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5014A -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5014A
CN116615014A CN202310883548.4A CN202310883548A CN116615014A CN 116615014 A CN116615014 A CN 116615014A CN 202310883548 A CN202310883548 A CN 202310883548A CN 116615014 A CN116615014 A CN 116615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oling
heat exchange
liqui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35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俊德
马丹军
葛鹰
葛舟
朱晶
周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Hy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Hy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Hy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Hy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835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50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5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5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by immer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72Cryogenic cooling; Nitrogen liquid 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液冷装置(10)、换热单元(20)和制冷单元(30),所述液冷装置(10)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浸没冷却所述液冷装置(10)内的电子设备,所述换热单元(20)设置为利用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制冷单元(30)设置为用于冷却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本申请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对电子设备提供浸没冷却,第一介质继而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换热,再通过制冷单元冷却第二介质。本申请尽可能降低了保温、防泄漏措施,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

Description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浸没冷却的冷却系统和方法以及利用该冷却系统或冷却方法的信息处理设施。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互联网领域、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领域、通信领域、计算领域等,需要设置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设施,如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基站、机房、服务器、机柜、机箱等等。传统上,这些信息处理设施的冷却方案通常使用风冷技术,即依靠风扇驱动空气流动,通过空气将设备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冷却的效果。然而,这种方法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导致其功耗效率(PUE)高于理想状态,无法满足信息处理设施对高效运行的需求。因此,近些年来已经提出了冷板技术和浸没液冷技术。
尽管液冷板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风冷技术的状况,但其因无法适应设计不同的多种板卡而应用范围受限。
浸没冷却技术因其优越的冷却效率而受到关注,但在应用时需要将浸没工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一大挑战。这涉及到环保、可靠性、保温、防泄漏等问题,还必须确保大量制冷剂、浸没工质在长距离传送过程中的可靠性,工程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如何在满足信息处理设施散热要求的前提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浸没冷却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部分问题,成为本申请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冷却系统,以向信息处理设施的待冷却设备(例如数据中心的液冷装置)提供可靠的冷却。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液冷装置、换热单元和制冷单元,所述液冷装置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浸没冷却位于所述液冷装置内的电子设备,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为利用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制冷单元设置为用于循环并冷却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
可选地,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机柜和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柜中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液冷装置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以循环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液冷装置,多个所述液冷装置的第一介质入口分别连接于第一管并通过所述第一管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和/或,多个所述液冷装置的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连接于第二管并通过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
可选地,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器,优选地,多个所述换热器并联设置。
可选地,所述换热单元包括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的第三管和/或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的第四管,所述第三管和第四管分别连接所述制冷单元以循环所述第二介质。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一循环装置和/或用于所述第二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二循环装置。
可选地,所述制冷单元设置为通过冷媒与所述第二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二介质。
可选地,所述制冷单元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分别允许所述冷媒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动的冷媒通道和冷却液通道。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循环第一介质浸没冷却设置在液冷装置内的电子设备;通过使所述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非接触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冷却所述第二介质。
