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7354B -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07354B CN116707354B CN202310940833.5A CN202310940833A CN116707354B CN 116707354 B CN116707354 B CN 116707354B CN 202310940833 A CN202310940833 A CN 202310940833A CN 116707354 B CN116707354 B CN 1167073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
- type brake
- short
- circuit
- brake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4841 Protein BRICK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084314 Protein BRICK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3/00—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 H02P3/06—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n individual dynamo-electric motor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
- H02P3/08—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n individual dynamo-electric motor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 dc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3/00—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 H02P3/02—Details of stopping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70/00—Control
- F05B2270/60—Control system actuates through
- F05B2270/602—Control system actuates through electrical actu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opping Of Electric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该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继电器、分别与直流母线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各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第二短路保护器、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第六短路保护器及电机抱闸。上述的抱闸控制电路,通过继电器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及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或断连,若任一电机抱闸短路,则不会将短路的电机抱闸并入正常的电机抱闸,以避免对正常工作的抱闸控制回路和电机抱闸产生影响;若任一抱闸控制回路异常,则将异常抱闸控制回路的电机抱闸与正常的电机抱闸并联,以提高抱闸控制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风电行业为了提高整个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的度电成本,风电机组呈现出大兆瓦、长叶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海上风电机组的功率更大,叶片更长。为了驱动更长的叶片,则驱动叶片的变桨电机的功率也相应增大,与之相适应的变桨驱动器的功率也更大。目前对于大兆瓦风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提高单个驱动器和变桨电机的功率,采用大单驱动器方式驱动长桨叶;另一种是用几个变桨电机替代一个大变桨电机驱动长叶片。第一种方式中,大单驱动器方式存在齿轮齿根应力过大的问题;而第二种方式中,采用多个变桨电机同时驱动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齿轮齿根应力单体,但是也带来了对各个电机相应的电机抱闸进行高效控制的问题。
为解决现有大兆瓦风电机组应用过程中进行电机抱闸控制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行业内所采用的多传动电机抱闸控制系统存在集成度低,成本高、抱闸控制策略不智能,不安全的缺点。例如,公开号为CN 114448291 A的一种双驱变桨电机抱闸安全控制系统,其公开了一种双驱变桨电机抱闸控制方式,具体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两个独立的驱动器,每个驱动器包含2个开关电源,且两个抱闸线圈的正负端直接并联,接于两个驱动器的抱闸端。该方案存在如下缺点,首先驱动器内部集成2个开关电源,该抱闸控制方案需要4个开关电源,复杂且成本高,该双驱变桨抱闸方案属于两个驱动器间的抱闸冗余设计。其次抱闸线圈并联,存在正常运行过程时两个抱闸控制系统均流的问题,如果均流电流不平衡,则存在一个抱闸系统轻载、另一个抱闸系统过载的情况,导致安全隐患。再次,如果有一个电机的抱闸线圈出现短路,则会导致整个抱闸系统全部短路,存在较大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法中应用于大兆瓦风电机组的抱闸控制方法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继电器、分别与直流母线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
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及第二控制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的控制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的切换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切换信号输出端;
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第二短路保护器、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第六短路保护器及电机抱闸;
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机抱闸的正极连接端口及负极连接端口。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中间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还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电流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上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接地端并连接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包括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下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总线输入端并连接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光耦开关、第三MOS管、第一继电开关及第二继电开关;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一引脚,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稳压输出端;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工作电压输出端;所述光耦开关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
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继电开关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继电开关的第二连接端同时连接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
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以对两个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开关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以对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并联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且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
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三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并联设置于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公共端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与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抱闸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抱闸反馈信息判断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是否失效或电机抱闸是否短路;
若任一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失效,则发出导通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导通、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导通;
