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73691B -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73691B
CN116673691B CN202310328821.7A CN202310328821A CN116673691B CN 116673691 B CN116673691 B CN 116673691B CN 202310328821 A CN202310328821 A CN 202310328821A CN 116673691 B CN116673691 B CN 116673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od
channel
ejection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88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73691A (zh
Inventor
蒋明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onghan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onghan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onghan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onghan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288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736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73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73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73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73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3/00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B23P23/04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for both machining and other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1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 Y02P10/143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of methane [CH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量表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生产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造坯料:按照表壳所需进行下料,制成表壳坯料;步骤二,加热坯料:在带有平台的天然气加热炉中对表壳坯料进行加热;步骤三,坯料锻造:将加热后的表壳坯料放入安装在锻造机的模具中,锻造机进行合模完成后形成表体的外形;步骤四,半成品冷却:将锻造后的半成品件进行冷却处理;步骤五,半成品加工:使用镗床对半成品进行主孔主孔端面、支孔内外径及其端面加工,加工后即形成表壳成品;步骤六,表壳成品清洗:将表壳成品进行清洗后在室内自然冷却干燥;步骤七,表壳成品检测:对冷却干燥后的表成品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是否合格。

Description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量表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热量表,是计算热量的仪表。热量表的工作原理:将一对温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通过载热流体的上行管和下行管上,流量计安装在流体入口或回流管上(流量计安装的位置不同,最终的测量结果也不同),流量计发出与流量成正比的脉冲信号,一对温度传感器给出表示温度高低的模拟信号,而计算仪采集来自流量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利用计算公式算出热交换系统获得的热量。而传统的热量表壳采用自由锻制工艺,锻造坯件时火次较多,不仅金属材料的损耗率较大,材料利用率低,而且锻造的周期较长,由于锻件外形大并且是实心锻制,热处理时间长且质量难以控制,致使制造出的热量表壳成本高、寿命短;同时现有表壳的锻造设备在锻造后零部件不容易脱模,需要人工脱模,费时费力,效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冲压机对工件冲压完成后从而提高了加工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生产周期短的热量表壳及能便于取出的热量表壳的生产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一,制造坯料:按照表壳所需进行下料,制成表壳坯料;
步骤二,加热坯料:在带有平台的天然气加热炉中对表壳坯料进行加热,将表壳坯料放入天然气加热炉中的平台上,加热温度为550℃-580℃且保持不小于5小时;
步骤三,坯料锻造:将加热后的表壳坯料放入安装在锻造机的模具中,锻造机进行合模完成后形成表体的外形,表壳坯料成为半成品件,墩粗和冲压开始时的始锻温度为560℃-580℃,墩粗和冲压结束时的终锻温度为380℃-400℃;
步骤四,半成品冷却:将锻造后的半成品件进行冷却处理,将半成品的温度冷却至30℃-50℃;
步骤五,半成品加工:使用镗床对半成品进行主孔的加工,使用车床对主孔端面、支孔内外径及其端面进行加工,加工后即形成表壳成品;
步骤六,表壳成品清洗:将表壳成品进行清洗,清洗时间15 min -20min,后在室内自然冷却干燥;
步骤七,表壳成品检测:对冷却干燥后的表成品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是否合格。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的加工工艺能保证热量表壳的生产周期,减少锻造坯件时的火次,同时通过统一的加工标准保证了表壳生产出来的良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步骤三中的锻造机包括:
底座;
支撑座,支撑座架设在底座上;
液压驱动缸,液压驱动缸设置在支撑座上,且朝向底座设置;
上模,上模固定设置在液压驱动缸的驱动端上;
下模,下模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上模相对设置,并在下模上形成有下模腔;
内推动机构,在下模腔底部设置有贯穿至底座的安置槽,在安置槽内设置有内推动机构;
其中内推动机构包括:
下托架,下托架位于下模腔底部内;
下顶出机构,下顶出机构设置在下托架底部,带动下托架做上下位移;
