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61285A - 歧管 - Google Patents

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61285A
CN116461285A CN202310356668.9A CN202310356668A CN116461285A CN 116461285 A CN116461285 A CN 116461285A CN 202310356668 A CN202310356668 A CN 202310356668A CN 116461285 A CN116461285 A CN 116461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ifold
channel
refrigerant
sub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566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斌雷
裘东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566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612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61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61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歧管包括歧管主体及密封盖板,密封盖板安装于歧管主体上且与歧管主体合围并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用于导通第一冷媒,第二流道用于导通第二冷媒,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独立设置;其中,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第一分流道与第二分流道并联设置,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设置于第二流道的外围,并包围第二流道,且第一分流道内第一冷媒及第二分流道内第一冷媒能够与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本发明的歧管集成了换热器的热交换功能,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也减小歧管整体结构的体积,以便于该歧管后续在汽车中的装配应用。

Description

歧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热管理系统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歧管。
背景技术
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用于连接并连通压缩机、室内冷凝器、室外冷凝器、蒸发器及换热器,以使冷媒在该汽车热管理系统内循环流动的同时进行热交换,并达到该汽车热管理系统工作时制冷、制热、除湿、除霜等的目的。
目前,现有的汽车热管理系统中歧管与换热器相互分离设置,具体的,歧管与换热器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制备,然后再将制备得到的歧管与换热器之间进行装配连接,由于歧管与换热器分别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制备,然后再将两者组装,使得歧管与换热器整体生产成本高,而且最终得到的结构整体体积大,不便于该汽车热管路系统后续在汽车中的装配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歧管。
一种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所述歧管包括歧管主体及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安装于所述歧管主体上且与所述歧管主体合围并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用于导通第一冷媒,所述第二流道用于导通第二冷媒,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独立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与所述第二分流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分流道及所述第二分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外围,并包围所述第二流道,且所述第一分流道内第一冷媒及所述第二分流道内第一冷媒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
在本申请中,用歧管主体与密封盖板合围并形成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来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在此过程中,第一流道中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包围第二流道设置,这样第一冷媒在途经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时能够与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进行充分热交换,并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得该歧管集成了换热器的热交换功能,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也减小歧管整体结构的体积,以便于该歧管后续在汽车中的装配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上形成有流道壁,且所述第一分流道及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通过所述流道壁进行隔绝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分流道内第一冷媒及所述第二分流道内第一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流道壁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用第二流道上流道壁实现第一冷媒在途经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时与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之间的热交换,具有简化结构的作用,使得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在导通时能够通过流道壁直接进行热交换,具有提高热交换时换热效率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道及/或所述第二流道内安装有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流道壁搭接。
可以理解的是,用翅片与流道壁之间的搭接,使得该歧管在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时,能够用翅片起到导热换热的作用,进而具有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热交换时换热效率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多个弯折流道,多个所述弯折流道沿着所述歧管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多个所述弯折流道首尾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流道呈波浪状;
其中,所述弯折流道的弯折角度设置为9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流道用首尾连通的弯折流道组成,这样能够延长该第二流道的路径,进而具有增加第二冷媒途经第二流道时在第二流道的停留时间,并提高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与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内第一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时的热交换面积,进而具有进一步提高该歧管工作时对导通有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时的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道的流道口径及所述第二分流道的流道口径,均小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道口径。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流道的流道口径大于第一分流道的流道口径及第二分流道的流道口径设置,这样可使第二流道内导通有低温低压状态的第二冷媒,与第一流道内导通有高温高压状态的第一冷媒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以满足该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歧管主体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且所述歧管主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口往所述第二流道内导入所述第二冷媒;
