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6370A -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56370A CN116556370A CN202310789716.3A CN202310789716A CN116556370A CN 116556370 A CN116556370 A CN 116556370A CN 202310789716 A CN202310789716 A CN 202310789716A CN 116556370 A CN116556370 A CN 1165563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chor rod
- hole
- plate
- hollow anchor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76—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包括:中空锚杆,中空锚杆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滑轨,滑轨上布设有第一通孔;滑动连接在中空锚杆内的驱动杆,驱动杆上布设有多个外螺纹且固定套设有多个止抵环,外螺纹位于止抵环的上方;与外螺纹螺纹连接的连接环,连接环的周侧铰接有多个支撑板的一端,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止抵平面,能够实现将支撑板收缩在中空锚杆内或将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设置,支撑板与滑轨滑动连接;以及用于驱动支撑板朝向第一通孔运动的驱动件。本发明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支撑板的翻转,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能够实现中空锚杆与周围土壤之间更大的有效接触面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指为了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取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其中,锚杆支护是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及隧道、采场等地下硐室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
CN114908771B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桩锚组合式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专利通过推动推动杆,使推动杆带动控制板移动,在控制绳的作用下,带动加固板向远离支撑筒的方向转动,从而增大支撑套与基坑侧壁土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支撑筒的固定效果,提高基坑侧壁支护的强度。然而,该专利存在以下缺陷:(1)加固板的翻转依靠施加到推动杆上的作用力实现,而加固板翻转时的力矩大于控制绳的力矩,这将导致推动杆推动过程需要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体力;(2)加固板翻转角度完全依靠推动杆的位移决定,而该结构中未设置推动杆的位移限制装置,致使加固板翻转角度难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支撑板的翻转,实现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设置,进而增大了中空锚杆与周围土壤的接触面积,由于使用过程中使用杠杆原理,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作用力和体力消耗,将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止抵平面,多个止抵平面中的任意一个能够与止抵环进行抵接,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收纳状态和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的状态。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包括:
中空锚杆,所述中空锚杆的内侧壁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滑轨,所述滑轨上布设有第一通孔;
同轴线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中空锚杆内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布设有多个外螺纹且固定套设有多个止抵环,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止抵平面分别与所述止抵环抵接时,能够实现将所述支撑板收缩在中空锚杆内或将所述支撑板贯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多个所述外螺纹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止抵环的上方;
与多个所述外螺纹一一对应螺纹连接的多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周侧铰接有多个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止抵平面,所述支撑板与滑轨滑动连接;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一通孔运动的驱动件;
通过带动所述驱动杆自转,使得所述止抵环沿所述驱动杆轴线方向移动,能够实现将任意一个所述止抵平面与止抵环抵接,进而实现将所述支撑板收缩在中空锚杆内或将所述支撑板贯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多个驱动环,所述驱动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驱动杆的周侧,多个所述驱动环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外螺纹的上方,所述驱动环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缺口;
