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3168B -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3168B
CN116603168B CN202310442606.XA CN202310442606A CN116603168B CN 116603168 B CN116603168 B CN 116603168B CN 202310442606 A CN202310442606 A CN 202310442606A CN 116603168 B CN116603168 B CN 116603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layer
base
expansion
layer portion
opera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426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03168A (zh
Inventor
吴营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426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03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03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3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03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3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e.g. casings
    • A61N1/37518Anchoring of the implants, e.g. fix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e.g. casings
    • A61N1/37514Brain im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e.g. casings
    • A61N1/3752Details of casing-lead connection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将定位缘搭接在颅口顶部并将与定位缘固定连接的外层部贴设在颅口内,以定位基座与颅口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通过内层部形成的操作孔,可用于将夹持组件设置其中。一方面,膨胀衬套处于撑开状态下,外层部的对应位置会向外扩张,从而与颅口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基座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以进一步保证医疗器械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膨胀衬套也会对夹持组件的侧向施加收紧力,以进一步保证夹持组件与芯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Description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的大脑中植入电极或光发射器,通过电极或光发射器对大脑进行电刺激或光刺激可以治疗包括帕金森病、癫痫病、肌张力障碍和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其中,电极或光发射器设置于刺激导线的末端,在刺激导线的末端植入完成后需要长时间留置在颅内。为此,需要使用固定装置对刺激导线进行固定,并且,需要将固定装置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以进一步避免刺激导线在人体中随意移动。如何便于固定装置与颅口稳定地相互连接,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利用膨胀衬套带动内层部和外层部形变,使得基座可以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座包括:
定位缘;以及
芯件,所述芯件包括内层部、外层部和膨胀衬套,所述定位缘围绕所述外层部并与所述外层部的顶部边缘固接,所述内层部与所述外层部相互嵌套并通过所述膨胀衬套连接,所述内层部围绕形成操作孔,所述外层部与颅口的内侧适应;
所述外层部在所述膨胀衬套位置,具有在所述操作孔径向上的形变量。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部包括多个固定壁板和多个形变壁板,所述固定壁板与所述形变壁板在所述操作孔的周向布置,所述固定壁板与所述形变壁板之间具有朝远离所述定位缘方向的避让缺口;
所述膨胀衬套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形变壁板一一对应,所述形变壁板通过所述膨胀衬套与所述内层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形变壁板背离所述操作孔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条状结构,条状结构沿所述操作孔的周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膨胀衬套包括:
固定圈,位于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的靠近所述定位缘的一侧通过所述固定圈连接;以及
两个衬体,一端与所述固定圈连接,另一端分别沿所述内层部的外壁和所述外层部的内壁延伸,两个所述衬体的相对侧形成预留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还包括:
撑开件,所述撑开件被配置为适于穿设在所述膨胀衬套内并撑开所述膨胀衬套。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部包括:
内层壁,所述内层壁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操作孔;以及
安装凸缘,凸设于所述内层壁的内侧并远离所述定位缘。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层壁间隔设置;
所述内层部还包括:
多个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层壁之间且朝所述操作孔的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缘开设导出槽;
所述内层壁开设第一导出缺口;
所述外层部包括固定壁板,所述固定壁板开设第二导出缺口,所述第二导出缺口、所述第一导出缺口和所述导出槽对应且均朝向所述基座的上方开放。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包括:
骨孔盖;
夹持组件,用于固定医疗器械;以及
基座,包括定位缘和芯件,所述芯件包括内层部、外层部和膨胀衬套,所述定位缘围绕所述外层部并与所述外层部的顶部边缘固接,所述内层部与所述外层部相互嵌套并通过所述膨胀衬套连接,所述内层部围绕形成操作孔,所述骨孔盖封盖于所述操作孔的顶部,所述外层部与颅口的内侧适应;
所述外层部在所述膨胀衬套位置,具有在所述操作孔径向上的形变量。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部包括:
多个内层壁,多个所述内层壁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操作孔;以及
安装凸缘,凸设于多个所述内层壁的内侧并远离所述定位缘;以及
多个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层壁之间且朝所述操作孔的弯曲;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多个凸齿,所述凸齿凸设于所述夹持组件的侧向;
所述夹持组件在所述操作孔内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凸齿底部与所述安装凸缘抵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齿的顶部卡设于同一所述第二卡勾。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将定位缘搭接在颅口顶部并将与定位缘固定连接的外层部贴设在颅口内,以定位基座与颅口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通过内层部形成的操作孔,可用于将夹持组件设置其中。一方面,膨胀衬套处于撑开状态下,外层部的对应位置会向外扩张,从而与颅口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基座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以进一步保证医疗器械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膨胀衬套也会对夹持组件的侧向施加收紧力,以进一步保证夹持组件与芯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运动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运动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座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座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座的又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7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夹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夹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随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现有技术中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持组件;
11-运动部;
111-主动件;1111-推动板;1112-限位臂;1113-夹头;1114-第一限位槽;1115-第二限位槽;
112-随动件;
113-转轴;
114-转动体;114a-第一状态;114b-第二状态;
115-驱动端;
116-操作端;1161-第二导向斜面;
12-本体;
121-容置槽;1211-第一避让面;1212-第二避让面;1213-止挡面;
122-第一卡勾;1221-第一导向斜面;
123-导向槽;
124-台阶孔;
13-夹持面;13a-夹持位置;13b-张开位置;
14-操作窗;
15-夹持缘;
16-顶盖;161-第一窗口;162-第二窗口;163-卡爪;164-第三铰接槽;
171-第一铰接槽;172-第二铰接槽;173-挡板;
18-凸齿;
2-基座;
21-操作孔;22-定位缘;221-第二对位口;
23-芯件;
24-内层部;
25-外层部;251-固定壁板;252-形变壁板;253-避让缺口;254-卡槽;
26-膨胀衬套;261-固定圈;262-衬体;263-预留间隙;
27-导出槽;
28-安装凸缘;
291-第二卡勾;292-内层壁;293-第一导出缺口;294-第二导出缺口;
3-骨孔盖;31-第三卡勾;32-第一对位口
4-刺激导线;
5-撑开件;
A1-摆动件;A2-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医疗器械固定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该医疗器械固定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中的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包括夹持组件1、基座2、骨孔盖3和撑开件5。撑开件5用于基座2与颅骨的相互固定。夹持组件1置于基座2的操作孔21中,用于对医疗器械进行固定。最后,将骨孔盖3安装于基座2的顶部,以使得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对颅口进行封盖。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医疗器械可以是刺激导线4等细长状医疗器械。刺激导线4可部分植入颅内,在刺激导线植入颅内的末端设有电极或光发射器等治疗模块,医疗器械可通过治疗模块对大脑进行电刺激或光刺激以治疗相关疾病。例如,本实施例的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可应用于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中,对刺激导线进行固定。
图3和图4是运动部11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状态示意图。两图中的运动部11的数量为2个。在图3中两个转动体114均处于第一状态114a,此种状态下,夹持面13处于张开位置13b,也即夹持面13远离夹持缘15。图4中一个转动体114处于第二状态114b,另一个转动体114处于第一状态114a。此种形式下,前者的夹持面13处于夹持位置13a,也即夹持面13靠近夹持缘15;后者的夹持面13处于张开位置13b,也即夹持面13远离夹持缘15。
图5、图6和图7是基座2在不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当固定装置与颅口固定时,基座2上的定位缘22位于颅口顶部并向颅口的周向延伸。此种形式下,芯件23的外壁会贴设于颅口内壁。
