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8779A -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8779A
CN116488779A CN202310706984.4A CN202310706984A CN116488779A CN 116488779 A CN116488779 A CN 116488779A CN 202310706984 A CN202310706984 A CN 202310706984A CN 116488779 A CN116488779 A CN 116488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tal bandwidth
data source
data
critical point
bandwidth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069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88779B (zh
Inventor
邓炯麟
梅平
王吉
尹棋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nju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nju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nju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nju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0698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87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8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8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88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8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H04L1/242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 H04L1/24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test sequence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步骤包括S1,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S2,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S3,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本发明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方式得到的测试数据源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进行测试直至收敛达到完备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芯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的业界主流的高速通信芯片对接应用方案。如以太网、基带通信通信芯片等。其中物理编码子层主要完成发送数据编码、校验编码、发送通道绑定、接收数据解码、校验检验、接收通道解绑等功能。物理媒介配置层主要集成了高速串行接口SERDES(英文SERializer(串行器)/DESerializer(解串器)的简称),SERDES有传输最大带宽限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量随业务需要会不断变化,为了节约功耗,SERDES在设计时会设计几个带宽档位,工作时SERDES带宽由软件配置成能满足业务带宽的最小档位。例如,SERDES设计了2Gbps,5Gbps, 10Gbps三个档位,当业务带宽<=2Gbps时,使用2Gbps档位。当业务带宽>2Gbps且<=5Gbps时,切换到5Gbps档位,其余情况使用最高的10Gbps档位。在验证该方案时,需要在发送通道打入发送数据流,然后在对端对应通道接收到数据流后与发送数据流进行比对。例如图1中,假设产生了芯片1的发送数据流2,则在芯片2中接收接收数据流2,然后将两者数据比对。
想要充分验证,就需要对发送数据流的数据源随机,如发送数据源个数,每个发送数据源的数据量等参数。但SERDES有最大带宽限制,且要覆盖到SERDES速率变换的场景,数据源不能随意产生。如果只是规划验证一些典型场景,又不能确保验证的完备性。因此,目前用于验证的数据源产生不能满足要求。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测试的数据源的随意给定,导致测试的数据源不能满足多种场景完备性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至少包括:
S1,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每个数据源的参数包括使能信号;
S2,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S3,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
其中,在步骤S2中,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的过程包括:
(1)对所有数据源进行编号得到对应的数据源序号;
(2)根据使能信号按照数据源序号的设定顺序对每个数据源的有效性判断得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当前数据源有效,则记录当前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
其中,在步骤S2中,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确定过程如下:
(1)统计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对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进行排序得到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
(2)根据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横坐标及所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优选地,每个数据源的参数还包括数据频率、数据位宽、起始时刻和数据长度。
优选地,所述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包括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起始临界点的横坐标为起始时刻,结束临界点的横坐标为结束时刻,结束时刻=起始时刻+数据长度。
优选地,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为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
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优选地,所述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过程为: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起始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加上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结束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减去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优选地,所述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包括:
若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均不相同,则直接将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均作为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若至少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相同,则将横坐标相同的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合并成一个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合并处理得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然后将横坐标不同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和所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形成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优选地,步骤S3中,
首先,根据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判断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是否满足设定的最大带宽要求;
其次,将满足最大带宽要求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作为测试数据源;
最后,将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进行测试,并通过设定覆盖率判断测试是否收敛;若不收敛,跳转至步骤S1中重新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并执行步骤S2-S3直至测试收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装置,包括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本发明先随机产生数据源的参数,再通过建模方法计算实时带宽(即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然后筛选出测试数据,能够在保证满足传输带宽的要求上对数据源进行充分随机,进而基于该随机方法产生的数据源激励,能够保证验证的充分性和完备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高速通信芯片对接应用方案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中一个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瞬时带宽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个数据源传输模型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个数据源传输模型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测试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发明先随机产生数据源,再通过建模方法计算实时带宽,然后判断此次随机产生的数据源是否满足最大带宽要求,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满足传输带宽的要求上对数据源进行充分随机,以提高验证和测试的完备性。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数据流传输系统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方法,现结合图2对本发明应用于数据流传输系统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本发明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
