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76175A -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76175A
CN116576175A CN202310642326.3A CN202310642326A CN116576175A CN 116576175 A CN116576175 A CN 116576175A CN 202310642326 A CN202310642326 A CN 202310642326A CN 116576175 A CN116576175 A CN 116576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reversing
channel
communicated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23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俊
王天安
王观音
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aiyuan Hydrauli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aiyuan Hydraul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aiyuan Hydrauli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aiyuan Hydraul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23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761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76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761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F15B21/04Special measures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fluid
    • F15B21/042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 F15B21/0423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包括调节阀、输入泵、输出泵、换向模块、换热器、制冷器,调节阀的第一调节进液管一端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另一端接入调节阀内,输出泵的出口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换向模块用于控制其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的开闭与开度;调节阀与输入泵连通,输入泵与换向模块连通,第一换向通道的另一端与换热器连通,换热器与第一换向阀连通,第一换向阀分别与混合器的连通、第三换向阀连通,混合器与输出泵的进口连通;换向模块的第二换向通道与制冷器的制冷进液管连通,换向模块的第三换向通道与第三换向阀连通,第三换向阀与备冷箱内部连通,备冷箱、制冷器与输出泵直接或间接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油散热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系统运行中,液压油会逐渐升温,油温过高会对液压设备、管道造成损害,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液压系统一般都会配置对液压油进行冷却散热的装置。目前此类装置大多串联在油路上,将液压油引入换热器,利用风扇吹换热器散热。这种方式首先受到系统流量、液压的影响,特别是液压突然增加时很容易损坏;流量突然增加时会形成节流效果,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散热效率不高,在系统液压油热量突然增加时无法及时处理,因此很可能造成高温液压油继续循环。
基于上述问题,目前需要一种不受系统流量、液压影响,且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散热性能的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对此本申请提出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制冷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包括调节阀、输入泵、输出泵、换向模块、换热器、制冷器,所述调节阀的第一调节进液管一端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另一端接入调节阀内,输出泵的出口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
所述调节阀通过调节出液管与输入泵的进口连通,所述输入泵的出口与换向模块的第一换向通道一端连通,第一换向通道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进口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混合器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的第二进口连通,混合器的出口与输出泵的进口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的第二换向通道与制冷器的制冷进液管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的第三换向通道与第三换向阀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的出口与备冷箱内部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用于控制其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的开闭与开度;所述备冷箱用于存放已经制冷的备用液压油,备冷箱与补压阀的进口连通,补压阀的出口与混合器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制冷器的制冷出液管与第二换向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混合器的第二进口连通、调节阀的第二调节进液管连通;
