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3107A -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3107A
CN116663107A CN202310565052.2A CN202310565052A CN116663107A CN 116663107 A CN116663107 A CN 116663107A CN 202310565052 A CN202310565052 A CN 202310565052A CN 116663107 A CN116663107 A CN 116663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foundation
partition
construction
pile
sub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650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良涛
周炜
陈嘉锡
方明镜
董超
张江雄
尤伟军
李磊
徐凯
梁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5650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31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3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3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10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 using solid primitives, e.g. cylinders, cu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工程信息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即基于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的特点,实现桩基与对应分区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了划分工区的效率。

Description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程信息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布局“新赛道”,我国的基础建设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将BIM技术、计算机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有的桩基施工管理方法相互融合,构建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桩基项目智能化管理方案。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化理念不断深化,对桩基施工工区实现自适应划分,打通BIM数字化模型与桩基施工现场连接的关键一环引起了广泛关注。
桩基工程中桩基数量庞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多工区同步作业的方式,以达到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工期的目的。然而,桩基现场施工作业区域形状不规则且已划分好的工区时常进行调整,造成了管理困难。因此,如何将大量的桩基快速划分工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将大量桩基进行快速划分工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包括:
模型创建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初始分区模块,用于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同步更新模块,用于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步骤。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即基于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的特点,使得在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时可以实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同步动态变化,也就是实现桩基与对应分区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了划分工区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基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区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P点的桩基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添加控制点位置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移动控制点效果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与桩基相交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同一桩基在分区发生变更时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桩基施工工区进行自适应分区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传统上,为确定桩点所属的分区需要通过对比桩点编号和桩点分布图位置,但桩点数量成百上千,将现场桩基点位逐一标号,再通过每个桩基的自身编号与其所在工区相关联,这再实际作业工程中将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此外,若工区再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新的工区需要再次与桩基编号建立关联,其中涉及大量重复劳动,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不利于桩基工程的管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及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103,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01、102、103通过网络104与服务器1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
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
服务器105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终端设备101、102、103上显示的页面提供支持的后台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一般由服务器/终端设备执行,相应地,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一般设置于服务器/终端设备中。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具体实现包括:
S201: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其中,桩基施工图是指用于表示桩基结构和施工过程的图纸。桩基施工图通常包括桩基的位置、直径、深度、形状和数量等信息,以及桩基承台、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表示。桩基施工图是桩点分布图是指在某个作业区域内,按照一定的间距或角度排列的桩点所构成的地图。通常情况下,桩点分布图用于地质勘探、土地测绘、建筑地基设计等领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反映施工现场的三维信息模型,即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其中,三维模型包括施工桩基模型和现场环境模型。该三维模型具备添加、存储、读取的属性信息的功能,便于后续对工区的更改和保存,从而提高工区分区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包括:
根据桩基施工图和桩点分布图,对桩基施工过程进行建模,并生成施工桩基模型;
根据施工环境信息,对桩基施工环境进行建模,并生成现场环境模型。
其中,现场环境模型包括但不限于施工场地模型、周边环境模型和地质地层模型。
具体地,可以通过BIM软件将桩基施工图和桩点分布图建立参数化的施工桩基模型,施工桩基模型包括各个桩基的三维模型、桩基在BIM软件的三维虚拟空间中的空间位置坐标和其他可编辑的属性信息等。其中,属性信息包括作业区域面积、桩基位置、桩基大小,所属分区等信息。
现场环境模型也就是桩基工程施工现场BIM模型,其中,现场环境模型的空间位置信息、几何信息应完全与现场中的施工环境信息和桩基施工图对应,使得现场环境模型准确地在三维虚拟空间展示现场施工的桩基状态。
