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997A -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57997A CN116557997A CN202310614546.5A CN202310614546A CN116557997A CN 116557997 A CN116557997 A CN 116557997A CN 202310614546 A CN202310614546 A CN 202310614546A CN 116557997 A CN116557997 A CN 1165579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heat exchanger
- water flow
- port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其中,空调系统包括:冷媒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室外平衡换热器、节流件和第二水氟换热器;热水流路,与第一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冷水流路,与第二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均相连通;阀组件,设置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阀组件用于控制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的连通状态。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只需一台压缩机,并且未增加室外平衡换热器的面积,通过热水流路、冷水流路与室内换热组、阀组件的配合,实现了满足室内侧的多种需求体验,提升了空调系统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系统末端仅仅可以实现制热或制冷、表冷除湿及逆循环除霜等少许的几项功能,随着人们对热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人们生活中经常用的生活热水、低温辐射采暖热水及空调热水水温的差异等功能,无法同时实现多种运行模式。
相关技术中,针对全年四季冷热回收不间断供冷、供热的多模式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一般采用多套以上压缩机和室外热平衡器来。满足多模式场景的使用
在已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对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了解,发现经过水氟换热器换热后的高压流体冷媒余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能源浪费。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实现了在不增设室外换热器面积和不设置四通阀的情况下,应用管路的切换实现了全年四季不间断供冷、供热,提升能源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冷媒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室外平衡换热器、节流件和第二水氟换热器;热水流路,与第一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冷水流路,与第二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均相连通;阀组件,设置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阀组件用于控制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的连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室内机;以及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室内换热组设置于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冷媒流路、热水流路、冷水流路、室内换热组和阀组件。冷媒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室外平衡换热器、节流件和第二水氟换热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水氟换热器后,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使其出口侧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再经节流件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入第二水氟换热器,再回到压缩机,如此完成一个循环。热水流路与第一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热水流路与室内换热组连通,以形成用于为室内侧提供热量的热循环管路。冷水流路与第二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冷水流路与室内换热组连通形成用于为室内侧提供冷量的冷循环管路。阀组件设置于室内侧,阀组件设置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用于控制进入室内换热组的流路切换,以满足室内侧不同的功能需求。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单独供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单独供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单独供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单独供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空调系统;11房间一;12房间二;13房间三;
20冷媒流路;21压缩机;22第一水氟换热器;23室外平衡换热器;24节流件;25第二水氟换热器;
30热水流路;31第一开闭装置;32第二开闭装置;33第一泵体
40冷水流路;41第一开闭件;42第二开闭件;43第二泵体;44换热管路;45辅助管路;46电磁阀;
50室内换热组;51第一换热器;52第二换热器;
60阀组件;61第一阀组;612第一三通阀;614第一开闭阀;62第二阀组;622第二三通阀;624第二开闭阀;
70热回收换热器;72第三三通阀;74第四三通阀;76节流装置;80旁通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18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10,包括:冷媒流路20、热水流路30、冷水流路40、室内换热组50和阀组件60。冷媒流路20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21、第一水氟换热器22、室外平衡换热器23、节流件24和第二水氟换热器25。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进行换热。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进行换热。室内换热组50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相连通。阀组件60设置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阀组件60用于控制室内换热组50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的连通状态。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10包括冷媒流路20、热水流路30、冷水流路40、室内换热组50和阀组件60。冷媒流路20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21、第一水氟换热器22、室外平衡换热器23、节流件24和第二水氟换热器25。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水氟换热器后,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使其出口侧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再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入第二水氟换热器25,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循环。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进行换热,热水流路30与室内换热组50连通,以形成用于为室内侧提供热量的热循环管路。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进行换热,冷水流路40与室内换热组50连通形成用于为室内侧提供冷量的冷循环管路。阀组件60设置于室内侧,阀组件60设置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用于控制进入室内换热组50的流路切换,以满足室内侧不同的功能需求。
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10,只需一台压缩机21,并且未增加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面积,通过热水流路30、冷水流路40与室内换热组50、阀组件60的配合,实现了满足室内侧的多种需求体验,提升了空调系统10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10中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进行换热使用的热水流路所接末端设备包含但不限于室内换热组50,也可以是地暖盘管、生活热水装置等等。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8所示,阀组件60包括:第一阀组61和第二阀组62。第一阀组61设置于室内换热组50的进水端的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第二阀组62设置于室内换热组50的出水端的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
在该实施例中,阀组件60包括设置于室内换热组50的进水端的第一阀组61和设置于室内换热组50的出水端的第二阀组62。通过控制第一阀组61和第二阀组62的开启或关闭的切换,以实现对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的导通路径的切换,进而能够根据室内侧的使用需求,控制第一阀组61和第二阀组62的开闭状态,以实现空调系统10运行对应模式。这样,提升了空调系统10的功能多样性。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8所示,室内换热组50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室内换热组50采用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结合设置于室内换热组50进水端和出水端的第一阀组61和第二阀组62,以实现对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与热水流路30或冷水流路40的导通状态进行调整,以满足室内侧的使用需求,进而能够增加空调系统10的功能多样性,进而能够对第一水氟换热器22和第二水氟换热器25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以扩大了室内侧可使用的温度区间。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8所示,第一阀组61包括第一三通阀612和第一开闭阀614。第一三通阀612包括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一口与冷水流路40的供水端连通,第二口与第一换热器51的进水端连通,第三口与第二换热器52的进水端连通。第一开闭阀614的两端分别与热水流路30的供水端和第二换热器52的进水端相连通。其中,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三口与第二换热器52的进水端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换热器52的进水端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三通阀612用于控制第一换热器51与第二换热器52与冷水流路40的导通状态。当第一口和第二口导通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当第一口与第三口导通的情况下,第二换热器52接入冷水流路40。当第一口与第二口和第三口均导通的情况下,则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并联,均接入冷水流路40。这样,根据室内侧对于制冷量的需求,选择第一三通阀612的导通路径,以满足制冷需求。