所述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第三换向阀分别用于控制其进口择一与其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连通,所述补压阀用于在液压系统压力或油量不足时向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所述混合器用于将从其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输入的液压油混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阀包括调节阀体、第一调节进液管、第二调节进液管、调节出液管、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体内分别设置有调节阀腔、调节连通腔、两个调节管腔、两个调节阀座孔、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所述调节阀腔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与调节连通腔的两端连通,所述调节连通腔与调节出液管的一端连通;
所述调节阀腔通过两个调节阀座孔分别与两个调节管腔连通,两个调节管腔分别与第一调节进液管、第二调节进液管连通;所述调节阀座孔可与对应的调节锥体密封装配,所述调节锥体安装在调节阀杆上,调节阀杆靠近调节阀腔的一端上安装有调节滚轮,所述调节阀腔的另一端穿过调节阀体、弹簧管且与调节阀体可轴向滑动装配,弹簧管安装在调节阀体上;
所述调节阀杆装入弹簧管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所述调节阀杆位于阀杆环和弹簧管远离调节阀体的一端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对调节阀杆施加向调节阀腔推动的弹力;
所述调节阀芯可轴向滑动地安装在调节阀腔内,所述调节阀芯与两个调节阀杆的调节滚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斜面、第二阀芯斜面,所述第一阀芯斜面、第二阀芯斜面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滚轮压紧;所述调节阀芯与调节螺杆的一端装配,且调节阀芯与调节阀腔不可相对圆周转动装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调节出液管内部安装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用于使通过的流体旋转混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穿过调节轴套后穿出调节螺套,所述调节轴套安装在调节阀体上,所述调节螺套安装在螺套架上,所述螺套架可圆周转动且不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调节阀体上,所述调节螺套上套装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传动,所述蜗杆设置在电机轴上,电机轴安装在电机内,电机安装在螺套架上,调节螺杆与调节螺套通过螺纹旋合装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杆远离调节阀腔的一端与连板装配,所述连板与输入轴装配,输入轴安装在电位器上,电位器安装在螺套架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安装在风冷装置上,风冷装置安装在机架上,风冷装置包括风冷电机、风扇,所述风冷电机用于驱使风扇运行以使得风扇向换热器吹出气流以散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向装置包括换向壳,所述换向壳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串联通道,所述串联通道分别与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将其截断的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
所述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以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为中心远离串联通道的一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热进流道的一端、对应的导热出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导热进流道的另一端、导热出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导热腔的两端连通,导热腔设置在换向壳上;
所述导热腔内安装有记忆弹簧、推盘,所述推盘安装在切换推杆的一端上,切换推杆的另一端穿出导热腔进入切换腔内且与切换架装配,所述切换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切换斜面、第二切换斜面,所述第一切换斜面、第二切换斜面分别与第一切换滚轮、第二切换滚轮压紧配合,所述第一切换滚轮、第二切换滚轮分别安装在第一滚轮架、第二滚轮架上,所述第一滚轮架、第二滚轮架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轮架轴、第二轮架轴,所述第一轮架轴的一端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内,所述第一竖孔设置在换向壳内且与切换腔连通;所述第二轮架轴装入第二阀孔内;记忆弹簧套装在切换螺套外,切换螺套安装在切换壳上,切换螺杆的一端穿过切换螺套后与推盘压紧,所述记忆弹簧与推盘压紧;
所述切换架还与外杆的一端装配,外杆的另一端穿过侧锥体、换向壳后与拉索的一端装配,拉索的另一端与推杆电机轴的一端装配,推杆电机轴安装在推杆电机内,推杆电机安装在电机壳上,电机壳安装在换向壳上;
所述侧锥体固定在外杆上且侧锥体可与侧阀孔的锥孔部分密封装配,所述侧阀孔截断串联通道;
所述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可分别与对应的竖锥体密封装配,竖锥体安装在竖阀杆上;所述第一阀孔对应的竖阀杆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内且与对应的第一轮轴架连接且此竖阀杆位于第一竖孔内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此第一竖孔内安装有竖杆弹簧,所述竖杆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阀杆环、第一竖孔靠近切换腔的一端压紧以对此竖阀杆施加远离切换腔的推力,从而使得初始状态时,第一阀孔对应的竖锥体处于最远离切换腔的一端,此时第一换向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对应切换架处于最靠近导热腔的状态;