S202: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由于充分利用BIM技术优势,将复杂的桩基工程施工现场等比例还原到BIM软件的三维虚拟空间中,得到三维模型,即三维模型中对作业区域和桩基都赋予对应的空间位置坐标,使得计算机三维引擎识别各个作业区域以及桩基的“包围盒”,将“包围盒”的体积可以近似为桩基碰撞体积V,结合桩基的深度d,可以求得桩基的面积S=V/d,也就是确定了桩基对应的桩点区域,以使得对整个施工的作业区域(经过投影得到的分区作业工作平面)进行等面积切割时避开桩点区域,并根据作业队伍数量划分出若干个子区域,子区域即为分区。
进一步地,为方便现场施工作业需对各个桩点添加分区属性,即将各个桩点(可以为桩基)与所在的子区域名称相关联,并在工区调整时桩点的分区属性实现动态变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在,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包括:
将三维模型调整到预设平面方向;
将调整后的三维模型在预设平面方向进行投影,以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
根据预设的施工需求在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建立分区边界线,得到初始分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基于三维模型创建,即分区作业工作平面与三维模型处于同一三维空间中。该三维空间的坐标系由X、Y、Z三个方向控制,即预设平面方向包括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其两两垂直。其中,Z方向控制高度方向,X方向控制东西方向、Y方向控制南北方向。
具体地,通过转动三维模型视图至分区作业工作平面的正视图,即俯视图,此时将三维模型调整到由X方向和Y方向控制的平面。在由X方向和Y方向控制的平面上,将三维模型进行投影,并通过投影结果,可以提取出分区作业工作平面中所到包括的施工作业区域外边界线、施工桩基模型点位、施工桩基模型轮廓线等。其中,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可以用于进行工区划分的操作平面,施工需求包括作业队伍数量。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上述作业队伍数量将分区作业工作平面通过手动编辑分区的方法,划分初始分区。具体发,可以通过手动编辑施工作业区域外边界线端点的控制点位置来调整多个子区域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包括:
对每个桩基的属性信息标记为第一编号;
对每个子区域标记为第二编号;
基于每个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将第一编号和对应的第二编号进行关联。
其中,桩基的属性信息包括施工桩基模型的编号信息,第一编号表示桩基(即施工桩基模型)自身的编号,第二编号表示施工桩基模型的位置所在的子区域编号,可以通过初始分区名称获得。具体地,需要以上述施工桩基模型为基础,确定编号顺序,在施工桩基模型的属性信息中添加编号信息。其次,将编号信息作为属性添加至桩基工程施工现场BIM模型中。
在一示例性中,参照现场施工要求分别对1125根桩基进行编号,部分编号结果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基示意图。
在另一示例性中,对初始分区中的各个子区域进行编号,编号结果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区示意图,可知该初始分区包括A区、B区和C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包括:
针对每个桩基,以桩基的中心点位作为射线的端点,并生成射线;
统计射线在各个子区域中的交点数量;
基于交点数量确定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并将桩基的属性信息与所处的子区域进行关联。
其中,当交点数量为奇数时,确定桩基在子区域内部;当交点数量为偶数时,确定桩基在子区域外部。
具体地,由于桩基多为圆柱形,在俯视图中呈圆形,桩基的中心点位为即为该圆形圆心,并将桩基的中心点位作为某一预设射线方向的端点。其中,子区域的几何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例如,以桩基的中心点位P为端点,水平向右作射线,统计该射线与各个子区域(多边形)的交点数。如果交点数量为奇数,说明P在子区域内部;如果交点数量为偶数,说明P在子区域外部。
进一步地,若交点坐标存在与上述子区域(多边形)顶点的坐标一致的情形,则执行生成第2次射线。第2次射线的生成方式可以是基于当前射线方向偏转预设角度值得到的方向作为新的射线方向,例如预设角度值为+5°,以此得到新的射线。统计新的射线在各个子区域中的交点数量,并判断交点坐标是否有与上述子区域顶点的坐标一致的情形,若不存在则以该次统计的交点个数为准,反之,重复该过程直至射线与上述子区域顶点不存在相交情况。由此可知桩基所属射线在各个子区域的位置情况,也就可以推导出桩基实际所在的子区域。通过结合桩基所属射线与子区域相交的交点数量来推导桩基所属的子区域的简单方式,可以高效实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所处的子区域进行关联。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P点的桩基判定结果示意图。其点P与A区多边形交点为1(奇数),与B区多边形交点为2(偶数),与C区多边形交点为2(偶数),故P点位于区域A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统计交点数量来判断每个桩基的所属的子区域,并读取该子区域所属第二编号,将第二编号填入施工桩基模型的所属子区域字段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施工需求包括控制点的位置信息和控制点的添加顺序,根据预设的施工需求在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建立分区边界线,得到初始分区,包括:
确定每个子区域中的各个顶点;
在每个子区域中,基于控制点的添加顺序将控制点和顶点进行连接,得到分区边界线。
具体地,根据施工需求,将Z轴坐标锁定为0,再确定子区域大小和围成该子区域的多边形的顶点坐标,顶点坐标包括X坐标和Y坐标。如图3所示,图3中围成的子区域1的多边形顶点坐标分别为(-14,-67)、(22,-78)、(26,-63)、(37,6)、(38,10)、(8,19)、(8,16)和(7,4)。
其中,控制点可进行添加、删除和移动,且全部控制点共面。
进一步地,在每个顶点坐标处依次添加控制点,以控制点为端点,以控制点的添加时间先后为添加顺序,依次在控制点之间建立连线,该连线即为边界线,根据需求调整子区域所属的平面边界位置与形状,使子区域的边界线围成一个封闭的平面区域,该平面区域即为初始分区的其中一个子区域,并对其进行标记第二编号。例如可以对该子区域命名为“A”区。
同理,如图4所示,围成子区域2的多边形顶点坐标为(-63,-61)、(-45,-64)、(-40,-59)、(-14,-67)、(22,-78)、(26,-63)、(37,6)、(38,10)、(-44,13)、(-47,11)、(-53,-10)和(-50,-16),围成区域3的多边形顶点坐标为(61,72)、(31,81)、(26,78)、(18,52)、(8,19)和(38,10),分别将区域2、区域3的顶点依次连接得到“B”区、“C”区。
进一步地,分区形成后,上述分区边界线将作业平面分为多个子区域,子区域包含于总的施工区域内,同时相对独立,这些子区域在三维模型中以实体呈现,可进行单独的交互操作,其边界可自由编辑,面积可独立计算,区域内包含的构件可单独统计。
S203: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其中,分区编辑信息可以是对初始分区的调整操作信息,例如对初始分区增加、删除分区边界线的控制点、移动控制点等操作信息等。
S204: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具体地,当对初始分区发生变化时,需对初始分区区域进行编辑,可以通过控制点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新分区。由于所有施工桩基模型与其所处的第二编号存在关联,对比前后施工桩基模型所属子区域属性字段,若与之前属性字段一致则保留原来的子区域属性字段,否则删除原来的子区域属性字段,添加新分区属性字段,从而实现子区属性字段能够根据调整后的新分区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
在一示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添加控制点位置图;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移动控制点效果图。在已完成分区的边线L上任意一点(端点除外),输入选择控制点A,分区边界线将被分为L1、L2两条线段,此时移动控制点A,两条线段跟随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时需注意上述分区边界线与施工桩基模型之间不能存在交集,其判定方法包括:通过计算施工桩基模型外轮廓线与上述分区边界线是否存在交点,若存在交点即代表两者相交,应对分界线进行调整,直至不存在与任何一个施工桩基模型相交。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区边界线与桩基相交的示意图,可知圆圈中的存在两个圆心(即施工桩基模型的中心点位)与一边界线相交,此时需要对该分界线进行调整。
在另一示例中,图8-a和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同一桩基在分区发生变更时的示意图。图8-a所示桩基1所处的工区为“A区”,此时桩基1的属性信息如图8所示,其所属分区信息为“A区”。当分区发生变更后,此时桩基1位于新分区内如图8-b,通过施工桩基模型所属射线在各个子区域的位置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施工桩基模型位于“D区”中,所属分区属性字段发生变化,删除原有“A区”,填入新分区属性字段“D区”。即分区每发生一次变化,则对所有的施工桩基模型所属分区属性字段进行一次更新。
