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2274B -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2274B
CN116602274B CN202310884656.3A CN202310884656A CN116602274B CN 116602274 B CN116602274 B CN 116602274B CN 202310884656 A CN202310884656 A CN 202310884656A CN 116602274 B CN116602274 B CN 116602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e
eggs
insect needle
egg
qu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46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02274A (zh
Inventor
冯毛
钟未来
杜林�
袁春颖
丁桂玲
黄家兴
朱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1088465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02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0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2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02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2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9/00Rearing-boxes; Queen transporting or introducing c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昆虫培育领域,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包括: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所述蜂卵的卵壁接触;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移卵过程中容易造成对蜂卵损伤的技术问题,便于对后期对蜂卵的培育和孵化研究。

Description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培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蜜蜂个体发育的研究深入,蜂卵的移卵技术对于蜜蜂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技术中,通常利用牙签、牙线钩或者改良的镊子进行移卵。
但是,相关技术中,在移卵过程中容易造成对蜂卵的损伤,造成死亡率高,不利于后期对蜂卵的培育和孵化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移卵过程中容易造成对蜂卵的损伤的技术问题,以便于对后期对蜂卵的培育和孵化研究。
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包括:
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
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所述蜂卵的卵壁接触;
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所述昆虫针具有尖端和圆头端,所述尖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端;所述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包括:
打磨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所述打磨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包括:
提供一打磨工具;
利用所述打磨工具对所述第一端进行打磨,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所述打磨工具包括:磨砂纸、磨刀石或砂轮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所述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包括:
所述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
以所述第一端黏附所述蜂卵,或,以所述圆头端黏附所述蜂卵。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所述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所述蜂卵的卵壁接触,包括:
与所述巢房表面呈30°-50°角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所述蜂卵的卵壁接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育王方法,包括:
组织育王群,其中,育王群选择蜂量为四足框以上,饲料充足,且具有分蜂热的蜂群;
将育王群蜂王关至第一囚王笼,并放置蜂群隔板外,每天对育王群奖励饲喂,并控制所述蜂王产卵第一预设时间长度;
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
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
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将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
用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
将所述育王框放置于所述育王群,并在待出笼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育王方法,所述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将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包括:
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将发育至60小时的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育王方法,所述用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包括:
用所述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1日龄的幼虫,所述幼虫与所述蜂卵在所述育王框内交替分布。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育王方法,所述将所述育王框放置于所述育王群,并在待出房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第三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
在第一只蜂王出房后,每间隔第四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
在蜂王出房后,立即对所述蜂王进行称重,以确定所述蜂王的初生重;
根据所述初生重,筛选确定蜂王。
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通过提供一昆虫针,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这样当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接触时,由于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故此,减小了昆虫针损伤卵表面的可能性,避免了因为昆虫针损伤卵表面造成的卵死亡,提高了通过昆虫针进行人工移卵的成活率。另外,通过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这样,就可以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尾部(细端)呈一定角度,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尾部的侧面接触,由于昆虫针与蜂卵正面接触,易使得昆虫针直接戳破蜂卵,造成蜂卵死亡,通过昆虫针的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侧面接触,可以避免蜂卵被昆虫针戳破,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另外,当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接触时,通过拨动昆虫针,可以使得昆虫针摇晃,因为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当昆虫针被拨动摇晃时,昆虫针上的力会传递至卵壁,使得卵壁产生振动,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而振动,进而开始摇晃,使得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实现蜂卵与巢房表面的分离;另外,通过蜂卵表面的粘性物质,可以使得蜂卵黏附于昆虫针,进而实现人工移卵的过程。
相比于现有技术,将昆虫针的第一端设为钝滑面,增大了昆虫针与蜂卵的接触面积,使得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更加均匀,不易被昆虫针损伤;另外,通过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相比于现有技术,使得昆虫针可以与蜂卵的侧面接触,解决了蜂卵易被昆虫针戳破的技术问题,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蜂卵移卵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验证蜂卵移卵方法孵化率的实验数据折线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育王方法中移卵育王与移虫育王的初生重比较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育王方法中移卵育王与移虫育王的蜂王接受率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蜜蜂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其生长发育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随着蜜蜂个体发育的研究深入,卵作为蜜蜂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其发育的好坏对后期各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对蜜蜂蜂卵发育的研究过程中,移卵技术作为蜜蜂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亟待改进。
随着蜜蜂养殖技术的发展,移卵育王具有发育快、交尾快、产卵早、繁殖力强和生产率高的优良性状,所以移卵育王已经成为蜜蜂养殖中的一种重要培育蜂王的技术手段。该方法的难点在于移动蜂卵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蜂卵的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影响到移卵育王的成活率。
研究发现,蜂王在产卵时其杜氏腺会分泌一些酯类物质附着在卵上,使得蜜蜂卵表面附着一层黏性物质,利用卵表面的黏性物质,可以使蜂卵与移卵工具附着在一起,可以达到移动蜂卵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通常利用牙签、牙线钩或者改造的镊子进行移卵。但是,相关技术中,在移卵过程中容易造成对蜂卵的损伤,造成死亡,不利于后期对蜂卵的培育和孵化研究。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蜂卵移卵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参照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提供一昆虫针,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
具体地,昆虫针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或者铁;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昆虫针的材料还可以是硬质塑料、木料或者玻璃。昆虫针可以是通过注塑、浇铸或压模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得到,例如将熔融状态的铁水浇铸至昆虫针的模具中,待铁水冷却凝固,即得到昆虫针;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也可以是将前述的任一一种材料放在机床上进行二次加工得到,例如,将铁料放在刨床或磨床上,通过将铁料去掉一部分得到昆虫针。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昆虫针具有尖端和圆头端,尖端被配置为第一端,这里要说明的是,昆虫针的一端为尖端,另一端为圆头端,通过将尖端和圆头端设置在昆虫针的两端,增加了昆虫针的实用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这里所说的钝滑面可以是规则曲面,如球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如外凸弧面。钝滑面可以是通过与昆虫针一体成型的方式得到,如前述的注塑或压膜;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示例中,钝滑面还可以是在昆虫针制造完成后,通过二次加工的方式得到。