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4974A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4974A
CN116564974A CN202310559341.1A CN202310559341A CN116564974A CN 116564974 A CN116564974 A CN 116564974A CN 202310559341 A CN202310559341 A CN 202310559341A CN 116564974 A CN116564974 A CN 116564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signal lines
line
data
fan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593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乜玲芳
张勇
杨智超
邓祁
郭赞武
王德生
张秋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593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49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4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4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55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85Operation of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affecting the entire ce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绑定区域,绑定区域包括:第一引脚区、与第一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第二引脚区以及与第二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将显示区域中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的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将显示区域中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均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屏占比”已经成为显示产品比较重要的性能参数,根据消费者对显示产品便携、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追求,高分辨率、窄边框甚至全屏显示成为显示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边框的窄化在显示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扇出区和位于所述扇出区第一方向一侧的集成电路区,其中,所述集成电路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和第二引脚区,所述第一引脚区和所述第二引脚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引脚;所述扇出区包括:与所述第一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和与所述第二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均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二走线段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异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所述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所述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一基底上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搭接过孔设置于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扫描信号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中至少一个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所述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一基底上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或者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电路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引脚区的远离所述第二引脚区一侧的第三引脚区和位于所述第三引脚区的远离所述第一引脚区一侧的第四引脚区,所述第三引脚区和所述第四引脚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引脚;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引脚区对应的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和与所述第四引脚区对应的第二扫描扇出线组,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不同。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大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为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1扫描信号线,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为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扫描信号线,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域包括: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远离所述绑定区域一侧的第二显示区,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相同。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绑定连接于绑定区域的集成电路,所述第一引脚区、所述第二引脚区、所述第三引脚区和所述第四引脚区设置于所述集成电路的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所述集成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三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以及通过所述第四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合理化设计布线方式,可以减小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的宽度,从而,可以避免下侧边框相比其它侧边框过于宽,进而,在整体上可以提高显示产品的视觉效果。
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而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些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些技术中的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包括图3所示驱动芯片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5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的工作示意图;
图13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中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公开中的附图比例可以作为实际工艺中的参考,但不限于此。例如:沟道的宽长比、各个膜层的厚度和间距、各个信号线的宽度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显示基板中像素的个数和每个像素中子像素的个数也不是限定为图中所示的数量,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或者“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或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每个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或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实际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又可称为栅极或控制极)、漏电极(又可称为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极)以及源电极(又可称为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与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控制极之外的两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其中,第一极可以为漏电极且第二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且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或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或其它特性相同的器件。