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5788A -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5788A
CN116505788A CN202310646459.8A CN202310646459A CN116505788A CN 116505788 A CN116505788 A CN 116505788A CN 202310646459 A CN202310646459 A CN 202310646459A CN 116505788 A CN116505788 A CN 116505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control module
thermistor
modul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64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国荣
招铭斌
叶秉进
李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aiqife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aiqife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aiqife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aiqife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645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57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5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57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该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逆变电路,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线圈连接,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和交流电源的火线端,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与热敏电阻并联;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Description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逆变器的空载损耗是衡量逆变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空载损耗越小,带轻负载时效率越高。
目前,逆变器通常通过使用环形变压器来实现空载损耗小的效果,而使用环形变压器的逆变器在连接交流电源时,会产生超过额定功率5至10倍的浪涌电流,浪涌电流过大会导致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经常跳闸,严重时还会损坏逆变器。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和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热敏电阻并联;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多个所述热敏电阻,多个所述热敏电阻处于并联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公共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公共端和所述第一常开端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公共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常闭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公共端和所述第二常闭端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单元,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上桥臂单元、第二上桥臂单元、第一下桥臂单元和第二下桥臂单元,所述充电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充电电容,所述充电电容的正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电容的负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上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一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二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下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三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下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四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储能逆变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逆变电路、热敏电阻、第一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负载,所述负载通过所述热敏电阻与所述环形变压器连接;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所述储能逆变系统包括逆变器、负载和蓄电池,所述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逆变电路、热敏电阻、第一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控制模块启动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提出的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的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和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热敏电阻并联;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设置热敏电阻,当逆变器的控制模块处于停机状态时,第一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将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热敏电阻会接入初级线圈的供电回路,而且热敏电阻的电阻较大,能够有效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从而避免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出现跳闸以及避免损坏逆变器;然后,逆变电路对环形变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向控制模块供电,以使控制模块进入启动状态,控制模块启动后就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实现了在逆变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逆变时,将热敏电阻隔除在初级线圈的通电回路之外,从而避免热敏电阻影响逆变器的整机效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关模块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另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关模块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路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单元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上桥臂单元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上桥臂单元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下桥臂单元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下桥臂单元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第二开关模块的一种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第二开关模块的另一种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可选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申请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电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逆变器通常通过使用环形变压器来实现空载损耗小的效果,而使用环形变压器的逆变器在连接交流电源时,会产生超过额定功率5至10倍的浪涌电流,浪涌电流过大会导致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经常跳闸,严重时还会损坏逆变器。
