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98808A -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98808A CN116598808A CN202310623148.XA CN202310623148A CN116598808A CN 116598808 A CN116598808 A CN 116598808A CN 202310623148 A CN202310623148 A CN 202310623148A CN 116598808 A CN116598808 A CN 1165988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wall surface
- connection
- input end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涉及电路连接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连接端子的接地端只能作为功能接地使用,不能作为保护接地使用的技术问题,该连接端子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连接端子的底面与电源板接触,连接端子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交,第一侧壁面设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均与外部电源线连接;连接端子的顶面设置有导电体,导电体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延伸至第一侧壁面并与接地端连接,第二端自第二侧壁面延伸至底面,在底面形成连接触点,连接触点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通过设置导电体增大接地端截面积,使连接端子的接地端由功能接地变为保护接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Ⅰ类设备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进行防触电保护,还把易触及的导电部分连接到设备固定布线中的保护(接地)导体上,基本绝缘失效时,易触及的导电部分也不会成为带电部分;Ⅰ类设备的连接端子与电子设备的电源板连接时,如果按照功能接地来处理,其要求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为基本绝缘的一倍;如果按照保护接地来处理,其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值较小。其中,连接端子的接地端与电源板之间的接地截面积大于0.3mm2,电源板才能作为保护接地使用。
然而,相关技术中,连接端子的零线端、火线端及接地端均位于同一表面且并排设置,考虑到零线端、火线端及接地端之间的间距问题,接地端的接地截面积无法满足大于0.3mm2的要求,电源板只能作为功能接地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连接端子的接地端只能作为功能接地使用,不能作为保护接地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所述连接端子的底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接触,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交,所述第一侧壁面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均被配置为与外部电源线连接;所述连接端子的顶面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面并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二侧壁面延伸至所述底面,在所述底面形成连接触点,所述连接触点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沿竖直方向相对,所述第二侧壁面包括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二左侧壁面和第二右侧壁面,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和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均与所述第一侧壁面相交;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包括左连接端和右连接端,所述左连接端和所述右连接端分别自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和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延伸至所述底面,在所述底面形成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和所述第二连接触点均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接地端均远离所述第一侧壁面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接地端的长度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相等,所述第三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长度;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接地端均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面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接地端的长度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相等,所述第三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长度;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包括左连接耳和右连接耳,所述左连接耳远离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弯折,所述右连接耳远离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弯折,且所述左连接耳和所述右连接耳均与所述底面平齐,所述左连接耳和所述右连接耳均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耳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右连接耳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包括铜皮,所述铜皮铺设在所述顶面。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接地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之间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二侧壁面还设置有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环绕所述第一输入端设置,所述第二分隔件环绕所述第二输入端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隔件和所述第二分隔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三分隔件环绕所述接地端设置,且所述第三分隔件具有第三开口,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三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分隔件内并与所述接地端连接。
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左侧壁面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所述右连接端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右侧壁面设置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卡合。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以上所阐述的连接端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该连接端子用于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连接端子包括连接端子本体,连接端子本体的底面被配置为与电源板接触,连接端子本体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交,第一侧壁面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均被配置为与外部电源线连接;连接端子本体的顶面设置有导电体,导电体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延伸至第一侧壁面并与接地端连接,第二端自第二侧壁面延伸至底面,在底面形成连接触点,连接触点被配置为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连接端子本体上设置导电体,通过导电体的连接触点使得接地端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不改变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彼此间距的前提下增大接地端的截面积,使其满足保护接地截面积的要求,使连接端子的接地端由功能接地变更为保护接地,进而减小电源板与其他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导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导电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A区的放大图;
