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2816A -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2816A
CN116502816A CN202211651760.XA CN202211651760A CN116502816A CN 116502816 A CN116502816 A CN 116502816A CN 202211651760 A CN202211651760 A CN 202211651760A CN 116502816 A CN116502816 A CN 116502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sub
well
distance
ima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17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02816B (zh
Inventor
魏国
邱振
康日峰
张俊欣
冉玉倩
王雅妮
庞宏伟
轷雨蒙
郭启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eit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eit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eit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eit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17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28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2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02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94Sampling soil gases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3Resource plan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16Real estate
    • G06Q50/165Land develop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06T7/62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of area, perimeter, diameter or volum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ology (AREA)
  • Geometry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统计所有第一监测井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第二监测井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第一监测井和第二监测井的结构类型得到监测井布设列表。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背景技术
从地表向下一直到毛管层上方的土壤和岩石空隙中未被水充满的空间中含有的气体被称为土壤气。按照采样位置,土壤气可分为浅层土壤气、深层土壤气、底板下土壤气等几类。浅层土壤气是指深度较浅的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深层土壤气又叫近污染源土壤气,是指污染源附近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底板下土壤气是指建筑物底板下方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
在一块新开发区域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块采集不同的土壤气,现有技术中并无法根据地块的种类的不同进行监测井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布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能够根据地块的种类、属性的不同对监测井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布设,提高监测井布设规划效率,提高监测井的利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
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
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
统计所有第一监测井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第二监测井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第一监测井和第二监测井的结构类型得到监测井布设列表。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包括:
获取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所述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具有预先设置的多个地块以及每个地块所对应的属性;
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不同属性的第一被监测地块具有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包括:
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所有边缘像素点,对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被所述边缘像素点所包围的所有像素点进行提取得到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
获取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计算任意两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之间的距离得到中心点距离,将中心点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两个监测子图像作为相邻的监测子图像;
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包括:
将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相连接得到第一连接线;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线中每个像素点的坐标对第一连接线进行分段处理,得到第一子分段、中间子分段以及第二子分段,所述第一子分段位于第一个监测子图像内,所述中间子分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所述第二子分段位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内;
按照中间子分段的方向依次对每个像素点进行标号,确定中间子分段中为中间标号的像素点作为中间像素点;
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包括:
计算所有第一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一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一子像素点作为第一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相邻像素点;
计算所有第二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二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二子像素点作为第二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二相邻像素点;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第一子距离和第二子距离,
其中,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纵坐标。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包括:
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每种属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具有预设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将第一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一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二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相加,得到监测井相加距离;
若所述监测井相加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监测距离,则判断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并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所述第二监测井的属性包括所有第一监测井的属性;
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包括:
若判断,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不同,则计算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之间的比例得到第一比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信息将中间子分段分为第一比例段和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大于所述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所述第二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小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
