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4772A -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4772A
CN116494772A CN202310601907.2A CN202310601907A CN116494772A CN 116494772 A CN116494772 A CN 116494772A CN 202310601907 A CN202310601907 A CN 202310601907A CN 116494772 A CN116494772 A CN 116494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rolling
suspension
rail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019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昆
彭玉凤
李建路
崔鹏
张耿
李峰川
刘爽
李杨紫洁
熊宇
马晓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Gengui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Gengui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Gengui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Gengui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019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947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94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47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3/00Electric propulsion for monorail vehicles, suspension vehicles or rack railways;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 B60L13/04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 B60L13/06Means to sense or control vehicle position or attitude with respect to railwa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30Tracks for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26Rai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磁悬浮领域,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其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座和滚动体,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滚动槽和轮轴配合槽,所述滚动槽的槽底倾斜设置,所述轮轴配合槽朝向滚动槽的槽底低侧设置有入口;所述滚动体包括轮轴和轮体,所述滚动体具有从滚动槽的槽底低侧至高侧滚离槽底的移动行程,在滚动体滚离槽底时,所述轮轴通过所述入口与所述轮轴配合槽转动配合,本发明用于限制F轨和磁悬浮模块的最小悬浮间隙,从而防止F轨和磁悬浮模块相互吸合,同时能将悬浮间隙从最小值快速调整至正常值,并保持正常悬浮间隙至悬浮控制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悬浮领域,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磁悬浮车辆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磁悬浮模块(悬浮电磁铁)与F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称为悬浮间隙,悬浮间隙通过悬浮控制器进行调节。当悬浮间隙变小时,悬浮控制器通过减小悬浮电磁铁的电流,使悬浮电磁铁的磁吸力减小,进而使悬浮间隙变大;反之亦然。磁浮车辆运行时,载荷情况及其复杂且不断变化,悬浮间隙随之在一定范围内不断调整变化。如果没有最小悬浮间隙限制保护装置(俗称“防吸死装置”),一旦出现悬浮间隙为零的情况(即F轨和悬浮电磁铁相互吸合),就会造成F轨和悬浮电磁铁磨损,同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也会对车辆形成有害的附加制动力,这些情况对车辆运行不利。
随着磁悬浮技术的发展,为了减少悬浮电流,节约运行成本和费用,将永磁体加入悬浮电磁铁中,形成永磁混合电磁铁,悬浮控制器对永磁混合电磁铁的控制能力比对常规电磁铁的控制能力会减弱一些,即当永磁混合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小于一定值时,即使将悬浮电流减少到零,永磁体的吸力也能足够支撑全部载荷,此时随着间隙变小吸力越来越大,间隙变得更小,整个过程形成正反馈,导致F轨和电磁铁瞬间吸合,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而造成磁悬浮列车损坏。然而目前的防吸死保护装置效果不佳,且不具备悬浮间隙自动调整和恢复的功能,特别是在使用永磁混合电磁铁的情况下,一旦悬浮间隙小于某个极限值,即使传统的防吸死保护装置起作用,也无法让悬浮间隙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会给正常运行的磁浮列车带来一个巨大的附加制动力,必须停车处理,否则将造成车辆损坏甚至脱轨,且维护成本很高,不能对磁悬浮列车特别是使用永磁混合电磁铁的磁悬浮列车提供有效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限制最小悬浮间隙,且能将悬浮间隙从最小值快速调整至正常值,并保持正常悬浮间隙至悬浮控制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座和滚动体,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滚动槽和轮轴配合槽,所述滚动槽的槽底倾斜设置,所述轮轴配合槽朝向滚动槽的槽底低侧设置有入口;
