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3790A -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3790A
CN116633790A CN202310700691.5A CN202310700691A CN116633790A CN 116633790 A CN116633790 A CN 116633790A CN 202310700691 A CN202310700691 A CN 202310700691A CN 116633790 A CN116633790 A CN 116633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observation
transmission
observation data
amount corresp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006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芳敏
童赟
郑轩
刘澳
呼子昊
张建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0069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37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33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37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将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解决了观测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的不断发展,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统的数据类型日益增加,使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中的回灌功能时,当特殊事件触发时或者用户想要实时观测具体某项数据时,现有技术只能外接一套监控系统用于观测数据,但是由于监控系统和回灌系统是独立运行的,只能输入原始数据随机分配给传输带宽进行传输,故存在观测数据传输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观测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上述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上述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上述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基于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将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观测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上述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上述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上述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拆分单元,用于基于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分配单元,用于将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拆分单元,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其中,上述最大承接数量用于表示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单个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上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上述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
拆分模块,用于对上述第二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上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中至少有一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等于上述最大承载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获取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在上述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遍历上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上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上述最大承载量的第三观测数据;
组合模块,用于在上述获取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对上述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其中,M为自然数,上述第三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上述最大承载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协议获取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上述单个数据包占用一条上述传输带宽;
确定子模块,用于将上述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为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回灌系统中的目标传输带宽和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上述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中包括不同车载传感器类型的目标观测数据;
分配模块,用于将上述目标观测数据集合分配至多个上述目标传输带宽中,用于输入上述回灌系统。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上述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在数据回灌期间,获取多个车载传感器上传的第一采集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在上述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将上述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上述数据回灌系统中,并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
删除单元,用于在上述目标链表中的数据满足第一占用空间阈值的情况下,将上述目标链表中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删除。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存储单元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在获取到事件触发请求的情况下,根据事件类型获取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将上述目标存储链表对应的上述预设时间长度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观测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解析文件并显示待观测列表,其中,上述待观测列表用于展示全部的待观测数据;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业务需求从上述待观测列表中确定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以上观测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处理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上述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上述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上述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基于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上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将上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上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获取到待进行传输的观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根据传输带宽的空闲分配量对待传输的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将拆分后的观测子数据分配到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达到了减少了带宽的占用数量的目的,实现了提高了观测数据的传输效率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观测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模块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观测数据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计算机终端、设备终端或者类似的运算装置中执行。以运行在计算机终端上为例,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文件处理方法的硬件环境示意图。如图1所示,计算机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1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102(处理器1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104,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计算机终端还可以包括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设备106以及输入输出设备10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计算机终端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计算机终端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等同功能或比图1所示功能更多的不同的配置。
