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3063A -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3063A
CN116493063A CN202210567166.6A CN202210567166A CN116493063A CN 116493063 A CN116493063 A CN 116493063A CN 202210567166 A CN202210567166 A CN 202210567166A CN 116493063 A CN116493063 A CN 116493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valve
channel
transfer devic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71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93063B (zh
Inventor
蒋太交
耿鹏
张辉
马然
李胜光
梁松松
廖宇飞
陈绮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oisland Laboratory
Guangzhou National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Bioisland Laboratory
Guangzhou National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oisland Laboratory, Guangzhou National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Bioisland Laboratory
Publication of CN116493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3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93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3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02Burettes; Pipettes
    • B01L3/021Pipettes, i.e. with only one conduit for withdrawing and redistributing liqui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体转移装置、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卡盒管座,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其中,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液体的转移过程在全封闭条件下自动进行,避免了人工操作,可实现过程的自动化,液体转移效率高;并且可以在非负压环境中对液体样品进行提取、转移及检测,避免造成气溶胶引起交叉感染的风险。

Description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病原体样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转移装置、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已造成全世界范围的流行趋势,为了有效检测和预防病毒入侵,对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的提取、转移和检测等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由于核酸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在疾病诊断、疫情防控等方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对于样品的核酸提取和检测,要求做到安全、快速和准确。
而现有的液体样品的提取转移仍主要依赖于:在负压环境中,人工操作移液枪重复在PCR试剂管中添加各种液体反应试剂,并转移样品。整个操作过程繁琐,自动化程度不高,并且液体样品在转移或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交叉污染,并且开放性的环境也容易增加检测人员感染病毒的概率;样品的提取转移完全依靠专业人员操作,检测通量极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检测需求。此外,虽然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自动检测设备,但是上述自动检测设备大多数采用机械臂控制磁力棒在试剂盒的不同孔位之间磁吸来回转移磁珠,例如公开号为CN112126589A,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磁棒法的自主吸液式核酸检测卡盒及使用方法,其包括一体式盒体和推进阀两部分,所述一体式合体包括8个从右至左线性排列的管状结构,前6个管状结构用于进行磁棒法核酸提取操作,纯化后的核酸样本位于6号管中,并通过7号管中的推进阀控制打开液体通道,使6号管中的液体样本在大气压的挤压下自主进行入预先抽真空的8号扩增反应管中,溶解扩增反应管内预封装的固体冻干试剂,后进行扩增检测操作。然而这些技术应用场景都只能局限于特定的实验室环境中,并且结构复杂,操作过程繁琐,只适用于单通量样本的提取转移及检测,而且这些设备也不能很好的与市面上主流PCR扩增仪进行适配,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转移装置、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以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转移装置。
具体地,所述装置包括:
卡盒管座,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其中,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
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孔和阀点,其中,所述导液孔与所述移液通道的出口一一对应,所述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与阀点相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针,由所述导液孔延伸形成,所述导液针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内并与所述移液通道相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包括液路板和阀膜板,所述液路板上形成有所述微流通道、导液孔及导液针,所述阀膜板上覆盖阀膜形成所述阀膜开关。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阀膜板铺装于所述液路板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键合为一体。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第三种和第四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各储液仓的仓口相对应并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气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仓口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内部。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活塞件,容置于所述储液仓内,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在所述储液仓内实现上下位移。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连体胶塞,布置于所述液路阀板与所述卡盒管座之间,并嵌入所述卡盒管座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保持气密性。
结合第一方面,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卡盒管座还包括加样池、以及与所述加样池连通的第一流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第一阀点和第一阀膜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与第一阀点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液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所述第一导液针的至少一部分插置于所述第一流道内部。
结合第一方面,本公开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驱动源,所述驱动源提供正负气压。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具体地,所述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包括:
多通道式移液本体,具有多通道卡盒管座和多通道液路阀板,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多通道式移液本体的各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一通道包括前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