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晶体管(Oxide TFT)或者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TFT,LTPS TFT)等。例如,薄膜晶体管可以选择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或者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只要能够实现开关功能即可。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依次叠设”可以是指多个膜层是沿一个方向层叠设置的,但不表示这几个膜层之间一定是两两贴合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同层设置”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得以图案化而形成的结构,它们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形成同层设置的多种结构的前驱体的材料是相同的,最终形成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E-paper)显示装置是一类技术的统称,是一种超薄、超轻的显示屏,其显示效果接近自然纸张效果,免于阅读疲劳,具有阅读舒适、超薄轻便、可弯曲、超低耗电等特点。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示意了显示装置中三个子像素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垂直于显示装置的平面上,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显示结构层,显示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32和多个挡墙131,多个像素单元132以矩阵方式排列,每个像素单元132被配置为显示黑态或以设定灰度显示,多个挡墙131被配置为将相邻的像素单元132隔开,限定出多个像素单元132。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像素单元132(即子像素)可以包括:分散介质(未示出)以及悬浮于分散介质中的黑色粒子133,黑色粒子133被配置为实现像素单元132的黑态显示或者不同灰度的显示。其中,黑色粒子可以具有如下两个特性:(1)带有电荷,对电压或电场敏感,在电场或电压作用下能够发生快速移动;(2)具有吸收光线的能力。当然,还可以具有其它特性,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黑色粒子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圆球状的微粒子。例如,分散介质可以为透明液体(如液态的油墨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基板12可以包括:第二基底121和设置在第二基底121的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第二电极122。例如,第二电极122可以为透明电极。例如,第二电极122可以为公共电极,即像素单元132可以共用一整面的第二电极122。例如,第二电极122可以与公共电极线连接。例如,第二基板1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电极122的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第二介电层(未示出)。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基板11可以包括:第一基底111、设置在第一基底111的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驱动电路层112以及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12的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第一电极113。例如,驱动电路层112可以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被配置为驱动多个像素单元132。例如,每个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112可以包括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及布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清晰和简洁,图1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驱动电路层112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一个晶体管T,该晶体管T被配置为与第一电极113耦接。例如,驱动电路层112中的晶体管T可以包括:栅电极G、源电极S和漏电极D,第一电极113可以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晶体管的源电极S电连接(经由源电极S对应的连接部),这里,源电极S和漏电极D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电极113可以换成与漏电极D电连接。例如,驱动电路层112还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未示出)和数据信号线(未示出)等多种走线,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基板1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113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第一介电层(未示出)。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层112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111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扫描信号线(未示出)和栅电极,覆盖扫描信号线和栅电极的第三绝缘层,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数据信号线(未示出)、源电极和漏电极,以及覆盖数据信号线、源电极和漏电极的第四绝缘层。其中,第一电极113设置在第四绝缘层上,第一电极113通过过孔与漏电极连接。扫描信号线与栅电极G连接,数据信号线与源电极连接,在扫描信号线输出开启信号时,数据信号线输出的数据信号通过晶体管输入到第一电极113,使第一电极113和第二电极122形成驱动黑色粒子移动的电场。通常,第一绝缘层称之为缓冲(Buffer)层,第二绝缘层称之为栅绝缘(GI)层,第三绝缘层称之为层间绝缘(ILD)层,第四绝缘层称之为钝化(PVX)层。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包括:整块电极和多块块状电极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均为整块电极,如此,当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时,从而,通过对黑色粒子的精准调控,实现对光线的精准调控。例如,不同的电压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差不同,使得黑色粒子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不同的显示灰度。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R1可以是指显示区域中扫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DR2可以是指显示区域中数据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R1与第二方向DR2交叉,例如,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可以相互垂直。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显示产品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消费者对显示产品便携、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追求,极窄边框成为显示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边框(Border)的窄化甚至无边框设计在显示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一些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由于集成了集成电路(如驱动芯片)、绑定焊盘的信号线、柔性电路板(FPC)以及扇出(Fan out)走线等,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的宽度较大,相对其余三侧边框更宽。
图2为一些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区域AA第二方向DR2一侧的绑定区域BD以及位于显示区域AA其它侧的边框区域BK。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40和多条数据信号线60,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绑定连接于绑定区域BD的驱动集成电路(IC),驱动IC与多条扫描信号线40和多条数据信号线60连接,被配置为向多条数据信号线60提供源控制信号(Source信号),以及向多条扫描信号线40提供栅控制信号(Gate信号)。对于横屏显示产品来说,通常驱动IC放置在显示产品的长边一侧,Source信号从驱动IC的中间区域引出,Source信号走线在显示区域AA内一般为竖向走线,Gate信号在驱动IC的两侧区域引出,Gate信号走线在显示区域AA内一般为横向走线,两部分可分开走线,不会交叉。但是,此种布线方式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的宽度较大,相对其余三侧边框更宽。
