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9265A -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9265A
CN116419265A CN202111658647.XA CN202111658647A CN116419265A CN 116419265 A CN116419265 A CN 116419265A CN 202111658647 A CN202111658647 A CN 202111658647A CN 116419265 A CN116419265 A CN 116419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old
judgment result
result
user equipment
dec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86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6586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9265A/zh
Priority to KR1020247013663A priority patent/KR20240130678A/ko
Priority to EP22913608.0A priority patent/EP446007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23533 priority patent/WO20231243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9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2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中,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包括: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当循环冗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不通过、且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并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本发明提供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避免出现连续误判使得UE业务持续恶化,进而导致UE业务中断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4代、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4G、5G)里,基站(BS,Base Station)和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之间的基本业务流程如下:基站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来调度业务信道,DCI包括调度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 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DCI0和调度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DCI1。UE接收到DCI0后发送PUSCH给BS,BS接收并解调PUSCH,解调首先会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如果CRC校验通过,就是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即确认正确接收到PUSCH,如果不通过就是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不予确认)。
相关技术中,对于CRC校验不通过的情况,BS会基于PUSCH的一些测量与预设的门限进行比较来判决是否为DCI0 Lost,并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BS的判决结果错误时,会进一步出现连续误判而导致UE业务持续恶化而中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避免出现连续误判使得UE业务持续恶化,进而导致UE业务中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包括: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并对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当循环冗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不通过时,判断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所述统计数量为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次数或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已出现次数,所述切换判决结果为在第一判决结果和第二判决结果之间切换输出,所述第一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丢失,所述第二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根据所述判决结果调整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当循环冗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不通过时,判断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所述统计数量为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次数或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已出现次数,所述切换判决结果为在第一判决结果和第二判决结果之间切换输出,所述第一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丢失,所述第二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也就是说,在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和“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两个条件中是否至少满足任意一个条件,若是,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预设范围表征判决结果存在概率性错误的模糊区域,预设时长可以看做当前的判决结果的有效期,预设次数可以看做当前的判决结果的可信任上限、或者当前的判决结果对应调整结果的可调整量上限,通过更加灵活的交替式输出判决结果的方式,来应对判决结果存在概率性错误的模糊区域,使得判决结果及相应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更加的合理和稳妥,避免了通过单门限进行判决导致判决结果错误时,与误判的判决结果对应的信道自适应处理会进一步导致UE业务恶化,从而避免了出现连续误判使得UE业务持续恶化,进而导致UE业务中断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上行业务调度相关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判决结果统计进行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的智能判决模块处理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调整结果统计进行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的智能判决模块处理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及UE状态的统计的高低门限自适应优化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基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对于CRC校验,如果校验通过,就是ACK,即确认正确接收到PUSCH,如果不通过,就是NACK。