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9951A - 天线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天线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9951A
CN116529951A CN202080106456.XA CN202080106456A CN116529951A CN 116529951 A CN116529951 A CN 116529951A CN 202080106456 A CN202080106456 A CN 202080106456A CN 116529951 A CN116529951 A CN 116529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antenna
sliding medium
accommod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64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鹤
肖伟宏
普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29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9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和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馈电网络板以及滑动介质部;其中,反射板包括朝向馈电网络板设置的收容部,馈电网络板设置在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导体,第一导体和滑动介质部位于收容部内,滑动介质部位于第一导体与收容部之间,收容部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第一开口和收容部同向延伸。在本申请提供的天线一方面通过设置收容部使得反射板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可节约设计空间,使得天线的结构更简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收容部上设置第一开口,使得第一导体能够方便的放置于收容部内,使得天线的制备工艺更简单。

Description

天线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及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整个通信系统架构提出更加苛刻的技术要求,通信系统要求既要实现高效、快速、大容量通信,又要做到高度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电调天线是现今通信系统中天线的主流,移相器是电调天线的重要组成部件,现有的移相器、功分器和辐射振子通过线缆或是通过转接探针连接,这种结构各部件集成度不高,不利于天线的小型化、轻量化。并且现有的移相器集成化较低、零部件多、构较复杂,生产工序也会较多。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较少部件且安装便捷的天线。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馈电网络板以及滑动介质部。其中,反射板包括朝向馈电网络板设置的收容部,馈电网络板设置在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导体,第一导体和滑动介质部位于收容部内,滑动介质部位于第一导体与收容部之间,收容部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第一开口和收容部同向延伸。馈电网络板可为PCB板或者其他金属板。
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第一开口和收容部同向延伸,是指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第一开口与收容部整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整体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第一开口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为反射板的长度方向且为直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曲线。
在本申请中,收容部具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导体和滑动介质部位于收容空间内,第一导体与收容部之间通过滑动介质部相间隔,使得第一导体和收容部之间电性隔绝,两者之间没有电连接。在本申请中,滑动介质部可完全位于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内,滑动介质部也可以将部分自第一开口伸出收容空间而仅有部分位于收容空间内。
在本申请中反射板还用于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和收容部,收容部是反射板的一部分,即收容部也是射频地。移相器的部件包括第一导体、滑动介质部以及反射板(包括收容部),在该移相器中第一导体作为内导体,反射板作为外导体,也就是射频地,射频地是第一导体中信号的参考地,滑动介质部位于第一导体(内导体)和反射板(外导体)之间,通过滑动介质部移动改变与第一导体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第一导体与反射板之间的介电常数,从而改变第一导体中信号的相位,使得天线的垂直面波束形成特定的下倾角,馈电网络板可通过传动部件驱动滑动介质部移动以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其中第一导体中的信号所要改变的相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滑动介质部的滑动位置或者滑动介质部本身的材料介电常数。在本申请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通过设置收容部使反射板整体作为射频地,可减少零部件,节约设计空间,使天线的结构更简单。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收容部上设置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收容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体能够通过第一开口便捷地放置于收容部内,当馈电网络板位于反射板上时,将馈电网络板中的第一导体附近的部分结构适配收容部以及第一开口的结构来设置,可使得第一导体非常便利的放置在收容部内。
在本申请提供的天线一方面通过设置收容部使得反射板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可减少零部件,节约设计空间,使得天线的结构更简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收容部上设置第一开口,使得第一导体能够方便的放置于收容部内,使得天线的制备工艺更简单。
在本申请中,第一导体可为馈电网络板中任意需要改变信号相位的一段信号线。例如可为功分单元中的其中一段信号线,功分单元是指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信号或者将多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的功能单元。再例如第一导体也可以是馈电网络板中邻近辐射单元的一段信号线。在本申请中,第一导体可为带状线结构或者微带线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具有多个。当需要对馈电网络板中的多个第一导体中的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时,可在反射板上设有多个收容部,并分别设置对应的滑动介质部,而多个收容部的位置分布可根据馈电网络板中所要改变信号相位的多个第一导体的位置来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板还包括反射板本体,收容部为两个,两个收容部位于反射板本体的两侧。具体的,两个收容部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在反射板本体的两侧,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为反射板的宽度方向。其中,馈电网络板除第一导体的部分位于两个收容部的中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与反射板本体一体成型。