可选地,通过冷媒冷却所述第二介质;和/或,所述方法使用本申请的冷却系统。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施,所述信息处理设施包括上述冷却系统,或利用上述冷却方法对液冷装置进行冷却。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对电子设备提供浸没冷却,第一介质继而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换热,再通过制冷单元冷却第二介质。本申请的冷却系统中,在换热单元和制冷单元之间仅需要循环第二介质,减少了用作浸没工质的第一介质的流动路径和区域,尽可能降低了成本相对较高的第一介质的用量以及相应的保温、防泄漏措施,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液冷装置10、换热单元20和制冷单元30,所述液冷装置10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浸没冷却所述液冷装置10内的电子设备,所述换热单元20设置为利用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制冷单元30设置为用于冷却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
使用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对电子设备提供浸没冷却,第一介质继而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换热,再通过制冷单元30冷却第二介质。本申请的冷却系统中,在换热单元20和制冷单元30之间主要需要循环第二介质,减少了用作浸没工质的第一介质的流动路径和区域,尽可能降低了第一介质的用量以及相应的保温、防泄漏措施,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而且,第一介质为介电介质,成本相对较高,通过减少第一介质的流动路径能降低第一介质的需求量和使用过程的损耗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或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第一介质只需要在液冷装置10和第一介质通道流动,制冷单元30的制冷工质也只需要在限定的范围内传送,热量搬运依靠第二介质的循环来实现。也就是说,本申请中,大量、长距离传送的流体只有第二介质。第二介质为冷却液,冷却液的成分较为安全,例如为水或含水的液体,因此无需为保温、防泄漏投入过多成本。并且,在大量、长距离传送过程中,冷却液相比浸没工质、制冷剂而言安全性显著提高。
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可以用于各种适当的应用场景,例如可以用于互联网领域、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领域、通信领域、计算领域等领域中需要液冷的各种信息处理设施,如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基站、机房、服务器、机柜、机箱等等,以对其中大量的电子元件、设备提供浸没冷却。
本申请中,换热单元20可以采用适当形式,以使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非接触换热。例如,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用于循环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通道。
为适于如数据中心的布置和设计,优选地,所述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换热机柜21和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柜21中的换热器22,所述换热器22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液冷装置10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以循环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其中,换热机柜21优选由隔热材料制成,以避免对周围环境温度的不利影响。
使用时,换热机柜21可以与液冷装置10均设置在如机房内距离较近的位置,以减少第一介质的流动范围,而制冷单元30可以设置在如机房内远离液冷装置10和/或换热机柜21的区域;或者,制冷单元30可以设置在如机房外部以便单独运行、维护。当然,换热机柜21和液冷装置10也可以设置在不同房间,也就是机房内仅设置液冷装置10以使机房温度不受换热单元20影响,但应尽可能减少第一介质的流动范围,例如可以使换热机柜21靠近机房外墙设置。因此,通过第二介质在第一介质与制冷单元之间的居中媒介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液冷装置10内第一介质的用量和损耗度,另一方面能更为方便地布置制冷单元与液冷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满足不同冷却系统的个性化布置需求。
另外,所述冷却系统可以包括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其中,每个液冷装置10可以通过对应的换热机柜21内的换热器22为其第一介质散热。例如,可以使每个液冷装置10与特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机柜21对应,以通过对应换热机柜21内的换热器22对其第一介质提供冷却。其中,一个液冷装置10与特定的一个换热机柜21对应的情况,包括使多个液冷装置10形成液冷装置组并与特定的一个换热机柜21对应。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一个液冷装置10和与之对应的一个换热机柜21;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4个液冷装置10和2个换热机柜21,2个液冷装置10形成一个液冷装置组,每个液冷装置组分别与一个换热机柜21对应。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未图示),可以将换热单元20(的换热器)直接布置在液冷装置10内。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掉换热机柜),第二介质通过第二介质通道流入液冷装置10内部的换热单元20,进而直接在液冷装置内与第一介质进行非接触热交换,再带走液冷装置10内第一介质从发热的电子元件所吸收的热量。进而,第二介质再由制冷单元30进行制冷处理后得以降温,再循环到液冷装置10内部的换热单元20与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在该实施方式中,液冷装置10内的第一介质几乎无需在液冷装置外部循环,而主要在液冷装置内主动或被动的循环流动即可,从而更为进一步降低了第一介质的使用量和损耗量。
优选地,可以将流入和/或流出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汇总。具体的,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入口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管23并通过所述第一管23连接所述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和/或,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出口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二管24并通过所述第二管24连接所述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也就是,第一管23可以作为汇总流入多个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的管路,第二管24可以作为汇总从多个液冷装置10流出的第一介质的管路。
为提高散热效率,所述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器22,以通过多个换热器22分别对第一介质进行换热冷却。其中,多个换热器22可以串联设置或者并联设置。
