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3935A -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3935A
CN116613935A CN202310646514.3A CN202310646514A CN116613935A CN 116613935 A CN116613935 A CN 116613935A CN 202310646514 A CN202310646514 A CN 202310646514A CN 116613935 A CN116613935 A CN 116613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refrigerant
passage
stato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65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勇
胡一龙
李纪强
毕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65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39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3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39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4Balan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2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herein the cooling medium vaporises within the machine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电机散热效果较差而容易影响电机的高效运行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电机包括转轴、转子、定子和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腔体,转轴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通路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均与第一通路相连通,并且第一出口还与腔体相连通,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出口,第二出口和腔体相连通,定子上设置有第二通路,第二进口通过第二通路与腔体相连通,第一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转子,第二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定子,腔体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定子绕组。本发明能够将电机温度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其高效运行。

Description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的应用范围较广,在各种智能制造领域中,以电机为动力并进行驱动控制的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下,各行业的设备对电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电机在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中,电机会产生较高的温度,如果不将电机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会制约着电机的高效运行,进一步还会降低电机的使用寿命。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降温技术有自然冷却、强制风冷、强制水冷、油冷等。其中,强制水冷一般将循环水通入电机机壳,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冷却电机的目的。但是强制水冷并没有将电机热量充分传导出去,因为电机的定子绕组与机壳和端盖都没有直接接触,中间有空气,而空气的传热系数很低,传热能力很差,定子绕组只与定子接触,所以其热量只能先传导给定子,再由定子传导给外面的机壳,致使电机工作时,机壳温度不高,但是电机内部温度仍然很高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电机的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现有电机散热效果较差而容易影响电机的高效运行。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电机散热效果较差而容易影响电机的高效运行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转轴、固定到所述转轴上的转子、环绕所述转子设置的定子、盘绕在所述定子上的定子绕组以及环绕所述定子设置的壳体,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体,所述转轴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通路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均与所述第一通路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出口还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定子上设置有第二通路,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第一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转子,所述第二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定子,所述腔体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定子绕组;其中,所述冷媒通过两相变换实现换热。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二出口中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多个所述第二出口中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通路包括相连通的环形槽和多个条形通路,
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二进口相连通,所述条形通路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环形槽环绕所述定子的外表面设置,所述条形通路沿着所述定子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定子,且多个所述条形通路围绕所述定子呈周向分布。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所述电驱系统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媒驱动系统,
所述冷媒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上,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主路、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呈并联设置且与所述主路相连通,
所述第一分支路包括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分支路包括所述第二通路,所述冷媒驱动系统设置成能够驱动冷媒介质流入至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内且流经所述腔体并最终流回所述冷媒驱动系统。
在上述冷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驱动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储液器、膨胀阀和气液分离器,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和第四分支路,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腔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膨胀阀依次设置所述主路上,所述膨胀阀靠近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设置。
在上述冷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驱动系统包括泵装置、换热器和第二储液器,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和第四分支路,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腔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第二储液器相连通,
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分支路上,所述泵装置设置在所述主路上用于驱动冷媒介质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内循环。