液压推动系统,液压推动系统与下顶出机构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内推动机构的设置在锻造完成后能自动将工件顶出下模腔,从而减低了工件的取出难度;而内推动机构中的下托架主要用于将工件从下模腔上托起,而下顶出机构带动下托架运动,从而完成工件的顶出,而液压推动系统配合下顶出机构从而完成工件的脱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下托架包括:
下托板,在下模腔底部设置有若干等距分布的下托槽,下托槽与安置槽连通,每个下托槽上均设置有一个下托板;
上驱动杆,在下模上端的两侧向内设置驱动槽,驱动槽与安置槽连通,且在驱动槽内设置有上驱动杆;
下支撑架,下支撑架设置在安置槽内,下托板的底部及上驱动杆的底部均与下支撑架固定连接;
柔性接触块,在下托板的端面及上驱动杆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接触块;
常态下下托板延伸出下托槽,上驱动杆延伸出驱动槽,且上驱动杆延伸出驱动槽的高度大于下托板延伸出下托槽的高度。
在本技术方案中,下支撑架能便于下托板与下支撑架的安装与固定,而上驱动杆及下托板可通过螺栓或焊接等方式与下支撑架进行连接;下托板用于在下模腔底部顶起工件,而上驱动杆用于与上模接触,在合模的过程中通过上驱动杆带动下支撑架下移,从而进一步保证下托板能缩回下托槽;柔性接触块的设置能在锻造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柔性接触的效果,从而保证下托架整体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下顶出机构包括下支撑连接座、下顶出连接座及液压加压机构;
其中下支撑连接座包括:
外支撑筒,外支撑筒内形成有容纳腔;
内支撑杆,在外支撑筒上设置有延伸入外支撑筒的内支撑杆,内支撑杆位于外支撑筒外的一端与下支撑架连接;
内减震环组件,在内支撑杆位于外支撑筒内的上侧套设有内减震换组件;
内缓冲活塞,在内支撑杆位于外支撑筒内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内缓冲活塞,内缓冲活塞与外支撑筒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缓冲油腔;
内减震活塞,内支撑杆位于内缓冲活塞远离缓冲油腔的一侧上固定设置有内减震活塞,内缓冲活塞与内减震活塞之间带有间隙,形成缓冲室;
复位弹簧,在内缓冲活塞与外支撑筒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其中在外支撑筒的下侧设置有与缓冲油腔连通的进油口与出油口;并在内缓冲活塞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的内缓冲孔,在通过进油口向缓冲油腔内输送液压油,内缓冲活塞下移会挤压液压油,一部分液压油通过内缓冲孔进入缓冲室,另一部分通过出油口排出缓冲油腔。
在本技术方案中,内支撑杆用于对下支撑架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外支撑筒内形成的缓冲油腔,通过在缓冲油腔内输送液压油能在内支撑杆下移的过程中对内支撑杆及内缓冲活塞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复位弹簧的设置能对内支撑杆复位提供一定的弹性复位里;而在内缓冲活塞上设置内缓冲孔,当内缓冲活塞与液压油的挤压瞬间,一部分的油液会通过内缓冲孔流至缓冲室内,从而使得缓冲油在缓冲室与缓冲油腔内相互流动,产生粘滞阻尼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缓冲的效果;而随着内缓冲活塞的下移压缩缓冲油腔,使得另一部分油被压出出油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下支撑连接座还包括:
内限位环,在外支撑筒内设置有内限位环,且内限位环固定在内支撑杆上且位于内减震环组件的上侧;
在内缓冲活塞向内支撑杆方向形成有连接套筒,内支撑杆延伸入连接套筒,且在内支撑杆的底部与连接套筒之间设置有若干圆周分布的内支撑弹簧;
其中内减震环组件包括:
外支撑环,外支撑环固定设置在外支撑筒的内壁上;
内支撑环,内支撑环固定在内支撑杆上;
中间弹性连接件,在外支撑环与内支撑环之间设置有若干按圆周均匀分布的中间弹性连接件;
其中在内支撑杆未向外支撑筒内移动时,外支撑环与内支撑环处在同一平面,且中间弹性连接件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内支撑环及外支撑环固定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内限位环用于限制内支撑杆的行程;而设置的内支撑弹簧能在内支撑杆与内缓冲活塞之间起到良好的弹性连接的作用;从而减少振动对内支撑杆及内缓冲活塞的损坏;当而内支撑杆与外支撑筒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内支撑换随着内支撑杆遇到,而外支撑环与外支撑筒相对静止,中间弹性连接件提供负刚度,实现负刚度效应,进而实现阻尼的效果,从而更好得提高了下支撑连接座在锻造冲压过程中对下托架起到良好的减震与缓冲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下顶出连接座包括:
下顶出套筒,外支撑筒套设在下顶出套筒内,且与下顶出套筒滑动配合;
下顶出杆,下顶出杆设置在下顶出套筒内,且与外支撑筒底部固定连接,且下顶出杆延伸出下顶出套筒;
下支撑板,在安置槽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槽,下顶出套筒底部设置有下支撑板,下支撑板覆在支撑槽上,且下顶出杆穿过下支撑板延伸入支撑槽中;
下缓冲套筒,在支撑槽内设置有下缓冲套筒,下缓冲套筒固定在下支撑板下侧,下顶出杆延伸入下缓冲套筒内,
限位接触活塞,在下顶出杆底部套设有限位接触活塞;
下缓冲块,在限位接触活塞的底部设置有下缓冲块;
上限位套筒,在下支撑板上设置有供下顶出杆穿入的穿过孔,且在穿过孔上设置有限位限位接触活塞的上限位套筒,上限位套筒延伸入下缓冲套筒内;
其中在下缓冲套筒侧壁设置有顶出油孔及回缩油孔,顶出油孔位于下缓冲套筒的侧壁下端,回缩油孔位于下缓冲套筒的侧壁上端;下顶出杆与外支撑筒的底部通过铰链座固定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下顶出杆的设置能起到顶起外支撑筒的作用,从而使得下托架二次顶出,通过多段顶出,从而保证对工件能更好的脱模;限位接触活塞的设置能便于下顶出杆的移动,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机动性;而通过顶出油孔及回缩油孔的设置在不同阶段向顶出油孔或回缩油孔输送液压油从而实现下顶出杆支撑与缩回的作用;下缓冲块的设置能在限位接触活塞的底部对其提供良好的缓冲接触的作用,其中下缓冲块可以由减震橡胶制成;而设置的上限位套筒能将下顶出杆限位在下顶出套筒内,而下支撑板能对下顶出套筒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液压加压机构包括:
加压过流装置,加压过流装置设置在下顶出套筒底部,且加压过流装置的两端带有进油通道与出油通道,出油通道与顶出油孔通过管道进行连接;
加压承接油路,加压承接油路连接出油口与进油通道;
其中加压承接油路包括:
加压管道,加压管道连接着出油口与进油通道;
蓄能装置,在加压管道靠连接出油口的一侧设置有蓄能装置,蓄能装置设置在安置槽内;
第一压力单向阀,在蓄能装置连接出油口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单向阀;
内电控截止阀,在蓄能装置连接进油通道一侧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内电控截止阀;