图8和图9分别是图7中A-A处和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夹持组件1的装配示意图和爆炸示意图。图中的夹持组件1周向凸设有多个凸齿18,该凸齿18便于夹持组件1与基座2进行装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夹持组件1包括本体12和至少一个运动部11。运动部11包括夹持面13,本体12开设有操作窗14,操作窗14的边缘具有与夹持面13相对且平行的夹持缘15。夹持面13可操作地相对于夹持缘15直线运动并在运动行程中具有夹持位置13a和张开位置13b,在张开位置13b,夹持面13远离夹持缘15,在夹持位置13a,夹持面13靠近夹持缘15并保持预定距离。
本实施例中夹持面13与夹持缘15对刺激导线4进行夹持时,会保持与夹持缘15具有一定的间隔。该间隔可以配置为略小于刺激导线4的直径。
由此,一方面,处于夹持缘15与夹持面13之间的刺激导线4会产生一定的形变,进而利用夹持缘15、夹持面13和刺激导线4之间的摩擦力,将刺激导线4与夹持组件1相互固定。另一方面,对夹持面13与夹持缘15之间的距离控制,也可以避免对刺激导线4的径向产生过大的压力,保护刺激导线4免受损伤。
图10中展示了夹持面13与夹持缘15的一种具体布置形式,在夹持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夹持面13与夹持缘15的端面保持对应。从而增加了夹持组件1与刺激导线4的接触面积。
容易理解,图16中展示了现有技术中夹持组件1的结构。图中通过摆动件A1相对于基体A2的摆动,以对多个刺激导线4进行固定。图中位于下方的刺激导线4已经被摆动件A1和基体A2固定,但是其他刺激导线4与摆动件A1之间仍具有一定的间隙。同时,摆动件A1的摆动平面与基体A2的延伸平面处于不同的高度。由此,会对刺激导线4产生的一定剪切应力。
综上,本实施例的夹持组件1,将夹持面13配置为可相对于夹持缘15直线运动,使得夹持组件1对刺激导线4的固定更加稳固。由此,一方面,在刺激导线4的数量为多个时,使得沿直线运动的夹持面13可以同时对多个刺激导线4进行固定。避免了夹持面13转动设置时,无法同时固定多个刺激导线4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在夹持面13的运动行程中设置了夹持位置13a和张开位置13b。操作人员可以先将夹持面13设置在张开位置13b,以方便布设刺激导线4。而后再将夹持面13设置在夹持位置13a。从而刺激导线4可以稳定地被夹持组件1固定,以保证刺激导线4在颅腔内不会轻易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至少一个运动部11为独立的多个运动部11。同时,多个运动部11沿夹持缘15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本实施例将多个运动部11配置为可以独立地运动,当刺激导线4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分别对刺激导线4进行夹持。图12是随动件112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主动件111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运动部11包括随动件112和主动件111。上述夹持面13位于随动件112。主动件111位于随动件112的背离夹持面13的一侧并包括转轴113和与转轴113固定连接的转动体114;转动体114具有驱动端115并通过转轴113与本体12铰接。驱动端115可滑动地与随动件112抵接,并推动随动件112靠近夹持缘15。
本实施例利用转动体114与随动件112的配合,将转动体114的周向运动转化为随动件112的直线运动,简化了运动部11的驱动方式,使得夹持组件1结构更加紧凑。
图14是的顶盖16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体12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5所示,本体12开设有容置槽121,容置槽121朝本体12的底部凹陷。转动体114在转动方向上具有第一状态114a和第二状态114b并包括远离驱动端115的操作端116。在转动体114处于第一状态114a时,操作端116向容置槽121的上方翘起(如图4中虚线Ⅱ对应的运动部11所示)。在转动体114处于第二状态114b时,操作端116位于容置槽121内且驱动端115的端面与随动件112抵接,同时夹持面13位于夹持位置13a(如图4中虚线Ⅰ对应的运动部11所示)。
图13中展示了主动件111的一种具体形式,图中的转动体114为板状结构,驱动端115和操作端116分别位于板状结构的两侧。当转动体114处于第一状态114a时,操作端116向容置槽121的上方翘起,此时的驱动端115大致处于随动件112的底部位置。当转动体114由第一状态114a向第二状态114b转动的过程中,驱动端115会与随动件112接触,并伴随转动体114的转动,驱动端115的端部会不断地向上移动以带动随动件112向夹持缘15方向移动。该过程中操作端116还会不断地向容置槽121的底部运动,直至转动体114与容置槽121的底部平行。此种状态下,夹持面13刚好处于夹持位置13a。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驱动端115的端部与转轴113的轴心距离进行配置,从而调整夹持面13的运动行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5所示,随动件112包括推动板1111和两个限位臂1112。推动板1111的板面形成夹持面13。两个限位臂1112,与推动板1111背离夹持面13的一侧固定连接;限位臂111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夹头1113,两个夹头1113具有相互远离的弹性变形量并在相对侧凹陷形成第一限位槽1114和第二限位槽1115。转轴113可转动地穿过第一限位槽1114并与本体12铰接。此种状态下,在转动体114由第一状态114a至第二状态114b的过程中,转轴113从第一限位槽1114滑移至第二限位槽1115。
图12中展示了随动件112的一种具体形式。图中的两个限位臂1112设置在推动板1111的朝向转动体114的一侧。两个夹头1113的一端与推动板1111固定连接,另一端朝远离推动板1111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一个开口。两个夹头1113的远离推动板1111一端可以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变形。通过该开口可以将转轴113卡设在两个夹头1113之间。两个夹头1113均具有相邻的两个弧形凹陷。两个夹头1113上靠近推动板1111位置的弧形凹陷成对设置,以形成上述第一限位槽1114。两个夹头1113上远离推动板1111位置的弧形凹陷成对设置,以形成上述第二限位槽1115。
当主动件111与随动件112装配时,转轴113可以从上述开口卡入第一限位槽1114中。该过程中两个夹头1113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并在转轴113设置在第一限位槽1114时,通过两个弧形凹陷夹持在转轴113的两侧。