具体地,所述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包括:
卡盒管座,具有多个呈线性排列的储液仓、与所述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其中,
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储液仓,被配置为存储待提取液体样本,若干第二储液仓以及混合池;
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
结合第三方面,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孔和阀点,其中,所述导液孔与所述移液通道的出口一一对应,所述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与阀点相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各储液仓的仓口相对应并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气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仓口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内部。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针,由所述导液孔延伸形成,所述导液针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内并与所述移液通道相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及第三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卡盒管座还包括加样池、以及与所述加样池连通的第一流道。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第一阀点和第一阀膜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与第一阀点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液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及第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所述第一混合池与第二混合池之间通过混合腔室相导通;
所述移液通道包括第一移液通道,用于所述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内液体的转移,其中,所述第一移液通道与所述混合腔室相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混合腔室内存储有磁珠溶液。
结合第三方面,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微流通道至少包括第一微流通道,所述第一储液仓、以及至少部分第二储液仓中的液体经由所述第一微流通道转移至所述混合池。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计量池,所述微流通道还包括第二微流通道,被配置为将所述混合池内的液体提取转移至所述计量池。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微流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微流通道,被配置为将至少一个第二储液仓中的液体推送至所述计量池。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计量池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与所述计量池相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第十二种实现方式及第十三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与所述计量池的移液流道出口选择性导通的接口部。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四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计量池的移液流道出口处还设置有排气通道,用于计量池排气,并且,所述排气通道的出口填充有滤芯。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液路阀板包括液路板和阀膜板,所述液路板上形成所述微流通道、导液孔及导液针,所述阀膜板上覆盖阀膜形成所述阀膜开关。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十六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阀膜板铺装于所述液路板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键合为一体。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第七种实现方式、第九种至第十三种实现方式、第十五至十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活塞件,容置于所述储液仓内,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在所述储液仓内实现上下位移。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第七种实现方式、第九种至第十三种实现方式、第十五至十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九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连体胶塞,布置于所述液路阀板与所述卡盒管座之间,并嵌入所述卡盒管座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保持气密性。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第七种实现方式、第九种至第十三种实现方式、第十五至十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二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驱动源,所述驱动源提供正负气压。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第七种实现方式、第九种至第十三种实现方式、第十五至十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二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加热区,位于所述卡盒管座并靠近所述混合池。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实现方式、第六种实现方式、第七种实现方式、第九种至第十三种实现方式、第十五至十七种实现方式,本公开在第三方面的第二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键合底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的底部。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
具体地,所述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包括:
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具有多通道卡盒管座和多通道液路阀板,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的各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一通道包括前述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二十二种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液体转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卡盒管座,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其中,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本公开的液体装置能够保证液体的转移过程在全封闭条件下自动进行,避免了人工操作,可实现过程的自动化,液体转移效率高;并且可以在非负压环境中对液体样品进行提取、转移及检测,避免造成气溶胶引起交叉感染的风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液路阀板的俯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卡盒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吸样过程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液体转移过程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的左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路阀板的俯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卡盒管座的剖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磁珠活化/试剂混合过程示意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吸样过程示意图;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体样本、裂解液、洗液A、洗液B及洗脱液分布转移至混合池的过程示意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体混合后的废液排除过程示意图;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纯化后核酸充满计量池的过程示意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矿物油推计量池液体进入PCR管的过程示意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路阀板的俯视图。
