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6369A - 防丢绳 - Google Patents
防丢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46369A CN116546369A CN202310491623.2A CN202310491623A CN116546369A CN 116546369 A CN116546369 A CN 116546369A CN 202310491623 A CN202310491623 A CN 202310491623A CN 116546369 A CN116546369 A CN 1165463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wire
- section
- sleeve
- elastic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3739 ne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7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624 ear auri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33—Cables or cables storage, e.g. cable re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丢绳,用于将一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至一元件,无线耳用音频器包括塞入使用者耳朵的一耳塞部和显露于使用者耳朵外的一耳柄,包括:至少一套接件,用于套设至耳柄,套接件包括:一软性套管,包括位于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部和位于软性套管内部且沿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的一通孔;一弹性线,收容于通孔且具有从通孔延伸出两个端部的显露段,软性套管能绕着弹性线翻滚,软性套管和显露段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以收容耳柄;一纵长的连接线,连接线的一端与显露段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用以与元件连接。本发明的防丢绳组装至无线蓝牙耳机外时不易缠绕打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丟绳,尤其是指一种无线耳用音频器的防丢绳。
【背景技术】
无线蓝牙耳机通常包括塞入使用者耳朵的一耳塞部和显露于使用者耳朵外的一把柄部,现有的一种防丢绳仅由一弹性绳制成,所述防丢绳包括由所述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围绕形成的两个封闭的收容环和与位于两个所述收容环之间且与两个所述收容环一体连接的一中间段,每一所述收容环用以收容一个所述无线蓝牙耳机的所述把柄部,为了将所述收容环连接至所述把柄部,需要将所述收容环自下往上套设至所述把柄部。
然而,在将所述收容环自下往上套设至所述把柄部的过程中,由于所述防丢绳的弹性,所述收容环会贴合至所述把柄部的外表面,使得所述收容环从下往上移动时会于所述把柄部的外表面进行翻滚,而所述收容环的翻滚容易带动与其连接的所述中间段也进行同圈数甚至更多圈数翻滚,使得所述中间段翻滚入所述收容环内,造成所述防丢绳严重缠绕打结的情况出现。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防丢绳,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至无线蓝牙耳机外时,减少缠绕圈数,或不易缠绕打结的防丢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丢绳,用于将一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至一元件,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包括塞入使用者耳朵的一耳塞部和显露于使用者耳朵外的一耳柄,包括:至少一套接件,用于套设至所述耳柄,所述套接件包括:一软性套管,包括位于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部和位于所述软性套管内部且沿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的一通孔;一弹性线,收容于所述通孔且具有从所述通孔延伸出两个所述端部的显露段,所述软性套管能绕着所述弹性线翻滚,所述软性套管和所述显露段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以收容所述耳柄;一纵长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显露段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用以与所述元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线具有弹性,所述显露段具有从其中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一段及自另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彼此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由所述第一段一体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防丢绳还包括至少一套环,所述套环套设在所述显露段,且能绕着所述显露段旋转,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环,以与所述显露段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为硬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的材质为陶瓷或铁氟龙。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具有内环边缘与外环边缘,所述内环边缘与所述外环边缘之间的厚度不大于所述软性套管的外周表面超出所述显露段的外周表面的直线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线套设在所述套环上,能沿着所述套环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耳柄周长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线是通过具有两个自由端的弹力线,且通过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的线圈结构,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一绳结,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显露段或者收容于所述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软性套管具有弹性,所述弹性线的伸缩弹性大于所述软性套管的伸缩弹性。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的形状与所述弹性线在同样的横截面上的形状不同,所述弹性线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软性套管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圆环设置,所述软性套管的外径不大于2mm,所述弹性线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元件为另一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所述防丢绳具有两个所述套接件,两个所述套接件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各自的两个所述耳柄,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显露段具有从其中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一段及自另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彼此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第一段一体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防丢绳还包括两个套环,两个所述套环一一对应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且能分别绕对应的所述显露段旋转,所述连接线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套环,以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线的两端一一对应套设在两个所述套环上,且所述连接线的两端能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套环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套接件分别设有一磁性元件,所述磁性元件设于对应的所述软性套管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孔外,两个所述套接件中的两个磁性元件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防丢绳还包括一收束件,所述收束件包括一定位部和一卡接部,所述定位部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限位空间,所述卡接部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卡接空间和与所述卡接空间连通的一缺口,所述限位空间与所述卡接空间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卡接空间,而与所述卡接部卡紧。