NACK可能是因为PUSCH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偏高或者PUSCH的功率偏低导致,但NACK也有可能是UE没有收到DCI0,这里定义为DCI0 Lost。当UE没有收到DCI0,就不会发PUSCH,BS接收到的信号实际只是噪声和干扰而已,所以CRC校验失败。
对于上述情况,BS会基于PUSCH的一些测量,如PUSCH的PSD(Power SpectrumDensity,功率谱密度)或SINR(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信干噪比),与预设的门限进行比较来判决是否为DCI0 Lost。如果超过门限,BS就认为UE收到了DCI0且发了PUSCH,如果没有超过这个门限,就认为UE没有收到DCI0,即DCI0 Lost。但由于PUSCH相关测量值的高低和PUSCH的CRC校验是否通过没有绝对必然的线性关系,为了避免DCI0 Lost的误判,BS通常是在PUSCH CRC校验为NACK后再进行DCI0 Lost的判决,如果PUSCH CRC校验为ACK,那么即使PUSCH相关测量值没有超过门限,也不会判为DCI0 Lost,而是判定UE收到了DCI0。业界的具体实现可能还会结合PUSCH的MCS、RI、RB等。
如果BS判决为DCI0 Lost,那么BS会认为发给UE的PDCCH性能不够强、导致UE接收不到或解调不出来,这种情况下BS就须要通过增大PDCCH的CCE(Control 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度等级(Aggregation Level)或功率来增强PDCCH性能。CCE的聚合度等级,对于第4代移动通信4G有1/2/4/8共4种,对于第5代移动通信5G则有1/2/4/8/16共5种,CCE的聚合度等级越大,PDCCH的资源开销也越大,PDCCH性能就越强。而CCE的功率,通常可以在基准功率上进行[-6,6]dB范围内的调整。BS可以对UE预设一个DCI0 Lost的目标值,例如1%。对每个UE,BS每次调度DCI0,都进行DCI0 Lost的判决和统计,如果某UE的DCI0 Lost比率高于这个目标率,则增大调度此UE的PDCCH的CCE聚合度等级或功率,反之,如果低于这个目标率,则减小CCE聚合度等级或功率,相关调整限于CCE聚合度等级或功率的上下限。在这里,为方便描述,将这种信道的自适应处理称之为ACAL(Adaptive CCEAggregation Level,自适应CCE聚合度等级)。
如果BS未判决为PDCCH的DCI0 lost,即判决为PUSCH的ACK或NACK,那么BS就会对用判决的ACK或NACK计算PUSCH的误块率(BLER,Block Error Ratio),并和BS预设的PUSCH目标误块率Target-BLER进行比较,实施PUSCH的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编码)或者PC(Power Control,功率控制)。如果BLER高于Target-BLER,那AMC就减小PUSCH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或PC增大PUSCH的发射功率TX-Power,反之,如果BLER低于Target-BLER,那AMC就增大PUSCH的MCS,或PC减小PUSCH的TX-Power,相关调整限于MCS或TX-Power的上下限。
对于PUSCH NACK或者DCI0 Lost,BS还会通过PUSCH的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对UE的PUSCH进行自适应重传,如果是DCI0Lost,那么HARQ的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会取0,如果是PUSCH NACK,则会根据第几次重传取不同的值,通常第1/2/3/4次重传的RV=2/3/1/0。
如图1所示,为上行业务调度相关的信道自适应处理的流程示意图,其中,PDCCH的ACAL(Adaptive CCE Aggregation Level,自适应CCE聚合度等级)模块、PUSCH的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PUSCH的PC(Power Control,功率控制)模块、PUSCH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ques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均是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
发明人发现,在上述PUSCH在CRC校验失败后基于相关测量判决是否存在DCI0Lost的流程中,业界通常是采用单门限进行判决的,高于门限判决为PUSCH NACK,低于门限判决为DCI0 Lost,但不同场景的最佳门限并非固定和唯一的,这就会导致一定概率的误判。对于具体某BS下的某UE而言,在秒级短时间内,场景往往相对稳定,一旦出现误判,便很可能会出现持续秒级时长的误判,对于调度单位时长为毫秒级的4G、5G而言,1秒内BS对UE上行调度次数可能达到数十次甚至数百次,连续大量的误判会导致连续大量错误的信道自适应处理,导致业务不但没有保障或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严重到得不到及时的挽救处理而掉线中断。例如,当出现PUSCH NACK,BS对PUSCH相关测量基于单门限判决为DCI0 Lost,BS就会实施PDCCH ACAL去增强PDCCH的性能来减少DCI0 Lost,如果真实情况不是DCI0 Lost,而是PUSCH NACK,那么由于判决错误导致没有实施PUSCH AMC来降MCS,就很可能导致接下来PUSCH还是连续解错。或当出现PUSCH NACK,BS对PUSCH相关测量基于单门限判决为PUSCHNACK,BS就会实施PUSCH AMC或PC去增强PUSCH的性能来降低PUSCH的BLER,如果真实情况不是PUSCH NACK,而是DCI0 Lost,那么由于判决错误导致没有实施PDCCH ACAL去增强PDCCH的性能,就很可能会导致接下来UE还是连续无法正常接收解调到DCI0。这些持续性的误判及误操作将最终导致UE业务出现重传失败(HARQ Fail)、无线链路失败(RLF,Radio-LinkFailure)而异常中断掉线。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1: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
在一些实例中,基站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来调度业务信道,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调度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DCI0和调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DCI1。
