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9415A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9415A
CN116419415A CN202111623340.6A CN202111623340A CN116419415A CN 116419415 A CN116419415 A CN 116419415A CN 202111623340 A CN202111623340 A CN 202111623340A CN 116419415 A CN116419415 A CN 116419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signal
interference
user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233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旭东
陈宪明
艾星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62334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941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2517 priority patent/WO20231255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9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第一用户设备可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并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分别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并将由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调度控制,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干燥比,并根据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本发明通过用户设备测量上报和基站设备调度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可以提高网络性能。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进入商业化阶段,无线用户终端数量不断增加,无线通信业务需求持续增长,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用于无线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已经十分短缺,因此如何更高效的利用现有有限的通信频谱资源成为无线移动通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同频同时全双工(Co-frequency Co-timeFull Duplex,CCFD)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但是目前使用CCFD技术的通信系统中,小区内的用户设备之间会互相造成干扰,这种用户间干扰会降低全双工系统的容量,从而影响网络性能。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有效消除用户间的干扰,提高网络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测量信息,向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所述测量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基站设备通过所述测量信息得到信干噪比,并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接收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所述调度指令,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测量信息,所述测量信息包括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由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得到;根据所述测量信息得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所述调度指令,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其中,所述调度指令由所述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得到,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所述信干噪比由所述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得到,所述测量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由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得到。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第二方面实施例和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实现如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第二方面实施例和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之间可通过第一基站设备通信,第一用户设备可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并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分别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并将由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调度控制,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干燥比,并根据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可以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第一基站设备发送调度指令给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通过用户设备测量上报和基站设备调度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可以提高网络性能。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本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用户设备得到测量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用户设备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存在空分组的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小区的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用户设备执行通信调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第一基站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设备得到噪声功率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设备生成调度指令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设备根据门限值得到不同调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设备根据第一用户干扰列表生成调度指令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小区间交换干扰列表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满足配对时通信调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的通信场景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设备根据空分组生成调度指令的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用户设备执行通信调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应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为一个以上,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有效消除用户间的干扰,提高网络性能,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应用在通信小区中的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中,用户设备可简称用户,可以为手机、移动电脑等通信终端,基站设备为起到为用户之间配置时频资源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设备为通信基站,可简称基站,可以包括第一基站设备和第二基站设备,基站可以为用户配置时频资源,上行用户通过上行信道发送上行信息给基站,基站通过下行信道发送下行信息给下行用户,对通信小区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其做具体限制。
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步骤S120、步骤S130和步骤S140。
步骤S110,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步骤S120,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根据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
步骤S130,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测量信息,向第一基站设备发送测量信息,以使第一基站设备通过测量信息得到信干噪比,并根据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调度指令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步骤S140,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根据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之间可通过第一基站设备通信,第一用户设备可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并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分别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并将由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调度控制,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计算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简称信干燥比,并根据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调度指令可以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第一基站设备发送调度指令给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当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时,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可响应于调度指令并在同一时频资源下进行全双工通信,否则不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分别为小区内的下行用户和上行用户,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能通过用户测量上报和基站调度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简单,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促进全双工技术在蜂窝小区系统中的应用。具体的,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为下行用户,第二用户设备为上行用户,因此第一参考信息为上行用户发送的上行参考信息,第二参考信息为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下行参考信息。