优选地,多个换热器22可以并联设置,具体的,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一管23连接多个液冷装置10,每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的第二管24连接多个液冷装置10。各换热器22也可以通过汇流管路汇集第一介质,以使第一介质在进入换热器22前和/或离开换热器22后充分混合,从而使第一介质经换热器22冷却后温度更加均匀,以便继续用于浸没冷却时提供均质、稳定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并联的情况下,各换热器22可以设置为能够被单独控制,以根据需要将所选的换热器22接入第一介质的循环路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一介质的温度选择适当数量的换热器22来提供对应的散热效果。具体的,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换热器22的控制部,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用于监测流入和/或流出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的监测单元,监测单元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监测单元的反馈控制所述换热器22的工作状态。使用时,当监测单元监测到第一介质温度过高,控制部可以控制更多换热器22参与第一介质的循环,以加强对第一介质的冷却,降低第一介质的温度;当监测单元监测到第一介质温度较低,控制部可以控制更少换热器22参与第一介质的循环,以减少冷却功耗。
通过使各换热器22并联设置并单独控制,还可以在某个换热器22故障的情况下将其从第一介质的循环中断开以便维护,同时可以控制其他换热器22的工作状态来弥补该换热器22断开导致的缺失。例如,当某个换热器22从第一介质的循环中断开,控制部可以引入其他换热器22来替代该换热器22,也可以通过控制其他仍在工作的换热器22对应的阀门的开度,以提高这些换热器22的散热效果。
控制部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控制换热器22的工作状态。例如,各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或其直接连通的管路内(例如第一介质通道入口)可以设置阀门,控制部用于控制阀门的通断、开度,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将所需数量的换热器22的阀门打开以参与第一介质的循环。
可以理解的,当某个换热器22处于工作状态,表示其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分别允许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流动,以进行热交换;当某个换热器22处于非工作状态,表示至少其第一介质通道不允许第一介质流动,其第二介质通道可以通过控制部控制相应的阀门截断或保持畅通。
此外,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多个换热机柜21,多个换热器22可以分布在多个换热机柜21中。例如,每个换热机柜21内可以设置一组换热器22,每个换热机柜21内的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可以通过管路汇总,不同换热机柜21的汇总管路可以接入连接对应的第一管23和/或第二管24。
此外,换热单元20可以通过适当方式与制冷单元30连接,以循环第二介质。在包括多个换热器22的情况下,各换热器22可以分别连接制冷单元30,也可以将流入和/或流出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汇总。优选地,所述换热单元20可以包括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的第三管25和/或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的第四管26,所述第三管25和第四管26分别连接所述制冷单元30以循环所述第二介质。
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可以设置适当的装置以便于第一介质、第二介质的循环。例如,所述换热单元20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一循环装置40和/或用于所述第二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二循环装置50。其中,第一循环装置40、第二循环装置50可以采用适当形式,例如可以为循环泵,并且第一循环装置40、第二循环装置50可以设置为能够调节工作参数,以控制第一介质、第二介质的循环流速、流量等。本申请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需要(例如第一介质、第二介质的温度),配合各换热器22的阀门状态控制第一循环装置40、第二循环装置50,以达到所需的冷却效果。
其中,第一循环装置40和第二循环装置50可以设置在适当位置,例如,第一循环装置40可以设置在换热机柜21内,以在集成换热单元20的同时简化系统的布置,第二循环装置50可以设置在制冷单元30的工作管路中。当然,第一循环装置40和第二循环装置50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一循环装置40也可以设置在换热机柜21外。
另外,为确保第一介质在信息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始终循环,优选地,可以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循环装置40,各第一循环装置40可以单独接入第一介质的循环路径以用于泵送第一介质。具体的,各第一循环装置40可以并联的方式接入第一介质的循环路径,且各第一循环装置40的并联支路上设置有对应的控制阀门。正常情况下,仅一个第一循环装置40的控制阀门接通,以通过该第一循环装置40泵送第一介质。当正在工作的第一循环装置40出现故障,可以关闭该第一循环装置40的控制阀门,同时接通另外的第一循环装置40的控制阀门,以便立即在线启动备用第一循环装置40。
本申请中,制冷单元30可以采用适当形式,以对第二介质提供冷却。例如,制冷单元30可以包括具有一定容积的池体,第二介质通道的一部分可以浸没在池体内,以与池体内的冷却介质换热而冷却。其中,所述池体可以为人工池体,也可以是天然江河、湖泊、海洋的靠近陆地的部分。或者,所述池体可以作为第二介质通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与第一介质换热后的第二介质可以流动至池体内进行冷却,通过泵送装置从池体内泵送温度更低的第二介质与第一介质换热。
优选地,制冷单元30可以设置为通过冷媒冷却所述第二介质。由于冷媒仅在制冷单元30内循环,因此可以避免大量、长距离传送冷媒,也避免了由此导致的保温、防泄漏成本过高的问题。本申请中,冷媒指制冷剂,用于在冷冻、空调等系统中传递热能、产生冷冻效果的潜热大、容积小的制冷工质,例如氟氯碳化物。
为通过冷媒对第二介质实施有效冷却,所述制冷单元30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分别允许所述冷媒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动的冷媒通道和冷却液通道。
其中,蒸发器、冷凝器可以形成冷水机组。为确保如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优选地,制冷单元3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冷水机组,每个冷水机组可以承担至少一部分第二介质的冷却循环。即,各冷水机组以并联方式工作。使用时,可以仅使用一个冷水机组对全部第二介质进行冷却循环(即一个冷水机组对所有换热机柜21的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提供冷却),也可以通过至少两个冷水机组一起承担第二介质的循环冷却(即每个冷水机组对一部分换热机柜21的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提供冷却)。例如,在冷却需求较低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一个冷水机组对全部第二介质进行冷却循环。
优选地,所述制冷单元30设置为能够在不同冷水机组之间分配第二介质。由此,在使用至少两个冷水机组分担第二介质的循环冷却的情况下,一个冷水机组出现故障时,可以为剩余工作的冷水机组重新分配第二介质,以满足当前的冷却需要。具体的,可以在汇集各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的第三管25和第四管26分别连接各冷水机组的支管,并在支管上设置相应的控制阀门,以控制该支管的通断、开度。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方法,其中,所述冷却方法包括:通过循环第一介质浸没冷却设置在液冷装置10内的电子设备;通过使所述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非接触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冷却所述第二介质。