若任一所述电机抱闸短路,则发出断连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断连、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断连。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该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继电器、分别与直流母线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各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第二短路保护器、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第六短路保护器及电机抱闸。上述的抱闸控制电路,通过继电器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及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或断连,若任一电机抱闸短路,则不会将短路的电机抱闸并入正常的电机抱闸,以避免对正常工作的抱闸控制回路和电机抱闸产生影响;若任一抱闸控制回路异常,则将异常抱闸控制回路的电机抱闸与正常的电机抱闸并联,以提高抱闸控制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方法中抱闸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的整体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抱闸控制回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识:1、直流母线;2、第一抱闸控制回路;3、第二抱闸控制回路;4、控制单元;5、继电器;21、第一短路保护器;22、第二短路保护器;23、第一中间电路;24、第五短路保护器;25、第六短路保护器;26、第一电机抱闸;31、第三短路保护器;32、第四短路保护器;33、第二中间电路;34、第七短路保护器;35、第八短路保护器;36、第二电机抱闸;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F1、第一保险管;F2、第二保险管;F3、第三保险管;F4、第四保险管;Q1、第一MOS管;Q2、第二MOS管;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IC、光耦开关;Q3、第三MOS管;RLY1、第一继电开关;RLY2、第二继电开关;C3、第三电容;COM、公共端;GND、接地端;+5V、稳压输出端;+24V、工作电压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请参阅图2至图5,如图所示,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4、继电器5、分别与直流母线1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端及第二控制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的控制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继电器5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5的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5的切换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的切换信号输出端;如图3所示,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21、第二短路保护器22、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24、第六短路保护器25及电机抱闸;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输入端;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22的输出端;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2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21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2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机抱闸的正极连接端口及负极连接端口。
可设置两个抱闸控制回路,每一抱闸控制回路均包括一个电机抱闸,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及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21、第二短路保护器22、第一中间电路23、第五短路保护器24、第六短路保护器25及第一电机抱闸26;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包括第三短路保护器31(同第一短路保护器21)、第四短路保护器32(同第二短路保护器22)、第二中间电路33(同第一中间电路23)、第七短路保护器34(同第五短路保护器24)、第八短路保护器35(同第六短路保护器25)及第二电机抱闸36(同第一电机抱闸26),由于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电路结构与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电路结构完全相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图3介绍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具体电路结构,则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具体电路结构与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完全相同。控制单元4发出控制信号给第一抱闸控制回路和第二抱闸控制回路,同时获取各抱闸控制回路的检测信息,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至继电器5,以使继电器5对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进行通断控制,同时对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进行通断控制。其中,控制单元4可以是MCU芯片。直流母线1用于输入直流电,直流电的正负两级可分别表示为DC+及DC-。
第一短路保护器21可由第一保险管F1及第二保险管F2组成,第二短路保护器22可由第三保险管F3及第四保险管F4组成。第一电机抱闸26的正极连接端口即为图4中所示的BRK1+端口,第一电机抱闸26的负极连接端口即为BRK1-端口;第二电机抱闸36的正极连接端口即为BRK2+端口,第二电机抱闸36的负极连接端口即为BRK2-端口。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及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还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电流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
具体的,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电流控制输入端I_HBrake1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九管脚,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电流控制输入端I_HBrake1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十一管脚。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包括第一MOS管Q1,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上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接地端GND并连接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输出端。具体的,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第一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24的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
具体的,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上桥驱动输入端HBrake1_H_Gate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一管脚,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上桥驱动输入端HBrake1_H_Gate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三管脚。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第一MOS管Q1的漏极作为控制输入端HBrake1_ 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十二管脚,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第一MOS管Q1的漏极作为控制输入端HBrake1_GND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十二管脚。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包括第二MOS管Q2,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下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总线输入端并连接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第二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25的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