在使用CCFD技术的通信系统中,由于收发同时同频,全双工发射机的发射信号会对本地接收机产生很强的自干扰(Self-Interference,SI),使用全双工的首要工作是抑制自干扰,自干扰消除能力将直接影响全双工系统的通信质量。现有技术通过天线域、射频域和数字域等干扰消除技术对自干扰进行了有效的抑制使得全双工模式成为可能,由于自干扰消除的复杂程度以及对硬件要求较高,因此全双工传输一般不在用户端实现,这样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全双工模式是基站使用全双工同时收发两个不同用户的数据,而在用户侧还是实现传统的半双工。根据图2所示的全双工传输方案,第一基站设备在某一时频资源上接收上行用户的用户1发送的数据,与此同时第一基站设备在同样的时频资源上发送数据给下行用户的用户2。这样在用户侧,上行发射用户1对下行接收用户2的用户间干扰成为主要问题,有鉴于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能通过用户测量上报和基站调度有效的消除用户间干扰,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简单,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参考信号为上行用户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RS),U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URS可以是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或者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可以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因此各用户也知道其他用户终端发送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URS得到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或其它能反应信号强度的测量值,如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用户终端天线非收发分离且同时同频,因此用户间的干扰在一定相干时间内具有互易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参考信号为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下行测量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RS),D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DRS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第二参考信号用于用户测量基站的期望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下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也是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DRS得到的RSRP或RSRQ,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
参照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3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10和步骤S220。
步骤S210,获取噪声功率,并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噪声功率得到测量信息。
步骤S220,或者,获取通信环境信息,并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通信环境信息得到测量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测量信息还可以包含有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可以将包含有噪声功率或者通信环境信息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来得到信干噪比,具体的,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可以获取根据自身通信需求设置的噪声功率,并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噪声功率得到测量信息,还可以获取第一用户设备的环境信息得到通信环境信息,可以包括环境杂音的信息、地形信息或其他方面影响通信质量的信息,并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通信环境信息得到测量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以上多个信息得到的测量信息,可以供第一基站设备进行处理,测量信息可以是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的统称,并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计算,即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基站的测量信息视为将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又或者,测量信息可以是基于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处理得到的一个信息,第一基站设备在根据测量信息进行解析后,可以得到表征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归属第二空分组,参照图4所示,上述步骤S11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310和步骤S320。
步骤S310,接收第二空分组内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多个第一参考信号。
步骤S320,结合第二空分组的多个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在一实施例中,同一小区内多个上行用户中会有部分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传输上行数据,即上行MU(Multi-User)空分,同理多个下行用户中会有部分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接收下行数据,即下行MU空分。图5是多上下行用户MU空分的通信场景,其中用户1至3为上行用户,上行用户2和3同一上行空分组,用户4至7为下行用户,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决定空分组的行为优先于全双工调度,基站先确定上下行的空分配对,再根据测量信息决定全双工配对以便最大化提升频谱效率。具体的,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处于第二空分组时,由于上行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处于同一上行空分组,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对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多个第二用户设备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第一用户设备可以接收第二空分组内的所有第二用户设备发送过来的第一参考信息,第二空分组为上行空分组,并根据这多个第一参考信号来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在一实施例中,下行的用户可以接收上行空分组内的多个上行用户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对上行空分组内的用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基于上行空分组内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来得到RSRP。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2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根据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第一参考信号加权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空分组内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对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多个第二用户设备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因此第一用户设备在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时,根据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第一参考信号加权得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根据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相加之后得到,例如,参照图5所示,下行用户4至7分别在对应时频位置检测来自上行用户1至3的URS并计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061
其中X∈[U1,U2U3],Y∈[D4,D5,D6,D7],用户2和3同属一个上行空分组内,因此可以得到包含用户2和3的上行空分组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06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相邻小区的上行用户,参照图6所示,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为小区1的下行用户,第一基站设备为小区1中的基站,第二用户设备可以为多个,包括小区1中的上行用户以及相邻的小区2中的上行用户,第一用户设备在受到本小区的上行用户的干扰的同时,还会受到相邻小区的上行用户的干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需要消除相邻小区的干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根据不同的上行用户的第一参考信号得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也根据多个不同小区的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加权得到。
参照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40中的根据调度指令进行通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至少之一的步骤S410和步骤S420。
