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6075B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6075B
CN116506075B CN202310762162.8A CN202310762162A CN116506075B CN 116506075 B CN116506075 B CN 116506075B CN 202310762162 A CN202310762162 A CN 202310762162A CN 116506075 B CN116506075 B CN 116506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frame
physical block
target
data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621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06075A (zh
Inventor
彭吉生
黄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hink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hink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hink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hink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6216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6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6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6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06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6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领域。发送方法包括: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根据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根据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根据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辅传输通道上发送。

Description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通信方式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的方式发展,对稳定的通信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业务场景下对通信更大带宽、更高速率和更高可靠性的要求,提出了双模通信方式,即采用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不同通信方式的通信带宽不同,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即,针对同一数据,同时通过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传输时接收端接收到数据的时间相差较大,因此,存在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
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
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以及,根据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数据的请求,从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获取第一概率集合以及从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上获取第二概率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用于表征在各自数据传输通道上传输的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是根据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各自传输的数据生成的,且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的;
确定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中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
根据所述处理方式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输出的第二目标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
根据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确定第二目标数据。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通讯相连的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和第二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数据接收方法的步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确定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并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进而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一致,以使数据能够在不同传输通道上分集发送,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高速电力线载波(High Speed Power Line Carrier,HPLC)通信和无线(RadioFrequency,RF)通信是配电物联网中的两种主要通信方式。HPLC通信依赖于低压电力线,实现低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传输以及交互需求,但由于电力线本身设计应用处于非理想化状态,面临着噪声干扰、阻抗难以预测以及信号衰减等问题。RF通信则基于无线传输,具有低成本、可拓展性强的优势,但是通信质量因障碍物的存在而不稳定,可靠性无法保证。因此,将HPLC与RF相结合的双模通信方式成为了配电台区一种可行主流的通信方案。
但是,由于HPLC通信的采样率更高带宽更宽,而RF通信的通信带宽较窄,存在着速率不匹配的问题,无法进行分集发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以实现数据的分集发送,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如图1所示,该数据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1中,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在物理层实现,而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是在高层配置的,该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在步骤12中,根据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
示例地,标识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确定为主传输通道,将另一数据传输通道确定为辅传输通道。
在步骤13中,根据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以及,根据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在通信标准中,不同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帧的结构可能不同,例如,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数据帧的结构包括前导部分、帧控制部分和载荷数据部分,其中,载荷数据部分可以包括0个或多个物理块。又例如,无线传输通道的数据帧的结构包括前导部分、物理帧头部分、物理帧头的控制字部分和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部分。
此外,在通信标准中不同发送模式对应的物理块长度也不同,例如,发送模式为分集拷贝模式,模式0、模式1、以及模式7至模式10对应的物理块长度为520字节,模式2至模式6对应的物理块长度为36字节,模式11和模式12对应的物理块长度为264字节等。
在步骤14中,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为了使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帧长与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相等或接近,在本公开中,利用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来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在步骤15中,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步骤14中确定的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可能与通信标准中规定的多种物理块长度都不匹配,因此,需要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步骤15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将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数值小于或等于阈值的物理块长度确定为候选物理块长度,阈值是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确定;将候选物理块长度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块长度确定为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是指数据传输通道支持的物理块长度的集合。示例地,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可以为[16,40,72,136,264,520]。上述阈值可以为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与预设系数的乘积,其中,为了确保第二数据帧的帧长与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尽可能的接近或相等,预设系数可以为略大于1的数值,例如,预设系数为1.1。
示例地,假设步骤14中确定的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为60字节,预设系数为1.1,则阈值为66,所确定的候选物理块长度分别为16字节和40字节,即,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为40字节。
在步骤16中,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辅传输通道上发送。
