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4540B -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4540B
CN116634540B CN202310882662.5A CN202310882662A CN116634540B CN 116634540 B CN116634540 B CN 116634540B CN 202310882662 A CN202310882662 A CN 202310882662A CN 116634540 B CN116634540 B CN 116634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terminal
signal strength
base sta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26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34540A (zh
Inventor
张志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8266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45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34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4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34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4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transmission
    • H04W52/283Powe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obi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基于所述第一RSSI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根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如此,有效地减小了基站的能耗。

Description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网络的数据流量在5G时代,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随着数据流量的不断攀升,基站能耗成为运营商不可忽视的运营开销,从而导致对能耗降低的迫切需求。
室内分布系统是一种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方案。室内分布系统将基站(即室分基站)引入室内并将基站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各个角落,使室内区域也能够得到较好的信号覆盖,从而改善室内通信质量。
相关技术中,通常对室分基站进行周期性的睡眠和唤醒,以减少室分基站的能耗。
发明内容
相关技术中,为保障用户体验,室分基站的睡眠时间通常不会被配置为太长时间。这种方式下,即便很长时间没有需要接入网络的用户,室分基站也得进行周期性的睡眠和唤醒。这种无意义的频繁唤醒,导致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从而导致室分基站的能耗仍然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控制方法,包括:接收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基于所述第一RSSI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根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还包括所述第一小区的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值,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每次所述接收并确定所述第一位置后,将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和所述第一位置对应地存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RSRP值,所述第二终端接入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RSRP值为所述第一小区的RSRP值;将第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组信号强度值为所述第一RSRP值和所述第二RSRP值相同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根据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二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二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二RSSI值和所述第一小区的第三RSRP值;基于所述第二RSSI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和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更新操作,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为所述第一RSSI值和所述第二RSSI值相同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一更新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更新为所述第二组信号强度值以及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更新为所述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RSRP值和所述第三RSRP值是否相同;在所述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更新操作,所述第二更新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RSRP值更新为所述第三RSRP值;在所述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第二更新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接收第一时刻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和第二时刻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二时刻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和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在所述移动速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包括: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增大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且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二条件包括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在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包括: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所述移动速度、以及第三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所述第三时刻在所述第二时刻之后;在所述第二位置满足第三条件和第四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中确定信号覆盖范围覆盖所述第四位置的第一邻区;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一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并增大所述第一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其中,所述第三条件包括所述第四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所述第四条件包括所述第四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RSRP值;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每组信号强度值包括由第二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RSSI值和所述第一小区的第一RSRP值,每组信号强度值与基于该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RSSI值确定的第一位置对应,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RSRP值和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所述RSRP值相同;将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控制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执行上述任意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的指令执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还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于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确定终端的位置,根据终端的位置、终端接入的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该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该小区和该小区的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该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如此,能够根据终端所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实时地确定终端的位置,以便根据终端的位置、终端所接入的小区以及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及时地调整该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的发射功率,即,实现了对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的动态调整,提高了室分基站控制的灵活性,从而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分基站的能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步骤102,接收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
这里,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值。即,M个蓝牙基站的M个第一RSSI值,M≥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值。后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室内区域可以按照1:1的数量比例部署蓝牙基站和室分基站(例如5G室分基站),并按照1:N的数量比例部署蓝牙基站和蓝牙网关,N≥1。第一终端可以将采集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RSSI值通过就近的蓝牙网关进行上报,并可以将采集的第一小区的第一RSRP值通过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进行上报。
在步骤104,基于第一RSSI值,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RSSI值,采用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OA)定位算法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