所述第二轮轴架装入对应第二阀孔的一端与第一弹簧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对应竖阀杆的一端装配固定,此竖阀杆的另一端装入第一竖孔内且与第二弹簧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一轮架轴的一端装配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杆位于侧阀孔远离串联通道的一端、侧锥体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侧锥弹簧,所述侧锥弹簧对侧锥体施加向切换腔压紧的弹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与导热进流道、导热出流道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导流腔,与导热进流道连通的导流腔内安装有进液块,与导热出流道连通的导流腔内安装有排液块,所述进液块形成向竖锥体弯曲的斜槽,所述排液块形成远离竖锥体弯曲的斜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安装在风冷装置上,风冷装置安装在机架上,风冷装置包括风冷电机、风扇,所述风冷电机用于驱使风扇运行以使得风扇向换热器吹出气流以散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器包括制冷壳、吹风罩、吹风电机、制冷轴,所述吹风罩安装在制冷壳上,吹风电机安装在吹风罩上,吹风电机与扇叶装配,且吹风罩与扇叶对应处设置有进风孔;
所述制冷壳内设置有至少三个制冷槽,每三个制冷槽之间通过依次高低错位的制冷孔连通,且最靠近制冷进液管的制冷槽与制冷进液管连通;最靠近制冷出液管的制冷槽与制冷出液管连通;
每个制冷槽内分别安装有制冷翅片,所述制冷翅片安装在制冷轴上,所述制冷轴的两端分别穿出制冷槽后与制冷座装配,所述制冷座安装在沉槽上,所述制冷座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贴紧,半导体制冷片的发热面与散热器的一端压紧,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内设置有面向吹风罩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吹风通道,所述吹风管面向散热翅片的一侧设置有贯穿的吹风孔,所述吹风通道与吹风罩内部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风冷的换热器与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的制冷器配合使用,结合备冷箱中存储的冷却液压油,从而可以满足各种温度冲击,且能够快速输出符合要求的低温液压油。而换热器、制冷器、备冷箱可以独立使用、串联使用、并联使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灵活性,以应对更多的工况。同时可以将制冷器输出的液压油回输至调节阀再次制冷,可以在制冷器输出的液压油温度偏高时及时回输一部分重复处理、另一部分混合备冷箱的液压油输出,以满足高效、高抗冲击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图7是调节阀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调节阀200位于调节出液管203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图9是换向模块4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换向模块400位于第一换向通道431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图11是风冷装置120、换热器130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电机121、风扇122、换热器130处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4是制冷器5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制冷器500位于制冷进液管501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图16是制冷器500位于其中一个制冷轴540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
图17是制冷器5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包括机架100、调节阀200、输入泵310、输出泵320、换向模块400、风冷装置120、制冷器500,所述调节阀200的第一调节进液管201一端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另一端接入调节阀200内,输出泵320的出口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从而使得整个装置与油路并联,这种设计使得冷却器规格只需适合热负载,而不必满足主回路最大回油流量;另外一个优点是旁路冷却器完全不受压力冲击影响,因为压力冲击可能损坏冷却器。
所述调节阀200通过调节出液管203与输入泵310的进口连通,所述输入泵310的出口与换向模块400的第一换向通道431一端连通,第一换向通道431的另一端与换热器130的进口连通,换热器130的出口与第一换向阀330的第二进口连通,第一换向阀330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混合器360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370的第二进口连通,混合器360的出口与输出泵320的进口连通;所述换向模块400的第二换向通道432与制冷器500的制冷进液管501连通,所述换向模块400的第三换向通道433与第三换向阀370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370的出口与备冷箱110内部连通,所述换向模块400用于控制其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的开闭与开度。