及,所述密封盖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口,且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向外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连接口及第二连接口的结构设置,使得该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二冷媒能够由第一连接口导入至第二流道内,途经第二流道后再通过第二连接口排出,这样具体实现第二冷媒在第二流道内的导入及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歧管主体上还开设有两个进液通道,两个所述进液通道沿着所述歧管主体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所述歧管主体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两个所述进液通道其中一者往所述第一流道导入所述第一冷媒,另一者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两个进液通道的结构设置,使得该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一冷媒能够由其中一个进液通道导入至第一流道内,这样具体实现第一冷媒在第一流道内的导入,以满足该歧管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工作时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进液通道内分别安装有单向阀,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进液通道单向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液通道内安装单向阀,利用单向阀的结构特点,这样能够防止歧管工作时在进液通道内发生第一冷媒的返流,以满足该歧管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歧管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一节流阀安装孔、第二节流阀安装孔及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及所述第三连接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用于将途经所述第一分流道及所述第二分流道的第一冷媒外排;
其中,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及所述第三连接口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外排,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关闭;或者,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外排,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及所述第三连接口均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第二节流阀安装孔及第三连接口的结构设置,使得该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二冷媒能够由第一节流阀安装孔及第三连接口,或者第二节流阀安装孔外排,这样具体实现第一冷媒在第一流道内的外排,以满足该歧管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工作时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板上形成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贴靠至所述歧管主体上且与所述歧管主体连接,以将所述密封盖板安装至所述歧管主体上。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盖板用密封面贴靠并固定至歧管主体上,这样具体实现密封盖板与歧管主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具有简化结构,并便于将密封盖板安装至歧管主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相较于现有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歧管,用歧管主体与密封盖板合围并形成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来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在此过程中,第一流道中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包围第二流道设置,这样第一冷媒在途经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时能够与第二流道内第二冷媒进行充分热交换,并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得该歧管集成了换热器的热交换功能,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也减小该歧管整体结构的体积,以便于该歧管后续在汽车中的装配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及图4为本申请中歧管主体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密封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歧管;10、歧管主体;11、第一流道;111、第一分流道;112、第二分流道;12、第二流道;121、弯折流道;13、流道壁;14、第一连接口;15、进液通道;16、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7、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8、第三连接口;20、密封盖板;21、第二连接口;22、密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歧管100,包括歧管主体10及密封盖板20,密封盖板20安装于歧管主体10上且与歧管主体10合围并形成有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第一流道11用于导通第一冷媒(图未示),第二流道12用于导通第二冷媒(图未示),且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相互独立设置;其中,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第一分流道111与第二分流道112并联设置,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设置于第二流道12的外围,并包围第二流道12,且第一分流道111内第一冷媒及第二分流道112内第一冷媒能够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该歧管100集成了换热器,并利用第一流道11上第一分流道111与第二分流道112对第二流道12的包围,使得该歧管100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时,第一冷媒在途经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内,能够实现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之间的充分换热,并起到类似换热器换热的功能。
可以理解,该歧管100用歧管主体10与密封盖板20合围并形成的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来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在此过程中,第一流道11中第一分流道111和第二分流道112包围第二流道12设置,这样第一冷媒在途经第一分流道111和第二分流道112时能够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进行充分热交换,并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得该歧管100集成了换热器的热交换功能,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也减小歧管整体结构的体积,以便于该歧管后续在汽车中的装配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歧管100上第一流道11及第二流道12具体设置在歧管主体10上,且密封盖板20安装至歧管主体10上,能够与歧管主体10装配密封,以使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形成为两个独立的冷媒通道,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该歧管100上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还能够由该歧管主体10与密封盖板20共同配合形成。
需要解释的是,由于该歧管100由歧管主体10与密封盖板20装配形成,使得该歧管100在生产制备的过程中,具体可采用一种加工方式制备得到歧管主体10,然后在密封盖板20焊接至歧管主体10上,这样相较于现有的歧管与换热器分别采用各自加工方式制备得到,然后再采用焊接的方式将两者组装在一起,使得该歧管100整体生产成本更低,而且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能够直接在歧管主体10上进行热交换,避免换热器在歧管上的外置组装,具有降低整体体积,并便于后续在汽车中装配的作用。