每个数据源的参数包括:使能信号、数据频率、数据位宽、起始时刻和数据长度;其中,数据频率用F表示,数据位宽用W表示,数据长度用T表示即数据源传输的持续时间,那么,数据源的瞬时带宽计算为F*W。
其中,使能信号有效表示该数据源存在,使能信号无效表示该数据源不存在,为保证随机产生的数据源能够保证完整性的要求,随机产生数据源的约束要求至少有k个数据源使能有效。
本发明的数据源有N个,k<N,k≥2,k、N为自然数。
具体的,如图3所示,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表示时间也即数据长度,纵坐标表示同方向总带宽即在同一方向所有传输数据源的总带宽。假如仅传输了一组数据源,数据源开始的时间为T0时刻,数据长度为T即持续到T0+T时刻,在持续时间段T内,该数据源的瞬时带宽为F*W。例如,数据频率F=200Mhz,数据位宽W=32bit,则该数据源的瞬时带宽计算为200Mhz*32bit=6.4Gbps。
S2,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数据源传输模型包含所有数据源在传输过程中的瞬时带宽及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
本发明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包括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根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传输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确定;结束时刻=起始时刻+数据长度;其中,起始临界点的横坐标为起始时刻,结束临界点的横坐标为结束时刻。
在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的过程为:
(1)对所有数据源进行编号得到对应的数据源序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所有的数据源进行编号,数据源的序号n=1、2、……N;
(2)根据使能信号按照数据源序号的设定顺序对每个数据源进行有效性判断得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
在本发明实施例,设定顺序可以为从小到大的顺序,也可以从大到小的顺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能信号为高低电平,若使能信号为高电平,则对应的数据源有效,若使能信号为低电平,则对应的数据源无效。若当前数据源有效,则记录当前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并将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作为当前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然后继续判断下一数据源序号对应的数据源的有效性;具体的,若当前数据源有效,则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个数增加2并记录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然后继续判断下一数据源序号对应的数据源的有效性;若当前数据源无效,则继续判断下一个数据源序号对应的数据源的有效性。
为便于理解进行示例性的描述介绍:当数据源序号1对应的数据源(简称数据源1)有效时,将数据源1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作为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即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个数0+2后为2,并记录数据源1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分别为 (T1,+F1*W1)和(T1+t1,-F1*W1),其中,(T1,+F1*W1)为数据源1的起始临界点,(T1+t1,-F1*W1)为数据源1的结束临界点;然后判断数据源序号2对应的数据源无效时,继续判断数据源序号3对应的数据源(简称数据源3)是否有效,当数据源3有效时,将数据源3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作为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即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个数2+2后为4,并记录数据源3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分别为 (T3,+F3*W3)和(T3+t3,-F3*W3),其中,(T3,+F3*W3)为数据源3的起始临界点,(T3+t3,-F3*W3)为数据源3的结束临界点;……;最后判断数据源序号N对应的数据源(即数据源N)是否有效,当数据源N的数据源有效时,将数据源N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作为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即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个数+2后为总数M,并记录数据源N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分别为 (TN,+FN*WN) 和(TN+tN,-FN*WN)。
在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确定过程如下:
(1)统计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对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进行排序得到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
具体的,本发明对所有总带宽临界点的横坐标按照时刻顺序进行排列得到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排列顺序,并从原点开始,依次为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赋予序号,即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
(2)根据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横坐标及所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具体的,本发明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为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
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更具体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过程为: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起始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加上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结束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减去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如图4所示,所有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均不相同,也可能如图5所示,可能会存在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相同的现象,那么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纵坐标的计算方式存在区别,具体的,所述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包括:
若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均不相同,则直接将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均作为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若至少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相同,则将横坐标相同的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合并成一个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合并处理得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然后将横坐标不同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和所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形成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为便于简单清楚的理解,现结合图4对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进行示例性的描述介绍:如图4所示,有效使能的数据源有两个,分别为数据源1和数据源2,数据源1的频率为F1,数据位宽为W1,开始时间为T1,持续时间为t1,数据源2的频率为F2,数据位宽为W2,开始时间为T2,持续时间为t2。数据源1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A和C,其中,A为数据源1的起始临界点,C为数据源1的结束临界点;数据源2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B和D,其中,B为数据源2的起始临界点,D为数据源2的结束临界点;按着时刻序列进行排序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依次为A、B、C和D。