具体的,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下桥驱动输入端HBrake1_L_Gate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一管脚,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下桥驱动输入端HBrake1_ L_Gate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三管脚。第一抱闸控制回路2的第二MOS管Q2的漏极作为总线输入端DC_BUS1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六管脚,第二抱闸控制回路3的第二MOS管Q2的漏极作为总线输入端DC_BUS1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八管脚。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5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光耦开关IC、第三MOS管Q3、第一继电开关RLY1及第二继电开关RLY2;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IC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IC的第一引脚,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的稳压输出端+5V;所述光耦开关IC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的工作电压输出端+24V;所述光耦开关IC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Q3的栅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的公共端COM;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开关RLY1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继电开关RLY2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继电开关RLY1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继电开关RLY2的第二连接端同时连接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24V;所述第一继电开关RLY1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以对两个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开关RLY2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以对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具体的,所述继电器5还包括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并联于所述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且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源极。其中,所述继电器5还包括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并联设置于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24V与所述公共端COM之间。
继电器5的切换信号输入端Brake_SW连接控制单元4的第十三管脚。如图5所示,控制单元4的工作电压输出端+24V也即是控制单元4的第二管脚,控制单元4的公共端COM也即是控制单元4的第四管脚,控制单元4的稳压输出端+5V也即是控制单元4的第十管脚。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10~S140。
S110、获取与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抱闸反馈信息。
控制单元可获取两个抱闸控制回路对应的电机抱闸的抱闸反馈信息,如通过两个抱闸控制回路的电流控制输入端获取包含抱闸电流、抱闸电压等抱闸反馈信息。
S120、根据所述抱闸反馈信息判断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是否失效或电机抱闸是否短路。
根据抱闸反馈信息可分别判断各抱闸控制回路中的电机抱闸是否短路、抱闸控制回路是否失效。
S130、若任一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失效,则发出导通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导通、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导通。
当其中一个抱闸控制回路时效时,即可通过控制单元发出导通控制指令以控制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导通以及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导通,也即将两个电机抱闸所对应的两个抱闸线圈进行并联,则可通过正常电机抱闸对应的抱闸控制回路对两个电机抱闸同时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抱闸控制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S140、若任一所述电机抱闸短路,则发出断连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断连、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断连。
当其中一个电机抱闸短路时,则可通过控制单元发出断连控制指令以控制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断连以及两个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断连,也即将两个电机抱闸所对应的两个抱闸线圈进行独立,不会将短路的电机抱闸接入正常的抱闸控制回路,以避免对正常工作的抱闸控制回路产生影响。从而提高抱闸控制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该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继电器、分别与直流母线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各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第二短路保护器、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第六短路保护器及电机抱闸。上述的抱闸控制电路,通过继电器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及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或断连,若任一电机抱闸短路,则不会将短路的电机抱闸并入正常的电机抱闸,以避免对正常工作的抱闸控制回路和电机抱闸产生影响;若任一抱闸控制回路异常,则将异常抱闸控制回路的电机抱闸与正常的电机抱闸并联,以提高抱闸控制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继电器、分别与直流母线进行电连接的两个抱闸控制回路;
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及第二控制端分别与两个抱闸控制回路的控制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的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的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所述继电器的切换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切换信号输出端;
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分别包括第一短路保护器、第二短路保护器、中间电路、第五短路保护器、第六短路保护器及电机抱闸;
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机抱闸的正极连接端口及负极连接端口;
所述中间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且连接点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五连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还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电流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中间电路的第四连接端;
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光耦开关、第三MOS管、第一继电开关及第二继电开关;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一引脚,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稳压输出端;所述光耦开关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工作电压输出端;所述光耦开关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
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且连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继电开关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第二连接端及所述第二继电开关的第二连接端同时连接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
所述第一继电开关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以对两个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开关的感应线圈的两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控制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以对抱闸控制回路中电机抱闸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进行导通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上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接地端并连接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第一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五短路保护器的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包括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下桥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其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入端中的总线输入端并连接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入端、其源极作为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第二二极管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六短路保护器的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并联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且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三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并联设置于所述工作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公共端之间。
