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8247A -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8247A
CN116528247A CN202310026289.3A CN202310026289A CN116528247A CN 116528247 A CN116528247 A CN 116528247A CN 202310026289 A CN202310026289 A CN 202310026289A CN 116528247 A CN116528247 A CN 116528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unt
intelligent terminal
signal fingerprint
signal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262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佳欣
张普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262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82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2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46Call controllers; Call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04L65/1033Signallin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2Pre-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9Radio fingerpr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绑定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本申请提高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的绑定效率和准确率。

Description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4月17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307428.6、申请名称为“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绑定方法、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让现代家居生活变的更加安全、方便、高效、快捷、智能化以及个性化,极大的改善了现代人类的生活。
目前,在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中,用户在购买智能终端后,需要在用户终端上执行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让智能终端和用户账户产生绑定关系,以使智能终端在登录了用户账户的用户终端上可见,进而使得用户通过用户终端对智能终端进行控制和监听。
显然,在上述方式中,由于需要用户执行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才可实现智能终端和用户账户的绑定,因此,智能终端与用户账户的绑定过程复杂且耗时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和一种终端设备,以克服智能终端与用户账户的绑定过程复杂且耗时长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包括: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所述用户终端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所述智能终端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账户对应;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账户绑定。
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提高了绑定效率,缩短了绑定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外,仅通过信号指纹的匹配,即可确定智能终端对应的第一账户,进而实现智能终端与对应的第一账户的绑定,绑定步骤简单,易于执行。此外,由于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即第一账户)的确定与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对应的第二信号指纹和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相关,与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无关,因此,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准确绑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终端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的同时,还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区域标识对应;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通过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所述智能终端。
用户终端将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使得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区域标识对应,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用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智能终端,实现了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提高了区域确定的效率,缩短了区域确定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外,仅通过信号指纹的匹配,即可确定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区域确定步骤简单,易于执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终端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包括:所述智能终端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中枢设备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者所述智能终端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虚拟SIM卡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服务器的设备绑定方法,包括: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所述第一信号指纹由所述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由所述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账户对应;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账户绑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的同时,还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区域标识对应;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通过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所述智能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以使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和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指纹,其中,所述第三信号指纹由所述智能终端在所述设置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通过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对所述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第三配置信息,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智能终端与第二账户绑定,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所述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所述第四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入网。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包括:通过中枢设备或者虚拟SIM卡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用户终端的设备绑定方法,包括: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智能终端发送的设置位置的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账户绑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的同时,还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智能终端发送的设置位置的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通过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所述智能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以使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设备绑定方法,包括: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绑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和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三信号指纹;将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发送至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通过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对所述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三配置信息,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根据所述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入网。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包括:通过中枢设备或者虚拟SIM卡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被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用于执行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设备绑定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箱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备绑定方法,该设备绑定方法可实现智能终端和用户账户的绑定。下面,首先对该设备绑定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设备绑定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户终端10、服务器11、至少一个智能终端12~16、至少一个中枢设备17~18。其中:
用户终端10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终端设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与服务器11进行交互,还可以连接无线局域网(例如家庭网关等),并通过无线局域网与服务器11进行交互。
服务器11例如可以是物理服务器,还可以是云服务器等,此处不作特殊限定。
智能终端12~16例如可以是灯、插座、冰箱、洗衣机、空调、烤箱、电饭煲、电视机、扫地机器人等,此处不作特殊限定。
中枢设备17~18例如可以为家庭网关、智能音箱、电视机顶盒等,其中,中枢设备17~18均与网络连接,以实现中枢设备和服务器11之间的交互。
中枢设备17~18可以划分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中枢设备和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中枢设备,其中,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中枢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音箱等,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中枢设备例如可以为家庭网关、电视机顶盒等。
中枢设备17~18上设置有一受限网络,该受限网络专门用于向未连接网络的智能终端12~16提供网络服务。
智能终端12~16在出厂前均配置有该受限网络的接入信息,以使智能终端12~16在未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其中配置的受限网络的接入信息接入中枢设备17~18,以使智能终端12~16通过接入网络的中枢设备17~18与服务器11进行交互。
下面,在上述应用场景的基础上,举例对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绑定的过程进行说明。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箱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2中,用户设置的智能终端为冰箱,该冰箱为上述图1中的至少一个智能终端中的一个,用户使用的用户终端为手机,该手机为图1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中的一个,中枢设备为家庭网关,该家庭网关为图1中的至少一个中枢设备中的一个,服务器为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以及用户在其房子中设置冰箱,且该房子为两室一厅的结构。基于此,冰箱绑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1、用户向手机发起智能家电云服务的注册请求。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打开安装在手机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并点击智能家电客户端的显示界面中的注册控件,以向手机发起智能家电云服务的注册请求。
202、手机接收并响应于该注册请求,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其中,第一账户为用户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的账户。
具体的,手机接收并响应于该注册请求,使智能家电客户端在显示界面提供一账户注册界面,用户可以在账户注册界面中输入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以使手机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
203、手机将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204、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判断其中存储的账户中是否存在与第一账户相同的账户,若不存在,则向手机发送注册成功的应答信息。
205、手机接收该注册成功的应答信息,并显示一成功注册的信息,以告知用户账户注册成功,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
需要说明的是,若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有与第一账户相同的账户,则需要向手机发送重新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的指示,直至注册成功。
206、用户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安装在手机上的智能家电客户端。
207、用户手持手机在房子中的不同房间行走,每走到一个房间的一个采集位置处时,向手机发起一次信号指纹采集指令。