可通过压铸或者冲压方式使得收容部与反射板本体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设置的收容部与反射板本体之间的电连续性更强,收容部与反射板本体共同作为移相器的外导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的部件包括位于反射板本体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部分反射板本体构成一个横截面为“U”字形槽的结构,也就是说收容部的横截面为“U”字形,收容部的横截面是指以垂直于收容部延伸方向的线剖切收容部所得到的剖面。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远离反射板的一端构成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馈电网络板位于反射板的同一侧。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且与反射板的长度相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内设有收容槽以及与收容槽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同向延伸,第一导体位于收容槽中。通过将第一导体设置在收容槽中,使滑动介质部在移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一导体中信号的相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更方便,有利于节约制造工艺时间和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馈电网络板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导体连接,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位于收容部外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第一段与反射板本体大致平行,第二段与第一侧壁大致平行且与反射板本体大致垂直,第 二段位于第一侧壁远离第二侧壁的一侧,第三段位于第一侧壁远离反射板本体的一侧且与反射板大致平行,第四段位于第三段和第一导体之间,且位于滑动介质部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走线适配收容部的结构,第一连接件越过第一侧壁远离反射板本体的一端而与滑动介质部中的第一导体电连接,当馈电网络板与反射板装配时,将第一连接件的第二段和第四段卡在第一侧壁的两侧,第一导体通过第一开口放置于收容部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在收容部的高度大于收容部的高度,此时滑动介质部可用于支撑第一连接件,以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侧壁间隔,避免电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在收容部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收容部的高度,可通过在反射板朝向馈电网络板的一侧设置绝缘介质部来支撑第一连接件,以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侧壁相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高度相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高度不相等。
为了适配不同形状的馈电网络板或者天线中其他部件结构,收容部可以设置在反射板的任意位置,且形状不限,数量不限,具体可参阅下述实施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为长条形,其中收容部位于反射板本体的中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位于反射板本体的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小于反射板本体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其中,滑动介质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可以与收容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不相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可以与第一开口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为弧形,其中弧形的曲率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应的,第一导体和滑动介质部也为弧形,且第一导体和滑动介质部的曲率与收容部的曲率适配,以使滑动介质部能够在收容部中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的横截面呈弧状。其中弧状包括圆弧状或者椭圆弧状,当收容部的横截面为圆弧状时,圆弧的弧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当第一开口的宽度需要较大时,收容部的横截面的弧度可设置的较小,有利于第一导体便捷地放置在收容部内。其中,收容部的横截面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其中外表面和内表面均为弧状,此时滑动介质部的横截面为与内表面适配的弧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表面可设置为矩形,该矩形对应第一开口的部分是不封闭的,此时滑动介质部的横截面为与该内表面适配的矩形,以使滑动介质部能顺利的在收容部内部滑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表面还可以为梯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口的壁上设有绝缘介质部,以用于避免第一连接件与收容部电接触。其中第一开口的壁是指与第一开口对应的部分收容部的侧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侧壁相较于第一侧壁靠近反射板本体的边缘设置,且第二侧壁比第一侧壁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的部件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位于反射板本体上,第四侧壁的一端与第三侧壁远离反射板本体的一端连接,第四侧壁的另一端向反射板本体的中心延伸。反射板本体的中心位于反射板本体中间部分,或者说反射板本体的中心位于反射板本体的边缘部分之间。其中,第四侧壁的另一端与反射板本体之 间的空隙即为第一开口。当馈电网络板的其他部分位于第一开口远离第三侧壁的一侧时,第一导体可顺利的通过第一开口进入收容部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反射板朝向第四侧壁的一侧设有绝缘介质部,绝缘介质部位于第三侧壁靠近反射板本体的中心的一侧,绝缘介质部和第四侧壁远离第三侧壁的一端之间构成第一开口,绝缘介质部可避免穿过第一开口的第一连接件与反射板电连接,也就是说绝缘介质部可起到绝缘支撑作用。其中绝缘介质部的高度可根据第一开口的宽度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的部件包括凹槽,凹槽具有底部,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底部位于反射板本体远离馈电网络板的一侧。其中,凹槽的开口即为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朝馈电网络板的一侧。第一连接件从反射板靠近馈电网络板的一侧经过第一开口向反射板的远离馈电网络板的一侧弯折,即延伸至收容部中,以连接位于收容部中的第一导体。该实施方式,可提高天线靠近馈电网络板的一侧的平整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设于凹槽内,且滑动介质部在凹槽深度方向的高度大于凹槽的深度。其中,凹槽深度方向为第三方向。也就说滑动介质部远离底部的一端凸出于反射板,可用于支撑馈电网络板,以使第一连接件与反射板间隔,避免电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反射板本体邻近凹槽的位置上设置绝缘介质部,绝缘介质部用于支撑馈电网络板,例如用于支撑第一连接件,以避免馈电网络板与反射板电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动介质子部和第二滑动介质子部,且在第一滑动介质子部朝向第二滑动介质子部的表面设有第一收容子槽,在第二滑动介质子部朝向第一滑动介质子部的表面设有第二收容子槽,第一收容子槽和第二收容子槽共同构成收容槽,第一导体设置在第一收容子槽和第二收容子槽中。该实施方式有利于将第一导体放置在滑动介质部内,在安装时可先将第一导体放置在第一收容子槽和第二收容子槽中,再将第一滑动介质子部与第二滑动介质子部压紧后一起放进收容部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和辐射单元设置在反射板本体的两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天线。