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3761A -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3761A
CN116683761A CN202310659919.0A CN202310659919A CN116683761A CN 116683761 A CN116683761 A CN 116683761A CN 202310659919 A CN202310659919 A CN 202310659919A CN 116683761 A CN116683761 A CN 116683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inductor
quasi
source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599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卫平
林伟群
唐亚海
詹宏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SL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SL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SL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SL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599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837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83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37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with digital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包括电源、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第二升压单元、第三二极管、第一开关管和输出单元;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准Z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一Z源单元;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输出单元连接,电源的负极分别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输出单元与负载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变换器的电压增益比高。

Description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Boost变换器大多使用高占空比来实现高的升压,但是使用高占空比来产生高电压增益比有许多缺点,包括较高的开关和传导损耗、较差的瞬态响应性、电压峰值和EMI,此外,它还产生了显著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并且随着占空比增大,开关的电压应力增加,这限制了它们在非常高的电压应用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常规Boost变换器大多高占空比来实现高的升压比带来的诸多问题,提供一种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在相同占空比下具有更高的电压增益比。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包括电源、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第二升压单元、第三二极管、第一开关管和输出单元;
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准Z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一Z源单元;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为第一准Z源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一准Z源的第二端;
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输出单元连接,电源的负极分别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输出单元与负载连接;
电源用于分别给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充电,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给输出单元充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Z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电感、第三电感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准Z源模块包括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四电感、第四二极管和第二Z源单元;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第二Z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Z源单元包括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五电感、第六电感和第五二极管;
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六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五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第五电感的第一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六电感的第二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升压单元为第九电容,第九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九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第二升压单元为第十电容,第十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输出二极管和输出电容;
所述输出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输出二极管的阴极与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负载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负载的第二端与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的,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准Z源升压变换器依次工作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导通,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输出二极管关断,电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给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六电感充电;同时,输出电容给负载提供能量;
第二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关断,电源给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充电;同时,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六电感向负载提供能量。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电压传感器,其用于采集所述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电压传感器的输入端与负载的第一端连接;
加法器,加法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感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加法器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
PI控制器,其用于输出占空比信号,PI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调制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占空比信号输出驱动信号,并控制第一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场效应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准Z源升压变换器,利用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实现变换器的能量传递与升压,实现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高电压增益比,在占空比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提供的变换器的电压增益比高于常规的变换器,从而无需使用极端占空比来提高电压增益比,避免由占空比增大带来的诸多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在第一工作模态时的工作电路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在第二工作模态时的工作电路图。
附图标记:
Vin、电源;R、负载;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9、第九电容;C10、第十电容;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三电感;L4、第四电感;L5、第五电感;L6、第六电感;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管;S、第一开关管;Do、输出二极管;Co、输出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包括电源Vin、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第二升压单元、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管S和输出单元。
第一准Z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Z源单元,所述第一Z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为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为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
第二准Z源模块的结构与第一准Z源模块的结构一致,具体来说,第二准Z源模块包括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四电感L4、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Z源单元,所述第二Z源单元包括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和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升压单元为第九电容C9,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升压单元为第十电容C10,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电源Vin的正极与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S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Vin的负极连接。
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S为场效应管,第一开关管S的第一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一开关管S的第二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管S的第三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
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输出二极管Do和输出电容Co,所述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与第一开关管S的第一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S的第二端连接。
负载R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负载R的第二端与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准Z源升压变换器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压传感器、加法器、PI控制器和调制模块。
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压即负载R的电压,电压传感器的输入端与负载R的第一端连接。
加法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感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加法器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加法器的输出端输出误差信号。