具体地,转轴113的两端通过设置在本体12上并位于容置槽121两侧的第一铰接槽171与本体12铰接。也即,在夹持面13运动行程方向上,转轴113与本体12的位置相对固定。
此种状态下,当主动件111驱动随动件112运动时,推动板1111朝向夹持缘15运动。随着转动体114的转动,两个夹头1113会被转轴11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顶起,当第一限位槽1114对应的两个弧形凹陷无法继续限制转轴113时,随动件112会继续被推向夹持缘15,转轴113也会滑移至第二限位槽1115内。此时,两个夹头1113会向相对侧形变,并重新夹持在转轴113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5所示,本体12还包括第一卡勾122。第一卡勾122设置于容置槽121的远离夹持缘15的一侧并朝夹持缘15弯曲。当转动体114处于第二状态114b时,操作端116与第一卡勾122卡接。
本实施例的第一卡勾122用于将转动体114限制在第二状态114b,防止夹持面13在与刺激导线4接触后,发生反向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12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1221。与此相对的,在操作端11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1161。在操作端116与第一卡勾122的卡合过程中,第一导向斜面1221会与第二导向斜面1161接触,以便于转动体114可以顺滑地与第一卡勾122卡接。
优选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基座2和骨孔盖3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变性能力的高分子材料。由此,既保证了机械强度,同时还能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该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氨酯或PEEK等材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5所示,本体12上还开设有多个导向槽123,导向槽123位于容置槽121的两侧。上述实施例中的限位臂1112可滑动地设置于导向槽123。两个夹头1113的形变方向与导向槽123的厚度方向垂直。通过导向槽123可以进一步保证随动件112的运动方向,使得夹持面13在向夹持缘15运动的过程中,夹持面13的延伸方向始终与夹持面13的运动方向垂直。
具体地,本体12上设置有挡板173,该挡板173位于容置槽121和导向槽123之间。同时,在挡板173上开设第二铰接槽172,该第二铰接槽172贯穿挡板173并与上述第一铰接槽171对应。转轴113可转动地依次穿过第一铰接槽171和第二铰接槽172。
可选地,在容置槽121底部开设第一避让面1211和第二避让面1212。其中,第一避让面1211为弧形面,该第一避让面1211用于避让转轴113与转动体114的连接位置(如图13中的区域Ⅲ所示)。该第二避让面1212一侧与第一避让面1211连接,另一侧朝向夹持组件1的底部倾斜。当转动体114处于第一状态114a时,驱动端115会位于推动板1111的底部位置。此种状态下,第二避让面1212可用于避让驱动端115。
优选地,在本体12上设置朝向夹持缘15的止挡面1213,当夹持面13处于张开位置13b时,推动板1111背离夹持面13的一侧可以贴设在该止挡面1213上。从而进一步限制夹持面13的运动行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5所示,导向槽123和容置槽121朝本体12的顶部开放。夹持组件1还包括顶盖16,所述顶盖16上开设有第一窗口161和至少一个第二窗口162,顶盖16安装于本体12的顶部,且第一窗口161与操作窗14至少部分对应,第二窗口162与容置槽121一一对应,第二窗口162的边缘封盖于导向槽123。
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运动部11从本体12的顶部装入容置槽121内,而后通过顶盖16封盖在本体12的顶部。从而利用顶盖16和本体12的配合实现对运动部11的装配。
具体地,如图14-15所示,第一窗口161同时与多个第二窗口162连通。在顶盖16朝向本体12的一侧凸设多个第三铰接槽164和多个卡爪163,第三铰接槽164朝向导向槽123或第一铰接槽171或第二铰接槽172。与此相对的,在本体12上开设多个台阶孔124,多个台阶孔124与多个卡爪163一一对应,且台阶孔124的小径端朝向顶盖16。
当顶盖16与本体12扣合时,卡爪163分别由台阶孔124的小径端插入大径端,并卡设在台阶孔124的台面上,以保证顶盖16与本体12固定连接。同时,第三铰接槽164与转轴113处于导向槽123或第一铰接槽171或第二铰接槽172内的区域抵接,以防止主动件111向本体12的上方移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运动部11也可为联动的多个运动部11;具体的联动方式可通过杆将多个运动部11的主动件111相连,或者,多个运动部11的主动件111一体制造。更具体的,将多个运动部11的转轴113同轴相连或一体制造。与联动结构相应的,在本体12的容置槽121内开设有对应该结构下的转轴113的避让槽,也即位于本体12中间的两个第一铰接槽171成为通槽。此时,当刺激导线4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同时对刺激导线4进行夹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的基座2包括定位缘22和芯件23。芯件23包括内层部24、外层部25和膨胀衬套26,定位缘22围绕外层部25并与外层部25的顶部边缘固接,内层部24与外层部25相互嵌套并通过膨胀衬套26连接,内层部24围绕形成操作孔21,外层部25与颅口的内侧适应。外层部25被配置为在膨胀衬套26位置,具有在操作孔21径向上的形变量。
本实施例的基座2,将定位缘22搭接在颅口顶部并将与定位缘22固定连接的外层部25贴设在颅口内,以定位基座2与颅口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通过内层部24形成的操作孔21,可用于将夹持组件1设置其中。一方面,膨胀衬套26处于撑开状态下,外层部25的对应位置会向外扩张,从而与颅口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基座2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以进一步保证刺激导线4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膨胀衬套26也会对夹持组件1的侧向施加收紧力,以进一步保证夹持组件1与芯件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地,基座2还包括撑开件5,撑开件5被配置为适于穿设在膨胀衬套26内并撑开膨胀衬套26。本实施例的膨胀衬套26与撑开件5适配。同时,内层部24与外层部25之间具有间隔。由此,当撑开件5经膨胀衬套26设置在入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之间时,通过撑开件5使得膨胀衬套26向外侧形变,该过程中撑开件5对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进行挤压,使得外层部25向颅口内壁施加压力。该压力会在芯件23与颅口之间产生摩擦力,以使得基座2可以稳定地设置在颅口。