第二压力单向阀,在内电控截止阀与进油通道之间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单向阀。
在本技术方案中,加压过流装置能对进入下缓冲套筒中的液压油进行进一步加压,从而保证了进入下缓冲套筒内的油压,进而保证下顶出杆能良好的运作;而蓄能器的设置能在锻造压合过程中积蓄充出油口排出的高压的液压油,后通过进油通道进入加压过流装置中,从而达到对液压油的增压效果。而第一压力单向阀能存储从出油口排出的高压的液压油,而第二压力单向阀能防止液压油从加压进油通道回流,内电控截止阀能控制加压管道的排出。其中蓄能装置为蓄能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加压过流装置包括:
外筒体,外筒体内形成有中空通道;
第一侧盖,在外筒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盖,进油通道包括液压进油通道及加压进油通道,液压进油通道及加压进油通道均设置在第一侧盖上;
第二侧盖,在外筒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盖,出油通道设置在第二侧盖上;
内加压块,在外筒体的中空通道内设置有内加压块,内加压块一体成型在外筒体内,且内加压块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加压细孔,加压细孔同轴设置在内加压块上,加压细孔呈从第一侧盖方向向第二侧盖方向递减的锥孔状;
且在内加压块与第一侧盖及第二侧盖之间形成有过流承接空间。
在本技术方案中,液压进油通道用于输送通过泵类装置输送而来的液压油,而加压进油通过输送蓄能装置中所积蓄的高压的液压油,通过高压的液压油对泵类装置输送来得液压油进行初加压,后通过加压细孔的进一步加压,再将加压后的液压通过出油通道进入顶出油孔中;通过该方式能减低泵类输送出来的液压油的压力,进而降低泵类装置的运行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液压推动系统包括:
液压泵,外设的液压泵带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路,出油管路包括并联的一级出油管路与二级出油管路及回缩出油管路;
回油箱,外设的回油箱底部与液压泵的进油管道连接;
一级推动电磁阀,一级推动电磁阀设置在一级出油管路上,且一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与液压进油通道连接;
二级推动电磁阀,二级推动电磁阀设置在二级出油管路上,且二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进油口;
回缩推动电磁阀,回缩推动电磁阀设置在回缩出油管路上,且回缩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回缩油孔上;
第一切换电磁阀,第一切换电磁阀设置在顶出油孔上,第一切换电磁阀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第一切换电磁阀的第一个通道连接顶出油孔,第二个通道连接出油通道,第三个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而第一切换电磁阀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个通道;
第二切换电磁阀,第二切换电磁阀设置在回缩油孔上,第二切换电磁阀为二位三通阀;第二切换电磁阀的第一个通道与回缩油孔连接,第二通道与回缩出油管路连接,第三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而第二切换电磁阀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
在本技术方案中,液压泵为液压进油通道提供液压油;回油箱用于储存液压油;而设置的一级推动电磁阀、二级推动电磁阀及回缩推动电磁阀能更好的控制液压油的流向;而设置的第一切换电磁阀与第二切换电磁阀能更好的保证下顶出杆的伸出与缩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锻造机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及控制电路,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对液压驱动缸及内推动机构进行控制;其中控制器控制内推动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一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通过一级推动电磁阀向液压进油通道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内电控截止阀开启使加压管道与加压进油通道连通;并同时控制第一切换电磁阀使出油通道与顶出油孔连接,从而向下缓冲套筒内输送高压液压油,使得下顶出杆带动外支撑筒上移;同时控制第二切换电磁阀连通回缩油孔与回油箱;
步骤二,二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通过二级推动电磁阀向进油口输送液压油,使得内支撑杆带动下支撑架上移,从而顶起在下模腔上的半成品件;
步骤三,一级回缩:控制器控制液压泵通过回缩推动电磁阀及第二切换电磁阀向回缩油孔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异地切换电磁阀连通顶出油孔与回油箱;
步骤四,二级缩回:在进行下一次冲压时,控制器控制内电控截止阀关闭,在上模与下模接触过程中会挤压上驱动杆,从而初始上驱动杆带动下支撑架下移,而在下支撑架下移过程中内支撑杆同时向外支撑筒内移动,进而带动内缓冲活塞压缩缓冲油腔内的液压油,收到压力形成的带压力的液压油通过第一压力单向阀进入加压管道后通过蓄能装置进行蓄能。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二级顶出的方式对锻造冲压后的模具进行顶起,能减低顶出过程对工件的损坏,而二次缩回则为了为下一次顶出积蓄高压的液压油,从而保证了内推动机构能良好的运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下托架能便于工件从下模腔中脱离;
2.设置的下顶出机构能更好的驱动下托架的运行;
3.设置的加压过流装置能降低液压泵输出功率,进而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下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 4 是本发明中加压过流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 5是本发明中液压推动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图中标记表示为:1-底座、2-支撑座、3-液压驱动缸、4-上模、5-下模、6-下模腔、7-下托板、8-上驱动杆、9-下支撑架、10-安置槽、11-柔性接触块、12-外支撑筒、13-内支撑杆、14-内缓冲活塞、15-缓冲油腔、16-内减震活塞、17-缓冲室、18-复位弹簧、19-进油口、20-出油口、21-内缓冲孔、22-内限位环、23-连接套筒、24-内支撑弹簧、25-外支撑环、26-内支撑环、27-中间弹性连接件、28-下顶出套筒、29-下顶出杆、30-下支撑板、31-下缓冲套筒、32-限位接触活塞、33-下缓冲块、34-上限位套筒、35-顶出油孔、36-回缩油孔、39-出油通道、40-蓄能装置、41-第一压力单向阀、42-内电控截止阀、43-第二压力单向阀、44-外筒体、45-第一侧盖、46-液压进油通道、47-加压进油通道、48-第二侧盖、49-内加压块、50-加压细孔、51-液压泵、52-回油箱、53-一级推动电磁阀、54-二级推动电磁阀、55-回缩推动电磁阀、56-第一切换电磁阀、57-第二切换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一,制造坯料:按照表壳所需进行下料,制成表壳坯料;
