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5409A -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65409A CN116665409A CN202310563049.7A CN202310563049A CN116665409A CN 116665409 A CN116665409 A CN 116665409A CN 202310563049 A CN202310563049 A CN 202310563049A CN 116665409 A CN116665409 A CN 1166654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ly warning
- earthquake
- building area
- information
- perso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145 classification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29 di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0—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calamitous events, e.g. tornados or earthquake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7/00—Signalling system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G08B3/00 - G08B6/00;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G08B3/00 - G08B6/00
- G08B7/06—Signalling system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G08B3/00 - G08B6/00;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G08B3/00 - G08B6/00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e.g. involving audible and visible signalling through the use of sound and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属于地震预警技术领域,所述应急疏散方法包括: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所述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根据所述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本申请能够减轻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震预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震是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会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地震预警作为减轻灾害的重要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免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目前,水电站作为现代化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减灾作用,提高水电站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常常需要根据水电站的环境条件、地震危险性及地震预警特点和工程地震预警需求等情况,进行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的建设。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抗震等级并不相同,通常情况下,水电站内的主要部位,例如水泵房,发电厂房等建筑区域的抗震等级要比一些次要部位更高,而在进行地震应急疏散的过程中,常见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无法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从而导致地震发生时人员疏散压力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减轻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所述应急疏散方法包括:
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所述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根据所述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若地震烈度等级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将该建筑区域确定为预警建筑区域,即地震烈度已超过该建筑物对应的人员疏散预警烈度,则可对该建筑区域进行人员疏散预警,并按照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撤离;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便于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减轻了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提高了疏散效率和安全性。
可选的,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预设映射表,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预设避难点;
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和预设避难点的位置信息,生成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预设映射表可综合建筑区域与避难点的距离、可达性、地形等因素预先进行配置,通过确定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预设避难点并生成相应的人员疏散路线,从而确保建筑内的人员能够以最快时间及时撤离到最合适的安全避难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员的安全。
可选的,在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安全建筑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全建筑区域即表示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减轻了地震时人员疏散的压力。
可选的,在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实时获取所述建筑区域的建筑状态信息;
将所述建筑状态信息输入至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
判断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是,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未超过地震烈度等级的建筑区域,由于地震预警信息也可能存在数据偏差,导致仍无法确保建筑区域内的人员安全,因此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变形等建筑状态信息,并输入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烈度等级进行预测,通过将预测结果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进行比较,若超过该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同样可确定该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并进行人员疏散预警;通过监测建筑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地进行预测分析,增强了应急疏散系统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性。
可选的,在判断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获取所述建筑区域内的设施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设施状态信息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存在异常,若是,则发送安全检查提示至所述建筑区域内的提示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仍可能发生建筑区域内的设施收到地震影响的情况,因此可对建筑区域内部的各种设施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检查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从而提高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管理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可选的,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之后,还包括:
实时获取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音频信息;
将所述音频信息输入预先训练的音频分类模型,判断所述音频信息是否包含危险性音频信息;
若是,则根据所述危险性音频信息确定声源位置;
获取位于所述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将所述实时图像信息发送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人员疏散撤离时,利用音频分析技术实时检测预警建筑区域是否存在求救、呼喊等危险性音频信息,并结合声源定位技术确定危险性音频信息所在位置,通过该位置的实时图像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便于及时了解现场的危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可选的,获取位于所述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实时图像信息提取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和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是,则根据所述各个人员的位置信息发送应急引导提示至管理终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时图像信息可自动监测是否存在拥挤异常情况或人员摔倒等姿势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人员进行转移,从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能够顺利安全地进行撤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所述应急疏散系统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所述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建筑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判断模块,用于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一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预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若地震烈度等级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将该建筑区域确定为预警建筑区域,即地震烈度已超过该建筑物对应的人员疏散预警烈度,则可对该建筑区域进行人员疏散预警,并按照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撤离;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便于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减轻了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提高了疏散效率和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所述应急疏散系统还包括:
建筑状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二判断结果,实时获取所述建筑区域的建筑状态信息;
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块,用于将所述建筑状态信息输入至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
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是,则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第三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未超过地震烈度等级的建筑区域,由于地震预警信息也可能存在数据偏差,导致仍无法确保建筑区域内的人员安全,因此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变形等建筑状态信息,并输入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烈度等级进行预测,通过将预测结果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进行比较,若超过该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同样可确定该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并进行人员疏散预警;通过监测建筑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地进行预测分析,增强了应急疏散系统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在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若地震烈度等级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将该建筑区域确定为预警建筑区域,即地震烈度已超过该建筑物对应的人员疏散预警烈度,则可对该建筑区域进行人员疏散预警,并按照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撤离;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便于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减轻了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提高了疏散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第四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第五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接收模块;102、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3、判断模块;1031、建筑状态信息获取模块;1032、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块;104、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5、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106、预警信息发送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7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
参照图1,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应急疏散方法包括:
步骤S101,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其中,当发生预设地震烈度阈值以上的地震时,即会接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步骤S102,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其中,通过采用人流量监测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即可实时获取各个建筑区域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有人员存在的建筑区域;
步骤S103,分别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跳转至步骤S104;若未超过,则对下一建筑区域重新执行步骤S103;
步骤S104,确定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步骤S105,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步骤S106,根据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其中,预警模块可以包括预警建筑区域内的声光报警装置,也可以包括收扩机、电视终端等播放设备,进而即可在声光报警的同时将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播报或显示。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若地震烈度等级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将该建筑区域确定为预警建筑区域,即地震烈度已超过该建筑物对应的人员疏散预警烈度,则可对该建筑区域进行人员疏散预警,并按照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撤离;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便于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减轻了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提高了疏散效率和安全性。作为确定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的一种实施方式,通过收集和整理各个建筑区域的建筑信息,包括建筑结构、材料等,以构建建筑信息库,再利用地震动力学模拟软件进行各个建筑的动力学仿真分析,以预测不同地震烈度对各个建筑的危害程度,进而预设每个建筑区域的抗震预警等级,使得当发生的地震烈度等级超过该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即可对该建筑区域内的人员进行疏散预警,以确保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作为应急疏散方法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103中分别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建筑区域为安全建筑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安全建筑区域即表示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减轻了地震时人员疏散的压力。
参照图2,作为步骤S105的一种实施方式,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的具体步骤包括:
S1051,基于预设映射表,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预设避难点;
其中,预设映射表内预先存储有各个建筑区域对应的预设避难点,每个预设避难点可以对应多个建筑区域;
S1052,根据预警建筑区域和预设避难点的位置信息,生成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上述实施方式中,该预设映射表可综合建筑区域与避难点的距离、可达性、地形等因素预先进行配置,通过确定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预设避难点并生成相应的人员疏散路线,从而确保建筑内的人员能够以最快时间及时撤离到最合适的安全避难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参照图3,作为应急疏散方法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103中分别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跳转至步骤S107;
步骤S107,实时获取建筑区域的建筑状态信息;
其中,建筑状态包括建筑物的振动、变形、温度、湿度等参数,可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监测得到;
步骤S108,将建筑状态信息输入至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
其中,将建筑状态信息的监测数据作为输入,将地震烈度等级作为输出,采用监督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即可得到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同时,还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参数信息,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和优化,从而提高了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步骤S109,判断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104;
步骤S104,确定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步骤S105,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步骤S106,根据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未超过地震烈度等级的建筑区域,由于地震预警信息也可能存在数据偏差,导致仍无法确保建筑区域内的人员安全,因此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变形等建筑状态信息,并输入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烈度等级进行预测,通过将预测结果与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进行比较,若超过该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同样可确定该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并进行人员疏散预警;通过监测建筑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地进行预测分析,增强了应急疏散系统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性。
参照图3,作为应急疏散方法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109中判断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跳转至步骤S201;
步骤S201,获取建筑区域内的设施状态信息;
其中,通过传感器可监测各个设施的状态信息,例如水位、水压、电流、电压等;
步骤S202,根据设施状态信息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存在异常,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203;若否,则对下一建筑区域重新执行步骤S103;