8.一种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与两个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机抱闸的抱闸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抱闸反馈信息判断各所述抱闸控制回路是否失效或电机抱闸是否短路;
若任一所述抱闸控制回路失效,则发出导通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导通、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导通;
若任一所述电机抱闸短路,则发出断连控制指令并由所述切换信号输入端输入至所述继电器,以使所述继电器控制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正极连接端口断连、两个所述电机抱闸中的两个负极连接端口断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40833.5A CN116707354B (zh) | 2023-07-28 | 2023-07-28 |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40833.5A CN116707354B (zh) | 2023-07-28 | 2023-07-28 |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7354A CN116707354A (zh) | 2023-09-05 |
CN116707354B true CN116707354B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7831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40833.5A Active CN116707354B (zh) | 2023-07-28 | 2023-07-28 |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07354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19518A (ja) * | 2011-07-13 | 2013-01-31 | Nsk Ltd | アクチュエータ、バンドブレーキ装置及びモータ制御方法 |
CN106379830A (zh) * | 2016-09-18 | 2017-02-08 | 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电梯抱闸控制装置 |
CN109264517A (zh) * | 2018-11-20 | 2019-01-25 |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制动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0017245A (zh) * | 2019-03-30 | 2019-07-16 | 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变桨系统中电机抱闸的冗余控制电路及方法 |
CN211701892U (zh) * | 2020-03-06 | 2020-10-16 | 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电动变桨系统电机抱闸的安全冗余控制系统 |
CN112761870A (zh) * | 2021-01-07 | 2021-05-07 | 神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变桨电机抱闸的控制电路、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213342055U (zh) * | 2020-09-09 | 2021-06-01 | 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抱闸控制电路、驱动器电路、电机驱动器及电机控制系统 |
CN214707590U (zh) * | 2020-12-25 | 2021-11-12 | 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电机驱动变桨系统的电机抱闸冗余控制电路 |
CN215719220U (zh) * | 2021-01-07 | 2022-02-01 | 神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桨电机抱闸的控制电路及风力发电机组 |
CN114448291A (zh) * | 2021-12-23 | 2022-05-06 |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变桨电机抱闸安全控制系统 |
-
2023
- 2023-07-28 CN CN202310940833.5A patent/CN1167073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19518A (ja) * | 2011-07-13 | 2013-01-31 | Nsk Ltd | アクチュエータ、バンドブレーキ装置及びモータ制御方法 |
CN106379830A (zh) * | 2016-09-18 | 2017-02-08 | 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电梯抱闸控制装置 |
CN109264517A (zh) * | 2018-11-20 | 2019-01-25 |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制动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0017245A (zh) * | 2019-03-30 | 2019-07-16 | 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变桨系统中电机抱闸的冗余控制电路及方法 |
CN211701892U (zh) * | 2020-03-06 | 2020-10-16 | 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电动变桨系统电机抱闸的安全冗余控制系统 |
CN213342055U (zh) * | 2020-09-09 | 2021-06-01 | 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抱闸控制电路、驱动器电路、电机驱动器及电机控制系统 |
CN214707590U (zh) * | 2020-12-25 | 2021-11-12 | 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电机驱动变桨系统的电机抱闸冗余控制电路 |
CN112761870A (zh) * | 2021-01-07 | 2021-05-07 | 神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变桨电机抱闸的控制电路、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215719220U (zh) * | 2021-01-07 | 2022-02-01 | 神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桨电机抱闸的控制电路及风力发电机组 |
CN114448291A (zh) * | 2021-12-23 | 2022-05-06 |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驱变桨电机抱闸安全控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7354A (zh)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02947A (zh) | 电动驱动装置、斩波电路、直流电机以及电动设备 | |
CN103096561A (zh) | 一种led光源的恒流驱动器 | |
CN108016385A (zh) | 电动汽车主控制器 | |
CN207251507U (zh) | 主动短路电路以及电机控制器 | |
CN116707354B (zh) | 多驱动变桨系统的抱闸控制电路及其抱闸控制方法 | |
CN103096560B (zh) | 一种led驱动器 | |
JP2016092927A (ja) | 回転電機制御装置 | |
CN210775757U (zh) | 多合一控制器高压配电单元继电器状态检测系统 | |
JP494275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478286B (zh) | 一种pfc过流保护电路、空调控制器及空调 | |
CN115224668A (zh) | 安全转矩关断控制电路以及控制系统 | |
CN114448291A (zh) | 一种双驱变桨电机抱闸安全控制系统 | |
CN211239374U (zh) | 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应用其的电池系统 | |
CN207896900U (zh) | 变频器故障替换电路 | |
CN116746042A (zh) | 栅极驱动电路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 |
JPH01301432A (ja) | 自動車電装品用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パワーic | |
CN111756305A (zh) | 机车用辅助变流器拓扑结构 | |
JP2015186303A (ja) | 回転電機制御装置 | |
CN211481151U (zh) | 待机断路装置 | |
CN219875531U (zh) | 电机控制电路及系统 | |
CN218499011U (zh) | 驱动电路 | |
CN110556787A (zh) | 一种电机保护电路及保护控制方法 | |
CN212909338U (zh) | 一种电源冗余电路 | |
CN104767181A (zh) | 静电保护装置、智能功率模块和变频家电 | |
CN211352525U (zh) | 一种影视用大功率led灯限流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