该基站还包括:射频处理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基带处理单元通过射频处理单元与天线中的馈电网络板连接;天线用于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传输给射频处理单元,或者将射频处理单元的发射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发送出去。射频处理单元用于对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选频、放大、下变频处理,并将其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发送给基带处理单元,或者,用于将基带处理单元发送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经过上变频、放大,通过天线发送出去。基带处理单元用于对射频处理单元发送的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进行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射频处理单元与天线一体设置,天线被安装在抱杆或者铁塔上,射频处理单元与天线一体设置,基带处理单元位于天线的远端,且与射频处理单元通过电缆线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射频处理单元可与基带处理单元同时位于天线的远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的仰视图;
图5是本申请图3的D-D剖视图;
图6a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没有支撑架的结构的天线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图6a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图7的E-E剖视图;
图9a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馈电网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收容部、滑动介质部和馈电网络板的等效电路图的位置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滑动介质部相对第一导体移动的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滑动介质部相对第一导体移动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馈电网络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滑动介质部和馈电网络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滑动介质部和馈电网络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滑动介质部和第一导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图23的F-F剖视图;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馈电网络板和滑动介质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滑动介质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中的馈电网络板、反射板和滑动介质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英文简写和有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
射频地:射频地是指移相器中信号线传输的信号的参考地。
电连接:指电性连接,可以包括直接接触连接,或者耦合连接等方式的电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的移相器包括滑动介质部、第一导体和收容部,收容部是天线中反射板的一部分,将反射板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可节约设计空间,使得天线的结构更简化;还在收容部上设置第一开口,第一导体能够方便的通过第一开口放置于收容部内,使得天线的制备工艺更简单。
请参阅图1至图9b,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天线10,包括反射板100、馈电网络板200以及滑动介质部300。反射板100用于反射信号,提高天线10接收或者发射信号的灵敏度,把信号反射聚集在天线10的接收点上,不但大大增强了天线10的接收或者发射能力,还起到阻挡或者屏蔽来自反射板100后背侧的其它电波对信号的干扰作用,反射板100的材质可为金属。馈电网络板200用于把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馈送到辐射单元或者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发送到基站的信号处理单元。馈电网络板200中的电路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功分合路单元、滤波单元或者移相器(或者移相功分单元)等功能单元。馈电网络板200可为PCB板或者其他金属板。滑动介质部300具有一定的介电常数,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介电常数。
其中,反射板100包括朝向馈电网络板200设置的收容部400(如图6a所示),馈电网络板200设置在反射板100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导体210,第一导体210和滑动介质部300位于收容部400内,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与收容部400之间,收容部400具有第一开口410(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体210、滑动介质部300、第一开口410和收容部400同向延伸。
第一导体210、滑动介质部300、第一开口410和收容部400同向延伸,是指第一导体210、滑动介质部300、第一开口410与收容部400整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整体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一导体210、滑动介质部300、第一开口410沿第一方向A延伸(如图1和图7所示),其中第一方向A为反射板100的长度方向且为直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曲线。
在本申请中,收容部400有收容空间420(如图8所示),收容空间420与第一开口410连通,第一导体210和滑动介质部300位于收容空间420内,第一导体210与收容部400 之间通过滑动介质部300相间隔,使得第一导体210和收容部400之间电性隔绝,两者之间没有电连接。在本申请中,滑动介质部300可完全位于收容部400的收容空间420内,滑动介质部300也可以将部分自第一开口410伸出收容空间420而仅有部分位于收容空间420内(如图6a所示)。
在本申请中反射板100还用于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反射板100包括反射板本体110和收容部400,收容部400是反射板100的一部分,即收容部400也是射频地。请参阅图6a,移相器500的部件包括第一导体210、滑动介质部300以及反射板100(包括收容部400),在该移相器500中第一导体210作为内导体,反射板100作为外导体,也就是射频地,射频地是第一导体210中信号的参考地,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内导体)和反射板100(外导体)之间,通过滑动介质部300移动改变与第一导体210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第一导体210与反射板100之间的介电常数,从而改变第一导体210中信号的相位,使得天线10的垂直面波束形成特定的下倾角,馈电网络板200可通过传动部件驱动滑动介质部300移动以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其中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所要改变的相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滑动介质部300的滑动位置或者滑动介质部300本身的材料介电常数。在本申请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通过设置收容部400使反射板100整体作为射频地,可减少零部件,节约设计空间,使天线10的结构更简单。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收容部400上设置第一开口410,第一开口410与收容部400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体210能够通过第一开口410便捷地放置于收容部400内,当馈电网络板200位于反射板100上时,将馈电网络板200中的第一导体210附近的部分结构适配收容部400以及第一开口410的结构来设置,可使得第一导体210非常便利的放置在收容部400内。