所述连接环沿所述驱动杆轴线方向靠近所述驱动环运动过程中,所述缺口与支撑板滑动连接,且能够驱使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朝向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环的外侧壁与所述中空锚杆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锚杆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一翻转板的下端,所述第一翻转板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中空锚杆外侧壁的所述第一翻转板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嵌固头,所述第一嵌固头布设有嵌固通孔,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能够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嵌固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锚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嵌固通孔时,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内的所述端帽内的下端面与所述驱动杆的上端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锚杆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二翻转板的下端,所述第二翻转板为伸缩结构,所述第二翻转板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中空锚杆外侧壁的所述第二翻转板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嵌固头,所述第二嵌固头的下端面设置有嵌固盲孔,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能够贯穿第一通孔并嵌设在所述嵌固盲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转板包括:
其下端与所述中空锚杆的外侧壁铰接的下翻转板,所述下翻转板的上表面布设有滑动盲孔,靠近第一通孔的所述下翻转板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滑动盲孔连通;
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盲孔内的上翻转板,所述上翻转板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上翻转板的上端设置所述第二嵌固头;以及
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所述上翻转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锚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通孔并嵌设在所述嵌固盲孔时,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内的所述端帽内的下端面与所述驱动杆的上端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锚杆的上端周侧套设有弹性止浆塞,所述弹性止浆塞的上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端帽的顶板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卡环,所述卡环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的周侧,所述卡环与卡槽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端帽布设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与所述中空锚杆的内部连通;
所述中空锚杆的侧壁布设有出浆孔,且所述中空锚杆的外侧壁设置有倒刺,所述中空锚杆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使用前,需要将驱动杆插入到中空锚杆内,并保证支撑板完全收纳到中空锚杆内,从而减少中空锚杆插入到锚杆孔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使用时,将中空锚杆插入到锚杆孔中,利用旋拧驱动杆的方式,使连接环向上滑动,在驱动件的作用下使得支撑板能够翻转,进一步地使得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设置,再次旋拧驱动杆,使连接环向下滑动,使得支撑板的另一个止抵面与止抵环抵接,实现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的稳定状态,由于采用杠杆原理,从而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作用力,减少了使用者的体力消耗,由于支撑板贯穿第一通孔设置,从而增加了中空锚杆与周围土体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了基坑侧壁支护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的实施例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的实施例一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的实施例一另一个部分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的实施例二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的实施例二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中空锚杆;2、滑轨;3、第一通孔;4、驱动杆;5、止抵环;6、连接环;7、支撑板;8、驱动环;9、缺口;10、第一翻转板;11、第一嵌固头;12、第二翻转板;13、第二嵌固头;14、嵌固盲孔;15、端帽;16、卡环;17、弹性止浆塞;18、卡槽;19、注浆孔;20、出浆孔;21、倒刺;22、锥形块;121、下翻转板;122、第二通孔;123、上翻转板;124、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包括中空锚杆1、驱动杆4、连接环6、支撑板7和驱动件。其中:中空锚杆1的内侧壁布设有多个滑轨2,滑轨2沿中空锚杆1的轴线方向设置,滑轨2与支撑板7滑动连接,滑轨2上布设有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为矩形孔,支撑板7有选择地贯穿第一通孔3设置。驱动杆4与中空锚杆1同轴线设置,且驱动杆4滑动连接在中空锚杆1内部,驱动杆4上布设有多个外螺纹,且驱动杆4的周侧固定套设有多个止抵环5,多个外螺纹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止抵环5的上方。连接环6设置有内螺纹,多个连接环6与多个外螺纹一一对应螺纹连接,连接环6的周侧设置有多个连接耳,连接环6通过连接耳铰接有多个支撑板7的一端,支撑板7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止抵平面,不同的止抵平面中能够分别与止抵环5抵接,能够实现支撑板7的不同使用状态,支撑板7与滑轨2滑动连接。驱动件用于驱动支撑板7朝向第一通孔3运动,以实现支撑板7的展开状态。本发明中支撑板7的一端任意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抵接时,均可使支撑板7处于稳定状态,此时支撑板7的另一端不能绕支撑板7的一端进行旋转。结合参照图5所示,本发明中支撑板7设置有两个止抵平面,两个止抵平面间的夹角为钝角,支撑板7的一端的其中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抵接时,可将支撑板7全部收纳至中空锚杆1内,支撑板7的一端的另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抵接时,可将支撑板7贯穿第一通孔3设置,进而增大中空锚杆1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中空锚杆1的固定效果,提高基坑侧壁支护的强度。当支撑板7与中空锚杆1垂直时,能够实现中空锚杆1与周围土壤之间更大的有效接触面积。