图10为图4中B区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端子本体;
101:顶面;102:底面;103:第二左侧壁面;104:第二右侧壁面;105:第一侧壁面;106:第一连接耳;107:第二连接耳;
1031:第二连接件;
200:第一输入端;
201:第一焊接引脚;202:第一分隔件;
300:第二输入端;
301:第二焊接引脚;302:第二分隔件;
400:接地端;
401:第三分隔件;
500:导电体;
501:左连接端;502:右连接端;503:第一端;504:第一连接触点;505:第二连接触点;506:左连接耳;507:右连接耳;508:第一连接件;509:第一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阐述的,相关技术中的连接端子有接地端只能作为功能接地使用,不能作为保护接地使用的问题,经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在Ⅰ类设备中,如果设备的电源板按照功能接地(设备或系统中用于安全目的以外的点接地)来处理,零线端、接地端及火线端、接地端的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和爬电距离(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为基本绝缘的一倍。如果按照保护接地(将设备内的主保护接地端子和供保护接地用的建筑物设施的接地点连接起来的保护导体)来处理,其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值较小。其中,连接端子的接地端与电源板之间的接地截面积大于0.3mm2,电源板才能作为保护接地使用,此时零线端、接地端及火线端、接地端的距离需满足基本绝缘(2.22mm)。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连接端子,其接地截面积无法满足大于0.3mm2的要求,电源板作为功能接地使用;对于功能接地,零线端、接地端及火线端、接地端的距离需满足基本绝缘大于3mm的要求,导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较大。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该连接端子上设置有导电体,导电体与连接端子的接地端连接,导电体还具有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又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使得接地端通过导电体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不改变连接端子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彼此间距的前提下增大接地端的截面积,使其满足保护接地截面积的要求,使连接端子的接地端由功能接地变更为保护接地,进而减小电源板与其他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该连接端子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且与外部电源线连接,用于给电子设备供电。
连接端子包括连接端子本体100,连接端子本体100具有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相对的顶面101和底面102,底面102用于与电源板相接触,使得连接端子本体100设置在电源板上。
连接端子本体100具有第一侧壁面105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壁面105和第二侧壁面相交,第一侧壁面105设置有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均用于与外部电源线连接,以给电子设备供电。其中,第一输入端200是火线,第二输入端300是零线。
连接端子本体100的顶面101铺设有导电体500,导电体500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503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503沿第二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前后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延伸并靠近第二侧壁面,第一端503延伸至第二侧壁面后与接地端400连接。而第二端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均垂直)延伸,且自第二侧壁面延伸至底面102,并凸显在底面102,在底面102形成连接触点,连接触点用于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也就是说,接地端400通过导电体500的连接触点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用于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连接端子包括连接端子本体100,连接端子本体100的底面102被配置为与电源板接触,连接端子本体100的第一侧壁面105和第二侧壁面相交,第一侧壁面105设置有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均被配置为与外部电源线连接;连接端子本体100的顶面101设置有导电体500,导电体500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503和第二端,第一端503延伸至第一侧壁面105并与接地端400连接,第二端自第二侧壁面延伸至底面102,在底面102形成连接触点,连接触点被配置为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连接端子本体100上设置导电体500,通过导电体500的连接触点使得接地端400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不改变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彼此间距的前提下增大接地端400的截面积,使其满足保护接地截面积的要求,使连接端子的接地端400由功能接地变更为保护接地,进而减小电源板与其他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包括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相对的第二左侧壁面103和第二右侧壁面104,第一侧壁面105为连接端子本体100的前表面,其与第二左侧壁面103和第二右侧壁面104均相交。
导电体500的第二端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相对的左连接端501和右连接端502,左连接端501靠近第二左侧壁面103,且左连接端501自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至底面102,并凸显在底面102,在底面102形成第一连接触点504;右连接端502靠近第二右侧壁面104,且右连接端502自第二右侧壁面104延伸至底面102,并凸显在底面102,在底面102形成第二连接触点505;第一连接触点504和第二连接触点505均用于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并未示出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体500可以是铜皮,铜皮铺设在顶面101上。
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的分布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沿第一水平方向(图3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位于同一直线上;接地端400设置在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之间的中心线上,且在竖直方向(图3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上,接地端400与顶面101的距离小于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与顶面101的距离,使得接地端400与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错开。