可选地,撑开件5包括杆体和设置在杆体外侧周向上的撑开面。在杆体的轴向上,撑开面具有小径端和大径端。当撑开件5插入膨胀衬套26时,小径端朝向操作孔21。由此,在撑开件5不断插入膨胀衬套26的过程中,撑开面可以逐渐将膨胀衬套26撑开。同时,膨胀衬套26与撑开件5之间的应力产生的摩擦,可以防止撑开件5从膨胀衬套26脱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撑开件5为固定螺钉。该固定螺钉的材质可以为钛合金,钛合金可以保证固定螺钉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还能避免与人体组织产生排异或过敏等反应。与此相对的,膨胀衬套26为螺纹衬套。固定螺钉通过其上设置的螺纹,使得固定螺钉可以旋入螺纹衬套,提高了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再者,固定螺钉使用钛合金材质,固定螺钉可以不直接与颅骨接触,降低了对固定螺钉机械强度和螺纹牙形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减少固定螺钉的制造成本和固定螺钉的断裂风险。如无特殊示意,下文以撑开件5为固定螺钉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9所示,外层部25包括多个固定壁板251和多个形变壁板252,固定壁板251与形变壁板252在操作孔21的周向布置,固定壁板251与形变壁板252之间具有朝远离定位缘22方向的避让缺口253。膨胀衬套26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形变壁板252一一对应,形变壁板252通过膨胀衬套26与内层部24连接。由此,本实施例的避让缺口253可以使得形变壁板252能够较为轻易地相对于固定壁板251产生形变,保证外层部25产生足够的形变量。进而实现基座2与颅口的稳定连接。
具体地,膨胀衬套26与撑开件5的数量为多个,且围绕操作孔21的中心均布。此种形式下,撑开件5设置在膨胀衬套26内后,可以使内层部24各个方向上的形变大致相同。其中设置的夹持组件1在撑开件5置入膨胀衬套26的前后,可以一直处于操作孔21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形变壁板252背离操作孔21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2531。本实施例的定位凸起2531可以增加芯件23与颅口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地,定位凸起2531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沿操作孔21的周向延伸,以在颅口的轴向上产生最大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膨胀衬套26包括固定圈261和两个衬体262。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的靠近定位缘22的一侧通过固定圈261连接。两个衬体262的一端与固定圈261连接,另一端分别沿内层部24的外壁和外层部25的内壁延伸,两个衬体262的相对侧形成预留间隙263。本实施例利用固定圈261将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相互连接,并通过两个衬体262的相互分离带动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相互远离。
固定螺钉可以通过固定圈261旋入膨胀衬套26中。在固定螺钉的旋入过程中,固定圈261的形态保持不变,两个衬体262之间的距离受到固定螺钉的作用逐渐变大,以带动形变壁板252向颅口运动。
可选地,将两个衬体262的相对侧设置为平面且预留间隙263设置为略小于固定螺钉的外径,当固定螺钉旋入到膨胀衬套26中后,使得固定螺钉既可以撑开两个衬体262,还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固定螺钉的螺纹与膨胀衬套26咬合产生的碎屑。
进一步地,两个膨胀衬套26相对侧凹陷成型螺纹凹陷,该螺纹凹陷的牙形与固定螺钉的牙形适配,且螺纹凹陷的直径小于或略小于固定螺钉,从而便于固定螺钉的旋入。还能进一步减少上述碎屑的产生。可选地,如图5-6所示,上述两个衬体262可以配置为分别与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一体成型。由此,简化了基座2整体的制造工艺。当两个衬体262被固定螺钉撑开时,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可以一同产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6所示,内层部24包括内层壁292和安装凸缘28。内层壁292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操作孔21,安装凸缘28凸设于内层壁292的内侧并远离定位缘22。本实施例的安装凸缘28可用于支撑夹持组件1,当夹持组件1设置在操作孔21内时,安装凸缘28可以与夹持组件1的底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安装凸缘28和内层壁292的数量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多个内层壁292间隔设置。内层部24还包括多个第二卡勾291,第二卡勾291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内层壁292之间且朝操作孔21的弯曲。
本实施例在操作孔21的周向多个内层部24和多个第二卡勾291交替地间隔排列。当夹持组件1设置在操作孔21内时,第二卡勾291可以对其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内层部24可以抵靠在夹持组件1的侧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定位缘22开设导出槽27。内层壁292开设的第一导出缺口293。外层部25包括固定壁板251,固定壁板251开设第二导出缺口294,第二导出缺口294、第一导出缺口293和导出槽27对应且均朝向基座2的上方开放。本实施例中的刺激导线4可以依次经过第一导出缺口293、第二导出缺口294和导出槽27引导至基座2的外侧,避免刺激导线4在引出过程中发生弯折。