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实现它们。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在附图中省略了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无关的部分。
在本公开中,应理解,诸如“包括”或“具有”等的术语旨在指示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且不欲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存在或被添加的可能性。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前文提及,传统的人工核酸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不高,样本在转移时容易出现交叉污染;而已有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只能局限于特定的实验室环境中,并且结构复杂,操作过程繁琐,只适用于单通量样本的提取转移及检测。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液体转移装置,包括:卡盒管座,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其中,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本公开的装置在转移液体时始终能够保证在全封闭状态,转移过程无需与大气空气接触,可以实现家庭、社区、户外等非负压生物实验环境中进行液体样品的转移及检测,不会造成气溶胶引起交叉感染;而且可以集成为多通道式一体结构,实现既可以在每个通道单独进行样本检测,也可以实现多通道不同个体样品的同时检测,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提升了检测通量和检测效率。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液体转移装置1,包括:
卡盒管座10,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11、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12,其中,所述移液通道12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11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11内液体转移的通道;
液路阀板20,位于所述卡盒管座10上方,所述液路阀板20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21和阀膜开关22,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11对应的移液通道12导通。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储液仓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储液仓11为两个时,例如储液仓11a、11b其中,至少一个储液仓11a中可以预封装液体试剂,根据检测等各种场合的需要,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可以控制阀膜开关22a、22b处于打开状态,并提供驱动力将该封装有液体试剂的储液仓11a内的液体经移液通道12a、微流通道21、移液通道12b与外界无接触地转移至另一储液仓11b内,以进行液体转移或检测。由于整个移液装置始终处于全封闭状态,液体的转移仅发生在储液仓、移液流道及微流通道之间,液体不会与空气接触,可以有效避免气溶胶引起的交叉污染;同时液体转移装置对外部环境也无特殊要求,可以实现家庭、社区及户外等环境,为液体样品的转移及检测提供极大的便利性。
当储液仓11的数量大于两个时,例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时,其中部分所述储液仓中可以预封装液体样品或检测试剂,根据液体试剂的转移和检测流程等实际情况,自动控制单元可以控制阀膜开关选择性地导通多个储液仓对应的任两个或多个移液通道,从而使储液仓内的液体经与其对应的移液通道导入微流通道后实现各储液仓间的液体转移。应理解,本公开的移液通道通常是与储液仓是一一对应的,即一个储液仓对应一条与其连通的移液通道,并且优先地,所述移液通道12形成于所述卡盒管座20上,并位于与其对应的储液仓11的旁侧,如图1和3所示。
此外,本公开的移液通道12a、12b与储液仓11a、11b可以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本公开的各储液仓与移液通道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二对一,即可以为两个储液仓11’共用一条移液通道12’进行液体转移或混合,如图3所示,从而能够为移液装置的使用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功能多样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1和3所示,所述液路阀板20上形成有若干导液孔201和阀点202,其中,所述导液孔201与所述移液通道12的出口120一一对应,所述阀点202与所述微流通道21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22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201与阀点202相导通。当阀膜开关22处于打开状态时,此时阀膜开关22处可以形成连通通道(例如阀膜开关22在负压作用下可以向上隆起形成一储液空腔)从而可以将导液孔201与阀点202相导通,以将经导液孔201导出的液体导入到阀点202并进入到微流通道21中;当阀膜开关22处于闭合状态时,阀膜开关22关闭上述连通通道,例如在正气压作用下气密贴合于液路阀板20表面,阻断导液孔201与阀点202之间的连通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阀点202是形成在液路阀板20上的、与所述微流通道21相连通的、并且分布于各阀膜开关22位置处的盲孔结构,该盲孔结构的深度与所述微流通道21的沟槽深度相适配,使得从所述移液通道12导出的液体可通过导液孔201、阀点202汇入到微流通道21中。
如图1所示,所述液路阀板20还包括若干导液针203,由所述导液孔201向下延伸形成,优选地,所述导液针203可以与导液孔201一体延伸形成,当然所述导液针203也可以与导液孔201分体成型,例如导液针203以插设等方式固定在导液孔201中,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限制。形成在所述液路阀板20上的导液针203可以向下伸出并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20内的至少一部分,并与所述移液通道12相导通。此时,储液仓11内的液体可以经由移液通道12进入导液针203后,通过导液孔201导入微流通道21.本公开导液针的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移液装置结构的可靠性,避免液体转移过程中在卡盒管座内泄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液路阀板20可以包括液路板23和阀膜板24,如图1所述,并且所述微流通道21、导液孔201及导液针203形成在所述液路板23上,所述阀膜板24上覆盖阀膜25形成所述阀膜开关22,其中所述阀膜25可以整体或分体的形式气密性覆盖于所述阀膜板24上表面。
具体地,阀膜25在正压作用下与阀膜板24贴合在一起,即阀膜开关22处于闭合状态,此时阀膜25将导液孔201密封,液体无法从导液孔201向外转移。阀膜25在负压作用下可在阀膜板24上向上隆起形成一储液空腔,储液空腔可以将导液孔201与阀点202相导通,即阀膜开关2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液体可以从导液孔201进入该储液空腔,并从阀点202进入微流通道21中。
进一步地,所述阀膜板24可以铺装于所述液路板23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23气密性地键合为一体,例如,通过键合块等结构。
再参照图1和3,本公开的液路阀板20还包括若干进气孔204,所述进气孔204分别与各储液仓11的仓口P相对应并导通。优选地,所述进气孔204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205,所述穿刺针205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储液仓11的仓口P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11内部,通过所述进气孔204及穿刺针205,可以为储液仓11输入正负气压源,从而能够驱动储液仓11内的液体转移。
需要解释的是,本公开的穿刺针205可以为中空柱状结构,并且形成有穿刺状的头部形状;导液针203其结构形状与所述穿刺针205类似,同样为中空柱状结构,并且形成由穿刺状的头部形状。