进一步的,所述防丢绳还包括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的两个磁吸元件,每一所述磁吸元件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穿孔,所述连接线设有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突部,其中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一个所述限位突部和与其中一个所述套接件之间,另外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另一个所述限位突部和另一个所述套接件之间,所述限位突部限制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至两个所述限位突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突部为通过在所述连接线上打结而形成的一绳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防丢绳还包括两个弹性套筒和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的两个磁吸元件,每一所述弹性套筒配有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每一所述弹性套筒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通槽及收容所述磁吸元件的一收容槽,所述磁吸元件塞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而将对应的所述弹性套筒定位在所述连接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收容槽与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弹性套筒将所述连接线夹紧于两者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线的长度足够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所述防丢绳设有套设于所述弹性线外的所述软性套管,让所述软性套管与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外的所述耳柄直接接触,而连接另一所述元件的所述连接线,则与所述弹性线的所述显露段连接,由于所述弹性线的弹性所在,可以将所述套接件套设于周长不同的所述耳柄外,以提高所述防丢绳的适配性,且所述软性套管会贴合至所述耳柄的表面,在将所述弹性线及其外的所述软性套管从下往上套设于所述耳柄时,所述软性套管会于所述耳柄的外表面进行翻滚,而所述软性套管绕着所述弹性线翻滚,所述软性套管的翻滚不会直接带动与其分体设置的所述弹性线的翻滚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圈数,使得与所述弹性线连接的所述连接线更少程度地翻滚入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软性套管的软性使得所述软性套管在翻滚时不会损坏所述耳柄与其接触的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防丢绳的其中一个套接件在对应的无线耳用音频器插入其收容空间前后的变化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防丢绳的套接件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防丢绳的其他实施例在与图4同样的剖切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二实施例与一个夹持件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8为图7中连接有夹持件的防丢绳与一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中的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11为图10中C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防丢绳的其他实施例在与图12同样的剖切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四实施例与一个夹持件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15为图14中连接有夹持件的防丢绳与一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16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中的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18为图17中D的放大图;
图19为图17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套设于使用者脖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20为图17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缠绕于使用者手腕的使用状态图;
图21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中E的放大图;
图23为图21中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24为图23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套设于使用者脖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25为图23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缠绕于使用者手腕的使用状态图;
图26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7为图26中的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28为图27的局部剖视图;
图29为图27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套设于使用者脖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30为图27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缠绕于使用者手腕的使用状态图;
图31为本发明防丢绳的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2为图31中的防丢绳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33为图32中F的放大图;
图34为图33的剖视图;
图35为图32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套设于使用者脖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36为图32与两个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的防丢绳的连接线缠绕于使用者手腕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6所示,为本发明的防丢绳的八个实施例,所述防丢绳用于连接至至少一个无线耳用音频器7,通过所述防丢绳与使用者身体上的衣物、或者使用者的耳垂、或者使用者的脖子、或者使用者的手腕连接,以防止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时,或者不用时直接丢失。
如图2、图8、图10、图15、图17、图23、图27和图32所示,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包括塞入使用者耳朵的一耳塞部71和显露于使用者耳朵外的一耳柄72。所述耳柄72用以与所述防丢绳连接。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所述耳柄72呈圆柱形设置,用以与所述防丢绳连接。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耳柄72呈矩形体设置。
如图1、图7、图9、图14、图16、图21、图26和图31所示,本发明的防丢绳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件1和与所述套接件1连接的呈纵长的一连接线2。其中所述套接件1直接或间接连接于所述连接线2的一端,所述套接件1用于套设至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所述耳柄72外(详见如图2、图8、图10、图15、图17、图23、图27和图33),而所述连接线2的另一端则与一元件连接,由此可知,所述连接线2用以将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与所述元件相互连接在一起。
如图1、图7、图9、图14、图16、图21、图26和图31所示,本发明的所述套接件1包括一软性套管11和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穿过所述软性套管11的一弹性线12,所述弹性线12用于与所述连接线2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大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所述软性套管11可以沿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位移。所述软性套管11包括位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部111和位于所述软性套管11内部且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的一通孔112,所述通孔112供所述弹性线12穿过。所述弹性线12具有收容于所述通孔112的一收容段121和与所述收容段121的两端连接的一显露段122,也即所述显露段122显露于所述软性套管11外,且所述显露段122与所述收容段121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一线圈结构,换言之,所述弹性线12为由所述显露段122和所述收容段121围设形成的所述线圈结构,将所述弹性线12收容于所述通孔112的部分定义为所述收容段121,而所述弹性线12凸伸出所述软性套管11的部分定义为所述显露段122。由于所述显露段122和所述收容段121围设形成的所述线圈结构,使得套设于所述收容段121外的所述软性套管11与所述显露段122围绕形成一收容空间13,所述收容空间13用以收容所述耳柄72,使得所述套接件1套设在所述耳柄72上,所述显露段122与所述连接线2直接或间接连接。