S12: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并对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在一些实例中,用户设备接收到DCI0后发送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给基站,基站接收并解调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并对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如果CRC校验通过,则为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即确认正确接收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如果CRC校验不通过,则为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不予确认),即未正确接收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S13:当循环冗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不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
其中,第一测量值可以包括功率谱密度或信干噪比,即,第一测量值为PUSCH的PSD(Power Spectrum Density,功率谱密度)或SINR(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信干噪比)。预设范围可以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预设范围表征判决结果存在概率性错误的模糊区域,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可以根据历史调整结果设定,后续也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切换判决结果可以为在第一判决结果和第二判决结果之间切换输出,第一判决结果表征下行控制信息丢失,第二判决结果表征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也就是说,所谓“切换判决结果”是指,如果前面输出是第一判决结果,后面切换输出第二判决结果,如果前面输出是第二判决结果,后面切换输出第一判决结果。
预设时长可以看做当前的判决结果的有效期,预设次数可以看做当前的判决结果的可信任上限、或者当前的判决结果对应调整结果的可调整量上限。在一些实例中,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历史调整过程中该用户设备无线链路恢复正常的耗时设定。
统计数量为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次数或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已出现次数,预设次数可以根据历史调整过程中该用户设备无线链路恢复正常的调整次数设定,例如,预设次数可以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S14: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在一些实例中,基站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例如,基站可以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的ACAL模块、PUSCH的AMC模块、PUSCH的PC模块、PUSCH的HARQ模块。
通过在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和“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两个条件中是否至少满足任意一个条件,若是,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通过更加灵活的交替式输出判决结果的方式,来应对判决结果存在概率性错误的模糊区域,使得判决结果及相应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更加的合理和稳妥,避免了通过单门限进行判决导致判决结果错误时,与误判的判决结果对应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式会进一步导致UE业务恶化,从而避免了出现连续误判使得UE业务持续恶化,进而导致UE业务中断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判断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之后,还可以包括:若第一测量值大于第二门限,输出第二判决结果;若第一测量值小于第一门限,输出第一判决结果。
下面结合附图3进行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
S22: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S23:判断循环冗余校验是否通过,若否,则执行步骤S24,若是,则执行步骤S27。
S24:判断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门限,若否,则执行步骤S25,若是,则执行步骤步骤S28。
S25:判断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小于第一门限,若否,则执行步骤S15,若是,则执行步骤步骤S29。
其中,第一门限(低门限)小于第二门限(高门限)。
S26:基于智能判决模块切换判决结果,判决为DCI0 Lost或PUSCH NACK。
其中,DCI0 Lost(第一判决结果)表征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PUSCH NACK(第二判决结果)为“非DCI0 Lost”,表征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
S27:判决为PUSCH ACK。
S28:判决为PUSCH NACK。
S29:判决为DCI0 Lost。
具体来说,在高低双门限下,第一测量值大于高门限判决为PUSCH NACK,第一测量值小于低门限判决为DCI0 Lost,第一测量值在高低门限之间,采取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的智能判决方式,即,判决为PUSCH NACK或判决为DCI0 Lost。
S30: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当然,也可以先判断第一测量值是否小于第一门限,若否,再判断第一测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门限,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基于智能判决模块切换判决结果的步骤中,在初始默认状态下,可以先输出第一判决结果(即,DCI0 Lost)。
也就是说,初始默认配置的判决策略为DCI0 Lost,即优先判决为DCI0 Lost。因为如果将DCI0 Lost误判为PUSCH NACK,那接下来的减小PUSCH MCS或提高PUSCH Tx-Power的操作很可能都无功而返,因为这些调整的命令都是需要通过PDCCH DCI0发送给UE的。反之,如果将PUSCH NACK误判为DCI0 Lost,只是损失了重传合并增益,造成的损失要更小些。