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端进行打磨处理,以使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通过打磨将昆虫针的尖端打磨,形成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相比于相关技术,增大了昆虫针第一端的面积。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钝滑面还可以是通过一打磨工具对昆虫针直接打磨得到,利用打磨工具对第一端进行打磨,以使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打磨工具可以是磨砂纸、磨刀石或砂轮中的任意一种。例如,通过磨砂纸对昆虫针的尖端进行打磨,将昆虫针的尖端磨去,即产生钝滑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手指对打磨后昆虫针的第一端进行触摸,以触摸感为光滑,不刮手,或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打磨后的第一端是否笔直,即可认为昆虫针第一端已经产生钝滑面;通过打磨工具,如磨砂纸、磨刀石或砂轮,使得昆虫针的钝滑面制造过程简易化,提高了昆虫针使用的传播性。
具体地,圆头端可以是与昆虫针一体成型得到的,例如通过注塑、浇铸或压模等方式,圆头端具体地形成方式与前述昆虫针的制造方式近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的另一可选示例中,圆头端还可以是在昆虫针制造完成后,通过二次加工的方式得到,例如,将昆虫针放置在磨床或铣床加工,将昆虫针的部分去掉得到圆头端;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圆头端也可以是将昆虫针的远离第一端的一端插入存有熔融状态材料的圆形模具中,可以理解的是,当模具中材料冷却,模具中的材料可以与昆虫针结合为一体,即得到昆虫针的圆头端,这里所说的材料可以是与昆虫针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是与昆虫针不同的材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保证材料冷却后,形成固体可以和昆虫针结合在一起即可。
为便于说明,本文以蜜蜂卵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举例并说明。蜜蜂卵一般呈现香蕉状,两头微弯曲,一端粗,一端细。蜂王产卵时,生殖器官的附腺分泌由鞣化蛋白组成的黏胶层附着于卵壳外表面,当蜂王将卵产入巢房时,细的一端(可以理解为蜂卵的尾部)会粘于巢房底部的中央。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蜂卵移卵方法还包括:
步骤102,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
具体地,在操作中,将前述实施例中的昆虫针的第一端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插入至巢房,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即使得前述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这里要说明的是,预设角度的范围在30°-50°之间,即与巢房表面呈30°-50°角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具体地可以如选取40°为预设角度,使昆虫针与巢房表面呈40°的角度,沿着此角度将昆虫针的第一端深入巢房,使得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为操作的原因,上述预设角度可以允许一定误差存在。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将前述实施例中的昆虫针的第一端以其与蜂卵的细端呈40°的角度插入至巢房,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即使得前述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侧面接触。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目的是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呈一定角度,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尾部)的侧面接触即可,前述实施例为本发明为解释说明作出的示例,并不作为本发明的具体限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通过将预设角度的范围设置在30°-50°之间,即与巢房表面呈30°-50°角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可以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侧面接触,克服了昆虫针易戳破蜂卵的问题,当拨动昆虫针时,可以均匀的将力传递至蜂卵,使得蜂卵不易被昆虫针损伤,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蜂卵移卵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103,拨动昆虫针,以使蜂卵与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昆虫针。
由前文可以知道,蜜蜂蜂王在产卵后,卵表面会附着一层黏性物质,当蜂卵落在巢房内部时,由于这层粘性物质的存在,蜂卵会与巢房表面黏贴在一起,故而,若想将蜂卵移除巢房,则需要先破坏蜂卵与巢房表面的黏贴关系。
具体地,在将昆虫针沿着前述实施例中的预设角度深入巢房,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细端的卵壁接触后,拨动昆虫针拿持端,使得昆虫针摇晃,可以理解的是,因为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当昆虫针被拨动摇晃时,昆虫针上的力会传递至卵壁,使得卵壁产生振动,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而振动,进而开始摇晃,使得蜂卵细端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实现蜂卵与巢房的表面的分离。
当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后,即蜂卵与巢房表面分离,由于蜂卵表面存在粘性物质,蜂卵会粘附在昆虫针第一端上,也就是说与巢房表面分离的蜂卵会粘附在与蜂卵卵壁接触的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上,通过移动昆虫针,可以将蜂卵移出巢房。