在上述冷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驱系统还包括PEU,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PEU冷却通路,所述PEU冷却通路和所述冷媒循环回路相连通,所述PEU冷却通路用于冷却所述PEU。
在上述冷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PEU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主路上,且靠近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设置,
或者,所述PEU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路上,所述PEU冷却通路和所述第一通路呈串联设置。
在上述冷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阀装置,所述阀装置设置在所述主路和所述第一分支路的连接处,所述阀装置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主路和所述第一分支路的通断状态且能够控制流入所述第一分支路的冷媒流量。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冷却系统。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电机在工作时,冷媒由第一进口进入第一通路,由第一通路冷却转轴和转子,之后冷媒由第一通路进入腔体内冷却定子绕组、壳体内壁等;冷媒由第二进口进入第二通路,由第二通路冷却定子,之后冷媒由第二通路进入腔体内冷却定子绕组、壳体内壁等,且冷媒通过两相变换实现换热,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机冷却散热效果较佳,能够将电机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便有效保证电机的高效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通过将多个第二出口中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的上方,在通过冷媒介质冷却电机时,能够将气态冷媒排出至电机外部,将多个第二出口中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的下方,在通过冷媒介质冷却电机时,能够将液态冷媒排出至电机外部。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多个条形通路围绕定子呈周向分布能够保证定子良好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冷却系统通过压缩机驱动冷媒介质在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且通过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的并联设置,同时给定子、转子、定子绕组、转子降温,使电机的温度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冷却系统通过泵装置的设置驱动冷媒介质在冷媒循环回路内流动,通过换热器的设置能够将气态冷媒转化成液体冷媒,并储存至第二储液器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PEU冷却通路的设置能够冷却车辆上的PEU。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电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机;11、转轴;111、第一进口;112、第一通路;113、第一出口;114、堵块;12、转子;13、定子;131、第二通路;1311、环形槽;1312、条形通路;14、壳体;141、第二出口;142、第二进口;15、定子绕组;16、腔体;17、轴承;18、平衡板;19、间隙;
2、冷媒循环回路;21、主路;211、压缩机;212、冷凝器;213、第一储液器;214、膨胀阀;215、PEU冷却通路;216、阀装置;217、气液分离器;218、第二储液器;219、泵装置;22、第一分支路;23、第二分支路;24、第三分支路;241、换热器;25、第四分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本发明不对车辆的具体类型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车辆的具体类型,如车辆可以是油车,也可以是电车,可是是轿车车型,也可以是SUV车型,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机1包括转轴11、固定到转轴11上的转子12、环绕转子12设置的定子13、盘绕在定子13上的定子绕组15以及环绕定子13并与定子13的外表面贴合设置的壳体14,壳体14内形成有左右两个腔体16,转轴11上设置有第一进口111、第一通路112和第一出口113,第一进口111和第一出口113均与第一通路112相连通,并且第一出口113还与腔体16相连通,壳体14上设置有第二进口142和多个第二出口141,第二出口141和腔体16相连通,定子13上设置有第二通路131,第二进口142通过第二通路131与腔体16相连通,第一通路112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转轴11和转子12,第二通路131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定子13,腔体16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定子绕组15和定子13;其中,所述冷媒通过两相变换实现换热。
电机1在工作时,冷媒由第一进口111进入第一通路112,由第一通路112冷却转轴11和转子12,之后冷媒由第一通路112进入腔体16内冷却定子绕组15、壳体14内壁等;冷媒由第二进口142进入第二通路131,由第二通路冷却定子13,之后冷媒由第二通路131进入腔体16内冷却定子绕组15、壳体14内壁等,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机冷却散热效果较佳,能够将电机1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继续参阅图1,在电机1的优选实例中,第二出口141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二出口141分别设置在壳体14的上方的左右两侧,其中剩余两个第二出口141分别设置在壳体14的下方的左右两侧,第二出口141贯穿壳体14与腔体16相连通,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气态冷媒通过位于壳体14上方的两个第二出口141排出至电机1外部,液态冷媒通过位于壳体14下方的两个第二出口141排出至电机1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第二出口141的具体设置数量作任何限制,只要是满足多个第二出口141中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4的上方,多个第二出口141中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4的下方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进一步地,四个第一出口113均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位于左右两个腔体16内,且每组中两个第一出口113呈上下对称设置,使第一通路112内的冷媒介质能够快速地进入腔体16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第一出口113的具体设置数量作任何限制,例如第一出口1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左右两个腔体16内,还可以是其他数量的第一出口113,只要是不影响冷媒介质由第一出口113进入腔体16内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继续参阅图1,第一通路112内还设置有堵块114,堵块114设置在位于右侧的第一出口113的右侧,能够防止冷媒介质流入堵块114的右侧,保证冷媒介质流经第一通路112的情况下充分冷却转子12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冷媒流量。
此外,在电机1的优选实例中,第二通路131包括相连通的环形槽1311和多个条形通路1312,环形槽1311环绕定子13的外表面设置,条形通路1312沿着定子13的轴线方向贯穿定子13,且多个条形通路1312围绕定子13呈周向分布,在冷媒进入多个条形通路1312后,能够均匀的冷却定子13,冷却效果好。
进一步地,条形通路1312距离定子13轴线的距离大于定子绕组15的外侧面距离定子13轴线的距离,即,条形通路1312位于定子的外表面和定子绕组15的外表面之间,基于此,冷媒介质由位于上方的条形通路1312进入腔体16时,在重力作用下,会流经定子绕组15,以给定子绕组15进行冷却降温,同时,冷媒介质不会顺着定子13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流入定子13与转子12的间隙19内,避免冷媒介质进入间隙19内,从而防止冷媒介质影响转子12的转动。
更进一步地,第二进口142设置在壳体14的上方的中间位置,且第二进口142连接至条形通路1312的中间处,使冷媒介质能够均匀地分配至左右两个腔体16中。
转子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平衡板18,在电机1工作时,平衡板18能够保证转子12的动态平衡,壳体14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上设置有轴承17,轴承17套设转轴11上。