具体地,基座2上设置有多个导出槽27以及与其对应的多个第一导出缺口293和多个第二导出缺口294,导出槽27同时与操作孔21和固定装置的外侧导通且在贯穿定位缘22。将运动部11的数量设置为2个,固定装置固定的刺激导线4数量也为2个。首先,将一个刺激导线4设置在与一个运动部11的对应位置,并驱动该运动部11对刺激导线4进行固定,而后将该刺激导线4沿一个导出槽27导出至固定装置的外侧(图中虚线Ⅰ所示)。而后,再对另一个刺激导线4进行固定,此处不再赘述,并沿另一个导出槽27导出(图中虚线Ⅱ所示)。从而保证了两个刺激导线4都能够很好的被固定,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上述的夹持组件1可应用于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包括基座2、骨孔盖3和夹持组件1。在基座2上开设有操作孔21。骨孔盖3封盖于操作孔21的顶部。夹持组件1安装于操作孔21内并包括本体12和至少一个运动部11,运动部11包括夹持面13,本体12开设有操作窗14,操作窗14的边缘具有与夹持面13相对且平行的夹持缘15。同时,夹持面13可操作地相对于夹持缘15直线运动并在运动行程中具有夹持位置13a和张开位置13b。在张开位置13b,夹持面13远离夹持缘15;在夹持位置13a,夹持面13靠近夹持缘15并保持预定距离。
综上,本实施例的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将夹持面13配置为可相对于夹持缘15直线运动,使得夹持组件1对医疗器械(如刺激导线4)的固定更加稳固。由此,一方面,在刺激导线4的数量为多个时,使得沿直线运动的夹持面13可以同时对多个刺激导线4进行固定。避免了夹持面13转动设置时,无法同时固定多个刺激导线4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在夹持面13的运动行程中设置了夹持位置13a和张开位置13b。操作人员可以先将夹持面13设置在张开位置13b,以方便布设刺激导线4。而后再将夹持面13设置在夹持位置13a。从而刺激导线4可以稳定地与固定装置相互固定,以保证刺激导线4在颅腔内不会轻易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夹持组件1安装在操作孔21内时,第二卡勾291可以卡设于两个凸齿18之间,以将夹持组件1固定在操作孔21内。同时,凸齿18的侧向会与内层壁292抵靠在一起,凸齿18的底面会与安装凸缘28抵接。当固定螺钉旋入到螺钉衬套内时,在内层壁292受到凸齿18的支撑无法向内侧形变,致使外层部25向颅口扩张。以保证芯件23与颅口之间产生足够的压力。
进一步地,将上述固定装置的最大直径会设置在12mm~20mm之间,且固定装置的整体厚度设置在5mm~15mm之间,以减少手术对患者损伤。
由此,上述实施例中利用主动件111驱动随动件112,并利用对容置槽121、第一避让面1211、第二避让面1212和止挡面1213对运动部11的动作进行适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固定装置的厚度与宽度,在保证固定装置内的零部件的稳定运行和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前提下,使得各零部件的布置更加紧凑。同时,当卡爪163插入台阶孔124时,位于顶盖16和本体12的凸齿18刚好在夹持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重合。
优选地,骨孔盖3设置有第三卡勾31,第三卡勾31位于骨孔盖3的朝向本体12的一侧并朝外层部25弯曲。外层部25上开设有与第三卡勾31对应卡槽254。当骨孔盖3盖设在基座2上时,第三卡勾31穿设在内层部24和外层部25之间并与卡槽254卡合,以实现将骨孔盖3与基座2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骨孔盖3边缘开设有朝向骨孔盖3侧向的第一对位口32,在定位缘22上开设朝向操作孔21的第二对位口221。第一对位口32和第二对位口221均向固定装置的底部凹陷。当骨孔盖3按照预定角度安装在基座2上时,第一对位口32与第二对位口221拼合。
由此,一方面,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第一对位口32与第二对位口221的相对位置,判断第三卡勾31是否与卡槽254卡合。
另一方面,在固定装置的拆除过程中,可以利用拆卸工具,通过第一对位口32与第二对位口221拼接形成的凹陷区域,将骨孔盖3从基座2上取下。而后,可将主动件111复位,解除运动部11对刺激导线4的固定。另外,在安装固定装置的过程中,因固定螺钉并没有直接与颅骨直接连接,从而简化了固定螺钉的安装操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固定螺钉的尾部断裂,滞留在颅骨内产生的风险。
上述实施例中的基座2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如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包括骨孔盖3、夹持组件1和基座2。该夹持组件1用于固定医疗器械(如刺激导线4)。同时,基座2包括定位缘22和芯件23,芯件23包括内层部24、外层部25和膨胀衬套26,定位缘22围绕外层部25并与外层部25的顶部边缘固接,内层部24与外层部25相互嵌套并通过膨胀衬套26连接,内层部24围绕形成操作孔21,骨孔盖3封盖于操作孔21的顶部,外层部25与颅口的内侧适应。外层部25在膨胀衬套26位置,具有在操作孔21径向上的形变量。
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将定位缘22搭接在颅口顶部并将与定位缘22固定连接的外层部25贴设在颅口内,以定位基座2与颅口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通过内层部24形成的操作孔21,可用于将夹持组件1设置其中。一方面,膨胀衬套26处于撑开状态下,外层部25的对应位置会向外扩张,从而与颅口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基座2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颅口位置,以进一步保证刺激导线4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膨胀衬套26也会对夹持组件1的侧向施加收紧力,以进一步保证夹持组件1与芯件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内层部24包括多个内层壁292、多个安装凸缘28和多个第二卡勾291。多个内层壁292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操作孔21。多个安装凸缘28一一对应地凸设于多个内层壁292的内侧并远离定位缘22。第二卡勾291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内层壁292之间且朝操作孔21的弯曲。与此相对的,夹持组件1包括多个凸齿18,该凸齿18凸设于夹持组件1的侧向。同时,夹持组件1在操作孔21内处于安装状态,凸齿18底部与安装凸缘28抵接,且相邻的两个凸齿18的顶部卡设于同一第二卡勾29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
定位缘(22);以及
