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5925A -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5925A
CN116565925A CN202310602687.5A CN202310602687A CN116565925A CN 116565925 A CN116565925 A CN 116565925A CN 202310602687 A CN202310602687 A CN 202310602687A CN 116565925 A CN116565925 A CN 116565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energy storage
target area
secti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026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65925B (zh
Inventor
许海平
王永利
田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ju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ju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ju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ju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026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59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5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5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65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5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6Schedu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generators, e.g.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generators to meet a given dem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能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通过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来确定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其各自对应的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和第三需求电量,然后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以及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和第三需求电量,迭代分析确定出为目标片区在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及用电谷段供电的第一分布式电源、第二分布式电源及第三分布式电源,最后生成相应的储能配置信息发送给对应的分布式电源作为供电参照,以实现片区用电与各分布式电源供电的高效动态量化调控,完成片区日用电的精细划分和片区各分布式电源补充供电的精准配置调度。

Description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量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分布式电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以就地消纳(如当地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等)为主的35kV及以下的独立电源,通俗的理解就是不直接与集中输电系统相连的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源。分布式电源需搭配相应的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供电系统。分布式电源的应用可以缓解电网供电的压力,为输电不便的边远居民区或工业区供电,起到节能减排、节省输变电投资等作用,在某一地区周边也可根据实际的可利用能源情况设置多种分布式电源。
目前,对于分布式电源最常见的供电应用方式是将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并网,使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中进行电能的统一利用,但是这种方式会对接入电网造成潮流、电能质量以及静态稳定性方面的负面影响。而在不将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并网,进行独立使用的情况下,现有技术没有做到考虑用电特性的分布式电源精细化用电配置规划,尤其是针对同一地区有多种分布式电源情况,还不能有效实现各分布式电源科学化的协调利用,导致存在某些分布式电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包括:
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一需求电量、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一储能配置系数;所述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二需求电量、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储能配置系数;所述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三需求电量、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为:
其中,S1表征第一储能配置系数,S2表征第二储能配置系数,S3表征第三储能配置系数,Q1表征第一动态储能值,Q2表征第二动态储能值,Q3表征第三动态储能值,X1表征第一需求电量,X2表征第二需求电量,X3表征第三需求电量,T表征单位电量成本值,D表征供电距离值,R表征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α为设定的储能影响系数,β为设定的成本影响系数,λ为设定的损耗影响系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包括:
获取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
根据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
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判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包括:
根据日用电特性将平均用电量大于第一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峰段,将平均用电量在第二用电量阈值与第一用电量阈值区间内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平段,将平均用电量小于第二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谷段,所述第二用电量阈值小于第一用电量阈值,所述用电峰段、用电谷段和用电平段在日时间段上无交集;将用电峰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峰段的用电量,将用电平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平段的用电量,将用电谷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日用电谷段的用电量。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判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包括:
根据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确定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和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
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峰段供电差量,将峰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根据用电平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平段供电差量,将平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根据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谷段供电差量,将谷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判定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以及第三需求电量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以及第三需求电量相加,得到需求总电量;
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计算出所有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分布式电源供应总电量;
用分布式电源供应总电量减去需求总电量,得到电量供需差值;
在电量供需差值小于0时,根据电量供需差值生成预警提示信息,并向供电电网调度端发送所述预警提示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包括采集单元、确定单元、提取单元、第一判定单元、第一计算单元、第一生成单元、第二判定单元、第二计算单元、第二生成单元、第三判定单元、第三计算单元、第三生成单元和配置单元,其中: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提取单元,用于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第三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第三方面,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来确定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其各自对应的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和第三需求电量,然后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以及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和第三需求电量,迭代分析确定出为目标片区在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及用电谷段供电的第一分布式电源、第二分布式电源及第三分布式电源,最后生成相应的储能配置信息发送给对应的分布式电源作为供电参照,以实现片区用电与各分布式电源供电的高效动态量化调控。