在步骤106,根据第一位置、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小区的邻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小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6中可以控制多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例如,可以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和第一小区的某一个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小区和第一小区的邻区可以均对应同一个室分基站。通过控制该室分基站,即可调整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发射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小区和第一小区的邻区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室分基站。通过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可以调整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通过控制第一小区的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可以调整第一小区的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应理解,若第一小区的邻区包括多个小区,则可以控制该邻区中各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该各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上述实施例中,基于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确定终端的位置,根据终端的位置、终端接入的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该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该小区和该小区的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该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如此,能够根据终端所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实时地确定终端的位置,以便根据终端的位置、终端所接入的小区以及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及时地调整该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的发射功率,即,实现了对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的动态调整,提高了室分基站控制的灵活性,从而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分基站的能耗。
此外,由于在运行相同时长的情况下,蓝牙基站的能耗小于室分基站的能耗。若使终端直接采集至少3个小区的RSRP值以进行终端定位,则需保持至少3个小区的开启,然而,若除终端当前接入的小区之外其他小区均无终端接入,则将导致至少2个小区存在无终端接入又无法关闭的情况,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故,本公开所提出的使终端开启蓝牙功能并上报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以进行定位的方式,在利用能耗较小的蓝牙基站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了利用室分基站所产生的较大的不必要的能耗,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基站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中除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RSSI值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一小区的第一RSRP值。在这些实施例中,在每次接收并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后(例如每次执行步骤202和步骤204后),可以将一组信号强度值和第一位置对应地存储。例如,在多次接收并确定多个第一位置后,可以将多组信号强度值和多个第一位置一一对应地存储,每个第一位置均基于与该第一位置对应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SI值确定。如此,有助于后续根据终端上报的所接入的小区的一个RSRP值即可确定终端的位置,进而进行对应的发射功率的动态调整,无需持续保持蓝牙基站的开启以辅助终端定位,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基站的能耗。
图2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图2所示方法还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6。
在步骤202,接收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RSRP值。
这里,第二终端接入第一小区,第二RSRP值为第一小区的RSRP值。即,第二终端上报的是所接入的第一小区的第二RSRP值。
例如,第二终端可以将采集的第一小区的第二RSRP值通过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进行上报。
在步骤204,将第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
这里,第一组信号强度值为第一RSRP值和第二RSRP值相同的一组信号强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多组信号强度值和多个第一位置一一对应地存储的情况下,可以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第一组信号强度值,第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和步骤202中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RSRP值相同。
在步骤206,根据第二位置、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步骤206和前述步骤106的实现方式类似,具体说明可以参见前述步骤106中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在每次接收并确定第一位置后,将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和所确定的第一位置对应地存储。后续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第二终端只需上报该终端所接入的小区的一个RSRP值,即可确定第二终端的位置,进而根据第二终端的位置对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进行动态调整。如此,在不增加额外的能耗的情况下,解决了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终端的定位问题,实现了根据任意终端的位置对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室分基站的能耗。
图3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图3所示方法还包括步骤302至步骤306。
在步骤302,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二组信号强度值。
这里,第二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二RSSI值和第一小区的第三RSRP值。
例如,第一终端可以将采集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二RSSI值通过就近的蓝牙网关进行上报,并可以将采集的第一小区的第三RSRP值通过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进行上报。
应理解,步骤302在步骤102之后执行,即在接收到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之后,可以又接收到第一终端上报的另一组信号强度值(即,第二组信号强度值)。
在步骤304,基于第二RSSI值,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二RSSI值,采用TDOA定位算法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三位置。
在步骤306,在第三位置和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更新操作。
这里,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为第一RSSI值和第二RSSI值相同的一组信号强度值。第一更新操作包括将第三组信号强度值更新为第二组信号强度值以及将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更新为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多组信号强度值和多个第一位置一一对应地存储的情况下,可以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第三组信号强度值,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SI值与步骤302中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二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二RSSI值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三位置、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上述实施例中,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可以再次上报另一组信号强度值,若根据当前上报的另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二RSSI值所确定的第三位置与所存储的第一RSSI值和该第二RSSI值相同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不同,则将所存储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和对应的第一位置更新为当前上报的另一组信号强度值和对应的第三位置。如此,提高了所存储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和对应的位置的实时性,减少了由于基站部署位置的改变导致的所存储的位置并非终端实际位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所确定的终端的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室分基站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位置和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判断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和第三RSRP值是否相同。在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更新操作;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不执行第二更新操作。这里,第二更新操作包括将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更新为第三RSRP值。
如此,在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二组信号强度值中的RSSI值和对应的位置与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RSSI值和对应的位置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判断所存储的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和当前的第三RSRP值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将所存储的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更新为当前的第三RSRP值,提高了所存储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中RSRP值的实时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后续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终端的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更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室分基站的能耗。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对根据终端的位置对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进行动态调整的方式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2可以包括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刻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和第二时刻的一组信号强度值。这里,第二时刻在第一时刻之后。例如,第一终端可以在前后两个时刻分别上报前一时刻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以及后一时刻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RSSI值。进而,在步骤104中,根据第一终端在第一时刻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SI值,可以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根据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SI值,可以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作为步骤106的一些实现方式,可以按照如下步骤S1和步骤S2对室分基站进行控制。