208、手机接收并响应于信号指纹采集指令,在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根据在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其中,第一信号指纹的数量与采集位置的数量相同,且一个采集位置对应一个第一信号指纹。
在一个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的过程包括:首先驱动一信号采集程序,在采集位置处检测信号,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之后,即可得到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
由于用户在其房子中设置冰箱,且用户的房子为两室一厅的结构,因此可以在客厅和两个房间中分别选择一个采集位置,这样得到三个采集位置和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三个采集位置和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一一对应,其中,三个采集位置分别为第一采集位置至第三采集位置,第一采集位置位于客厅,第二采集位置位于第一房间,第三采集位置位于第二房间。
第一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1所示,在表1中,第一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1中所示。
SSID RSSI
AP1 80
AP2 123
AP3 40
AP4 25
AP5 67
表1
第二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2所示,在表2中,第二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4个信号,且4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2中所示。
SSID RSSI
AP1 100
AP2 74
AP3 20
AP5 36
表2
第三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3所示,在表3中,第三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3中所示。
SSID RSSI
AP1 137
AP2 56
AP3 87
AP4 60
AP5 25
表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生成一个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的过程中,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信号的类型包括WiFi信号、蓝牙信号、UWB信号等。以及在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的同时,还需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也进行打包,以得到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
209、在手机生成每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后,将上述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210、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手机发送的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以及将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与对应的第一账户进行关联存储。
由上可知,通过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为智能家电云服务器确定冰箱所属账户提供数据基础。
211、用户买到冰箱后,将冰箱放置在设置位置(例如客厅的一个位置处),给冰箱通电。
212、冰箱在通电之后,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二信号指纹。即冰箱驱动信号采集程序,在设置位置处检测信号,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之后,即可到第二信号指纹。
第二信号指纹如表4所示,在表4中,第二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4中所示。
SSID RSSI
AP1 85
AP2 115
AP3 45
AP4 30
AP5 60
表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生成第二信号指纹的过程中,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信号的类型包括WiFi信号、蓝牙信号、UWB信号等。以及在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的同时,还需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也进行打包,以得到第二信号指纹。
213、冰箱通过家庭网关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具体的,冰箱通过已配置的受限网络的接入信息连接家庭网关,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家庭网关,家庭网关接收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并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由于,此处的家庭网关为冰箱在其能够检测到的中枢设备中选择的一个中枢设备,因此,家庭网关可以是用户自家设置的家庭网关,还可以用户的邻居设置的家庭网关。基于此,在冰箱通过家庭网关发送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之前,冰箱需要在其能够检测到的中枢设备中选择一个中枢设备(即家庭网关),然后,冰箱通过选择的中枢设备(即家庭网关)发送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冰箱还可以通过虚拟SIM卡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即在冰箱出厂时,在冰箱中设置一虚拟SIM卡,通过该虚拟SIM卡将冰箱与网络连接,从而通过虚拟SIM卡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由上可知,冰箱通过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以使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确定冰箱所属的账户,以实现冰箱与其所属账户的自动绑定。
214、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冰箱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冰箱的设备标识,以及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
具体的,由于每个用户在使用智能家电云服务时,均会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用户的第一账户以及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有至少一个第一账户以及每个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
基于此,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包括:将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的每个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若一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则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
信号指纹的匹配原理如下:
计算第二信号指纹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根据第二信号指纹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确定最大相似度,判断最大相似度是否大于预设相似度,若是,则最大相似度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
具体的,计算第二信号指纹和一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其中:
第一种,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中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信号的并集。
分别计算并集中的每个信号在第二信号指纹中的信号强度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信号强度的差值,以得到每个信号的信号强度差;需要说明的是,若并集中的一个信号仅在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一个中存在,则将不存在该信号的信号指纹中的该信号的信号强度设置为0。
分别计算并集中的每个信号的信号强度差的平方,对并集中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差的平方求和,并将求和得到的结果与并集中的信号的总数量的比值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
第二种,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中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信号的交集。
分别计算交集中的每个信号在第二信号指纹中的信号强度和第一信号指纹中的信号强度的差值,以得到每个信号的信号强度差。
分别计算交集中的每个信号的信号强度差的平方,对交集中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差的平方求和,并将求和得到的结果与交集中的信号的总数量的比值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由于计算第二信号指纹与每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原理相同,因此,此处不再对计算第二信号指纹与其他各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原理进行赘述。
根据上述匹配方式,第二信号指纹与表1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最大且大于预设相似度,因此,将表1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所属的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表1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二信号指纹除了包括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之外,还包括其他参数,例如,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时,计算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原理同上,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之前,还可以先验证冰箱是否为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若是,则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若否,则不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
具体的,验证冰箱是否为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的过程包括:
在冰箱出厂时,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对该冰箱的供应商资质和协议内容等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保存该冰箱的设备标识(例如序列号)和初始秘钥,以及冰箱保存其设备标识和初始秘钥,然后,在步骤213中,冰箱发送第二信号指纹、冰箱的设备标识和初始秘钥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二信号指纹、冰箱的设备标识以及初始秘钥,判断接收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和初始秘钥与其中保存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和初始秘钥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冰箱是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与其中保存的每个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将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
需要说明的是,若任意一个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均不匹配,则向手机发送匹配失败的应答信息,手机接收该应答信息后,响应于该应答信息,提示用户需要重新采集第一信号指纹。用户重复上述第一信号指纹的采集步骤,并将重新采集的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从而基于重新采集的第一信号指纹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
215、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冰箱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冰箱与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绑定。即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冰箱所属的账户,将冰箱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冰箱和其所属账户的绑定。
由上可知,智能家电云服务器通过将冰箱采集并生成的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冰箱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冰箱所属的账户,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冰箱绑定,实现了冰箱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且绑定步骤简单易行,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绑定效率高,绑定时间短,用户体验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绑定的准确性,提升用户体验,在步骤215之前,智能家电云服务器还可以向手机发送一是否绑定的询问请求,手机展示该询问请求,用户基于该询问请求向手机发送应答信息,手机将应答信息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该应答信息,若应答信息为肯定信息,则执行步骤215,若应答信息为否定信息,则放弃冰箱和第一账户的绑定。
在实现冰箱和第一账户的绑定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还可以向手机同步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冰箱的设备标识等,以使用户在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手机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后,手机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的冰箱的设备标识在智能家电客户端的界面中添加冰箱的操作控件,以使用户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冰箱。
为了使冰箱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即第一账户,以及在用户通过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冰箱下发控制指令时,冰箱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其所属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冰箱控制的安全性,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通过家庭网关向冰箱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冰箱接收并保存第二配置信息。这样在冰箱接收到控制指令后,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与其中保存的第一账户进行比对,若比对一致,则控制指令为冰箱所属账户发送的,冰箱执行该控制指令。若比对不一致,则控制指令不是冰箱所属账户发送的,冰箱不执行控制指令。