具体的,第二流道12上形成有流道壁13,且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与第二流道12之间通过流道壁13进行隔绝设置;其中,第一分流道111内第一冷媒及第二分流道112内第一冷媒能够通过流道壁13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在导通时能够通过流道壁13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具有简化结构的作用,同时,便于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具有提高两者热交换时换热效率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歧管主体10具体可由金属件一体制备成型,具体可采用锻打或者铸造的方式制备得到,使得该歧管主体10自身具有导热的功能,并实现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内导通有的第一冷媒与第二流道12内导通有的第二冷媒通过流道壁13进行热交换。
在一实施例,第一分流道111、第二分流道112及/或第二流道12内安装有翅片(图未示),翅片与流道壁13搭接,使得该歧管100在导通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时,能够用翅片起到导热换热的作用,进而具有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热交换时换热效率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翅片的具体结构以及如何在第一分流道111、第二分流道112及/或第二流道12内布置的布置方式具体可根据使用的需求具体设置,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如图2、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包括多个弯折流道121,多个弯折流道121沿着歧管主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多个弯折流道121首尾连通,以使第二流道12呈波浪状,这样能够延长该第二流道12的路径,进而具有增加第二冷媒途经第二流道12时在第二流道12的停留时间,并提高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与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内第一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时的热交换面积,进而具有进一步提高该歧管100工作时对导通有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时的换热效率。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第二流道12不局限为图示所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将第二流道12设置为直条状,或者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其中,弯折流道121的弯折角度为90°,这样能够提高每个弯折流道121在歧管主体10上所占用的面积,具有进一步延长该第二流道12在歧管主体10上的长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道111的流道口径及第二分流道112的流道口径,均小于第二流道12的流道口径,这样可使第二流道12内导通有的第二冷媒为低温低压状态时,该歧管100应用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能够起到中间换热器的功能,并能够提高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压缩机的吸气温度,进而可避免压缩机因吸入湿蒸汽而形成“液击”,损坏压缩机。
该歧管主体1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4,且歧管主体10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口14往第二流道12内导入第二冷媒;及,密封盖板20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口21,且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能够通过第二连接口21向外排出,使得该歧管100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二冷媒能够由第一连接口14导入至第二流道12内,途经第二流道12后再通过第二连接口21排出,这样具体实现第二冷媒在第二流道12内的导入及排出。
如图2、图4所示,该歧管主体10上还开设有两个进液通道15,两个进液通道15沿着歧管主体10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歧管主体10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流道11连通;两个进液通道15其中一者往第一流道11导入第一冷媒,另一者关闭。使得该歧管100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一冷媒能够由其中一个进液通道15导入至第一流道11内,这样具体实现第一冷媒在第一流道11内的导入,以满足该歧管100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工作时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不同使用需求。
其中,两个进液通道15内分别安装有单向阀(图未示),用于控制对应的进液通道15单向导通,这样能够防止歧管100工作时在进液通道15内发生第一冷媒的返流,以满足该歧管100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使用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单向阀具体可采用目前现有市面上常规的单向阀,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示例性的,进液通道15设置为直角状,两个进液通道15对称地布置于歧管主体10上,其中,进液通道15的一通道口设置于第一流道11内,另一通道口设置于歧管主体10的周侧,以便于该歧管100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用于导流第一冷媒的其它部件在歧管主体10上的装配连接。
如图3所示,该歧管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及第三连接口18,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及第三连接口18均与第一流道11连通,用于将途经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的第一冷媒外排;也就是说,该歧管100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能够用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及第三连接口18将途经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的第一冷媒向外排出。
其中,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第三连接口18用于将第一冷媒外排,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关闭;或者,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用于将第一冷媒外排,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第三连接口18均关闭,使得该歧管100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并工作时,第一冷媒能够由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第三连接口18,或者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外排,这样具体实现第一冷媒在第一流道11内的外排,以满足该歧管100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工作时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不同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用于安装电子膨胀阀(图未示),利用电子膨胀阀的结构特点,使得第一冷媒途经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向外排出时具有节流膨胀的功能。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密封盖板20上形成有密封面22,密封面22贴靠至歧管主体10上且与歧管主体10连接,以将密封盖板20安装至歧管主体10上。这样具体实现密封盖板20与歧管主体10之间的装配连接,具有简化结构,并便于将密封盖板20安装至歧管主体10上。需要说明的是,密封盖板20与歧管主体10之间具体能够以焊接、粘接、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当然了,密封盖板20可设置为一整块板,盖合至歧管主体10上,又或者,将密封盖板20设置为多块分板,具体根据使用的需求分别盖合至歧管主体10,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该歧管100上还形成有其它安装部,使得该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第二换热器(图未示)、热管理控制阀(图未示)、气液分离装置(图未示)具体可根据使用的需求至歧管100上,并实现在该歧管100上的集成。