针对浪涌电流过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逆变电路,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线圈连接,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和交流电源的火线端,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与热敏电阻并联;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设置热敏电阻,当逆变器的控制模块处于停机状态时,第一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将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热敏电阻会接入初级线圈的供电回路,而且热敏电阻的电阻较大,能够有效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从而避免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出现跳闸以及避免损坏逆变器;然后,逆变电路对环形变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向控制模块供电,以使控制模块进入启动状态,控制模块启动后就向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实现了在逆变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逆变时,将热敏电阻隔除在初级线圈的通电回路之外,从而避免热敏电阻影响逆变器的整机效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具体通过如下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逆变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至图2,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
环形变压器100,包括初级线圈110和次级线圈120,初级线圈110的一端与交流电源810的零线端N连接;
逆变电路200,逆变电路200的输入端与次级线圈120连接,逆变电路200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820;
热敏电阻300,热敏电阻300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830和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热敏电阻300的另一端与初级线圈110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开关模块500,第一开关模块500与热敏电阻300并联;
控制模块400,控制模块400与逆变电路20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500与控制模块400电连接,控制模块400用于向第一开关模块50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500进入导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热敏电阻300是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300,当热敏电阻300的温度越低时,热敏电阻300的电阻越大,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810前,热敏电阻300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逆变器刚开始连接交流电源810时,热敏电阻300能够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控制模块400通常在10ms内完成启动,控制模块400启动后就会向第一开关模块50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500进入导通状态,此时,就能将热敏电阻300短路,相当于将热敏电阻300隔除在初级线圈110的通电回路之外,热敏电阻300的温度仅会出现小幅度的升高,就算在短时间内重复多次连接交流电源810并启动控制模块400的步骤,热敏电阻300也不会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能够保证热敏电阻300可以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控制模块400能够控制逆变电路200的工作状态。
其中,当环形变压器100接入交流电源810时,逆变电路200可以处于整流状态,环形变压器100对交流电源810的交流电压进行变压处理,逆变电路200可以将变压处理后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进而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对蓄电池820进行充电,相当于利用交流电源810对蓄电池820进行充电,此时,也可以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对控制模块400进行供电,相当于利用交流电源810对控制模块400进行供电,与此同时,交流电源810的交流电压还可以直接对负载830进行供电。
其中,当环形变压器100没有接入交流电源810时,逆变电路200可以处于逆变状态,逆变电路200可以将蓄电池820输出的直流电压逆变为交流电压,环形变压器100对逆变得到的交流电压进行变压处理,进而利用变压处理后的交流电压对负载830进行供电,相当于利用蓄电池820对负载830进行供电,与此同时,蓄电池820的直流电压还可以直接对控制模块400进行供电。
基于此,通过设置热敏电阻300,当逆变器的控制模块400处于停机状态时,第一开关模块500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将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810,热敏电阻300会接入初级线圈110的供电回路,而且热敏电阻300的电阻较大,能够有效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从而避免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出现跳闸以及避免损坏逆变器;然后,逆变电路200对环形变压器100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向控制模块400供电,以使控制模块400进入启动状态,控制模块400启动后就向第一开关模块50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500进入导通状态,实现了在逆变器对蓄电池820进行充电或者逆变时,将热敏电阻300隔除在初级线圈110的通电回路之外,从而避免热敏电阻300影响逆变器的整机效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值得注意的是,交流电源810可以指市电,因此,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810,相当于将逆变器接入市电。
另外,参照图1至图2,在一实施例中,逆变器包括多个热敏电阻300,多个热敏电阻300处于并联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热敏电阻300作为缓冲模块,能够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810后,逆变器产生浪涌电流而造成冲击时,缓冲模块的功率较大,在缓冲模块中设置多个并联的热敏电阻300,能够扩大缓冲模块的功率承受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热敏电阻300的型号为10D25。
另外,参照图1至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500包括第一继电器510和第一开关单元520,第一继电器510的第一线圈511与第一开关单元520连接,第一继电器510的第一公共端512与热敏电阻300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510的第一常开端513与热敏电阻30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520与控制模块400连接,控制模块400用于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单元520进入导通状态,第一继电器510用于在第一开关单元520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公共端512和第一常开端513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关单元520可发送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至第一继电器510的第一线圈511,当控制模块400处于停机状态时,控制模块400不会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一开关单元520处于断开状态并生成高电平信号,第一线圈511能够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此时第一继电器510不改变触点的连接状态,第一公共端512和第一常开端513保持断开状态,相当于将热敏电阻300接入初级线圈110的通电回路,能够有效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从而避免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出现跳闸以及避免损坏逆变器;当控制模块400进入启动状态后,控制模块400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单元520进入导通状态并生成低电平信号,第一线圈511能够接收到低电平信号,进而使第一继电器510改变触点的连接状态,第一公共端512和第一常开端513进入导通状态,相当于将热敏电阻300隔除在初级线圈110的通电回路之外,从而避免热敏电阻300影响逆变器的整机效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另外,参照图1至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500包括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20,第一二极管D20的负极与第一线圈51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