图3为一些技术中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是以分辨率为800S*480G为例进行示意的。如图3所示,Source信号可以从驱动IC中间引出,信号名称记为S0至S799,Gate信号中的一部分可以从驱动IC的左侧引出,信号名称记为G0至G678(偶数),Gate信号中的另一部分可以从驱动IC的右侧引出,信号名称记为G1至G279(奇数)。
图4为包括图3所示驱动芯片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将驱动IC放置在显示基板的短边时,Source信号走线在显示区域AA内为横向走线,Gate信号走线在显示区域AA内为竖向走线。然而,一方面,驱动IC提供的Gate信号扫描方式为先扫描偶数扫描信号线,再扫描奇数扫描信号线,因此,Gate信号对应的输出引脚(pin)可以包括:G0至G678(偶数)以及G1至G279(奇数),导致G1至G279(奇数)的扇出走线在第一区域Q1所示位置会出现走线交叉问题,导致信号换序。另一方面,驱动IC提供的Source信号的扫描方式为从S0至S799,因此,Source信号对应的输出引脚(pin)可以包括:S0至S799,其中,S0至S399信号的扇出走线设置在显示区域AA左侧并依次连接显示区域AA内的第1行至第400行数据信号线,S400至S799信号的扇出走线设置在显示区域AA右侧并依次连接显示区域AA内的第401行至第800行数据信号线,由于S400信号的扇出走线是从驱动IC中间位置引出并连接至显示区域AA的中间位置,而S799信号的扇出走线是从驱动IC右侧位置引出并连接至显示区域AA的下侧位置,这样,会导致S400至S799信号的扇出走线在第二区域Q2所示位置会出现走线交叉问题,导致信号换序。
这里,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符号S0至S799可以表示向数据信号线提供信号的输出引脚、提供给数据信号线的信号、传输信号的扇出走线、或者数据信号线等,G0至G678(偶数)以及G1至G279(奇数)可以表示向扫描信号线提供信号的输出引脚、提供给扫描信号线的信号、传输信号的扇出走线、或者扫描信号线等。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横屏显示产品来说,通过将驱动IC放置在显示区域的短边侧,而不放在显示区域的长边侧,可以减小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即长边侧)的宽度。然而,由于驱动IC输出引脚分布的影响,会导致部分扇出走线出现交叉问题,导致信号换序。
本公开至少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显示区域AA第一方向DR1一侧的绑定区域BD,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第二方向DR2与第一方向DR1交叉;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靠近显示区域AA一侧的扇出区和位于扇出区第一方向DR1一侧的集成电路区,其中,集成电路区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和第二引脚区,第一引脚区和第二引脚区均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排布的多个引脚;扇出区可以包括:与第一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和与第二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第一数据扇出线将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第一扫描扇出线将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均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如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针对易出现走线交叉问题的区域中的扇出走线,通过合理化设计布线方式,可以减小显示产品的下侧边框的宽度,从而,可以避免下侧边框相比其它侧边框过于宽,进而,在整体上可以提高显示产品的视觉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二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第二方向DR2延伸。例如,第一走线段可以包括直线和折线中的至少一种,直线沿第一方向DR1延伸,折线至少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走线部分。例如,第二走线段可以包括:直线和折线中的至少一种,直线沿第二方向DR2延伸,折线至少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走线部分。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比不做限定。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区域在第一方向DR1的尺寸大于显示区域在第二方向DR2的尺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异层设置,且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或者,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第一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并且,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第二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扫描信号线可以为沿着第一方向DR1延伸的线形状,多条扫描信号线在第二方向DR2上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每条扫描信号线与一个像素行中电路单元的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可以为沿着第二方向DR2延伸的线形状,多条数据信号线在第一方向DR1上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每条数据信号线与一个像素列中电路单元的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A沿着B方向延伸是指,A可以包括主要部分和与主要部分连接的次要部分,主要部分可以是线、线段或条形状体,主要部分沿着B方向伸展,且主要部分沿着B方向伸展的长度大于次要部分沿着其它方向伸展的长度。在本文中所采用的“A沿着B方向延伸”均是指“A的主体部分沿着B方向延伸”。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R1可以是从显示区域AA指向绑定区域BD的方向,第一方向DR1的反方向可以是从绑定区域BD指向显示区域AA的方向。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中在绑定区域中是以扫描扇出线为例进行示意的。如图5所示,在平行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显示基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位于显示区域AA第一方向DR1一侧的绑定区域BD以及位于显示区域AA其它侧的边框区域BK(未示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40和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60,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靠近显示区域AA一侧的扇出区201和位于扇出区201第一方向DR1一侧的集成电路区202。集成电路区202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301和第二引脚区302,第一引脚区301和第二引脚区302均包括:沿第二方向DR2排布的多个引脚。扇出区201可以包括:与第一引脚区301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未示出)和与第二引脚区302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第一数据扇出线将多条数据信号线60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引脚区301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将多条扫描信号线40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引脚区302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L1和第二走线段L2,第一走线段L1和第二走线段L2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图6为图5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子线51和第二子线52,第一子线51与第二子线52通过搭接过孔K1连接,第一子线51可以作为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L1,第二子线52可以作为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L2。其中,在图6中是以黑圆点表示搭接过孔K1。图6是以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部分走线为例进行示意。