其中,在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导通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51输出的第一制冷量。在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三口导通的情况下,第二换热器52输出的第二制冷量。在第一口与第二口和第三口均导通的情况下,则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输出第三制冷量。第三制冷量大于第一制冷量或第二制冷量。第一制冷量和第二制冷量相同或不同。第一制冷量和第二制冷量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换热器。这样,实现了室内侧不同制冷量的输出,进而扩大了空调系统10可实现的温度调节的范围。
进一步地,在第三口与第二换热器52的进水端相连通的位置,与热水流路30的供水端之间的流路上设置第一开闭阀614。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612的导通路径和第一开闭阀614的开闭状态,实现对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的路径进行切换控制,以实现对室内侧的制热需求。
其中,在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和第三口处于连通状态,则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且输出第一制热量。在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和第三口处于关闭状态,则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且输出第二制热量。第一制热量大于第二制热量,这样能够根据室内侧的制热需求,通过控制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一三通阀612,实现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的接入热水流路30的状态,以输出不同的制热量。这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扩大了空调系统10实现温度调节的范围,以实现功能的多样性。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8所示,第二阀组62包括第二三通阀622和第二开闭阀624。第二三通阀622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二换热器52的出水端连通,第二接口与热水流路30的回水端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一换热器51的出水端连通。第二开闭阀624的两端分布与冷水流路40的回水端和第一换热器51的出水端相连通。其中,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三接口与第一换热器51的出水端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开闭阀624和第一换热器51的出水端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二三通阀622和第二开闭阀624,实现第二换热器52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的导通状态进行切换。在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处于导通的状态,第二换热器52的出水端接入热水流路30的回水端。在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换热器52和第一换热器51的出水端均接入冷水流路40的回水端。在第三接口与第二接口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51接入热水流路30。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8所示,室内换热组50包括至少两组,至少两组室内换热组50并联设置,且至少两组室内换热组50均与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相连通。其中,阀组件60包括至少两组,阀组件60的组数与室内换热组50的组数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换热组50和阀组件60均设置为多组,且一一对应设置。多组室内换热组50分布与多个房间,以实现对单个房间的使用需求的独立控制,以及不同房间之间的不同使用需求的满足。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612、第二三通阀622、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不同的组合导通或关闭状态,能够实现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在接入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之间的切换,以及输出冷量的调节,进行实现了空调系统10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以及拓宽了温度调节范围。
其中,多功能运行模式包括:单独供冷模式、单独供热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热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
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单独供冷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仍保持原相态,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使其出口侧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再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入第二水氟换热器25,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关闭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导通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单独供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变为高压液态,经节流件24变为低压气液两相态,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蒸发吸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制冷剂再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后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热循环。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导通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具体地,结合图4所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制冷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5所示,再热除湿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内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房间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再热除湿+制冷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冷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再热除湿+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8所示,再热除湿+制冷+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控制房间三13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房间二12运行制冷模式、房间三13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9所示,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未充分换热后变为高压气液两相态,此时高温高压的气液两相态制冷剂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为其除霜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导通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通过利用高温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的余热进行除霜,实现了不停机除霜,且不影响室内的制热需求。
可选地,热水流路30包括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分别设置于热水流路30的供水端和回水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热水流路30的供水端和回水端分别设置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以实现对热水流路30的开启或关闭进行控制。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能够结合实际需求将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调整为关闭状态,实现在不影响供冷的同时,对热水流路30的安全排查与检修。
可选地,冷水流路40包括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分别设置于冷水流路40的供水端和回水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冷水流路40的供水端和回水端分别设置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以实现对冷水流路40的开启或关闭进行控制。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能够结合实际需求将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调整为关闭状态,实现在不影响供热的同时,对冷水流路40的安全排查与检修。