当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卵壁的粘附力不足以克服蜂卵的重力时,即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卵壁之间的粘附力不足以将蜂卵带离巢房时,可以将昆虫针的另外一端深入巢房,即将昆虫针带有圆头端的一端深入巢房,使得圆头端与蜂卵卵壁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圆头端与卵壁的接触面积可以大于昆虫针第一端钝滑面与蜂卵卵壁的接触面积,由于接触面积的增大,昆虫针圆头端与蜂卵卵壁之间可以产生更大的粘附力,蜂卵可以借助此粘附力克服自身重力,从而粘附在昆虫针的圆头端,当昆虫针被移出巢房时,昆虫针圆头端上附着的蜂卵可以被同时移除巢房,即实现将蜂卵移除巢房的过程,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在本发明提供一种蜂卵移卵方法,通过提供一昆虫针,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这样当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接触时,由于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故此,减小了昆虫针损伤卵表面的可能性,避免了因为昆虫针损伤卵表面造成的卵死亡,提高了通过昆虫针进行人工移卵的成活率。另外,通过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这样,就可以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呈一定角度,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尾部)的侧面接触,由于昆虫针与蜂卵正面接触,易使得昆虫针直接戳破蜂卵,造成蜂卵死亡,通过昆虫针的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侧面接触,可以避免蜂卵被昆虫针戳破,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另外,当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接触时,通过拨动昆虫针,可以使得昆虫针摇晃,因为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当昆虫针被拨动摇晃时,昆虫针上的力会传递至卵壁,使得卵壁产生振动,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而振动,进而开始摇晃,使得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实现蜂卵与巢房的表面的分离;另外,通过蜂卵表面的粘性物质,可以使得蜂卵黏附于昆虫针,进而实现,人工移卵的过程。
相比于现有技术,将昆虫针的第一端设为钝滑面,增大了昆虫针与蜂卵的接触面积,使得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更加均匀,不易被昆虫针损伤;另外,通过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相比于现有技术,使得昆虫针可以与蜂卵的侧面接触,解决了蜂卵易被昆虫针戳破的问题,提高了人工移卵的成活率。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验证前述蜂卵移卵方法的实验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法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中蜂作为实验对象。
第一步,选取4群群势属于强群的蜂群作为产卵群,第一日11:30am用隔王板将蜂王控制在空脾上,待蜂王适应隔王板2小时,第一日1:30pm-9:30pm控制蜂王产卵8小时,待产卵结束后用标签纸将已产卵脾标记上群号,并将蜂王移出隔王板。这里要说明的是,控制蜂王产卵的时间也可以是第一日10:30am-6:30pm,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适应性调整,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一日1:30pm-9:30pm控制蜂王产卵8小时作为具体示例举例并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蜜蜂存在群势强弱之分,通常群势表示蜂群中蜜蜂数量的多少,蜜蜂数量的多少一般采用蜂脾进行划分,一框指一个巢框上蜜蜂紧挨着布满蜂脾,不重叠即为一框蜂。4框以下为弱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产卵群选取为4足框的蜂群。容易理解的是,由于中蜂对环境较为敏感,故此设置蜂王适应隔板2小时;由于蜂王在人为控制下较难适应产卵,同时,实验对产卵数量有要求,故此控制蜂王产卵8小时。
为减小蜂王在产卵时间内前后时间段产下的蜂卵的发育时间差,本实验中选取蜂王产卵8小时中的时间中间点为蜂卵发育的时间起算点,即为第一日的5:30pm。
第二步,待卵分别发育至12h、24h、36h、48h和60h时,依次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样,容易理解的是,卵发育至12h的时间点为第二日的5:30am,后续取样时间点依次计算,不再赘述。
具体地,取样方法中实验组分为三组:
第一组,原群自然孵化,即用透明塑料纸盖住巢脾,用红色记号笔标记卵的位置,并拍照记录位置;
第二组,原群移动后孵化,即将卵有序移至未产卵的空巢房内,再用透明塑料纸贴在巢脾上,用黑色记号笔标出,并拍照记录位置;
第三组,移动至培养箱孵化,即将卵移至铺有淡黄色纸巾(和卵颜色形成差异,更好的看出卵的孵化)的培养皿上,将培养皿移至培养箱,设置培养条件为温度35℃±0.2℃,相对湿度75%±5%。
通过前述实施例中的蜂卵移卵方法在上述各个时间点对蜂卵进行移动,每次样本量取60个蜂卵,60个蜂卵样本来自前文所选取的4群群势为4足框产卵群,即为4个实验群。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第一组为示例,每个实验群中一次取样为15个蜂卵,总计一次取样60个蜂卵,即第一组在卵分别发育至12h、24h、36h、48h和60h时,依次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样均为60个样本卵。容易理解的是,第一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样本取样量总和为300个样本卵。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蜂卵样本取量与第一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步,待取样方法中三组实验组的卵发育至72h时,检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取样组中蜂卵的孵化率,孵化率(%)=(已孵化个数/总移卵个数)×100%。
下表为本实验的实验结果数据表:
表1 蜂卵移卵方法卵孵化率验证实验数据表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验证蜂卵移卵方法孵化率的实验数据折线图,即表1中各个实验组平均值的对应的折线图。