步骤S410,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步骤S420,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执行通信调度,第一基站设备在确定得到调度指令时,获取用户设备之间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信干噪比的门限值,基于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该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一用户设备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该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不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一用户设备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通过信干噪比与最小门限值的判断,能够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设备,参照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510、步骤S520、步骤S530和步骤S540。
步骤S510,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以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
步骤S520,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测量信息,测量信息包括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由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一参考信号得到。
步骤S530,根据测量信息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根据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调度指令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步骤S540,向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发送调度指令,以使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根据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之间可通过第一基站设备通信,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给第一用户设备,以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分别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一用户设备还将根据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因此第一基站设备可以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测量信息,测量信息包括了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计算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干燥比,并根据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调度指令可以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第一基站设备发送调度指令给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当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时,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可响应于调度指令并在同一时频资源下进行全双工通信,否则不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分别为小区内的下行用户和上行用户,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能通过用户测量上报和基站调度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简单,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促进全双工技术在蜂窝小区系统中的应用。具体的,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为下行用户,第二用户设备为上行用户,因此第一参考信息为上行用户发送的上行参考信息,第二参考信息为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下行参考信息,与上述实施例中应用在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中的表述一致,在此不对通信网络做过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参考信号为上行用户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URS,U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URS可以是解调参考信号或者探测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可以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因此各用户也知道其他用户终端发送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URS得到的RSRP或其它能反应信号强度的测量值,如RSRQ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用户终端天线非收发分离且同时同频,因此用户间的干扰在一定相干时间内具有互易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参考信号为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DRS,D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DRS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第二参考信号用于用户测量基站的期望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下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也是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DRS得到的RSRP或RSRQ,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测量信息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噪声功率,上述步骤S51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根据测量信息表征的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噪声功率得到信干噪比。
在一实施例中,测量信息包含有第一用户设备的噪声功率,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表征的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噪声功率得到信干噪比,例如,信干噪比为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除以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噪声功率的和后得到的值,在结合噪声功率后得到的信干噪比,能够更准确反映通信的干扰,提高调度的准确性。
参照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噪声功率根据以下至少一个步骤得到,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610和步骤S620。
步骤S610,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噪声功率。
步骤S620,或者,获取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环境信息并得到噪声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设备在计算信干噪比的过程中所用的噪声功率,可以是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具体的,第一用户设备在发送的测量信息中,可以包含有该噪声功率,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就可以得到噪声功率,或者,第一用户设备可以直接发送噪声功率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第一基站设备根据噪声功率来计算得到信干噪比,在另一实施例中,噪声功率可以是第一基站设备预先设置好的,第一基站设备可以根据通信需求设置一个固定的底噪值,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设备可以获取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环境信息,可以包括环境杂音的信息、地形信息或其他方面影响通信质量的信息,根据该通信环境信息来得到噪声功率,通信环境信息可以是第一基站设备预先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所处的环境存储好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环境因素判断得到,还可以是第一用户设备发送过来的,第一用户设备可以获取自身的通信环境信息,并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用户设备还可以将包含自身的通信环境信息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就可以得到通信环境信息,并根据该通信环境信息来得到噪声功率,对噪声功率的由来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测量信息可以是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的统称,并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计算,即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基站的测量信息视为将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又或者,测量信息可以是基于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处理得到的一个信息,第一基站设备在根据测量信息进行解析后,可以得到表征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噪声功率和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参照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530中的根据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710和步骤S720。
步骤S710,获取根据第一用户设备通信需求设定的信干噪比的门限值。
步骤S720,根据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生成调度指令。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设备在确定得到调度指令时,获取用户设备之间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信干噪比的门限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场景环境做灵活配置,基于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通过信干噪比与最小门限值的判断,并根据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生成调度指令,能够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