本发明充分考虑片区日用电特性以及片区各分布式电源的动态储能、供电成本以及供电损耗情况,实现片区日用电的精细划分和片区各分布式电源补充供电的精准配置调度,在有力保障相应时段用电需求的同时,使各分布式电源的储能得到充分的协调利用,降低片区的用电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发明,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发明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应当理解,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特征,这些特征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系统,以避免用不必要的细节来使得示例不清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以非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实施例不清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可应用于相应的供电配置终端,如图1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可通过本地信息录入或者线上信息传输的方式采集目标片区在当前月度内的用电计划信息、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然后根据用电计划信息评估确定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S2.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包括:根据日用电特性将平均用电量大于第一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峰段,将平均用电量在第二用电量阈值与第一用电量阈值区间内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平段,将平均用电量小于第二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谷段,所述第二用电量阈值小于第一用电量阈值,所述用电峰段、用电谷段和用电平段在日时间段上无交集;将用电峰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峰段的用电量,将用电平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平段的用电量,将用电谷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日用电谷段的用电量。
然后再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判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包括:根据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确定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和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峰段供电差量,将峰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根据用电平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平段供电差量,将平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根据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谷段供电差量,将谷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S3.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具体实施时,在采集到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后,配置终端即可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S4.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可根据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计算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内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总计划储能值,将该用电峰段内的总计划储能值作为对应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S5.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可将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所述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为:
其中,S1表征第一储能配置系数,S2表征第二储能配置系数,S3表征第三储能配置系数,Q1表征第一动态储能值,Q2表征第二动态储能值,Q3表征第三动态储能值,X1表征第一需求电量,X2表征第二需求电量,X3表征第三需求电量,T表征单位电量成本值,D表征供电距离值,R表征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α为设定的储能影响系数,β为设定的成本影响系数,λ为设定的损耗影响系数,α、β和λ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数值设定和更改。
S6.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具体实施时,在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后,配置终端可根据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对各分布式电源进行优先级排序,第一储能配置系数越高,优先级就越高,然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优先级排序选取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第一分布式电源,示例性地,如第一需求电量为10万千瓦时,若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第一动态储能值为15万千瓦,则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第一动态储能值已足够填补第一需求电量,此时,只需要将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作为第一分布式电源即可,若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第一动态储能值为10万千瓦时,优先级第二的分布式电源第一动态储能值为8万千瓦时,则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第一动态储能值还不足够填补第一需求电量,还需要从优先级第二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中找补,此时,需要将优先级第一和第二的分布式电源都作为第一分布式电源,以此类推。
然后配置终端再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S7.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具体实施时,在确定好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及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后,配置终端再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示例性地,如上述的优先级第一的分布式电源作为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未将第一动态储能值耗尽,则将其第一动态储能值剩余的部分作为第二动态储能值,如已将第一动态储能值耗尽,则其第二动态储能值就为0,不参与下一轮的动态储能配置规划,而其他未作为第一分布式电源的就将其第一动态储能值沿用为第二动态储能值,以此类推。
S8.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可将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所述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为:
其中,S1表征第一储能配置系数,S2表征第二储能配置系数,S3表征第三储能配置系数,Q1表征第一动态储能值,Q2表征第二动态储能值,Q3表征第三动态储能值,X1表征第一需求电量,X2表征第二需求电量,X3表征第三需求电量,T表征单位电量成本值,D表征供电距离值,R表征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α为设定的储能影响系数,β为设定的成本影响系数,λ为设定的损耗影响系数,α、β和λ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数值设定和更改。
S9.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具体实施时,在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后,配置终端可根据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对各分布式电源进行优先级排序,第二储能配置系数越高,优先级就越高,然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优先级排序选取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第二分布式电源,具体的选取方式可参照上述步骤S6中第一分布式电源的选取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在选取出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后,配置终端再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然后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S10.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具体实施时,在确定好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及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后,配置终端再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具体的判定方式可参照上述步骤S7中各分布式电源第三动态储能值的判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S11.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具体实施时,配置终端可将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所述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为:
其中,S1表征第一储能配置系数,S2表征第二储能配置系数,S3表征第三储能配置系数,Q1表征第一动态储能值,Q2表征第二动态储能值,Q3表征第三动态储能值,X1表征第一需求电量,X2表征第二需求电量,X3表征第三需求电量,T表征单位电量成本值,D表征供电距离值,R表征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α为设定的储能影响系数,β为设定的成本影响系数,λ为设定的损耗影响系数,α、β和λ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数值设定和更改。