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针对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第一子线51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二子线52的主体部分沿第二方向DR2延伸,如此,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L1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L2的主体部分沿第二方向DR2延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子线51的第一端511(即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L1的第一端)与第二引脚区302中对应的引脚连接,第一子线51的第二端(即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L1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K1与第二子线52的第一端(即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子线52的第二端522(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L2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扫描信号线40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集成电路区202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引脚区301的远离第二引脚区302一侧的第三引脚区303和位于第三引脚区303的远离第一引脚区301一侧的第四引脚区304,第三引脚区303和第四引脚区304均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排布的多个引脚;绑定区域BD还可以包括:与第三引脚区303对应的第二数据扇出线组(未示出)和与第四引脚区304对应的第二扫描扇出线组,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将多条数据信号线60中的第二数据信号线与第三引脚区303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扫描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42,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42将多条扫描信号线40中的第二扫描信号线与第四引脚区304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条扫描信号线40可以划分为与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连接的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可以作为显示区域中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2连接的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可以作为显示区域中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与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不同。例如,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可以大于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条扫描信号线40可以划分为与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连接的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可以作为显示区域中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2连接的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可以作为显示区域中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那么,可以设置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1扫描信号线作为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并且,可以设置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扫描信号线作为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示例性地,以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480条扫描信号线为例,例如,可以设置第1至第279中的奇数列扫描信号线作为480条扫描信号线中的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可以设置第0至第678中的偶数列扫描信号线作为480条扫描信号线中的多条第二扫描信号线,如此,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大于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那么,第1至第279中的奇数列扫描信号线可以通过第一扫描扇出线组中的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与第二引脚区302中G1至G279中奇数引脚连接,第0至第678中的偶数列扫描信号线通过第二扫描扇出线组中的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42与第四引脚区304中G0至G678(偶数)中偶数引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中在绑定区域中是以数据扇出线为例进行示意的。如图7所示,在平行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显示基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位于显示区域AA第一方向DR1一侧的绑定区域BD以及位于显示区域AA其它侧的边框区域BK(未示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40和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60,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靠近显示区域AA一侧的扇出区201和位于扇出区201第一方向DR1一侧的集成电路区202。集成电路区202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301和第二引脚区302,第一引脚区301和第二引脚区302均包括:沿第二方向DR2排布的多个引脚。扇出区201可以包括:与第一引脚区301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61和与第二引脚区302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未示出),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第一数据扇出线61将多条数据信号线60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引脚区301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扫描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第一扫描扇出线将多条扫描信号线40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引脚区302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L1和第二走线段L2,第一走线段L1和第二走线段L2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图8为图7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三子线71和第四子线72,第三子线71可以作为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L1,第四子线72可以作为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L2,第三子线71和第四子线72通过搭接过孔K2连接。其中,在图8中以黑圆点表示搭接过孔。图8是以第一数据扇出线的部分走线为例进行示意。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针对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第三子线71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四子线72的主体部分沿第二方向DR2延伸,如此,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L1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L2的主体部分沿第二方向DR2延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子线71的第一端711(即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60连接,第三子线71的第二端(即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K2与第四子线72的第一端(即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子线72的第二端722(即第一数据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第一引脚区301中对应的引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集成电路区202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引脚区301的远离第二引脚区302一侧的第三引脚区303和位于第三引脚区303的远离第一引脚区301一侧的第四引脚区304,第三引脚区303和第四引脚区304均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排布的多个引脚;绑定区域BD还可以包括:与第三引脚区303对应的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和与第四引脚区304对应的第二扫描扇出线组(未示出),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62,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将多条数据信号线60中的第二数据信号线与第三引脚区303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扫描扇出线组可以包括: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第二扫描扇出线将多条扫描信号线40中的第二扫描信号线与第四引脚区304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区域AA可以划分为:靠近绑定区域BD的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远离绑定区域BD一侧的第二显示区,多条数据信号线60可以划分为与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连接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以及与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62连接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可以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可以设置于第一显示区。