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均远离第一侧壁面105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图4和图5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也就是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第一输入端200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输入端300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接地端400的长度为第三长度;其中,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相等,第三长度大于第一长度,第三长度也大于第二长度。也就是说,在保持中间接地端400位置不变,且不改变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彼此间距的前提下,伸长接地端400,使得接地端400与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不在同一平面,直接使用接地端400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时,该结构也能够保证接地端400的布线满足截面积要求。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均远离第一侧壁面105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图6中所示的左右水平方向,也就是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第一输入端200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输入端300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接地端400的长度为第三长度;其中,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相等,第三长度小于第一长度,第三长度也小于第二长度。也就是说,在保持中间接地端400位置不变,且不改变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彼此间距的前提下,伸长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使得接地端400与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不在同一平面,直接使用接地端400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时,该结构也能够保证接地端400的布线满足截面积要求。
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导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导电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体500的第一端还包括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左连接耳506远离第二左侧壁面103弯折,右连接耳507远离第二右侧壁面104弯折,且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均与连接端子本体100的底面102平齐,当底面102与电源板接触时,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均被配置为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其中,左连接端501自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至底面102时,左连接端501还向远离第二左侧壁面103的方向弯折有左连接耳506;同样的,右连接端502自第二右侧壁面104延伸至底面102时,右连接端502还向远离第二右侧壁面104弯折右连接耳507;当底面102与电源板接触时,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不仅能够实现连接端子本体100在电源板上的固定,还能实现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参考图10,图10为图4中B区的放大图,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左连接耳506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09,右连接耳507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509和第二加强筋能够增强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的自身强度,避免左连接耳506和右连接耳507在弯折处发生断裂。
继续参考图1和图9,图9为图4中A区的放大图,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左连接端501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08,第二左侧壁面103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031,第一连接件508与第二连接件1031卡合;同样的,右连接端502设置有第三连接件,第二右侧壁面104设置有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卡合。也就是说,左连接端501自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至底面102时,第一连接件508与第二连接件1031能够将贴附在第二左侧壁面103的铜片进行固定;同样的,右连接端502自第二右侧壁面104延伸至底面102时,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能够将贴附在第二右侧壁面104的铜片进行固定;确保导电体500的安装稳定性。
其中,参考图1,第一连接件508可以是在左连接端501上形成的卡槽,第二连接件1031可以是凸显在第二左侧壁面103的凸块,该凸块与第二左侧壁面103相对的方向上具有缝隙,左连接端501自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至底面102的过程中,左连接端501进入缝隙中,凸块与卡槽连接,以对贴附在第二左侧壁面103的铜片进行固定。
或者,参考图9,第一连接件508可以是设置在左连接端501上的卡扣,第二连接件1031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左侧壁面103的凹槽,当左连接端501自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至底面102的过程中,卡扣与凹槽连接,以对贴附在第二左侧壁面103的铜片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508的形状相同,第二连接件1031与第四连接件的形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一分隔件202,第一分隔件202环绕第一输入端200设置,在第二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第一分隔件202的长度小于第一输入端200的第一长度,第一分隔件202能够对第一输入端200进行限位;同时,第一分隔件202还能够增大第一输入端200与接地端400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二分隔件302,第二分隔件302环绕第二输入端300设置;在第二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第二分隔件302的长度小于第二输入端300的第二长度,第二分隔件302能够对第二输入端300进行限位;同时,第二分隔件302也能够增大第二输入端300与接地端400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202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靠近底面102;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一焊接引脚201,第一焊接引脚201的一端与第一输入端200连接,第一焊接引脚201的另一端自第一开口延伸出第一分隔件202外,并用于与电源板连接,以实现连接端子的进一步固定。
同样的,第二分隔件302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靠近底面102;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二焊接引脚301,第二焊接引脚301的一端与第二输入端300连接,第二焊接引脚301的另一端自第二开口延伸出第二分隔件302外,并用于与电源板连接,以实现连接端子的进一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三分隔件401,第三分隔件401环绕接地端400设置,在第二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第三分隔件401的长度小于接地端400的第二长度;第三分隔件401具有第三开口,导电体500的第一端503自第三开口延伸至第三分隔件401内并与接地端400连接。第三分隔件401能够对接地端400和导电体500的第一端503进行限位,同时也能够增大第一输入端200与接地端400、第二输入端300与接地端400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105还设置有第三分隔件401,第三分隔件401包括第三左分隔件和第三右分隔件,第三左分隔件和第三右分隔件沿第二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水平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接地端400位于第三左分隔件和第三右分隔件之间。第三左分隔件和第三右分隔件能够对接地端400和导电体500的第一端503进行限位,同时也能够增大第一输入端200与接地端400、第二输入端300与接地端400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左侧壁面103设置有远离第二左侧壁面103延伸的第一连接耳106,第一连接耳106与底面102平齐;第二右侧壁面104也设置有远离第二右侧壁面104延伸的第二连接耳107,第二连接耳107与底面102平齐;第一连接耳106和第二连接耳107均用于与电源板连接,使得连接端子固定在电源板上。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以上所阐述的连接端子。