所述滚动体包括轮轴和轮体,所述滚动体具有从滚动槽的槽底低侧至高侧滚离槽底的移动行程,在滚动体滚离槽底时,所述轮轴通过所述入口与所述轮轴配合槽转动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轮轴配合槽设置在所述滚动槽的侧壁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滚动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轮轴配合槽的入口连通的通过槽,所述通过槽的宽度大于所述轮轴的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滚动槽的槽底高侧连接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直径大于轮体的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滚动槽和轮轴配合槽沿安装座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滚动槽的槽底低侧相连。
更进一步地,两组所述滚动槽的槽底连接侧通过圆弧过渡。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滚动体复位机构,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座上,另一端作用于轮轴,弹性件的复位力使滚动体朝向滚动槽的槽底低侧移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还包括直线组件,所述直线组件包括滑动轴和滑块,所述滑动轴平行于滚动体移动方向设置安装座上,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滑动轴上,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滑动轴上,且两端分别作用于滑块一端和安装座,所述滑块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轮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悬浮系统,包括磁悬浮模块、F轨以及上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所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磁悬浮模块上,且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中滚动体朝向F轨布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悬浮方法,使用上述磁悬浮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磁悬浮模块与F轨的悬浮间隙小于设定值时,滚动体中轮体的轮面与F轨滚动接触,限制磁悬浮模块与F轨的设定最小悬浮间隙;
S2、轮体在接触F轨后,轮体两端分别与F轨和槽底滚动配合,轮体向槽底高侧移动,移动的同时推动磁悬浮模块背离F轨移动,扩大磁悬浮模块与F轨的悬浮间隙;
S3、当轮体滚离F轨的高侧后,轮轴从轮轴配合槽的入口进入轮轴配合槽,并与轮轴配合槽转动配合,此时轮体与F轨滚动配合,并锁定磁悬浮模块与F轨的设定悬浮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放置在磁悬浮交通系统的F轨和磁悬浮模块之间,与磁悬浮模块固定连接,用于限制最小悬浮间隙,从而防止F轨和磁悬浮模块相互吸合,同时能将悬浮间隙从最小值快速调整至正常值,并保持正常悬浮间隙至悬浮控制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可对F轨和磁悬浮模块进行有效保护,避免了由于F轨和磁悬浮模块相互吸合所带来的巨大有害附加制动力而造成磁悬浮列车损坏甚至车厢脱轨情况,极大地提高了磁浮列车的运行安全性。
2、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设备及维护成本低,便于向市面上进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
图2为本发明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的俯视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
图3为本发明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隐藏一个轴承座后的三维示意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
图4为本发明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隐藏一个滑块、连接件、弹性件后的三维示意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
图5为本发明中安装座部分的正剖视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
图6为本发明中滚动槽、轮轴配合槽与滚动体的配合示意图(滚动槽、轮轴槽仅设置一组时,且滚动体位于两个极限位置);
图7为本发明中滚动槽、轮轴配合槽与滚动体的配合示意图(滚动槽、轮轴槽对称设置两组时,且滚动体位于三个极限位置);
图8为图7中滚动槽及其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7中轮轴槽及其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与磁悬浮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磁悬浮系统的侧视图。
在图中,1、安装座;11、滚轮座;111、滚动槽;1111、槽底;1112、圆弧槽;112、轮轴槽;1121、轮轴配合槽;1122、通过槽;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2、滚动体复位机构;21、滑块;211、直线轴承;212、轴承座;213、轴承盖;22、连接件;23、弹性件;24、滑动轴;241、台阶;25、螺母;3、滚动体;31、轮轴;32、轮体;4、F轨;5、磁悬浮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物理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附图1-1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座1和滚动体3,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滚动槽111和轮轴配合槽1121,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倾斜设置,即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从低至高倾斜,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朝向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设置有入口;