如图2、图8、图10、图15、图17、图23、图27和图32所示,本发明的所述软性套管11用于围绕所述耳柄72,并直接与所述耳柄72的表面接触,而所述软性套管11的软性使得所述软性套管11不会损坏所述耳柄72与其接触的表面。所述弹性线12穿过所述软性套管11,以让所述软性套管11根据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对应发生形变,由于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所在,所述软性套管11会贴合至所述耳柄72的表面,同样的,所述弹性线12也围绕所述耳柄72设置,利用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可以将所述套接件1套设于周长不同的所述耳柄72外,以提高所述防丢绳的适配性。当所述耳柄72未插入所述收容空间13时,所述收容空间13呈不规则设置,而当所述耳柄72插入所述收容空间13时,所述收容空间13利用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由原来的不规则形撑展变为适配所述耳柄72的外周表面的形状,以将所述套接件1套设于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详见图4)。
如图2、图8、图10、图15、图17、图23、图27和图32所示,本发明的所述软性套管11因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而贴至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使得所述软性套管11自下往上套设于所述耳柄72,所述软性套管11会绕其长度延伸方向滚动,但由于所述软性套管11与所述弹性线12分体设置,所述软性套管11能绕着所述弹性线12翻滚,所述弹性线12不容易随同套设于其外的所述软性套管11滚动,避免与所述弹性线12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所述连接线2翻滚入所述收容空间13,而造成所述连接线2与所述弹性线12之间的缠绕、打结。
如图1、图7、图9、图14、图16、图21、图26和图31所示,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所述软性套管11具有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进行收缩,且其弹性小于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当然所述软性套管11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横截方向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弹性。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软性套管11可以不具有弹性。
如图3、图4、图8、图11、图12、图15、图18、图23、图28和图34所示,本发明的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耳柄72周长的一半。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大于所述耳柄72周长的一半,具体的,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为20mm至22mm,该长度比较适配目前市面上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所述耳柄72。
如图1、图7、图9、图14、图16、图21、图26和图31所示,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线12为橡筋线,所述橡筋线采用进口橡筋丝为芯,由优质双股纤维丝(涤纶丝或锦纶丝,又名特多龙丝或尼龙丝)双包覆而成。
如图1、图7、图9、图14、图16、图21、图26和图31所示,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2具有弹性,以在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处掉落时起到缓冲作用,也可避免强力拉扯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对使用者的耳朵造成的伤害以及减少以此带来的痛感,也可避免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因其重力直接坠落于其它物品上而损坏。
耳柄72如图5所示,所述软性套管11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圆环设置,所述圆环的内径为1mm,所述圆环的外径不大于2mm。由于所述软性套管11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圆环设置,可知,所述通孔112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且所述通孔112的直径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保持一致,也即所述通孔112为直径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保持不变的一圆形通孔112,其中所述通孔112的直径为1mm,而所述弹性线12在垂直于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为圆形,且所述弹性线12横截面的形状沿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保持一致,且所述弹性线12的圆形横截面的直径小于1mm,以将所述弹性线12收容于所述通孔112,并以致所述软性套管11能沿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位移。该段所述软性套管11的结构以及所述弹性线12的结构可以运用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
如图6所示,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2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弹性线12在垂直于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具体的,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2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且所述通孔112横截面的形状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保持一致,也即所述通孔112为直径沿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保持不变的一圆形通孔112,其中所述通孔112的直径为1mm,而所述弹性线12在垂直于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具体为长方形,且所述弹性线12的横截面的形状沿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也保持一致,具体的,所述弹性线12的矩形横截面的长边为0.9mm,短边为0.6mm。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弹性线12的矩形横截面与所述耳柄72外表面呈平面接触,使得矩形截面的所述弹性线12更不容易随同设有圆形通孔112的所述软性套管11进行翻滚。该段所述软性套管11的结构以及所述弹性线12的结构可以运用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防丢绳具有两个所述套接件1和与两个所述套接件1直接连接的一所述连接线2,具体的,所述套接件1中的所述显露段122具有从其中一个所述端部111延伸出的一第一段1221及自另一个所述端部111延伸出的一第二段1222,所述第一段1221和所述第二段1222固定连接形成一连接部123,所述连接线2的两端分别自对应的所述套接件1的所述第一段1221一体延伸形成,而使得所述连接线2与两个所述套接件1直接连接,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套接件1的两个所述弹性线12和所述连接线2为一根连续延伸的线的不同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3为由所述第一段1221和所述第二段1222缠绕形成的一绳结,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所述绳结而调节所述收容空间13的大小,以适配不同大小的所述耳柄72,当然,一般情况下,靠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是不需要打开为绳结的所述连接部123。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元件为另一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形成的两个所述收容空间13中,当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两个所述耳塞部71塞入使用者的两个耳朵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足够绕至使用者的脖子的后方,此时若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也可因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而不会直接丢失。