步骤二,加热坯料:在带有平台的天然气加热炉中对表壳坯料进行加热,将表壳坯料放入天然气加热炉中的平台上,加热温度为550℃-580℃且保持不小于5小时;
步骤三,坯料锻造:将加热后的表壳坯料放入安装在锻造机的模具中,锻造机进行合模完成后形成表体的外形,表壳坯料成为半成品件,墩粗和冲压开始时的始锻温度为560℃-580℃,墩粗和冲压结束时的终锻温度为380℃-400℃;
步骤四,半成品冷却:将锻造后的半成品件进行冷却处理,将半成品的温度冷却至30℃-50℃;
步骤五,半成品加工:使用镗床对半成品进行主孔的加工,使用车床对主孔端面、支孔内外径及其端面进行加工,加工后即形成表壳成品;
步骤六,表壳成品清洗:将表壳成品进行清洗,清洗时间15 min -20min,后在室内自然冷却干燥;
步骤七,表壳成品检测:对冷却干燥后的表成品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是否合格。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的加工工艺能保证热量表壳的生产周期,减少锻造坯件时的火次,同时通过统一的加工标准保证了表壳生产出来的良品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步骤三中的锻造机包括:
底座1;
支撑座2,支撑座2架设在底座1上;
液压驱动缸3,液压驱动缸3设置在支撑座2上,且朝向底座1设置;
上模4,上模4固定设置在液压驱动缸3的驱动端上;
下模5,下模5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且与上模4相对设置,并在下模5上形成有下模腔6;
内推动机构,在下模腔6底部设置有贯穿至底座1的安置槽10,在安置槽10内设置有内推动机构;
其中内推动机构包括:
下托架,下托架位于下模腔6底部内;
下顶出机构,下顶出机构设置在下托架底部,带动下托架做上下位移;
液压推动系统,液压推动系统与下顶出机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内推动机构的设置在锻造完成后能自动将工件顶出下模腔6,从而减低了工件的取出难度;而内推动机构中的下托架主要用于将工件从下模腔6上托起,而下顶出机构带动下托架运动,从而完成工件的顶出,而液压推动系统配合下顶出机构从而完成工件的脱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下托架包括:
下托板7,在下模腔6底部设置有若干等距分布的下托槽,下托槽与安置槽10连通,每个下托槽上均设置有一个下托板7;
上驱动杆8,在下模5上端的两侧向内设置驱动槽,驱动槽与安置槽10连通,且在驱动槽内设置有上驱动杆8;
下支撑架9,下支撑架9设置在安置槽10内,下托板7的底部及上驱动杆8的底部均与下支撑架9固定连接;
柔性接触块11,在下托板7的端面及上驱动杆8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接触块11;
常态下下托板7延伸出下托槽,上驱动杆8延伸出驱动槽,且上驱动杆8延伸出驱动槽的高度大于下托板7延伸出下托槽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架9能便于下托板7与下支撑架9的安装与固定,而上驱动杆8及下托板7可通过螺栓或焊接等方式与下支撑架9进行连接;下托板7用于在下模腔6底部顶起工件,而上驱动杆8用于与上模4接触,在合模的过程中通过上驱动杆8带动下支撑架9下移,从而进一步保证下托板7能缩回下托槽;柔性接触块11的设置能在锻造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柔性接触的效果,从而保证下托架整体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下顶出机构包括下支撑连接座、下顶出连接座及液压加压机构;
其中下支撑连接座包括:
外支撑筒12,外支撑筒12内形成有容纳腔;
内支撑杆13,在外支撑筒12上设置有延伸入外支撑筒12的内支撑杆13,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外的一端与下支撑架9连接;
内减震环组件,在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内的上侧套设有内减震换组件;
内缓冲活塞14,在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内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内缓冲活塞14,内缓冲活塞14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缓冲油腔15;
内减震活塞16,内支撑杆13位于内缓冲活塞14远离缓冲油腔15的一侧上固定设置有内减震活塞16,内缓冲活塞14与内减震活塞16之间带有间隙,形成缓冲室17;
复位弹簧18,在内缓冲活塞14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
其中在外支撑筒12的下侧设置有与缓冲油腔15连通的进油口19与出油口20;并在内缓冲活塞14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的内缓冲孔21,在通过进油口19向缓冲油腔15内输送液压油,内缓冲活塞14下移会挤压液压油,一部分液压油通过内缓冲孔21进入缓冲室17,另一部分通过出油口20排出缓冲油腔15。
在本实施例中,内支撑杆13用于对下支撑架9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外支撑筒12内形成的缓冲油腔15,通过在缓冲油腔15内输送液压油能在内支撑杆13下移的过程中对内支撑杆13及内缓冲活塞14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复位弹簧18的设置能对内支撑杆13复位提供一定的弹性复位里;而在内缓冲活塞14上设置内缓冲孔21,当内缓冲活塞14与液压油的挤压瞬间,一部分的油液会通过内缓冲孔21流至缓冲室17内,从而使得缓冲油在缓冲室17与缓冲油腔15内相互流动,产生粘滞阻尼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缓冲的效果;而随着内缓冲活塞14的下移压缩缓冲油腔15,使得另一部分油被压出出油口2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下支撑连接座还包括:
内限位环22,在外支撑筒12内设置有内限位环22,且内限位环22固定在内支撑杆13上且位于内减震环组件的上侧;
在内缓冲活塞14向内支撑杆13方向形成有连接套筒23,内支撑杆13延伸入连接套筒23,且在内支撑杆的底部与连接套筒23之间设置有若干圆周分布的内支撑弹簧24;
其中内减震环组件包括:
外支撑环25,外支撑环25固定设置在外支撑筒12的内壁上;
内支撑环26,内支撑环26固定在内支撑杆13上;
中间弹性连接件27,在外支撑环25与内支撑环26之间设置有若干按圆周均匀分布的中间弹性连接件27;