参照表1中的数据和附图2,可以看出,在相同孵化条件下,即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二组在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蜂卵移卵方法后,蜂卵在发育至60时的取样样本,其孵化率接近自然孵化率(第一组),即本发明提供的蜂卵移卵方法在人工移卵实验中具有良好的表现。另外,通过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蜂卵移卵方法在蜂卵实验中可以提供良好的孵化效果,对蜂卵实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述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在各个取样时间点于上述4群群势为4足框产卵群中额外通过前述实施例中的蜂卵移卵方法随机取15个蜂卵样本,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物理损伤观测,损伤数据显示在时间为12h和24h的样本卵出现了损伤。通过与图2的孵化率实验数据折线图比对,可以看出,蜂卵发育至12h与24h对蜂卵进行取样于蜂卵移卵方法的成功率来说,相较于其他蜂卵发育时间点的成功率较低。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育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组织育王群,其中,育王群选择蜂量为四足框以上,饲料充足,且具有分蜂热的蜂群;
这里要说明的是,育王之前,需要确定母本群、父本群、育王群(别称哺育群)和交尾群。其中,母本群是指从其取蜂卵进行移虫育王的蜂群;父本群是指完成处女王交配需要提供雄蜂的蜂群;育王群是指移卵后,当卵孵化,进行幼虫哺育,王台封盖,王台成熟过程或完成新蜂王出台的蜂群;交尾群是指供蜂王出台及完成交尾的蜂群。
蜜蜂存在群势强弱之分,通常群势表示蜂群中蜜蜂数量的多少,蜜蜂数量的多少一般采用蜂脾进行划分,一框指一个巢框上蜜蜂紧挨着布满蜂脾,不重叠即为一框蜂。4框以下为弱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母本群选取蜂量七足框且产卵强的蜂群,育王群选取蜂量为四足框以上,饲料充足并且出现分蜂热现象的蜂群。
分蜂热是蜜蜂发生自然分蜂前表现出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分蜂热表明蜂群已开始为分蜂作准备,这时蜂群有强烈的育王意念,有助于人工育王过程的实现。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
将育王群蜂王关至第一囚王笼,并放置蜂群隔板外,使蜂群感受到失王,提高后续的育王接受率。对育王群每天奖励饲喂,并控制所述蜂王产卵第一预设时间长度。
具体地,在育王的前6-12小时选取蜂量为四足框以上,饲料充足,且分蜂热的蜂群作为育王群,将该育王群的蜂王关至囚王笼,并放置蜂群隔板外,同时对育王群进行每天奖励饲喂,育王群的工蜂受到奖励饲喂后会大量吐浆。这里要说明的是,当蜂群中的蜂王消失,换句话说,蜂王被隔离后,蜂群处于失王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蜂群的一级警戒状态,此时,工蜂会在巢脾底部建造蜂王台,蜂群会开始紧急造王,奖励饲养育王群有助于工蜂建造王台,但我们一般选择在组织好育王群的6-12小时内将移好卵和虫的育王框放进育王群,因为此时蜂群既有失王情绪,也还未开始紧急建造王台,需要说明的是,当蜂群开始紧急建造王台后会影响人工育王的接受率。此时,若将蜂王产下的蜂卵移至王台,在王台孵化的幼虫即有机会成为新的蜂王。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
提供一昆虫针,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拨动昆虫针,以使蜂卵与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昆虫针,将蜂卵移至育王框。
具体地,将昆虫针尖端通过磨砂纸打磨,即形成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插入至巢房,将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预设角度的范围在30°-50°之间,即与巢房表面呈30°-50°角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具体地可以如选取40°为预设角度,使昆虫针与巢房表面呈40°的角度,沿着此角度将昆虫针的第一端深入巢房,使得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为操作的原因,上述预设角度可以允许一定误差存在。
在将昆虫针沿着昆虫针与巢房表面呈40°深入巢房,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后,拨动昆虫针拿持端,使得昆虫针摇晃,当昆虫针被拨动摇晃时,昆虫针上的力会传递至蜂卵卵壁,使得卵壁产生振动,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而振动,进而开始摇晃,使得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进一步的,实现蜂卵与巢房的表面的分离。
当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后,即蜂卵与巢房表面分离,由于蜂卵表面存在粘性物质,蜂卵会粘附在昆虫针第一端上,也就是说与巢房表面分离的蜂卵会粘附在与蜂卵卵壁接触的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上,通过移动昆虫针,可以将蜂卵移出巢房。
进一步的,通过昆虫针将蜂卵移出巢房后,通过黏有蜂卵的昆虫针将蜂卵移至育王框。
将发育至60小时的蜂卵使用前述实施例中的移卵方法将蜂卵移至育王框,具体的移卵方法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将发育至60小时的蜂卵移至育王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蜂王的孵化率,提高育王方法的成功率。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用移虫针向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
具体地,利用移虫针,将移虫针的舌片从预设日龄幼虫的背部一次性将幼虫挑起,将幼虫移入育王框中的蜡碗时,要将舌片置于蜡碗中心部贴底再将幼虫推入。这里要说明的是,预设日龄幼虫控制在1日龄,即孵化12-18小时以内,例如,选取孵化为16小时的幼虫,通过移虫针,将孵化为16小时的幼虫移至育王框内。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前述移至育王框内的蜂卵与幼虫在同一育王框,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示例中,移至共同育王框的蜂卵和幼虫交替分布在育王框上。通过用移虫针向育王框内移入1日龄的幼虫,并将幼虫与蜂卵在育王框内交替分布,这样,可以在移虫育王和移卵育王实验中排除不同工蜂群和不同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将育王框放置于育王群,并在待出笼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
这里要说明的是,蜂王的卵期一般为3日,幼虫期为5日,封盖期为8日,总共16日,这里所说的待出笼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为蜂王出房的前一日,即为蜂王发育第15日时,将王台放入邮寄王笼。再将邮寄王笼放置在培养箱中,本发明是实施例中培养箱的预设培养环境为33℃±0.2℃,相对湿度80%。