可选地,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第一开闭装置31和第二开闭装置32、第一开闭件41和第二开闭件42均可以采用电磁阀,方便控制。
可选地,热水流路30包括第一泵体33,用于驱动流体在热水流路30和室内换热组50之间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泵体33,实现热水流路30和室内换热组50之间形成循环流路,以实现对流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循环换热,提升换热效果。
可选地,冷水流路40包括第二泵体43,用于驱动流体在冷水流路40和室内换热组50之间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泵体43,实现冷水流路40和室内换热组50之间形成循环流路,以实现对流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循环换热,提升换热效果。
可选地,冷水流路40还包括换热管路44和辅助管路45。换热管路44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进行换热,换热管路44的两端分别为供水端和回水端。辅助回路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路44的供水端和回水端相连通,以形成循环流路。其中,第二泵体43设置于循环流路,以用于驱动流体在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冷水流路40包括换热管路44和辅助管路45形成的循环流路。通过设置辅助管路45,使得位于室外侧的换热管路44和辅助管路45内的换热介质处于流动状态,进而能够避免在冬季发送冷冻现象,实现在冬季对冷水流路40的防冻作用,以提升空调系统10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泵体43设置于换热管路44和辅助管路45连通形成地循环流路上,以利用第二泵体43驱动换热介质低速流动。
可选地,空调系统10还包括辅助加热件,设置于室外侧地冷水流路40,以应对极寒天气,提升空调系统10地稳定性。
可选的,辅助管路45包括电磁阀46。通过控制电磁阀46的开启或关闭,以控制辅助管路45的导通或关闭。
可选地,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空调系统10还包括热回收换热器70,热回收换热器70包括并联设置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的出液端和压缩机21的回气口连通。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的出液端和节流件24的进口端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压缩机21的回气口侧设置热回收换热器70,利用第一水氟换热器22的余热对压缩机21的回气进行焓值提升,以提升空调系统10的运行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空调系统10还包括第三三通阀72和第四三通阀74。第三三通阀72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四三通阀74包括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端口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的出液端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二管路的进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三通阀74的进口连通。第四三通阀74的第一出口与节流件24的进口端连通。第四三通阀74的第二出口与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进口连通。通过设置第三三通阀72,对第一水氟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向进行控制,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工况需求。通过设置第四三通阀74,对第二管路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向进行控制,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工况需求。
可选地,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在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进口端设置有节流装置76,以实现对制冷剂进行降温降压。
可选地,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空调系统10还包括旁通管路80,旁通管路80的两端分别与压缩机21的排气口和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进口连通,通过设置旁通管路80以实现对室外平衡换热器23进行化霜。
可选地,旁通管路80包括电磁阀,以通过电磁阀控制旁通管路80的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在第二管体的出口和第四三通阀74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自第二管体至第四三通阀74,以避免制冷剂回流至热回收换热器70。
可选地,热回收换热器70包括经济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612、第二三通阀622、第三三通阀72、第四三通阀74、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不同的组合导通或关闭状态,能够实现空调系统10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以及拓宽了温度调节范围。
其中,多功能运行模式包括:单独供冷模式、单独供热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热模式、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
具体地,结合图11所示,单独供冷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仍保持原相态,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使其出口侧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再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流入第二水氟换热器25,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关闭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导通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结合图12所示,单独供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及热回收换热器70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经节流装置76变为低压液态,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蒸发吸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制冷剂再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导通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通过设置热回收换热器70,并且控制第三三通阀7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以使得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进入热回收换热器70,以提升压缩机21的回气温度或回气量。在压缩机21的回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回气增焓,则控制时可选择第三三通阀72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直接进入室外平衡换热器23。
具体地,结合图13所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及热回收换热器70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再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制冷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14所示,再热除湿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及热回收换热器70换热后变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在未充分冷凝为液态时,制冷剂会继续通过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变为高压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再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内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房间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结合图15所示,再热除湿+制冷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再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使其出口制冷剂变为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冷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16所示,再热除湿+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再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使其出口制冷剂变为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室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和房间二12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17所示,再热除湿+制冷+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再流经室外平衡换热器23充分冷凝放热后使其出口制冷剂变为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和冷水流路40均处于导通状态。
并且,控制房间一11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和第二开闭阀624均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接入冷水流路40,将第二换热器52接入热水流路30,实现了对房间一11内进行再热除湿的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除湿不降温的使用体验。