由于用户自家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在隔壁、楼上、楼下等家庭的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家里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楼上、隔壁、楼下或自己家修改了信号标识等情况下,会导致在同一个采集位置采集到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或信号的标识信息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一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发生变化,因此,为了确保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冰箱还可以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三信号指纹,通过家庭网关将第三信号指纹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三信号指纹,以及通过第三信号指纹对第一信号指纹(即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的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需要说明的是,生成第三信号指纹与生成第二信号指纹的原理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冰箱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三信号指纹的频率或者时机可以根据应用的场景设置,此处不作特殊限定。
为了能够快速的对冰箱进行设备配置,智能家电云服务器通过家庭网关向冰箱发送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冰箱的设备配置信息。冰箱在接受到第三配置信息后,根据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以使冰箱根据第三配置信息配置的内容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冰箱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的所需的配置信息,例如,访问接口、信息上报频率、数据格式、使用的协议等。
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人可能不止一位,或者在一个办公区域中办公的人可能也不止一位,因此,为了便于用户的关联用户(即用户的家人或者同事等)操作冰箱,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将第一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事先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二账户。基于此,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在将第一账户与冰箱绑定后,将冰箱与第二账户绑定。
在此基础上,关联用户在其使用的用户终端(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上通过第二账户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冰箱的设备标识。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冰箱的设备标识在智能家电客户端的界面中添加冰箱的操作控件,以使关联用户可以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冰箱。
为了使冰箱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以及在关联用户通过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冰箱下发控制指令时,冰箱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冰箱控制的安全性,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冰箱发送第二账户。冰箱接收并保存第二账户,以在接收到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第二账户的匹配结果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为了控制第一账户对应的用户和第二账户对应的用户对冰箱的操作权限,用户通过手机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第四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对冰箱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冰箱的操作权限。例如,第一账户具有对冰箱读写的权限,而第二账户具有对冰箱的读权限。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手机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基于此,在用户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对冰箱的控制指令时,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基于第四配置信息并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该用户是否有对冰箱发送控制指令的权限,若是,将控制指令发送至冰箱,若否,则向该用户返回操作超范围的提示信息。
在此基础上,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将冰箱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可以通过家庭网关将第四配置信息发送至冰箱,冰箱接收第四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第四配置信息对冰箱的权限配置信息进行配置。这样在冰箱接收到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以及第四配置信息中的权限信息判断是否执行该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关联用户也可以通过用户终端采集第一信号指纹,并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到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后,将第二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集中在一起进行存储,即将用户以及其关联用户采集的第一信号指纹存储在一起,这样,增加了第一信号指纹的数量,丰富了第一信号指纹,使得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匹配结果更加准确。
为了实现冰箱与网络的自动连接,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将冰箱和第一账户绑定后,通过家庭网关将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至冰箱,以使冰箱根据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接入网络。例如,若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为路由器的账户和密码,则冰箱根据路由器的账户和密码连接到路由器,进而连接至网络,使得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冰箱进行交互,而不用通过家庭网关的受限网络与冰箱进行交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冰箱未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冰箱下发的各种配置信息,以及冰箱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的各种信息等还可以通过虚拟SIM卡来转发,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与冰箱之间的信息交互均通过虚拟SIM卡来实现。在冰箱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与冰箱之间的信息交互均通过网络实现,无需中枢设备和虚拟SIM卡的参与。
基于上述图2中示出的冰箱绑定方法,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设备绑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1、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
302、用户终端将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
303、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
由于生成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二信号指纹的原理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304、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
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中枢设备发送至服务器。
第二种、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虚拟SIM卡发送至服务器。
305、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即服务器将第二信号指纹与每个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若一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则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由于信号指纹的具体匹配过程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306、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即将第一账户确定为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
综上,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提高了绑定效率,缩短了绑定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外,仅通过信号指纹的匹配,即可确定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进而实现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绑定步骤简单,易于执行。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设备绑定方法,该设备绑定方法的实现过程如下:
用户在平台中注册账户,并通过该账户购买智能终端,在购买智能终端的同时,服务器会将该账户与购买的智能终端绑定,这样,在智能终端买回家并通上电后,服务器会根据购买智能终端时,账户与智能终端的绑定关系,将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确定为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并将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与智能终端绑定,以使用户通过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控制智能终端。基于此,若用户用自己的账户给父母购买了智能终端,按照上述设备绑定原理,用户购买的智能终端会与用户购买该智能终端的账户绑定,即智能终端与用户的账户绑定,而无法与用户的父母的账户绑定,从而出现绑定错误的情况,使得用户的父母无法通过自己的账户控制智能终端。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绑定方法中,由于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即第一账户)的确定与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对应的第二信号指纹和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相关,与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无关,因此,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准确绑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实现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的绑定后,服务器还可以向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等,以在用户终端中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添加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以使用户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智能终端。
为了使智能终端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即第一账户,以及在用户通过服务器向智能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时,智能终端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其所属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智能终端控制的安全性,服务器可以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智能终端接收并保存第二配置信息。这样在智能终端接收到控制指令后,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与其中保存的第一账户进行比对,若比对一致,则控制指令为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发送的,智能终端执行该控制指令。若比对不一致,则控制指令不是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发送的,智能终端不执行控制指令。
由于用户自家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在隔壁、楼上、楼下等家庭的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家里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楼上、隔壁、楼下或自己家修改了信号标识等情况下,会导致在同一个采集位置采集到的信号强度和/或信号的标识信息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一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发生变化,因此,为了确保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智能终端还可以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三信号指纹,将第三信号指纹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第三信号指纹,以及通过第三信号指纹对第一信号指纹(即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的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为了能够快速的实现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智能终端在接受到第三配置信息后,根据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以使智能终端根据第三配置信息配置的内容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智能终端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的所需的配置信息,例如,访问接口、信息上报频率、数据格式、使用的协议等。
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人可能不止一位,或者在一个办公区域中办公的人可能也不止一位,因此,为了便于用户的关联用户(即用户的家人或者同事等)操作智能终端,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将第一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事先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第二账户。这样,在服务器将第一账户与智能终端绑定后,将智能终端与第二账户绑定。
在此基础上,服务器向关联用户正在使用的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关联用户正在使用的用户终端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添加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以使关联用户可以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智能终端。