PI控制器用于根据误差信号输出占空比信号,PI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调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占空比信号输出驱动信号,并控制第一开关管S的导通或关断;调制模块的输出端与PI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调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S的第三端连接。
图1中,e表示为误差信号,d表示为占空比信号,Vo为输出电压,Vref为参考电压。
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准Z源升压变换器依次工作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S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输出二极管Do关断,电源V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给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充电;同时,输出电容Co给负载R提供能量。
第二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S关断,电源Vin给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充电;同时,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向负载R提供能量。
当变换器处于稳态时,设第一开关管S的工作周期为TS,占空比为D,由第一工作模态可得以下关系式:
式中,VL1为第一电感L1的电压,VL2为第二电感L2的电压,VL3为第三电感L3的电压,VL4为第四电感L4的电压,VL5为第五电感L5的电压,VL6为第六电感L6的电压,Vin为电源Vin的电压,VC1为第一电容C1的电压,VC2为第二电容C2的电压,VC3为第三电容C3的电压,VC4为第四电容C4的电压,VC5为第五电容C5的电压,VC6为第六电容C6的电压,VC7为第七电容C7,VC8为第八电容C8,VC9为第九电容C9,VC10为第十电容C10。
由第二工作模态可得以下关系式:
式中,VO为输出电压,即负载R两端的电压。
利用电感的伏秒平衡原理,可得:
式中,TS为第一开关管S的工作周期,D为占空比。
则根据上式可得输入输出电压的增益比:
式中,M为输入输出电压的增益比;由上式可知,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增益比高。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还能够得到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的电压应力:
由上式可知,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的电压应力相等,且电压应力较低。
本申请的主要构思在于设计第一准Z源模块和第二准Z源模块,再配合第一升压单元、第二升压单元实现升压,利用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一开关管S控制电流路径,使得电容C1,C2,C3,C4,C5,C6,C7,C8,C9,C10和电感L1,L2,L3,L4,L5,L6交替充放电,实现变换器能量的传递与积累,使变换器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同时,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的电压应力低。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 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in)、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第二升压单元、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管(S)和输出单元;
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与电源(Vin)的正极连接,第一准Z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Z源单元;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一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为第一准Z源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为第一准Z源的第二端;
第一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S)的第一端和输出单元连接,电源(Vin)的负极分别与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S)的第二端连接;
输出单元与负载(R)连接;
电源(Vin)用于分别给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充电,第一准Z源模块、第二准Z源模块、第一升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给输出单元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Z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和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为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准Z源模块包括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四电感(L4)、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Z源单元;
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二Z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与第一Z源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为第二准Z源模块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Z源单元包括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和第五二极管(D5);
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与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连接;
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一端,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为第二Z源单元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单元为第九电容(C9),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为第一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升压单元为第十电容(C10),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为第二升压单元的第二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输出二极管(Do)和输出电容(Co);
所述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与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S)的第二端连接;负载(R)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负载(R)的第二端与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准Z源升压变换器依次工作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S)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输出二极管(Do)关断,电源(V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给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充电;同时,输出电容(Co)给负载(R)提供能量;
第二工作模态:第一开关管(S)关断,电源(Vin)给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充电;同时,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向负载(R)提供能量。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电压传感器,其用于采集所述准Z源升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电压传感器的输入端与负载(R)的第一端连接;
加法器,加法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感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加法器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
PI控制器,其用于输出占空比信号,PI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调制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占空比信号输出驱动信号,并控制第一开关管(S)的导通或关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为场效应管,第一开关管(S)的第一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一开关管(S)的第二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管(S)的第三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
CN202310659919.0A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Pending CN1166837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9919.0A CN116683761A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9919.0A CN116683761A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3761A true CN116683761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84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59919.0A Pending CN116683761A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837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1561B2 (en) DC-DC boost converter circuit with an output stabiliza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CN114793059B (zh) 降压电路的电压控制电路、降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948954U (zh) 非隔离型双开关降压电路及直流-直流变换器
CN115940641B (zh) 一种升压变换器
CN116169882B (zh) 一种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115765445A (zh) 一种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11232B (zh) 一种开关电容型直流/直流变换器、开关电源及控制方法
CN115967275A (zh) 升压直流-直流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6155102B (zh) 一种高增益变换器
CN116155101B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变换器
CN220139426U (zh)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CN116683761A (zh) 一种准z源升压变换器
CN114285279A (zh) 一种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JPH10215564A (ja) チャージポンプ型dc−dcコンバータ
CN210490731U (zh) 一种高升压比直流转换装置
CN103427619A (zh) 可灵活升压的pfc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6232062B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电压增益变换器
CN116780898B (zh) 一种高增益Cuk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6531076U (zh) 一种单开关管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16191884B (zh) 一种升降压双向变换器
CN113346743B (zh) 一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12713769B (zh) 一种基于升压公式的单开关Boost三电平变换器
CN114884352B (zh) 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6625581U (zh) 同步整流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及光伏优化器
CN117155124B (zh) 一种高阶变换器的开关电流型单周期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