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601A - 地下墓室建筑 - Google Patents
地下墓室建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601A CN1164601A CN 97104434 CN97104434A CN1164601A CN 1164601 A CN1164601 A CN 1164601A CN 97104434 CN97104434 CN 97104434 CN 97104434 A CN97104434 A CN 97104434A CN 1164601 A CN1164601 A CN 11646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ffin
- underground
- chamber
- coffin chamber
- bui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Fen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由入口及通道、地下墓室及通道,骨灰盒、遗体棺安放托架,出口通道及出口组成的地下墓室建筑,符合“入土为安”的殡葬观念,符合节约土地资源的殡葬思想。本发明吸收了“人防”与隧道工程的技术优点,创出一种全新的地下墓葬方法。避免了殡葬建筑占用大量土地和损害净空环境的缺点,其特征是墓葬在地下开发利用空间,不占地表土地。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地下墓室工程建筑(简称地下墓室建筑)。
现有墓葬方法中,主要有半地下陵园、地上塔式、多层楼阁式骨灰盒或遗体棺安放的墓室。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33931A的“立体安葬建筑物”,主要是在地面上建造具有数层楼阁的建筑物,在各层楼板上区隔出若干墓位提供安葬;又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92132A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主要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地面陵园建筑;这两种已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注意了土地资源的节省和空间的利用,这是发明的一种好的出发点,但是,它们仍然存在着占用地表土地和地表空间的缺点。全世界约有50亿人口,随着世界人类的发展,300年内人口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在地面上建筑墓室或任何形式的旨在节省土地和空间的墓葬建筑,其结果在未来300年内墓葬建筑占用地表土地面积之和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根据初步统计,未来300年中墓葬按一人1平方米计算,将会占用土地面积240亿平方米,即24000平方公里,合3600万亩。如果按现有的地面多层的建筑方式建造墓地,我们按节约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计算,仍然要占用地表面积2400平方公里,合360万亩。这还仅是300年内的预测,如果按更长的历史时期计算,这种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以看出地面上不论何种墓葬建筑,均会造成地面土地的浪费和损失。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地面上的立体安葬建筑物虽然从局部来看是节约了土地,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表的净空环境生态。地表的净空条件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生态指标之一,同时,随着人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低空飞行器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低空民用、农用飞行器的应用也极需相应的净空环境,因此地面上影响低空净空环境生态的杂乱建筑应该尽量减少或不建。从中国殡葬文化传统观念“入土为安”,活人住宅为“阳宅”,死人墓地为“阴宅”等观念来看,在地表上建墓葬之“阴宅”,势必造成阴宅与阳宅争占地表土地和净空的状况,也是不合传统殡葬文化观念的。关于佛教文化陵园建筑,在陵区设置放生池、地狱之门、菩萨坛场和护光建筑等,有佛教文化内涵又可以作为旅游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的说法似与发展中的人类文明和未来世界不相宜,而且,一个地面以墓葬为主要功能的场所,无论怎样豪华的建筑设施,其旅游景观也不会给人们以愉悦的心情,陵园毕竟不等于公园,这是传统思想文化观念所不能接受的。另外,建造及外观装饰的成本过高,消耗的建筑材料过多,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目前的各种墓葬发明及正在使用的墓葬方法都存在着总体上要大量占用土地和影响地表净空环境生态的两大缺点,因此,我们不能在若千年以后使地表随处可见墓葬群,处处林立墓葬楼阁和塔林,所以,急待新的墓葬方法发明予以创新和变革。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建造方便、成本低廉,且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地表土地资源及净化地表净空环境的地下墓室建筑,在开发地下空间为墓葬服务的同时,又不影响地表土地的更为有效有益而必须的使用。地下墓室建筑的运用也更加符合传统的殡葬文化观念,形成真正使人们满意的安置死人、安慰活人、战时可作防空安全掩体的“三安”墓葬设施。