为了使智能终端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以及在关联用户通过服务器向智能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时,智能终端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智能终端控制的安全性,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二账户。智能终端接收并保存第二账户。
为了控制第一账户对应的用户和第二账户对应的用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用户通过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第四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基于此,在用户向服务器发送对智能终端的控制指令时,服务器可以基于第四配置信息并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该用户是否有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指令的权限,若是,将该控制指令发送至智能终端,若否,则向该用户返回操作超范围的提示信息。
在此基础上,在服务器将智能终端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可以将第四配置信息发送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接收第四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第四配置信息对智能终端的权限配置信息进行配置。这样在智能终端接收到用户对该智能终端的控制指令后,根据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是否执行该指令。
为了实现智能终端与网络的自动连接,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在服务器将智能终端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将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至智能终端,以使智能终端根据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接入网络。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4中,用户设置的智能终端为插座,该插座为上述图1中的至少一个智能终端中的一个,用户使用的用户终端为平板电脑,该平板电脑为图1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中的一个,中枢设备为音箱,该音箱为图1中的至少一个中枢设备中的一个,服务器为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以及用户在其房子中设置插座,且该房子为两室一厅的结构。基于此,插座绑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401、用户向平板电脑发起智能家电云服务的注册请求。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打开安装在平板电脑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并点击智能家电客户端的显示界面中的注册控件,以向平板电脑发起智能家电云服务的注册请求。
402、平板电脑接收并响应于该注册请求,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其中,第一账户为用户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的账户。
具体的,平板电脑接收并响应于该注册请求,使智能家电客户端在显示界面提供一账户注册界面,用户可以在账户注册界面中输入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以使平板电脑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
403、平板电脑将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404、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判断其中存储的账户中是否存在与第一账户相同的账户,若不存在,则向平板电脑发送注册成功的应答信息。
405、平板电脑接收该注册成功的应答信息,并显示一成功注册的信息,以告知用户账户注册成功,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
需要说明的是,若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有与第一账户相同的账户,则需要向平板电脑发送重新获取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的指示,直至注册成功。
406、用户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安装在平板电脑上的智能家电客户端。
407、用户手持平板电脑在房子中的不同房间行走,每走到一个房间的一个采集位置处时,向平板电脑发起一次信号指纹采集指令。
408、平板电脑接收并响应于信号指纹采集指令,在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根据在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每个房间的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获取每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其中,第一信号指纹的数量与采集位置的数量相同,且一个采集位置对应一个第一信号指纹,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为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采集位置所属的区域的标识。
在一个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的过程包括:首先驱动一信号采集程序,在采集位置处检测信号,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之后,即可得到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
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的获取方式为:通过向用户询问的方式获取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例如,在用户移动到一个采集位置时,平板电脑向用户发起询问请求,询问该采集位置所属的区域的标识,并基于用户的回答获取该采集位置所属的区域的标识,以及将该采集位置所属的区域的标识设置为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
由于用户在其房子中设置插座,且用户的房子为两室一厅的结构,因此可以在客厅和两个房间中分别选择一个采集位置,这样得到三个采集位置和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三个采集位置和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一一对应,其中,三个采集位置分别为第一采集位置至第三采集位置,第一采集位置位于客厅,第二采集位置位于第一房间,第三采集位置位于第二房间。
第一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5所示,在表5中,第一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5中所示,且表5中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为客厅。
SSID RSSI
AP1 20
AP2 100
AP3 78
AP4 63
AP5 59
表5
第二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6所示,在表6中,第二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6中所示,且表6中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为第一房间。
SSID RSSI
AP1 50
AP2 89
AP3 128
AP4 89
AP5 30
表6
第三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如表7所示,在表7中,第三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7中所示,且表7中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为第二房间。
SSID RSSI
AP1 30
AP2 139
AP3 78
AP4 28
AP5 97
表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生成一个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的过程中,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信号的类型包括WiFi信号、蓝牙信号、UWB信号等。以及在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的同时,还需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也进行打包,以得到该采集位置的第一信号指纹。
409,在平板电脑生成每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后,将上述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三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410、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平板电脑发送的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三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并将三个第一信号指纹与对应的第一账户和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进行关联存储。
由上可知,通过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为智能家电云服务器确定插座所属账户提供数据基础。
411、用户买到插座后,将插座设置在设置位置(例如第一房间的一个位置处),给插座通电。
412、插座在通电之后,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二信号指纹。即插座启动信号采集程序,在设置位置处检测信号,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之后,即可得到第二信号指纹。
第二信号指纹如表8所示,在表8中,第二信号指纹包括5个信号,且5个信号均为wifi信号,每个WiFi信号的标识信息SSID和每个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如表8中所示。
SSID RSSI
AP1 53
AP2 83
AP3 132
AP4 80
AP5 37
表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生成第二信号指纹的过程中,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采集检测到的每个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信号的类型包括WiFi信号、蓝牙信号、UWB信号等。以及在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标识信息和信号强度打包的同时,还需将检测到的所有信号的信号类型、信号的时间戳、信号强度的变化速度以及其他可检测的信号相关的公开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也进行打包,以得到第二信号指纹。
413、插座通过音箱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其中,音箱处于网络连接的状态。
具体的,插座通过已配置的受限网络的接入信息连接音箱,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音箱,音箱接收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标识信息,并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由于,此处的音箱为插座在其能够检测到的中枢设备中选择的一个中枢设备,因此,音箱可以是用户自家设置的音箱,还可以用户的邻居设置的音箱。基于此,在插座通过音箱发送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之前,插座需要在其能够检测到的中枢设备中选择一个中枢设备(即音箱),然后,插座通过选择的中枢设备(即音箱)发送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插座还可以通过虚拟SIM卡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即在插座出厂时,在插座中设置一虚拟SIM卡,通过该虚拟SIM卡将插座与网络连接,从而通过虚拟SIM卡将第二信号指纹和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
由上可知,插座通过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以使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确定插座所属的账户,以实现插座与其所属账户的自动绑定。
414、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插座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插座的设备标识,以及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
具体的,由于每个用户在使用智能家电云服务时,均会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用户的第一账户、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有至少一个第一账户、每个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每个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
基于此,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的过程包括:将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中存储的每个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若一个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则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对应。
信号指纹的匹配原理如下:
计算第二信号指纹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根据第二信号指纹和每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确定最大相似度,判断最大相似度是否大于预设相似度,若是,则最大相似度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
计算第二信号指纹和一个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的原理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根据上述匹配方式,第二信号指纹与表6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的相似度最大且大于预设相似度,因此,将表6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所属的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表6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将表6所指示的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即第一房间)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之前,还可以先验证插座是否为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若是,则确定插座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若否,则不确定插座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
具体的,验证插座是否为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的原理与上文中验证冰箱是否为智能家电云服务认证的设备的原理相同,因此此处不作特殊限定。