存储器104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例如,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文件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4内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储器1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计算机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1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计算机终端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简称为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06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为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可选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202,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S204,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S206,将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可选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如图3所示的智能驾驶功能集成系统中。其中,上述智能驾驶功能集成系统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文件解析功能模块3002、前端观测量筛选功能模块3004、观测功能模块3006、文件写入功能模块3008。
具体过程可如下步骤:
步骤S302,文件解析功能模块3002将从车载传感器获取到包含有大量车身数据的文件,并进行解析;
步骤S304,前端观测量筛选功能模块3004获取文件解析功能模块3002解析后的待观测数据,并进行显示;
步骤S306,观测功能模块3006根据用户操作,进行相关数据的传输和配置,其中,用户操作用于指示选择观测的数据类型;
步骤S308,文件写入功能模块3008获取观测功能模块3006传输的数据,并进行存储,以用于后续的测试和分析。
除图3示出的示例之外,上述步骤可以由多个模块独立完成,或由上述各个模块共同协作完成,本申请并不限制上述多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方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2中的传输带宽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有效通过传输信道的传输信号的最大频带宽度,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经分配好的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由不同类型的车载传感器采集到的大量车身数据,根据用户选择后,从大量车身数据中确定待观测的数据为第一观测数据,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后,需要将第一观测数据进行分配给不同的数据包中进行传输,其中数据包可以但不限于为描述目标具体数据单元条目的数据包(Object Descriptor Table,简称ODT),其中分配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按照第一观测数据的解析难易度,或者根据第一观测数据的占用空间大小进行分配,例如将第一观测数据的车速数据解析难度较大,故将车速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优先进行分配,例如环境类型的第一观测数据占用空间较大,故将环境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放置到最后进行分配。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第一观测数据之后,可以但不限于将第一观测数据分配给ODT进行传输,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ODT对应一条报文,一条ODT占用一条传输带宽,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意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占用的字节数量,例如UBYTE占用1Byte,UWORD占用2Byte,FLOAT占用4Byte,DOUBLE占用8Byte,分配空闲量可以但不限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例如一个ODT只能运输7Byte的空闲分配量,每一个ODT占用一条传输带宽,则无法传输DOUBLE观测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4中,在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的情况下,对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两个观测子数据,观测子数据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的数据占用量小于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的情况下,对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观测子数据,其中观测子数据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分配策略,将第一观测数据根据观测数据量的占用空间大小进行拆分和组合,从而确定新的观测子数据,观测子数据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完成拆分和组合,待分配给传输带宽用于传输的观测数据,通过将数据进行分配的优化,实现了传输带宽的数量为一个最小值,且数据只做了必要拆分,因此在后续需要进行数据解析时对应的流程步骤也相对最少,加快了上位机解析的效率,提高了数据的观测效率。
可选地,例如图4所示,获取来自车身感知传感器的实时采集的数据,有用户在软件界面中选择一些待观测的数据后,程序内部依次遍历观测量的类型,确定A类型的第一观测数据402的数据占用量为8Byte,大于任一传输带宽的分配空闲量为7Byte,故将第一观测数据402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404,为7Byte和1Byte的观测子数据404,将上述观测子数据404分配到两个传输带宽406进行传输。
可选地,获取来自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实时采集的数据,遍历所有观测数据类型的占用空间,优先将大于传输带宽的分配空闲量对应的N个第一观测数据拆分组合成M个观测子数据,并保证其中M-1个观测子数据的数据占用量等于任一传输带宽的最大分配空闲量,将剩余的观测子数据与小于传输带宽的分配空闲量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组合。
具体地,例如图5所示,用户想要观测数据类型为B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502、C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504、D类型对应的第一观测数据506,其中B类型占用7Byte,C类型占用2Byte,D类型占用6Byte,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占用5Byte,优先将B类型对应的观测数据进行拆分成5Byte和2Byte,将2Byte与C类型进行组合,但是组合后的观测数据量仍小于传输带宽的最大分配空闲量,故将D类型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为1Byte和5Byte,将B类型的2Byte与C类型的全部与D类型的1Byte进行组合,形成了三组待传输的观测子数据,将每个观测子数据都分配给不同的ODT数据包508中,每个ODT数据包占用一条传输带宽,完成数据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拆分和组合的方式优化了原有的分配策略,相比于现有技术实现了ODT传输数据包数量为最小值,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将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获取到待进行传输的观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根据传输带宽的空闲分配量对待传输的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将拆分后的观测子数据分配到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达到了减少了带宽的占用数量的目的,实现了提高了观测数据的传输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包括:
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其中,最大承接数量用于表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单个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