S12.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具体实施时,在计算得到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后,配置终端可根据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对各分布式电源进行优先级排序,第三储能配置系数越高,优先级就越高,然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优先级排序选取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第三分布式电源,具体的选取方式同样参照上述步骤S6中第一分布式电源的选取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在选取出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后,配置终端再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然后根据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S13.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具体实施时,在依次生成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和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后,配置终端就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采集单元、确定单元、提取单元、第一判定单元、第一计算单元、第一生成单元、第二判定单元、第二计算单元、第二生成单元、第三判定单元、第三计算单元、第三生成单元和配置单元,其中: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提取单元,用于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第三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如图3所示,在硬件层面,包括:
数据接口,用于建立处理器与外部数据端的数据对接;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实施例1中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内部总线,处理器与存储器和数据接口可以通过内部总线相互连接,该内部总线可以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所述存储器可以但不限于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闪存(Flash Memory)、先进先出存储器(First InputFirst Output,FIFO)和/或先进后出存储器(First In Last Out,FILO)等。所述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实施例1中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数据的载体,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软盘、光盘、硬盘、闪存、优盘和/或记忆棒(Memory Stick)等,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系统。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实施例1中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中,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系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一需求电量、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一储能配置系数;所述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二需求电量、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储能配置系数;所述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包括将第三需求电量、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代入预置的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配置系数计算模型为:
其中,S1表征第一储能配置系数,S2表征第二储能配置系数,S3表征第三储能配置系数,Q1表征第一动态储能值,Q2表征第二动态储能值,Q3表征第三动态储能值,X1表征第一需求电量,X2表征第二需求电量,X3表征第三需求电量,T表征单位电量成本值,D表征供电距离值,R表征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α为设定的储能影响系数,β为设定的成本影响系数,λ为设定的损耗影响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包括:
获取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
根据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
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判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包括:
根据日用电特性将平均用电量大于第一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峰段,将平均用电量在第二用电量阈值与第一用电量阈值区间内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平段,将平均用电量小于第二用电量阈值的若干连续时间段作为用电谷段,所述第二用电量阈值小于第一用电量阈值,所述用电峰段、用电谷段和用电平段在日时间段上无交集;将用电峰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峰段的用电量,将用电平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用电平段的用电量,将用电谷段内各时间段的用电总量作为日用电谷段的用电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用电平段用电量和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判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包括:
根据供电电网调度端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计划信息确定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和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
根据用电峰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峰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峰段供电差量,将峰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根据用电平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平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平段供电差量,将平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根据用电谷段用电量以及供电电网调度端在用电谷段的电网供电量计算谷段供电差量,将谷段供电差量作为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定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以及第三需求电量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需求电量、第二需求电量以及第三需求电量相加,得到需求总电量;
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计算出所有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分布式电源供应总电量;
用分布式电源供应总电量减去需求总电量,得到电量供需差值;
在电量供需差值小于0时,根据电量供需差值生成预警提示信息,并向供电电网调度端发送所述预警提示信息。
8.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单元、确定单元、提取单元、第一判定单元、第一计算单元、第一生成单元、第二判定单元、第二计算单元、第二生成单元、第三判定单元、第三计算单元、第三生成单元和配置单元,其中: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所述日用电特性包括目标片区在每日各时间段的用电量,所述供电基础信息包括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片区的日用电特性确定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的用电峰段、用电平段和用电谷段,以及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需求电量、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需求电量;
提取单元,用于从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供电基础信息中提取出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以及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所述动态储能信息包含相应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各时间段的计划储能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峰段的第一动态储能值;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一储能配置系数;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一动态储能值和第一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一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峰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一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平段的第二动态储能值;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二储能配置系数;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二动态储能值和第二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峰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二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平段储能配置信息;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二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动态储能信息判定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在下一日用电谷段的第三动态储能值;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单位电量成本值、供电距离值和单位距离供电损耗值计算各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于目标片区的第三储能配置系数;