415、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插座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插座与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绑定,并通过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第一房间)标记插座。即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插座所属的账户,将插座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插座和其所属账户的绑定,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确定为插座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实现了插座的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
由上可知,智能家电云服务器通过将插座采集并生成的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确定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插座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插座所属的账户,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确定为插座的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以及将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和插座绑定,通过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插座,实现了插座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和插座的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且绑定和区域确定步骤简单易行,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绑定和区域确定效率高,绑定和区域确定时间短,用户体验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绑定的准确性,提升用户体验,在步骤415之前,智能家电云服务器还可以向平板电脑发送一是否绑定的询问请求,平板电脑展示该询问请求,用户基于该询问请求向平板电脑发送应答信息,平板电脑将应答信息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该应答信息,若应答信息为肯定信息,则执行步骤415,若应答信息为否定信息,则放弃插座和第一账户的绑定以及插座的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
在实现插座和第一账户的绑定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还可以向平板电脑同步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插座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等,以使用户在通过第一账户和登录密码登录平板电脑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后,平板电脑中的智能家电客户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的插座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在智能家电客户端的界面中添加插座的操作控件,以使用户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
为了使插座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和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即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以及在用户通过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插座下发控制指令时,插座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区域标识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其所属账户发送至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插座控制的安全性,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通过音箱向插座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插座接收并保存第二配置信息。这样在插座接收到控制指令后,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与其中保存的第一账户进行比对并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区域标识与其中保存的第一区域标识进行比对,若均比对一致,则控制指令为插座所属账户发送给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的,插座执行该控制指令。若比对不一致,则控制指令不是插座所属账户发送给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的,插座不执行控制指令。
由于在用户自家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在隔壁、楼上、楼下等家庭的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家里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楼上、隔壁、楼下或自己家修改了信号标识等情况下,会导致同一个采集位置采集到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或信号的标识信息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一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发生变化,因此,为了确保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插座还可以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三信号指纹,将第三信号指纹通过音箱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三信号指纹,以及通过第三信号指纹对第一信号指纹(即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的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需要说明的是,生成第三信号指纹与生成第二信号指纹的原理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为了能够快速的对插座进行设备配置,智能家电云服务器通过音箱向插座发送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的设备配置信息。插座在接收到第三配置信息后,根据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以使插座根据第三配置信息配置的内容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所需的配置信息,例如,访问接口、信息上报频率、数据格式、使用的协议等。
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人可能不止一位,或者在一个办公区域中办公的人可能也不止一位,因此,为了便于用户的关联用户(即用户的家人或者同事等)操作插座,用户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将第一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事先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二账户。基于此,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在将第一账户与插座绑定后,将插座与第二账户绑定。
在此基础上,关联用户在其使用的用户终端(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上通过第二账户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插座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插座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在智能家电客户端的界面中添加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的操作控件,以使关联用户可以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插座。
为了使插座能够识别其所属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以及在关联用户通过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插座下发控制指令时,插座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插座控制的安全性,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插座发送第二账户。插座接收并保存第二账户,这样在接收到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第二账户的匹配结果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为了控制第一账户对应的用户和第二账户对应的用户对插座的操作权限,用户通过平板电脑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第四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对插座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插座的操作权限。例如,第一账户具有对插座读写的权限,而第二账户具有对插座的读权限。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平板电脑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基于此,在用户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对插座的控制指令时,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基于第四配置信息并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用户是否有向插座发送控制指令的权限,若是,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插座,若否,则向该用户返回操作超范围的提示信息。
在此基础上,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将插座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可以通过音箱将第四配置信息发送至插座,插座接收第四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第四配置信息对插座的权限配置信息进行配置。这样在插座接收到用户对该插座的控制指令后,根据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是否执行该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关联用户也可以通过用户终端采集第一信号指纹,并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发送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到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后,将第二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集中在一起进行存储,即将用户以及其关联用户采集的第一信号指纹存储在一起,这样,增加了第一信号指纹的数量,丰富了第一信号指纹,使得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匹配结果更加准确。
为了实现插座与网络的自动连接,用户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将插座和第一账户绑定后,通过音箱将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至插座,以使插座根据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接入网络。例如,若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为路由器的账户和密码,则插座根据路由器的账户和密码连接到路由器中,进而连接至网络,使得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插座进行交互,而不用通过音箱的受限网络与插座进行交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插座没有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插座下发的各种配置信息,以及插座向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发送的各种信息等还可以通过虚拟SIM卡来转发,即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与插座之间的信息交互均通过虚拟SIM卡来实现。在插座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智能家电云服务器与插座之间的信息交互均通过网络实现,无需中枢设备和虚拟SIM卡的参与。
基于上述图4中示出的插座绑定方法,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绑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501、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
502、用户终端将第一信号指纹、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服务器。
503、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
由于生成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二信号指纹的原理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504、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
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中枢设备发送至服务器。
第二种、智能终端将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通过虚拟SIM卡发送至服务器。
505、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以及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区域标识对应。即服务器将第二信号指纹与每个第一信号指纹进行匹配,若确定一个信号指纹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则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确定为第二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即第二信号指纹与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对应,以及将该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确定为第二信号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由于信号指纹的具体匹配过程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506、服务器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以及通过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智能终端。即将第一账户确定为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实现了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将第一区域标记所指示的区域确定为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
