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2451A -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2451A
CN116502451A CN202310491131.3A CN202310491131A CN116502451A CN 116502451 A CN116502451 A CN 116502451A CN 202310491131 A CN202310491131 A CN 202310491131A CN 116502451 A CN116502451 A CN 116502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mulation
rigid
hydraulic
work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11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燕华
张鸣凤
谷亚蒙
李中好
徐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Group ORV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911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24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2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应用于车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确定目标仿真工况;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该方法通过在两个不同的软件中分别建立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再通过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联合仿真得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从而提高了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悬架系统对汽车的行驶性、转向性和舒适性等性能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与传统悬架相比,液压互联悬架通过各液压缸的互联形式可以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能和平顺性。在现有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主要是通过悬架系统在一个软件中进行整车仿真,从而根据仿真结果对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但是由于互联悬架各液压缸的互联形式较为复杂,在一个软件中的仿真效果较差,从而导致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可选地,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可选地,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性能分析装置。该车辆性能分析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可选地,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第一评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所述第一评价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第一评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可选地,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性能分析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通过确定目标仿真工况;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该方法通过在两个不同的软件中分别建立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再通过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联合仿真得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从而提高了车辆性能分析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联合仿真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性能分析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步骤102、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前述目标仿真工况可以为稳态回转工况、转向回正工况和蛇形工况等。前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其中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在第一仿真软件中建立,由于互联悬架各液压缸的互联形式较为复杂,若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也在第一仿真软件中建立的话,则车辆在进行仿真的时候效果会比较差,故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在第二仿真软件中建立。之后,可以将在第一仿真软件中建立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导入第二仿真软件中,让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与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在第二仿真软件中进行联合仿真。
需要说明的是,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前述互联悬架各液压缸的互联形式包括左右交叉互联、前后交叉互联、左右水平互联和对角交叉互联中的任何一种,前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包括悬架系统、转向系统、车身系统、制动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和轮胎系统,轮胎模型可以为Pac2002模型。
该方法通过在两个不同的软件中分别建立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再通过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联合仿真得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从而提高了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参见图2,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悬架位移,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液压力和悬架位移会随着车辆的运动状态而发生改变,故可能每一时刻仿真结果得到的液压力和悬架位移都不一样。该方法以液压力和悬架位移作为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进行联合仿真时候的交互参数,有利于之后更加准确的对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估。
可选地,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液压力和悬架位移会随着车辆的运动状态而发生改变,故可能每一时刻仿真结果得到的液压力和悬架位移都不一样。示例性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输出第一时刻的悬架位移给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基于第一时刻的悬架位移产生第一时刻的液压力,后面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运动状态在第二时刻发生了变化,然后之前产生的第一时刻的液压力输入第二时刻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就会产生第二时刻的悬架位移,如此反复。故最后仿真结果会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在联合仿真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得到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之后,根据每一组输出参数值可以确定一组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前述评价指标值为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示例性地,如果目标工况为蛇形工况的话,其评价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一项:车辆的侧向加速度,车辆的横摆角速度,车辆的侧倾角和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在某一时刻下,液压力为1500牛,悬架位移为3毫米的时候,可以得到在蛇形工况下的车辆侧向加速度为2米/平方秒,车辆的横摆角速度为8弧度/秒,车辆的侧倾角为1度,车辆的方向盘转角为30度。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用到的具体数值不代表实际数值,也不能就此推断出输出参数值和评价指标值的实际数学关系,只是对前述输出参数值可以确定一组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指标值进行解释说明。之后再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该方法通过联合仿真的多组输出参数值对应得到的多组评价指标值,对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车辆性能评价方法的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评价方法中,继续以蛇形工况为例,根据蛇形工况在多个时刻下的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可以分别得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车辆的方向盘转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基于前述得到的多条评价曲线,再根据国标要求,可以确定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根据该评分即可更加直观地对车辆地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中,不同的仿真工况对应有不同的评价参数,这样可以结合实际的仿真工况对车辆性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车辆性能评价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蛇形工况中,还可以以车速、车身侧倾角和侧向加速度作为参考项来考量车辆的性能;在稳态回转工况中,还可以以侧向加速度和车速作为参考项来考量车辆的性能;在转向回正工况中,还可以以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和车身侧倾角作为参考项来考量车辆的性能;在双扭线工况中,还可以以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车身侧倾角来考量车辆的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性能仿真分析方法中,第一仿真软件可以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第二仿真软件可以为矩阵实验室Matlab,在Adams中建立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在Matlab中建立液压互联悬架模型,之后可以将整车多刚体模型导入到Matlab中,使得整车多刚体模型和液压互联悬架模型在Matlab中进行联合仿真,该方法有利于利用Matlab软件的优点,提高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性能分析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车辆性能分析装置30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可选地,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第一评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所述第一评价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第一评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可选地,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401、通信接口402、通信总线404和存储器403,其中,处理器401、通信接口402和存储器403通过通信总线404完成相互间的交互。