具体地,将蜂卵和幼虫移至育王框后,将育王框放至育王群,在蜂王发育的第15天(即前述待出笼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为蜂王出房的前一日),将育王框内的王台放入第二囚王笼,进一步地,将内置王台的第二囚王笼放入培养箱的预设培养环境为33℃±0.2℃,相对湿度80%的培养环境中培养。
这里要说明的是,待出笼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适应性调整,例如,选取蜂王发育的第14日。预设培养环境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适应性调整。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育王框放置在育王群中,并且设置多个重复,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将育王框放置在育王群中,并且设置6个重复作为具体示例举例并说明,即6个重复组。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育王方法,将育王框放置于育王群,并在待出房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邮寄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之后,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第三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三预设时间为2小时作为具体示例举例并说明,即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蜂王出房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只蜂王出房后,每间隔第四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四预设时间为1小时作为具体示例举例并说明,即在第一只蜂王出房起,每隔1小时检查一次蜂王出房。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蜂王出房后,立即对蜂王进行称重,以确定蜂王的初生重;根据初生重,筛选确定卵和虫的蜂王质量。这里要说明的是,蜂王的初生重称重可以使用电子天平,初生重(mg)=(囚王笼重量+蜂王重量)-囚王笼重量。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育王方法,还可以包括:检测其王台接受率以及与移虫育王做一个初生重比较,判断移卵育王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育王方法,通过每间隔第三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在第一只蜂王出房后,每间隔第四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这样,就可以在蜂王出房后,立即对蜂王进行称重,以确定蜂王的初生重,进一步的可以根据初生重,比较出两种虫源的蜂王质量大小,以此比较通过卵或幼虫育王对蜂王质量的影响。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育王方法中移卵育王与移虫育王的初生重比较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育王方法中移卵育王与移虫育王的蜂王接受率比较示意图。
参照图3,图3中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6个重复组的数据统计图,图中纵坐标表示蜂王初生重,横坐标表示重复组,其中***表示差异极限显著,P<0.001,通过图中6组数据中移虫与移卵的蜂王初生重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育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通过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蜂卵移虫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蜂王的初生重,即提高了蜂王的性状,容易看出,在采用蜂卵移虫方法后,相较于移虫育王,移卵育王的蜂王具有更优秀的性状。
参照图4,图4中的纵坐标表示蜂王接受率,横坐标表示蜂王接受率,横坐标表示移卵育王组和移虫育王组,其中***表示差异极限显著,P<0.001,通过附图4可以看出,移虫育王与移卵育王的蜂王接受率具有显著的差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移虫的接受率高或许和工蜂的恋虫性有关,即在相同条件下,工蜂更喜欢选择已孵化的幼虫来育王,这样可以节省蜂群的哺育力。同时,从结果来看,移卵的接受率也较为乐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整个育王框只移卵进行育王,同时还可增加育王框上的蜡杯数量来进一步提高接受率,以实现大规模的移卵育王。
本发明提供一种育王方法,通过组织蜂量大于或等于四足框,饲料充足且分蜂热的蜂群为育王群,这样,在人工育王过程中,由于育王群群势较强,这样可以提高培育出的蜂王的质量,选取存在分蜂热的蜂群,利用蜂群已有强烈的分蜂意念且已开始为分蜂作准备,有助于人工育王过程的实现。另外,通过将育王群蜂王关至第一囚王笼,并放置蜂群隔板外,对育王群每天奖励饲喂,这样,可以通过将蜂王隔离使得育王群出现失王状态,同时对育王群进行每天奖励饲喂,可以促进育王群中工蜂吐浆。
另外,通过提供一第一端为钝滑面的昆虫针,这样,这样当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接触时,由于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故此,减小了昆虫针损伤卵表面的可能性,避免了因为昆虫针损伤卵表面造成的卵死亡,提高了通过昆虫针进行育王方法的成功率;通过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昆虫针插入至巢房并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可以使得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尾部)的侧面接触,避免蜂卵被昆虫针戳破,提高了育王方法的成功率。另外,通过拨动昆虫针使蜂卵与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昆虫针,进而将蜂卵移至育王框,这样,当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接触时,通过拨动昆虫针,可以使得昆虫针摇晃,因为昆虫针第一端的钝滑面与蜂卵的卵壁接触,当昆虫针被拨动摇晃时,昆虫针上的力会传递至卵壁,使得卵壁产生振动,蜂卵受到来自昆虫针的力而振动,进而开始摇晃,使得蜂卵与巢房表面的连接关系被破坏,进一步的,实现蜂卵与巢房的表面的分离;另外,通过蜂卵表面的粘性物质,可以使得蜂卵黏附于昆虫针,进而实现将蜂卵移至育王框,完成育王方法中移卵的任务。