所述备冷箱110用于存放已经制冷的备用液压油,备冷箱110与补压阀350的进口连通,补压阀350的出口与混合器360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制冷器500的制冷出液管502与第二换向阀340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340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混合器360的第二进口连通、调节阀200的第二调节进液管202连通。
所述第一换向阀330、第二换向阀340、第三换向阀370分别用于控制其进口择一与其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连通,所述补压阀350用于在液压系统压力或油量不足时向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补压阀350选用电磁阀,从而可以主动打开补充液压油。所述混合器360用于将从其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输入的液压油混合,本实施例可以选用螺旋混合器。所述备冷箱110具有保温功能且用于存放已经制冷的液压油,使用时一旦液压油油温偏高来不及一一制冷时,可以打开补压阀350,利用备冷箱110内已经制冷的液压油与未完全制冷的液压油混合以实现快速制冷,从而实现整个油路中油温的快速下降。
参见图1-图8,所述调节阀200包括调节阀体210、第一调节进液管201、第二调节进液管202、调节出液管203、调节阀芯230,所述调节阀体210内分别设置有调节阀腔211、调节连通腔212、两个调节管腔213、两个调节阀座孔214、第一连通孔215、第二连通孔216,所述调节阀腔21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通孔215、第二连通孔216与调节连通腔212的两端连通,所述调节连通腔212与调节出液管203的一端连通,调节出液管203内部安装有螺旋叶片2031,所述螺旋叶片2031用于使通过的流体旋转混合。
所述调节阀腔211通过两个调节阀座孔214分别与两个调节管腔213连通,两个调节管腔213分别与第一调节进液管201、第二调节进液管202连通;所述调节阀座孔214可与对应的调节锥体250密封装配,所述调节锥体250安装在调节阀杆240上,调节阀杆240靠近调节阀腔211的一端上安装有调节滚轮241,所述调节阀腔211的另一端穿过调节阀体210、弹簧管260且与调节阀体210可轴向滑动装配,弹簧管260安装在调节阀体210上。所述调节阀杆240装入弹簧管260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242,所述调节阀杆240位于阀杆环242和弹簧管260远离调节阀体210的一端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调节弹簧204,所述调节弹簧204对调节阀杆240施加向调节阀腔211推动的弹力。
所述调节阀芯220可轴向滑动地安装在调节阀腔211内,所述调节阀芯220与两个调节阀杆240的调节滚轮241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斜面221、第二阀芯斜面222,所述第一阀芯斜面221、第二阀芯斜面222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滚轮241压紧;所述调节阀芯220与调节螺杆270的一端装配,且调节阀芯220与调节阀腔211不可相对圆周转动装配,所述调节螺杆270的另一端穿过调节轴套271后穿出调节螺套280,所述调节轴套271安装在调节阀体210上,所述调节螺套280安装在螺套架205上,所述螺套架205可圆周转动且不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调节阀体210上,所述调节螺套280上套装有蜗轮232,所述蜗轮232与蜗杆231啮合传动,所述蜗杆231设置在电机轴2911上,电机轴2911安装在电机291内,电机291安装在螺套架205上,调节螺杆270与调节螺套28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
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杆270远离调节阀腔211的一端与连板2922装配,所述连板2922与输入轴2921装配,输入轴2921安装在电位器292上,电位器292安装在螺套架205上。使用时,利用电位器探测调节螺杆270相对于调节阀体210的伸缩位移量,从而判断调节阀芯220的位移量,也就能够推断两个调节阀座孔214的开度。
图8为初始状态时,此时与第一调节进液管201对应的调节锥体250与对应的调节阀座孔214分离,此时第一调节进液管201与调节阀腔211连通;而与第二调节进液管202对应的调节锥体250与对应的调节阀座孔214密封装配,此时第二调节进液管202与调节阀腔211断开。在使用时,如果发现输入混合器360的第二进口处的液压油油温偏高,则打开补压阀350输出备冷箱110内的冷却液压油至混合器。同时启动电机291,电机291驱动调节螺杆270带动调节阀芯220向远离调节轴套271的方向移动,使得与第一调节进液管201对应的调节阀座孔214开度变小或关闭、与第二调节进液管202对应的调节阀座孔214开度变大或全部打开,这就使得输入混合器360的第二进口处的液压油部分回流至调节阀200,与油路中输入的液压油混合后输入换热器130或制冷器500制冷。补压阀350输入的液压油量就是回流至调节阀200的油量以此保证系统液压油量的稳定,同时,利用备冷箱中的液压油可以快速冷却未完全制冷的液压油,从而满足快速制冷的需求。
参见图1-图5、图11-图12,所述换热器130安装在风冷装置120上,风冷装置120安装在机架100上,风冷装置120包括风冷电机121、风扇122,所述风冷电机121用于驱使风扇122运行以使得风扇122向换热器130吹出气流以散热。
参见图1-图5、图9-图11,所述换向装置400包括换向壳410,所述换向壳41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串联通道443,所述串联通道443分别与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上分别设置有将其截断的第一阀孔411、第二阀孔412、第三阀孔413,
所述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以第一阀孔411、第二阀孔412、第三阀孔413为中心远离串联通道443的一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热进流道441的一端、对应的导热出流道442的一端连通,所述导热进流道441的另一端、导热出流道442的另一端分别与导热腔452的两端连通,导热腔452设置在换向壳410上。