在本申请提供的天线10一方面通过设置收容部400使得反射板100作为移相器的射频地,无需额外的部件来作为射频地,可减少零部件,节约设计空间,使得天线10的结构更简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收容部400上设置第一开口410,使得第一导体210能够方便的放置于收容部400内,使得天线10的制备工艺更简单。
在本申请中,第一导体210可为馈电网络板200中任意需要改变信号相位的一段信号线。例如可为功分单元中的其中一段信号线,功分单元是指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信号或者将多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的功能单元。再例如第一导体210也可以是馈电网络板200中邻近辐射单元的一段信号线。在本申请中,第一导体210可为带状线结构或者微带线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具有多个。当需要对馈电网络板200中的多个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时,可在反射板100上设有多个收容部400,并分别设置对应的滑动介质部300,而多个收容部400的位置分布可根据馈电网络板200中所要改变信号相位的多个第一导体210的位置来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板100还包括反射板本体110,收容部400为两个,两个收容部40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的两侧。具体的,两个收容部400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在反射板本体110的两侧,其中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垂直,第二方向B为反射板100的宽度方向。其中,馈电网络板200除第一导体210的部分位于两个收容部400的中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收容部400为3个,两个收容部40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两侧,剩下一个收容部40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中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400与反射板本体110一体成型。可通过压铸或者冲压方式使得收容部400与反射板本体110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设置的收容部400与反射板本体110之间的电连续性更强,收容部400与反射板本体110共同作为移相器的外导体。
请再次参阅图6a和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400的部件包括位于反射板本体110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与位于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之间的部分反射板本体110构成一个横截面为“U”字形槽的结构,也就是说收容部400的横截面为“U”字形,收容部400的横截面是指以垂直于收容部400延伸方向的线剖切收容部400所得到的剖面,例如,当收容部40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A时,收容部400的横截面与第一方向A垂直。其中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端构成第一开口410(如图8所示),第一开口410与馈电网络板200位于反射板100的同一侧(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A,且与反射板100的长度相同,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内设有收容槽310以及与收容槽310连通的第二开口320(如图6a所示),第二开口320与第一开口410同向延伸,第一导体210位于收容槽31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导体210设置在收容槽310中,使滑动介质部300在移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一导体210中信号的相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更方便,有利于节约制造工艺时间和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板2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40,第一连接件240依次穿过第一开口410、第二开口320与第一导体210连接,第一连接件240的另一端位于收容部400外侧。
请参阅图6b,图6b是图6a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41、第二段242、第三段243以及第四段244,第一段241与反射板本体110大致平行,第二段242与第一侧壁440大致平行且与反射板本体110大致垂直,第二段242位于第一侧壁440远离第二侧壁450的一侧,第三段243位于第一侧壁440远离反射板本体110的一侧且与反射板本体110大致平行,第四段244位于第三段243和第一导体210之间,且位于滑动介质部3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40的走线适配收容部400的结构,第一连接件240越过第一侧壁440远离反射板本体110的一端而与滑动介质部300中的第一导体210电连接,当馈电网络板200与反射板100装配时,将第一连接件240的第二段242和第四段244卡在第一侧壁440的两侧,第一导体210通过第一开口410放置于收容部40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在收容部400的高度大于收容部400的高度,此时滑动介质部300可用于支撑第一连接件240,以使第一连接件240与第一侧壁440间隔,避免电接触。其中收容部400的高度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C分别与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C分别与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垂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在收容部400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收容部400的高度,可通过在反射板100朝向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设置绝缘介质 部来支撑第一连接件240,以使第一连接件240与第一侧壁440相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的高度相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0和第二侧壁450的高度不相等。