确定所述第一比例段与第二比例段相邻的第一比例像素点,以及第二比例段与第一比例段相邻的第二比例像素点,将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作为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不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确定与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预设布设角度;
确定所述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以所述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平行于X轴和Y轴的坐标系,根据所述预设布设角度确定相应的第一布设线,所述预设布设角度为第一布设线相较于X轴和/或Y轴的角度;
对所述第一布设线进行分段得到第一布设子线段和第二布设子线段,所述第一布设子线段位于监测子图像内,所述第二布设子线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
根据相应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在第二布设子线段内确定一位置点作为第一监测井布设点。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一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
将所述面积与预设面积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面积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
根据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到建井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建井系数,
其中,为第 /> 个第二监测井的建井系数,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 />为数量权重值,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第 /> 个监测子图像的面积, />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上限值, />为面积权重值;
将所述建井系数与预设系数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系数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设计的所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能够根据所包括地块的属性的不同自动分配相应的监测井,根据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确定多个监测子图像分别对应的相同或不同的监测井的布设点,并根据每种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最终的结构井的结构类型,使得本发明能够在相应区域内以设置最少监测井的方式,达到对所有地块的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有效降低监测井的布设量,使得部分监测井可以对多个地块进行监测,提高监测井的利用率,本发明会对所有监测井的布设位置、结构类型统计得到最终的监测井布设列表,相应的施工人员可以按照监测井布设列表对第一监测区域进行监测井的布设,实现监测井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布设。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对两个地块的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时,会综合考虑多种维度,使得本发明可以根据两个地块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判断是否可以对两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第二监测井。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2为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A、B和C”、“包含A、B、C”是指A、B、C三者都包含,“包含A、B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之一,“包含A、B和/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中任1个或任2个或3个。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与A对应的B”、“与A相对应的B”、“A与B相对应”或者“B与A相对应”,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他信息确定B。A与B的匹配,是A与B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0、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可以是预先设置的,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可以是一个规划园区、行政规划区域等等。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会包括多种地块,例如绿地、工厂、住宅区等等,本发明会根据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并且根据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的不同确定不同属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0包括:
步骤S1101、获取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所述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具有预先设置的多个地块以及每个地块所对应的属性。本发明会主动获取各个地块的属性,各个地块的属性可以是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的。属性可以是污染源属性、非污染源土地属性、非污染源建筑物属性等等。具有污染源属性的地块可以是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污染的地块;非污染源土地属性可以是绿地、空地、道路等地块;非污染源建筑物属性可以是不具有污染性的地块,例如写字楼、小区等等。
步骤S1102、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不同属性的第一被监测地块具有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本发明会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由于不同的监测目的可能会对应不同的监测井,所以本发明会根据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不同属性的监测井会采集不同的土壤气,例如浅层土壤气、深层土壤气、底板下土壤气等等,所以此时会需要不同类型的监测井,例如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为污染源属性,则此时相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即为用于获取深层土壤气的监测井。
步骤S120、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本发明会确定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可以这样理解,监测子图像即为相应地块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的显示图像,本发明会结合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第一监测区域图像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可能是相邻的,本发明会根据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通过第一监测距离来判断地块、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第一监测距离越小,则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越短。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包括:
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所有边缘像素点,对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被所述边缘像素点所包围的所有像素点进行提取得到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本发明会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所有边缘像素点,边缘像素点所对应的位置即为相应地块的边缘,本发明会对边缘像素点所包围的所有像素点进行提取,得到每个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边缘像素点可以是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的,边缘像素点的像素值可以与其他像素点的像素值都不相同,本发明会将被边缘像素点所包围的所有像素点进行提取得到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