S1:根据第一终端在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和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确定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
例如,根据第一终端在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和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可以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之间的移动距离S。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V=S/,t表示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的绝对值。
S2:根据移动速度、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第一操作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在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不同于第一操作的第二操作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后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阈值可以为2m/s。即,在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2m/s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或等于2m/s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终端的移动速度较慢。例如,对于移动速度较快的终端,由于该终端的位置变化较为频繁、变化范围较大,故可以提前开启该终端即将进入的信号覆盖区域所对应的小区(即从零开始增大此小区的发射功率),并可以提前关闭该终端即将退出的信号覆盖区域所对应的小区(即将此小区的发射功率减小至零);又例如,对于移动速度较慢的终端,由于该终端的位置变化范围较小,故可以在确保终端能够接收到小区信号的情况下,仅保持该终端当前所接入的小区的开启,并关闭其他小区。
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第一终端上报的前后两个不同时刻的RSSI值可以分别确定第一终端在前后两个不同时刻的第一位置,进而可以确定终端的移动速度,以便根据终端的移动速度更准确地调整对应的小区的发射功率,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节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移动速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第一操作。即针对移动速度较慢的第一终端可以执行第一操作以调整对应的小区的发射功率。这里,第一操作包括如下步骤S3和步骤S4。
S3: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这里,第一条件包括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且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除满足第一条件之外还位于第一小区的邻区中的某个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则除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之外,还可以控制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增大该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而减小除第一小区和该小区之外的其他所有小区的发射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 若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一条件,则可以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仅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并控制第一小区的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除第一小区之外的其他所有小区的发射功率。如此,可以进一步节省基站的能耗。
例如,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为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5m的圆形区域,第一预设距离可以为所允许的第一小区的最大信号覆盖范围的半径与该半径5m之间的差值。例如,所允许的第一小区的最大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125%所对应的范围(即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6.25m的圆形区域),则第一预设距离为6.25m-5m=1.25m。
若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位于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5m的圆形区域之外、但位于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6.25m的圆形区域之内(即满足第一条件),则可以仅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而减小除第一小区之外的其他所有小区的发射功率,以使得信号覆盖至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从而进一步节省能耗;若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位于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5m的圆形区域之外、但位于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6.25m的圆形区域之内、并且还位于第一小区的某个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可以既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又增大该邻区的发射功率,并减小除第一小区和该邻区之外的其他所有小区的发射功率,从而确保第一终端在当前的第一位置能够接收到较为稳定的小区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地设置相应的基站控制方式。例如,若用户体验为主要需求,则为确保小区信号能够稳定地覆盖至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可以选择适当增大对应的邻区的发射功率,以在节省一定能耗的基础上,减少靠近第一小区的最大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的终端所接收到的信号较弱或不稳定的可能性;若节省能耗为主要需求,则可以仅增大第一小区的发射功率,确保终端能够收到信号即可,而减小第一小区的邻区的发射功率,从而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能耗。
S4: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这里,第二条件包括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控制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仅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除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之外,还可以控制第一小区的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第一小区的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例如,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为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5m的圆形区域,第二预设距离可以为基于业务需求所设定的第一小区的最小信号覆盖范围的半径与该半径5m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例如,所设定的最小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80%所对应的范围(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4m的圆形区域),则第二预设距离为5m-4m=1m。
若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位于以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为圆心且半径为4m的圆形区域之内,则在确保信号已覆盖至第一终端当前的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以节省能耗;或者可以对第一小区和第一小区的邻区所对应的发射功率均减小,以进一步节省能耗。
上述实施例中,针对移动速度较慢的终端,若终端的当前位置位于所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但该位置和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则可以适当增大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从而通过扩大一个小区的覆盖范围便可满足终端需求;若终端的当前位置位于所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该位置和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则可以适当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以减少不必要的信号覆盖范围所造成的能量消耗,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减少了基站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移动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第二操作。即针对移动速度较快的第一终端可以执行第二操作以调整对应的小区的发射功率。这里,第二操作包括如下步骤S5至步骤S7。
S5:根据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移动速度、第三时刻和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
这里,第三时刻在第二时刻之后。
例如,根据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第三时刻和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可以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之间的移动距离。根据此移动距离和第一终端在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即可确定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应理解,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是第一终端在当前的第二时刻所计算的预测位置。
S6:在第四位置满足第三条件和第四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情况下,从第一小区的邻区中确定信号覆盖范围覆盖第四位置的第一邻区。