请参阅图9a,在本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板200还包括信号传输口220和连接线230,连接线230电连接在信号传输口220和第一连接件240之间,第一连接件240连接在连接线230与第一导体210之间。其中信号传输口220为天线10信号的输入输出端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线230、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导体210三者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体210至少为两个,一个第一连接件240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导体210(如图9a中的210a和210b);信号传输口220的信号通过依次通过连接线230、第一连接件240传输至至少两个第一导体210,或者至少两个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依次通过第一连接件240、连接线230传输至信号传输口220。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功分单元600包括连接线230、第一连接件240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导体2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210为两个,连接线230的信号通过第一连接件240分路到两个第一导体210中,或者两个第一导体210的信号通过第一连接件240合路到第一连接件240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210可以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以构成一路分三路或者三路以上的功分单元600,其中这三路或者三路以上的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可以由不同的传动部件拉动不同的滑动介质部300来改变信号相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210可根据实际电气性能需要设计成不同功分比和相位。在本实施方式具有一个移相功分单元1100,移相功分单元1100包括滑动介质部300、收容部400以及包含第一导体210的功分单元600(如图9b所示),也就是说移相功分单元1100同时具有移相器和功分合路单元的两种功能单元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210为两个,两个第一导体210沿收容部400的延伸方向分布在收容部400中;第一连接件240与两个第一导体210连接,滑动介质部300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导体210与收容部400之间,滑动介质部300可从其中一个第一导体210滑动到另一个第一导体210的位置。滑动介质部300可以根据第一导体210中信号所要改变的相位的需求来滑动不同的位移距离。
具体的,请参阅图10a和图10b,图10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滑动介质部300移动改变相位的示意图,图10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滑动介质部300移动改变相位的示意图,为了能够清楚的看出滑动介质部300相对第一导体210移动的位置,在图10a和图10b中省略了收容部400。在图10a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导体210分别记为第一导体210a和第一导体210b,在未改变信号的相位前,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a与收容部400之间,当需要改变信号相位时,通过传动部件将滑动介质部300移动至第一导体210b与收容部400之间。在图10b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未改变信号的相位前,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a与收容部400之间,当需要改变信号相位时,通过传动部件将滑动介质部300移动至第一导体210a与第一导体210b中间的位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在第一方向A的长度可为其他长度,可滑动到第一导体210a和第一导体210b之间的任意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 可为两个,其中一个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a与收容部400之间,另一个滑动介质部300位于第一导体210b与收容部400之间,第一导体210a和第一导体210b中传输的信号需要改变不同的相位时,可同时移动这两个滑动介质部300,有利于精准控制第一导体210a和第一导体210b中的信号的相位。
请再次参阅图9a,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天线10还包括辐射单元700,辐射单元700与馈电网络板200电连接,辐射单元700用于接收或者发送信号。具体的,辐射单元700可与馈电网络板200中的第一导体210电连接,其中,辐射单元700用于将经过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发送出去,或者接受自由空间中的信号,并将该信号通过第一导体210传输至信号传输口220。辐射单元700与第一导体210可直接连接,也可通过其他功能单元间接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9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板200还包括功分合路单元800,功分合路单元800连接在辐射单元700和第一导体210之间,功分合路单元800具有与辐射单元700数量相同的多个第二导体810,多个第二导体810的一端同时与第一导体210远离信号传输口220的一端电连接,多个第二导体810分别与多个辐射单元700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二导体810用于传输辐射单元700和第一导体210之间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体810和辐射单元700均为三个,一个第一导体210与三个第二导体810连接,三个第二导体810分别与三个辐射单元700电连接,也就是说一个第一导体210的信号分为三路信号分别传输至三个第二导体810中,或者三个第二导体810中的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传输至第一导体210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功分合路单元8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820,第二连接件820同时连接三个第二导体810靠近第一导体210的一端,且连接第一导体210远离信号传输口220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820将一路信号分为三路信号或者将三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个功分合路单元800中的第二导体810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者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板200中的功分合路单元8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图9a和图9b,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为两个、且对称设置,馈电网络板200为轴对称结构,包括两路信号传输路径,每条信号传输路径包括一个信号传输口220、一个移相功分单元1100、一个功分合路单元800以及三个辐射单元700。其中移相功分单元1100包括一个连接线230、第一连接件240以及两个第一导体210,第一导体210位于收容部400中。功分合路单元800包括一个第二连接件820和三个第二导体810,三个第二导体810远离第二连接件820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三个辐射单元700。两个信号传输路径共用辐射单元700,辐射单元700设置在两条信号传输路径的中间,辐射单元700为双极化辐射单元。
其中,图9b为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滑动介质部和馈电网络板中信号传输路径的等效电路图的位置示意图,当天线10发射信号时:信号从信号传输口220输入,经由连接线230传输至第一连接件240,并通过第一连接件240分为两路分别传输至两个第一导体210,其中每个第一导体210将各自的信号分别传输至对应连接的第二连接件820,然后通过第二连接件820分为三路传输至三个第二导体810中,并分别自第二导体810尾端的辐射单 元700辐射至自由空间,当需要改变第一导体210中信号的相位时,可移动滑动介质部300改变相位;当天线10接收信号时:辐射单元700接收自由空间中的无线信号,并分别从三个第二导体810传输至第二连接件820,然后通过第二连接件820将三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传输至第一导体210中,两个第一导体210中的信号通过第一连接件240将两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传输至连接线230,在通过信号传输口220传输至天线10以外的连接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移相功分单元1100和功分合路单元800之间是电连续的,两者的射频地均为反射板100,也就是说移相功分单元1100也无需额外的部件作为射频地,使得天线10的结构更简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板200中还可包括滤波单元,滤波单元与第一导体210电连接,或者与功分合路单元800中的第二导体810电连接,以用于过滤掉干扰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信号传输口220到第一导体210之间的信号电路还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包括功能单元、走线设置等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在本申请中第一导体210至辐射单元700之间的信号电路也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10还包括支撑架900(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支撑架900设置在馈电网络板20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支撑架900与馈电网络板200设置在反射板100的同一侧。