综上,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使得服务器保存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一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后,通过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使得服务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账户对应,第二信号指纹与第一区域标识对应,从而根据第二信号指纹与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绑定,用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智能终端,实现了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以及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各种复杂的配置过程,提高了绑定和区域确定的效率,缩短了绑定和区域确定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外,仅通过信号指纹的匹配,即可确定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和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进而实现智能终端与其所属账户的绑定和设置位置所属区域的确定,绑定步骤和区域确定步骤简单,易于执行。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设备绑定方法,该设备绑定方法的实现过程如下:
用户在平台中注册账户,并通过该账户购买智能终端,在购买智能终端的同时,服务器会将该账户与购买的智能终端绑定,这样,在智能终端买回家并通上电后,服务器会根据购买智能终端时,账户与智能终端的绑定关系,将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确定为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并将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与智能终端绑定,以使用户通过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控制智能终端。基于此,若用户用自己的账户给父母购买了智能终端,按照上述设备绑定原理,用户购买的智能终端会与用户购买该智能终端的账户绑定,即智能终端与用户的账户绑定,而无法与用户的父母的账户绑定,从而出现绑定错误的情况,使得用户的父母无法使用自己的账户控制智能终端。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绑定方法中,由于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即第一账户)的确定与智能终端的设置位置对应的第二信号指纹和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相关,与购买智能终端的账户无关,因此,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准确绑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实现智能终端与第一账户的绑定后,服务器还可以向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等,以在用户终端中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添加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以使用户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
为了使智能终端能够识别其所属的账户和其设置位置所属的区域,即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以及在用户通过服务器向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时,智能终端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区域标识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其所属账户发送给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智能终端控制的安全性,服务器可以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智能终端接收并保存第二配置信息。这样在智能终端接收到控制指令后,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与其中保存的第一账户进行比对,并将控制指令中携带的区域标识与其中保存的第一区域标识进行比对,若比对一致,则控制指令为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发送给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执行该控制指令。若比对不一致,则控制指令不是智能终端所属账户发送给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不执行控制指令。
由于在用户自家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在隔壁、楼上、楼下等家庭的wifi、蓝牙等的部署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家里的家居摆放位置发生变化、或者楼上、隔壁、楼下或自己家修改了信号标识等情况下,会导致在同一采集位置采集到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或信号的标识信息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一个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发生变化,因此,为了确保采集位置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智能终端还可以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并生成第三信号指纹,将第三信号指纹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第三信号指纹,以及通过第三信号指纹对第一信号指纹(即与第二信号指纹匹配的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为了能够快速的对智能终端进行设备配置,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智能终端在接收到第三配置信息后,根据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以使智能终端根据第三配置信息配置的内容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的所需的配置信息,例如,访问接口、信息上报频率、数据格式、使用的协议等。
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人可能不止一位,或者在一个办公区域中办公的人可能也不止一位,因此,为了便于用户的关联用户(即用户的家人或者同事等)操作智能终端,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将第一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事先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第二账户。基于此,服务器在将第一账户与智能终端绑定后,将智能终端与第二账户绑定。
在此基础上,关联用户在其使用的用户终端(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上通过第二账户登录智能家电客户端后,智能家电云服务器向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中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第一区域标识在智能家电客户端的界面中添加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以使关联用户可以基于该操作控件控制位于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智能终端。
为了使智能终端能够识别其所属账户的关联账户(即第二账户),以及在关联用户通过服务器向智能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时,智能终端可以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以确保智能终端控制的安全性,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第二账户。智能终端接收并保存第二账户,这样在接收到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第二账户的匹配结果判断控制指令是否为第二账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为了控制第一账户对应的用户和第二账户对应的用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用户通过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第四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账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基于此,在用户向服务器发送对智能终端的控制指令时,服务器可以基于第四配置信息并根据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该用户是否有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指令的权限,若是,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智能终端,若否,则向该用户返回操作超范围的提示信息。
在此基础上,在服务器将智能终端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可以将第四配置信息发送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接收第四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第四配置信息对智能终端的权限配置信息进行配置。这样在智能终端接收到用户对该智能终端的控制指令后,根据指令中携带的账户和指令信息判断是否执行该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关联用户也可以通过用户终端采集第一信号指纹,并将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服务器,智能家电云服务器接收到关联用户的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和对应的第二账户以及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后,将第二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和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集中在一起进行存储,即将用户以及其关联用户采集的第一信号指纹存储在一起,这样,增加了第一信号指纹的数量,丰富了第一信号指纹,使得第二信号指纹和第一信号指纹的匹配结果更加准确。
为了实现智能终端与网络的自动连接,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服务器接收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在服务器将智能终端和第一账户绑定后,将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至智能终端,以使智能终端根据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接入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在智能终端处于未连接网络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中枢设备或者虚拟SIM卡来实现,在智能终端处于连接网络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直接通过网络实现,无需中枢设备和虚拟SIM卡的参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其中: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用户终端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终端设备指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终端设备。下面,以用户终端为手机为例对用户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手机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10,外部存储器接口620,内部存储器621,USB接口630,充电管理模块640,电源管理模块641,电池6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651,无线通信模块652,音频模块670,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麦克风670C,耳机接口670D,传感器模块680,按键690,马达691,指示器692,摄像头693,显示屏694,以及SIM卡接口6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680可以包括陀螺仪传感器680A,加速度传感器680B,接近光传感器680G、指纹传感器680H,触摸传感器680K、转轴传感器680M(当然,手机600还可以包括其它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磁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图中未示出)。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6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6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6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6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其中,控制器可以是手机6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6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6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6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6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处理器610可以运行本申请提供的上述用户终端的执行方法,通过采集第一账户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并将第一账户及其对应的第一信号指纹发送至服务器,为智能终端和其所属账户的绑定提供数据支持。当处理器610集成不同的器件,比如集成CPU和GPU时,CPU和GPU可以配合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方法,比如该处理方法部分算法由CPU执行,另一部分算法由GPU执行,以得到较快的处理效率。
显示屏6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6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6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6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摄像头693(前置摄像头或者后置摄像头,或者一个摄像头既可作为前置摄像头,也可作为后置摄像头)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通常,摄像头693可以包括感光元件比如镜头组和图像传感器,其中,镜头组包括多个透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用于采集待拍摄物体反射的光信号,并将采集的光信号传递给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根据所述光信号生成待拍摄物体的原始图像。
内部存储器6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6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621的指令,从而执行手机6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号处理。内部存储器6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比如相机应用,微信应用等)的代码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手机6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相机应用采集的图像、视频等)等。
内部存储器621还可以存储的防误触算法的代码。当内部存储器621中存储的防误触算法的代码被处理器610运行时,可以对折叠或者展开过程中的触摸操作进行屏蔽。