参照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72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810和步骤S820。
步骤S810,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生成调度指令并确定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步骤S820,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生成调度指令并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执行通信调度,第一基站设备在确定得到调度指令时,获取用户设备之间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信干噪比的门限值,基于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一基站设备生成调度指令并确定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不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一基站设备生成调度指令并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通过信干噪比与最小门限值的判断,能够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
参照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720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910和步骤S920。
步骤S910,根据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建立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步骤S920,基于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生成调度指令。
在一实施例中,基站根据建立的用户间干扰列表来得到调度指令,从而进行通信调度,具体的,第一基站设备根据计算得到的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来建立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并基于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生成调度指令,依据列表判断是否能调度下行用户与上行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通过建立列表来进行调度的判断,有利于数据的存储,也有助于基站的判断,列表中存放的大小关系容易被基站获取,且直观,在一实施例中,当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上报测量信息时,第一基站设备可以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更新和维护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用户设备与第二基站设备通信,参照图13所示,上述步骤S910之后,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010和步骤S1020。
步骤S1010,向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以使第二基站设备根据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进行通信调度。
步骤S1020,接收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并根据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更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由第二基站设备根据对应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得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设备属于小区1内,小区1内的第一用户设备会受到相邻小区的小区2的干扰,小区2设置有第二基站设备,小区2同样具有下行的第二用户设备和上行的第一用户设备,小区1内的第一用户设备在受到本小区的上行的第一用户设备的干扰的同时,还会受到相邻小区2的上行的第一用户设备的干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需要消除相邻小区的干扰,同理,第二基站设备根据小区2内对应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可以得到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为了提高多小区之间的通信调度能力,第一基站设备可以向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是第一基站设备基于小区1内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得到的,第二基站设备在得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后,可以根据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更新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而第一基站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并根据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更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最终形成形成多小区联合的干扰列表如表,提高了多小区之间的通信调度能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站设备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向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第二基站设备也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向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和/或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参照图14所示,上述步骤S810之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10、步骤S1120和步骤S1130。
步骤S1110,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
步骤S1120,在满足可配对关系的多个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根据可配对关系表征的配对对象、配对数量和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中的至少一个得到设备优先级。
步骤S1130,根据设备优先级生成调度指令以调度对应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所示,第一基站设备属于小区1内,小区1内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均可以设置有多个,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说明此时用户之间已经满足调度的条件,因此为了优化调度,使得更多的上下行用户能够全双工配对,第一基站设备可以先确定满足调度要求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并在满足可配对关系的多个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根据可配对关系表征的配对对象、配对数量和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中的至少一个得到设备优先级,配对对象为哪个第一用户设备与哪个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配对数量为一个第一用户设备与若干个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还是若干个第一用户设备与一个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又或者是多个第一用户设备与多个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关系,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为信干噪比减去门限值的绝对值大小,根据可配对关系表征的配对对象、配对数量和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可以设置不同的设备优先级等级,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其做具体限制,第一基站设备基于设备优先级生成调度指令以调度对应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用户场景中有一个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满足与多个下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同样一个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也可能满足与多个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此时第一基站设备可自行设计配对选择方案实现全双工配对,原则是尽量使更多的上下行用户能够全双工配对,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其方法,在一实施例的调度中,某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只有一个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则优先配对该对上下行用户,然后移除该对用户,如果多个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都只有同一个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则取信干噪比减去门限值的绝对值最大的那个下行第一用户设备与该上行第二用户设备配对,然后移除该对用户,如果某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有多个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则选择信干噪比最大或信干噪比减去门限值的绝对值最大的对应的上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对,然后移除该对用户,直到只存在无满足配对条件的上下行用户。
参照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530中的根据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10和步骤S1220。
步骤S1210,当第一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用户设备归属第一空分组,根据第一空分组内各个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
步骤S1220,当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归属第二空分组,根据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空分组内各个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