在本公开中,物理块是指存储数据的物理区域,物理块大小也即是数据帧中携带数据的长度。在高层进行配置时,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的大小与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是一致,而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不一定相同,因此,在本公开中,在确定出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之后,需要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一致,以使第一目标数据能够在辅传输通道上发送。
首先应当理解的是,在执行图1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的同时,第一目标数据继续在主传输通道上进行传输。其次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公开中,可以忽略执行图1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时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确定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并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进而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一致,以使数据能够在不同传输通道上分集发送,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下面以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为例进行说明。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包括用于输入待传输数据的第一数据输入单元、第一涡轮编码和扰码单元、第一信道交织单元、第一处理单元和模拟前端。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类似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也包括输入待传输数据的第二数据输入单元、第二涡轮编码和扰码单元、第二信道交织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射频前端。其中,数据单独在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或者单独在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方式属于较为成熟的技术,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中,为了实现数据在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和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上分集发送,需要使数据在各通道上的传输速率相同,因此,如图2所示,该第一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包括速率匹配装置,该速率匹配装置分别与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第一无线传输通道相连。考虑到数据传输性能,通常将速率匹配装置设置在各传输通道的涡轮编码和扰码单元与信道交织单元之间。
在图2中,假设主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则待传输数据经过第一数据输入单元、第一涡轮编码和扰码单元之后得到第一目标数据,之后,第一目标数据分别输入第一信道交织单元和速率匹配装置,输入第一信道交织单元的第一目标数据在进行信道交织之后输入第一处理通路,最后通过模拟前端输出。如图2中虚线所示,速率匹配装置在从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接收到第一目标数据时,根据图1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上发送,从而实现数据在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上分集发送。其中,在主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时,如图2中实线所示,速率匹配装置在从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中接收第一目标数据,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发送。
在一种实施例中,以主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辅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为例。其中,发送模式包括分集拷贝模式。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根据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31中,根据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分集拷贝模式,分别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
如上所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包括前导部分、帧控制部分和载荷数据部分,因此,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与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有关。
示例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为13312,帧控制采样点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表征帧控制的符号个数。其中,当数据传输的频段为411频段时/>为4,当数据传输的频段为131、89或者49频段时/>为12。载荷数据采样点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征返回大于或等于指定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征第一数据帧中载荷数据包括的物理块的数量,/>的取值范围为{0, 1, 2 ,3 ,4}。为载荷数据的数据长度,/>(8×物理块长度)/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载荷数据的编码速率/>表征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的调制阶数,其中,可以为1(BPSK)、2(QPSK)或4(16QAM)。/>为在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传输时第一目标数据实际占用的子载波个数,是根据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确定的。上述物理块长度、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编码速率、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的调制阶数均可以根据分集拷贝模式确定。
如此,按照上述方式,结合通信标准可以分别计算出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
在步骤132中,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和第一采样周期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
其中,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为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之和与第一采样周期的乘积。其中,第一采样周期可以为0.04微秒。
如此,按照上述方式可以确定出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帧长。
在该实施例中,发送模式还包括通信模式。步骤14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具体方式为: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其中,PB_len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round()表征返回一个根据指定的小数位数进行四舍五入运算的结果;HPLC帧长表征第一数据帧的帧长;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RF_PHR表征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帧头;RF_SIG表征第二数据帧中的物理帧头的控制字;Ts表征第二采样周期,Ts=122.88/fft_size,fft_size表征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点数;Copy_num_PSDU表征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分集次数,所述分集次数是根据所述物理帧头确定的;BPC_PSDU表征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调制阶数,usedCarrierNum_PSDU表征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所述usedCarrierNum_PSDU是根据所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分集次数确定的,表征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编码速率,RF前导的采样点数、RF_SIG的采样点数、RF_PHR的采样点数、fft_size以及BPC_PSDU是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的。
示例地,在通信模式为option1、option2和option3时,RF前导的采样点数分别为968、484和244,RF_SIG的采样点数分别为160、160和80。RF_PHR的采样点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中,在发送模式为option1、option2和option3时,fft_size分别为128、64和32。GI为保护间隔,在通信模式为option1、option2和option3时,GI分别为32、16和8,
,/>表征物理帧头的数据长度,固定值为16×8/Code_rate_PHR,Code_rate_PHR表征物理帧头的编码速率,根据通信模式确定。/>表征物理帧头的分集次数,是根据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确定,取值范围为{1,2,3,4,6}。/>为物理帧头的调制阶数。/>表征根据物理帧头的分集次数确定的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
按照上述方式,结合通信标准可以计算出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主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辅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在该实施例中,发送模式包括通信模式。步骤13中根据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首先,根据第一无线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通信模式,分别确定第一数据帧中的前导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和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