这里,第三条件包括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位置(即第四位置)位于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第四条件包括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位于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和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
S7:控制第一小区和第一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并增大第一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满足第三条件,则说明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将超出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从而将接收不到小区信号;若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满足第四条件,则说明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将较为靠近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从而将接收到较弱的小区信号、甚至可能接收不到小区信号。可见,只要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满足第三条件和第四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第一终端在第三时刻均有可能接收不到小区信号。
然而,考虑到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若通过增大第一小区的发射功率来使得信号临时覆盖至第四位置,那么在第三时刻之后第一终端可能再次超出了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不仅导致短时间内需要频繁调整小区的发射功率,还可能导致在第三时刻之后终端接收不到第一小区的信号的情况下第一小区的发射功率仍被调整至了最大,从而导致较大且不必要的能耗。故,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第一小区的邻区中确定信号覆盖范围能够覆盖该第四位置的第一邻区,从而提前控制第一小区和第一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并增大第一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即,减小第一终端将退出的第一小区所对应的发射功率,而增大第一终端将进入的第一邻区所对应的发射功率,从而不仅减少了基站的能耗,还提高了终端后续所接收到的小区信号的稳定性。
如此,针对移动速度较快的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终端在下一时刻的位置提前进行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的动态调整,以在确保终端的入网体验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减小基站的能耗。
图4是根据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步骤402,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RSRP值。
在步骤404,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一组信号强度值。
这里,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每组信号强度值包括由第二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RSSI值和第一小区的第一RSRP值,每组信号强度值与基于该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SI值确定的第一位置对应,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第一RSRP值和第一终端上报的RSRP值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和第一终端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为同一个开启蓝牙功能的终端。又例如,第二终端为开启蓝牙功能的终端,第一终端为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终端。
在步骤406,将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第一终端的位置。
在步骤408,根据第一终端的位置、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图4所示方法的实现方式与前述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的实现方式类似,具体说明可以参见前述图1至图3中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再次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第一RSRP值和第一终端上报的RSRP值相同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将所确定的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位置确定为该第一终端的位置,进而根据该第一终端的位置、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第一小区的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实现对该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的调整。如此,不论第一终端是否具有或开启蓝牙功能,均仅需该第一终端上报所接入的第一小区的RSRP值,便可对该第一终端进行定位,进而进行对应小区的发射功率的动态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基站的能耗。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控制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执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模块。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基站控制装置500包括接收模块501、确定模块502和控制模块503。
接收模块501可以被配置为接收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这里,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
确定模块502可以被配置为基于第一RSSI值,确定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
控制模块503可以被配置为根据第一位置、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第一小区和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控制装置500还可以包括执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其他操作的其他模块。
图6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基站控制装置600包括存储器601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601的处理器602,处理器60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601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存储器601例如可以包括系统存储器、固定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系统存储器例如可以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以及其他程序等。
基站控制装置6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603、网络接口604、存储接口605等。这些接口603、604、605之间、以及存储器601与处理器602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606连接。输入输出接口603为显示器、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连接接口。网络接口604为各种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接口。存储接口605为SD卡、U盘等外置存储设备提供连接接口。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中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中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基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开启蓝牙功能的第一终端上报的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和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
基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在每次所述接收并确定所述第一位置后,将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和所述第一位置对应地存储;
接收没有蓝牙功能或关闭蓝牙功能的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所述第二终端接入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为所述第一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
将第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组信号强度值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和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相同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
根据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二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二组信号强度值包括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和所述第一小区的第三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
基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三位置;
在所述第三位置和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更新操作,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相同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一更新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更新为所述第二组信号强度值以及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更新为所述第三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和所述第三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是否相同;
在所述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更新操作,所述第二更新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三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更新为所述第三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
在所述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第二更新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包括接收第一时刻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和第二时刻的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第二时刻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后;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和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移动速度;