获取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计算任意两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之间的距离得到中心点距离,将中心点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两个监测子图像作为相邻的监测子图像。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本发明会对第一监测区域图像进行坐标化处理,使得每个像素点都具有相对应的坐标,本发明会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所有像素点确定其所对应的中心点坐标,在确定中心点坐标时,本发明可以获取监测子图像的最大X坐标值、最小X坐标值、最大Y坐标值、最小Y坐标值,根据最大X坐标值和最小X坐标值的平均值得到中心点坐标的X坐标值,根据最大Y坐标值和最小Y坐标值的平均值得到中心点坐标的Y坐标值,进而得到相对应的中心点坐标。本发明会根据两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之间的距离得到中心点距离,并将小于预设距离的两个监测子图像作为相邻的监测子图像,预设距离可以是预先设置的。
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本发明会首先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不同位置方向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可能是不同的,本发明会根据两个监测子图像的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因为不同地块所形成的监测子图像的形状可能是规则形状,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形状,所以此时的相邻像素点并不一定是监测子图像中相近最短距离的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包括:
将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相连接得到第一连接线。本发明首先会将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相连接,该种方式能够得到两个地块中心点的最短距离,相应的第一监测距离即为两个地块中心点的最短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线中每个像素点的坐标对第一连接线进行分段处理,得到第一子分段、中间子分段以及第二子分段,所述第一子分段位于第一个监测子图像内,所述中间子分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所述第二子分段位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内。本发明会针对第一连接线进行分段处理,通过该种方式,使得本发明能够对处于不同区域的连接线进行区分。
按照中间子分段的方向依次对每个像素点进行标号,确定中间子分段中为中间标号的像素点作为中间像素点。本发明会对中间子分段的像素点进行标号,确定中间标号的像素点作为中间像素点,中间子分段的像素点数量为偶数,则此时位于中间的像素点为2个,确定为中间为偶数的像素点作为中间像素点。
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本发明会结合第一子分段的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的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进行综合的计算,在第一子分段和第二子分段中分别确定相应的相邻像素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包括:
计算所有第一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一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一子像素点作为第一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相邻像素点。本发明选择最小的第一子距离对应的第一子像素点,该第一子像素点即为在第一连接线的方向上与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最近的像素点,所以将其作为第一相邻像素点。
计算所有第二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二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二子像素点作为第二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二相邻像素点。本发明选择最小的第二子距离对应的第二子像素点,该第二子像素点即为在第一连接线的方向上与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最近的像素点,所以将其作为第二相邻像素点。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第一子距离和第二子距离,
其中,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纵坐标。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对第一子距离和第二子距离进行计算,其中像素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可以是原始坐标系的坐标点,也可以是相应第一监测区域所对应的真实的经度信息、维度信息。
步骤S130、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本发明会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的不同确定不同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该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可以看作是通过第一地块监测井对相应地块进行有效监测时的最大设置距离,例如距离相应地块10米、50米等等。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能2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相距较近,例如30米。则此时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即可以是30米。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为50米,则此时既可以将相应的1个第一地块监测井设置于两个地块之间,所以此时可以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本发明会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针对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的位置,需要其同时满足对不同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30包括:
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每种属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具有预设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会发明会根据各个地块的监测需求的不同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不同属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的会对应不同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将第一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一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二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相加,得到监测井相加距离。本发明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相加,得到监测井相加距离。
若所述监测井相加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监测距离,则判断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此时则在两个监测子图像之间设置一个相应的监测井即可以完成对两个地块的监测。
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并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所述第二监测井的属性包括所有第一监测井的属性。本发明会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不同属性的地块监测井的深度可能不同,所以本发明会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例如第1个地块的第一地块监测井需要采样浅层土壤气,第2个地块的第一地块监测井需要采样深层土壤气,则此时的第二监测井即需要满足既能够采样浅层土壤气、又能够采样深层土壤气的需求。所以此时的第二监测井可能与多个第一监测井的深度都不相同。
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本发明会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综合计算,确定最终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设置于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的第二监测井能够满足同时对两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地块进行监测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包括:
若判断,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不同,则计算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之间的比例得到第一比例信息。此时,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是不同的,即可能是一个采集浅层土壤气、一个采集深层土壤气,本发明会计算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之间的比例。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信息将中间子分段分为第一比例段和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大于所述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所述第二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小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本发明会根据第一比例信息将中间子分段分为第一比例段和第二比例段,例如第一比例信息为3:2,中间子分段为50米,则此时的第一比例段即为30米,第二比例段即为20米。