如图7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防丢绳具有一个所述套接件1和与所述套接件1直接连接的一所述连接线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元件为一夹持件8,所述夹持件8用以夹持使用者身体上的衣物或使用者的耳垂,当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时,因所述夹持件8夹持于使用者的衣物或使用者的耳垂等,而保证与所述夹持件8间接连接的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不会直接丢失。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接件1和所述夹持件8分别与所述连接线2的两端直接连接,且所述连接线2与所述套接件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套接件1的连接方式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也即所述连接线2与所述套接件1连接的一端自所述显露段122的所述第一段1221一体延伸形成,具体详见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如图9至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述防丢绳具有两个所述套接件1、一个所述连接线2以及将两个所述套接件1与所述连接线2间接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套环3,具体的,所述连接线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环3直接连接,而两个所述套环3再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套接件1的所述显露段122直接连接,以将所述连接线2与两个所述套接件1间接连接在一起。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元件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一致,为另一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形成的两个所述收容空间13中,当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两个所述耳塞部71塞入使用者的两个耳朵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足够绕至使用者脖子的后方,此时若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也可因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而不会直接丢失。
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套环3包括一内环边缘31和一外环边缘32。每一所述套环3套设在对应的所述套接件1的所述显露段122,且能绕着对应的所述显露段122旋转,也即所述显露段122穿过所述套环3而与所述套环3直接连接,其中所述内环边缘31与所述外环边缘32之间的厚度T2不大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外周表面超出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的直线距离D1,且所述软性套管11的管壁的厚度T1大于所述内环边缘31与所述外环边缘32之间的厚度T2,使得所述套环3可以卡接于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之间或者于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之间,容易旋转活动。所述连接线2的一端穿过所述套环3,且围绕所述套环3周长方向的一部分设置,以与所述套环3直接连接,且能绕着所述套环3旋转,换言之,所述连接线2套设在所述套环3上,由于所述套接件1通过所述套环3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使得即使所述套接件1的所述弹性线12发生翻滚时,与所述弹性线12分体设置的所述连接线2也不容易甚至不会随同所述弹性线12翻滚,而最多带动所述套环3的翻滚,而所述连接线2因其重力作用,只会在所述套环3翻滚的过程中,保持在所述套环3周长延伸方向上一特定的位置,所述连接线2能沿着所述套环3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进一步防止所述连接线2缠绕打结,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环3供所述弹性线12和所述连接线2穿过,也即所述弹性线12对应的部分和所述连接线2对应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套环3的内环边缘31以内,且所述弹性线12与所述连接线2之间还留有间隙,以避免所述弹性线12与所述连接线2相互缠绕在一起。
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线12为具有两个自由端的弹力线,且通过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的所述线圈结构,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一连接部123,所述连接部123位于所述显露段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3为一绳结。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3位于所述收容段121,也即收容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所述通孔112中,以防止所述连接部123与所述套环3干涉,进而避免所述套环3不能旋转,或者避免所述弹性线12的所述连接部123与所述连接线2干涉,而缠绕在一起。
如图13所示,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环边缘31与所述外环边缘32之间的厚度T3小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外周表面超出任一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的直线距离D2,使得所述套环3可以卡接于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之间旋转活动。
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套环3为硬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且其摩擦系数低,具体的,所述套环3的材质为陶瓷或铁氟龙,使得所述套环3的外表面光滑设置,而所述套环3与所述显露段122之间因非常小的摩擦力而产生打滑现象,以致所述显露段122翻滚不容易甚至不会带动所述套环3的翻滚,同时所述套环3的外表面光滑设置,即使所述套环3绕所述显露段122发生旋转时,也能防止所述套环3刮擦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
如图14至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述防丢绳具有一个所述套接件1、一个所述连接线2以及将所述套接件1与所述连接线2间接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所述套环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元件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一致,为所述夹持件8,所述夹持件8用以夹持使用者身体上的衣物或使用者的耳垂等,以防止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时直接丢失。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2的一端通过所述套环3与所述套接件1间接连接,所述连接线2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持件8直接连接,而所述套环3与所述套接件1之间的连接关系、所述连接线2与所述套环3之间的连接关系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6至图20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所述第五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五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的每一所述套接件1还设有一磁性元件14,所述磁性元件14设于对应的所述软性套管11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孔112外,具体的,所述软性套管11于所述通孔112外侧设有收容所述磁性元件14的一容纳空间113,所述容纳空间113与所述通孔112间隔设置,所述容纳空间113贯穿所述软性套管11,以供所述磁性元件14自外往内安装至所述容纳空间113,且使用者可通过所述容纳空间113将所述磁性元件14拿出以更换,两个所述套接件1中的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当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时,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一缠绕空间21。其余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套接件1上设置的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可以均是磁铁,或者一个是磁铁,另一个是可被磁铁吸附的材质制成。其余结构与本发明的所述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9所示,当所述第五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先将所述连接线2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并将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胸前,再通过两个所述套接件1中的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的相互吸引,而将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所述缠绕空间21,此时使用者的脖子刚好收容于所述缠绕空间21,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是大于使用者的脖围,以将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进而防止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此时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求,而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后背。无线耳用音频器7