控制房间二12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开启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一口与第二口、第三口均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这样,将室内换热组50的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冷水流路40中,以实现在制冷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通过冷水流路40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5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内侧的制冷效果。
控制房间三13内的室内机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
这样,同时实现了房间一11运行再热除湿模式、房间二12运行制冷模式、房间三13运行制热模式,实现了满足不同房间对应的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结合图18所示,不停机除霜+制热模式对应的空调系统10的运行过程如下:
控制冷媒流路20运行,即控制压缩机21启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2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一水氟换热器22,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换热后变为液态,与旁通管路80进入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液态制冷剂混合后,经节流件24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流经第二水氟换热器25,经热回收换热器70预热后变为中温低压气体再回到压缩机21,如此完成一个制冷剂压缩循环;
室内侧控制热水流路30处于导通状态,控制冷水流路40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控制各房间对应的阀组件60中的第一开闭阀61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闭阀624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控制阀组件60中的第一三通阀612的第二口与第三口连通,第二三通阀622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连通,以将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均接入热水流路30,以实现制热工况下各内机内两盘管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热水流路30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2充分换热,为各房间提供热量,以提升制热效果。通过利用高温制冷剂经第一水氟换热器22后的余热进行除霜,实现了不停机除霜,且不影响室内的制热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室内机。以及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10,室内换热组50设置于室内机。
本公开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多个室内机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其中每个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组50和阀组件60。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10,只需一台压缩机21,并且未增加室外平衡换热器23的面积,通过热水流路30、冷水流路40与室内换热组50、阀组件60的配合,实现了满足室内侧的多种需求体验,提升了空调系统10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室外平衡换热器、节流件和第二水氟换热器;
热水流路,与第一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
冷水流路,与第二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
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均相连通;
阀组件,设置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阀组件用于控制室内换热组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的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阀组件包括:
第一阀组,设置于室内换热组的进水端的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
第二阀组,设置于室内换热组的出水端的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室内换热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阀组包括:
第一三通阀,包括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一口与冷水流路的供水端连通,第二口与第一换热器的进水端连通,第三口与第二换热器的进水端连通;
第一开闭阀,第一开闭阀的两端分别与热水流路的供水端和第二换热器的进水端相连通;
其中,第一三通阀的第三口与第二换热器的进水端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开闭阀和第二换热器的进水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阀组包括:
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出水端连通,第二接口与热水流路的回水端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端连通;
第二开闭阀,第二开闭阀的两端分布与冷水流路的回水端和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端相连通;
其中,第二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端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开闭阀和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热水流路包括第一开闭装置和第二开闭装置,第一开闭装置和第二开闭装置分别设置于热水流路的供水端和回水端;
冷水流路包括第一开闭件和第二开闭件,第一开闭件和第二开闭件分别设置于冷水流路的供水端和回水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热水流路包括第一泵体,用于驱动流体在热水流路和室内换热组之间流动;
冷水流路包括第二泵体,用于驱动流体在冷水流路和室内换热组之间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冷水流路还包括:
换热管路,与第二水氟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管路的两端分别为供水端和回水端;
辅助管路,辅助回路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路的供水端和回水端相连通,以形成循环流路;
其中,第二泵体设置于循环流路,以用于驱动流体在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室内换热组包括至少两组,至少两组室内换热组并联设置,且至少两组室内换热组均与热水流路和冷水流路均相连通;
其中,阀组件包括至少两组,阀组件的组数与室内换热组的组数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10.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室内换热组设置于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14546.5A CN116557997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14546.5A CN116557997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57997A true CN116557997A (zh) | 2023-08-08 |
Family
ID=8749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14546.5A Pending CN116557997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557997A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10614546.5A patent/CN11655799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75344B (zh) |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178833B (zh) |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 |
JP2015524545A (ja) | 暖房能力増強用付加ユニット付き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2645060A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
EP2541169A1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ing system | |
CN113154522B (zh) |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
CN113970194B (zh) | 热泵系统 | |
CN101749812A (zh) | 多功能空调系统 | |
CN104848579B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EP2541170A1 (en) |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 system | |
CN110579036A (zh) |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200114031A (ko) | 공기조화 장치 | |
CN114046612A (zh) | 具有双蒸发温度的空调\地暖\地冷多联系统 | |
CN11257710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800783U (zh) | 一种具有六通换向阀的热水空调 | |
CN110849019A (zh) |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5930176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15930175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11575589U (zh) |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 |
CN116557997A (zh) | 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08759150B (zh) | 空调系统和其控制方法 | |
CN220355711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112797657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20524225U (zh) | 两管制热回收型空调系统 | |
CN219243985U (zh) | 蒸发器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