其中在内支撑杆13未向外支撑筒12内移动时,外支撑环25与内支撑环26处在同一平面,且中间弹性连接件27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内支撑环26及外支撑环25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内限位环22用于限制内支撑杆13的行程;而设置的内支撑弹簧24能在内支撑杆13与内缓冲活塞14之间起到良好的弹性连接的作用;从而减少振动对内支撑杆13及内缓冲活塞14的损坏;当而内支撑杆13与外支撑筒12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内支撑换随着内支撑杆13遇到,而外支撑环25与外支撑筒12相对静止,中间弹性连接件27提供负刚度,实现负刚度效应,进而实现阻尼的效果,从而更好得提高了下支撑连接座在锻造冲压过程中对下托架起到良好的减震与缓冲的效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下顶出连接座包括:
下顶出套筒28,外支撑筒12套设在下顶出套筒28内,且与下顶出套筒28滑动配合;
下顶出杆29,下顶出杆29设置在下顶出套筒28内,且与外支撑筒12底部固定连接,且下顶出杆29延伸出下顶出套筒28;
下支撑板30,在安置槽1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槽,下顶出套筒28底部设置有下支撑板30,下支撑板30覆在支撑槽上,且下顶出杆29穿过下支撑板30延伸入支撑槽中;
下缓冲套筒31,在支撑槽内设置有下缓冲套筒31,下缓冲套筒31固定在下支撑板30下侧,下顶出杆29延伸入下缓冲套筒31内,
限位接触活塞32,在下顶出杆29底部套设有限位接触活塞32;
下缓冲块33,在限位接触活塞32的底部设置有下缓冲块33;
上限位套筒34,在下支撑板30上设置有供下顶出杆29穿入的穿过孔,且在穿过孔上设置有限位限位接触活塞32的上限位套筒34,上限位套筒34延伸入下缓冲套筒31内;
其中在下缓冲套筒31侧壁设置有顶出油孔35及回缩油孔36,顶出油孔35位于下缓冲套筒的侧壁下端,回缩油孔36位于下缓冲套筒31的侧壁上端;下顶出杆29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通过铰链座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下顶出杆29的设置能起到顶起外支撑筒12的作用,从而使得下托架二次顶出,通过多段顶出,从而保证对工件能更好的脱模;限位接触活塞32的设置能便于下顶出杆29的移动,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机动性;而通过顶出油孔35及回缩油孔36的设置在不同阶段向顶出油孔35或回缩油孔36输送液压油从而实现下顶出杆29支撑与缩回的作用;下缓冲块33的设置能在限位接触活塞32的底部对其提供良好的缓冲接触的作用,其中下缓冲块33可以由减震橡胶制成;而设置的上限位套筒34能将下顶出杆29限位在下顶出套筒28内,而下支撑板30能对下顶出套筒28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液压加压机构包括:
加压过流装置,加压过流装置设置在下顶出套筒28底部,且加压过流装置的两端带有进油通道与出油通道39,出油通道39与顶出油孔35通过管道进行连接;
加压承接油路,加压承接油路连接出油口20与进油通道;
其中加压承接油路包括:
加压管道,加压管道连接着出油口20与进油通道;
蓄能装置40,在加压管道靠连接出油口20的一侧设置有蓄能装置40,蓄能装置40设置在安置槽10内;
第一压力单向阀41,在蓄能装置40连接出油口20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单向阀41;
内电控截止阀42,在蓄能装置40连接进油通道一侧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内电控截止阀42;
第二压力单向阀43,在内电控截止阀42与进油通道之间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单向阀43。
在本实施例中,加压过流装置能对进入下缓冲套筒31中的液压油进行进一步加压,从而保证了进入下缓冲套筒31内的油压,进而保证下顶出杆29能良好的运作;而蓄能器的设置能在锻造压合过程中积蓄充出油口20排出的高压的液压油,后通过进油通道进入加压过流装置中,从而达到对液压油的增压效果。而第一压力单向阀41能存储从出油口20排出的高压的液压油,而第二压力单向阀43能防止液压油从加压进油通道47回流,内电控截止阀42能控制加压管道的排出。其中蓄能装置40为蓄能器。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加压过流装置包括:
外筒体44,外筒体内形成有中空通道;
第一侧盖45,在外筒体4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盖45,进油通道包括液压进油通道46及加压进油通道47,液压进油通道46及加压进油通道47均设置在第一侧盖45上;
第二侧盖48,在外筒体4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盖48,出油通道39设置在第二侧盖48上;
内加压块49,在外筒体44的中空通道内设置有内加压块49,内加压块49一体成型在外筒体44内,且内加压块49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加压细孔50,加压细孔50同轴设置在内加压块49上,加压细孔50呈从第一侧盖45方向向第二侧盖48方向递减的锥孔状;
且在内加压块49与第一侧盖45及第二侧盖48之间形成有过流承接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进油通道46用于输送通过泵类装置输送而来的液压油,而加压进油通过输送蓄能装置40中所积蓄的高压的液压油,通过高压的液压油对泵类装置输送来得液压油进行初加压,后通过加压细孔50的进一步加压,再将加压后的液压通过出油通道39进入顶出油孔35中;通过该方式能减低泵类输送出来的液压油的压力,进而降低泵类装置的运行功率。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液压推动系统包括:
液压泵51,外设的液压泵51带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路,出油管路包括并联的一级出油管路与二级出油管路及回缩出油管路;
回油箱52,外设的回油箱52底部与液压泵51的进油管道连接;
一级推动电磁阀53,一级推动电磁阀53设置在一级出油管路上,且一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与液压进油通道46连接;
二级推动电磁阀54,二级推动电磁阀54设置在二级出油管路上,且二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进油口19;
回缩推动电磁阀55,回缩推动电磁阀55设置在回缩出油管路上,且回缩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回缩油孔36上;
第一切换电磁阀56,第一切换电磁阀56设置在顶出油孔35上,第一切换电磁阀56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第一切换电磁阀56的第一个通道连接顶出油孔35,第二个通道连接出油通道39,第三个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52;而第一切换电磁阀56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个通道;