为了方便对容置有各种液体试剂的各储液仓11进行气密性预封装,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所述液体转移装置1还包括若干活塞件26,所述活塞件26容置于各储液仓11内,对储液仓11进行气密封,同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26可以在储液仓11内实现上下位移,以推送或转移液体。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保证液体转移装置整体结构的密封性,本公开的液体转移装置1还包括连体胶塞27,所述连体胶塞27布置于液体阀板20与卡盒管座10之间,并且嵌入所述卡盒管座10的至少一部分中,用于保持整体结构的气密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卡盒管座10还设置有加样池13以及与所述加样池连通的第一流道14;相应地,所述液路阀板20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14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206、第一阀点207和第一阀膜开关22c,其中,所述第一阀点207与所述微流通道21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22c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206与第一阀点207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液孔206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208,所述第一导液针208的至少一部分插置于所述第一流道14内部。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液体转移装置还包括底板28,键合于所述卡盒管座10的底部。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吸样过程示意图。如图2至4所示,当利用移液器或移液枪对加样池加样完成后,可将加样池密封,例如采用加样池盖15密封。此时,可以控制第一阀膜开关22c处于打开状态,同时可以开启两个或多个储液仓中的任一个储液仓的阀膜开关22实现一个全导通状态的液路通道,通过为与该储液仓11对应的进气孔提供负气压,可以使得加样池13内的液体在负压作用下经第一流道14、微流通道21以及移液通道12后被吸附到该储液仓11内,从而实现吸样移液。整个吸样过程同样是保持在全封闭状态下自动移液,不与外界环境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液体转移装置1还包括驱动源(图中未示出),例如,能够提供正负气压源的气泵等设备。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驱动源不限于气泵,所述驱动源还可以为机械驱动机构、液压驱动机构以及多种驱动机构的结合,凡是能够驱动储液仓内的活塞实现上下位移的驱动装置均可。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液体转移装置的液体转移过程示意图。如图2、3和5所示,可控制两个储液仓11a、11b对应的阀膜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为其中一个储液仓11a内提供正气压,该两个储液仓中的另一个储液仓11b提供负气压,储液仓11a内的液体在正气压作用下被推送进入移液流道12a后,经由液路阀板20中的微流通道21进入另一个储液仓11b对应的移液通道12b,之后经由该6移液通道12b将液体转移至储液仓11b内。
本公开的液体转移装置保持整个移液过程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排液、进液均在卡盒内部实现,无环境要求、防生化污染检测,检测人员只需将病原体样本注入卡盒管座的样本池内即可,可实现移动便携式检测,无泄漏以及交叉污染风险,安全可靠,并且可扩展性高。
前文提及,在对病原体样本或反应试剂等液体进行提取、转移及检测时,移液和检测的通量低下,需要专业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提取和检测,因此对检测人员和检测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便于大规模检测推广。
为解决上述缺陷,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的左视图。
参照图6,同时结合图1至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多通道式移液本体1A,所述多通道移液本体包括多通道卡盒管座10A和与其对应的多通道液路阀板20A,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10A为多个前述实施例中的卡盒管座本体集合而成的一体式结构,并且所述多通道式移液本体1A的各通道间可彼此独立运行,其中,每一通道均包含一液体转移装置的基础结构模块。
应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中的每一通道中的液体转移装置的子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液体转移装置完全相同,因此本公开在此不再对多通道中的每一通道的液体转移装置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赘述,本公开未描述详尽之处的具体结构细节均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液体转移装置的结构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各通道中的子结构可以实现多液体样本或试剂的同时转移和检测,并且每一通道可由自动控制单元独立控制而互不干涉,因此本公开的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在保证全封闭式的移液或检测环境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大液体转移和检测的通量,满足大规模、相同或不同类别样本的同时检测,提高液体和检测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路阀板的俯视图。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卡盒管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至9所示,一种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100,包括:
卡盒管座110,具有多个呈线性排列的储液仓111、与所述储液仓111对应的移液通道112,所述移液通道112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111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111内液体转移的通道;其中,所述储液仓111包括:第一储液仓111a,被配置为存储待提取液体样本,若干第二储液仓以及混合池;
液路阀板120,位于所述卡盒管座110上方,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111对应的移液通道112导通,所述液路阀板120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121和阀膜开关122。
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储液仓1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液体的转移和检测需求合理设计储液仓的数量。本公开在此为了清楚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布置九个储液仓,并且以核酸样品的提取转移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至9所示。
具体地,储液仓111的数量为九个,该九个储液仓呈线性依次排列布置,分别为第一储液仓111a,被配置为存储待提取的液体样本;六个第二储液仓111b、111c、111d、111e、111f、111g,该六个第二储液仓为功能仓,各仓内可存储不同的液体试剂,例如可以为裂解液仓111b、废液仓(或空仓)111c、洗液A仓111d、洗液B仓111e、洗脱液仓111f和矿物油仓111g;两个混合池111h1、111h2,例如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被配置为在其内混合所述待检测液体样本和试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需要对液体进行提取转移时,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可以控制第一储液仓111a或某一第二储液仓对应的阀膜开关122与所述混合池111h1、111h2对应的阀膜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上述第一储液仓111a或第二储液仓内的液体经与其对应的移液通道112和微流通道121与外界无接触地转移至所述混合池111h1、111h2内,以进行液体转移或检测。由于整个移液装置始终处于全封闭状态,液体的转移仅发生在储液仓111、移液流道112及微流通道121之间,液体不会与空气接触,可以有效避免气溶胶引起的交叉污染;同时液体转移装置对外部环境也无特殊要求,可以实现家庭、社区及户外等环境,为液体样品的转移及检测提供极大的便利性。