第三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三需求电量以及各分布式电源的第三动态储能值和第三储能配置系数选取若干在下一日用电谷段为目标片区供电的分布式电源作为若干第三分布式电源,并确定各第三分布式电源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的供电量,生成对应的谷段储能配置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将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一分布式电源根据峰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峰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二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二分布式电源根据平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平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将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分布式电源,以使第三分布式电源根据谷段储能配置信息在下一日用电谷段对目标片区进行供电。
9.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602687.5A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565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2687.5A CN116565925B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2687.5A CN116565925B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5925A true CN116565925A (zh) 2023-08-08
CN116565925B CN116565925B (zh) 2023-11-14

Family

ID=8750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02687.5A Active CN116565925B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592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17762A1 (de) * 2010-07-06 2011-11-10 Breyer Hlusiak Huljic Gbr Kraftwerk
CN108539793A (zh) * 2018-05-15 2018-09-1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海岛微电网综合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9829834A (zh) * 2019-03-04 2019-05-31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配置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EP3493144A1 (en) * 2017-12-01 2019-06-05 Telefonica Innovacion Alpha S.L A method, a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electrical energy distribution in a peer-to-peer distributed energy network
CN111244988A (zh) * 2020-01-06 2020-06-05 华北电力大学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动汽车和储能优化调度方法
CN111355267A (zh) * 2020-04-16 2020-06-30 南京赫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站系统
CN112968448A (zh) * 2021-02-26 2021-06-15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设备容量配置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4240133A (zh) * 2021-12-14 2022-03-25 昆明学院 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规划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系统
CN114662319A (zh) * 2022-03-25 2022-06-24 华北电力大学 计及数据中心的主动配电网规划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5632426A (zh) * 2022-11-08 2023-01-20 中国光大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储能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6154961A (zh) * 2023-02-11 2023-05-23 珠海康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移动储能装置运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17762A1 (de) * 2010-07-06 2011-11-10 Breyer Hlusiak Huljic Gbr Kraftwerk
EP3493144A1 (en) * 2017-12-01 2019-06-05 Telefonica Innovacion Alpha S.L A method, a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electrical energy distribution in a peer-to-peer distributed energy network
CN108539793A (zh) * 2018-05-15 2018-09-1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海岛微电网综合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9829834A (zh) * 2019-03-04 2019-05-31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配置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244988A (zh) * 2020-01-06 2020-06-05 华北电力大学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动汽车和储能优化调度方法
CN111355267A (zh) * 2020-04-16 2020-06-30 南京赫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站系统
CN112968448A (zh) * 2021-02-26 2021-06-15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设备容量配置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4240133A (zh) * 2021-12-14 2022-03-25 昆明学院 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规划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系统
CN114662319A (zh) * 2022-03-25 2022-06-24 华北电力大学 计及数据中心的主动配电网规划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5632426A (zh) * 2022-11-08 2023-01-20 中国光大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储能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6154961A (zh) * 2023-02-11 2023-05-23 珠海康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移动储能装置运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政嘉;李海波;赵宇明;刘国伟;杨超;蒋世用;李雨桐;: "多类型分布式电源接入下的低压交流与直流配电网运行经济性对比",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no. 12, pages 50 - 6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5925B (zh) 202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6122B (zh) 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调峰资源调用决策方法
WO2019218671A1 (zh) 一种海岛微电网综合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3248048B (zh) 一种弃风电量预估方法
CN114492085B (zh) 关于负荷、电源联合概率分布的区域电力电量平衡方法
CN116760087B (zh) 基于分布式电源的综合能量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240133A (zh) 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规划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系统
CN113224800A (zh) 一种考虑寿命约束的计及灵活性储能优化调度方法
CN105262146A (zh) 含风电的电力系统备用容量计算方法和系统
CN116565925B (zh) 基于用电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768111A (zh) 一种新能源消纳能力分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87217B (zh) 基于风电多状态模型及机会成本修正的备用出清方法
CN111835003A (zh) 多电源供电下中压配电网理论线损实时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6756506A (zh) 区域电缆网络碳排放检测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340315A (zh) 一种电网侧储能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5940301A (zh) 一种功率因数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11580A (zh) 电力优化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90925B (zh) 一种基于微电网的能量交互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5423203A (zh) 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提升电力系统效益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1509744B (zh) 一种储能多功能应用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14091748A (zh) 一种适应多场景的微电网一体化柔性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4825467A (zh) 一种火电机组年度检修计划备用充裕度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4764652A (zh) 一种考虑中长期调度的多周期协调电力平衡系统及方法
CN117498467B (zh) 一种基于多层级虚拟电厂的能量协调控制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8100309A (zh) 一种电力系统限电原因分析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6545009A (zh) 一种分布式风光资源准入容量规划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