所述滚动体3包括轮轴31和轮体32,所述滚动体3具有从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至高侧滚离槽底1111的移动行程,在滚动体3滚离槽底1111时,所述轮轴31通过所述入口与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即滚动体3在滚动槽111的行程内,是通过轮体32的轮面与槽底1111滚动配合的,当轮体32滚离槽底1111后,滚动体3切换为轮轴31与轮轴配合槽1121的转动配合。
本发明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在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间隙处于正常区间时不会有任何动作,在某种突发状况下,悬浮间隙小于某一设定值时,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上的轮体32会优先与F轨4的下表面接触,此时由于轮体32的存在,会阻挡磁悬浮模块5沿纵向继续向F轨4运动,因此起到了限制最小悬浮间隙的作用;与此同时轮体32受到摩擦力在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开始从低侧向高侧滚动,使磁悬浮模块5与F轨4之间的悬浮间隙逐渐增大,使悬浮间隙恢复到正常区间。当轮体32越过槽底1111的高侧终点后,轮体32将脱离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此时轮轴31正好与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滚动体3将在轮轴配合槽1121内转动,悬浮间隙将不再增加,此时的悬浮间隙可以是设定的悬浮间隙的中间值。即本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在悬浮间隙出现异常变小时,不需主动控制即可以快速将悬浮间隙从最小值自动调整到中间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设置在所述滚动槽111的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滚动槽111为安装座1一侧朝向座体内部凹陷的槽体,滚动槽111的两个侧壁可以限制滚动体3的轴线移动,而轮轴配合槽1121直接设置在所述滚动槽111的侧壁上,则使滚动体3的一半以上面积处于滚动槽111内,可以提高限制滚动体3轴线移动的效果,另外,在滚动槽111的侧壁直接开设轮轴配合槽1121也便于加工和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槽11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的入口连通的通过槽1122,所述通过槽1122的宽度大于所述轮轴31的直径,滚动体3在槽底1111移动路径时,轮轴31处于通过槽1122的范围内,但是并不与通过槽1122的槽壁接触,通过设置通过槽1122,可以避免滚动体3朝向滚动槽111的槽口一侧移动,进而避免滚动体3脱离滚动槽111,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另外通过槽1122便于轮轴31的移动流畅,也可以提高轮轴31进入轮轴配合槽1121的成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高侧连接有圆弧槽1112,所述圆弧槽1112的直径大于轮体32的直径,其中,槽底1111与圆弧槽1112相接,圆弧槽1112作为滚动槽111的端壁,在滚动体3与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时,轮体32不与圆弧槽1112的槽壁接触,通过设置圆弧槽1112,可以保证滚动槽111的整体性,在轮轴31断裂时,还能承载轮体32,使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在轮轴31断裂时还可以临时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槽111和轮轴配合槽1121沿安装座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相连,此时,两组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相互连接形成V字型结构,两个轮轴配合槽1121对称呈“()”结构,在具有通过槽1122的实施例中,通过槽1122的两端连接两个轮轴配合槽1121,组合形成一个轮轴槽112。本实施例中,滚动体3具有两个方向的使用行程,可以同时适配悬浮列车的前进和倒车时的使用,提高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的适应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组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连接侧通过圆弧过渡,即两个槽底1111之间为圆弧段,且该圆弧段的半径优选与轮体32的半径相同,便于滚动体3停留在槽底1111的低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滚动体复位机构2,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2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座1上,另一端作用于轮轴31,弹性件23的复位力使滚动体3朝向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移动,本实施例中,在悬浮间隙出现异常时,滚动体3会朝向轮轴配合槽1121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压缩弹性件23,而在悬浮间隙恢复正常之后,滚动体3脱离F轨4,滚动体3的滚动摩擦力消失,弹性件23的复位力驱动滚动体3复位,为下一次悬浮间隙出现异常时做保护准备,进而实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的重复使用。另外,滚动体复位机构2还可以在悬浮间隙正常状态时,使滚动体3保持在槽底1111的低侧,不会受到列车高速移动所产生的惯性力所影响导致位移,影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2还包括直线组件,所述直线组件包括滑动轴24和滑块21,所述滑动轴24平行于滚动体3移动方向设置安装座1上,所述滑块21滑动设置在滑动轴24上,所述弹性件23套设在所述滑动轴24上,且两端分别作用于滑块21一端和安装座1,所述滑块21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轮轴31,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直线组件,可以提高弹性件23的压缩和复位导向性,进而提高滚动体3的移动稳定性。