在一实施例中,同一小区内多个上行用户中会有部分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传输上行数据,即上行MU空分,同理多个下行用户中会有部分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接收下行数据,即下行MU空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决定空分组的行为优先于全双工调度,基站先确定上下行的空分配对,再根据测量信息决定全双工配对以便最大化提升频谱效率。具体的,当第一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用户设备归属第一空分组,根据第一空分组内各个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第一基站设备在调度的时候将下行的第一空分组看成一个整体来执行调度,当第一空分组内的各个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均大于门限值,才生成调度第一空分组与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全双工通信的调度指令。当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归属第二空分组,根据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空分组内各个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由于上行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处于同一上行空分组,多个第二用户设备对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多个第二用户设备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第一用户设备可以接收第二空分组内的所有第二用户设备发送过来的第一参考信息,第二空分组为上行空分组,并根据这多个第一参考信号来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一基站设备在根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信干噪比时,即为考虑了第二空分组内各个第二用户设备作为整体的情况,在一实施例中,下行的用户可以接收上行空分组内的多个上行用户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对上行空分组内的用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基于上行空分组内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来得到RSRP。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用户设备,参照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310和步骤S1320。
步骤S1310,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步骤S1320,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根据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其中,调度指令由第一基站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信干噪比由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得到,测量信息包括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由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得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之间可通过第一基站设备通信,第二用户设备可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第一用户设备将由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的测量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设备以供调度控制,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计算得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干燥比,并根据信干噪比得到调度指令,调度指令可以用于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第一基站设备发送调度指令给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当确定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时,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可响应于调度指令并在同一时频资源下进行全双工通信,否则不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分别为小区内的下行用户和上行用户,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能通过用户测量上报和基站调度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简单,干扰消除准确,配置灵活简便,促进全双工技术在蜂窝小区系统中的应用。具体的,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为下行用户,第二用户设备为上行用户,因此第一参考信息为上行用户发送的上行参考信息,第二参考信息为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下行参考信息,与上述实施例中应用在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中的表述一致,在此不对通信网络做过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参考信号为上行用户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URS,U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URS可以是解调参考信号或者探测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可以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因此各用户也知道其他用户终端发送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URS得到的RSRP或其它能反应信号强度的测量值,如RSRQ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用户终端天线非收发分离且同时同频,因此用户间的干扰在一定相干时间内具有互易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参考信号为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送的DRS,DRS可用于干扰测量,其发送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可根据实际通信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DRS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其他特定设计的参考信号,第二参考信号用于用户测量基站的期望信号,可以用来提高干扰信道测量准确度,所有下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序列和时频位置信息也是预先设定或者由基站广播给所有用户。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可以为根据DRS得到的RSRP或RSRQ,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的类型,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为RSRP进行说明。
参照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320中的根据调度指令进行通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至少之一的步骤S1410和步骤S1420
步骤S1410,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一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步骤S1420,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一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执行通信调度,第一基站设备在确定得到调度指令时,获取用户设备之间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信干噪比的门限值,基于信干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当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该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二用户设备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一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当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该下行的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行的第二用户设备不能在同一时频资源调度全双工通信,因此第二用户设备根据调度指令与第一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通过信干噪比与最小门限值的判断,能够调度互干扰小的上下行用户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使得小区内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大大提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通信频谱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用户设备中执行的通信方法可与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一基站设备中执行的通信方法相对应,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实施例一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中用户间干扰消除的通信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单小区中基站是全双工基站,用户终端工作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ing,TDD)模式,用户1为上行用户,用户2为下行用户。
该实施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上行用户1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即URS。
步骤1.2:下行用户2检测来自上行用户1的URS,计算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1
其中U1表示上行用户1,D2表示下行用户2。由于用户终端天线非收发分离且同时同频,因此用户间的干扰在一定相干时间内具有互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相干时间内的某一刻,如果用户1接收下行数据,用户2发送上行数据,那么下行用户1检测来自上行用户2的测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9
步骤1.3: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二参考信号,即DRS,下行用户2检测来自第一基站设备的DRS,计算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2
其中B1表示第一基站设备。
步骤1.4:下行用户2上报测量信息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3
及/>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4