在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
对第二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中至少有一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等于最大承载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获取到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在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依次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选取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优先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其中,最大承接数量用于表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单个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在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对第二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中至少有一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等于最大承载量,进而达到了自动拆分较大数据占用量的观测数据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还包括:
在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最大承载量的第三观测数据;
对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其中,M为自然数,第三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最大承载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遍历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最大承载量的观测数据,从而确定第三观测数据,对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最大承载量的第三观测数据;对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其中,M为自然数,第三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最大承载量,进而达到了自动组合较小数据占用量的观测数据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包括:
基于目标协议获取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单个数据包占用一条传输带宽;
将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协议可以但不限于为XCP协议,本实施例为了保证高效方式监控有效数据,采用XCP协议进行下位机通讯,XC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的通信协议,根据上述通信协议确定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例如ODT数据包的承接上限为7Byte,其中一个数据包在传输中占用一条传输带宽,故根据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基于目标协议获取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单个数据包占用一条传输带宽;将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进而达到了基于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传输带宽的数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降低传输带宽的压力,提高传输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获取回灌系统中的目标传输带宽和目标观测数据集合,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中包括不同车载传感器类型的目标观测数据;
将目标观测数据集合分配至多个目标传输带宽中,用于输入回灌系统。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回灌可以理解为用真实的交通流数据做仿真,数据回灌主要是将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记录文件重新打包成数据包,放在总线上进行传输,常见的数据回灌场景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智能驾驶领域中有视频、雷达等一系列来源于传感器的数据上传,智能驾驶处理器需要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决策和分析,例如摄像头、雷达、车身等相应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录制下来,在实验室里按照产生的频率将数据解析出来往各自的协议总线上进行回灌,相当于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在外面跑车的模拟,但是数据是来源是实际数据,而不是模拟生成的数据。
多路视频数据和雷达数据,例如不同传感器都可以检测前面有个车与用户的距离,会上传多种传感器类型对应的数据,ADAS系统会参考多维度的传感器将这些多种数据进行融合,最终生成只有一个最终结论,但是如果没有监控系统,虽然用户能够获得原始数据,但是并不知道控制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本实施例可以将回灌中的数据实时拿出来用于后续的功能决策。
现有技术中回灌系统与监控系统是分开的,若在数据回灌的过程中,想要检测输入的参数,需要额外外接一套监控系统设备,本实施例通过将回灌系统与监控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在数据回灌的过程中,实时监控数据,提高了数据监控的效率。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获取回灌系统中的目标传输带宽和目标观测数据集合,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中包括不同车载传感器类型的目标观测数据;将目标观测数据集合分配至多个目标传输带宽中,用于输入回灌系统,进而达到了在回灌应用场景中进行数据传输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回灌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方法包括:
在数据回灌期间,获取多个车载传感器上传的第一采集数据;
将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数据回灌系统中,并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
在目标链表中的数据满足第一占用空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目标链表中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删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存储链表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存储在内存的数据链表,当时第一采集数据实时上传到数据回灌系统中,将第一采集数据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第一占用空间阈值可以但不限于为时间单位或者长度单位的数据阈值,例如当目标数据链表存储满30秒长度的数据时,依次从目标数据链表的表头删除数据,表尾插入新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集成回灌系统与监控系统的优点在于,回灌过程中当出现了一些功能或者事件的触发的情况下,可以实时将数据保存下来,例如摄像头和雷达的数据正常回灌的过程中,实时监测用户关心的数据,但是用户关心的数据并非一直都要,例如图6所示,用户关心当路上冲出来一个行人的时候系统面对这个事件做出的功能决策,在数据采集中车辆602正常行驶在公路上,由车辆602中雷达、电磁波等传感器采集到的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到数据回灌系统中,若在数据回灌过程中超过30秒也一直没有行人冲出来,则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突发事件触发请求,则在目标数据链表604中丢弃历史数据606;
当检测到行人冲出来,例如图7所示,即刹车请求的事件触发时,获取刹车时间对应的预定时间段为30S,仅保留目标数据链表704中刹车事件发生时刻前40S的数据,对其余时间内的数据进行丢弃,此时车辆702中的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第一采集数据仍然持续输入到数据回灌系统中,在数据持续回灌过程中将数据一直保存在目标数据链表704中,用户想要调取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只需要调取预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既可以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且本实施通过一次回灌就可以做到数据的实时存储,而现有技术中监控系统和数据回灌系统并不是集成的,无法完全还原当前刹车时的数据,需要接一个监控的系统,重新模拟当时情景再重新将数据录制,无法保证回灌的准确性,本实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数据回灌还原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数据回灌期间,获取多个车载传感器上传的第一采集数据;将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数据回灌系统中,并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在目标链表中的数据满足第一占用空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目标链表中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删除,进而达到了数据实时存储并及时清理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在获取到事件触发请求的情况下,根据事件类型获取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