再者,用移虫针向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通过将育王框放置于育王群,并在待出房的前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这样,就可以使蜂王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的成功出房,进而实现第一时间称取蜂王体重,确保数据准确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蜂卵移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具有尖端和圆头端,所述尖端被配置为第一端;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所述钝滑面为曲面;
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的卵壁侧面接触;所述预设角度的取值范围为30°-50°;
拨动所述昆虫针,令所述卵壁产生振动和摇晃,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借助所述蜂卵表面粘性物质,以所述第一端黏附所述蜂卵;
当所述第一端无法黏附所述蜂卵时,以所述圆头端黏附所述蜂卵,所述圆头端与所述卵壁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昆虫针所述第一端所述钝滑面与所述蜂卵所述卵壁的接触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卵移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包括:
打磨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卵移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包括:
提供一打磨工具;
利用所述打磨工具对所述第一端进行打磨,以使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钝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卵移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工具包括:磨砂纸、磨刀石或砂轮中的任意一种。
5.一种育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组织育王群,其中,育王群选择蜂量为四足框以上,饲料充足,且具有分蜂热的蜂群;
将育王群蜂王关至第一囚王笼,并放置蜂群隔板外,每天对育王群奖励饲喂,并控制所述蜂王产卵第一预设时间长度;
提供一昆虫针,所述昆虫针具有尖端和圆头端,所述尖端被配置为第一端;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为钝滑面,所述钝滑面为曲面;
与巢房表面呈预设角度将所述昆虫针插入至所述巢房,所述昆虫针的第一端与蜂卵细端的卵壁侧面接触;所述预设角度的取值范围为30°-50°;
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借助所述蜂卵表面粘性物质,以所述第一端黏附所述蜂卵,当所述第一端无法黏附所述蜂卵时,以所述圆头端黏附所述蜂卵,将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
用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
将所述育王框放置于所述育王群,并在待出房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借助所述蜂卵表面粘性物质,以所述第一端黏附所述蜂卵,当所述第一端无法黏附所述蜂卵时,以所述圆头端黏附所述蜂卵,将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包括:
拨动所述昆虫针,以使所述蜂卵与所述巢房的表面分离,并黏附于所述昆虫针,将发育至60小时的所述蜂卵移至育王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预设日龄的幼虫,包括:
用所述移虫针向所述育王框内移入1日龄的幼虫,所述幼虫与所述蜂卵在所述育王框内交替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育王框放置于所述育王群,并在待出房的前第二预设时间长度向第二囚王笼内放入王台,在预设培养环境中培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第三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
在第一只蜂王出房后,每间隔第四预设时间长度检查蜂王出房情况;
在蜂王出房后,立即对所述蜂王进行称重,以确定所述蜂王的初生重;
根据所述初生重,筛选确定蜂王。
CN202310884656.3A 2023-07-19 2023-07-19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Active CN116602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4656.3A CN116602274B (zh) 2023-07-19 2023-07-19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4656.3A CN116602274B (zh) 2023-07-19 2023-07-19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2274A CN116602274A (zh) 2023-08-18
CN116602274B true CN116602274B (zh) 2023-11-24

Family

ID=87685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4656.3A Active CN116602274B (zh) 2023-07-19 2023-07-19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0227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7246Y (zh) * 2001-12-04 2002-10-23 林杏堂 移虫针
CN2583981Y (zh) * 2002-11-23 2003-11-05 丁信义 移虫针
RU2005133553A (ru) * 2005-10-31 2007-05-10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антелеев (RU)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пчелиных маток
CN105123625A (zh) * 2015-07-23 2015-12-09 融安县畜牧管理站 一种采用人工集中培育蜂王的共育方法
CN108782463A (zh) * 2018-04-25 2018-11-13 田林县真品农牧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蜂王的培育方法
CN114252424A (zh) * 2022-03-01 2022-03-29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一种鉴定蜜蜂单双倍体胚胎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7246Y (zh) * 2001-12-04 2002-10-23 林杏堂 移虫针