确定所述第一比例段与第二比例段相邻的第一比例像素点,以及第二比例段与第一比例段相邻的第二比例像素点,将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作为第二监测井布设点。本发明在得到第一比例段与第二比例段后,会确定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所对应的位置点即为根据不同的效间隔设置距离设置的最佳分隔点,所以本发明会将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作为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可以根据第二监测井所对应采集的气体的不同的有效距离对第一监测距离按照比例进行等分,使得布设后的第二监测井能够分别有效的对两个地块进行监测,使得相应的第二监测井设置于两个地块的相对中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不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确定与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预设布设角度。此时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可能大于监测井相加距离,一个监测井无法同时对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内的地质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测,相应的监测子图像不具有相邻的其他监测子图像,所以此时本发明会确定与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预设布设角度,预设布设角度由工作人员预先设置。
确定所述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以所述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平行于X轴和Y轴的坐标系,根据所述预设布设角度确定相应的第一布设线,所述预设布设角度为第一布设线相较于X轴和/或Y轴的角度。本发明会得到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本发明会根据中心点建立坐标系,并根据预设布设角度确定相应的第一布设线,例如预设布设角度为与X轴相交45度,则此时的第一布设线可能与X轴的夹角即为45度。对于第一布设线的长度本发明不做任何限定。
对所述第一布设线进行分段得到第一布设子线段和第二布设子线段,所述第一布设子线段位于监测子图像内,所述第二布设子线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本发明会针对第一布设线进行分段,使得本发明能够确定布设线位于不同区域的部分。
根据相应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在第二布设子线段内确定一位置点作为第一监测井布设点。例如效间隔设置距离为50米,本发明即会在第二布设子线段距离监测子图像50米的范围内设置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此时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只对应一个地块。
步骤S140、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在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对应相应的监测井布设点后,则本发明针对所有的地块分别设置了有效的监测井,所以本发明会根据每种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步骤S14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40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一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本发明会得到每个第一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每个第一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可以是通过像素点数量标识,也可以是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的。
将所述面积与预设面积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面积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本发明会将面积与预设面积区间进行比对,预设面积区间越大,则所对应的结构井类型相对可以越稳定、工艺越复杂。通过该种方式,使得本发明能够对监测较大范围的监测井进行更加稳定的设计。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步骤S14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40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此时一个第二监测井可能会对应多个子图像,本发明会统计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
根据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到建井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建井系数,
其中, 为第 />个第二监测井的建井系数,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 />为数量权重值,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第 />个监测子图像的面积,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上限值 />为面积权重值。通过/>可以进行计算,得到所有监测子图像的面积之和,如果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之和越大,则相对应的建井系数就越大,所需要监测井的结构就越稳定。
将所述建井系数与预设系数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系数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本发明会将建井系数与预设系数区间进行比对,预设系数区间越大,则所对应的结构井类型相对可以越稳定、工艺越复杂。通过该种方式,使得本发明能够对监测较大范围、监测较多区域的监测井进行更加稳定的设计。
步骤S150、统计所有第一监测井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第二监测井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第一监测井和第二监测井的结构类型得到监测井布设列表。在确定所有地块所对应的第一监测井的布设点、结构类型之后,本发明会对相应的布设点、结构类型进行统计,得到最终的监测井布设列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监测井布设列表在相应的第一监测区域进行监测井的布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s,简称: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存储在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存储介质读取该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在上述终端或者服务器的实施例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
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
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
统计所有第一监测井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第二监测井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第一监测井和第二监测井的结构类型得到监测井布设列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对地块进行分类得到多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包括:
获取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各个地块的属性,所述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具有预先设置的多个地块以及每个地块所对应的属性;
根据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属性确定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不同属性的第一被监测地块具有相对应的第一地块监测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与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根据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计算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包括:
确定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的所有边缘像素点,对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被所述边缘像素点所包围的所有像素点进行提取得到每个第一被监测地块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