将目标存储链表对应的预设时间长度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观测数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事件触发请求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检测到预设事件突发时,汽车根据上述突发事件做出的对应的反应对应的触发请求,不同事件类型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可以不同,例如刹车事件触发请求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可以为30s,转弯时间触发请求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可以为60s,进一步,将目标存储链表中对应时间长度的数据进行保存,用于后续观测。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获取到事件触发请求的情况下,根据事件类型获取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将目标存储链表对应的预设时间长度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观测数据,从而实现了提高数据回灌的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解析文件并显示待观测列表,其中,待观测列表用于展示全部的待观测数据;
基于业务需求从待观测列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图8所示,获取到待处理的数据文件之后,将文件进行解析,并将全部的待观测数据都显示在待观测列表中,根据业务需求或者用户的选择从待观测列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解析文件并显示待观测列表,其中,待观测列表用于展示全部的待观测数据;基于业务需求从待观测列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进而达到了提高灵活选择待观测的数据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数据观测的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将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应用在智能驾驶回灌场景中,例如图9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902:用户界面选择;
步骤S904:根据用户界面开始解析一种文件格式定义上位机和ECU通信所需的信息文件(一种文件格式定义上位机和ECU通信所需的信息,简称A2L):从A2L数据库上位机解析对应编译时生成的A2L文件;
步骤S906:显示所有解析观测量:将ECU微处理器(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内部的观测量列表呈现在用户界面供用户选择;
步骤S908:用户选择数据,写入变量配置文件:由用户在软件界面选择一些需要观测的数据后,程序内部通过依次遍历观测量的类型来确定所要观测量的占用大小(例如:UBYTE占用1Byte,UWORD占用2Byte,FLOAT占用4Byte,DOUBLE占用8Byte);
步骤S910:加载用户、配置指定变量信息;
步骤S912:规划所有选定变量的大小,形成具体数据数据最小单元(entry)--描述目标具体数据单元条目的表(odt)-数据文件(dat)列表,将规划后的数据进行ODT分配,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策略可以但不限于包括:首先遍历所有的观测量中的8Byte大小的变量,将其拆分为7Byte和1Byte的大小,将对应ECU地址信息保存到大小为7Byte和1Byte的两个Entry中;其次对于7Byte大小的部分可以直接放到一个完整ODT中,然后继续循环遍历剩下的部分和其他观测量,寻找1Byte、2Byte、4Byte的组合,将这三种字节大小的Entry组成一个ODT;最后对于剩下的那些需要观测的量,继续循环遍历,拆分剩余过大的观测量,如剩下3个4Byte大小的观测量,则将第二个观测量拆分成3Byte和1Byte,放置到将3Byte和第一个4Byte观测量设置到一个ODT中,将1Byte和第三个4Byte变量放置到下一个ODT中;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最优策略将观测量分配到对应的ODT内。由于控制器总线中XCP协议(XCPonCAN)的特点,每一个ODT,对应一条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ontroller AreaNetwork,简称CAN)报文,其中数据包序列标识(Packet Identifier,简称PID)至少占据1Byte,则一个ODT最多可以承载7Byte的数据。因此本文的最优规划策略按如下实现,保证除最后一个ODT外的其余ODT的大小均为7Byte,不浪费过多的总线负载和从机开销。
步骤S914:开始通用测量和校正协议配置流程(Universal Measurement andCalibration Protocol,简称XCP),将观测量分配到ODT,通过指令传输对象(CommandTransfer Object,简称CTO)将指令设置到下位机并开启DAQ后,下位机持续回灌ECU内存中的数据,上位机通过之前分配策略分配时的信息,将数据解析成对应观测量的值,因分配策略优化,ODT数量为最小值,且数据只做了必要拆分,因此解析的流程步骤也相对最少,加快了上位机解析效率;
步骤S916:从测量数据格式(Measurement Data Format,简称MDF)数据库中持续获取数据采集答复(Data AcQuisition,简称DAQ)数据,保存到MDF4文件;
步骤S918:判断程序是否结束,若结束则直接停止流程,若不结束返回步骤S914继续保存数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回灌期间,对于监控ADAS功能触发时ADAS内的触发时刻特定的数据,上位机会将观测信息存储在内存的链表中,当链表存满30秒长度的数据时,依次从队头来删除数据,队尾插入新增的数据。当回灌的自动制动系统(AutonomousEmergency Braking,简称AEB)或者前碰撞预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简称FCW)等事件触发时,会把链表的所有数据也就是前30秒的数据,以及此后30秒的数据(其中上述30秒的时长可以通过上位机配置文件来配置)写入到主要数据文件中(Measurement DataFormat,简称MDF)文件中,以便于后续使用行业通用的分析手段进行测试分析,提高了问题排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当前设备类型多样的使用场景,本实施例的XCP回灌系统可以支持多种CAN设备。上位机定义了CAN接口的抽象层接口,替换不同CAN设备时,可以通过替换设备接口层代码实现设备驱动替换,不用更改应用层代码,适配成本低。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实验室进行界面配置情况以及变量筛选功能,并查看实际配置情况和预期相符;实验室进行A2L文件的解析功能,并查看解析结果和预期相符;不同观测变量的正确设置并实时观测到正确的变量信息和Vector设备保持一致;MDF文件解析正确,确保能跟获取到的DAQ数据和采集时数据保持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优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回灌系统在下发所有的观测信息前会对所有的观测信息做一个全局的最优规划策略,减少Bus Load开销,提高观测效率;在回灌过程中,会在触发时刻记录对应的观测信息,减少了多余数据记录,提高了问题排查效率;在现有回灌平台上开发,硬件集成度高,使用自主开发的CAN设备,设备费用低,且兼容已有其他品牌的CAN设备,整体适配性好;做到自动记录触发数据,节省了回灌系统的一道回灌记录数据工序,减少了人力成本;记录的MDF文件数据是一种标准文件格式可以供其他业内标准软件打开使用;实时性好,能够保证所有信号在同一计算周期内。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首先由用户在回灌系统界面选择开启XCP协议工具,根据用户选择开始解析A2L文件,解析完所有的A2L文件后界面显示所有的观测量信息。其次根据用户选择需要的数据信息写入变量配置文件。通过加载配置变量信息,选择最优的规划策略,进而开始XCP配置流程,最后将持续获取到的DAQ数据保存到MDF文件中,以便后续的测试分析。
对于日益增多的大量的车身数据,使用ADAS回灌功能时,需要监控ADAS功能触发时ADAS内的特定数据,如车速,方向盘转角,车身角速度yaw rate等等,本实施例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和最直接的方式监控ADAS内有效数据,获取所需的观测量并保存成通用易于分析的数据,具体地,用户想要关心当车辆行驶到不同路段时车速的变化情况,在数据回灌的显示界面上勾选车速类型的数据,电磁波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都获取到了车速类型的数据,此时程序内部依次遍历来自电磁波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的上传的待观测数据的数据量的占用大小,根据拆分策略和组合策略对上述待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并分配到不同的ODT中进行带宽传输,在拆分时保证除了最后一个ODT外的其余的ODT的占用量均为最大承载量,降低了传输带宽的数量,提高了传输效率,用户可以在数据回灌时就能实时观测并存储电磁波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在处理器中的运行结果,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实现了高效监控观测数据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用户信息等相关的数据,当本申请以上实施例运用到具体产品或技术中时,需要获得用户许可或者同意,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观测数据传输方法的观测数据传输装置。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1002,用于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拆分单元1004,用于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分配单元1006,用于将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拆分单元1004,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其中,最大承接数量用于表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单个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