通过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即基于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的特点,使得在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时可以实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同步动态变化,也就是实现桩基与对应分区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了划分工区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桩基施工工区进行自适应分区的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包括:
S91: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勘测资料创建施工BIM模型;
S92:在施工BIM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
S93:根据施工作业队伍数量或现场工区划分安求,在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
S94:分别对桩基及桩基所属分区进行编号;
S95:将分区和每个桩基的属性进行关联;
S96:当分区发生变更时,编辑分区边界,所有桩基的所属分区属性都随之变化保持同步。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进一步参考图10,作为对上述图2所示方法的实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还包括:模型创建模块101、初始分区模块102、信息获取模块103以及同步更新模块104。其中,
模型创建模块101,用于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初始分区模块102,用于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信息获取模块103,用于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同步更新模块104,用于基于分区编辑信息对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三维模型包括施工桩基模型和现场环境模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型创建模块101还用于:
根据桩基施工图和桩点分布图,对桩基施工过程进行建模,并生成施工桩基模型;
根据施工环境信息,对桩基施工环境进行建模,并生成现场环境模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初始分区模块102还用于:
将三维模型调整到预设平面方向;
将调整后的三维模型在预设平面方向进行投影,以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
根据预设的施工需求在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建立分区边界线,得到初始分区。
其中,施工需求包括控制点的位置信息和控制点的添加顺序,初始分区模块102还用于:
确定每个子区域中的各个顶点;
在每个子区域中,基于控制点的添加顺序将控制点和顶点进行连接,得到分区边界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初始分区模块102还用于:
针对每个桩基,以桩基的中心点位作为射线的端点,并生成射线;
统计射线在各个子区域中的交点数量;
基于交点数量确定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并将桩基的属性信息与所处的子区域进行关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初始分区模块102还用于:
当交点数量为奇数时,确定桩基在子区域内部;
当交点数量为偶数时,确定桩基在子区域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初始分区模块102还用于:
对每个桩基的属性信息标记为第一编号;
对每个子区域标记为第二编号;
基于每个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将第一编号和对应的第二编号进行关联。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计算机设备。具体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实施例计算机设备基本结构框图。
所述计算机设备11包括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连接存储器111、处理器112、网络接口113。需要指出的是,图中仅示出了具有组件111-113的计算机设备11,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的实施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其中,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的计算机设备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设定或存储的指令,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和/或信息处理的设备,其硬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数字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嵌入式设备等。
所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可以与用户通过键盘、鼠标、遥控器、触摸板或声控设备等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所述存储器111至少包括一种类型的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11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11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计算机设备11的硬盘或内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11也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11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计算机设备11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当然,所述存储器11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计算机设备11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其外部存储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11通常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计算机设备11的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例如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程序代码等。此外,所述存储器11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各类数据。
所述处理器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该处理器112通常用于控制所述计算机设备11的总体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112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111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者处理数据,例如运行所述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程序代码。
所述网络接口113可包括无线网络接口或有线网络接口,该网络接口113通常用于在所述计算机设备11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方式,即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程序,所述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程序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步骤。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在所述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所述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基于所述分区编辑信息对所述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所述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所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所述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模型包括