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条数据信号线60可以划分为与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连接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即显示区域中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62连接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显示区域中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那么,可以设置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与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相同。
示例性地,以显示区域AA包括:800条数据信号线为例,例如,可以设置第1行至第400行数据信号线作为800条数据信号线中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第401行至第800行数据信号线作为800条数据信号线中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那么,第1行至第400行数据信号线通过第二数据扇出线组中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62与第三引脚区303中S0至S399引脚连接,可以设置第401行至第800行数据信号线通过第一数据扇出线组中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与第一引脚区301中S400至S799引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显示区域AA在第一方向DR1的尺寸大于显示区域AA在第二方向DR2的尺寸。如此,由于绑定区域BD是位于显示区域AA第一方向DR1一侧的,那么,集成电路20、引脚区及其对应的扇出走线均设置在显示区域的短边侧,可以减小显示区域的长边侧的宽度(即在第二方向DR2一侧的尺寸)。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可以异层设置,且第一数据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可以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可以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或者,第一数据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可以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在第一基底的靠近第二基底一侧上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搭接过孔设置于绝缘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可以均设置于第二导电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可以均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可以为栅极金属层(gate层),栅极金属层(gate层)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或者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二导电层可以为源漏金属层(SD层),源漏金属层(SD层)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或者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可以与扫描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导电层可以与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区域AA还可以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中至少一个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晶体管可以包括: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第一导电层与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设置,第二导电层与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T,晶体管T可以包括:栅电极G、源电极S和漏电极D,显示区域AA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111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栅电极G,覆盖栅电极G的第三绝缘层,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源电极S和漏电极D,以及覆盖源电极S和漏电极D的第四绝缘层,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每条第一扫描扇出线41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子线51(即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子线52(即第一扫描扇出线41的第二走线段),第一子线51与第二子线52通过搭接过孔K1连接,第一子线51与晶体管T的源电极S和漏电极D同层设置,第二子线52与晶体管T的栅电极G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T,晶体管T可以包括:栅电极G、源电极S和漏电极D,显示区域AA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111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栅电极G,覆盖栅电极G的第三绝缘层,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源电极S和漏电极D,以及覆盖源电极S和漏电极D的第四绝缘层,绑定区域BD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每条第一数据扇出线61均可以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三子线71(即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一走线段)和第四子线72(即第一扫描扇出线61的第二走线段L2),第三子线71和第四子线72通过搭接过孔K2连接,第三子线71与晶体管T的栅电极G同层设置,第四子线72与晶体管T的源电极S和漏电极D同层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绑定区域可以包括:在第一基底的靠近第二基底一侧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及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第一导电层或者第二导电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第二导电层或第三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可以为第一栅极金属层(gate1层),第一栅极金属层(gate1层)可以包括: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二导电层可以为第二栅极金属层(gate2层),第二栅极金属层(gate2层)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第三导电层可以为源漏金属层(SD层),源漏金属层(SD层)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绑定区域可以包括:在第一基底的靠近第二基底一侧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之间、以及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第一导电层或者第二导电层,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第三导电层或第四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可以为第一栅极金属层(gate1层),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第二导电层可以为第二栅极金属层(gate2层),可以包括: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三导电层可以为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层),可以包括: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第四导电层可以为第二源漏金属层(SD2层),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显示基板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cuit,IC)20,集成电路20可以绑定连接在集成电路区202。