本发明的主体是地下墓室建筑,地下墓室的建筑由地表入口厅、进入地下的通道、地下墓室与骨灰盒、遗体棺安放托架、出口通道及出口建筑六个部分组成。地表入口厅以中国祠堂占建筑风格建一高6~9米的单层式建筑,内部面积控制在300~600平方米,主要用于人们送别死者的安葬仪式或祭奠悼念活动,内部还设有音像录放光盘设备,供人们悼念活动时追忆逝者的音容笑貌之用。进入地下通道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旋转斜坡式走廊,二是每层二段折式各七级阶梯,三是升降电梯。地下墓室的结构是根据需要开发出数层立体式的多种形状的通道式墓葬建筑,中间为通道(也可以将人行通道与主墓道分开建筑,相互连接)。在通道式墓葬建筑的两侧还可建造若干分道式小墓室,特别是有骨灰盒和遗体棺混合安葬的地下墓室建筑,可在通道两侧安放骨灰盒存放架,在主通道两侧有间隔的建造分道式小墓室专用于遗体棺安葬,也可将小墓室用于建立家族或家庭墓葬馆。地下一层原则上只安放骨灰盒,地下二层以下可同时安葬遗体棺和骨灰盒。骨灰盒与遗体棺存放架,采用牢固的非木材材料制造的上下数层的存放托架。出口通道与入口通道的方式相同,出口建筑采用类似地铁出入口的简易建筑。
本发明的主体工程是地下墓道、墓室建筑,在技术解决方案中,有七个方面的要点要注意,一是地下工程的稳固性处理,在施工前应进行深层次地质勘探,并查阅有关地震地质资料,作出科学的施工方案。设计与施工中要参照隧道与人防工程的部分设计与施工技术优点,在有地震活动的地带建筑地下墓室时,应使用与可能发生的地震烈度同等级抗震的钢筋混凝土全浇铸式建筑结构,在非地震带,可采用较为经济的砖混结构。通道和墓室的顶部根据需要采用平板预制板盖和拱形顶盖方式或浇铸顶部。二是地下防水处理,地下墓室建筑以地下1米或2米以下的空间均宜,如地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源活动旺盛时,如建地下两层墓室,水位在地下8米以上时,如建地下一层墓室,水位在地下5米以上时,应考虑全浇铸式及其它辅助的特殊防水处理,更深层次的建筑均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具体决定防水处理方案;如地下水位较深,而建造层数不多时,可采用砖混结构和一般防水处理。三是通风换气除湿处理,均参照现有“人防”工程技术的方法处理。四是墓室挖掘后的回填复原处理,这是指地下1~3层墓室建筑采用表面垂直开挖技术时存在的一道必须的工序,回填时可用人工或机械、或人工与机械混合施工,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回填,应尽可能使地表复原平整,不造成原有地貌的改变,如果是耕地的,回填后应保持原有的耕作性能。五是入、出口的建筑布局及绿化,入、出口的建筑应力求实用和相应环境绿化为设计施工原则,根据方便安葬和悼念活动出入的需要,地下墓室可以分设若干个入口和出口,或入出口合一并用。六是其它如骨灰盒和遗体存放装置的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均应以科学的系统工程的思路指导实施,力求简单、实用、安全、低耗、稳固、低成本。七是地下墓室建筑的位置选择,应避开影响城市的顺逆风的主风向端,选在主风向之侧的位置,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的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附近为宜,以便于人们安葬和悼念活动;入、出口的位置应在紧邻已有公路的地方,以免道路再占用土地;根据城市总体建设布局的需要,可以在位置与距离合适的农用耕地下面进行建筑,仅影响一个单季的土地耕作后,即可恢复种植,也可以在其它无建筑物存在的任意地貌下建墓室。
本发明无论何种地形地貌,均可在地表下实施,均不影响地表原有生态环境,从节约施工成本考虑,如在陡坡地、山崖边,可根据坡度在立面采用横向直进式挖掘墓室及墓道;如在平原或平地,地下一至三层建筑,采用垂直开挖的方式,地下三层以下采用隧道式挖掘施工。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构造墓室建筑,从而使逝者安葬设施与人类生存争占土地和地上空间的状况得以消除,墓葬工程设施将不再受地表土地资源匮乏的影响,即使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灾害性损失,地下墓葬一般将深埋地下而不影响地表环境生态,不会象现有的墓葬设施受损后会在地表形成残留物垃圾而影响地表净土层和土地表面的开发利用,故地下墓室建筑发明开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墓葬方法。
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中,以地下每一墓室通道跨度小,地下层数少的方案为宜。由于跨度小,结构的稳固性技术难度小,建筑成本也低;由于地下层数少,表面垂直开挖易于进行,出土与回填亦易,而且复原回填土方量较小,容易基本复原平整,施工工程量及成本也相应减少。由于地下墓室建筑不象地上塔式与楼阁式建筑那样,要进行建筑体的内外两面的装饰施工,也不象地面建筑那样,要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固性施工等,因而,建筑成本相对于地面建筑要低50%以上。每一个地下墓室建筑的最佳经济规模,根据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和建筑地理位置限制情况,一般以10万至100万个骨灰盒安葬规模为好。
地下墓室建筑的墙面均采用适合的颜色贴墙砖贴面,地面均使用合适的地板砖铺面。在地下墓室中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木材制品,以便于防火和保护地表森林及木材资源。地下墓室建筑在墓室通道及出入口通道的顶端,安装有两行交错并行的照明灯。
本发明中骨灰盒和遗体棺的安葬方法:根据地下墓室通道的宽窄,沿通道两侧或一侧排列放置骨灰盒的存放架,每一个骨灰盒放置架的单元为100厘米长,200厘米高,架子的横向径深(宽)30厘米,上下共分五层,每层高度40厘米,每层的空间位置是100厘米×40厘米×30厘米,每层并排放置二人的骨灰盒,五层共可放10个骨灰盒,可解决一家五代100年以上的墓葬问题。骨灰盒的尺寸为48厘米×38厘米×28厘米(也可适当缩小),骨灰盒使用非木材轻体材料制作。遗体安葬设施,采用在两侧通道壁上预制预留空间的方法安葬遗体棺,具体办法是在墓室壁上每单元墓室架由下往上放置(2个/层×5层)遗体棺,建筑结构是向壁内凹进70厘米×长350~425厘米×高45厘米的平行并列两个棺的位置,下边第一个棺的位置在建造时向每层壁底地平面下深入45厘米,每一个棺位置之间厚度15厘米,并用钢筋作第二层至第五层的托架,遗体棺采用薄壁陶瓷棺,每层并排安葬两人的遗体棺,每单元仍可安葬10人的遗体棺;也可不采用靠两侧壁凹进的建筑方法,直接靠两侧壁放置棺材托放架。地下墓室通道壁两侧的分支小墓室,用做家族、家庭墓葬馆时,其内部的安葬格局与方法由施葬者自行确定,内部的装修亦由施葬者自己确定。