20的正极与第一线圈5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线圈511的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第一开关单元520包括第一三极管Q56、第二三极管Q57、第一电阻R109和第二电阻R114,第一三极管Q56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09的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56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114的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5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57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57的集电极与第一线圈5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57的发射极接地,第一电阻R109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第二电阻R114的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0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线圈511处并联一个用于续流的第一二极管D20,能够防止电压电流突变,起到保护第一开关单元520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一三极管Q56、第二三极管Q57、第一电阻R109和第二电阻R114,当控制模块400处于停机状态时,控制模块400不会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一三极管Q56和第二三极管Q57均处于截止状态,第一线圈511能够有效接收到第二三极管Q57的集电极的高电平信号;当控制模块400进入启动状态后,控制模块400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一三极管Q56和第二三极管Q57均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线圈511能够有效接收到第二三极管Q57的集电极的低电平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电源的电压为12V。
在具体实践中,第二电阻R114的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00的RY3继电器控制端口连接,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RY3继电器控制端口向第一开关单元52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
另外,参照图3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开关模块600,第二开关模块600包括第二继电器610和第二开关单元620,第二继电器610的第二线圈611与第二开关单元620连接,第二继电器610的第二公共端612与热敏电阻300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610的第二常闭端613与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连接,第二开关单元620与控制模块400电连接,控制模块400用于向第二开关单元620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开关单元620进入导通状态,第二继电器610用于在第二开关单元620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公共端612和第二常闭端613断开。
其中,第二开关单元620可发送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至第二继电器610的第二线圈611。
具体地,当控制模块400处于停机状态时,控制模块400不会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此时,第二开关单元620处于断开状态,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单元620会发送高电平信号至第二线圈611,第二线圈611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后,第二继电器610不会改变触点的连接状态,由于第二常闭端613与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连接,因此,第二公共端612和第二常闭端613保持导通状态时,相当于将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与热敏电阻300的一端连通,此时,交流电源810向控制模块400和负载830供电,以及可向蓄电池820充电,蓄电池820处于充电状态。
基于此,当控制模块400处于启动状态后,控制模块400可以根据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生成第二控制信号,然后,控制模块400将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开关模块600,以使第二开关模块600进入导通状态,第二开关模块600进入导通状态相当于第二开关单元620进入导通状态,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单元620会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二继电器610的第二线圈611,第二线圈611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后,第二继电器610会改变触点的连接状态,使得第一公共端512和第一常闭端进入断开状态,相当于将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与热敏电阻300的一端断开,此时,交流电源810不再向控制模块400和负载830供电,而是蓄电池820向控制模块400和负载830供电,蓄电池820处于供电状态。
参考图3至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路900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逆变器还包括有检测电路900,检测电路900与控制模块400电连接,检测电路900用于检测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
基于此,控制模块400可以获取检测电路900检测的电压状态信息,然后控制模块400根据交流电源810的状态信息,生成第二控制信号,然后控制模块400通过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模块600进入导通状态。
具体地,当控制模块400处于启动状态后,需要使用蓄电池820向控制模块400和负载830供电时,需要将第二开关模块切换至导通状态,控制模块400可以根据电压状态信息确定交流电源810的瞬时电压,然后控制模块400可以判断瞬时电压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电压阈值,当瞬时电压小于等于电压阈值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在电压电源较小时,才控制第二开关模块600进入导通状态,能够避免交流电源810对第二开关模块600造成损坏,有效降低第二开关模块600的损坏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电路900包括第一电阻模块910、第二电阻模块920、第三电阻930、第四电阻940和运算放大器950,第一电阻模块910的一端与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连接,第一电阻模块91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950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模块920的一端与交流电源810的零线端N连接,第二电阻模块92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950的负向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930的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第三电阻93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950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940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950的负向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94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950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950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400电连接,具体地,控制模块400的电压检测端口与运算放大器950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一电阻模块910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检测电阻R224、第二检测电阻R225、第三检测电阻R226、第四检测电阻R24和第五检测电阻R122,第二电阻模块920包括依次串联的第六检测电阻R234、第七检测电阻R235、第八检测电阻R236、第九检测电阻R32和第十检测电阻R26,其中,第一检测电阻R224的一端与交流电源810的火线端L连接,第六检测电阻R234的一端与交流电源810的零线端N连接,第五检测电阻R122与第一检测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第十检测电阻R26与第一检测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