具体的说,智能判决模块可以采取多种方案进行判决,在一个实例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可以包括:持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若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包括:每次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定时器是否启动,若定时器已启动,则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的统计数量,若定时器未启动,则启动定时器,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的统计数量;在定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后,或者统计数量达到所述预设次数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统计数量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其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来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的统计数量。基于判决结果统计的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复杂度更小、开销更少。
在另一个实例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可以包括:持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若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包括:每次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定时器是否启动,若定时器已启动,则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若定时器未启动,则启动定时器,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在定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后,或者统计数量达到所述预设次数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统计数量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其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来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基于调整结果统计的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更加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定时器,步骤“若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可以包括:每次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定时器是否启动,若定时器已启动,则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若定时器未启动,则启动定时器,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在定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计时时长进行清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计数器,步骤“若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可以包括:每次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当前的判决结果(或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在统计数量达到所述预设次数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统计数量进行清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次数可以设置为1,也就是说,每次判定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后,均切换判决结果。当然,预设次数也可以为大于1的任意正整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BS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这一步骤的触发,是由所述用户设备的业务需求以及基站对此用户设备的调度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BS持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步骤中,接收并解调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执行频率一般不具有周期性。
实际应用中,上述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的具体流程可参考图4。具体的,当BS发送PDCCH DCI0给某UE调度PUSCH后,BS会去接收解调此UE的PUSCH,先进行PUSCH的CRC校验,当PUSCH CRC校验结果为NACK后,接着对PUSCH的相关测量(如PSD或SINR)值基于双门限进行判决:设定PUSCH相关测量值的高低双门限,当测量值大于高门限,判决为“非DCI0 Lost”,即PUSCH NACK,将判决结果输入到各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中;当测量值小于低门限,判决为DCI0 Lost,将判决结果输入到各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中;当测量值介于高门限和低门限之间时,可能是DCI0 Lost,也可能是PUSCH NACK,此时,基于智能判决模块交替式判决为DCI0Lost或PUSCH NACK。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判决模块可以采取基于判决结果统计的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
判决策略分为判决为DCI0 Lost和判决为PUSCH NACK两种。初始默认配置的判决策略为DCI0 Lost,即优先判决为DCI0 Lost。设置一个时间长度为T的定时器以及一个统计判决结果(DCI0 Lost或PUSCH NACK)的计数器门限N。
如图5所示,当定时器T处于停止清零的状态,如果BS检测UE PUSCH出现了PUSCHNACK且PUSCH测量介于双门限之间的情况,将触发定时器T启动。在定时器T超时前,如果当前判决策略下双门限的判决结果统计数量达到了门限N,则切换到另外一种判决策略(即如果当前判决为DCI0 Lost,则切换变成判决为PUSCH NACK,或当前判决为PUSCH NACK,则切换变成判决为DCI0 Lost),并对判决结果数量进行清零,定时器T也清零停止。如果当前判决策略下双门限的判决结果统计数量未达到门限N但定时器T超时,则也停止定时器T并清零,并对判决结果数量进行清零,并切换判决策略,重回原点等待触发判决的情况出现,即等待PUSCH NACK且PUSCH测量处于双门限之间的情况出现。定时器T可以看作是当前判决策略生效启动后判决结果的有效期,门限N可以看作是当前判决策略生效启动后判决结果的可信任上限。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判决模块可以采取基于调整结果统计的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