此外,内部存储器6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实现设备绑定的算法的代码还可以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处理器610可以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620运行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中的算法的代码,实现设备绑定。
下面介绍传感器模块680的功能。
陀螺仪传感器680A,可以用于确定手机6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680A确定手机6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即陀螺仪传感器680A可以用于检测手机600当前的运动状态,比如抖动还是静止。
加速度传感器680B可检测手机6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即陀螺仪传感器680A可以用于检测手机600当前的运动状态,比如抖动还是静止。
接近光传感器6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手机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手机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手机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手机可以确定手机附近没有物体。
陀螺仪传感器680A(或加速度传感器680B)可以将检测到的运动状态信息(比如角速度)发送给处理器610。处理器610基于运动状态信息确定当前是手持状态还是脚架状态(比如,角速度不为0时,说明手机600处于手持状态)。
指纹传感器680H用于采集指纹。手机6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触摸传感器680K,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6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694,由触摸传感器680K与显示屏6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6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6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680K也可以设置于手机600的表面,与显示屏694所处的位置不同。
示例性的,手机600的显示屏694显示主界面,主界面中包括多个应用(比如相机应用、微信应用等)的图标。用户通过触摸传感器680K点击主界面中相机应用的图标,触发处理器610启动相机应用,打开摄像头693。显示屏694显示相机应用的界面,例如取景界面。
手机6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651,无线通信模块652,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手机6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651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6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65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651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651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651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6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651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6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6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610,与移动通信模块651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652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6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652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652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610。无线通信模块652还可以从处理器6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6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651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652耦合,使得手机6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另外,手机6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670,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麦克风670C,耳机接口6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手机600可以接收按键690输入,产生与手机6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手机600可以利用马达691产生振动提示(比如来电振动提示)。手机600中的指示器6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手机600中的SIM卡接口6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695,或从SIM卡接口695拔出,实现和手机600的接触和分离。
应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手机600可以包括比图6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其中: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智能终端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终端设备指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例如可以为灯、插座、冰箱、洗衣机、空调、烤箱、电饭煲、电视机、扫地机器人等,此处不作特殊限定。下面,以智能终端为冰箱为例对智能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冰箱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10,外部存储器接口720,内部存储器730,电源管理模块740,无线通信模块750、天线1,传感器模块760,显示屏770、至少一个储物结构(图中未示出)、温控模块780、压控模块790等。其中传感器模块760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761、温度传感器762,气压传感器763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冰箱7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冰箱7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7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7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其中,控制器可以是冰箱7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7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7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7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7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处理器710可以运行本申请提供的智能终端执行的方法,通过采集第二信号指纹,并将第二信号指纹和冰箱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使得服务器可以根据第二信号指纹确定冰箱所属的账户,进而实现冰箱及其所属账户的绑定。当处理器710集成不同的器件,比如集成CPU和GPU时,CPU和GPU可以配合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方法,比如该处理方法部分算法由CPU执行,另一部分算法由GPU执行,以得到较快的处理效率。
显示屏77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570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7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770,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内部存储器730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7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730的指令,从而执行冰箱7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号处理。内部存储器73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比如相机应用,微信应用等)的代码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冰箱7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
内部存储器730还可以存储防误触算法的代码。当内部存储器730中存储的防误触算法的代码被处理器710运行时,可以对折叠或者展开过程中的触摸操作进行屏蔽。
此外,内部存储器73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实现设备绑定的算法的代码还可以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处理器710可以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720运行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中算法的代码,实现设备绑定。
下面介绍传感器模块760的功能。
触摸传感器761,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761可以设置于显示屏770,由触摸传感器761与显示屏770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770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770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761也可以设置于冰箱700的表面,与显示屏770所处的位置不同。
温度传感器762设置在冰箱700内部,用于检测冰箱700中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发送至处理器710,使得处理器710根据温度传感器762检测的温度确定冰箱700的温度是否正常,若否,生成温度调整方案,并将温度调整方法发送至温控模块780,以使温控模块580根据温度调整方法调节冰箱700内的温度。
气压传感器763设置在冰箱700内部,用于检测冰箱700中的气压,并将检测的气压发送至处理器710,使得处理器710根据气压传感器763检测的气压判断冰箱700的气压是否正常,若否,处理器710生成气压调整方案,并将气压调整方法发送至压控模块790,以使压控模块790根据气压调整方法调节冰箱700内的气压。
示例性的,冰箱700的显示屏770显示主界面,主界面中包括多个应用(比如菜谱、居家小妙招等)的图标。用户通过触摸传感器761点击主界面中菜谱应用的图标,触发处理器710启动菜谱应用,打开菜谱。显示屏770显示菜谱的展示界面。
冰箱7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无线通信模块75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冰箱700中的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
无线通信模块750可以提供应用在冰箱7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75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750经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710。无线通信模块750还可以从处理器7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应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冰箱700可以包括比图7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通信模块、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其中: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服务器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终端设备指服务器,服务器可以时物理服务器或者云服务器。下面,以服务器为物理服务器为例对服务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的物理服务器8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物理服务器8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10、至少一个存储器8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其820和处理器810)的总线830。
其中,所述存储器82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处理器810执行,使得处理器810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服务器的执行步骤。
存储器8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8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8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8203。
存储器8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8205的程序/实用工具8204,这样的程序模块8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830可以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物理服务器8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6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840进行。物理服务器8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85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850通过总线830与物理服务器8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物理服务器8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被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用户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上述服务器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者上述智能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用户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上述服务器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者上述智能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用户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上述服务器执行的任一项方法或者上述智能终端执行的任一项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输入/输出电路等。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编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编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方法,具体包括:
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所述第一信号指纹由所述用户终端在采集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
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由所述智能终端在设置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
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账户对应;
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账户绑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的同时,还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
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以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区域标识对应;
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通过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所述智能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以使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指纹,其中,所述第三信号指纹由所述智能终端在所述设置位置采集的信号生成;
通过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对所述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第三配置信息,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二账户绑定,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所述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
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所述第四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
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入网。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包括:
通过中枢设备或者虚拟SIM卡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的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方法,具体包括:
在采集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指纹;
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智能终端发送的设置位置的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账户绑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第一账户发送至服务器的同时,还将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区域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智能终端发送的设置位置的第二信号指纹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通过所述第一区域标识标记所述智能终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区域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控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四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以使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方法,具体
在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二信号指纹;
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在确定第二信号指纹与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指纹匹配后,将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的第一账户绑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和第一区域标识,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
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智能终端所属的账户和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设置位置采集信号,生成第三信号指纹;
将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发送至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通过所述第三信号指纹对所述第一信号指纹进行更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三配置信息,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设置在第一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区域内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纹对应;
根据所述第三配置信息进行设备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四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四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以及第二账户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操作权限,所述第二账户与所述第一账户关联;
根据所述第四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账户和所述第二账户的操作权限。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账户对应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入网。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包括:
通过中枢设备或者虚拟SIM卡将所述第二信号指纹以及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被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6~22中任一项所述方法。
24.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6~22中任一项所述方法。
CN202310026289.3A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65282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6289.3A CN116528247A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7428.6A CN113613247B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CN202310026289.3A CN116528247A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7428.6A Division CN113613247B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247A true CN116528247A (zh) 2023-08-01

Family

ID=780850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7428.6A Active CN113613247B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CN202310026289.3A Pending CN116528247A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7428.6A Active CN113613247B (zh) 2020-04-17 2020-04-17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32047A4 (zh)
CN (2) CN113613247B (zh)
WO (1) WO20212086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5227A (zh) * 2021-12-10 2022-03-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的同步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4501425B (zh) * 2022-01-24 2023-10-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绑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86322A (zh) * 2022-06-15 2022-09-20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基于云服务的智能视觉家居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7556B (zh) * 2010-12-27 2015-02-0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关联关系添加方法、终端和服务器
CN107743130B (zh) * 2013-11-06 2020-04-0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匹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936304B (zh) * 2015-06-01 2018-09-1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设备绑定方法、智能设备及服务器
CN106102184B (zh) * 2016-07-15 2020-05-22 杭州赫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理蓝牙设备绑定连接的系统及方法
CN106385352A (zh) * 2016-10-20 2017-02-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设备绑定方法及装置
CN106549977B (zh) * 2016-12-09 2019-08-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账户与设备的绑定关系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071862B (zh) * 2017-03-28 2020-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账号绑定方法及装置和智能设备
CN107659489A (zh) * 2017-09-18 2018-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41078B (zh) * 2017-12-28 2021-07-06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终端绑定方法、系统、终端和服务器
CN110308660B (zh) * 2019-06-06 2020-12-22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3247B (zh) 2023-01-06
EP4132047A1 (en) 2023-02-08
EP4132047A4 (en) 2023-03-22
CN113613247A (zh) 2021-11-05
WO2021208634A1 (zh) 2021-10-21
US20230179473A1 (en)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82530B1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to network, mobile terminal, electronic device,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EP3503670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or controlling nodes in a network
CN113613247B (zh) 设备绑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568767B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选择方法及终端
CN113225690B (zh) 蓝牙连接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US20220330029A1 (en) Method for mutual recognition or mutual trust between bluetooth devices
CN110430557B (zh) 设备入网的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04775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81861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roviding call continuity in weak electric field environment and control method
KR20160021046A (ko) 통신 태그를 구비한 디바이스의 사용자에 의한 조작을 검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대응하는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사용자 단말기,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EP4131045A1 (en) Resource acquisition method and system, server and storage medium
US1195684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addition of secondary node, and method therefor
CN113099450A (zh) 智能设备及其配网方法、移动终端及配网系统
CN115550986A (zh) 一种检测设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EP4258701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device position
US11996978B2 (en) Device bin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3315847B (zh) 网际协议地址的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6208435A (zh) 设备注册方法、中枢设备及装置
CN113178906A (zh)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34362A (zh) 一种自动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23635B (zh) 偏好数据同步方法和设备
CN114268617B (zh) 电子设备及其定位控制方法和介质
WO2024093597A1 (zh) 一种配置多个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230044852A1 (en)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rea where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is present
CN116055233A (zh) 一种物联网设备配网方法、终端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