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该连接端子用于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连接端子包括连接端子本体100,连接端子本体100的底面102被配置为与电源板接触,连接端子本体100的第一侧壁面105和第二侧壁面相交,第一侧壁面105设置有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第一输入端200和第二输入端300均被配置为与外部电源线连接;连接端子本体100的顶面101设置有导电体500,导电体500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503和第二端,第一端503延伸至第一侧壁面105并与接地端400连接,第二端自第二侧壁面延伸至底面102,在底面102形成连接触点,连接触点被配置为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连接端子本体100上设置导电体500,通过导电体500的连接触点使得接地端400与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在不改变第一输入端200、第二输入端300和接地端400彼此间距的前提下增大接地端400的截面积,使其满足保护接地截面积的要求,使连接端子的接地端400由功能接地变更为保护接地,进而减小电源板与其他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电源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的底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接触,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交,所述第一侧壁面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均被配置为与外部电源线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的顶面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具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面并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二侧壁面延伸至所述底面,在所述底面形成连接触点,所述连接触点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沿竖直方向相对,所述第二侧壁面包括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二左侧壁面和第二右侧壁面,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和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均与所述第一侧壁面相交;
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包括左连接端和右连接端,所述左连接端和所述右连接端分别自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和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延伸至所述底面,在所述底面形成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和所述第二连接触点均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接地端均远离所述第一侧壁面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接地端的长度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相等,所述第三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长度;
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接地端均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面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输入端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接地端的长度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相等,所述第三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长度;
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包括左连接耳和右连接耳,所述左连接耳远离所述第二左侧壁面弯折,所述右连接耳远离所述第二右侧壁面弯折,且所述左连接耳和所述右连接耳均与所述底面平齐,所述左连接耳和所述右连接耳均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源板的保护接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耳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右连接耳的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包括铜皮,所述铜皮铺设在所述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接地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之间的中心线上;
所述第二侧壁面还设置有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环绕所述第一输入端设置,所述第二分隔件环绕所述第二输入端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隔件和所述第二分隔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第三分隔件环绕所述接地端设置,且所述第三分隔件具有第三开口,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三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分隔件内并与所述接地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左侧壁面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
所述右连接端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右侧壁面设置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卡合。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23148.XA CN116598808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23148.XA CN116598808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98808A true CN116598808A (zh) | 2023-08-15 |
Family
ID=87593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23148.XA Pending CN116598808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598808A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10623148.XA patent/CN11659880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81065B2 (en) | High-tension connector box | |
TW202040886A (zh) | 卡緣連接器 | |
CN112072401B (zh) |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 |
US12080910B2 (en) | Wiring material and battery module | |
US10525906B2 (en) | Branch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 | |
TWI591908B (zh) | 同軸型電連接器 | |
KR101148840B1 (ko) | 분전반의 부스바 구조 | |
KR20120022624A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보드 어셈블리 | |
CN211700677U (zh) | 线缆连接器 | |
WO2015153830A1 (en) | Cable termination system | |
US7173810B2 (en) | Horizontally mounted power circuit breaker bus assembly | |
CN116598808A (zh) | 连接端子及电子设备 | |
CN217544807U (zh) | 电芯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 |
JP2018045938A5 (zh) | ||
CN103594841A (zh) | 公头电连接器、母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288849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071332U (zh) | 电连接器 | |
JP2017037724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668460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997106U (zh) | 板端sata连接器及其sata传输装置 | |
CN211743429U (zh) | 一种接地机柜 | |
CN220209351U (zh) | 接线器 | |
CN216121064U (zh) | 焊接片组及插座 | |
CN217468868U (zh) | 一种电缆搭接装置 | |
CN220857056U (zh) | 一种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