在滚动槽111和轮轴配合槽1121对称设置有两组的实施例中,滑动轴24长度覆盖两个滚动槽111的长度,且滑块21在轮轴3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以实现两个方向上的复位效果。
另外,直线组件优选在滚动槽111的两侧各设置一组,两组直线组件中的滑块21通过连接件22相互连接,保证两个对应的滑块21同步移动,通过在滚动槽111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可以保证轮轴31的两侧移动同步,使滚动体3不会出现偏移卡死的情况,参考图3,两个连接件22还可以跟随滚动体3移动,限制滚动体3脱离滚动槽111。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悬浮间隙自动调整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座1、滚动体复位机构2和滚动体3;
其中,安装座1包括滚轮座11、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固定在滚轮座11的两端;
滚动体复位机构2包括滑动轴24、滑动设置在滑动轴24上的两个滑块21以及套设在滑动轴24上的两个弹性件23,其中滑动轴24的中部设置有台阶241,用于对两个弹性件23进行限位,滑动轴2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上,两个滑块21分别位于一个轮轴31的两端,两个弹性件23采用复位弹簧,均套设在滑动轴24上,其中一个弹性件23一端与其中一个滑块21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架12抵接,另一个弹性件23一端与另一个滑块21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3抵接;另外,滑动轴24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在贯穿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后通过螺母25进行固定连接。
滚动体3包括轮体32和设置在轮体32轴线上的轮轴31;
安装座1安装在外部磁悬浮的F轨4和磁悬浮模块5之间,且与磁悬浮模块5固定连接;F轨4的材质为钢材;磁悬浮模块5为永磁体加电磁铁的组件;
滚动体复位机构2设置有两组,两组滚动体复位机构2对称设置在滚动槽111的两侧,且两组滚动体复位机构2中对应的滑块21通过连接件22相互连接,使其沿各自的滑动轴24同步滑动;
滚轮座11的上部中间位置开设有两组对称设置的滚动槽111,两个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型结构,滚动体3安放在滚动槽111内,滚动体3的轮体32可沿两个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滚动;且滚动体3的轮轴31穿过滚轮座11两侧的轮轴槽112从滚轮座11的两侧面伸出,轮轴31的伸出部分的两侧分别与一组滚动体复位机构2的两个滑块21抵接。一组滚动体复位机构2中两个弹性件23的推力使两个滑块21保持在紧靠滑动轴24中部台阶241的位置上,使滚动体3处于两个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的中间低侧,呈准备保护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2和所述第二支架13均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座1上,简化滑动轴24的安装难度。
其中,所述滑块21包括直线轴承211、轴承座212和轴承盖213;直线轴承211安装在轴承座212内,轴承盖213将直线轴承211固定在轴承座212内;轴承盖213中部开有直径大于滑动轴24的直径的通孔,便于滑动轴24穿过轴承盖213;滑块21套装在滑动轴24上,可灵活滑动。
磁浮列车正常运行时,滚动体复位机构2中的两个滑块21从两侧推动轮轴31的伸出端,使轮体32处于两组槽底1111的中间低侧位置,即此时轮体32相对于安装座1处于竖向最低位置,当某种异常载荷出现使磁悬浮模块5相对F轨4突然快速向上运动时,整个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将跟随磁悬浮模块5一起向上运动,轮体32的上部最先与F轨4的底面接触,由于刚性轮体32的存在,使得磁悬浮模块5相对F轨4不能继续向上运动,此时磁悬浮模块5与F轨4之间的相对间隙(悬浮间隙)不能继续变小,得到限制;此时由于车辆在运行,整个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跟随磁悬浮模块5相对F轨4向左或右运动,轮体32的上部因与F轨4的底面相接触,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将带动轮体32沿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滚动,即沿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的低侧向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的高侧滚动,轮体32的滚动将推动磁悬浮模块5相对F轨4竖直向下运动,使两者之间的相对间隙(悬浮间隙)增大,此过程一直延续到轮体32滚动到槽底1111的右或左侧终点,轮体32滚动越过槽底1111的右或左侧终点后,轮体32便脱离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并进入圆弧槽1112内转动,此时对轮体32的支撑转为轮轴31和轮轴配合槽1121的转动配合来完成。