接下来参阅图2至4,如图2至4所示,本发明还要求保护一种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所述电驱系统包括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选一所述的电机1,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2和冷媒驱动系统,冷媒驱动系统设置在冷媒循环回路2上,冷媒循环回路2包括主路21、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呈并联设置且与主路21相连通,第一分支路22包括第一通路112,第二分支路23包括第二通路131,冷媒驱动系统设置成能够驱动冷媒介质流入至第一通路112和第二通路131内且流经腔体16并最终流回冷媒驱动系统。
基于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冷媒驱动系统驱动冷媒介质在冷媒循环回路2内的流动,且流经第一通路112冷却转子12的冷媒介质和流经第二通路131冷却定子13的冷媒介质在腔体16内汇合,最终由腔体16流回冷媒驱动系统进入下一次循环,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的设置能够同时冷却转轴11、转子12、定子13和定子绕组15,冷却效果较好。
接下来参阅图2,作为冷却系统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冷媒驱动系统包括压缩机211、冷凝器212、第一储液器213、膨胀阀214和气液分离器217,冷媒循环回路2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均与腔体16相连通,且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均与气液分离器217相连通,气液分离器217、压缩机211、冷凝器212、第一储液器213和膨胀阀214依次设置主路21上,膨胀阀214靠近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设置。
具体而言,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11进行压缩,将气态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212进行冷凝,将高温高压气体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态,然后流经第一储液器213,第一储液器213的主要功能是给系统补充冷媒和干燥水分,然后通过膨胀阀214进行节流膨胀,使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物,一部分通过第一分支路22流经第一通路112冷却转子12,另一部分通过第二分支路23流经第二通路131冷却定子13和定子绕组15,两部分冷媒介质在腔体16内汇合,并最终流入气液分离器217,气液分离器217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让气态冷媒通过后到达压缩机211,进入下一次循环。
进一步地,在本优选实例中,位于壳体14上方的第二出口141和第三分支路24相连通,位于壳体14下方的第二出口141和第四分支路25相连通,基于上述结构设置,在重力的作用下,腔体16内的液态冷媒由下方的第二出口141进入气液分离器217内,腔体16内的气态冷媒由上方的第二出口141进入气液分离器217内,之后由气液分离器217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再次分离。
接下来参阅图3,如图3所示,作为冷却系统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冷媒驱动系统包括泵装置219、换热器241和第二储液器218,冷媒循环回路2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均与腔体16相连通,且第三分支路24和第四分支路25均与第二储液器218相连通,换热器241设置在第三分支路24上,泵装置219设置在主路21上用于驱动冷媒介质在冷媒循环回路2内循环。
具体而言,泵装置219驱动液态冷媒一部分通过第一分支路22流经第一通路112冷却转轴11和转子12,另一部分通过第二分支路23流经第二通路131冷却定子13和定子绕组15,两部分冷媒介质在腔体16内汇合,腔体16内的气态冷媒通过壳体14上方的第二出口141流经第三分支路24,第三分支路24上的换热器241将气态冷媒转换成液态冷媒,流入第二储液器218中,腔体16内的液态冷媒通过壳体14下方的第二出口141流经第四分支路25最终流入第二储液器218中,第二储液器218具有储液、干燥和气液分离作用,之后第二储液器218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液态冷媒在泵装置219的驱动下进入下一次循环。
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泵装置219为气液两相输送泵,泵装置219可以是齿轮泵,也可以是隔膜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基于上述结构设置,能够解决第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系统压力高、压缩机211振动噪音大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冷媒驱动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包括的具体零部件作任何限制,只要是能够驱动冷媒介质在冷媒循环回路内循环以实现对电机的降温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进一步地,在冷却系统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和第二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驱系统还包括PEU(图中未示出),冷却系统还包括PEU冷却通路215,PEU冷却通路215和冷媒循环回路2相连通,PEU冷却通路215用于冷却车辆的PEU。具体而言PEU为车辆上的电力电子集成模块或装置,PEU冷却通路215设置在主路21上,靠近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设置,且PEU冷却通路215设置在PEU上以冷却PEU,在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和第二种优选实例中,冷媒介质首先经过PEU冷却通路冷却PEU,冷媒介质吸热,部分液态冷媒转化成气态冷媒,然后气液混合冷媒再分为两路,分别流经第一分支路22和第二分支路23。基于上述设置,冷却系统即能够冷却电机1又能够冷却PEU,能够使车辆的电驱系统的温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升车辆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电驱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具体类型作任何限制,电驱系统可以是纯电动汽车上的电驱系统,也可以是油电混合汽车上的电驱系统,还可以是其他通过电力驱动的机构或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接下来参阅图4,如图4所示,作为冷却系统的第三种优选实施例,其与第二种优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PEU冷却通路215在冷媒循环回路2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第三种优选实例中,PEU冷却通路215设置在第一分支路22上,PEU冷却通路215和第一通路112呈串联设置。由于定子13和定子绕组15的发热量较大,转轴11、转子12和PEU的发热量较小,将PEU冷却通路215和第一通路112串联设置能够更合理地利用冷媒对定子13、定子绕组15、转轴11、转子12和PEU进行冷却降温,避免因为冷媒的分配而造成散热效果不佳。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阀装置216,阀装置216设置在主路21和第一分支路22的连接处,阀装置216设置成能够控制主路21和所述第一分支路22的通断状态且能够控制流入第一分支路22的冷媒流量,通过阀装置216的设置能够更合理地利用冷媒对定子13、定子绕组15、转轴11、转子12和PEU进行冷却降温,避免因为冷媒的分配而造成散热效果不佳。
在转子12转速较低的情况下,转子12所产生的热量较少,这种情况下,直接控制阀装置216关闭,使得主路21和第一分支路22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冷媒介质只流经第二分支路23,从而实现只冷却定子13和定子绕组15,通过控制阀装置关闭,使得冷媒介质不流经第一分支路22,减少冷媒流通量,达到节能的效果。
阀装置216可以是节流阀、调速阀、溢流节流阀或比例电磁阀等,只要是能够控制流入第一分支路22内的冷媒流量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此外,在本发明中,腔体16内的冷媒介质的气液分界面不能高于定子13与转子12之间的间隙19的下表面,避免液态冷媒进入间隙19内影响转子12的转动。