基于此,检测电路900可以检测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当交流电源810的电压发生改变时,运算放大器950的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入端所输入的信号会发生改变,使得运算放大器950的输出端所输出的信号也会发生改变,控制模块400根据运算放大器950的输出端所输出的信号,能够获得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进而根据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运算放大器950的型号为CA32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压阈值为零,相当于通过检测电路900检测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由于交流电源810的电压波形是正弦波,交流电源810的瞬时电压为零时,相当于瞬时电压处于正弦波的过零点,在正弦波的过零点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才控制第二开关模块600进入导通状态,能够避免交流电源810对第二开关模块600造成损坏,有效降低第二开关模块600的损坏率。
另外,由于信号的传输过程会有时延,电压阈值可以不设置为零,可以在逆变器投入生产前,先对电压阈值进行预配置,电压阈值的预配置步骤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交流电源810的电压状态信息,确定交流电压波形图;
在交流电压波形图中确定初始时间,其中,初始时间所对应的瞬时电压值为零;
确定第二控制信号由控制模块400传输到第二开关模块600的传输时延;
根据初始时间和传输时延,确定目标时间;
确定目标时间在交流电压波形图中所对应的目标瞬时电压值,将目标瞬时电压值作为电压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传输时延后,可以根据传输时延和瞬时电压过零点时的初始时间确定目标时间,然后根据目标时间能够确定目标瞬时电压值,因此,在小于等于目标瞬时电压值,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并将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开关模块,使得第二开关模块可以在瞬时电压值为零时进入导通状态,能够避免交流电源810对第二开关模块600造成损坏,有效降低第二开关模块600的损坏率。
再次参考图3至图4,第二开关单元620包括第三三极管Q39、第四三极管Q46、第五电阻R229和第六电阻R239,第三三极管Q39的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229的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9的基极与第六电阻R239的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9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Q46的基极连接,第二线圈611的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第四三极管Q46的集电极与第二线圈61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6的发射极接地,第五电阻R229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第六电阻R239的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00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逆变器为工频逆变器。
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电源的电压为12V。
在具体实践中,第六电阻R239的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00的RY1继电器控制端口连接,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RY1继电器控制端口向第二开关单元620发送第二控制信号。
另外,参照图3、图6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单元700,逆变电路200包括第一上桥臂单元210、第二上桥臂单元220、第一下桥臂单元230和第二下桥臂单元240,充电单元700包括多个并联的充电电容710,充电电容710的正极与蓄电池820的正极BAT+连接,充电电容710的负极与蓄电池820的负极BAT-连接,第一上桥臂单元210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一功率场效应管211,第一功率场效应管211的漏极与蓄电池820的正极BAT+连接,第一功率场效应管211的源极与次级线圈120的一端连接,第二上桥臂单元220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二功率场效应管221,第二功率场效应管221的漏极与蓄电池820的正极BAT+连接,第二功率场效应管221的源极与次级线圈1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下桥臂单元230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三功率场效应管231,第三功率场效应管231的漏极与次级线圈120的一端连接,第三功率场效应管231的源极与蓄电池820的负极BAT-连接,第二下桥臂单元240包括多个并联的第四功率场效应管241,第四功率场效应管241的漏极与次级线圈120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功率场效应管241的源极与蓄电池820的负极BAT-连接,第一功率场效应管211的栅极、第二功率场效应管221的栅极、第三功率场效应管231的栅极和第四功率场效应管241的栅极分别与控制模块40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个并联的充电电容710,例如设置有4个充电电容710,能够保证控制模块400的有效完成开机操作,通过设置第一上桥臂单元210、第二上桥臂单元220、第一下桥臂单元230和第二下桥臂单元240,并且在控制模块400的控制下,使得逆变电路200能够处于整流状态或逆变状态,逆变电路200处于整流状态时,能够向蓄电池820充电,逆变电路200处于逆变状态时,能够对蓄电池820进行逆变放电;通过设置多个功率场效应管,能够有效提高逆变电路200的性能。
在具体实践中,4个充电电容710的规格均为6800uF/50V。
在具体实践中,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上桥臂驱动A+控制端口和上桥臂驱动A-控制端口向第一上桥臂单元210发送第一桥臂驱动信号;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上桥臂驱动C+控制端口和上桥臂驱动C-控制端口向第二上桥臂单元210发送第二桥臂驱动信号;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下桥臂驱动B+控制端口和下桥臂驱动B-控制端口向第一下桥臂单元210发送第三桥臂驱动信号;控制模块400可以通过下桥臂驱动D+控制端口和下桥臂驱动D-控制端口向第二下桥臂单元210发送第四桥臂驱动信号。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逆变系统,包括:
上述的逆变器,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100、逆变电路200、热敏电阻300、第一开关模块500和控制模块400;
负载830,负载830通过热敏电阻300与环形变压器100连接;
蓄电池820,蓄电池820与逆变电路200的输出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储能逆变系统包括如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逆变器,因此,本实施例的储能逆变系统具备如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逆变器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选的流程示意图,该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的储能逆变系统,储能逆变系统包括逆变器、负载和蓄电池,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逆变电路、热敏电阻、第一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该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
S1110,当控制模块启动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
S1120,向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储能逆变系统,因此,本实施例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具备如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储能逆变系统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另外,参照图12,在一实施例中,逆变器还包括有检测电路和第二开关模块,检测电路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检测电路用于检测交流电源的电压状态信息;该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S1210,获取检测电路检测的电压状态信息;
S1220,根据电压状态信息,确定交流电源的瞬时电压;
S1230,判断瞬时电压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电压阈值;