使用本申请的冷却方法,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对电子设备提供浸没冷却,第一介质继而可以通过循环冷却的第二介质换热。本申请的冷却方法中,减少了用作浸没工质的第一介质的流动路径和区域,尽可能降低了第一介质的用量以及相应的保温、防泄漏措施,提高了冷却的可靠性、稳定性。而且,还提供了冷却系统布置的灵活性或柔性,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
本申请中,大量、长距离传送的流体主要是第二介质。第二介质为冷却液,冷却液的成分较为安全,例如为水或含水的液体,因此无需为保温、防泄漏投入过多成本。并且,在大量、长距离传送过程中,冷却液相比浸没工质、制冷剂而言安全性显著提高。
本申请的方法中,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对第二介质提供冷却。优选地,可以通过冷媒冷却所述第二介质。由于冷媒仅用于冷却第二介质,可以将第二介质传送到适当位置再通过冷媒循环冷却,因此可以避免大量、长距离传送冷媒,也避免了由此导致的保温、防泄漏成本过高的问题。
本申请的方法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实施,例如,可以使用本申请的冷却系统。
本申请中,在液冷装置10内,第一介质可以与电子设备直接接触而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第一介质可以为适当的浸没冷却工质,可以为单相浸没冷却工质或两相浸没冷却工质,例如氟碳工质或其他氟化液工质。具体的,当第一介质为单相浸没冷却工质,吸热后,第一介质不发生相变仍为液态并随后与第二介质热交换而冷凝,继而循环回到液冷装置10内;当第一介质为两相浸没冷却工质,吸热后,至少部分第一介质可以发生相变成为气态并随后以气态或部分气态的流体形式与第二介质热交换而冷凝,从而全部冷却为液态并循环回到液冷装置10内。
在第一介质为两相浸没冷却工质的情况下,为避免第一介质无法在与第二介质换热后完全冷凝为液态,优选地,可以在换热后对第一介质进行气液分离,例如可以在第一管23的位于第一循环装置40的上游位置设置气液分离罐,以在通过第一循环装置40之前对第一介质进行气液分离,确保第一循环装置40循环的是液态的第一介质,继而确保液冷装置10内的浸没冷却效果和整个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申请的系统和方法。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液冷装置10(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液冷装置10为液冷机柜),换热单元20包括多个换热机柜21和设置在换热机柜21内的多个换热器22,多个液冷装置10形成多个液冷装置组(在图2中,多个液冷装置10形成两个液冷装置组),每个液冷装置组对应一个换热机柜21。液冷装置10和换热单元20设置在机房中,制冷单元30设置为远离机房的外部冷水机组。
其中,每个液冷装置组的多个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入口分别连接于第一管23,每个液冷装置组的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连接于第二管24,第一管23和第二管24分别连接对应的换热机柜21中的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各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三管25,各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分别连接第四管26,第三管25和第四管26分别连接制冷单元30的蒸发器的冷却液通道。
在机房内,第一介质在第一循环装置40的驱动下进入液冷装置10,在那里通过浸没冷却吸收液冷装置10内部的热量,随后第一介质流出液冷装置10进入换热器22,以与第二介质换热,从而冷凝后再次回到液冷装置10中。
制冷单元30通过压缩制冷原理,将机房中产生的热量从第二介质中吸收,并将热量排放到大气中。被冷却的第二介质通过冷水机组中的第二循环装置50重新进入机房。
其中,第一介质采用氟碳工质,第二介质为水,冷媒为氟利昂。通过利用水(第二介质)与第一介质换热,可以达到冷却第一介质的效果。通过利用氟利昂压缩制冷,可以冷却水。本申请中,氟碳工质仅在机房内循环,氟利昂仅在冷却机组中循环,大大减少了氟碳工质、氟利昂的流动范围和所需的防泄漏措施。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利用第二介质实现了第一介质和外部冷却介质(例如冷媒)之间的间接换热,获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增强了冷却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由于第一介质不直接与冷媒交换热量,这降低了冷却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同时为不同类型的冷却需求(单相或两相)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2.提高了能效和降低了工程成本:通过在冷媒循环的工作范围(例如外部冷水机组)和液冷装置10间引入第二介质作为热交换介质,减小了冷媒在数据中心各个部位的输送需求,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冷却系统的工程成本和能耗;
3.可适应各种热源功率:由本申请能够同时支持单相和两相浸没冷却,因此能适应各种热源功率的需求,甚至是在热源功率增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效的冷却效果。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信息处理设施,所述信息处理设施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上述冷却系统,或利用本申请所提供的冷却方法进行冷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于互联网领域、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领域、通信领域、计算领域等所涉及的各种的信息处理设施,如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基站、机房、服务器、机柜、机箱等等。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申请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申请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液冷装置(10)、换热单元(20)和制冷单元(30),所述液冷装置(10)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浸没冷却位于所述液冷装置(10)内的电子设备,所述换热单元(20)设置为利用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制冷单元(30)设置为用于冷却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20)包括换热机柜(21)和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柜(21)中的换热器(22),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液冷装置(10)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以循环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入口分别连接于第一管(23)并通过所述第一管(23)连接所述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和/或,多个所述液冷装置(10)的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连接于第二管(24)并通过所述第二管(24)连接所述换热器(22)的第一介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20)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器(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20)包括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的第三管(25)和/或连接多个所述换热器(22)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的第四管(26),所述第三管(25)和第四管(26)分别连接所述制冷单元(30)以循环所述第二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一循环装置(40)和/或用于所述第二介质循环流动的第二循环装置(50)。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元(30)设置为通过冷媒与所述第二介质非接触换热来冷却所述第二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元(30)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分别允许所述冷媒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动的冷媒通道和冷却液通道。