每单元托放架上有一个与骨灰盒或遗体棺安放标准位置一样大小的墓志铭匾,匾上记载逝者的生平事迹及个人资料,并有遗像镶嵌在上。墓志铭匾的启动装置采用下部或侧翼安装活页,上部或侧翼安装锁扣或挂钩、插销固定。地下墓室中骨灰盒和遗体棺安放托架每层底部的托板,为了方便安放,均设有可内外抽拉的滑轮滑轨装置。
随着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更加表现在人们对待事物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观上,人们对待生离死别的观念将发生更加科学实际的变化,丧事从简的优良风尚将进一步得到提倡与发扬。不管人们对待丧葬的观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的文明都不允许将同类的遗体弃尸野外而不管,因此只要地球上存在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对此类问题寻求一个妥善的安排和处置办法,不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古今文化,对墓葬问题的解决都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社会课题。地下墓室建筑的发明对人类的墓葬事业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明,是一个对墓葬方法与空间利用形式的重大变革。
地下墓室建筑的发明,是一项利在人类子孙万代的墓葬新方法。本发明申请专利旨在保证一开始即能在专利法的法律保护下,使地下墓室建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殡葬事业,特别是在法律保护下,能够较为有序、规范、高起点地、科学地实施这一发明,避免不讲科学一哄而上的混乱,造成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争取地下墓室建筑特色的墓葬事业,在为人类的未来生存发展空间、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宝贵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等方面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人类社会、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环境生态保护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Claims (8)
1.一种地下墓室建筑,由入口、入口通道、墓室、骨灰盒与遗体棺安放托架、出口通道、出口组成,墓室和骨灰盒、遗体棺安放托架是主体部分;地下墓室的特征在于:不论何种地形地貌,地表1米土层以下,数层层高2.2米以上、宽1.8米以上、长度不限,并列连接、分支交错,形状各异的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墓室及通道,在地下墓室的两侧及分支墓室中安装有骨灰盒安放托架或遗体棺安放托架,中间为通道,地下墓室经防水、通风、除湿、稳固结构技术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一个完全地下的立体墓室,该墓室不占用地表土地和地上空间,骨灰盒安葬、遗体棺安葬完全在地下墓室建筑空间中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入口处地表面建筑6~9米高的单层古祠堂建筑风格的安葬仪式厅与悼念堂,出口处均以防雨式似地铁出入口状的简易型平顶建筑,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均采用旋转斜坡式走廊、每层二段折式各七级阶梯、升降电梯三种方式连通地面与墓室;根据方便安葬和悼念活动出入的需要,地下墓室可以分设若干个入口和出口,或入出口合一并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主墓道的两侧还建有各种规格大小不等的分支小墓室;也可以将人行通道与主墓道分开建筑,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该墓室建筑可以单个单独存放逝者的骨灰盒和遗体棺,也可按家族、家庭分设家族、家庭专档,其分支小墓室还可根据要求安排家族、家庭专用墓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除入口和出口外,其余部分的地表土地仍可保持原有耕作或其它原有使用性能;出入口的建筑位置与已有的道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地下墓室中骨灰盒和遗体棺安放托架每层底部的托板,为了方便安放,均设有可内外抽拉的滑轮滑轨装置;每层有与骨灰盒或遗体棺安放标准位置大小相等的墓志铭匾,墓志铭匾采用下部或侧翼安装活页,上部或侧翼安装锁扣或挂钩、插销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墓室建筑,其特征在于:该墓室建筑内禁止使用木材或木质类原料,骨灰盒和棺材均采用薄壁陶瓷制品或其它非木材制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7104434 CN1164601A (zh) | 1997-06-02 | 1997-06-02 | 地下墓室建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7104434 CN1164601A (zh) | 1997-06-02 | 1997-06-02 | 地下墓室建筑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601A true CN1164601A (zh) | 1997-11-12 |
Family