芯件(23),所述芯件(23)包括内层部(24)、外层部(25)和膨胀衬套(26),所述定位缘(22)围绕所述外层部(25)并与所述外层部(25)的顶部边缘固接,所述内层部(24)与所述外层部(25)相互嵌套并通过所述膨胀衬套(26)连接,所述内层部(24)围绕形成操作孔(21),所述外层部(25)与颅口的内侧适应;
所述外层部(25)在所述膨胀衬套(26)位置,具有在所述操作孔(21)径向上的形变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部(25)包括多个固定壁板(251)和多个形变壁板(252),所述固定壁板(251)与所述形变壁板(252)在所述操作孔(21)的周向布置,所述固定壁板(251)与所述形变壁板(252)之间具有朝远离所述定位缘(22)方向的避让缺口(253);
所述膨胀衬套(26)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形变壁板(252)一一对应,所述形变壁板(252)通过所述膨胀衬套(26)与所述内层部(2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壁板(252)背离所述操作孔(21)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2531),所述定位凸起(2531)条状结构,条状结构沿所述操作孔(21)的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衬套(26)包括:
固定圈(261),所述内层部(24)和所述外层部(25)的靠近所述定位缘(22)的一侧通过所述固定圈(261)连接;以及
两个衬体(262),一端与所述固定圈(261)连接,另一端分别沿所述内层部(24)的外壁和所述外层部(25)的内壁延伸,两个所述衬体(262)的相对侧形成预留间隙(2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
撑开件(5),所述撑开件(5)被配置为适于穿设在所述膨胀衬套(26)内并撑开所述膨胀衬套(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部(24)包括:
内层壁(292),所述内层壁(292)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操作孔(21);以及安装凸缘(28),凸设于所述内层壁(292)的内侧并远离所述定位缘(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壁(29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层壁(292)间隔设置;
所述内层部(24)还包括:
多个第二卡勾(291),所述第二卡勾(291)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层壁(292)之间且朝所述操作孔(21)的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缘(22)开设导出槽(27);
所述内层壁(292)开设第一导出缺口(293);
所述外层部(25)包括固定壁板(251),所述固定壁板(251)开设第二导出缺口(294),所述第二导出缺口(294)、所述第一导出缺口(293)和所述导出槽(27)对应且均朝向所述基座(2)的上方开放。
9.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包括:
骨孔盖(3);
夹持组件(1),用于固定医疗器械;以及
基座(2),包括定位缘(22)和芯件(23),所述芯件(23)包括内层部(24)、外层部(25)和膨胀衬套(26),所述定位缘(22)围绕所述外层部(25)并与所述外层部(25)的顶部边缘固接,所述内层部(24)与所述外层部(25)相互嵌套并通过所述膨胀衬套(26)连接,所述内层部(24)围绕形成操作孔(21),所述骨孔盖(3)封盖于所述操作孔(21)的顶部,所述外层部(25)与颅口的内侧适应;
所述外层部(25)在所述膨胀衬套(26)位置,具有在所述操作孔(21)径向上的形变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部(24)包括:
多个内层壁(292),多个所述内层壁(292)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操作孔(21);以及
安装凸缘(28),凸设于多个所述内层壁(292)的内侧并远离所述定位缘(22);以及
多个第二卡勾(291),所述第二卡勾(291)间隔地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层壁(292)之间且朝所述操作孔(21)的弯曲;
所述夹持组件(1)包括:
多个凸齿(18),所述凸齿(18)凸设于所述夹持组件(1)的侧向;所述夹持组件(1)在所述操作孔(21)内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凸齿(18)底部与所述安装凸缘(28)抵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齿(18)的顶部卡设于同一所述第二卡勾(291)。
CN202310442606.XA 2023-04-23 2023-04-23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Active CN116603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42606.XA CN116603168B (zh) 2023-04-23 2023-04-23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42606.XA CN116603168B (zh) 2023-04-23 2023-04-23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3168A CN116603168A (zh) 2023-08-18
CN116603168B true CN116603168B (zh) 2023-10-31

Family

ID=87673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42606.XA Active CN116603168B (zh) 2023-04-23 2023-04-23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0316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6663A (en) * 1999-04-15 2000-10-03 Hair; John Hunter Expandable bone connector
US7983766B1 (en) * 2001-05-29 2011-07-1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securing a neural stimulation lead