根据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为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本实施例中,A和B的横坐标均为起始时刻,即A的横坐标为T1,B的横坐标为T2,C和D的横坐标均为结束时刻,即C的横坐标为T1+t1,D的横坐标为T2+t2;依据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的确定过程,本实施例中,A为第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且为起始临界点,那么A的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零点,则A的纵坐标为0+F1*W1;B为第二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且为起始临界点,而B的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A,则B的纵坐标为F1*W1+F2*W2;C为第三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且为起始临界点,而C的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B,则C的纵坐标为F1*W1+F2*W2-F1*W1D为第四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且为起始临界点,而D的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C,则D的纵坐标为F2*W2-F2*W2;基于得到的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的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依次为A(T1,F1*W1),B(T2,F1*W1+F2*W2),C(T1+t1,F2*W2),D(T2+t2,0)。
S3,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
首先,根据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判断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是否满足设定的最大带宽要求;
具体的,判断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是否小于等于设定的最大带宽,若是,则表示满足设定的最大带宽要求,若否,则不满最大带宽要求。
其次,将满足最大带宽要求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作为测试数据源;
最后,将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进行测试,并通过设定覆盖率判断测试是否收敛;若不收敛,跳转至步骤S1中重新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并执行步骤S2-S3直至测试收敛。
本发明在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和重新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过程中,数据源频率和位宽随机范围为真实场景所有可能频率和对应的位宽。具体通过覆盖率驱动的验证方式量化验证测试过程的进度,以保证测试的完备性。
具体的,在图1进行验证时,按照随机产生并选择得到的测试数据原输入发送数据,在对端对应通道接收数据流后与发送数据流进行比对,通过覆盖率(假设以代码覆盖率100%作为要求)是否达标来验证测试是否收敛,若没有达标则继续重新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直至代码覆盖率达标,也就是说产生的激励足够充分,并经过大量重复测试后,可以覆盖所有情况,以达到完备性的要求。
示例性的完整过程如图6所示,具体步骤过程如下:
步骤1:设当前数据源序号为n,初始化时n=0,数据源的总数为N。
步骤2:设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个数为K,初始化时K=0。
步骤3:判断n是否小于数据源总数N,若是,则执行步骤4,否则,跳转到步骤8。
步骤4:判断数据源N是否使能,若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跳转到步骤5。
步骤5:N=N+1;然后跳转到步骤3。
步骤6:将数据源N的起始时刻、结束时刻记为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其中,起始临界点坐标记为(Tn,+Fn*Wn),结束临界点坐标记为(Tn+tn,-Fn*Wn)。起始点纵坐标值为正,结束点纵坐标值为负,表示该点带宽的变化量。
步骤7:K=K+2。执行步骤5。
步骤8:将记录的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按横坐标值从小到大排列,并赋予对应的序号,即得到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
步骤9:识别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为m,初始化时m=0。
步骤10:判断m是否小于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个数K,若是,则执行步骤11,否则,跳转到步骤17。
步骤11:判断m是否为0,若是,则表明是第一个临界点,执行步骤12,否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2: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第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坐标值即为原数值。
步骤13: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不是第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判断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值是否与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值一致,若是,则执行步骤14,否则,执行步骤15。
步骤14:将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与上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横坐标重叠,把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与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合并,坐标值计算为:横坐标值不变,纵坐标值为上个临界点的纵坐标值加上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值,然后,执行步骤16。
步骤15: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值计算为:横坐标值不变,纵坐标值为前一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值加上当前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值,然后,执行步骤16。
步骤16:m=m+1。
步骤17:结束。
本发明通过对数据流业务建模,使得数据流实时带宽 (带宽,即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1Gbps=10^9bps) 可量化。具体先随机产生数据源的参数,以达到随机产生数据源的目的,再通过建模方法计算实时带宽,然后判断此次随机产生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是否满足最大带宽要求,并将满足最大带宽要求的数据源作为测试数据源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进行测试直至收敛达到完备性的效果。
实施例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上述的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中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其中,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步骤的详细过程已在方法实施例中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随机产生数据源进行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步骤,包括S1,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S2,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S3,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本发明先随机产生数据源的参数,再通过建模方法计算实时带宽(即数据流实时宽带可量化),然后判断每次随机产生的数据源是否满足最大带宽要求,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满足传输带宽的要求上对数据源进行充分随机,进而基于该随机方法产生的数据源激励,能够保证验证的充分性和完备性。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S1,构建数据库,所述数据库中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每个数据源的参数包括使能信号;
S2,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然后依据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确定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S3,根据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从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中筛选测试数据源,并将所述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收敛;
其中,在步骤S2中,根据使能信号判断所有数据源的有效性的过程包括:
(1)对所有数据源进行编号得到对应的数据源序号;
(2)根据使能信号按照数据源序号的设定顺序对每个数据源的有效性判断得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当前数据源有效,则记录当前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
其中,在步骤S2中,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确定过程如下:
(1)统计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对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进行排序得到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序号;
(2)根据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横坐标及所述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数据源的参数还包括数据频率、数据位宽、起始时刻和数据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包括起始临界点和结束临界点;起始临界点的横坐标为起始时刻,结束临界点的横坐标为结束时刻,结束时刻=起始时刻+数据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为每个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