CN2583981Y (zh) * 2002-11-23 2003-11-05 丁信义 移虫针
RU2005133553A (ru) * 2005-10-31 2007-05-10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антелеев (RU)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пчелиных маток
CN105123625A (zh) * 2015-07-23 2015-12-09 融安县畜牧管理站 一种采用人工集中培育蜂王的共育方法
CN108782463A (zh) * 2018-04-25 2018-11-13 田林县真品农牧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蜂王的培育方法
CN114252424A (zh) * 2022-03-01 2022-03-29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一种鉴定蜜蜂单双倍体胚胎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文诚.《养蜂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第47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2274A (zh) 2023-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keuchi et al. Development of spermatogonial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Nibe croaker, Nibea mitsukurii (Perciformes, Sciaenidae)
Altig et al.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egg and clutch structure in amphibians
Yazawa et al. Chub mackerel gonads support colonization,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of intraperitoneally transplanted xenogenic germ cells
TWI314163B (en) In ovo activation of an avian egg in the shell
Barber et al. Split-clutch IVF: a technique to examine indirect fitness consequences of mate preferences in sticklebacks
Wilson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broodstock nutrition on the viability of larvae and spat in the Chilean oyster Ostrea chilensis
Yamaha et al. Germ-line chimera by lower-part blastoderm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diploid goldfish and triploid crucian carp
Collarini 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chickens using cultured primordial germ cells and gonocytes
Ettensohn et al. Development of sea urchins, ascidians, and other invertebrate deuterostomes: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CN116602274B (zh) 蜂卵移卵方法和育王方法
van de Lavoir et al. Avian embryonic stem cells
Galman et al. Further study of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Cichlidae, Teleostei)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N109644944B (zh) 一种狄斯瓦螨入侵行为分析装置及狄斯瓦螨对中蜂与意蜂幼虫入侵偏好性分析的方法
Weygoldt et al. Observations on mating, oviposition, egg sac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gg-brooding frog, Fritziana goeldii
Va et al. Wonder animal model for genetic studies-Drosophila melanogaster–its life cycle and breeding methods–a review
Güralp et al.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pikeperch (Sander lucioperca) related to micromanipulation.
Simpson Gametogenesi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polychaete Glycera dibranchiata
CN115305260B (zh) 一种金鲳鱼受精卵的显微注射方法及应用
JP2529643B2 (ja) イトトンボ類の屋内飼育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飼育容器
Le Petillon et al. Spawning induction and embryo micromanipulation protocols in the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Watling et al. The embry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grayling (Thymallus signifer tricolor) from fertilization to hatching
CN105360073A (zh) 一种蜜蜂种王的选育方法
Gjøsæter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capelin (Mallotus villosus MÜLLER) from the Barent Sea
CN114885903B (zh) 一种中蜂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培育方法
Radael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Melanotaenia boesemani (Allen and Cross, 1982)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