在通信模式分别为option1、option2和option3时,前导的采样点数分别为968、484和244,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160、160和80。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M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的计算公式为K/>(fft_size+GI),K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其中,Data_len_PSDU表征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数据长度:
按照上述方式,结合通信标准可以分别计算出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和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
之后,根据第一数据帧中的前导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以及第二采样周期,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
示例地,将据第一数据帧中的前导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与第二采样周期的乘积确定为第一数据帧的帧长。
在该实施例中,发送模式还包括分集拷贝模式。步骤14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具体方式为:
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PB_len=round(((RF帧长-HPLC前导的长度-HPLC帧控制长度)/Copy_num_HPLC/BPC_HPLC/usedCarrierNum_HPLC/8)code_rate_HPLC)
其中,PB_len表征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RF帧长表征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HPLC前导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数据帧中的前导的长度,HPLC帧控制长度为所述第二数据帧中的帧控制的长度,Copy_num_HPLC表征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所述分集次数是根据所述分集拷贝模式确定的;BPC_HPLC表征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的调制阶数,BPC_HPLC是根据所述分集拷贝模式确定的,usedCarrierNum_HPLC表征根据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确定的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表征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编码速率,是根据分集拷贝模式确定的。
HPLC前导的长度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数据帧中前导的采样点数与第一采样周期的乘积,HPLC帧控制长度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数据帧中帧控制的采样点数与第一采样周期的乘积。
下面对图1中步骤16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步骤16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大小关系。
若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以使打孔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
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即,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大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不匹配,需要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以减小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
示例地,第一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第一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的具体方式为:若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和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的差值,若差值小于或等于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对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若差值大于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在对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之后,对信息比特进行打孔处理。
在该示例中,优先对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如果把校验比特全部打掉后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仍大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再对信息比特进行打孔处理,如此,优先对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保留更多的信息比特,进而能够保留较多的数据信息。
若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以使重复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
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即,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小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不匹配,需要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以增加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其中,数据重复处理是指对第一目标数据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复制,并将复制的数据添加到第一目标数据中。
示例地,第一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第一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的具体方式为:若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差值;若差值小于或等于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对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若差值大于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在对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之后,对校验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
在该示例中,优先对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在把信息比特全部复制添加到第一目标数据中后,若第一目标数据长度仍小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再对校验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如此,优先对信息比特进行数据复制处理,能够保留较多的数据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图,数据接收方法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该第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如图4所示,该数据接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41中,响应于接收数据的请求,从第三数据传输通道获取第一概率集合以及从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上获取第二概率集合。
其中,第一概率集合和第二概率集合分别用于表征在各自数据传输通道上传输的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第一概率集合是根据第三数据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生成的,第二概率集合是根据第四数据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生成的,且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是根据图1至图3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的。
应当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在通信领域,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通过同一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即,第二数据传输系统中包括的两个数据传输通道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中包括的两个数据传输通道类型相同。例如,第三数据传输通道与第一数据传输通道的类型相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与第二数据传输通道的类型相同。这样,第三数据传输通道与第一数据传输通道采用同一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与第二数据传输通道采用同一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步骤42中,确定在第一数据传输系统中辅传输通道上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
在步骤43中,根据处理方式对第一概率集合和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
其中,目标概率集合用于表征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输出的第二目标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
如上所述,主传输通道上传输的第一目标数据为未经过打孔处理或者数据重复处理的数据,辅传输通道上传输的第一目标数据为经过打孔处理或者数据重复处理的数据,因此,在数据接收阶段,第二数据传输系统确定辅传输通道上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并根据该处理方式对第一概率集合和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