辐射单元700包括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第一辐射子件710与第一导体210远离信号传输口220的一端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子件710与功分合路单元800中的第二导体810连接。第二辐射子件720与第一辐射子件710射频连接,射频连接包括电接触连接或者信号耦合连接,信号可在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之间传输,第二辐射子件720用于接收或者发射信号。第二辐射子件720设置在支撑架900远离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且第二辐射子件720与第一辐射子件710在支撑架9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信号在第二辐射子件720与第一辐射子件710之间传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辐射子件720与第一辐射子件710在支撑架900上的正投影重叠,以提高信号在第二辐射子件720与第一辐射子件710之间的传输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的形状为方形。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的形状可为三角形、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正多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在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为多个时,多个第二辐射子件720可同时设置在同一个支撑架900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架900可为多个,每个支撑架900用于支撑一个第二辐射子件7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一些支撑架900上设置一个第二辐射子件720,在另一些支撑架900上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二辐射子件7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每个支撑架900上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二辐射子件7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架900设有贯穿支撑架900相对两表面的第一开孔910和第二开孔920。第一开孔910设置在第一辐射子件71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之间。第二开孔920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开孔910之间。第一开孔910和第二开孔920的设置有利于减轻支撑架900的重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支撑架900和反射板100合适的位置上设置卡接结构, 支撑架900通过卡接结构与反射板100卡接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螺钉将支撑架900固定在反射板100中,在支撑架900和反射板100合适的位置上分别设置第一螺孔901和第二螺孔101(如图1所示),然后将螺钉102依次穿过第一螺孔901和第二螺孔101并将支撑架900和反射板100连接固定,而馈电网络板200被限位固定在支撑架900和反射板100之中,其中,螺钉102穿过馈电网络板200中的空隙处而不与馈电网络板200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板100朝向馈电网络板200的表面设有支撑介质1000(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介质1000位于反射板100与辐射单元700之间,支撑介质1000用于支撑辐射单元700,以避免辐射单元700与反射板100电连接,而影响信号的传输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介质1000还可以设置在反射板100和馈电网络板200之间,用于支撑馈电网络板200,以将反射板100和馈电网络板200相隔离。其中支撑介质1000用于使反射板100和馈电网络板200电性绝缘,以避免反射板100影响馈电网络板200的电信号传输特性。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板100上还设有贯穿反射板100的第三开孔103,天线10还包括信号转接件1300,信号转接件1300的一端穿过第三开孔103与信号传输口220电连接,信号转接件1300的另一端电连接天线10以外的连接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10还包括传动部件,传动部件用于驱动滑动介质部300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板100远离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设有凸台1400(如图5和图6a所示),凸台1400用于支撑天线10或者用于与外部结构配合连接,使得天线10与该外部结构固定连接。
为了适配不同形状的馈电网络板200或者天线10中其他部件结构,收容部400可以设置在反射板100的任意位置,且形状不限,数量不限,具体可参阅下述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为长条形,其中收容部40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的中间。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的边缘。请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小于反射板本体11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其中,滑动介质部30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可以与收容部40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相同或者不相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可以与第一开口410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相同或者不相同。
请参阅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为弧形,其中弧形的曲率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应的,第一导体210和滑动介质部300也为弧形,且第一导体210和滑动介质部300的曲率与收容部400的曲率适配,以使滑动介质部300能够在收容部400中滑动。
请参阅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部400的横截面430呈弧状。其中弧状包括圆弧状或者椭圆弧状,当收容部400的横截面为圆弧状时,圆弧的弧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当第一开口410的宽度需要较大时,收容部400的横截面的弧度可设置的较小,有利于第一导体210便捷地放置在收容部4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的横截面430包括外表面431和内表面432,其中外表面431和内表面432均为弧状,此时滑动介质 部300的横截面为与内表面432适配的弧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表面432可设置为矩形(如图16所示),该矩形对应第一开口410的部分是不封闭的,此时滑动介质部300的横截面为与该内表面432适配的矩形,以使滑动介质部300能顺利的在收容部400内部滑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表面432还可以为梯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口410的壁上设有绝缘介质部480,以用于避免第一连接件240与收容部400电接触。其中第一开口410的壁是指与第一开口410对应的部分收容部400的侧壁。