优选地,本公开的移液通道112可以是与储液仓111是一一对应的,即一个储液仓对应一条与其连通的移液通道,并且,所述移液通道112形成于所述卡盒管座110上,并位于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的旁侧,如图7所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公开的移液通道与储液仓可以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即各储液仓与移液通道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二对一,也就是说,可以为两个储液仓共用一条移液通道进行液体转移或混合,如图7所述,所述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可以共用一条移液通道112进行液体转移和混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7和8所示,所述液路阀板120还包括若干导液孔1201和阀点1202,其中,所述导液孔1201为形成在液路阀板120上的贯通孔并与所述移液通道112的出口一一对应,所述阀点1202与所述微流通道121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122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1201与阀点1202相导通。当阀膜开关122处于打开状态时,此时阀膜开关122处可以形成连通通道从而可以将导液孔1201与阀点1202相导通,以将经导液孔1201导出的液体流入到阀点1202并进入到微流通道121中;当阀膜开关122处于闭合状态时,阀膜开关122气密贴合于液路阀板120表面,阻断导液孔1201与阀点1202之间的通路。
此外,本公开的液路阀板120上还形成有若干导液针1203,所述导液针1203由所述导液孔1201延伸形成,所述导液针1203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110内并与所述移液通道112相导通。所述导液针1203可以与导液孔1201一体或分体的方式成型,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限制。形成在所述液路阀板120上的导液针1203可以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110内并与相应的移液通道112相导通。此时,储液仓111内的液体可以经由移液通道112进入导液针1203后,通过导液孔1201导入微流通道121,本公开导液针的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保证装置结构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所述液路阀板120还包括若干进气孔1204,所述进气孔1204分别与各储液仓111的仓口1110相对应并导通。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1204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1205,所述穿刺针1205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仓口1110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111内部。通过所述进气孔结构,可使得外力通过进气孔后驱使储液仓内的液体发生转移。其中,所述外力优选为正负气压,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外力,例如机械驱动机构或液压驱动机构,或者为电磁力等。
其中,所述液路阀板120由液路板124和阀膜板123组成,所述液路板124上形成所述微流通道121、导液孔1201及导液针1203,所述阀膜板123上覆盖阀膜125形成所述阀膜开关122。所述阀膜板123铺装于所述液路板124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124键合为一体。本公开的液路阀板120在出厂时就可以键合为一体,并且可以制作成标准件,可以实现批量生成制造。
为了保证装置结构的密封性,方便将外力作用于储液仓内的液体,本公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100还包括活塞件126和连体胶塞127,其中,所述活塞件126容置于各储液仓111内,对储液仓111进行气密封,同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126可以在储液仓111内实现上下位移,以推送或转移液体;所述连体胶塞127布置于液路阀板120与卡盒管座110之间,并且嵌入所述卡盒管座110的至少一部分中,用于保持整体结构的气密性。
如图7和9所示,所述卡盒管座110还包括加样池113、加样池盖117以及与所述加样池113连通的第一流道114;所述液路阀板120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114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1206、第一阀点1207和第一阀膜开关122’,其中,所述第一阀点1207与所述微流通道121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122’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1206与第一阀点1207导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液孔1206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1208。本公开通过加样池的设计,操作人员只需利用移液枪对加样池进行加样操作即可,之后的整个过程再无需人工参与,使得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如前所述,本公开的混合池可以包括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所述第一混合池111h1与第二混合池111h2之间通过混合腔室111H相导通;所述移液通道112包括第一移液通道112H,用于所述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内液体的转移,其中,所述第一移液通道112H与所述混合腔室111H相导通。本公开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可通过微流通道121和移液通道112将各储液仓111内的液体分步转移至混合池111h1、111h2内,经充分混合后,再将混合、反应后的试剂废液经第一移液通道112H和微流通道121分别排回到各个储液腔111内。
所述混合腔室111H内存储有磁珠溶液,采用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并且所述混合腔室111H下方布置有磁铁块(图中未示出),磁铁块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对磁珠溶液中的磁珠进行吸附。优选地,本公开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还包括键合底板115,所述键合底板115键合于所述卡盒管座110的底部。常规状态下,所述磁铁块可贴附于混合腔室111H下方的键合底板115的对应位置处,使得磁珠聚合在混合腔室111H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100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卡盒管座110上的加热区116,如图9所示,所述加热区116靠近并位于所述第二混合池111h2旁侧,所述加热区116中可设置加热模块.所述加热区的设置有利于液体混合、反应以及核酸的提取。
为了方便液体在液路阀板120上转移,形成于所述液路阀板120上的微流通道可以为一条或一条以上,例如,两条、三条、四条或多条。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微流通道121至少包括第一微流通道1211、第二微流通道1212和至少一条第三微流通道1213,如图8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储液仓111a、以及至少部分第二储液仓(例如裂解液仓、废液仓、洗液A仓、洗液B仓和洗脱液仓)中的液体试剂经由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11分步地转移至所述混合池111h1、111h2,经混合后的试剂废液再经第一微流通道1211排回到各储液仓中。
为了实现待检测样品试剂的定量推送,本公开的液路阀板120还包括计量池128和计量池阀膜开关122J,所述计量池128形成于液路阀板120的混合池阀膜开关122H后端的移液路径上,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212、计量池阀膜开关122J与所述混合池对应的导液孔可选择性地导通。经洗脱后的高纯度核酸溶液可经第一移液通道1211、混合池阀膜开关122H、第二微流通道1212以及计量池阀膜开关122J被排入并充满所述计量池128,实现计量推送。
此外,本公开的第三微流通道1213可被配置为将至少一个储液仓111g内的液体转移至所述计量池128,例如将矿物油仓111g内的矿物油在正气压作用下,经矿物油移液通道112g排入第三微流通道1213,再经由第三微流通道1213、矿物油阀膜开关122g转移至计量池128,从而将所述计量池128内的核酸溶液定量推送。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液路阀板120上还包括与所述计量池的移液流道出口选择性导通的接口部129,所述接口部129可连接PCR管。优选地,所述计量池128的移液流道与接口部129之间还形成有控制计量池出口通断的第二阀膜开关FO,当所述第二阀膜开关FO导通时,计量池128内的液体可经第二阀膜开关FO、接口部129排入到PCR管中。
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计量池128移液流道出口还连通有排气通道130,用于计量池排气。优选地,所述排气通道130的出口处填充有医用滤芯,可避免气凝胶污染。此外,本公开的PCR管的接口一端还连接有排气管131,所述排气管131的排气孔中也填充有医用滤芯。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磁珠活化/试剂混合过程示意图。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吸样过程示意图。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体样本、裂解液、洗液A、洗液B及洗脱液分布转移至混合池的过程示意图。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体混合后的废液排除过程示意图。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纯化后核酸充满计量池的过程示意图。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矿物油推计量池液体进入PCR管的过程示意图。
