的颜色,显示耳机100的对应信息,具体包括耳机100的电量或配对。
其中,第一微处理器2314进一步从两个耳机100所分别反馈的电量中选择相对较小的电量,并根据所选择的电量控制耳机电量指示灯2128显示相应颜色的灯。
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还设置有充电盒电量指示灯2115,第二导光柱237用于将LED2317所产生的光导向充电盒电量指示灯2115,以使充电盒电量指示灯2115通过显示不同的颜色,显示充电盒200的对应信息,具体包括充电盒200的电量。
在本实施例中,LED2317的数量为五组,分别为第一LED、第二LED、第三LED、第四LED以及第五LED,分别产生绿光、绿光、橙光、橙光以及白光。其中,第一LED、第三LED以及第五LED用于显示耳机100的信息,第二LED以及第四LED用于显示充电盒200的信息。
第一微处理器2314通过通信电路23141向耳机100发送电量查询信息所得到的电量,控制第一LED、第三LED或第五LED产生相应的绿光、橙光或白光。
其中,当两只耳机100中最低电量小于30%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三LED常亮,当最低电量大于30%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一LED常亮。具体地,第一微处理器2314根据检测耳机100的电量的不同,控制第一LED或第三LED常亮5s。当两只耳机100均在充电盒200内,并且两只耳机100长按按键3秒时,耳机100进入配对状态,此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五LED闪烁,且闪烁时间持续3分钟。若期间配对成功,则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五LED常亮,且常亮时间具体为5s。若期间配对失败,则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五LED熄灭。
同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通过检测电池240的电量,可获取充电盒200的剩余电量。当第一微处理器2314检测电池240的电量大于40%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二LED亮,当第一微处理器2314检测电池240的电量小于40%时,第一微处理器2314控制第四LED亮。具体地,第一微处理器2314根据检测电池240的电量的不同,控制第二LED或第四LED常亮5s。
如图8所示,电路板230靠近支撑板212一侧还设置有充电接口235,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还设置有通孔2112。当电路板230设置于容置空间214内时,充电接口235卡设于通孔2112,以使充电接口235外露于主盒体211。
充电盒200通过充电接口235连接外接电源,以实现对充电盒200的充电。具体地,充电接口235连接充电电路2315,进一步通过充电电路2315对电池240进行充电。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电路2315具体可为充电管理芯片,具有降压充电以及升压放电功能。当充电盒200通过充电接口235进行充电时,充电电路2315利用降压充电功能,接收输入电压对电池240进行充电。当充电盒200对耳机100进行充电时,充电电路2315利用升压放电功能,将电池240输出的电压抬升至耳机100的充电电压,进而对耳机100进行充电。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电路2315具体可包括降压充电电路与升压放电电路,通过对应的电路实现对充电盒200以及耳机100的充电。
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的底壁设置有定位块2119,定位块2119具体为直角块,四个定位块2119相互对称设置,以形成一长方体,用于设置且固定电池240的位置。
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17、第二安装孔2116以及第三安装孔2118。其中,第一安装孔2117与第二安装孔2116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靠近支撑板212的第一侧边缘21211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第三安装孔2118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靠近支撑板212的第二侧边缘21212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
如图8所示,电路板230靠近支撑板212一侧还设置有第一螺孔2381、第二螺孔2382以及第三螺孔2383。其中,第一螺孔2381与第二螺孔2382分别设置于第二电路区2312且靠近第一充电电极232设置,第三螺孔2383设置于第一电路区2311,第三螺孔2383与第二导光柱237在电路板230上的投影重合。
在将电池240放置于容置空间214后,进一步将电路板230设置于电池240上,并通过螺钉分别穿设于第一安装孔2117与第一螺孔2381、第二安装孔2116与第二螺孔2382、第三安装孔2118与第三螺孔2383,实现将电路板230固定于容置空间214内。具体地,电路板230背离支撑板212的一侧与电池240抵接,进一步固定电池240。
具体地,本申请第一壳体组件210和第二壳体组件220通过转接组件250实现转动连接。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11,图11是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转接组件250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连接主板251以及转动连接板252,其中,连接主板251靠近支撑板212的一侧形成安装槽254,转动连接板252设置于安装槽254内。
其中,连接主板251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凸台2511以及第二凸台2512,与两侧相邻的第三侧形成第三凸台2513。第一凸台25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图未标),第二凸台251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图未标),第三凸台2513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图未标)。
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与支撑板212的第一侧边缘21211相邻的侧壁形成有开口2111。进一步地,主盒体211还包括安装座2114,设置于形成有开口2111的侧壁的内壁,具体包括支撑座与三个螺孔。
当第一壳体组件210与转接组件250配合设置时,连接主板251设置于开口2111,第一安装孔与安装座2114的螺孔通过第一螺钉2531固定,第二安装孔与安装座2114的螺孔通过第二螺钉2532固定,第三安装孔与安装座2114的螺孔通过第三螺钉2533固定。
当第二壳体组件220与转接组件250配合设置时,转动连接板252与第二壳体组件220可通过螺钉与螺孔、盲孔与盲柱或磁铁的方式连接固定。充电盒200通过转动连接板252带动第二壳体组件220转动,以使第二壳体组件220可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打开。
其中,第一壳体组件210相对于第二壳体组件220的转动角度范围可为0°-90°,当第二壳体组件220盖设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时,第二壳体组件220与第一壳体组件210之间的夹角具体为0°,当第二壳体组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完全打开时,第二壳体组件220与第一壳体组件210之间的夹角具体为90°。
可选地,当转动连接板252与连接主板251平行于支撑板212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时,转动连接板252会带动第二壳体组件220自主移动至完全打开的状态,预设角度可为45°或30°等等。
如图10所示,主板2221靠近第三壳体221的一侧还设置有磁铁安装槽2225,其中磁铁安装槽2225靠近主板2221与支撑板212的第二侧边缘21212相邻的一侧设置,用于安装设置第三磁铁(图未示)。如图4所示,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一侧还设置有磁铁安装槽21253,磁铁安装槽21253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设置,用于安装设置第四磁铁(图未示)。
当第二壳体组件220盖设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时,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相互吸引,以使第二壳体组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的位置保持不变,即使充电盒200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同时提高充电盒200的闭合可靠性。
结合图16-18,进一步参阅图19,图19是本申请耳机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9所示,耳机100进一步包括静电防护电路114和音频功放113,音频功放113连接第二微处理器112,静电防护电路114分别连接音频功放113与第二微处理器112,静电防护电路114用于将音频功放113输出的交流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其中,当直流信号的电压值小于阈值电压时,第二微处理器112判断音频功放113异常工作,第二微处理器112发送复位信号至音频功放113,以使音频功放113复位。
具体地,由于第二微处理器112通过I/O口与静电防护电路114连接,I/O口的引脚会对输入第二微处理器112的电压进行分压,产生分压电压,第二微处理器112通过检测分压电压的电压值,并与阈值电压进行比较,即可判断静电防护电路114的输出电压是否异常,进而判断音频功放113是否异常工作。