使用时,首先,通过使驱动杆4和止抵环5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使得连接环6远离止抵环5运动,通过翻转支撑板7使其处于收纳状态;其次,通过使驱动杆4和止抵环5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使得连接环6靠近止抵环5运动,直至支撑板7的一端的其中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抵接,此时支撑板7能够穿入到中空锚杆1内,随后将驱动杆4穿入至中空锚杆1内;再次,将中空锚杆1插入到锚杆孔内,通过带动驱动杆4自转,使得连接环6远离止抵环5运动,通过驱动件使得支撑板7的另一端朝向第一通孔3方向运动,并使得支撑板7的一端的另一个止抵平面朝向止抵环5时,再次通过带动驱动杆4自转,使得连接环6靠近止抵环5运动,直至支撑板7的一端的另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抵接,此时支撑板7贯穿第一通孔3设置,部分支撑板7插入到周围土壤中,进而增大了中空锚杆1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后,向中空锚杆1内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中空锚杆1伸出基坑坑壁的一端安装腰梁即可。
本方案将中空锚杆1插入到锚杆孔时,支撑板7全部收纳至中空锚杆1内,减少了中空锚杆1受到的土壤摩擦力,再次通过旋拧的方式将中空锚杆1沿第一通孔3穿出,相比传统翻转的方式,本发明利用了杠杆原理,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作用力,大大减少了使用者的体力消耗。本方案通过连接环6在外螺纹上的行程,实现对支撑板7的翻转状态的调整,能够分别实现支撑板7的收纳状态和贯穿第一通孔3的状态,能够对支撑板7的翻转角度实现准确调节,能够保证支撑板7与周围土壤之间实现最大的有效接触面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板7增大了中空锚杆1与基坑侧壁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中空锚杆1的固定效果,提高了基坑侧壁支护的强度。
上述所述的有效接触面积是指穿出第一通孔3的支撑板7的部分沿中空锚杆1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参照图4-5所示,为了实现驱动杆4转动过程中,支撑板7朝向第一通孔3方向转动。本发明中驱动件包括多个驱动环8,驱动环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驱动杆4的周侧,多个驱动环8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外螺纹的上方,驱动环8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缺口9。同时,为了保证驱动杆4与中空锚杆1同轴线转动,驱动环8的外侧壁与中空锚杆1的内侧壁过渡配合且滑动连接。
使用时,驱动环8位于外螺纹上方,且保证支撑板7处于嵌设在中空锚杆1内时,驱动环8与支撑板7间隙配合。驱动杆4转动过程中,连接环6沿驱动杆4轴线方向靠近驱动环8运动过程中,其中一个止抵平面与止抵环5逐渐脱离,此时支撑板7能够发生翻转,缺口9与支撑板7滑动连接,从而驱使支撑板7的另一端朝向并贯穿第一通孔3的方向运动。此外,缺口还能能够使得混凝土流过,使得混凝土能够填充到中空锚杆1内。
继续参照图4-5所示,为了保证中空锚杆1在插入到锚杆孔时对第一通孔3的密封,防止插入过程中泥土进入到中空锚杆1内,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一翻转板10的下端,第一翻转板10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通孔3的投影面积,第一翻转板10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3的宽度,第一翻转板10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第一通孔3,靠近中空锚杆1外侧壁的第一翻转板10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嵌固头11,第一嵌固头11布设有嵌固通孔,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同时贯穿第一通孔3和嵌固通孔。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翻转板10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嵌固头11,中空锚杆1在插入到锚杆孔时,第一翻转板10的上端与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鉴于此,为了减少泥图进入到中空锚杆1内,本发明中的第一翻转板10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3的宽度,且第一翻转板10的高度大于第一通孔3的高度。
中空锚杆1穿入锚杆孔过程中,第一翻转板10在土壤摩擦力的作用下紧贴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此时第一翻转板10实现对第一通孔3的遮挡,支撑板7贯穿第一通孔3过程中,支撑板7的另一端与第一翻转板10相互作用并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支撑板7的另一端穿入到第一嵌固头11内,进而实现支撑板7与第一翻转板10同时翻转,由于支撑板7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的宽度,而第一通孔3的宽度小于第一翻转板10的宽度,支撑板7穿入到第一嵌固头11内后,带动第一翻转板10与之同时实现翻转,进一步增大了中空锚杆1与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中空锚杆1的固定效果,再次提升基坑侧壁支护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支撑板7与周围土壤之间有效接触面积,支撑板7在同时贯穿第一通孔3和锚固通孔时,支撑板7与中空锚杆1处于垂直状态,此时第一翻转板10与中空锚杆1也处于垂直状态。
优选地,参照图3,中空锚杆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15,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同时贯穿第一通孔3和嵌固通孔时,设置在中空锚杆1内的端帽15内的下端面与驱动杆4的上端抵接。此时支撑板7除受到嵌固通孔的作用力外,同时还受到连接环6向下的压力和第一通孔3对支撑板7向上的支持力,支撑板7处于力的静态平衡状态,此时支撑板7与第一通孔3的下边缘抵接,一但中空锚杆1出现向上的运动趋势,此时中空锚杆1优先与支撑板7进行接触,从而有效防止中空锚杆1向上运动。