参照图10-15所示,本公开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移液前的准备阶段,驱动源下移将液路阀板120与卡盒管座110压紧形成整体密封结构,使得整个移液过程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
(1)加样步骤:利用移液枪对加样池进行加样200ul的液体样本,盖上加样盖后密封加样池。
(2)磁珠活化步骤:如图10所示,由于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之间的混合腔室111H内预封装有磁珠溶液。为了对磁珠进行活化处理,将所有阀膜开关关闭,可以利用气泵对第一混合池111h1输入正/负压气源以推拉第一混合池内的活塞件126h1上下移动,同时对第二混合池111h2输入负/正压气源以拉推第二混合池内的活塞件126h2下上移动,通过正负气压推拉活塞件使磁珠溶液在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之间充分混合活化;混合均匀后,利用磁铁块对在混合腔室111H底部进行磁吸。
本公开需要说明的是,各试剂加入到混合池进行混合的混合方法与磁珠活化的步骤类似,因此当本公开的操作步骤中需要使用到对样本试剂进行充分混合、反应的操作时,可参考本步骤中对磁珠溶液的活化步骤进行类似的操作,以实现试剂间的充分混合操作。
(3)吸样步骤:如图11所示,分别对第一阀膜开关122’和与第一储液仓111a的移液通道112a对应的阀膜开关122a提供负压,使得上述两个阀膜开关处于打开状态,而其它阀膜开关施加正压使其处于关闭状态,驱动源通过进气孔1204a对第一储液仓111a内施加负气压,使得所述第一储液仓111a内的活塞件126a上移,以将加样池113内的液体样本经第一流道114、液路阀板120以及第一储液仓111a的移液通道112a后被转移至所述第一储液仓111a,吸样结束后,关闭上述两个阀膜开关。
(4)各液体试剂分步加入到混合池的步骤:
该步骤中,主要包含了将第一储液仓内的液体样本提取并转移至混合池、以及将裂解液、洗液A、洗液B和洗脱液分步加入到混合池的步骤。
样本转移子步骤:如图12所示,控制第一储液仓111a的移液通道112a的阀膜开关122a以及混合池的第一移液通道112H的阀膜开关122H处于打开状态,对所述第一储液仓111a施加正压推动活塞件126a下移,同时对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施加负压拉动活塞件126h1、126h2上移,使得第一储液仓111a内的液体样品经由移液通道112a、液路阀板120以及第一移液通道112H进入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中,完成液体样品的移液,关闭第一储液仓111a的移液通道112a的阀膜开关122a。
本公开中对裂解液、洗液A、洗液B以及洗脱液等试剂的移液过程与液体样本的移液过程类似。参照图12,具体为:
裂解液转移子步骤:当需要将裂解液仓内的裂解液转移至混合池111h1、111h2时,通过控制对应的阀膜开关通断,并为裂解液仓提供正压驱动力,混合池提供负压,可将裂解液仓内的液体转移至混合池,通过控制裂解液与液体样本在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之间反复混合,以及在加热模块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细胞裂解释放核酸,裂解后的核酸被吸附在磁珠表面,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例如置于混合腔室下方的磁铁块),磁珠与废液分离,此时混合池内的样本和裂解液的废液,在驱动源的作用下可经由原路被排回到裂解液仓中;
洗涤子步骤:按照前述类似的方法,将洗液A转移混合池内,撤去外加磁场,将洗液A与吸附核酸的磁珠充分混匀,去除杂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使洗液A的废液与磁珠分离,之后,将洗液A从混合池排出到洗液仓;同样的方式再利用洗液B对混合池内的磁珠进行第二次洗涤,洗涤完成后,将废液排出;
洗脱子步骤:撤去外磁场,按照前述类似的步骤,将洗脱液提取并转移混合池,充分混匀,使核酸分子与磁珠分离,得到纯化后的核酸;
(5)充盈计量池步骤:对混合池的第一移液通道111H的阀膜开关122H以及计量池阀膜开关122J施加负压,使其处于打开状态,控制其它阀膜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对第一混合池111h1和第二混合池111h2施加正压气体推动池内的活塞件下移,此时两个混合池内的核酸溶液将经过第一移液通道111H、第二微流通道1212、计量池阀膜开关122J后进入到计量池128内,核酸溶液将计量池128内空气从计量池排气口排出,充满计量池128;为了防止气凝胶污染,所述排气口出还填充有医用滤芯,核酸溶液在充盈过程中,当滤芯与液体接触之后就不再透气,此时传感器检测到第一、第二混合池的进气口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关闭上述混合池的进气阀门,此时控制正压顶住所有的阀膜开关,此时计量池128内充满的液体会留在计量池128内。
(6)矿物油推送计量池液体进入PCR管的步骤:正压顶住除矿物油阀膜开关122g、第二阀膜开关FO之外的阀膜开关,负压吸矿物油阀膜开关122g和第二阀膜开关FO使其打开,为矿物油仓111g提供正气压驱动该仓内的活塞件126g向下移动以推送矿物油经矿物油移液通道112g、第三微流通道1213、矿物油阀膜开关122g进入到计量池128中,将计量池128内的液体推入到PCR管内,此外,PCR管内的气体可由PCR排气口排出,且该排气口中也填充有医用滤芯。
本公开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可以应用于核酸检测中去,打破了传统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的局限性,将核酸提取、检测做到可移动便携式检测、无环境要求、防生化污染检测,简化操作步骤,检测人员只需将病原体样本注入卡盒管座中即可;并且本公开的卡盒管座可以在出厂时预装各种检测试剂,隔绝了外部空气污染,在样本检测完后里面的废液会留在卡盒管座的储液仓内,不会泄露形成气凝胶生化污染,更为重要的是,本公开的卡盒管座可以扩展为多样本同时检测,极大提升样本检测通量。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液路阀板的俯视图。
如图16和17所示,一种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1000,具有多通道卡盒管座1100和多通道液路阀板1200,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1100为一体式结构,包含多通道式的储液仓结构以及与所述储液仓相连通的移液通道,多通道液路阀板1200包括液路板1210和阀膜板1220,所述液路板1210上形成微流通道、进气孔及导液孔,而阀膜板1220包括由阀膜组成的阀膜开关,所述液路板1210和阀膜板1220通过定位键键合为一体;
所述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1000的各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一通道包括一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基础结构模块。
应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中的每一通道中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子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完全相同,例如八通道,或其它任意大于数量1的通道数,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限制,多通道中的每一通道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完全一致的结构,因此本公开在此不再对多通道中的每一通道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赘述,本公开未描述详尽之处的具体结构细节均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的结构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各通道中的子结构可以实现多液体样本或试剂的同时转移和检测,并且每一通道可由自动控制单元独立控制而互不干涉,因此本公开的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在保证全封闭式的移液或检测环境,同时能够有效增大液体转移和检测的通量,满足大规模、相同或不同类别样本的同时检测,提高液体和检测效率。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38)

1.一种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卡盒管座,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液仓、以及与所述储液仓一一对应的移液通道,其中,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