9.一种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方法包括:
通过循环第一介质浸没冷却设置在液冷装置(10)内的电子设备;
通过使所述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非接触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一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冷却液;
冷却所述第二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冷媒冷却所述第二介质;和/或,所述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
11.信息处理设施,所述信息处理设施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或利用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冷却方法进行冷却。
CN202310883548.4A 2023-07-19 2023-07-19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Pending CN1166150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3548.4A CN116615014A (zh) 2023-07-19 2023-07-19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3548.4A CN116615014A (zh) 2023-07-19 2023-07-19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5014A true CN116615014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8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3548.4A Pending CN116615014A (zh) 2023-07-19 2023-07-19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501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335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系统和数据中心
EP3490357A1 (en) * 2017-11-24 2019-05-29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cooled server chassis
CN111065251A (zh) * 2020-01-20 2020-04-24 许昌许继晶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及液冷系统
CN210725802U (zh) * 2019-08-07 2020-06-09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
CN216054908U (zh) * 2021-10-29 2022-03-15 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浸没式换热系统
CN114447470A (zh) * 2021-12-23 2022-05-06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集成式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698350A (zh) * 2022-04-28 2022-07-0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控制方法、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335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系统和数据中心
EP3490357A1 (en) * 2017-11-24 2019-05-29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cooled server chassis
CN210725802U (zh) * 2019-08-07 2020-06-09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
CN111065251A (zh) * 2020-01-20 2020-04-24 许昌许继晶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及液冷系统
CN216054908U (zh) * 2021-10-29 2022-03-15 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浸没式换热系统
CN114447470A (zh) * 2021-12-23 2022-05-06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集成式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698350A (zh) * 2022-04-28 2022-07-0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控制方法、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6396B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液体冷却系统
KR101391344B1 (ko) 냉각 시스템을 위한 서브-냉각 유닛 및 방법
US2020011308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538249B1 (ko) 냉각 시스템
CN111988973A (zh) 气冷散热设备和冷却系统
US9448001B2 (en) Indirect cooling unit
CN111526694B (zh) 用于服务器机柜的液冷系统和服务器机柜
CN116615014A (zh) 冷却系统和冷却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施
CN102467202A (zh) 服务器的冷却系统及电子装置的冷却方法
CN114206080A (zh) 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及冷却系统
JP7147005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09405583B (zh) 冷却设备
CN114867312A (zh) 一种热回收型液冷系统
CN111795599B (zh) 冷液换热系统和液冷系统
EP2780648B1 (en) Hybrid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cooling system
CN219961208U (zh) 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20911734U (zh) 冷却系统
CN110730604A (zh) 一种液浸式服务器机柜及其冷却系统
CN220493439U (zh)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及液冷设备
CN215765884U (zh) 冷却设备
CN220493426U (zh) 柜式浸没冷却系统
CN214257042U (zh) 高密机柜液态制冷设备
CN217357655U (zh) 恒温冷却系统、空调机组测试装置及空调机组
CN219419202U (zh) 一种液冷散热回路及储能设备
CN218352964U (zh) 集装箱液冷数据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