其中,存储器4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401,用于执行存储器403上所存放的程序,所述计算器程序被处理器401执行时:用于确定目标仿真工况;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可选地,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处理器401,还用于:
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4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可选地,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404可以是外部设备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PCT)总线或宽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4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了便于标识,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数据类型。
通信接口402用于上述终端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403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403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401的存储装置。上述的处理器4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在多个时刻下的多组输出参数值,每组所述输出参数值均包括液压力和悬架位移;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多组输出参数值中的每组输出参数值对应的评价指标值,得到多组评价指标值,所述评价指标值为所述目标仿真工况对应的评价参数的取值;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所述多组评价指标值确定评价曲线,所述评价曲线为所述评价指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基于所述评价曲线确定所述车辆在目标仿真工况下的评分;
根据所述评分,对所述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蛇形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稳态回转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纵向车速、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倾角;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转向回正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
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为双扭线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评价参数包括所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和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力矩。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仿真软件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所述第二仿真软件为矩阵实验室Matlab。
7.一种车辆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仿真工况;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仿真工况控制联合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车辆在所述目标仿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联合仿真系统包括在第一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在第二仿真软件下创建的所述车辆的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端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力,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入信息为所述悬架位移,所述液压互联悬架控制模型的输出信息为所述液压力;
其中,所述仿真分析结果包括所述液压力和所述悬架位移。
9.一种电子设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性能分析方法的步骤。
CN202310491131.3A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5024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1131.3A CN116502451A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1131.3A CN116502451A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451A true CN116502451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7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1131.3A Pending CN116502451A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24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8446C (zh) 工程辅助方法和系统
KR101876063B1 (ko) 차량 데이터 기반의 노면 판단 방법
CN112109515A (zh) 存储介质、车辆主动悬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Li et al. Design of an improved predictive LTR for rollover warning systems
US8041491B2 (en) Reconfigurable structure method of estimating vehicle lateral velocity
KR20210073291A (ko) 차량 성능 평가 시스템
Zhang et al. Investigation into untripped rollover of light vehicles in the modified fishhook and the sine maneuvers. Part I: Vehicle modelling, roll and yaw instability
Nguye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passenger vehicle by using an active stabilizer bar controlled by the fuzzy method
Sename et al. H∞/LPV controller design for an active anti-roll bar system of heavy vehicles using parameter dependent weighting functions
Canale et al. Stability control of 4WS vehicles using robust IMC techniques
EP3751465A1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generating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based machine-learning model and for generating a control signal for operating a vehicle
Wang et al.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for active trailer steering of articulated heavy vehicles
CN109808694A (zh)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6502451A (zh) 一种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3158322A (zh) 轮辋冲击分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57540B (zh) 一种车辆质量识别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
Yan et al. The design of anti-roll moment distribution for dual-channel active stabilizer bar system
Ying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vehicle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Bruzelius A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of the sine with dwell manoeuvre
Dai et al. Model-based automotive control design using port-Hamiltonian systems
CN113297681B (zh) 车辆转向输入横摆响应过慢问题优化方法及系统
Sriranjan et al. Lateral controllers using neuro-fuzzy systems for automated vehicles: A comparative study
CN113867149A (zh) 制动末期的车辆纵向平顺性优化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5452411B (zh)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全硬件在环的协调控制方法及应用
TÜRKKAN et al. THE EFFECT OF ROAD ROUGHNESS ON THE HALF VEHICLE MODEL AT DIFFERENT SPEE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