在步骤44中,根据目标概率集合确定第二目标数据。
在本公开中,第二目标数据可以是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最终输出的数据,即,第一数据传输系统通过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分集发送第一目标数据,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按照图4所示的数据接收方法分集合并后得到第二目标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数据接收阶段,根据数据发送阶段中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对第三数据传输通道的第一概率集合和第四传输通道的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解合并,实现了数据分集传输的目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无线传输通道。应当理解的是,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与图2中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为同一通信协议的通道,但是功能不同。具体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用于发送数据,在数据发送阶段依次对待传输数据进行涡轮编码和扰码、信道交织、第一处理等。而在数据接收阶段,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用于接收数据,在数据接收阶段依次对模拟前端发送的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信道解交织、涡轮译码和解扰码,最终得到第二目标数据。类似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和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为同一通信协议的通道,但是功能不同。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包括模拟前端、第一处理单元、第一信道解交织单元、第一涡轮译码和解扰码单元、第一数据输出单元,第二无线传输通道包括射频前端、第二处理单元、第二信道解交织单元、第二涡轮译码和解扰码单元、第二数据输出单元。其中,分集合并过程位于信道解交织处理之后、涡轮译码和解扰码处理之前。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为打孔处理,则执行如下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
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为:针对每一比特位,确定在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传输的数据中该比特位上的数值是否受到干扰,以及,确定在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该比特位是否被打孔。应当理解的是,确定在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该比特位是否被打孔,实质是确定在第一无线传输通道上发送的数据是否为被打孔的数据。
若该比特位上的数值在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受干扰且在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该比特位未被打孔,则将第二概率集合中与该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确定为该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该比特位被打孔,则该比特位为空位置。此外,第二数据传输系统可以根据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的打孔处理机制确定该比特位是否被打孔,以及通过检测方式确定该比特位上的数值在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是否受干扰。
若在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该比特位被打孔,则将第一概率集合中与该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确定为该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
若比特位上的数值在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未受干扰且在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比特位未被打孔,则通过公式确定该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
其中,和/>分别为第一权重系数和第二权重系数,/>表征所述第二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表征所述第一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
示例地,第一权重系数可以为第二无线传输通道的信噪比,第二权重系数可以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信噪比。
应当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包括通道间分集合并装置,通道间分集合并装置分别与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通讯相连,用于执行上述的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此外,若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传输的数据为主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通道间分集合并装置从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中获取到第二概率集合后与第一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并将目标概率集合发送至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的第一涡轮译码和解扰码单元。若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中传输的数据为主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通道间分集合并装置从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获取到第一概率集合后与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并将目标概率集合发送至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中的第二涡轮译码和解扰码单元。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为数据重复处理,对第一概率集合和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的具体方式为先对接收辅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通道的概率集合进行通道内分集合并,之后再进行通道间分集合并。例如,接收辅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则先对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一概率集合进行通道内分集合并,之后,在对第二概率集合和通道内分集合并后的第一概率集合进行通道间分集合并。
具体地,首先,若处理方式为数据重复处理且接收辅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则根据数据重复次数对第一概率集合对应的比特位进行分段分,针对每一段的第i个比特位,将数值未受干扰的第i个比特位在第一概率集合中对应的概率值的均值,确定为第i个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以得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三概率集合。
其中,第一概率集合对应的比特位是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传输的数据的比特位。
示例地,假设数据重复次数为两次且第一目标数据为3比特的数据,在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传输的数据即为9比特的数据,将该9比特的数据分成三段,且每一段均包括第一个比特位、第二个比特位和第三个比特位。针对这三段中的第一个比特位,分别确定每段中第一个比特位上的数值是否收到干扰,并将第一概率集合中的、数值未收到干扰的第一个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的均值,确定为第一个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例如,第一段中第一个比特位上的数值受到干扰,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第一个比特位上的数值未受干扰,则将第一概率集合中该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第一个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的均值确定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二段中第一个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如此按照该方式,可以依次确定给出第一段中第一个比特位、第二个比特位和第三个比特位各自的目标概率值,进而得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三概率集合。
最后,将第三概率集合作为第一概率集合并执行上述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接收辅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而第二无线传输通道接收到数据并未经过打孔处理或者数据重复处理,因此,并不对第二无线传输通道的第二概率集合进行通道内分集合并。