桩基模型和现场环境模型,所述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桩基施工图和桩点分布图,对所述桩基施工过程进行建模,并生成所述施工桩基模型;
根据所述施工环境信息,对所述桩基施工环境进行建模,并生成所述现场环境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包括:
将所述三维模型调整到预设平面方向;
将调整后的三维模型在所述预设平面方向进行投影,以提取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
根据预设的施工需求在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建立分区边界线,得到初始分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需求包括控制点的位置信息和所述控制点的添加顺序,所述根据预设的施工需求在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建立分区边界线,得到初始分区,包括:
确定每个所述子区域中的各个顶点;
在每个所述子区域中,基于所述控制点的添加顺序将所述控制点和所述顶点进行连接,得到所述分区边界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桩基,以所述桩基的中心点位作为射线的端点,并生成射线;
统计所述射线在各个所述子区域中的交点数量;
基于所述交点数量确定所述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并将所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所处的子区域进行关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交点数量为奇数时,确定所述桩基在所述子区域内部;
当所述交点数量为偶数时,确定所述桩基在所述子区域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每个所述桩基的属性信息标记为第一编号;
对每个所述子区域标记为第二编号;
基于每个所述桩基所处的子区域,将所述第一编号和对应的所述第二编号进行关联。
8.一种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模型创建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桩基施工图、桩点分布图和施工环境信息,创建桩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
初始分区模块,用于在所述三维模型中提取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并基于所述分区作业工作平面创建初始分区;其中,所述初始分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与对应桩基的属性信息相关联;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分区编辑信息;
同步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分区编辑信息对所述初始分区进行调整,得到分区结果,其中,所述分区结果包括变更后的新分区,所述桩基的属性信息与对应的所述新分区保持同步变化。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的步骤。
CN202310565052.2A 2023-05-18 2023-05-18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6663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65052.2A CN116663107A (zh) 2023-05-18 2023-05-18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65052.2A CN116663107A (zh) 2023-05-18 2023-05-18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3107A true CN116663107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23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5052.2A Pending CN116663107A (zh) 2023-05-18 2023-05-18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31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75101A (zh) * 2023-10-11 2024-01-30 视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模型的空间划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75101A (zh) * 2023-10-11 2024-01-30 视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模型的空间划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pp et al. Interactive visual editing of grammars for procedural architecture
US11380057B2 (en) Generating technical drawings fro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US11182513B2 (en) Generating technical drawings fro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CN109359351B (zh) 一种管道三维建模方法及管道设计方法
CN105718643A (zh) 一种基于最优化视角的船舶生产设计审图器实现方法
CN116663107A (zh) 桩基施工工区自适应分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2199751B (zh) 一种墙体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59501B (zh) 可配置3d可视化平台及场景搭建方法
CN110349262B (zh) 一种基于bim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三维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3591197B (zh) 在线编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67562A1 (en) Generating technical drawings fro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CN116152460B (zh) 一种基于ue4的岩层模型生成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US20230185984A1 (en) Generating Technical Drawings Fro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CN106844969A (zh) 一种基于河道cad数据的三维仿真系统的构造方法
CN114327395A (zh) 网页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产品
CN116070334B (zh) 一种面向数字孪生应用的多维模型构建方法
de Vries et al. Interactive 3D Modeling in the Inception Pha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ang Robust Geometry Kernel and UI for Handling Non-orientable 2-Mainfolds
CN116541938B (zh) 一种渠系工程建筑建模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JP3883644B2 (ja) 引出線自動作成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ための引出線自動作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Yi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ftware SU in Landscape Design
CN117333623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场布绘制方法
CN116468834A (zh) 基于Web图形库的BIM模型渲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067054A (zh) 一种基于bim模型的管廊可视化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Jawad Automation of building design of noise barri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