优选地,再次参照图1-2所示,中空锚杆1的上端周侧套设有弹性止浆塞17,弹性止浆塞17的上表面设置有卡槽18,端帽15的顶板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卡环16,卡环16设置在中空锚杆1的周侧,卡环16与卡槽18卡接配合,弹性止浆塞17的上表面与卡环16卡接配合。弹性止浆塞17具有弹性,管柱混凝土时,通过自身形变与锚孔之间产生缝隙,将锚孔内的空气排出,当排出的是混凝土泥浆时,即可停止灌浆,此时弹性止浆塞17恢复形状,对锚孔口与中空锚杆1之间进行封堵。设置卡环16和卡槽18的结构,有利于对弹性止浆塞17进行卡固。
优选地,端帽15布设有注浆孔19,注浆孔19与中空锚杆1的内部连通;中空锚杆1的侧壁布设有出浆孔20,且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设置有倒刺21,能够有效避免中空锚杆1穿入锚杆孔后脱出,中空锚杆1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块22。
实施例二:
参照图6-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采用第二翻转板12,第二翻转板12为伸缩结构,且第二翻转板12与第一翻转板10的结构不同。
优选地,具体参照图8,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二翻转板12的下端,第二翻转板12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第一通孔3,且第二翻转板12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3的宽度,靠近中空锚杆1外侧壁的第二翻转板12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嵌固头13,第二嵌固头13的下端设置有嵌固盲孔14,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贯穿第一通孔3并嵌设在嵌固盲孔14内。将第二翻转板12设置成伸缩结构,在中空锚杆1穿入锚杆孔过程中,使第二翻转板12处于收缩状态,可以降低中空锚杆1与土壤之间产生的摩擦,此外在支撑板7翻转后,第二翻转板12可提供与支撑板7贯穿第一通孔3部分等长的扩展面,使得支撑板7和第二翻转板12之间的作用力更加均匀。
具体地,第二翻转板12包括下翻转板121、上翻转板123和连接绳124,下翻转板121的下端与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下翻转板121的上表面布设有滑动盲孔,下翻转板121设置靠近第一通孔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2,第二通孔122与滑动盲孔连通;上翻转板123滑动连接在滑动盲孔内,上翻转板123位于第二通孔122的上方,上翻转板123的上端设置第二嵌固头13;连接绳124的一端与上翻转板123的下端固定连接,连接绳124的另一端贯穿第二通孔122与支撑板7连接。
可选地,中空锚杆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15,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贯穿第一通孔3并嵌设在嵌固盲孔14时,设置在中空锚杆1内的端帽15内的下端面与驱动杆4的上端抵接。
具体参照图8,中空锚杆1的下端与锥形块22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当中空锚杆1穿入锚杆孔时,驱动杆4的下端与底板抵接,此时支撑板7的另一端与第一通孔3相对设置,支撑板7的一端位于第一通孔3下方,连接绳124的另一端与支撑板7的中部连接,且连接绳124的另一端位于第一通孔3的下端,连接绳124的一端对上翻转板123形成向下的拉力,此时能够避免上翻转板123从滑动盲孔中脱出。当支撑板7翻转时,支撑板7的一端逐渐提升,支撑板7的另一端抵接第二嵌固头13,带动上翻转板123沿滑动盲孔向外滑出,进一步地,支撑板7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通孔3并嵌设在嵌固盲孔14内,此时连接绳124对上翻转板123提供朝向中空锚杆1轴线方向的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锚杆(1),所述中空锚杆(1)的内侧壁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滑轨(2),所述滑轨(2)上布设有第一通孔(3);
同轴线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中空锚杆(1)内的驱动杆(4),所述驱动杆(4)上布设有多个外螺纹且固定套设有多个止抵环(5),多个所述外螺纹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止抵环(5)的上方;
与多个所述外螺纹一一对应螺纹连接的多个连接环(6),所述连接环(6)的周侧铰接有多个支撑板(7)的一端,所述支撑板(7)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止抵平面,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止抵平面分别与所述止抵环抵接时,能够实现将所述支撑板(7)收缩在中空锚杆(1)内或将所述支撑板(7)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设置,所述支撑板(7)与滑轨(2)滑动连接;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7)朝向所述第一通孔(3)运动的驱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多个驱动环(8),所述驱动环(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驱动杆(4)的周侧,多个所述驱动环(8)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外螺纹的上方,所述驱动环(8)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缺口(9);
所述连接环(6)沿所述驱动杆(4)轴线方向靠近所述驱动环(8)运动过程中,所述缺口(9)与支撑板(7)滑动连接,且能够驱使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端朝向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环(8)的外侧壁与所述中空锚杆(1)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一翻转板(10)的下端,所述第一翻转板(10)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所述第一通孔(3),且所述第一翻转板(1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3)的宽度,靠近所述中空锚杆(1)外侧壁的所述第一翻转板(10)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嵌固头(11),所述第一嵌固头(11)布设有嵌固通孔,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和嵌固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锚杆(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15),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端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和嵌固通孔时,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1)内的所述端帽(15)内的下端面与所述驱动杆(4)的上端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有第二翻转板(12)的下端,所述第二翻转板(12)为伸缩结构,所述第二翻转板(12)以可旋转的方式遮挡或开启所述第一通孔(3),且所述第二翻转板(1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3)的宽度,靠近所述中空锚杆(1)外侧壁的所述第二翻转板(12)上端板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嵌固头(13),所述第二嵌固头(13)的下端面设置有嵌固盲孔(14),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端能够贯穿第一通孔(3)并嵌设在所述嵌固盲孔(14)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板(12)包括:
其下端与所述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铰接的下翻转板(121),所述下翻转板(121)的上表面布设有滑动盲孔,靠近第一通孔(3)的所述下翻转板(121)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二通孔(122)与滑动盲孔连通;
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盲孔内的上翻转板(123),所述上翻转板(123)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22)的上方,所述上翻转板(123)的上端设置所述第二嵌固头(13);以及
连接绳(124),所述连接绳(124)的一端与所述上翻转板(123)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绳(124)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122)与所述支撑板(7)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锚杆(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端帽(15),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通孔(3)并嵌设在所述嵌固盲孔(14)时,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1)内的所述端帽(15)内的下端面与所述驱动杆(4)的上端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锚杆(1)的上端周侧套设有弹性止浆塞(17),所述弹性止浆塞(17)的上表面设置有卡槽(18),所述端帽(15)的顶板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卡环(16),所述卡环(16)设置在所述中空锚杆(1)的周侧,所述卡环(16)与卡槽(18)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帽(15)布设有注浆孔(19),所述注浆孔(19)与所述中空锚杆(1)的内部连通;
所述中空锚杆(1)的侧壁布设有出浆孔(20),且所述中空锚杆(1)的外侧壁设置有倒刺(21),所述中空锚杆(1)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块(2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89716.3A CN11655637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89716.3A CN11655637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56370A true CN116556370A (zh) | 2023-08-08 |
Family
ID=8749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89716.3A Pending CN11655637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55637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1594A (zh) * | 2023-10-13 | 2023-11-17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789716.3A patent/CN11655637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1594A (zh) * | 2023-10-13 | 2023-11-17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
CN117071594B (zh) * | 2023-10-13 | 2023-12-22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422779U (zh) | 一种侧向支撑让压式注浆锚杆 | |
CN116556370A (zh) | 一种深基坑土层锚杆用的支护装置 | |
CN109441507B (zh) | 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二次支护注浆锚杆 | |
CN210396781U (zh) | 一种隧道施工加固锚杆 | |
CN110566257B (zh) | 一种柔性锚杆 | |
CN103321222A (zh) | 一种可回收式锚杆、承压板式锚桩及锚固方法 | |
CN201372437Y (zh) | 一种可回收锚杆装置 | |
CN105626109B (zh) | 一种具有重复施加预应力的锚索支护的方法 | |
CN206189405U (zh) | 一种可回收自锚固锚索组件 | |
CN208605210U (zh) | 一种新型注浆锚固系统 | |
CN214616609U (zh) | 一种止浆塞 | |
CN203361147U (zh) | 一种可回收式锚杆及承压板式锚桩 | |
CN215860255U (zh) | 一种防溢浆自胀自封套及柔性注浆锚杆 | |
CN206942798U (zh) | 一种煤壁片帮锚杆辅助锚固装置 | |
CN214993811U (zh) | 一种基坑锚索孔口装置 | |
CN204511482U (zh) | 一种麻花式可回收锚杆 | |
CN212104063U (zh) | 灌浆式双锚头锚杆 | |
CN207646732U (zh) | 分段自紧式锚杆 | |
CN113969798B (zh) | 一种用于煤矿巷道顶板支护的锚固装置 | |
CN221481962U (zh) | 一种结构型防冲锚杆 | |
CN221002813U (zh) | 一种煤巷掘进锚网索支护前探支护 | |
CN105298515A (zh) | 注浆反底拱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 | |
CN217925807U (zh) | 一种注浆锚索封堵装置 | |
CN111577358A (zh) | 一种膨胀锚杆 | |
CN205349391U (zh) | 一种全长锚固锚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