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
在所述移动速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包括:
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增大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且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
在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二条件包括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包括:
在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的第一位置、所述移动速度、以及第三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三时刻的第四位置,所述第三时刻在所述第二时刻之后;
在所述第四位置满足第三条件和第四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中确定信号覆盖范围覆盖所述第四位置的第一邻区;
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一邻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减小所述第一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并增大所述第一邻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三条件包括所述第四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外,所述第四条件包括所述第四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且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
7.一种基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终端接入的第一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
从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确定一组信号强度值,所述多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每组信号强度值包括由第二终端上报的至少3个蓝牙基站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和所述第一小区的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每组信号强度值与基于该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确定的第一位置对应,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中的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和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所述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相同;
将所述一组信号强度值对应的第一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所述第一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以及所述第一小区的邻区的信号覆盖范围,控制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邻区中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室分基站,以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小区对应的发射功率。
8.一种基站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9.一种基站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882662.5A 2023-07-18 2023-07-18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6345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2662.5A CN116634540B (zh) 2023-07-18 2023-07-18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2662.5A CN116634540B (zh) 2023-07-18 2023-07-18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4540A CN116634540A (zh) 2023-08-22
CN116634540B true CN116634540B (zh) 2023-10-13

Family

ID=87613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2662.5A Active CN116634540B (zh) 2023-07-18 2023-07-18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45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28422B (zh) * 2024-01-04 2024-03-29 深圳市博安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室内环境的无线网络覆盖优化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3296A (zh) * 2011-07-14 2013-01-1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家庭基站配置和定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3460758A (zh) * 2011-04-04 2013-12-18 京瓷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方法、基站、无线终端及低功率基站
KR20160128196A (ko) * 2015-04-28 2016-11-07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이동통신 시스템 소모 전력 절감 장치 및 방법
CN109936852A (zh) * 2017-12-15 2019-06-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重合小区的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3747549A (zh) * 2020-05-28 2021-12-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通信系统
CN11426890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758A (zh) * 2011-04-04 2013-12-18 京瓷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方法、基站、无线终端及低功率基站
EP2696625A1 (en) * 2011-04-04 2014-02-12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low-power base station
CN102883296A (zh) * 2011-07-14 2013-01-1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家庭基站配置和定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KR20160128196A (ko) * 2015-04-28 2016-11-07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이동통신 시스템 소모 전력 절감 장치 및 방법
CN109936852A (zh) * 2017-12-15 2019-06-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重合小区的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3747549A (zh) * 2020-05-28 2021-12-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通信系统
CN11426890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4540A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66559B (zh) 一种网络模式控制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EP3111622B1 (en) Methods for dynamic traffic offloading and transmit point (tp) muting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virtual radio access network (v-ran)
CN112367697B (zh)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6634540B (zh) 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60088398A (ko) 비셀룰러 무선 액세스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2215076A (zh) 触发和进行频谱感知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EP369132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network optimization
CN114071661A (zh) 一种基站节能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913409A (zh) 网络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068046A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2083079B (zh) 无线网络仿真方法及无线网络仿真装置
CN107205261A (zh) 一种终端节能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7094281B (zh) 一种m2m设备接入基站时的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01030798B (zh)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的hs-sich闭环功率控制的方法
CN114339971A (zh) 基站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818466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CN102595566B (zh) 一种节能的集中资源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1586814B (zh) 无线网络终端节点低功耗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534553A (zh) 进行自适应寻呼控制的方法
CN103281792A (zh) 一种协作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CN104202800A (zh) 一种家庭基站节能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779879B (zh) 频压调节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7528715A (zh) 基站的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4135364A1 (en) Vehic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867064B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源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