所述导热腔452内安装有记忆弹簧813、推盘734,所述推盘734安装在切换推杆733的一端上,切换推杆733的另一端穿出导热腔452进入切换腔445内且与切换架730装配,所述切换架7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切换斜面731、第二切换斜面732,所述第一切换斜面731、第二切换斜面732分别与第一切换滚轮722、第二切换滚轮752压紧配合,所述第一切换滚轮722、第二切换滚轮752分别安装在第一滚轮架720、第二滚轮架750上,所述第一滚轮架720、第二滚轮架750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轮架轴721、第二轮架轴751,所述第一轮架轴721的一端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444内,所述第一竖孔444设置在换向壳410内且与切换腔445连通;所述第二轮架轴751装入第二阀孔412内。记忆弹簧813套装在切换螺套830外,切换螺套830安装在切换壳410上,切换螺杆820的一端穿过切换螺套830后与推盘734压紧,所述记忆弹簧813与推盘734压紧。记忆弹簧在预设温度下会伸长,从而驱使推盘734、切换推杆733、切换架730远离切换螺套830移动。所述切换螺套830与切换螺杆82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使用时,通过转动切换螺杆820即可调节切换螺杆820装入导热腔452的深度。
所述切换架730还与外杆741的一端装配,外杆740的另一端穿过侧锥体740、换向壳410后与拉索601的一端装配,拉索601的另一端与推杆电机轴611的一端装配,推杆电机轴611安装在推杆电机610内,推杆电机610安装在电机壳420上,电机壳420安装在换向壳410上。所述侧锥体740固定在外杆741上且侧锥体740可与侧阀孔451的锥孔部分密封装配,所述外杆741位于侧阀孔451远离串联通道443的一端、侧锥体740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侧锥弹簧812,所述侧锥弹簧812对侧锥体740施加向切换腔445压紧的弹力;所述侧阀孔451截断串联通道443,从而利用侧锥体740控制对应串联通道443的通断。
所述第一阀孔411、第二阀孔412、第三阀孔413可分别与竖锥体710密封装配,竖锥体710安装在竖阀杆711上;所述第一阀孔411对应的竖阀杆711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444内且与对应的第一轮轴架721连接且此竖阀杆711位于第一竖孔444内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712,此第一竖孔444内安装有竖杆弹簧811,所述竖杆弹簧811的两端分别与阀杆环712、第一竖孔444靠近切换腔445的一端压紧以对此竖阀杆711施加远离切换腔445的推力,从而使得初始状态时,第一阀孔411对应的竖锥体710处于最远离切换腔445的一端,此时第一换向通道431处于打开状态、对应切换架730处于最靠近导热腔452的状态(图10状态)。
所述第二轮轴架751装入对应第二阀孔412的一端与第一弹簧814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一弹簧814的另一端与对应竖阀杆711的一端装配固定,此竖阀杆711的另一端装入第一竖孔444内且与第二弹簧815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二弹簧815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一轮架轴721的一端装配固定。参见图10,初始状态时,第二弹簧815、第一弹簧814均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对对应的竖锥体710施加下拉的弹力,以使得对应竖锥体710与对应第二阀孔412或第三阀孔413密封装配,且此时侧锥体740将对应的串联通道443截断。图10状态时,液压油从第一换向通道431进入换向壳410,然后穿过第一阀孔411后穿出第一换向通道431进入换热器130。在此过程中,第一换向通道431内的液压油不断进入对应的导热腔452内,一旦液压油温度达到此导热腔452内记忆弹簧813的形变温度,则记忆弹簧813伸长,驱使对应切换架730向左移动,以使得切换架730通过第一切换斜面731与第一切换滚轮722配合将对应的第一滚轮架720下移,以带动对应竖锥体710下移以将第一阀孔411密封切断第一换向通道431。同时切换架730推动对应的外杆741向左移动,从而驱使侧锥体740向左移动以打开对应的串联通道443,液压油进入下一通道(第二换向通道432);另外切换架730移动时通过第二切换斜面732与第二切换滚轮752配合从而驱使对应的第二滚轮架750上移,第二滚轮架750克服第一弹簧814、第二弹簧815的弹力驱使对应竖锥体710上移,从而使得第二阀孔412打开,第二换向通道432连通,此时液压油从串联通道443进入第二换向通道432后流入第三换向阀370,然后进入制冷器500制冷。且此时第二换向通道432下方侧锥体保持将串联通道443截断(第三换向通道433不通)。
参见图10,当第二换向通道432内的液压油温度达到第二换向通道432对应记忆弹簧的伸长温度时,此记忆弹簧推动对应切换架730下数第二个)向左移动,从而驱使对应第一滚轮架720下移、第二滚轮架750上移,第一滚轮架720下移带动对应竖锥体下移以关闭第二阀孔412,第二滚轮架750上移带动你嘴硬竖锥体上移以打开第三阀孔413,且利用第一弹簧814、第二弹簧815的伸缩性可以灵活适应第一滚轮架720下移、第二滚轮架750上移且保证力的有效传导。而此切换架730向左移动会打开对应的侧锥体,从而使得串联通道443与第三换向通道433连通,润滑油穿过第三换向通道433进入备冷箱存放。
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由上至下记忆弹簧813的伸长温度逐渐变高,也就是说由上到下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依次使用。这种设计是由于制冷器500的制冷效率高于换热器130,而备冷箱110中存放制冷的液压油,高温液压油进入后直接混合为低温液压油,然后从补压阀输出,以此确保输出的液压油获得有效的降温。当然,可以根据需要手动调节对应的切换螺杆820,从而调节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的开度以满足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应推杆电机驱使对应切换架730移动实现切换,这可以实现自动化选择、切换,以动态满足液压油的降温需求。
而在系统需要的降温功率长期较高时,可以打开第一换向通道431、关闭第二换向通道432,将第一换向阀330的进口与第三换向阀370的第二进口连通,以使得经过换热器制冷的液压油进入制冷器500再次制冷后输出。