ID=5167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7104434 Pending CN1164601A (zh) | 1997-06-02 | 1997-06-02 | 地下墓室建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601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2368C (zh) * | 2002-12-20 | 2007-04-25 | 张保臣 | 地下公墓 |
CN102587718A (zh) * | 2012-02-17 | 2012-07-18 | 李冰清 | 深埋型公墓 |
CN103821403A (zh) * | 2014-03-19 | 2014-05-28 | 蒲东兵 | 一种隧道公墓 |
CN105064769A (zh) * | 2015-08-31 | 2015-11-18 | 沈杰斌 | 一种洞穴式八卦体智能陵园结构设计 |
CN112010632A (zh) * | 2020-08-26 | 2020-12-01 | 上海千年印记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椁式陶瓷壁画福箱及其制作工艺 |
-
1997
- 1997-06-02 CN CN 97104434 patent/CN116460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2368C (zh) * | 2002-12-20 | 2007-04-25 | 张保臣 | 地下公墓 |
CN102587718A (zh) * | 2012-02-17 | 2012-07-18 | 李冰清 | 深埋型公墓 |
CN103821403A (zh) * | 2014-03-19 | 2014-05-28 | 蒲东兵 | 一种隧道公墓 |
CN105064769A (zh) * | 2015-08-31 | 2015-11-18 | 沈杰斌 | 一种洞穴式八卦体智能陵园结构设计 |
CN112010632A (zh) * | 2020-08-26 | 2020-12-01 | 上海千年印记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椁式陶瓷壁画福箱及其制作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eick | A dictionary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architecture | |
CN1164601A (zh) | 地下墓室建筑 | |
Ferré et al. | Total housing: Alternatives to urban sprawl | |
Netzer et al. | Herodium | |
CN2780907Y (zh) | 自然生态花园式地宫陵 | |
Nikolić | Eval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e Viminacium Archaeological Park in relation to their spatial context | |
Patrich | Studies in the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of Caesarea Maritima: caput Judaeae, metropolis Palaestinae | |
CN211007891U (zh) | 一种双层塔台式陵寝 | |
CN2661841Y (zh) | 多功能立体式构架陵园 | |
Huff | The Ilkhanid Palace at Takht-i Sulayman: Excavation Results | |
Oleson et al. | Preliminary report on excavations at al-Humayma, ancient Hawara, 2004 and 2005 | |
CN202578118U (zh) | 公众祭祀墓园楼 | |
Bergin | Masada: Emphasizes Herod’s evolving style | |
Patrich | Herodian Caesarea: the urban space | |
CN112459600A (zh) | 一种双层塔台式陵寝 | |
CN205955359U (zh) | 一种开放式/管式节地景观墓 | |
Atrash | Tiberias, the Roman theater | |
Darwish | Analytical study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of Coptic monasteries | |
CN107269104B (zh) | 山体内骨灰安放硐室墓园 | |
Darwish |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urban planning of the Desert Coptic Monasteries | |
Zhao et al. | Archaeological Work in the Central Area of Imperial Citadel of Thang Long-Hanoi, Vietnam | |
Sementsov et al. |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 |
Düzcan |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Göztepe district in İzmir and preservation problems of its monuments | |
Sharma | A textbook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 |
JPH0372179A (ja) | 地下式霊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1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