如图20所示,当所述第五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还可通过将所述连接线2先缠绕于使用者的手腕,且所述连接线2长度可以单圈或多圈绕在使用者的手腕,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是大于使用者手腕的腕围的,最后再将两个所述套接件1的两个所述软性套管11裸露出来,再通过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缠绕空间21,此时相当于使用者的手腕收容在由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的所述缠绕空间21中,以将所述防丢绳及其上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手腕,进而防止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2不缠绕在使用者手腕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是足够让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同时塞入使用者的耳朵。
如图21至图2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所述第六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的区别在于:所述防丢绳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线2的一收束件4,所述收束件4包括一定位部41和一卡接部42,所述定位部41设有供所述连接线2穿过的一限位空间411,且所述定位部41围绕所述连接线2的周长设置,所述限位空间411在垂直于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略大于、或等于、或略小于所述连接线2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使得所述收束件4可以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移,所述卡接部42设有供所述连接线2穿过的一卡接空间421和与所述卡接空间421连通的一缺口422,所述卡接空间421通过所述缺口422与外界连通,所述连接线2可以通过所述缺口422进入所述卡接空间421,而与所述卡接部42卡紧,所述卡接部42围绕所述连接线2的部分周长设置,所述连接线2周长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缺口422显露于外界,所述限位空间411与所述卡接空间421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线2设有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411的一第一段22和收容于所述卡接空间421的一第二段23,所述连接线2于所述第一段22和所述第二段23之间围绕形成一环绕空间24。其余结构与本发明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4所示,当所述第六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可以先将所述连接线2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并将连接至所述连接线2的所述收束件4移动至使用者的脖子的前方,再将所述连接线2的一部分自所述缺口422进入所述卡接空间421而被所述卡接部42卡紧,使得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此时使用者的脖子已收容于所述环绕空间24,且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大于使用者的脖子的脖围,而所述连接线2则挂于使用者的脖子,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因与挂于使用者的脖子所述连接线2连接以可防止丢失,此时按照使用者需求,可将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后背以。
如图25所示,当所述第六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可以先将所述连接线2缠绕于使用者的手腕,并将连接至所述连接线2的所述收束件4移动至所述手腕的外侧,再将所述连接线2的一部分自所述缺口422进入所述卡接空间421而被所述卡接部42卡紧,使得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此时使用者的手腕已位于所述环绕空间24,且所述环绕空间24所在的所述连接线2长度可以单圈或多圈绕在使用者的手腕,此时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手腕,而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则可挂于使用者手腕以防止丢失,此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大于使用者手腕的腕围。
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收束件4可以与所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三实施例、所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所述连接线2连接,所述收束件4与所述连接线2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六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如图26至图30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所述第七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的区别在于:所述防丢绳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连接线2的两个磁吸元件5,每一所述磁吸元件5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穿孔51,在垂直于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两个所述穿孔51的横截面积均稍微大于所述连接线2的横截面积,使得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能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移,所述连接线2设有沿其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突部25,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分别邻近所述连接线2的两端设置,由所述第一实施例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接件1直接连接,所以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也分别邻近两个所述套接件1设置,在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其中一个所述磁吸元件5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一个所述限位突部25和一个所述套接件1之间,另一所述磁吸元件5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另一个所述限位突部25和另一个所述套接件1之间,在垂直于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任一所述限位突部25的横截面积大于任一所述穿孔51的横截面积,以限制任一所述磁吸元件5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至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之间。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可以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使得所述连接线2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之间的部分围绕形成一环绕空间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突部25为通过在所述连接线2上打结而形成的一绳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可以均是磁铁,或者一个是磁铁,另一个是可被磁铁吸附的材质制成。其余结构与本发明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9所示,当所述第七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可以先将所述连接线2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并将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胸前,再通过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的相互吸引,而将所述连接线2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之间的部分围绕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使用者的脖子刚好收容于所述环绕空间24,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大于使用者的脖围,以将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进而防止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此时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求,而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后背。