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基站设备计算下行用户2的/>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5
其中ND2为下行用户2的噪声功率,ND2可以通过下行用户2测量上报也可以固定为一底噪值,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其获取方法。为后述简洁方便将/>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6
简化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7
以下同理。
步骤1.5: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38
则第一基站设备可调度下行用户2与上行用户1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其中THD2为下行用户2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SINR门限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场景环境做灵活配置。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1
则第一基站设备调度下行用户2与上行用户1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
步骤1.6: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测量信息生成维护一张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第一基站设备依据列表判断下行用户2与上行用户1是否能进行全双工配对,下行用户周期或非周期性上报测量数值,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更新干扰列表,表1如下所示:
表1实施例一的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2
实施例二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中用户间干扰消除的通信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二单小区中只有一个上行用户和一个下行用户,更一般的情况是同一小区内有M个上行用户和N个下行用户。图15是实施例二多上下行用户的通信场景,其中用户1至3为上行用户,用户4至5为下行用户。
该实施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上行用户1至3在不同时频位置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即URS。
步骤2.2:下行用户4至5分别在对应时频位置检测来自上行用户1至3的URS并计算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3
其中X∈[U1,U2,U3],Y∈[D4,D5]。同理由于用户终端天线非收发分离且同时同频,因此用户间的干扰在一定相干时间内具有互易性。
步骤2.3: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二参考信号,即DRS,下行用户4至5检测来自第一基站设备的DRS并计算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4
其中B1表示第一基站设备。
步骤2.4:下行用户4至5上报测量信息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基站设备计算下行用户4至5的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5
其中NY为下行用户Y的噪声功率,NY可以通过用户Y测量上报也可以固定为一底噪值,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其获取方法。
步骤2.5: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6
则第一基站设备可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其中THY为下行用户Y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SINR门限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场景环境做灵活配置。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47
则第一基站设备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
步骤2.6: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测量信息生成维护一张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基站依据列表判断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是否能进行全双工配对,下行用户周期或非周期性上报测量数值,基站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更新干扰列表。
步骤2.7:在多用户场景中有可能一个上行用户满足与多个下行用户进行全双工配对,如表2中上行用户2可与下行用户4或5全双工配对,同样一个下行用户也可能满足与多个上行用户进行全双工配对,如下行用户4可与上行用户1或2全双工配对,此时基站可自行设计配对选择方案实现全双工配对,原则是尽量使更多的上下行用户能够全双工配对,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其方法。例如,某下行用户只有一个上行用户满足配对条件则优先配对该对上下行用户,然后移除该对用户,如果多个下行用户都只有同一个上行用户满足配对条件,则取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1
最大的那个下行用户与该上行用户配对然后移除,然后如果某下行用户有多个上行用户满足配对条件,则选择最大的对应的上行用户进行配对然后移除,直到只存在无满足配对条件的上下行用户,表2如下所示:
表1实施例一的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2
实施例三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中用户间干扰消除的通信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针对实施例二,更一般的情况是同一小区内M个上行用户中会有m个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传输上行数据,即上行MU空分,同理N个下行用户中会有n个用户在同一时频资源接收下行数据,即下行MU空分,图5是实施例三多上下行用户MU空分的通信场景,其中用户1至3为上行用户,上行用户2和3同一上行空分组。用户4至7为下行用户,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第一基站设备决定空分组的行为优先于全双工调度,也就是说第一基站设备先确定上下行的空分配对,再根据测量信息决定全双工配对以便最大化提升频谱效率。
该实施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上行用户1至3在不同时频位置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即URS,由于上行用户2和3同一上行空分组,上行用户2和3对下行用户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上行用户2和3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
步骤3.2:下行用户4至7分别在对应时频位置检测来自上行用户1至3的URS并计算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3
其中X∈[U1,U2U3],Y∈[D4,D5,D6,D7],/>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4
由于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因此全双工配对时下行用户5和6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配,即下行用户5和6需同时满足全双工配对条件才可进行配对。
步骤3.3:第一基站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二参考信号,即DRS,下行用户4至7检测来自第一基站设备的DRS并计算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5
其中B1表示第一基站设备。
步骤3.4:下行用户4至7上报测量信息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基站设备计算下行用户4至7的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6
同理NY为下行用户Y的噪声功率。
步骤3.5: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7
则第一基站设备可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THY为下行用户Y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SINR门限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场景环境做灵活配置。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58
则第一基站设备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
步骤3.6: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测量信息生成维护一张干扰列表,基站依据列表判断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是否能进行全双工配对。下行用户周期或非周期性上报测量数值,基站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更新干扰列表。如表3所示上行用户1对下行用户5和6同时满足门限条件,上行用户1可与下行用户5和6全双工配对,上行用户2和3对下行用户6满足门限条件,但是对下行用户5不满足门限条件,由于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因此上行用户2和3不能与下行用户5和6全双工配对,上行用户2和3可与下行用户7全双工配对,表3如下所示:
表3实施例三的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1
实施例四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中用户间干扰消除的通信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四考虑多小区的多上下行用户的通信场景,小区1有3个上行用户1至3,上行用户2和3同一上行空分组,4个下行用户4至7,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小区2有3个上行用户8至10,上行用户8和9同一上行空分组,2个下行用户11至12。如图6所示全双工通信时小区1中的下行用户不仅会受到本小区1上行用户的干扰,同时会受到邻小区2中上行用户的干扰,尤其是在下行用户处于小区边缘的时候邻小区用户干扰可能更加严重。
该实施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上行用户在不同时频位置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即URS,小区1中上行用户2和3同一上行空分组,因此上行用户2和3对下行用户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上行用户2和3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同理小区2中上行用户8和9同一上行空分组,上行用户8和9对下行用户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整体干扰,全双工配对时上行用户8和9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对。
步骤4.2:下行用户分别在对应时频位置检测来自上行用户的URS并计算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2