其中,预设时长可结合设施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先设置和动态调整,以实现对设施状态进行预设时长内的实时监测;
步骤S203,发送安全检查提示至建筑区域内的提示模块;
其中,通过对设施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若超过对应的预设阈值时即可判断为存在异常。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仍可能发生建筑区域内的设施收到地震影响的情况,因此可对建筑区域内部的各种设施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通过提示模块及时提示现场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从而提高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管理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参照图4,作为应急疏散方法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106,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之后,还包括:
步骤S301,实时获取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音频信息;
步骤S302,将音频信息输入预先训练的音频分类模型;
步骤S303,判断音频信息是否包含危险性音频信息;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304;若否,则对预警建筑区域重新执行步骤S301;
其中,通过对大量的音频数据进行训练,建立音频分类模型,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场景中的声音是否属于危险性音频信息;例如,可以将求救、呼喊等音频数据作为危险性音频信息,建立音频分类模型进行自动检测。
步骤S304,根据危险性音频信息确定声源位置;
步骤S305,获取位于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
步骤S306,将实时图像信息发送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人员疏散撤离时,利用音频分析技术实时检测预警建筑区域是否存在求救、呼喊等危险性音频信息,并结合声源定位技术确定危险性音频信息所在位置,通过该位置的实时图像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便于及时了解现场的危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作为根据危险性音频信息确定声源位置的实施方式,可通过多个音频传感器分别采集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音频信息,并通过声波传播原理计算危险性音频信息的声源位置;也可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对危险性音频信息发出位置的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进行实时处理分析,以确定声源位置。
作为图像采集模块和显示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像采集模块包括安装在建筑区域内各个位置的摄像头,显示模块包括管理终端的LED显示器,管理人员通过管理终端的LED显示器即可实时观察人员疏散情况,该管理终端可以为管理人员的智能移动终端,也可以为监控室内的计算机终端。
参照图5,作为应急疏散方法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305中获取位于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1,根据实时图像信息提取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和位置信息;
其中,运动状态信息包括速度信息和姿态信息;
步骤S402,根据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403;若否,则对下一人员重新执行步骤S401;
步骤S403,根据各个人员的位置信息发送应急引导提示至管理终端。
其中,通过监测人员速度信息并与速度预设值进行比较,可判断是否出现拥堵异常导致行进缓慢的情况;通过监测人员姿态信息并与预设姿态信息库进行对比,可判断是否发生有人摔倒或者姿势异常的情况。
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实时图像信息可自动监测是否存在拥挤异常情况或人员摔倒等姿势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人员进行转移,从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能够顺利安全地进行撤离。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
参照图6,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应急疏散系统包括:
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2,用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其中,通过采用人流量监测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即可实时获取各个建筑区域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有人员存在的建筑区域;
判断模块103,用于分别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4,用于响应于第一判断结果,确定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105,用于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预警信息发送模块106,用于根据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收到地震局或地震预警中心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并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若地震烈度等级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将该建筑区域确定为预警建筑区域,即地震烈度已超过该建筑物对应的人员疏散预警烈度,则可对该建筑区域进行人员疏散预警,并按照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进行撤离;若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某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该建筑区域较为安全,可以无需进行人员疏散撤离的预警通知,从而便于根据水电站内不同建筑区域的实际建筑情况对多个建筑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员疏散预警,减轻了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压力,提高了疏散效率和安全性。
作为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基于预设映射表,根据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预设避难点;
根据预警建筑区域和预设避难点的位置信息,生成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确定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预设避难点并生成相应的人员疏散路线,从而确保建筑内的人员能够以最快时间及时撤离到最合适的安全避难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员的安全。
参照图7,作为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判断模块103还用于在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各个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应急疏散系统还包括:
建筑状态信息获取模块1031,用于响应于第二判断结果,实时获取建筑区域的建筑状态信息;
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块1032,用于将建筑状态信息输入至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
判断模块103,还用于判断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是,则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4,还用于响应于第三判断结果,确定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监测建筑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地进行预测分析,增强了应急疏散系统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性。
作为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判断模块103还用于在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时,输出第四判断结果;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还包括:
设施状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第四判断结果,获取建筑区域内的设施状态信息;
设施异常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设施状态信息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存在异常,若是,则输出异常判断结果;
安全检查提示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异常判断结果,发送安全检查提示至建筑区域内的提示模块。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建筑区域内部的各种设施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通过提示模块及时提示现场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从而提高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管理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还包括:
音频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实时获取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音频信息;
音频信息输入模块,用于将音频信息输入预先训练的音频分类模型;
危险性音频信息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音频信息是否包含危险性音频信息;若是,则输出危险判断结果;
声源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危险判断结果,根据危险性音频信息确定声源位置;
实时图像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位于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
实时图像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实时图像信息发送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音频分析技术实时检测预警建筑区域是否存在求救、呼喊等危险性音频信息,并结合声源定位技术确定危险性音频信息所在位置,通过该位置的实时图像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便于及时了解现场的危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作为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还包括:
信息提取模块,用于根据实时图像信息提取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和位置信息;
运动状态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是,则输出异常情况判断结果;
应急引导提示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异常情况判断结果,根据各个人员的位置信息发送应急引导提示至管理终端。
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实时图像信息可自动监测是否存在拥挤异常情况或人员摔倒等姿势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人员进行转移,从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能够顺利安全地进行撤离。
本申请实施例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能够实现上述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的任一种方法,且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提供的方法和系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某个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设备。
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的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10)
1.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疏散方法包括:
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所述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根据所述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预设映射表,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预设避难点;
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和预设避难点的位置信息,生成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安全建筑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实时获取所述建筑区域的建筑状态信息;
将所述建筑状态信息输入至预先训练的地震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
判断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是,则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预测后的地震烈度等级未超过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则获取所述建筑区域内的设施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设施状态信息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存在异常,若是,则发送安全检查提示至所述建筑区域内的提示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之后,还包括:
实时获取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音频信息;
将所述音频信息输入预先训练的音频分类模型,判断所述音频信息是否包含危险性音频信息;
若是,则根据所述危险性音频信息确定声源位置;
获取位于所述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将所述实时图像信息发送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位于所述声源位置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图像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实时图像信息提取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和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各个人员的运动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是,则根据所述各个人员的位置信息发送应急引导提示至管理终端。
8.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疏散系统包括:
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所述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烈度等级;
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2),用于实时获取水电站内的人员分布信息,确定存在人员的各个建筑区域;
判断模块(103),用于分别判断所述地震烈度等级是否超过各个所述建筑区域的预设抗震预警等级;若超过,则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预警建筑区域确定模块(104),用于响应于第一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建筑区域为预警建筑区域;
人员疏散路线确定模块(105),用于根据所述预警建筑区域确定对应的人员疏散路线;
预警信息发送模块(106),用于根据所述人员疏散路线,发送人员疏散预警信息至所述预警建筑区域内的预警模块。
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到7任一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到7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563049.7A CN116665409A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563049.7A CN116665409A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65409A true CN116665409A (zh) | 2023-08-29 |
Family
ID=87712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63049.7A Pending CN116665409A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66540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74070A (zh) * | 2024-03-28 | 2024-05-03 | 河北金锁安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物联网的应急安全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
CN118538001A (zh) * | 2024-07-23 | 2024-08-23 | 福州奔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智能化预警的地震家庭救援系统 |
-
2023
- 2023-05-18 CN CN202310563049.7A patent/CN11666540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74070A (zh) * | 2024-03-28 | 2024-05-03 | 河北金锁安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物联网的应急安全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
CN117974070B (zh) * | 2024-03-28 | 2024-06-18 | 河北金锁安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物联网的应急安全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
CN118538001A (zh) * | 2024-07-23 | 2024-08-23 | 福州奔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智能化预警的地震家庭救援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665409A (zh) | 一种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方法及系统 | |
CN111479089B (zh) | 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电网施工监控方法及系统 | |
CN112308510A (zh) | 一种绿色环保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及方法 | |
GB2601937A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 crane and/or construction site | |
CN113401760A (zh)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梯运行故障监管系统 | |
CN111506011A (zh) | 一种施工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 | |
CN117910811B (zh) | 基于多模态ai大模型的智慧消防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2215137A (zh) | 一种通信塔远程监测系统 | |
CN113206978A (zh) | 油气管道站场安防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及方法 | |
CN112288320A (zh) | 一种地铁运行风险监控和管理系统 | |
CN116430231A (zh) | 电池异常监测方法、装置、服务器、介质及充换电系统 | |
KR20200079001A (ko) | 통합 환경 감시를 통한 관제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2576310B (zh) | 基于机器人的隧道安防检测方法及系统 | |
CN114611944B (zh) | 一种矿山采空区风险防控管理方法、控制器及系统 | |
CN117197981A (zh) | 一种厂房建筑用消防安全智能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6611649A (zh) | 一种灾害预警应急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6403363A (zh) | 用于工地的高空坠落物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
CN116129603A (zh) |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车间安全监测系统 | |
CN114419475A (zh) | 基于视频信息行为模式识别的施工安全判别方法及系统 | |
KR100781334B1 (ko) | 원자력발전소 주 제어실 주요경보 음성메시지 시스템 | |
CN114564859A (zh) | 基于智能设备控制的地震预警系统 | |
CN114554156A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工厂化生产安全管理平台 | |
Jadhav et al. | Realtime Safety Helmet Detection Using Deep Learning | |
CN118570990B (zh) | 一种智能岸桥作业监控大屏系统及其可视化管理方法 | |
CN114943884B (zh) | 基于深度学习的设备保护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