如图19所示,静电防护电路114包括电阻R9、电容C3、二极管D7以及二极管D8。其中,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音频功放113的第一输出端,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音频功放113的第二输出端,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正极接收音频功放113输出的两路交流信号,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以及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微处理器112的I/O口以及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电容C3的另一端与电阻R9的另一端形成静电防护电路114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在音频功放113与第二微处理器112之间设置静电防护电路114,通过第二微处理器112对静电防护电路114的输出端所连接的I/O引脚进行电压检测,实现对音频功放113状态的检测,电路结构简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所述耳机设置有按键和第二微处理器,所述按键响应于检测到用户输入的信号而生成按键触发信号,所述第二微处理器接收所述按键触发信号;
所述第二微处理器被配置为检测入盒状态信号,检测到所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放置在所述充电盒内,未检测到所述入盒状态信号时,判断耳机未放置在所述充电盒内;
其中,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所述耳机放置在所述充电盒内,且所述按键产生所述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耳机执行第一功能;
其中,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在判断所述耳机未放置在所述充电盒内,且所述按键产生所述按键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耳机执行第二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包括所述耳机与通信设备的配对或所述耳机恢复出厂设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功能包括暂停或播放,快进或快退,以及切换歌曲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受电电极,所述充电盒设有检测电极与第一供电电极,所述充电盒上进一步设置有检测电路,所述耳机放置于所述充电盒内时,所述受电电极同时抵接所述检测电极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以使所述检测电极短接至所述第一供电电极;
其中,所述检测电路检测所述检测电极的电平变化,以产生所述入盒状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进一步包括第一微处理器和通信电路,所述第一微处理器控制所述通信电路将所述入盒状态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微处理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进一步包括充电电路、开关电路和第二供电电极,所述充电电路经所述开关电路连接至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以通过所述第一供电电极和所述第二供电电极所形成的充电回路对放入所述充电盒中的耳机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第一微处理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以使得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间歇性地导通和断开,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设置成在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断开期间,控制所述通信电路经所述第二供电电极向所述耳机发送电量查询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N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其中,所述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供电电极的连接端,所述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微处理器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进一步在所述耳机反馈的耳机电量达到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所述通信电路经所述供电电极向所述耳机发送关机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充电盒进一步包括耳机电量指示灯,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进一步从两个所述耳机所分别反馈的电量中选择相对较小的电量,并根据所选择的电量控制所述耳机电量指示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进一步包括外壳体以及充电盒电量指示灯,所述外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枢接的第二壳体组件,所述充电盒电量指示灯设置成从所述外壳体的外部可见,所述耳机电量指示灯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并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打开时可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静电防护电路和音频功放,所述音频功放连接所述第二微处理器,所述静电防护电路分别连接所述音频功放与所述第二微处理器,所述静电防护电路用于将所述音频功放输出的交流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
其中,当所述直流信号的电压值小于阈值电压时,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判断所述音频功放异常工作,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发送复位信号至所述音频功放,以使所述音频功放复位。
CN202210959509.3A 2022-02-25 2022-08-10 一种耳机组件 Pending CN1167090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078247 WO2023160664A1 (zh) 2022-02-25 2023-02-24 一种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006 2022-02-25
CN2022204060069 2022-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086A true CN116709086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9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9509.3A Pending CN116709086A (zh) 2022-02-25 2022-08-10 一种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908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52306U (zh) 一种充电盒
CN105706021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用于其的电源适配器单元
JP4908502B2 (ja) 眼鏡テンプルへ補聴器のイヤピースを接続する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TW202030955A (zh) 可更換介面的充電座
US20110286615A1 (en) Wireless stereo headsets and methods
CN111568013B (zh) 眼镜盒与智能眼镜
JP5895403B2 (ja) 被充電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セット
US11665462B1 (en) Headband identification for a headphone system
CN217935888U (zh) 一种耳机组件
JP2012100248A (ja) クレードル
CN217363275U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110475171B (zh) 无线耳机组件和耳机盒组件
KR101832832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배터리 팩 충전 장치 및 방법
CN116709086A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116709082A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116709081A (zh) 一种充电盒
WO2023160664A1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211744694U (zh) 一种tws耳机装置
CN112486250B (zh) 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US20240236540A1 (en) Earphone assembly
CN112653957A (zh) 耳机盒、耳机装置、移动终端及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
CN213342639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套件
CN112104941B (zh) 电子设备
CN212162931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6820060U (zh) 一种tws耳机充电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