如图30所示,当所述第七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还可通过将所述连接线2先缠绕于使用者的手腕,且所述连接线2长度可以单圈或多圈绕在使用者的手腕,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是大于使用者手腕的腕围的,最后再将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裸露出来,再通过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此时相当于使用者的手腕收容在由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的所述环绕空间24中,以将所述防丢绳及其上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手腕,进而防止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2不缠绕在使用者手腕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也是足够让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同时塞入使用者的耳朵。
在别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可以与所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三实施例、所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所述连接线2连接,所述磁吸元件5与所述连接线2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七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如图31至图3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所述第八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防丢绳的区别在于:所述防丢绳还包括两个弹性套筒6和两个磁吸元件5。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套设于所述连接线2,且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弹性套筒6具有供所述连接线2穿过的一通槽61和收容所述磁吸元件5的一收容槽62,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通槽61与所述收容槽62相互连通,共同形成一个直通槽,所述直通槽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线2的尺寸,使得所述弹性套筒6能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移。在所述连接线2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对应的所述通槽61的情况下,再将其中一个所述磁吸元件5塞入其中的一个所述弹性套筒6对应的所述收容槽62,另一个所述磁吸元件5塞入另一个所述弹性套筒6对应的所述收容槽62,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分别挤压对应的所述弹性套筒6和所述连接线2,使得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分别被夹设于对应的所述弹性套筒6和所述连接线2之间,进而将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并限制所述弹性套筒6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弹性套筒6定位在所述连接线2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定位在邻近所述连接线2两端的位置,也即定位在邻近两个所述套接件1的地方。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可以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使得所述连接线2位于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之间的部分围绕形成一环绕空间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吸元件5呈实心圆柱体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可以均是磁铁,或者一个是磁铁,另一个是可被磁铁吸附的材质制成。
在别的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弹性套筒6的所述通槽61与所述收容槽62可以不连通,当所述连接线2收容于所述通槽61,所述磁吸元件5也收容于所述收容槽62中时,位于所述磁吸元件5和所述连接线2之间的所述弹性套筒6部分,由于弹性存在,也会因所述磁吸元件5的塞入挤压所述弹性套筒6,使其发生形变,使得所述磁吸元件5能间接挤压所述连接线2,进而由所述连接线2和所述弹性套筒6的双向挤压,而将所述磁吸元件5、所述弹性套筒6定位在所述连接线2的特定位置。
如图35所示,当所述第八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可以先将所述连接线2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并将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胸前,再通过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的相互吸引,而将所述连接线2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之间的部分围绕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使用者的脖子刚好收容于所述环绕空间24,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大于使用者的脖围,以将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进而防止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此时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求,而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后背。
如图36所示,当所述第八实施例中的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中脱离时,也即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还可通过将所述连接线2先缠绕于使用者的手腕,且所述连接线2长度可以单圈或多圈绕在使用者的手腕,可知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是大于使用者手腕的腕围的,最后再将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及对应的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裸露出来,再通过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此时相当于使用者的手腕收容在由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的所述环绕空间24中,以将所述防丢绳及其上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挂于使用者的手腕,进而防止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丢失。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2不缠绕在使用者手腕时,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也是足够让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同时塞入使用者的耳朵。
在别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弹性套筒6、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还可以与所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三实施例、所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所述连接线2连接,所述磁吸元件5与所述连接线2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八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防丢绳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防丢绳设有套设于所述弹性线12外的所述软性套管11,让所述软性套管11与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外的所述耳柄72直接接触,而连接另一所述元件的所述连接线2,则与所述弹性线12的所述显露段122连接,由于所述弹性线12的弹性所在,可以将所述套接件1套设于周长不同的所述耳柄72外,以提高所述防丢绳的适配性,且所述软性套管11会贴合至所述耳柄72的表面,在将所述弹性线12及其外的所述软性套管11从下往上套设于所述耳柄72时,所述软性套管11会于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进行翻滚,而所述软性套管11绕着所述弹性线12翻滚,所述软性套管11的翻滚不会直接带动与其分体设置的所述弹性线12的翻滚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圈数,使得与所述弹性线12连接的所述连接线2更少程度地翻滚入所述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软性套管11的软性使得所述软性套管11在翻滚时不会损坏所述耳柄72与其接触的表面。