需要向备冷箱110补充冷却的液压油时,将第二换向阀340的进口与调节阀200连通,调节阀200的第一调节进液管201不输入液压油或降低第一调节进液管201与调节阀腔连通的开度、增加第二调节进液管202与调节阀腔连通的开度,这就能够将制冷器500制冷后的液压油再次制冷,直到达到预设的温度,然后打开第三换向通道433且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保持关闭,从而将降温后的液压油部分或全部输入备冷箱110内存放。当然,备冷箱内的液压油可以一边输出一边补入,此时只需要调节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同时打开,第二换向阀340的进口与调节阀200连通,此时经过换热器的液压油混合备冷箱中的液压油输出,而进入制冷器的液压油送回调节阀200继续循环,直到温度达到要求后打开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部分液压油动态补入备冷箱,直到备冷箱满后关闭第三换向通道433、补压阀(视情况)。本实施例中推杆电机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推杆电机轴的伸缩长度控制对应切换架730的位移,也就控制对应通道的开闭、开度。
优选地,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与导热进流道441、导热出流道442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导流腔403,与导热进流道441连通的导流腔403内安装有进液块401,与导热出流道442连通的导流腔403内安装有排液块402,所述进液块401形成向竖锥体710弯曲的斜槽,所述排液块402形成远离竖锥体710弯曲的斜槽。参见图10,使用时第一换向通道431、第二换向通道432、第三换向通道433的流向为由左至右,液压油进入进液块401处时会通过进液块401的引导部分进入导热进流道441;而液压油进入排液块402处时会对导热出流道442形成抽吸负压以引导导热出流道442内的液压油流出。这种设计就能够利用液压油自己的动力实现进出导热腔452,从而使得记忆弹簧813获得对应液压油的温度。
参见图1-图5、图13-图17,所述制冷器500包括制冷壳510、吹风罩520、吹风电机530、制冷轴540,所述吹风罩520安装在制冷壳510上,吹风电机530安装在吹风罩520上,吹风电机530与扇叶531装配,且吹风罩520与扇叶531对应处设置有进风孔521。使用时吹风电机530启动驱使扇叶531转动,扇叶531将外部气流从进风孔521抽入吹风罩520内。
所述制冷壳510内设置有至少三个制冷槽511,每三个制冷槽511之间通过依次高低错位的制冷孔514连通,且最靠近制冷进液管501的制冷槽511与制冷进液管501连通;最靠近制冷出液管502的制冷槽511与制冷出液管502连通。每个制冷槽511内分别安装有制冷翅片541,所述制冷翅片541安装在制冷轴540上,所述制冷轴540的两端分别穿出制冷槽511后与制冷座542装配,所述制冷座542安装在沉槽512上,所述制冷座542与半导体制冷片550的制冷面贴紧,半导体制冷片550的发热面与散热器560的一端压紧,所述散热器560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翅片561;所述散热翅片56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吹风管570,所述吹风管570内设置有面向吹风罩520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吹风通道571,所述吹风管570面向散热翅片561的一侧设置有贯穿的吹风孔572,所述吹风通道571与吹风罩520内部连通。
使用时,扇叶531转动以将气流吹向吹风通道571,进入吹风通道571的气流从吹风孔572向对应散热翅片561吹出以实现半导体制冷片550的散热。而半导体制冷片550通电使用后其制冷面会制冷,从而使得制冷轴540、制冷翅片541被制冷,此时通过制冷槽511的液压油被制冷,然后沿着上一制冷槽511不断上下溢流进入下一制冷槽511,以增加液压油停留时间,提高制冷效果。同时这种制冷与采用换热器的制冷方式不一样,换热器只能对通道内的液压油的表面制冷,而制冷器直接接触液压油且液压油上下溢流混合从而大大提高制冷效果。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调节阀、输入泵、输出泵、换向模块、换热器、制冷器,所述调节阀的第一调节进液管一端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另一端接入调节阀内,输出泵的出口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通;
所述调节阀通过调节出液管与输入泵的进口连通,所述输入泵的出口与换向模块的第一换向通道一端连通,第一换向通道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进口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出口与第三换向阀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的第二换向通道与制冷器的制冷进液管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的第三换向通道与第三换向阀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的出口与备冷箱内部连通,所述换向模块用于控制其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的开闭与开度;所述备冷箱用于存放已经制冷的备用液压油,所述制冷器的制冷出液管与第二换向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二出口分别与调节阀的第二调节进液管连通;