S1240,当瞬时电压小于等于电压阈值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S1250,将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开关模块,以使第二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单元,第二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相当于第二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单元会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线圈,第二线圈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后,第二继电器会改变触点的连接状态,使得第一公共端和第一常闭端进入断开状态,相当于将交流电源的火线端与热敏电阻的一端断开,此时,交流电源不再向控制模块和负载供电,而是蓄电池向控制模块和负载供电,蓄电池处于供电状态。
因此,当控制模块处于启动状态后,需要使用蓄电池向控制模块和负载供电时,需要将第二开关模块切换至导通状态,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电压状态信息确定交流电源的瞬时电压,然后控制模块可以判断瞬时电压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电压阈值,当瞬时电压小于等于电压阈值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在电压电源较小时,才控制第二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能够避免交流电源对第二开关模块造成损坏,有效降低第二开关模块的损坏率。
另外,参照图13,在一实施例中,电压阈值的预配置步骤包括但不限于:
S1310,根据交流电源的电压状态信息,确定交流电压波形图;
S1320,在交流电压波形图中确定初始时间,其中,初始时间所对应的瞬时电压值为零;
S1330,确定第二控制信号由控制模块传输到第二开关模块的传输时延;
S1340,根据初始时间和传输时延,确定目标时间;
S1350,确定目标时间在交流电压波形图中所对应的目标瞬时电压值,将目标瞬时电压值作为电压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传输时延后,可以根据传输时延和瞬时电压过零点时的初始时间确定目标时间,然后根据目标时间能够确定目标瞬时电压值,因此,在小于等于目标瞬时电压值,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并将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开关模块,使得第二开关模块可以在瞬时电压值为零时进入导通状态,能够避免交流电源对第二开关模块造成损坏,有效降低第二开关模块的损坏率。
另外,参考图14,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装置1400,包括:
生成单元1410,用于当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模块启动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
发送单元1420,用于向储能逆变系统的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该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装置1400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参照图15,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可选的硬件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1501,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502,可以采用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或者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502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502中,并由处理器1501来调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1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步骤S125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50;
输入/输出接口1503,用于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
通信接口1504,用于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505,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501、存储器1502、输入/输出接口1503和通信接口1504)之间传输信息;
其中处理器1501、存储器1502、输入/输出接口1503和通信接口1504通过总线1505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1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步骤S125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50。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处理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逆变电路,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线圈连接,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和交流电源的火线端,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与热敏电阻并联;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此,通过设置热敏电阻,当逆变器的控制模块处于停机状态时,第一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将逆变器连接交流电源,热敏电阻会接入初级线圈的供电回路,而且热敏电阻的电阻较大,能够有效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从而避免家庭配电网络的空气开关出现跳闸以及避免损坏逆变器;然后,逆变电路对环形变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利用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向控制模块供电,以使控制模块进入启动状态,控制模块启动后就向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实现了在逆变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逆变时,将热敏电阻隔除在初级线圈的通电回路之外,从而避免热敏电阻影响逆变器的整机效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能够在保证逆变器的整机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逆变器产生的浪涌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技术的演变和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11至图13中示出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步骤,或者组合某些步骤,或者不同的步骤。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设备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多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的介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申请实施例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和实质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零线端连接;
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
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用于连接负载和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热敏电阻并联;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多个所述热敏电阻,多个所述热敏电阻处于并联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公共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公共端和所述第一常开端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公共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常闭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进入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公共端和所述第二常闭端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单元,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上桥臂单元、第二上桥臂单元、第一下桥臂单元和第二下桥臂单元,所述充电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充电电容,所述充电电容的正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电容的负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上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一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二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下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三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下桥臂单元包括多个并联的第四功率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第四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7.一种储能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逆变电路、热敏电阻、第一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