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根据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和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确定过程为: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起始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加上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当总带宽变化临界点为结束临界点时,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为前一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纵坐标减去该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对应有效使能的数据源的瞬时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得到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包括:
若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均不相同,则直接将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及其纵坐标均作为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若至少两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横坐标相同,则将横坐标相同的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合并成一个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并合并处理得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然后将横坐标不同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和所述合并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形成数据源传输模型中所有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
首先,根据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判断每个总带宽变化临界点是否满足设定的最大带宽要求;
其次,将满足最大带宽要求的总带宽变化临界点的坐标位置对应的有效使能的数据源作为测试数据源;
最后,将测试数据源应用于数据流传输验证系统进行测试,并通过设定覆盖率判断测试是否收敛;若不收敛,跳转至步骤S1中重新随机产生所有数据源的参数,并执行步骤S2-S3直至测试收敛。
8.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CN202310706984.4A 2023-06-15 2023-06-15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64887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6984.4A CN116488779B (zh) 2023-06-15 2023-06-15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6984.4A CN116488779B (zh) 2023-06-15 2023-06-15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8779A true CN116488779A (zh) 2023-07-25
CN116488779B CN116488779B (zh) 2023-09-15

Family

ID=87212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06984.4A Active CN116488779B (zh) 2023-06-15 2023-06-15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877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6900A1 (en) * 2008-08-06 2010-02-11 Ross Patrick D Uncertainty random value generator
CN102740061A (zh) * 2012-06-14 2012-10-17 北京蛙视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清光端机和多媒体视频数字信号处理方法
CN106991027A (zh) * 2017-04-05 2017-07-2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基于serdes协议验证的检查器、功能验证系统及方法
US20190319730A1 (en) * 2019-06-25 2019-10-1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operate a time division mulitplexing(tdm)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CN111722832A (zh) * 2020-06-19 2020-09-29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卫星载荷数据模拟源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4900469A (zh) * 2022-06-10 2022-08-12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ultihost网卡的数据流量控制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WO2022266959A1 (zh) * 2021-06-24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测试电路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6900A1 (en) * 2008-08-06 2010-02-11 Ross Patrick D Uncertainty random value generator
CN102740061A (zh) * 2012-06-14 2012-10-17 北京蛙视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清光端机和多媒体视频数字信号处理方法
CN106991027A (zh) * 2017-04-05 2017-07-2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基于serdes协议验证的检查器、功能验证系统及方法
US20190319730A1 (en) * 2019-06-25 2019-10-1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operate a time division mulitplexing(tdm)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CN111722832A (zh) * 2020-06-19 2020-09-29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卫星载荷数据模拟源测试方法及装置
WO2022266959A1 (zh) * 2021-06-24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测试电路和方法
CN114900469A (zh) * 2022-06-10 2022-08-12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ultihost网卡的数据流量控制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8779B (zh) 2023-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4565B (zh) 基于图像数据量而调整图像处理帧速的现场检测平台
CN1881224A (zh) 估计电路时钟树的抖动并合成抖动意识和偏差意识时钟树
Hirahara et al. Limits of minimum circuit size problem as oracle
CN113392607B (zh) 一种确定配置参数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875790A (zh)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无线信道建模实现方法
CN110852882B (zh) 用于区块链网络的分组共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2651229B (zh) 半导体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11130790B (zh) 基于区块链节点网络的共识出块方法
CN111488271B (zh) 消息中间件的调优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rbanowicz et al. Noise-level estimation of time series using coarse-grained entropy
CN110691035A (zh) 一种网络拥塞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68587B (zh) 编码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43366A (zh) 一种视频的播放方法和装置
CN116488779B (zh) 基于随机产生数据源的数据流传输验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8900830A (zh) 验证红外视频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准确性的平台
CN109669669B (zh) 误码生成方法及误码生成器
CN112955909A (zh) 神经网络的分布式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16610289A (zh)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生成装置、方法、检测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9144806B (zh) 一种寄存器传输级电路的功能验证方法及装置
US7397395B2 (en) Representative majority voter for bus invert coding
CN109739715B (zh) 一种故障检测方法和装置
Ferreira et al. Neco: Network coding simulator
CN106793056B (zh) 一种多通道传输信号对齐方法和装置
CN111225384A (zh) 一种上行干扰建模方法、干扰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7682020A (zh) 一种基于Turbo码的编码、解码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