第二切换电磁阀57,第二切换电磁阀57设置在回缩油孔36上,第二切换电磁阀57为二位三通阀;第二切换电磁阀57的第一个通道与回缩油孔36连接,第二通道与回缩出油管路连接,第三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52;而第二切换电磁阀57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泵51为液压进油通道46提供液压油;回油箱52用于储存液压油;而设置的一级推动电磁阀53、二级推动电磁阀54及回缩推动电磁阀55能更好的控制液压油的流向;而设置的第一切换电磁阀56与第二切换电磁阀57能更好的保证下顶出杆29的伸出与缩回。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锻造机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及控制电路,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对液压驱动缸3及内推动机构进行控制;其中控制器控制内推动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一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一级推动电磁阀53向液压进油通道46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内电控截止阀42开启使加压管道与加压进油通道47连通;并同时控制第一切换电磁阀56使出油通道39与顶出油孔35连接,从而向下缓冲套筒31内输送高压液压油,使得下顶出杆29带动外支撑筒12上移;同时控制第二切换电磁阀57连通回缩油孔36与回油箱52;
步骤二,二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二级推动电磁阀54向进油口19输送液压油,使得内支撑杆13带动下支撑架9上移,从而顶起在下模腔6上的半成品件;
步骤三,一级回缩: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回缩推动电磁阀55及第二切换电磁阀57向回缩油孔36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异地切换电磁阀连通顶出油孔35与回油箱52;
步骤四,二级缩回:在进行下一次冲压时,控制器控制内电控截止阀42关闭,在上模4与下模5接触过程中会挤压上驱动杆8,从而初始上驱动杆8带动下支撑架9下移,而在下支撑架9下移过程中内支撑杆13同时向外支撑筒12内移动,进而带动内缓冲活塞14压缩缓冲油腔15内的液压油,收到压力形成的带压力的液压油通过第一压力单向阀41进入加压管道后通过蓄能装置40进行蓄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二级顶出的方式对锻造冲压后的模具进行顶起,能减低顶出过程对工件的损坏,而二次缩回则为了为下一次顶出积蓄高压的液压油,从而保证了内推动机构能良好的运行。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7)

1.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一,制造坯料:按照表壳所需进行下料,制成表壳坯料;
步骤二,加热坯料:在带有平台的天然气加热炉中对表壳坯料进行加热,将表壳坯料放入天然气加热炉中的平台上,加热温度为550℃-580℃且保持不小于5小时;
步骤三,坯料锻造:将加热后的表壳坯料放入安装在锻造机的模具中,锻造机进行合模完成后形成表体的外形,表壳坯料成为半成品件,墩粗和冲压开始时的始锻温度为560℃-580℃,墩粗和冲压结束时的终锻温度为380℃-400℃;
步骤四,半成品冷却:将锻造后的半成品件进行冷却处理,将半成品的温度冷却至30℃-50℃;
步骤五,半成品加工:使用镗床对半成品进行主孔的加工,使用车床对主孔端面、支孔内外径及其端面进行加工,加工后即形成表壳成品;
步骤六,表壳成品清洗:将表壳成品进行清洗,清洗时间15 min -20min,后在室内自然冷却干燥;
步骤七,表壳成品检测:对冷却干燥后的表成品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是否合格;
所述的步骤三中的锻造机包括:
底座(1);
支撑座(2),所述的支撑座(2)架设在底座(1)上;
液压驱动缸(3),所述的液压驱动缸(3)设置在支撑座(2)上,且朝向底座(1)设置;
上模(4),所述的上模(4)固定设置在液压驱动缸(3)的驱动端上;
下模(5),所述的下模(5)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且与上模(4)相对设置,并在下模(5)上形成有下模腔(6);
内推动机构,在所述的下模腔(6)底部设置有贯穿至底座(1)的安置槽(10),在安置槽(10)内设置有内推动机构;
其中所述的内推动机构包括:
下托架,所述的下托架位于下模腔(6)底部内;
下顶出机构,所述的下顶出机构设置在下托架底部,带动下托架做上下位移;
液压推动系统,所述的液压推动系统与下顶出机构连接;
所述的下托架包括:
下托板(7),在所述的下模腔(6)底部设置有若干等距分布的下托槽,下托槽与安置槽(10)连通,每个下托槽上均设置有一个下托板(7);
上驱动杆(8),在所述的下模(5)上端的两侧向内设置驱动槽,驱动槽与安置槽(10)连通,且在驱动槽内设置有上驱动杆(8);
下支撑架(9),下支撑架(9)设置在安置槽(10)内,下托板(7)的底部及上驱动杆(8)的底部均与下支撑架(9)固定连接;
柔性接触块(11),在所述的下托板(7)的端面及上驱动杆(8)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接触块(11);
常态下所述的下托板(7)延伸出下托槽,所述的上驱动杆(8)延伸出驱动槽,且所述的上驱动杆(8)延伸出驱动槽的高度大于下托板(7)延伸出下托槽的高度;
所述的下顶出机构包括下支撑连接座、下顶出连接座及液压加压机构;
其中所述的下支撑连接座包括:
外支撑筒(12),所述的外支撑筒(12)内形成有容纳腔;
内支撑杆(13),在所述的外支撑筒(12)上设置有延伸入外支撑筒(12)的内支撑杆(13),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外的一端与下支撑架(9)连接;
内减震环组件,在所述的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内的上侧套设有内减震换组件;
内缓冲活塞(14),在所述的内支撑杆(13)位于外支撑筒(12)内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内缓冲活塞(14),所述的内缓冲活塞(14)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缓冲油腔(15);
内减震活塞(16),所述的内支撑杆(13)位于内缓冲活塞(14)远离缓冲油腔(15)的一侧上固定设置有内减震活塞(16),内缓冲活塞(14)与内减震活塞(16)之间带有间隙,形成缓冲室(17);
复位弹簧(18),在所述的内缓冲活塞(14)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
其中在所述的外支撑筒(12)的下侧设置有与缓冲油腔(15)连通的进油口(19)与出油口(20);并在所述的内缓冲活塞(14)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的内缓冲孔(21),在通过进油口(19)向缓冲油腔(15)内输送液压油,内缓冲活塞(14)下移会挤压液压油,一部分液压油通过内缓冲孔(21)进入缓冲室(17),另一部分通过出油口(20)排出缓冲油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撑连接座还包括:
内限位环(22),在所述的外支撑筒(12)内设置有内限位环(22),且所述的内限位环(22)固定在内支撑杆(13)上且位于内减震环组件的上侧;
在所述的内缓冲活塞(14)向内支撑杆(13)方向形成有连接套筒(23),所述的内支撑杆(13)延伸入连接套筒(23),且在内支撑杆的底部与连接套筒(23)之间设置有若干圆周分布的内支撑弹簧(24);
其中所述的内减震环组件包括:
外支撑环(25),所述的外支撑环(25)固定设置在外支撑筒(12)的内壁上;
内支撑环(26),所述的内支撑环(26)固定在内支撑杆(13)上;
中间弹性连接件(27),在所述的外支撑环(25)与内支撑环(26)之间设置有若干按圆周均匀分布的中间弹性连接件(27);
其中在内支撑杆(13)未向外支撑筒(12)内移动时,所述的外支撑环(25)与内支撑环(26)处在同一平面,且所述的中间弹性连接件(27)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内支撑环(26)及外支撑环(2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顶出连接座包括:
下顶出套筒(28),所述的外支撑筒(12)套设在下顶出套筒(28)内,且与下顶出套筒(28)滑动配合;
下顶出杆(29),所述的下顶出杆(29)设置在下顶出套筒(28)内,且与外支撑筒(12)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的下顶出杆(29)延伸出下顶出套筒(28);
下支撑板(30),在所述的安置槽(1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槽,下顶出套筒(28)底部设置有下支撑板(30),所述的下支撑板(30)覆在支撑槽上,且所述的下顶出杆(29)穿过下支撑板(30)延伸入支撑槽中;
下缓冲套筒(31),在支撑槽内设置有下缓冲套筒(31),所述的下缓冲套筒(31)固定在下支撑板(30)下侧,所述的下顶出杆(29)延伸入下缓冲套筒(31)内,
限位接触活塞(32),在所述的下顶出杆(29)底部套设有限位接触活塞(32);
下缓冲块(33),在所述的限位接触活塞(32)的底部设置有下缓冲块(33);
上限位套筒(34),在所述的下支撑板(30)上设置有供下顶出杆(29)穿入的穿过孔,且在所述的穿过孔上设置有限位限位接触活塞(32)的上限位套筒(34),上限位套筒(34)延伸入下缓冲套筒(31)内;
其中在所述的下缓冲套筒(31)侧壁设置有顶出油孔(35)及回缩油孔(36),顶出油孔(35)位于下缓冲套筒(31)的侧壁下端,回缩油孔(36)位于下缓冲套筒(31)的侧壁上端;所述的下顶出杆(29)与外支撑筒(12)的底部通过铰链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加压机构包括:
加压过流装置,所述的加压过流装置设置在下顶出套筒(28)底部,且加压过流装置的两端带有进油通道与出油通道(39);
加压承接油路,所述的加压承接油路连接出油口(20)与进油通道;
其中所述的加压承接油路包括:
加压管道,所述的加压管道连接着出油口(20)与进油通道;
蓄能装置(40),在加压管道靠连接出油口(20)的一侧设置有蓄能装置(40),蓄能装置(40)设置在安置槽(10)内;
第一压力单向阀(41),在蓄能装置(40)连接出油口(20)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单向阀(41);
内电控截止阀(42),在蓄能装置(40)连接进油通道一侧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内电控截止阀(42);
第二压力单向阀(43),在内电控截止阀(42)与进油通道之间的加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单向阀(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过流装置包括:
外筒体(44),所述的外筒体(44)内形成有中空通道;
第一侧盖(45),在外筒体(4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盖(45),所述的进油通道包括液压进油通道(46)及加压进油通道(47),所述的液压进油通道(46)及加压进油通道(47)均设置在第一侧盖(45)上;
第二侧盖(48),在外筒体(4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盖(48),所述的出油通道(39)设置在第二侧盖(48)上;
内加压块(49),在外筒体(44)的中空通道内设置有内加压块(49),所述的内加压块(49)一体成型在外筒体(44)内,且所述的内加压块(49)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加压细孔(50),所述的加压细孔(50)同轴设置在内加压块(49)上,加压细孔(50)呈从第一侧盖(45)方向向第二侧盖(48)方向递减的锥孔状;
且在所述的内加压块(49)与第一侧盖(45)及第二侧盖(48)之间形成有过流承接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液压推动系统包括:
液压泵(51),外设的液压泵(51)带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路,出油管路包括并联的一级出油管路与二级出油管路及回缩出油管路;
回油箱(52),外设的回油箱(52)底部与液压泵(51)的进油管道连接;
一级推动电磁阀(53),所述的一级推动电磁阀(53)设置在一级出油管路上,且一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与液压进油通道(46)连接;
二级推动电磁阀(54),所述的二级推动电磁阀(54)设置在二级出油管路上,且二级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进油口(19);
回缩推动电磁阀(55),所述的回缩推动电磁阀(55)设置在回缩出油管路上,且回缩出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回缩油孔(36)上;
第一切换电磁阀(56),所述的第一切换电磁阀(56)设置在顶出油孔(35)上,第一切换电磁阀(56)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第一切换电磁阀(56)的第一个通道连接顶出油孔(35),第二个通道连接出油通道(39),第三个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52);而第一切换电磁阀(56)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个通道;
第二切换电磁阀(57),所述的第二切换电磁阀(57)设置在回缩油孔(36)上,第二切换电磁阀(57)为二位三通阀;第二切换电磁阀(57)的第一个通道与回缩油孔(36)连接,第二通道与回缩出油管路连接,第三通道通过管道连接回油箱(52);而第二切换电磁阀(57)内阀芯的第一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第二个位置连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锻造机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及控制电路,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对液压驱动缸(3)及内推动机构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的控制器控制内推动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一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一级推动电磁阀(53)向液压进油通道(46)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内电控截止阀(42)开启使加压管道与加压进油通道(47)连通;并同时控制第一切换电磁阀(56)使出油通道(39)与顶出油孔(35)连接,从而向下缓冲套筒(31)内输送高压液压油,使得下顶出杆(29)带动外支撑筒(12)上移;同时控制第二切换电磁阀(57)连通回缩油孔(36)与回油箱(52);