第一引脚区301、第二引脚区302、第三引脚区303和第四引脚区304设置于集成电路20的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集成电路20可以产生用于驱动子像素所需的驱动信号,并且可以将驱动信号提供给在显示区域AA中的子像素。例如,驱动信号可以是驱动子像素发光亮度的数据信号或者驱动子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栅电极的栅极控制信号。例如,集成电路20,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引脚区301中的引脚和第一数据扇出线61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60,通过第二引脚区302中的引脚和第一扫描扇出线41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40,通过第三引脚区303中的引脚和第二数据扇出线62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60,以及通过第四引脚区304中的引脚和第二扫描扇出线42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40。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集成电路20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或者其它方式绑定连接在集成电路区202,集成电路20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尺寸可以小于集成电路区202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尺寸,第二方向DR2与第一方向DR1交叉。
这里,在本公开实施例对于显示基板和集成电路的连接方式并不做限定。例如,显示基板和集成电路之间可以通过COG绑定(Bonding)方式,通过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adhesive Film,异方性导电胶膜)将显示基板和集成电路相连。显示基板还可以通过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技术以实现超窄边框。COF技术是将集成电路固定于柔性线路板上的晶粒软膜构装技术。将该技术引入到显示基板中,可以减小显示基板的电路区域(也称为PAD区域)的大小,从而实现超窄边框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边框区域BK可以至少包括:绑定引脚区,绑定引脚区可以设置包括多个引脚的绑定焊盘(Pad),被配置为与外部的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绑定连接。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cuit,IC)20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DR2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301和第二引脚区30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引脚区301的远离第二引脚区302一侧的第三引脚区303和位于第三引脚区303的远离第一引脚区301一侧的第四引脚区30。第一引脚区301设置有多个第一输出引脚81,第二引脚区302设置有多个第二输出引脚82,第三引脚区303设置有多个第三输出引脚83,第四引脚区304设置有多个第四输出引脚84。其中: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输出引脚81与显示基板的奇数列扫描信号线连接,被配置为向显示基板中的奇数行子像素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多个第一输出引脚81被配置为向第1至第279中的奇数列扫描信号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第1至第279中的奇数列扫描信号线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G1、扫描信号线G3、扫描信号线G5、扫描信号线G7、扫描信号线G9、…、扫描信号线G279。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输出引脚82与显示基板的一部分数据信号线连接,被配置为向显示基板中的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例如,多个第二输出引脚82被配置为向第401行至第800行数据信号线提供数据信号。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第三输出引脚83与显示基板的另一部分数据信号线连接,被配置为向显示基板中的第一显示区中的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例如,多个第三输出引脚83被配置为向第1行至第400行数据信号线提供数据信号。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第四输出引脚84与显示基板的偶数列扫描信号线连接,被配置为向显示基板中的偶数行子像素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多个第四输出引脚84,被配置为向显示基板中的偶数行子像素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第一输出端子71被配置为向第0至第678中的偶数列扫描信号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第0至第678中的偶数列扫描信号线可以是指扫描信号线G0、扫描信号线G2、扫描信号线G4、扫描信号线G6、扫描信号线G8、…、扫描信号线G678。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集成电路20(或者绑定区域BD)可以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R1延伸的中心线CL,例如,第一引脚区301与第三引脚区303可以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设置。例如,第二引脚区302与第四引脚区304可以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设置。这里,中心线CL可以为沿着第一方向DR1延伸且均分集成电路20(或者绑定区域BD)的直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显示基板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尺寸,显示区域AA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显示区域AA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尺寸,第二方向DR2与第一方向DR1交叉,如此,当显示基板为横屏显示产品时,由于集成电路IC设置在显示区域AA第一方向DR1一侧(即显示区域AA的短边一侧),如此,可以减小显示基板长边一侧的电路区域,从而可以实现窄边框。
下面以图11所示集成电路为例进行说明。
图12为图5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扫描扇出线组的工作示意图,图12中示意了第一扫描扇出线Gate fanout的信号换序设计,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通过绝缘层(如栅极绝缘层GI)搭接过孔由源漏金属层(SD层)走线转换成位于栅极金属层(gate层)的走线(即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信号顺序则由G1→G279转换为G279→G1。如此,可以解决扫描信号线G1至扫描信号线G279对应扇出线的交叉问题,可以实现集成电路设置在显示基板的短边侧边框,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基板的长边侧边框的宽度。
图13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中第一数据扇出线组的工作示意图,图13中示意了第一数据扇出线source fanout的信号换序设计,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通过绝缘层(如栅极绝缘层GI)搭接过孔由栅极金属层(gate层)走线转换成源漏金属层(SD层)走线(即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信号顺序则由S400→S799转换为S799→S400。如此,可以解决数据信号线S400至数据信号线S799对应扇出线的交叉问题,可以实现集成电路设置在显示基板的短边侧边框,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基板的长边侧边框的宽度。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子纸、阅读器、广告牌、展示箱、电子标签、或者指示牌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显示装置的类型不做限定。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除了可以包括上述的结构以外,还可以包括其它必要的组成和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面板的种类进行相应地设计和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显示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显示面板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公开显示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请参照本公开显示面板实施例中的描述而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本公开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上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公开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公开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扇出区和位于所述扇出区第一方向一侧的集成电路区,其中,