拆分模块,用于对第二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中至少有一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等于最大承载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在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最大承载量的第三观测数据;
组合模块,用于在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对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其中,M为自然数,第三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最大承载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协议获取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单个数据包占用一条传输带宽;
确定子模块,用于将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为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获取单元1002,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回灌系统中的目标传输带宽和目标观测数据集合,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中包括不同车载传感器类型的目标观测数据;
分配模块,用于将目标观测数据集合分配至多个目标传输带宽中,用于输入回灌系统。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在数据回灌期间,获取多个车载传感器上传的第一采集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在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将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数据回灌系统中,并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
删除单元,用于在目标链表中的数据满足第一占用空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目标链表中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删除。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存储单元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在获取到事件触发请求的情况下,根据事件类型获取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将目标存储链表对应的预设时间长度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观测数据。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获取单元1002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解析文件并显示待观测列表,其中,待观测列表用于展示全部的待观测数据;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业务需求从待观测列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观测数据传输方法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iOS手机等)、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PAD等终端设备。图11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设备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电子设备还可包括比图1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如网络接口等),或者具有与图11所示不同的配置。
其中,存储器11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104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1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存储器11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10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104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其中,存储器1102具体可以但不限于用于存储第一观测数据、传输带宽的分配空闲量等信息。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1所示,上述存储器1102中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第一获取单元1002、拆分单元1004、分配单元1006。此外,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观测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其他模块单元,本示例中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的传输装置11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1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网线与其他网络设备与路由器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106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此外,上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器1108,用于显示上述第一观测数据、传输带宽的分配空闲量等信息;和连接总线1110,用于连接上述电子设备中的各个模块部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可以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其中,该分布式系统可以为区块链系统,该区块链系统可以是由该多个节点通过网络通信的形式连接形成的分布式系统。其中,节点之间可以组成点对点(Peer To Peer,简称P2P)网络,任意形式的计算设备,比如服务器、终端等电子设备都可以通过加入该点对点网络而成为该区块链系统中的一个节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功能。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计算机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随机访问存储器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中央处理器、在只读存储器以及随机访问存储器通过总线彼此相连。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接口,即I/O接口)也连接至总线。
以下部件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以及包括诸如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通信部分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也根据需要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可拆卸介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个方法流程图中所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S2,基于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S3,将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终端设备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上述实施例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或多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客户端,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观测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所述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所述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所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所述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基于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将所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包括:
获取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其中,所述最大承接数量用于表示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单个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大分配空闲量;