请参阅图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侧壁450相较于第一侧壁440靠近反射板本体110的边缘设置,且第二侧壁450比第一侧壁440高。
请参阅图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400的部件包括第三侧壁460和第四侧壁470,第三侧壁460位于反射板本体110上,第四侧壁470的一端与第三侧壁460远离反射板本体110的一端连接,第四侧壁470的另一端向反射板本体110的中心延伸。反射板本体110的中心位于反射板本体110中间部分,或者说反射板本体110的中心位于反射板本体110的边缘部分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侧壁470的另一端与反射板本体110之间的空隙即为第一开口410。当馈电网络板200的其他部分位于第一开口410远离第三侧壁460的一侧时,第一导体210可顺利的通过第一开口410进入收容部400内部。
请参阅图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反射板100朝向第四侧壁470的一侧设有绝缘介质部480,绝缘介质部480位于第三侧壁460靠近反射板本体110的中心的一侧,绝缘介质部480和第四侧壁470远离第三侧壁460的一端之间构成第一开口410,绝缘介质部480可避免穿过第一开口410的第一连接件240与反射板100电连接,也就是说绝缘介质部480可起到绝缘支撑作用。其中绝缘介质部480的高度可根据第一开口410的宽度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收容部400的部件包括凹槽490,凹槽490具有底部491,反射板100包括反射板本体110,底部491位于反射板本体110远离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490的开口即为第一开口410,第一开口410朝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40从反射板100靠近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经过第一开口410向反射板100的远离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弯折,即延伸至收容部400中,以连接位于收容部400中的第一导体210。该实施方式,可提高天线10靠近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的平整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设于凹槽490内,且滑动介质部300在凹槽490深度方向的高度大于凹槽490的深度。其中,凹槽490深度方向为第三方向C。也就说滑动介质部300远离底部491的一端凸出于反射板100,可用于支撑馈电网络板200,以使第一连接件240与反射板100间隔,避免电接触。
请参阅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反射板本体110邻近凹槽490的位置上设置绝缘介质部480,绝缘介质部480用于支撑馈电网络板200,例如用于支撑第一连接件240,以避免馈电网络板200与反射板100电接触。
请参阅图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动介质部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动介质子部330和第二滑动介质子部340,且在第一滑动介质子部330朝向第二滑动介质子部 340的表面设有第一收容子槽311,在第二滑动介质子部34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子部330的表面设有第二收容子槽312,第一收容子槽311和第二收容子槽312共同构成收容槽310,第一导体210设置在第一收容子槽311和第二收容子槽312中。本实施方式有利于将第一导体210放置在滑动介质部300内,在安装时可先将第一导体210放置在第一收容子槽311和第二收容子槽312中,再将第一滑动介质子部330与第二滑动介质子部340压紧后一起放进收容部400内。
请参阅图23至图27,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10的结构意图,图24为图23的F-F剖视图,图25为该实施方式中天线中馈电网络板200和滑动介质部300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该实施方式中从反射板100具有收容部400的一侧看的反射板100和滑动介质部300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该实施方式中从反射板100远离收容部400一侧看的反射板100、馈电网络板200和滑动介质部300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400设置在反射板本体110远离辐射单元700的一侧,在反射板本体110上设有多个贯穿反射板本体110相对两表面的连接孔1200(如图26所示),连接线230靠近信号传输口220的一端通过连接孔1200电连接,第二导体810靠近辐射单元700的一端也通过连接孔120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线230、第一连接件240、第一导体210、第二连接件820和第二导体810位于反射板100具有收容部400的一侧,馈电网络板200中其他部分和辐射单元700位于反射板100远离收容部4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900设置在反射板本体110远离收容部400的一侧,馈电网络板200中其他部分位于支撑架900与反射板100之间。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仅仅将第一导体210、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二连接件820设置反射板100具有收容部400的一侧,馈电网络板200中其他部分位于反射板100远离收容部400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将支撑架900以及第二辐射子件720设置在反射板100远离馈电网络板200的一侧,第二辐射子件720设置在支撑架90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900和第二辐射子件720位于反射板100的一侧,馈电网络板200的其他部分与收容部400同侧设置,且位于反射板100的另一侧。
请参阅图28,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1,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天线10。其中天线10可为多个,多个天线10阵列分布,每个天线10可发射或接收不同频段的信号,或者每个天线10发射或接收相同频段的信号时对应的信号的辐射方向不同。该基站1还包括:射频处理单元20和基带处理单元30。基带处理单元30通过射频处理单元20与天线10中的馈电网络板连接;天线10用于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传输给射频处理单元20,或者将射频处理单元20的发射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发送出去。射频处理单元20用于对天线10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选频、放大、下变频处理,并将其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发送给基带处理单元30,或者,用于将基带处理单元30发送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经过上变频、放大,通过天线10发送出去。