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孔和阀点,其中,所述导液孔与所述移液通道的出口一一对应,所述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与阀点相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针,由所述导液孔延伸形成,所述导液针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内并与所述移液通道相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包括液路板和阀膜板,所述液路板上形成有所述微流通道、导液孔及导液针,所述阀膜板上覆盖阀膜形成所述阀膜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板铺装于所述液路板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键合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2、4或5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各储液仓的仓口相对应并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仓口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件,容置于所述储液仓内,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在所述储液仓内实现上下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连体胶塞,布置于所述液路阀板与所述卡盒管座之间,用于保持气密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盒管座还包括加样池、以及与所述加样池连通的第一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第一阀点和第一阀膜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与第一阀点导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驱动源,所述驱动源提供正负气压。
14.一种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包括:
多通道式移液本体,具有多通道卡盒管座和多通道液路阀板,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多通道式移液本体的各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一通道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
15.一种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卡盒管座,具有多个呈线性排列的储液仓、与所述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所述移液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储液仓相连通,用作各储液仓内液体转移的通道;其中,
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储液仓,被配置为存储待提取液体样本,若干第二储液仓以及混合池;
液路阀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上方,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各储液仓对应的移液通道导通,所述液路阀板包括至少一条微流通道和阀膜开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孔和阀点,其中,所述导液孔与所述移液通道的出口一一对应,所述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导液孔与阀点相导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各储液仓的仓口相对应并导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仓口并伸入到所述储液仓内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若干导液针,由所述导液孔延伸形成,所述导液针插设于所述卡盒管座内并与所述移液通道相导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5、16或18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盒管座还包括加样池、以及与所述加样池连通的第一流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相对应的第一导液孔、第一阀点和第一阀膜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阀点与所述微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膜开关可选择性地将第一导液孔与第一阀点导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孔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导液针。
23.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或2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所述第一混合池与第二混合池之间通过混合腔室相导通;
所述移液通道包括第一移液通道,用于所述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内液体的转移,其中,所述第一移液通道与所述混合腔室相导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室内存储有磁珠溶液。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通道至少包括第一微流通道,所述第一储液仓、以及至少部分第二储液仓中的液体经由所述第一微流通道转移至所述混合池。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计量池,所述微流通道还包括第二微流通道,被配置为将所述混合池内的液体提取转移至所述计量池。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微流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微流通道,被配置为将至少一个第二储液仓中的液体推送至所述计量池。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计量池阀膜开关,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与所述计量池相导通。
29.根据权利要求2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还包括与所述计量池的移液流道出口选择性导通的接口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池的移液流道出口处还设置有排气通道,用于计量池排气,并且,所述排气通道的出口填充有滤芯。
3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阀板包括液路板和阀膜板,所述液路板上形成所述微流通道、导液孔及导液针,所述阀膜板上覆盖阀膜形成所述阀膜开关。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板铺装于所述液路板上方,并且与所述液路板键合为一体。
33.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22、24至28、30-32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活塞件,容置于所述储液仓内,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塞件在所述储液仓内实现上下位移。
34.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22、24至28、30-32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体胶塞,布置于所述液路阀板与所述卡盒管座之间,并嵌入所述卡盒管座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保持气密性。
35.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22、24至28、30-32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驱动源,所述驱动源提供正负气压。
36.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22、24至28、30-32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加热区,位于所述卡盒管座并靠近所述混合池。
37.根据权利要求15、16、18、21、22、24至28、30-32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键合底板,位于所述卡盒管座的底部。
38.一种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装置包括:
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具有多通道卡盒管座和多通道液路阀板,其中,所述多通道卡盒管座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多通道式移液卡盒本体的各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一通道包括如权利要求15至37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装置。