所述集成电路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引脚区和第二引脚区,所述第一引脚区和所述第二引脚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引脚;
所述扇出区包括:与所述第一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和与所述第二引脚区对应的第一扫描扇出线组,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一扫描扇出线,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每条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每条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均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二走线段通过搭接过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走线段的主体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异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引脚区中对应的引脚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第二端通过搭接过孔与所述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数据信号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所述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一基底上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搭接过孔设置于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扫描信号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中至少一个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所述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一基底上依次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或者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电路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引脚区的远离所述第二引脚区一侧的第三引脚区和位于所述第三引脚区的远离所述第一引脚区一侧的第四引脚区,所述第三引脚区和所述第四引脚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引脚;
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引脚区对应的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和与所述第四引脚区对应的第二扫描扇出线组,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组包括:多条第二扫描扇出线,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将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引脚区的多个引脚分别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大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扫描信号线的总数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为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1扫描信号线,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为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第2N扫描信号线,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包括: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远离所述绑定区域一侧的第二显示区,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二部分中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中的第一部分中数据信号线的总数量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绑定连接于绑定区域的集成电路,所述第一引脚区、所述第二引脚区、所述第三引脚区和所述第四引脚区设置于所述集成电路的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所述集成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一数据扇出线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一扫描扇出线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三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二数据扇出线施加数据信号到对应的数据信号线、以及通过所述第四引脚区中的引脚和所述第二扫描扇出线施加栅极控制信号到对应的扫描信号线。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310559341.1A 2023-05-17 2023-05-17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5649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59341.1A CN116564974A (zh) 2023-05-17 2023-05-17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59341.1A CN116564974A (zh) 2023-05-17 2023-05-17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4974A true CN116564974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7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9341.1A Pending CN116564974A (zh) 2023-05-17 2023-05-17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49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2201B (zh) 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的测试方法
KR101313918B1 (ko) 디바이스 기판
KR100695641B1 (ko) 표시 장치
US750847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2102725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CN11016435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907036B2 (ja) 表示装置
CN108399869B (zh)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108057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010078177A (ko) 표시장치
US1160944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9860142A (zh) 膜上芯片和包括该膜上芯片的显示装置
CN114003143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2201155A (zh) 显示面板
US20180088387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8873550B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电子纸显示装置
US10928696B2 (en) Wir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7290903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402460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258249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CN11656497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JP2005266394A (ja) 表示装置
CN215988069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JP4440941B2 (ja) 表示装置
JP460238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