其中,X∈[U1,U2U3,U8U9,U10],Y∈[D4,D5,D6,D7D11,D12]。下行用户5和6同一下行空分组,因此全双工配对时下行用户5和6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配,即下行用户5和6需同时满足全双工配对条件才可进行配对。
步骤4.3:第一基站设备和第二基站设备周期或非周期性发送第二参考信号,即DRS,下行用户4至7检测来自第一基站设备的DRS并计算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标识为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3
其中B1表示第一基站设备,下行用户11至12检测来自第二基站设备的DRS并计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4
其中B2表示第二基站设备。
步骤4.4:下行用户4至7上报测量信息给第一基站设备,第一基站设备计算下行用户4至7的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5
下行用户11至12上报测量信息给第二基站设备,第二基站设备计算下行用户11至12的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6
步骤4.5: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67
则第一基站设备可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全双工通信,THY为下行用户Y通信需求能接受的最小SINR门限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场景环境做灵活配置。如果/>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71
则第一基站设备调度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
步骤4.6: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测量信息生成维护一张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基站依据列表判断下行用户Y与上行用户X是否能进行全双工配对。下行用户周期或非周期性上报测量数值,基站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更新干扰列表。第一基站设备和第二基站设备相互交换本小区干扰列表信息(如通过X2接口、多小区协作等),最终形成多小区联合的干扰列表4,表4如下所示:
表4实施例四的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Figure BDA000343823472000017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图1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100。网络设备100包括: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及存储在存储器102上并可在处理器1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通信方法。
处理器101和存储器10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102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通信方法。处理器1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2中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从而实现上述的通信方法。
存储器1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执行上述的通信方法。此外,存储器1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102,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102,例如至少一个储存设备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102,这些远程存储器102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网络设备1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实现上述的通信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102中,当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101执行时,执行上述的通信方法,例如,执行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步骤S140、图3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步骤S220、图4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步骤S320、图7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步骤S420、图8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步骤S540、图9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步骤S62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步骤S72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S8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910至步骤S92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步骤S1020、图14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30、图16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步骤S1220、图17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20、图18中的方法步骤S1410至步骤S1420。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的通信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例如,执行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步骤S140、图3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步骤S220、图4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步骤S320、图7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步骤S420、图8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步骤S540、图9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步骤S62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步骤S72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S8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910至步骤S92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步骤S1020、图14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30、图16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步骤S1220、图17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20、图18中的方法步骤S1410至步骤S142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储存设备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还应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共享条件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测量信息,向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所述测量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基站设备通过所述测量信息得到信干噪比,并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所述调度指令,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得到测量信息,包括:
获取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噪声功率得到测量信息;
或者,获取通信环境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通信环境信息得到测量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第二空分组,所述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空分组内多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多个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结合所述第二空分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所述第二空分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空分组内的多个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加权得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根据所述调度指令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当所述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根据所述调度指令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6.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得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
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测量信息,所述测量信息包括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由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得到;
根据所述测量信息得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所述调度指令,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噪声功率,所述根据所述测量信息得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信息表征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和所述噪声功率得到所述信干噪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功率根据以下至少一个步骤得到:
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噪声功率;
或者,获取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通信环境信息并得到所述噪声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包括:
获取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信需求设定的所述信干噪比的门限值;
根据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所述调度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所述调度指令,包括:
当所述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所述门限值,生成所述调度指令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当所述信干噪比小于所述门限值,生成所述调度指令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所述调度指令,包括:
根据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建立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
基于所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生成所述调度指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第二基站设备通信,所述根据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建立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之后,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基站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进行通信调度;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并根据所述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更新所述第一用户间干扰列表,所述第二用户间干扰列表由所述第二基站设备根据对应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得到。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当所述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所述门限值,生成所述调度指令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包括:
当所述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所述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为可配对关系;
在满足所述可配对关系的多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中,根据所述可配对关系表征的配对对象、配对数量和所述信干噪比与所述门限值的大小关系中的至少一个得到设备优先级;
根据所述设备优先级生成所述调度指令以调度对应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干噪比生成调度指令,包括: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第一空分组,根据所述第一空分组内各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所述信干噪比生成所述调度指令;
当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第二空分组,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空分组内各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所述信干噪比生成所述调度指令。
15.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
接收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调度指令,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调度指令由所述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得到,所述调度指令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所述信干噪比由所述第一基站设备根据测量信息得到,所述测量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测量值和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测量值由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站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得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调度指令进行通信,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根据所述调度指令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在同一时频资源下通信;
当所述信干噪比小于门限值,根据所述调度指令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在不同时频资源下通信。
17.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如实现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2111623340.6A 2021-12-28 2021-12-28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4194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3340.6A CN116419415A (zh) 2021-12-28 2021-12-28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2/142517 WO2023125575A1 (zh) 2021-12-28 2022-12-27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3340.6A CN116419415A (zh) 2021-12-28 2021-12-28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415A true CN116419415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3340.6A Pending CN116419415A (zh) 2021-12-28 2021-12-28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9415A (zh)
WO (1) WO20231255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69884B (zh) * 2016-08-21 2019-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信道干扰控制的方法与设备
CN111770509B (zh) * 2019-03-30 2024-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835442A (zh) * 2019-04-18 2020-10-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干扰测量方法及相应设备
CN112383367B (zh) * 2020-11-16 2022-05-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mcs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12235095B (zh) * 2020-12-16 2021-03-30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的反馈方法、装置、基站、终端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5575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319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017763B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干扰估计的空导频
US10050734B2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transmissions to user equipments
US9432221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daptive channel estimation/prediction filter design
KR101752921B1 (ko) 다중 셀 협력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50076B (zh) 减轻协调多点小区间下行链路干扰的已扩展CoMP小区
CN101137236B (zh) 用于控制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小区间干扰的方法
CN106374981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4205979A (zh) 无线电通信装置和无线电通信方法以及无线电通信系统
EP3624480A1 (en) Coordinated set sel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0392385B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61708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39873A (zh) 多节点系统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
Cicalo et al. Centralized vs distribut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ulti-cell OFDMA systems
JP2017521005A (ja) リモート無線ユニット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04488201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11817929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06851660B (zh) 一种信号干扰测量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2325375A (zh)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6419415A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Elouafadi et al. On 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for downlink NOMA transmissions under PHY QoS constraints
Mahmoud et al. Wirelessly Powered Cognitive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s.
Zhao et al. Location-based bidirectional user scheduling and mode selection in full-duplex system
US2022022535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base st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15278652A (zh) 干扰消除接收机能力上报方法、终端、基站以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