所述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第三换向阀分别用于控制其进口择一与其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第一出口、备冷箱直接或间接与输出泵的进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第一换向阀的第一出口与混合器的第一进口连通,混合器的出口与输出泵的进口连通,备冷箱与补压阀的进口连通,补压阀的出口与混合器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一出口与混合器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补压阀用于在液压系统压力或油量不足时向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所述混合器用于将从其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输入的液压油混合然后输入输出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节阀包括调节阀体、第一调节进液管、第二调节进液管、调节出液管、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体内分别设置有调节阀腔、调节连通腔、两个调节管腔、两个调节阀座孔、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所述调节阀腔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与调节连通腔的两端连通,所述调节连通腔与调节出液管的一端连通;
所述调节阀腔通过两个调节阀座孔分别与两个调节管腔连通,两个调节管腔分别与第一调节进液管、第二调节进液管连通;所述调节阀座孔可与对应的调节锥体密封装配,所述调节锥体安装在调节阀杆上,调节阀杆靠近调节阀腔的一端上安装有调节滚轮,所述调节阀腔的另一端穿过调节阀体、弹簧管且与调节阀体可轴向滑动装配,弹簧管安装在调节阀体上;
所述调节阀杆装入弹簧管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所述调节阀杆位于阀杆环和弹簧管远离调节阀体的一端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对调节阀杆施加向调节阀腔推动的弹力;
所述调节阀芯可轴向滑动地安装在调节阀腔内,所述调节阀芯与两个调节阀杆的调节滚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斜面、第二阀芯斜面,所述第一阀芯斜面、第二阀芯斜面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滚轮压紧;所述调节阀芯与调节螺杆的一端装配,且调节阀芯与调节阀腔不可相对圆周转动装配;
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穿过调节轴套后穿出调节螺套,所述调节轴套安装在调节阀体上,所述调节螺套安装在螺套架上,所述螺套架可圆周转动且不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调节阀体上,所述调节螺套上套装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传动,所述蜗杆设置在电机轴上,电机轴安装在电机内,电机安装在螺套架上,调节螺杆与调节螺套通过螺纹旋合装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节螺杆远离调节阀腔的一端与连板装配,所述连板与输入轴装配,输入轴安装在电位器上,电位器安装在螺套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安装在风冷装置上,风冷装置安装在机架上,风冷装置包括风冷电机、风扇,所述风冷电机用于驱使风扇运行以使得风扇向换热器吹出气流以散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换向装置包括换向壳,所述换向壳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串联通道,所述串联通道分别与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将其截断的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
所述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以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为中心远离串联通道的一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热进流道的一端、对应的导热出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导热进流道的另一端、导热出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导热腔的两端连通,导热腔设置在换向壳上;
所述导热腔内安装有记忆弹簧、推盘,所述推盘安装在切换推杆的一端上,切换推杆的另一端穿出导热腔进入切换腔内且与切换架装配,所述切换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切换斜面、第二切换斜面,所述第一切换斜面、第二切换斜面分别与第一切换滚轮、第二切换滚轮压紧配合,所述第一切换滚轮、第二切换滚轮分别安装在第一滚轮架、第二滚轮架上,所述第一滚轮架、第二滚轮架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轮架轴、第二轮架轴,所述第一轮架轴的一端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内,所述第一竖孔设置在换向壳内且与切换腔连通;所述第二轮架轴装入第二阀孔内;记忆弹簧套装在切换螺套外,切换螺套安装在切换壳上,切换螺杆的一端穿过切换螺套后与推盘压紧,所述记忆弹簧与推盘压紧;
所述切换架还与外杆的一端装配,外杆的另一端穿过侧锥体、换向壳后与拉索的一端装配,拉索的另一端与推杆电机轴的一端装配,推杆电机轴安装在推杆电机内,推杆电机安装在电机壳上,电机壳安装在换向壳上;
所述侧锥体固定在外杆上且侧锥体可与侧阀孔的锥孔部分密封装配,所述侧阀孔截断串联通道;
所述第一阀孔、第二阀孔、第三阀孔可分别与对应的竖锥体密封装配,竖锥体安装在竖阀杆上;所述第一阀孔对应的竖阀杆装入对应的第一竖孔内且与对应的第一轮轴架连接且此竖阀杆位于第一竖孔内的部分上安装有阀杆环,此第一竖孔内安装有竖杆弹簧,所述竖杆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阀杆环、第一竖孔靠近切换腔的一端压紧以对此竖阀杆施加远离切换腔的推力,从而使得初始状态时,第一阀孔对应的竖锥体处于最远离切换腔的一端,此时第一换向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对应切换架处于最靠近导热腔的状态;