在所述第一观测数据集合中遍历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所述最大承接数量的第二观测数据;
对所述第二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N个第二观测子数据中至少有一个第二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等于所述最大承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观测数据的集合中遍历所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所述最大承载量的第三观测数据;
对所述第三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得到M个第三观测子数据,其中,M为自然数,所述第三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承载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包括:
基于目标协议获取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所述单个数据包占用一条所述传输带宽;
将所述单个数据包的承接上限确定为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的最大承接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获取回灌系统中的目标传输带宽和目标观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观测数据集合中包括不同车载传感器类型的目标观测数据;
将所述目标观测数据集合分配至多个所述目标传输带宽中,用于输入所述回灌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在数据回灌期间,获取多个车载传感器上传的第一采集数据;
将所述第一采集数据持续输入所述数据回灌系统中,并存储在目标存储链表中;
在所述目标链表中的数据满足第一占用空间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链表中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删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在获取到事件触发请求的情况下,根据事件类型获取对应的预定时间长度;将所述目标存储链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观测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包括:
响应于数据观测请求,解析文件并显示待观测列表,其中,所述待观测列表用于展示全部的待观测数据;
基于业务需求从所述待观测列表中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
9.一种观测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传输带宽和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其中,所述传输带宽用于传输已分配的观测数据,所述第一观测数据为未分配至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任一传输带宽的观测数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任一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大于所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所述分配空闲量用于表示传输带宽允许分配的观测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
拆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的各个传输带宽对应的空闲分配量,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观测数据中的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任一观测子数据对应的数据占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任一传输带宽对应的分配空闲量;
分配单元,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观测子数据中的各个观测子数据分配至所述至少两个传输带宽中进行数据传输。
10.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通过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700691.5A 2023-06-13 2023-06-13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6337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0691.5A CN116633790A (zh) 2023-06-13 2023-06-13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0691.5A CN116633790A (zh) 2023-06-13 2023-06-13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3790A true CN116633790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17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00691.5A Pending CN116633790A (zh) 2023-06-13 2023-06-13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379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27938A (zh) * 2023-08-29 2023-09-29 中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回灌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27938A (zh) * 2023-08-29 2023-09-29 中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回灌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6827938B (zh) * 2023-08-29 2023-11-28 中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回灌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9937B (zh) 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处理系统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01006727B (zh) 分布式多媒体服务器系统和多媒体信息发布方法
US20230049501A1 (e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4067581B (zh) 多网关装置、复用线路通信系统以及复用线路通信方法
CN116633790A (zh) 观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159031B (zh) 应用移动终端自动化测试的方法、计算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40627A (zh) 车辆远程诊断方法及系统
CN110719231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491719A (zh) 网络节点的选择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99168B (zh) 基于路侧单元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方法、设备、存储介质
JP2005295111A (ja) コンテンツ送信装置および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
CN114760289B (zh) 车辆数据采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788199A (zh) 一种数据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08228476B (zh) 一种数据获取方法及装置
US20200175784A1 (en) In-vehicle device and vehicl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JP6388093B1 (ja) データ伝送装置、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CN111405313B (zh) 存储流媒体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JP7313948B2 (ja) データ収集装置、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収集方法
JP7353036B2 (ja) データ収集装置、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収集方法
CN11213524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5442255B (zh) 以太网检测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931545A (zh) 诊断数据的订阅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11483362B2 (en) Client apparatus, data collection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8123887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7938878A (zh) 一种车辆多系统间的数据同步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