获取每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计算任意两个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坐标之间的距离得到中心点距离,将中心点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两个监测子图像作为相邻的监测子图像;
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根据所述相邻像素点计算所述相邻的监测子图像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监测距离,包括:
将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相连接得到第一连接线;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线中每个像素点的坐标对第一连接线进行分段处理,得到第一子分段、中间子分段以及第二子分段,所述第一子分段位于第一个监测子图像内,所述中间子分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所述第二子分段位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内;
按照中间子分段的方向依次对每个像素点进行标号,确定中间子分段中为中间标号的像素点作为中间像素点;
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第一子分段中每个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第二子分段中每个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确定两个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相邻像素点,包括:
计算所有第一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一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一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一子像素点作为第一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相邻像素点;
计算所有第二子分段所包括的第二子像素点与中间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子距离,选中最小的第二子距离所对应的第二子像素点作为第二个监测子图像的第二相邻像素点;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第一子距离和第二子距离,
其中,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第一子距离,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个第一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一子分段中第 />个第一子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中间子分段的中间像素点的纵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第二子距离,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横坐标, />为第二子分段中第 />个第二子像素点的纵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在第一监测区域图像中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确定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包括:
根据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确定每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每种属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具有预设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将第一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一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与第二个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第二个有效间隔设置距离相加,得到监测井相加距离;
若所述监测井相加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监测距离,则判断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
确定相邻的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并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属性对多个第一监测井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第二监测井,所述第二监测井的属性包括所有第一监测井的属性;
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井相应的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包括:
若判断,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不同,则计算两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之间的比例得到第一比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信息将中间子分段分为第一比例段和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大于所述第二比例段,所述第一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大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所述第二比例段靠近有效间隔设置距离较小的第一地块监测井所对应的监测子图像;
确定所述第一比例段与第二比例段相邻的第一比例像素点,以及第二比例段与第一比例段相邻的第二比例像素点,将第一比例像素点和第二比例像素点作为第二监测井布设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相邻的监测子图像的第一监测距离不满足同一个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则确定与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的预设布设角度;
确定所述监测子图像的中心点,以所述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平行于X轴和Y轴的坐标系,根据所述预设布设角度确定相应的第一布设线,所述预设布设角度为第一布设线相较于X轴和/或Y轴的角度;
对所述第一布设线进行分段得到第一布设子线段和第二布设子线段,所述第一布设子线段位于监测子图像内,所述第二布设子线段位于第一监测区域图像内;
根据相应监测子图像所对应第一地块监测井的有效间隔设置距离,在第二布设子线段内确定一位置点作为第一监测井布设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一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
将所述面积与预设面积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面积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根据第一监测井、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面积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包括:
在判断所有的监测子图像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监测井布设点或第二监测井布设点后,确定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
根据每个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面积和数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到建井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建井系数,
其中, 为第/>个第二监测井的建井系数,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数量,为数量权重值,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第/>个监测子图像的面积, />为第二监测井所对应监测子图像的上限值, />为面积权重值;
将所述建井系数与预设系数区间进行比对确定相应的结构井类型,每个预设系数区间对应不同的结构井类型,所述结构井类型至少包括钻孔埋管式监测井、钻杆直插式监测井。
CN202211651760.XA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Active CN116502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1760.XA CN116502816B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1760.XA CN116502816B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816A true CN116502816A (zh) 2023-07-28
CN116502816B CN116502816B (zh) 2024-01-02

Family

ID=87323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1760.XA Active CN116502816B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281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81452A (ko) * 2007-03-05 2008-09-10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이중압력자료를 이용한 담-염수 경계면 변화 산정방법