所述第二轮轴架装入对应第二阀孔的一端与第一弹簧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对应竖阀杆的一端装配固定,此竖阀杆的另一端装入第一竖孔内且与第二弹簧的一端装配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一轮架轴的一端装配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杆位于侧阀孔远离串联通道的一端、侧锥体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侧锥弹簧,所述侧锥弹簧对侧锥体施加向切换腔压紧的弹力。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第一换向通道、第二换向通道、第三换向通道与导热进流道、导热出流道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导流腔,与导热进流道连通的导流腔内安装有进液块,与导热出流道连通的导流腔内安装有排液块,所述进液块形成向竖锥体弯曲的斜槽,所述排液块形成远离竖锥体弯曲的斜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安装在风冷装置上,风冷装置安装在机架上,风冷装置包括风冷电机、风扇,所述风冷电机用于驱使风扇运行以使得风扇向换热器吹出气流以散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制冷器包括制冷壳、吹风罩、吹风电机、制冷轴,所述吹风罩安装在制冷壳上,吹风电机安装在吹风罩上,吹风电机与扇叶装配,且吹风罩与扇叶对应处设置有进风孔;
所述制冷壳内设置有至少三个制冷槽,每三个制冷槽之间通过依次高低错位的制冷孔连通,且最靠近制冷进液管的制冷槽与制冷进液管连通;最靠近制冷出液管的制冷槽与制冷出液管连通;
每个制冷槽内分别安装有制冷翅片,所述制冷翅片安装在制冷轴上,所述制冷轴的两端分别穿出制冷槽后与制冷座装配,所述制冷座安装在沉槽上,所述制冷座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贴紧,半导体制冷片的发热面与散热器的一端压紧,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内设置有面向吹风罩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吹风通道,所述吹风管面向散热翅片的一侧设置有贯穿的吹风孔,所述吹风通道与吹风罩内部连通。
CN202310642326.3A 2023-06-01 2023-06-01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65761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2326.3A CN116576175A (zh) 2023-06-01 2023-06-01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2326.3A CN116576175A (zh) 2023-06-01 2023-06-01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76175A true CN116576175A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9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2326.3A Pending CN116576175A (zh) 2023-06-01 2023-06-01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761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80744A (zh) * 2024-02-27 2024-03-29 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油循环冷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80744A (zh) * 2024-02-27 2024-03-29 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油循环冷却装置
CN117780744B (zh) * 2024-02-27 2024-05-10 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油循环冷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76175A (zh) 一种自动油风冷却循环装置
DE102008034502A1 (de) Kühlpumpe für Verbrennungsmotor und Kühlsystem, bei dem die Kühlpumpe eingesetzt wird
CN112611118B (zh) 一种低温冷却液循环泵
CN118238647B (zh) 一种液冷预装式充电桩高效散热系统
CN113597223A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一体式液冷设备
CN116191773B (zh) 一种无刷电机冷却装置
CN115559964B (zh) 一种液压站内液压油冷却装置以及冷却方法
CN114649995B (zh) 一种具有循环降温功能的电机控制器用冷却设备
CN217058479U (zh) 换热芯体组件及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111174328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EP2249112A2 (de) Vor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eines Temperierfluids
CN116388027A (zh) 一种逆变中频电源柜
CN118257765B (zh) 一种混凝土泵车液压油冷却器及冷却方法
CN100443703C (zh) 改进的发动机热交换器
CN221858881U (zh) 一种制冷机回油装置
US20240123668A1 (en) Drive unit for a molding machine
KR101613127B1 (ko) 자동변속기오일 온도조절시스템
CN218565872U (zh) 一种速冻冷冻库
CN215058613U (zh) 液压伺服系统
WO2019066758A1 (en) THERMOSTAT ASSEMBLY WITH ENHANCED BYPASS CONTROL
CN212720005U (zh) 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冻水节能输送系统
CN216204554U (zh) 风冷商用冰箱及其制冷装置
CN117766349B (zh) 一种带角位移传感器的智能断路器
CN116234276B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7750739B (zh) 一种浸入式服务器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