2),所述连接线2具有弹性,以在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处掉落时起到缓冲作用,也可避免强力拉扯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对使用者的耳朵造成的伤害以及减少以此带来的痛感,也可避免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因其重力直接坠落于其它物品上而损坏。
3)所述通孔112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矩形,而所述弹性线12在垂直于所述弹性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中由于所述弹性线12的矩形横截面与所述耳柄72外表面呈平面接触,使得矩形截面的所述弹性线12更不容易随同设有圆形通孔112的所述软性套管11进行翻滚。
4)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足够绕至使用者脖子的后方,此时若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均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也可因所述连接线2挂于使用者的脖子而不会直接丢失。
5)所述元件为所述夹持件8,所述夹持件8用以夹持使用者身体上的衣物或使用者的耳垂等,当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从使用者的耳朵掉落时,因所述夹持件8夹持于使用者的衣物或使用者的耳垂,而保证与所述夹持件8间接连接的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不会直接丢失。
6)所述套环3的所述内环边缘31与所述外环边缘32之间的厚度T1不大于所述软性套管11的外周表面超出任一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的直线距离D1,使得所述套环3可以卡接于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之间或者于所述显露段122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之间,容易旋转活动。
7)所述连接线2套设在所述套环3上,由于所述套接件1通过所述套环3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使得即使所述套接件1的所述弹性线12发生翻滚时,与所述弹性线12分体设置的所述连接线2也不容易甚至不会随同所述弹性线12翻滚,而更多是带动所述套环3的翻滚,而所述连接线2因其重力作用,只会在所述套环3翻滚的过程中,保持在所述套环3周长延伸方向上一特定的位置,另外所述连接线2能沿着所述套环3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进一步防止所述连接线2缠绕打结。
8)所述套环3为硬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且其摩擦系数低,具体的,所述套环3的材质为陶瓷或铁氟龙,使得所述套环3的外表面光滑设置,而所述套环3与所述显露段122之间因非常微小的摩擦力而产生打滑现象,以致所述显露段122翻滚不容易甚至不会带动所述套环3的翻滚,同时所述套环3的外表面光滑设置,即使所述套环3绕所述显露段122发生旋转时,也能防止所述套环3刮擦所述耳柄72的外表面。
9)所述磁性元件14设于对应的所述软性套管11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孔112外,两个所述套接件1中的两个所述磁性元件14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此时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所述缠绕空间21,通过将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收容于所述缠绕空间21,也即将所述连接线2缠绕于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使得在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1内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因挂持于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而不会丢失,携带方便,且无需另外设置收容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收纳元件。10)所述连接线2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束件4的所述定位部41,所述连接线2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收束件4的所述缺口422进入所述收束件4的所述卡接空间421,从而使得所述连接线2形成供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伸入的所述环绕空间24,操作方便,且所述收束件4可以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移,以调节所述环绕空间24的大小,以适配不同使用者的手腕或脖子。
11)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于所述连接线2,两个所述磁吸元件5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此时所述连接线2围绕形成所述环绕空间24,通过将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收容于所述环绕空间24,也即将所述连接线2缠绕于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使得在使用者不使用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时,与所述连接线2连接的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因挂持于使用者的脖子或手腕而不会丢失,携带方便,且无需另外设置收容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7的收纳元件。
12)通过所述连接线2打结形成的所述限位突部25,以限制所述磁吸元件5沿所述连接线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至两个所述限位突部25之间,无需额外设置零件以限制所述磁吸元件5的位移,结构简单。
13)通过所述磁吸元件5塞入所述弹性套筒6和所述连接线2之间,使得所述弹性套筒6、所述连接线2分别挤压所述磁吸元件5,以将所述磁吸元件5、所述弹性套筒6设置在所述连接线2的特定位置,组装方式简单,且可便于所述磁吸元件5更换。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防丢绳,用于将一无线耳用音频器连接至一元件,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包括塞入使用者耳朵的一耳塞部和显露于使用者耳朵外的一耳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套接件,用于套设至所述耳柄,所述套接件包括:
一软性套管,包括位于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部和位于所述软性套管内部且沿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的一通孔;
一弹性线,收容于所述通孔且具有从所述通孔延伸出两个所述端部的显露段,所述软性套管能绕着所述弹性线翻滚,所述软性套管和所述显露段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以收容所述耳柄;
一纵长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显露段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用以与所述元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具有弹性,所述显露段具有从其中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一段及自另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彼此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由所述第一段一体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套环,所述套环套设在所述显露段,且能绕着所述显露段旋转,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环,以与所述显露段间接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为硬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的材质为陶瓷或铁氟龙。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具有内环边缘与外环边缘,所述内环边缘与所述外环边缘之间的厚度不大于所述软性套管的外周表面超出所述显露段的外周表面的直线距离。