CN104181602A (zh) * 2014-08-22 2014-12-03 尤尼斯油气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火烧油层燃烧带的微地震监测操作方法
US20160177676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uture Energy Innovations Pty Ltd Oil and gas well and field integrity protection system
CN107341293A (zh) * 2017-06-15 2017-11-10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放射性监测井布设方法
CN109164018A (zh) * 2018-11-02 2019-01-08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原位注入修复技术扩散半径的连续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0031596A (zh) * 2019-03-14 2019-07-1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一种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的实时动态监测方法
CN110132650A (zh) * 2019-04-30 2019-08-16 同济大学 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井群采样方法
CN112345022A (zh) * 2020-11-04 2021-02-09 成都光束慧联科技有限公司 矿山井下复杂环境中的地下水位监测方法
TWI724831B (zh) * 2020-03-24 2021-04-1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熱能示蹤劑試驗之沉水式加熱與控溫系統
CN114140832A (zh) * 2022-01-30 2022-03-04 西安华创马科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井下行人越界风险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26466A (zh) * 2022-07-21 2022-08-19 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大数据的土地一体化监测和决策方法、平台
CN115081945A (zh) * 2022-07-25 2022-09-20 天津市地质研究和海洋地质中心 一种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损伤监测与评估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81452A (ko) * 2007-03-05 2008-09-10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이중압력자료를 이용한 담-염수 경계면 변화 산정방법
CN104181602A (zh) * 2014-08-22 2014-12-03 尤尼斯油气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火烧油层燃烧带的微地震监测操作方法
US20160177676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uture Energy Innovations Pty Ltd Oil and gas well and field integrity protection system
CN107341293A (zh) * 2017-06-15 2017-11-10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放射性监测井布设方法
CN109164018A (zh) * 2018-11-02 2019-01-08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原位注入修复技术扩散半径的连续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0031596A (zh) * 2019-03-14 2019-07-1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一种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的实时动态监测方法
CN110132650A (zh) * 2019-04-30 2019-08-16 同济大学 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井群采样方法
TWI724831B (zh) * 2020-03-24 2021-04-1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熱能示蹤劑試驗之沉水式加熱與控溫系統
CN112345022A (zh) * 2020-11-04 2021-02-09 成都光束慧联科技有限公司 矿山井下复杂环境中的地下水位监测方法
CN114140832A (zh) * 2022-01-30 2022-03-04 西安华创马科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井下行人越界风险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26466A (zh) * 2022-07-21 2022-08-19 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大数据的土地一体化监测和决策方法、平台
CN115081945A (zh) * 2022-07-25 2022-09-20 天津市地质研究和海洋地质中心 一种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损伤监测与评估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屈泽伟;胡亚召;袁伟;王贵玲;: "呼和浩特平原区潜水水位监测网优化", 宁夏工程技术, no. 04, pages 323 - 330 *
毛丽 等: ""在产化工企业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方案的探讨"", 《 清洗世界》, vol. 36, no. 5, pages 22 - 23 *
熊锋;苏婧;翟秋敏;孙源媛;吴超;姜永海;席北斗;: "模拟优化模型在地下水监测布井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学报, no. 01, pages 223 - 229 *
马妍 等: ""国外污染场地制度控制及对我国场地风险管控的启示"", 《环境工程学报》, vol. 16, no. 12, pages 4096 - 41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816B (zh)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80459B (zh) 一种基于空间谱系的城乡聚落类型自动识别的方法与系统
WO2024212435A1 (zh) 采煤沉陷积水区水资源调查方法及系统
CN102598030A (zh) 管理服务器、人口信息计算管理服务器、无人区域管理方法及人口信息计算方法
CN106777117B (zh) 一种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的自动识别方法
CN109345082A (zh) 井位勘定定量化数值筛选评价方法
CN116502816B (zh) 一种适用于污染物的地块监测井布设方法
JP5287000B2 (ja) 管網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Mallinis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ationwide approach for large scale estimation of green roof retrofitting areas and roof-top solar energy potential using VHR natural colour orthoimagery and DSM data over Thessaloniki, Greece
CN117523120A (zh) 基于三维场景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单元界址点设置方法
Laffan Using process models to improve spatial analysis
CN117808738A (zh) 管道状态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69102A (zh) 内涝风险点的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13657776B (zh) 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11985715B (zh) 一种基于多目标线路走廊路径自动导航方法及设备
CN113838078A (zh) 采煤塌陷地裂缝的识别与提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925861A (zh) 位置参考线的生成方法、兴趣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JP5349004B2 (ja) コンテンツ検索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テンツ検索プログラム
CN110929630B (zh) 一种铁路轨道信息提取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10062B (zh) 一种土样特性提取方法、系统及信息数据处理终端
US11668847B2 (en) Generating synthetic geological formation images based on rock fragment images
CN113807359B (zh) 井间连通路径智能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8037106A (zh) 一种港口岸线资源综合量化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861797A (zh) 一种多模态图像融合的城市社会经济地位预测方法
CN117035238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地块勘察数据分析管理系统
CN116402242A (zh) 一种煤场取煤配比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