步骤二,二级顶出: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二级推动电磁阀(54)向进油口(19)输送液压油,使得内支撑杆(13)带动下支撑架(9)上移,从而顶起在下模腔(6)上的半成品件;
步骤三,一级回缩:控制器控制液压泵(51)通过回缩推动电磁阀(55)及第二切换电磁阀(57)向回缩油孔(36)输送液压油,同时控制异地切换电磁阀连通顶出油孔(35)与回油箱(52);
步骤四,二级缩回:在进行下一次冲压时,控制器控制内电控截止阀(42)关闭,在上模(4)与下模(5)接触过程中会挤压上驱动杆(8),从而初始上驱动杆(8)带动下支撑架(9)下移,而在下支撑架(9)下移过程中内支撑杆(13)同时向外支撑筒(12)内移动,进而带动内缓冲活塞(14)压缩缓冲油腔(15)内的液压油,收到压力形成的带压力的液压油通过第一压力单向阀(41)进入加压管道后通过蓄能装置(40)进行蓄能。
CN202310328821.7A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Active CN116673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8821.7A CN116673691B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8821.7A CN116673691B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73691A CN116673691A (zh) 2023-09-01
CN116673691B true CN116673691B (zh) 2023-12-29

Family

ID=87779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8821.7A Active CN116673691B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7369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8786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Gsa Industries (Aust) Pty Ltd Water temperature regulating valve
CN106141069A (zh) * 2016-09-10 2016-11-23 吉林大学 铁道车辆车钩钩舌近净锻造成型方法
CN112453310A (zh) * 2020-10-30 2021-03-09 重庆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后花键轴锻造工艺
CN114770045A (zh) * 2022-05-05 2022-07-22 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人孔筒体成形的锻造工艺
CN217098190U (zh) * 2021-06-09 2022-08-02 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 双模具高效率制砖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8786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Gsa Industries (Aust) Pty Ltd Water temperature regulating valve
CN106141069A (zh) * 2016-09-10 2016-11-23 吉林大学 铁道车辆车钩钩舌近净锻造成型方法
CN112453310A (zh) * 2020-10-30 2021-03-09 重庆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后花键轴锻造工艺
CN217098190U (zh) * 2021-06-09 2022-08-02 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 双模具高效率制砖设备
CN114770045A (zh) * 2022-05-05 2022-07-22 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人孔筒体成形的锻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73691A (zh) 202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9591B (zh) 一种用于铝合金拉深挤压复合成形的液压设备
CN208840325U (zh) 一种汽车车身钣金件冲压模具
CN204035329U (zh) 一种用于铝合金拉深挤压复合成形的液压设备
CN107520311A (zh) 金属薄壁复合管冲击液压胀形装置及其方法
CN113523129A (zh) 一种框架式汽车纵梁油压机工作台
CN116673691B (zh) 一种热量表壳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CN104047932A (zh) 升降设备在非稳定载荷下的势能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75183B (zh) 大型模锻液压机混合动力液压传动系统及方法
CN213134807U (zh) 一种电脑连接器冲压模具顶出装置
CN102205663A (zh) 一种数控多点压边框架液压机
CN109248981B (zh) 蓄势器流量和压力动态补偿控制系统
CN113787148B (zh) 一种金属路由器壳体生产用冲压模具
CN108266412A (zh) 一种已生产的步进加热炉液压平衡节能改造装置
CN204381151U (zh) 压力机气垫顶起能量制造压缩空气装置
CN208718896U (zh) 一种用于邦迪管生产的内腔自动充气装置
CN209969389U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冲压模具
CN209157021U (zh) 蓄势器流量和压力动态补偿控制系统
CN2550088Y (zh) 一种胀形机
CN208321654U (zh) 一种用于镁条的挤压降温成型装置
CN108637153B (zh) 一种自由锻造液压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9580629U (zh) 一种与中模移出式热压机相配合的上料装置
CN106626471B (zh) 一种整体式液压冲压机
CN109281604A (zh) 一种液压破碎用打击机芯和液压破碎锤
CN208466934U (zh) 节温器加工模具
CN110370705A (zh) 分段式多行程液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