又示例地,若接收辅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无线传输通道,而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接收到数据并未经过打孔处理或者数据重复处理,此时,只需利用等增益合并或者最大比值合并方式对无线传输通道的第二概率集合进行通道内合并,之后,再进行通道间合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数据分集传输的目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通讯相连的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和第二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接收方法。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接收方法的步骤。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该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603,输入/输出(I/O)接口604,以及通信组件6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6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6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或者数据接收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6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6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6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6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6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602或通过通信组件6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604为处理器6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605用于该电子设备6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6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或者数据接收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或者数据接收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6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600的处理器6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或者数据接收方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
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
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以及,根据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所述处理包括打孔处理或者数据重复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大小关系;
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以使打孔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
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以使重复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
所述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的差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在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之后,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打孔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
所述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差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在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之后,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辅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发送模式包括分集拷贝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分集拷贝模式,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和第一采样周期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式还包括通信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其中,PB_len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round()表征返回一个根据指定的小数位数进行四舍五入运算的结果;HPLC帧长表征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RF_PHR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帧头;RF_SIG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帧头的控制字;Ts表征第二采样周期,Ts=122.88/fft_size,fft_size表征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点数;Copy_num_PSDU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分集次数,所述分集次数是根据所述物理帧头确定的;BPC_PSDU表征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调制阶数,usedCarrierNum_PSDU表征根据所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分集次数确定的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表征所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编码速率,RF前导的采样点数、RF_SIG的采样点数、RF_PHR的采样点数、fft_size以及BPC_PSDU是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辅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发送模式包括通信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通信模式,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和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中的前导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以及第二采样周期,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第二采样周期Ts=122.88/fft_size,fft_size表征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点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式还包括分集拷贝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
PB_len=round(((RF帧长-HPLC前导的长度-HPLC帧控制长度)/Copy_num_HPLC/BPC_HPLC/usedCarrierNum_HPLC/8)code_rate_HPLC)
其中,PB_len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RF帧长表征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HPLC前导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数据帧的前导长度,HPLC帧控制长度为所述第二数据帧的帧控制的长度,Copy_num_HPLC表征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所述分集次数是根据所述分集拷贝模式确定的;BPC_HPLC表征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的调制阶数,BPC_HPLC是根据所述分集拷贝模式确定的,usedCarrierNum_HPLC表征根据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分集次数确定的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code_rate_HPLC表征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载荷数据的编码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包括:
将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数值小于或等于阈值的物理块长度确定为候选物理块长度,所述阈值是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确定;
将候选物理块长度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块长度确定为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
10.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二无线传输通道;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数据的请求,从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获取第一概率集合以及从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上获取第二概率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用于表征在各自数据传输通道上传输的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是根据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各自传输的数据生成的,且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是根据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的;
确定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中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
根据所述处理方式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输出的第二目标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
根据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确定第二目标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处理方式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包括:
若所述处理方式为打孔处理,则执行如下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
针对每一比特位,确定在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中传输的数据中所述比特位上的数值是否受到干扰,以及,确定在所述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所述比特位是否被打孔;