CN202210567166.6A 2022-01-21 2022-05-23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Active CN116493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1669 2022-01-21
CN202210072166 2022-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3063A true CN116493063A (zh) 2023-07-28
CN116493063B CN116493063B (zh) 2024-04-16

Family

ID=849218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7166.6A Active CN116493063B (zh) 2022-01-21 2022-05-23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CN202221244230.9U Active CN218339833U (zh) 2022-01-21 2022-05-23 液体转移、多通道液体转移、液体自动提取转移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的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44230.9U Active CN218339833U (zh) 2022-01-21 2022-05-23 液体转移、多通道液体转移、液体自动提取转移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493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3063B (zh) * 2022-01-21 2024-04-16 广州国家实验室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9735A (zh) * 2019-04-25 2019-06-25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柱塞式核酸检测一体化卡盒及其检测方法
WO2020078410A1 (zh) * 2018-10-17 2020-04-23 北京致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样本处理装置及方法,以及包括该处理装置的数字pcr系统
CN111575152A (zh) * 2020-05-27 2020-08-25 合肥中科易康达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卡盒及检测方法
CN111647498A (zh) * 2020-05-25 2020-09-11 清华大学 一种一体化自助式核酸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644213A (zh) * 2020-05-25 2020-09-11 清华大学 一种流体操控装置及流体控制方法
CN111909835A (zh) * 2020-08-25 2020-11-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封闭式微流控核酸检测卡盒
CN112126589A (zh) * 2020-10-13 2020-12-25 南京中科拜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棒法的自主吸液式核酸检测卡盒及使用方法
WO2021164530A1 (zh) * 2020-02-20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芯片及其使用方法、检测装置
CN214654998U (zh) * 2021-03-24 2021-11-09 上海逢伙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核酸提取仪
CN218339833U (zh) * 2022-01-21 2023-01-20 广州国家实验室 液体转移、多通道液体转移、液体自动提取转移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78410A1 (zh) * 2018-10-17 2020-04-23 北京致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样本处理装置及方法,以及包括该处理装置的数字pcr系统
CN109929735A (zh) * 2019-04-25 2019-06-25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柱塞式核酸检测一体化卡盒及其检测方法
WO2021164530A1 (zh) * 2020-02-20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芯片及其使用方法、检测装置
CN111647498A (zh) * 2020-05-25 2020-09-11 清华大学 一种一体化自助式核酸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644213A (zh) * 2020-05-25 2020-09-11 清华大学 一种流体操控装置及流体控制方法
CN111575152A (zh) * 2020-05-27 2020-08-25 合肥中科易康达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卡盒及检测方法
CN111909835A (zh) * 2020-08-25 2020-11-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封闭式微流控核酸检测卡盒
CN112126589A (zh) * 2020-10-13 2020-12-25 南京中科拜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棒法的自主吸液式核酸检测卡盒及使用方法
CN214654998U (zh) * 2021-03-24 2021-11-09 上海逢伙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核酸提取仪
CN218339833U (zh) * 2022-01-21 2023-01-20 广州国家实验室 液体转移、多通道液体转移、液体自动提取转移及多通道液体自动提取转移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3063B (zh) 2024-04-16
CN218339833U (zh) 2023-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93462B (zh) 用于制备生物样本尤其用于提取dna以及在阱中加样用于随后进行pcr的设备和方法
CN112226361B (zh) 一种基于磁珠转移和阀控移液的核酸检测卡盒及检测方法
CN111909835A (zh) 一种封闭式微流控核酸检测卡盒
CN111057638A (zh) 样本处理装置及方法,以及包括该处理装置的数字pcr系统
CN112538414A (zh) 一种设有微流控结构的全密封式核酸智能化提取装置
CN216149780U (zh) 体外诊断分析装置及试剂卡盒
CA2931582A1 (en) Microfluidic cartridge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docking station using such a microfluidic cartridge, and process for analyzing a biological sample
US20230294090A1 (en) Sample processing and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6493063B (zh) 液体转移装置及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
CN114657049B (zh) 一种核酸扩增用卡盒
EP2952907B1 (en) Set of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holder for use in biochemistry
CN112934285A (zh) 一种全自动全封闭式荧光定量pcr微流控诊断芯片
CN112126589A (zh) 一种基于磁棒法的自主吸液式核酸检测卡盒及使用方法
CN111621417A (zh) 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处理的微流控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US20210291175A1 (en) Fluidic system for taking in, dispensing and moving liquids, method for processing fluids in a fluidic system
CN115678765B (zh) 一种适于分子诊断的微流控芯片
CN219792985U (zh) 检测核酸的芯片装置和仪器
CN214937358U (zh) 一种设有微流控结构的全密封式核酸智能化提取装置
CN114558632B (zh) 液体转移装置、多通道液体转移装置以及方法
CN217578917U (zh) 样本提取装置
CN215947294U (zh) 环介导等温扩增芯片
CN115400806A (zh) 一体化核酸提取微流控芯片盒和核酸提取及检测方法
EP2847597B1 (en) Functionalized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CN111979087A (zh) 一种pcr微反应室芯片及其进样方法
CN212426057U (zh) 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处理的微流控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