基带处理单元30用于对射频处理单元20发送的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进行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射频处理单元20与天线10一体设置,天线10被安装在抱杆40或者铁塔上,射频处理单元20与天线10一体设置,基带处理单元30位于天线10的远端,且与射频处理单元20通过电缆线50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射频处理单元20可与基带 处理单元30同时位于天线10的远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基站1中所包含的单元、单元的功能和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只是示例性介绍,不对基站1的构成造成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 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反射板、馈电网络板以及滑动介质部;其中,所述反射板包括朝向所述馈电网络板设置的收容部,所述馈电网络板设置在所述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滑动介质部位于所述收容部内,所述滑动介质部位于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收容部之间,所述收容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导体、所述滑动介质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收容部同向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的横截面呈弧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构成所述收容部的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相较于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反射板本体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二侧壁比所述第一侧壁高。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构成所述收容部的部件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上,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远离所述反射板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另一端向所述反射板本体的中心延伸。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收容部的部件包括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底部,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所述底部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远离所述馈电网络板的一侧。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介质部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滑动介质部在所述凹槽深度方向的高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8. 如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与所述反射板本体一体成型。
  9. 如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壁上设有绝缘介质部。
  10. 如权利要求3-9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收容部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的两侧。
  11. 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天线。
CN202080106456.XA 2020-12-18 2020-12-18 天线及基站 Pending CN116529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37791 WO2022126662A1 (zh) 2020-12-18 2020-12-18 天线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9951A true CN116529951A (zh) 2023-08-01

Family

ID=82060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6456.XA Pending CN116529951A (zh) 2020-12-18 2020-12-18 天线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9951A (zh)
WO (1) WO20221266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7882B1 (ko) * 2009-05-11 2015-11-1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수직 빔틸트 제어 안테나를 위한 다중 이상기
CN104466426A (zh) * 2014-11-11 2015-03-25 李梓萌 一种用于基站天线的反射板以及基站天线阵列结构
SE539387C2 (en) * 2015-09-15 2017-09-12 Cellmax Tech Ab Antenna feeding network
CN111403893B (zh) * 2017-09-19 2021-11-1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天线的馈电网络,基站天线及基站
CN110676566A (zh) * 2019-10-25 2020-01-10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
CN111355016A (zh) * 2020-04-07 2020-06-30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6662A1 (zh)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3893B (zh) 一种基站天线的馈电网络,基站天线及基站
EP2430700B1 (en)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for vertical beam tilt-controlled antenna
CN111092296B (zh) 基站天线及其辐射单元
US20020044099A1 (en) Antenna,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equipment
CN110867630B (zh) 介质移相器
CN110931987B (zh) 移相馈电装置、辐射阵列及大规模阵列天线
WO2022001068A1 (zh) 小型化天线
US6486847B1 (en) Monopole antenna
CN210692765U (zh) 移相馈电装置、辐射阵列及大规模阵列天线
CN112803157A (zh) 一种一体化基站天线
US20220393347A1 (en) Cavity phase shifter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US20200411966A1 (en)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CN210430036U (zh) 腔体移相器以及基站天线
CN117276889A (zh)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N114243280B (zh) 超宽带宽波束双极化天线和无线通信设备
JP2000068729A (ja) 指向性制御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指向性制御アンテナ装置を用いる無線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4678668B (zh) 天线装置与移相器
CN116529951A (zh) 天线及基站
CN215911565U (zh)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EP3916913A1 (en) Calibr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a communication assembly
CN212162083U (zh) 小型化天线
CN115513665A (zh) 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US8040283B2 (en) Dual band antenna
CN113161701A (zh)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EP0751582A2 (en) Multifunction antenna assembly with radiating hor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