若所述比特位上的数值在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受干扰且在所述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所述比特位未被打孔,则将所述第二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确定为所述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
若在所述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所述比特位被打孔,则将所述第一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确定为所述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以及
若所述比特位上的数值在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上未受干扰且在所述第二无线传输通道传输的数据中所述比特位未被打孔,则通过公式确定所述比特位的目标概率值;
其中,和/>分别为第一权重系数和第二权重系数,/>表征所述第二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表征所述第一概率集合中与所述比特位对应的概率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处理方式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还包括:
若所述处理方式为数据重复处理且所述辅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则根据数据重复次数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对应的比特位进行分段,针对每一段中的第i个比特位,将数值未受干扰的第i个比特位在所述第一概率集合中对应的概率值的均值,确定为所述第i个特位的目标概率值,以得到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三概率集合,其中,所述第二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与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为同一通信协议的通道;
将所述第三概率集合作为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并执行所述通道间分集合并方式。
13.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通讯相连的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和第二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
14.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数据接收方法的步骤。
CN202310762162.8A 2023-06-26 2023-06-2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506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62162.8A CN116506075B (zh) 2023-06-26 2023-06-2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62162.8A CN116506075B (zh) 2023-06-26 2023-06-2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6075A CN116506075A (zh) 2023-07-28
CN116506075B true CN116506075B (zh) 2023-12-19

Family

ID=8731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62162.8A Active CN116506075B (zh) 2023-06-26 2023-06-2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607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232A (zh) * 2019-09-12 2019-12-10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CN110572186A (zh) * 2019-09-12 2019-12-13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系统及其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CN110930676A (zh) * 2019-12-10 2020-03-27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模通信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3595595A (zh) * 2021-08-02 2021-11-02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电力线通信系统中plc和无线融合传输方法
CN113949417A (zh) * 2021-10-12 2022-01-1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供电局 一种基于混合通信的电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549824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hplc和rf双模的路由精准选择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9275B (zh) * 2020-06-22 2021-05-07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232A (zh) * 2019-09-12 2019-12-10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CN110572186A (zh) * 2019-09-12 2019-12-13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系统及其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CN110930676A (zh) * 2019-12-10 2020-03-27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模通信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3595595A (zh) * 2021-08-02 2021-11-02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电力线通信系统中plc和无线融合传输方法
CN113949417A (zh) * 2021-10-12 2022-01-1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供电局 一种基于混合通信的电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549824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hplc和rf双模的路由精准选择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DBPSK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和微功率无线通信的双模通信在低压载波集抄系统中的应用;李国钰等;制造业自动化;第37卷(第12期);130-13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6075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75812B2 (ja) Polar符号の復号方法および復号器
US8792588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oftware radio receiver and software radio receiver
US11095402B2 (en) Techniques for hybrid chase combining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 with polar codes
CN110622444B (zh) 鲁棒的超声通信信号格式
JP2001515666A (ja) 複数の符号レートを用いるセルラー通信システム
KR20120039678A (ko) 무선 인?밴드 시그널링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신을 위한 효율적인 오류 정정 방식
WO2015120595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7895506B2 (en) Iterative decoder with early-exit condition detection and methods for decoding
CN112583522A (zh) 一种极化码分段编码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US2021034446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ies segments
US20090175389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urbo de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30313B2 (en) Low-power predecoding based viterbi decoding
CN109102816B (zh) 编码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6506075B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19107452A1 (ja) 通信装置、及び復号方法
CN1132150C (zh) 在通信媒体上传送期望声音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KR20070034532A (ko) 확장형 컨벌루션 인코더 디바이스, 무선 시스템, 컨벌루션코드 확장 방법
EP3413630B1 (en)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4224370B2 (ja) 入力制御装置及び入力制御方法
CN113612583A (zh) 支持sidelink通信盲检测的FPGA实现方法及系统
EP2114023A2 (en) Process for mitigation of interference in a mobile cellular network and base station of a mobile cellular network
CN105453438B (zh) 软判决解码方法和其系统
CN114759938B (zh) 一种公网对讲设备音频延迟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CN116614155B (zh) 蓝牙通讯的抗干扰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US20240146596A1 (en) Flow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non-real-time decoding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