负载,所述负载通过所述热敏电阻与所述环形变压器连接;
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8.一种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所述储能逆变系统包括逆变器、负载和蓄电池,所述逆变器包括环形变压器、逆变电路、热敏电阻、第一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控制模块启动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
向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进入导通状态。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310646459.8A 2023-06-02 2023-06-02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5057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459.8A CN116505788A (zh) 2023-06-02 2023-06-02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459.8A CN116505788A (zh) 2023-06-02 2023-06-02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788A true CN116505788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3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6459.8A Pending CN116505788A (zh) 2023-06-02 2023-06-02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5788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1039Y (zh) * 1996-05-13 1998-05-06 宋长兴 一种电热毯控温开关
CN201479036U (zh) * 2009-09-03 2010-05-19 深圳市泰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充电功能的逆变器电路
CN201733224U (zh) * 2010-06-25 2011-02-0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大功率电源模块的两级控制线路
CN201766353U (zh) * 2009-09-26 2011-03-16 佛山市伊戈尔电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变压器浪涌吸收器
CN203233316U (zh) * 2013-03-07 2013-10-09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一种游艺设备变频器
CN203851059U (zh) * 2014-05-10 2014-09-24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转换电路及其组成的系统
CN205911947U (zh) * 2016-08-24 2017-01-25 广东新力宽频网络有限公司 供电器启动恒流电路
CN113179012A (zh) * 2021-03-16 2021-07-27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矿用多级交流电压输入的直流稳压电源
CN115118000A (zh) * 2022-07-13 2022-09-27 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向变流功能的储能式应急电源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1039Y (zh) * 1996-05-13 1998-05-06 宋长兴 一种电热毯控温开关
CN201479036U (zh) * 2009-09-03 2010-05-19 深圳市泰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充电功能的逆变器电路
CN201766353U (zh) * 2009-09-26 2011-03-16 佛山市伊戈尔电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变压器浪涌吸收器
CN201733224U (zh) * 2010-06-25 2011-02-0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大功率电源模块的两级控制线路
CN203233316U (zh) * 2013-03-07 2013-10-09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一种游艺设备变频器
CN203851059U (zh) * 2014-05-10 2014-09-24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转换电路及其组成的系统
CN205911947U (zh) * 2016-08-24 2017-01-25 广东新力宽频网络有限公司 供电器启动恒流电路
CN113179012A (zh) * 2021-03-16 2021-07-27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矿用多级交流电压输入的直流稳压电源
CN115118000A (zh) * 2022-07-13 2022-09-27 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向变流功能的储能式应急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54719B1 (ko) 전원 어댑터, 단말기 및 충전 시스템
US9847635B2 (en) Power supply module and soft start method
EP3101436A1 (en) Interface insertion anomaly detection circuit and method
US9859726B2 (en) Detec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starting charging
EP353416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charging abnormality and power adapter
CN105829990A (zh) 用于对具有usb连接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32207A (zh) 空调器内外机通讯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EP3961916B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method for locating devices in photovoltaic string, mlp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nking mlpe apparatuses
US1055405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 operating status of a connector
CN110557264A (zh) 一种安全用电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505788A (zh) 逆变器、储能逆变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299566A (zh)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与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CN107276416B (zh) 开关电源设备以及系统
CN203352273U (zh) 一种供电系统
CN211790935U (zh) 一种断路器的供电电路、断路器、设备及物联网系统
CN115276181A (zh) 电池组的并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1360079Y (zh) 中控连动电源插座
CN204697079U (zh) 一种物联网自动故障检测的数据接收和发送装置
CN218675262U (zh) 隔离型市电通断检测电路和装置
WO2014146423A1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底座、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CN220964333U (zh) 配电装置和系统
CN213072217U (zh) 断路器设备及其控制装置和系统
CN211790934U (zh) 适用于物联网的断路器的供电电路、断路器、设备及系统
CN111273105B (zh) 一种智能家电设备及其供电检测方法
CN109507514B (zh) 一种设备线路故障检测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