此时的悬浮间隙正好调整到正常悬浮间隙的中间值,悬浮间隙不需要也不能依靠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继续调整增大,只需要将悬浮间隙保持在中间值一段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滚轮座11上的轮轴槽112分为通过槽1122和轮轴配合槽1121,轮轴配合槽1121与圆弧槽段1112同轴心。通过槽1122与两组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曲线有相同的几何特征,即中间低两边高,且其宽度大于轮轴31的直径,当轮体32沿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滚动时,轮轴31的前、后部无接触穿过轮轴槽112的通过槽1122;轮轴槽112的端部是一段直径稍大于轮轴31直径的轮轴配合槽1121,当轮体32越过槽底1111的端部的同时轮轴31开始与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接触,随即通过一个微小的过渡段之后到达轮轴槽112的端部轮轴配合槽1121内,整个滚动体3的支撑由“轮体32与底部槽底1111的接触”转变为“轮轴31支撑在轮轴配合槽1121内”,且轮轴31在轮轴配合槽1121内继续转动一段时间。
通过对滚轮座11上的滚动槽111及轮轴槽112的巧妙设计,使本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能很好的完成从悬浮间隙限制、悬浮间隙自动调整到正常值的中间值及将此中间值保持一段时间。等待悬浮控制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后,重新开始对悬浮间隙进行控制,悬浮间隙值又重新在中间值上下小范围内波动,此时一旦悬浮间隙值稍大于中间值,滚轮将脱离与F轨4底面的接触,整个滚动体3将在滚动体复位机构2的推动下迅速复位到中间位置,为下一次调整做准备。
即本发明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固定安装在磁悬浮模块5上,磁悬浮列车运行时,磁悬浮模块5上的载荷不断变化,致使悬浮间隙不断调整变化(即F轨4与磁悬浮模块5之间的竖向相对位置关系不断调整变化),在某种突发状况下,悬浮间隙小于某一数值时,保护装置上的轮体32会优先与F轨4的下表面接触,此时由于轮体32的存在,会阻挡磁悬浮模块5沿纵向继续向F轨4运动,因此起到了限制最小悬浮间隙的作用;与此同时轮体32在滚动槽111内开始向一端滚动,使磁悬浮模块5与F轨4之间的间隙(悬浮间隙)逐渐增大。当轮体32越过槽底1111的右或左侧终点后,轮体32将脱离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此时轮轴31将在轮轴配合槽1121内转动,悬浮间隙将不再增加,此时的悬浮间隙正好是悬浮间隙的中间值,整个过程快速将悬浮间隙从最小值自动调整到中间值。在此调整过程中,滚动体3相对于安装座1向一侧运动,例如向左运动,会通过轮轴31的端部推动左侧滚动体复位机构2向左运动,使其弹性件23进一步压缩。当悬浮间隙到达中间值以后,悬浮控制系统就能够正常发挥控制作用,继续自动调节悬浮间隙,使车辆正常运行。因此,该保护装置的使用很好的起到了保护车辆正常运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车辆正常运行时,由于悬浮控制系统的作用,悬浮间隙总是在中间值上下小范围内波动,只要悬浮间隙稍微大于中间值,轮体32将脱离与F轨4的接触,此时滚动体3将被复位机构推动迅速回到滚动槽111中间位置,等待下一次异常载荷情况的到来。保护装置在自动调整悬浮间隙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还未将悬浮间隙调整到悬浮间隙的中间值,就因悬浮系统对悬浮间隙的调整使悬浮间隙增大的速度快于保护装置使悬浮间隙增大的速度,此时轮体32立刻脱离与F轨4的接触,被复位机构快速推回到中间位置,等待下一次异常载荷情况的到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悬浮系统,包括磁悬浮模块5、F轨4以及上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所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磁悬浮模块5上,且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中滚动体3朝向F轨4布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悬浮方法,使用上述磁悬浮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悬浮间隙小于设定值时,滚动体3中轮体32的轮面与F轨4滚动接触,限制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设定最小悬浮间隙;
S2、轮体32在接触F轨4后,轮体32两端分别与F轨4和槽底1111滚动配合,轮体32向槽底1111高侧移动,移动的同时推动磁悬浮模块5背离F轨4移动,扩大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悬浮间隙;
S3、当轮体32滚离F轨4的高侧后,轮轴31从轮轴配合槽1121的入口进入轮轴配合槽1121,并与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此时轮体32与F轨4滚动配合,并锁定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设定悬浮间隙。
在设置滚动体复位机构2的实施例中,还包括:
S4、当悬浮控制系统就能够正常发挥控制作用,能够继续自动调节悬浮间隙且使车辆正常运行后,悬浮间隙恢复正常值,轮体32与F轨4脱离接触,滚动体复位机构2中的弹性件23驱动滚动体3复位至槽底1111的低侧,并重复S1-S4。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安装座(1)和滚动体(3),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滚动槽(111)和轮轴配合槽(1121),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倾斜设置,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朝向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设置有入口;
所述滚动体(3)包括轮轴(31)和轮体(32),所述滚动体(3)具有从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至高侧滚离槽底(1111)的移动行程,在滚动体(3)滚离槽底(1111)时,所述轮轴(31)通过所述入口与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设置在所述滚动槽(111)的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滚动槽(11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轮轴配合槽(1121)的入口连通的通过槽(1122),所述通过槽(1122)的宽度大于所述轮轴(31)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高侧连接有圆弧槽(1112),所述圆弧槽(1112)的直径大于轮体(32)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滚动槽(111)和轮轴配合槽(1121)沿安装座(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两组所述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连接侧通过圆弧过渡。