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套设在所述套环上,能沿着所述套环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耳柄周长的一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线是通过具有两个自由端的弹力线,且通过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的线圈结构,两个所述自由端彼此固定而形成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一绳结,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显露段或者收容于所述通孔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套管具有弹性,所述弹性线的伸缩弹性大于所述软性套管的伸缩弹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在垂直于所述软性套管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的形状与所述弹性线在同样的横截面上的形状不同,所述弹性线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矩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套管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圆环设置,所述软性套管的外径不大于2mm,所述弹性线在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矩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为另一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所述防丢绳具有两个所述套接件,两个所述套接件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无线耳用音频器各自的两个所述耳柄,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显露段具有从其中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一段及自另一个所述端部延伸出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彼此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第一段一体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套环,两个所述套环一一对应套设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且能分别绕对应的所述显露段旋转,所述连接线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套环,以与两个所述套接件各自的所述显露段间接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两端一一对应套设在两个所述套环上,且所述连接线的两端能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套环的周长延伸方向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套接件分别设有一磁性元件,所述磁性元件设于对应的所述软性套管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孔外,两个所述套接件中的两个磁性元件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收束件,所述收束件包括一定位部和一卡接部,所述定位部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限位空间,所述卡接部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卡接空间和与所述卡接空间连通的一缺口,所述限位空间与所述卡接空间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卡接空间,而与所述卡接部卡紧。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的两个磁吸元件,每一所述磁吸元件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穿孔,所述连接线设有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突部,其中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一个所述限位突部和与其中一个所述套接件之间,另外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限位于另一个所述限位突部和另一个所述套接件之间,所述限位突部限制所述磁吸元件沿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至两个所述限位突部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突部为通过在所述连接线上打结而形成的一绳结结构。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弹性套筒和能相互吸引而接合在一起的两个磁吸元件,每一所述弹性套筒配有一个所述磁吸元件,每一所述弹性套筒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一通槽及收容所述磁吸元件的一收容槽,所述磁吸元件塞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而将对应的所述弹性套筒定位在所述连接线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与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弹性套筒将所述连接线夹紧于两者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丢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长度足够绕至使用者的脖子后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91623.2A CN116546369A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防丢绳 |
TW112131238A TW202446093A (zh) | 2023-05-04 | 2023-08-18 | 防丟繩 |
JP2023146611A JP7609354B2 (ja) | 2022-09-13 | 2023-09-11 | 紛失防止ロープ |
US18/478,353 US20240365958A1 (en) | 2023-05-04 | 2023-09-29 | Anti-loss rop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91623.2A CN116546369A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防丢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46369A true CN116546369A (zh) | 2023-08-04 |
Family
ID=8745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91623.2A Pending CN116546369A (zh) | 2022-09-13 | 2023-05-04 | 防丢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546369A (zh) |
-
2023
- 2023-05-04 CN CN202310491623.2A patent/CN11654636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31265B2 (en) | Headphones with reduced tangling and methods | |
US8345913B2 (en) | Headphone with restraint and methods | |
US20100224714A1 (en) | Cord adjustment device | |
US20180077479A1 (en) | Wireless earbud lanyard | |
WO2015191724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headphone wires | |
CN219876033U (zh) | 防丢绳 | |
US20100068913A1 (en) | Coupler for holding a socket and plug of two electrical cords together | |
CN116546369A (zh) | 防丢绳 | |
CN220173394U (zh) | 防丢绳 | |
CN205081917U (zh) | 多耳挂切换式耳机 | |
TW202412530A (zh) | 防丟構件、防丟及收納組件 | |
TW202446093A (zh) | 防丟繩 | |
JP7609354B2 (ja) | 紛失防止ロープ | |
CN208623871U (zh) | 方便整理和收纳的磁吸式耳机 | |
AU2007101005B4 (en) | A display attachment for an earphone | |
US20190387302A1 (en) | Structure that prevents tangled wire | |
KR200342206Y1 (ko) | 귀걸이형 이어폰 코드 권취 장치 | |
KR100500218B1 (ko) | 휴대폰용 목걸이형 이어폰 | |
CN216905234U (zh) | 蓝牙耳机 | |
JP3207570U (ja) | イヤホンコードホルダ | |
KR200355142Y1 (ko) | 스테레오 이어폰 수납 케이스 | |
US20250213023A1 (en) | Anti-loss rope and anti-loss device | |
CN211606787U (zh) | 一种多功能蓝牙耳机 | |
JP3068990U (ja) | 携帯型リ―ル装置 | |
JP2005172058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