综上,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歧管100集成了歧管和换热器,其集成度高,而且该歧管100用歧管主体10与密封盖板20装配形成,简化结构,这样不仅具有降低该歧管100整体的体积和重量,以便于后续的拆卸和维护,而且也简化了组装过程,具有降低泄漏风险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歧管,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100)包括歧管主体(10)及密封盖板(20),所述密封盖板(20)安装于所述歧管主体(10)上且与所述歧管主体(10)合围并形成有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所述第一流道(11)用于导通第一冷媒,所述第二流道(12)用于导通第二冷媒,且所述第一流道(11)与所述第二流道(12)相互独立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分流道(111)及第二分流道(112),所述第一分流道(111)与所述第二分流道(112)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分流道(111)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12)的外围,并包围所述第二流道(12),且所述第一分流道(111)内第一冷媒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内第一冷媒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2)上形成有流道壁(13),且所述第一分流道(111)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与所述第二流道(12)之间通过所述流道壁(13)进行隔绝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分流道(111)内第一冷媒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内第一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流道壁(13)与所述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111)、所述第二分流道(112)及/或所述第二流道(12)内安装有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流道壁(13)搭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2)包括多个弯折流道(121),多个所述弯折流道(121)沿着所述歧管主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多个所述弯折流道(121)首尾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流道(12)呈波浪状;
其中,所述弯折流道(121)的弯折角度设置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111)的流道口径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的流道口径,均小于所述第二流道(12)的流道口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主体(1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4),且所述歧管主体(1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口(14)往所述第二流道(12)内导入所述第二冷媒;
及,所述密封盖板(20)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口(21),且所述第二流道(12)内第二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21)向外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主体(10)上还开设有两个进液通道(15),两个所述进液通道(15)沿着所述歧管主体(10)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所述歧管主体(10)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11)连通;
两个所述进液通道(15)其中一者往所述第一流道(11)导入所述第一冷媒,另一者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15)内分别安装有单向阀,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进液通道(15)单向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及第三连接口(18),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及所述第三连接口(18)均与所述第一流道(11)连通,用于将途经所述第一分流道(111)及所述第二分流道(112)的第一冷媒外排;
其中,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所述第三连接口(18)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外排,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关闭;或者,所述第二节流阀安装孔(17)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外排,所述第一节流阀安装孔(16)及所述第三连接口(18)均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板(20)上形成有密封面(22),所述密封面(22)贴靠至所述歧管主体(10)上且与所述歧管主体(10)连接,以将所述密封盖板(20)安装至所述歧管主体(10)上。
CN202310356668.9A 2023-03-31 2023-03-31 歧管 Pending CN1164612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6668.9A CN116461285A (zh) 2023-03-31 2023-03-31 歧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6668.9A CN116461285A (zh) 2023-03-31 2023-03-31 歧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61285A true CN116461285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8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56668.9A Pending CN116461285A (zh) 2023-03-31 2023-03-31 歧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612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13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EP3453990A1 (en)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17193857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791453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0399600U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和电动汽车
EP3453989A1 (e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automobile
WO2017193856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2432400A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WO2017193860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6461284A (zh) 热管理模块
EP3453991A1 (en)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1382362A (zh) 窗式空调器卸荷阀管路结构
CN113175768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6461285A (zh) 歧管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CN113483581B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系统
CN219589204U (zh) 一种车用空调平行流蒸发器及汽车
CN219687016U (zh)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828910U (zh) 一种窗式空调器
CN113654277B (zh) 一种冷凝器
CN219713552U (zh) 一种防气蚀复合制冷系统及多联机空调机组
CN220904610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574789U (zh) Co2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8367329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956036U (zh) 一种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