7.如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滚动体复位机构(2),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2)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座(1)上,另一端作用于轮轴(31),弹性件(23)的复位力使滚动体(3)朝向滚动槽(111)的槽底(1111)低侧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滚动体复位机构(2)还包括直线组件,所述直线组件包括滑动轴(24)和滑块(21),所述滑动轴(24)平行于滚动体(3)移动方向设置安装座(1)上,所述滑块(21)滑动设置在滑动轴(24)上,所述弹性件(23)套设在所述滑动轴(24)上,且两端分别作用于滑块(21)一端和安装座(1),所述滑块(21)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轮轴(31)。
9.一种磁悬浮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磁悬浮模块(5)、F轨(4)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所述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磁悬浮模块(5)上,且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中滚动体(3)朝向F轨(4)布置。
10.一种磁悬浮方法,其特征是,使用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悬浮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悬浮间隙小于设定值时,滚动体(3)中轮体(32)的轮面与F轨(4)滚动接触,限制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设定最小悬浮间隙;
S2、轮体(32)在接触F轨(4)后,轮体(32)两端分别与F轨(4)和槽底(1111)滚动配合,轮体(32)向槽底(1111)高侧移动,移动的同时推动磁悬浮模块(5)背离F轨(4)移动,扩大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悬浮间隙;
S3、当轮体(32)滚离F轨(4)的高侧后,轮轴(31)从轮轴配合槽(1121)的入口进入轮轴配合槽(1121),并与轮轴配合槽(1121)转动配合,此时轮体(32)与F轨(4)滚动配合,并锁定磁悬浮模块(5)与F轨(4)的设定悬浮间隙。
CN202310601907.2A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64947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1907.2A CN116494772A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1907.2A CN116494772A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4772A true CN116494772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01907.2A Pending CN116494772A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947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96044B1 (en) Follower mechanism and brake caliper unit for variable gauge bogie
CA2842147C (en) Railway vehicle steering truck
RU2643078C2 (ru) Ловитель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объекта лифта
CN108394310B (zh)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驱动和保护装置
CN108482415B (zh) 变轨距转向架用刚性随动机构及制动夹钳单元
EP3754221B1 (en) Air spring
JPH0529652U (ja) ねじ軸用中間サポート装置
CN219856830U (zh)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及磁悬浮系统
CN111268533B (zh) 一种滚轮式夹轨装置
CN103298688A (zh) 包括用于调节车轮的平面的角位置的二元致动器的机动车的车轮安装设备
CN116494772A (zh) 一种悬浮间隙调整保护装置、磁悬浮系统及方法
CN103121429A (zh) 具有用于迎面碰撞的安全机构的机动车用踏板
CN220286263U (zh) 致动器的锁定装置和致动器
CN101607661A (zh) 具有滚针轴承的轮式梳齿板的自动扶梯
US6308636B1 (en) In-vehicle switch mechanism
CN111824895A (zh) 一种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N210001369U (zh) 一种双向安全钳
CN210882400U (zh) 一种带悬架机构的机器人
CN113757275A (zh) 制动楔形活塞及其设计方法、常用制动缸、停放制动缸和三点式、四点式吊挂夹钳单元
CN109775508B (zh) 紧急制动装置及具有该紧急制动装置的电梯系统
CN218708375U (zh) 可快速调节的曳引机制动器监测开关和曳引机制动器
CN213519717U (zh) 一种带缓速器功能的组合开关
CN111170114B (zh) 快速响应电梯制动装置及电梯
CA1050446A (en) Brake assemblies
CN220596725U (zh) 失电触发式安全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