CN103550859A (zh) * 2013-11-07 2014-02-05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N209333018U (zh) * 2018-04-20 2019-09-03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N114796857A (zh) * 2022-06-28 2022-07-29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颅孔电极固定装置
CN115779263A (zh) * 2022-09-30 2023-03-14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20597A2 (en) * 2004-02-13 2006-11-15 Medtronic,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therapy delivery device within a burr hole
US7949410B2 (en) * 2006-04-04 2011-05-24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Burr hole cap and methods of use
US9044588B2 (en) * 2009-04-16 2015-06-02 Cochlear Limited Reference electrod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eurostimulation implants
CN105342683B (zh) * 2009-07-06 2018-02-13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可膨胀固定组件
US9675783B2 (en) * 2013-11-17 2017-06-13 Brown University Intracranial fixation device
US11547850B2 (en) * 2018-11-29 2023-01-10 Neuropace, Inc. Lead fixation devices for securing a lead to a craniu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6663A (en) * 1999-04-15 2000-10-03 Hair; John Hunter Expandable bone connector
US7983766B1 (en) * 2001-05-29 2011-07-1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securing a neural stimulation lead
CN103550859A (zh) * 2013-11-07 2014-02-05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N209333018U (zh) * 2018-04-20 2019-09-03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N114796857A (zh) * 2022-06-28 2022-07-29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颅孔电极固定装置
CN115779263A (zh) * 2022-09-30 2023-03-14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3168A (zh) 2023-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0752B2 (en) Anch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
US6482182B1 (en) Anchoring system for a brain lead
EP1651306B1 (en) Small format connector clip of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US5807144A (en) Device for affixing a lead connector to an implantable stimulator
KR20090080515A (ko) 와이어 유지부를 갖는 치아 본딩 패드 및 관련 방법
WO2008045909A1 (en) Tooth bonding pad with wire retaining por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0530114A (ja) 電気接続装置
CN116603168B (zh) 基座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CN116421888B (zh) 夹持组件及医疗器械固定装置
EP1792519A2 (en) Adjustable bone bracket
KR101633618B1 (ko) 수술 로봇용 어댑터 구조
US20190060637A1 (en) Medical device anchoring
EP2198800B1 (en) Light-irradiating device for removing hair or suppressing revival and growth of hair
JP6585297B2 (ja) 展開装置ならびに関連する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方法
US20100239994A1 (en) Anchoring device for tooth and/or jaw adjustment
CN113196593B (zh) 电刷模块及组装方法
KR20180064384A (ko) 치열 교정용 임플란트 구조 및 치열 교정용 임플란트 지그
US8676328B2 (en) Transcranial securing device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leads
CN114832233A (zh) 一种颅孔电极固定装置
CN213407475U (zh) 一种脑深部电极固定装置
WO2010032897A1 (en) In-bone correctional screw and correctio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744109A (zh) 一种接线槽双侧设置的脉冲发生器及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
KR102076618B1 (ko) 전극 고정 및 릴리즈 장치
EP3834767A1 (en) Medical device anchoring apparatus and placement tool
CN218419935U (zh) 脑组织牵开固定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