在冷却系统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优先选取沸点较低的冷媒,在冷却系统的第二种优选实例和第三种优选实例中,优先选取沸点较高的冷媒,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各零部件的抗压能力、散热需求以及系统匹配等情况自行设定。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还要求保护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转轴、固定到所述转轴上的转子、环绕所述转子设置的定子、盘绕在所述定子上的定子绕组以及环绕所述定子设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体,所述转轴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一通路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均与所述第一通路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出口还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定子上设置有第二通路,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第一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转子,所述第二通路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定子,所述腔体设置成能够被通入冷媒以冷却所述定子绕组;其中,所述冷媒通过两相变换实现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出口中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多个所述第二出口中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路包括相连通的环形槽和多个条形通路,
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二进口相连通,所述条形通路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环形槽环绕所述定子的外表面设置,所述条形通路沿着所述定子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定子,且多个所述条形通路围绕所述定子呈周向分布。
4.一种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所述电驱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媒驱动系统,
所述冷媒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上,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主路、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呈并联设置且与所述主路相连通,
所述第一分支路包括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分支路包括所述第二通路,所述冷媒驱动系统设置成能够驱动冷媒介质流入至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内且流经所述腔体并最终流回所述冷媒驱动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驱动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储液器、膨胀阀和气液分离器,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和第四分支路,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腔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膨胀阀依次设置所述主路上,所述膨胀阀靠近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驱动系统包括泵装置、换热器和第二储液器,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呈并联设置的第三分支路和第四分支路,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腔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分支路和所述第四分支路均与所述第二储液器相连通,
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分支路上,所述泵装置设置在所述主路上用于驱动冷媒介质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内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系统还包括PEU,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PEU冷却通路,所述PEU冷却通路和所述冷媒循环回路相连通,所述PEU冷却通路用于冷却所述PEU。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EU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主路上,且靠近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设置,
或者,所述PEU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路上,所述PEU冷却通路和所述第一通路呈串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阀装置,所述阀装置设置在所述主路和所述第一分支路的连接处,所述阀装置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主路和所述第一分支路的通断状态且能够控制流入所述第一分支路的冷媒流量。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
CN202310646514.3A 2023-05-31 2023-05-31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66139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514.3A CN116613935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514.3A CN116613935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3935A true CN116613935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81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6514.3A Pending CN116613935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39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7660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 plurality of heat exchanging portions
US20200256343A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with heat exchanger
US760208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0036404B2 (en) Turbo machine system
JP6930599B2 (ja) 遠心圧縮機
TW200819692A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windage losses in compressor motors
JP3831736B2 (ja) 空気冷媒式冷却装置と空気冷媒式冷却装置を用いた空気冷媒冷熱システム
CN219607444U (zh) 一种分布式控制系统
JP2023507778A (ja) 密閉型モータのためのハイブリッド冷却システム
CN116613935A (zh) 电机和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CN117318366A (zh) 电机驱动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的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4844296A (zh) 一种电驱动集成装置
CN113162329A (zh) 制冷离心压缩机电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219774377U (zh) 离心式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CN219607417U (zh) 一种集中式控制系统
CN218906851U (zh) 一种基于气浮离心压缩机的汽车热管理装置
CN219413028U (zh) 一种基于气浮离心压缩机的冷却装置
CN216683990U (zh) 用于车辆的热交换装置及车辆
CN216672796U (zh) 制冷离心压缩机电机冷却系统
CN218817170U (zh) 离心式压缩机储能热管理装置
CN219412959U (zh) 一种基于气浮离心压缩机的汽车空调装置
CN219351456U (zh) 一种电机散热结构
CN219163502U (zh) 一种具有双制冷模块的集成化储能热管理系统
CN218817171U (zh) 气浮离心式压缩机储能热管理装置
CN219191867U (zh) 一种基于气浮离心压缩机的储冷式汽车热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