同样,判决策略分为判决为DCI0 Lost和判决为PUSCH NACK两种。初始默认配置的判决策略为DCI0 Lost,即优先判决为DCI0 Lost。设置一个时间长度为T的定时器以及一个调整结果的计数器门限N。其中,调整结果是指判决结果输入到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所对应的调整结果,如判决为DCI0 Lost,输入到PDCCH ACAL模块后,PDCCH ACAL对DCI0 CCE聚合度等级或功率所作的调整结果(向上调整的聚合度等级或功率),或判决为PUSCH NACK,输入到PUSCH AMC模块,PUSCH AMC对PUSCH MCS所作的调整结果(向下调整的MCS阶数)。
如图6所示,当定时器T处于停止清零的状态,如果BS检测UE PUSCH出现了PUSCHNACK且PUSCH测量介于双门限之间的情况,将触发定时器T的启动。在定时器T超时前,如果当前判决策略下双门限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统计数量达到了门限N,则切换到另外一种判决策略(即如果当前判决为DCI0 Lost,则下次开始变成判决为PUSCH NACK,或当前判决为PUSCH NACK,则下次开始变成判决为DCI0 Lost),并对调整结果数量进行清零,定时器T也清零停止。如果当前判决策略下双门限的判决结果对应的调整结果统计数量未达到门限N但定时器T超时,则也停止定时器T并清零,并对调整结果的数量进行清零,并切换判决策略,重回原点等待触发判决的情况出现,即等待PUSCH NACK且PUSCH的测量处于双门限之间。定时器T可以看作是当前判决策略生效启动后判决结果的有效期,门限N可以看作是当前判决策略生效启动后对应调整结果的可调整量上限。
上述两种方案,方案一,智能判决模块可直接从内部获取判决结果进行统计,方便快捷,而方案二,智能判决模块需要间接从外部相关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模块(PDCCH ACAL、PUSCH AMC、PUSCH PC、PUSCH HARQ)获取调整结果后进行统计,复杂度要更大些、开销要更多些。
通常,调整结果是基于判决结果来决定的,例如判决为PUSCH NACK,那么必然是去调整PUSCH MCS,判决为DCI0 Lost,那么必然是去调整PDCCH CCE,所以,两种方案理论上效果一致的。但实际处理上,调整结果可能还会受一些其他、包括异常突发小概率因素的影响,例如调整已达到上下限而无法再调整、或资源受限如其他UE更高优先级抢占了资源导致此次未能实现调整,所以基于调整结果的方案二会更准确。
实际应用中,可以对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进行动态调整,在一些实例中,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之后,还可以包括:统计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对应的每个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对于无线链路保持正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第一门限上调、或者将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都上调;对于无线链路保持正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第二门限下调、或者将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都下调;其中,比值门限大于1。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让UE能更快恢复正常。
在另一些实例中,根据判决结果调整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之后,还包括:统计第一测量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对应的每个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对于无线链路异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第二门限下调或者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都下调;对于无线链路异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第一门限上调或者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都上调;其中,比值门限大于1。使得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让UE更不容易出现恶化。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让UE更不容易出现恶化。
也就是说,高低双门限可以周期性根据智能判决的统计结果来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反馈闭环式自适应优化(例如上行无线链路异常失败多、掉线率高的基站可开启此功能)。如果当判决为PUSCH NACK时使得UE业务恢复更快或使得UE业务恶化更少,那么可以将高门限下调或高低门限都整体下调,使得判为PUSCH NACK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当判为DCI0 Lost时使得UE业务恢复更快或使得UE业务恶化更少,那么可以将低门限上调或者高低门限都整体上调,使得判为DCI0 Lost的概率更大。
上述包括智能判决在内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是UE级的,即每个UE各自独立进行。而高低门限调整是BS小区级的,由BS统一调整,对基站小区里所有UE生效,而非每个UE各一套独立的高低门限。
具体的,BS周期性地汇总统计进入智能判决的所有UE的两种判决结果的数量,并按各UE在相应时间段里(可以采用上述智能判决中的定时器T)的最终无线链路状态(分成正常恢复和异常失败)进行区分。对任一种状态,如果两种判决结果的数量总和超过一个预定的门限M,则认为样本数足够多,具有统计意义。然后继续计算PUSCH NACK数量和DCI0Lost数量的比例(大的作为分子,小的作为分母),如果比例超过一个预设的比例门限P(比例门限P不小于1的值),则认为两种判决结果对UE业务的无线链路能否保持或恢复正常存在显著差异的影响,需对智能判决的高低门限进行优化调整。
下面基于UE的两种状态,分别对高低门限的优化调整进行阐述,如图7所示。
对于无线链路保持正常的UE,如果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数量和达到门限且PUSCHNACK数量和DCI0 Lost数量的比值超过门限P,如200%,则认为判决为PUSCH NACK让UE更快恢复正常(退出智能判决),那么可以将高门限下调或者高低门限都整体下调,使得判为PUSCH NACK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DCI0 Lost与PUSCH NACK的数量比值超过了门限P,则认为判决为DCI0 Lost让UE更快恢复正常(退出智能判决),那么可以将低门限上调或者高低门限都整体上调,使得判为DCI0 Lost的概率更大。
对于无线链路异常失败(如无线链路中断掉线)的UE,如果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数量和达到门限M,且PUSCH NACK数量和DCI0 Lost数量的比值超过门限P,如200%,则认为判决为PUSCH NACK让UE更容易恶化,那么可以将低门限上调或者高低门限都整体上调,使得判为PUSCH NACK的概率更小,反之,如果DCI0 Lost与PUSCH NACK的数量比值超过了门限P,则认为判决为DCI0 Lost让UE更容易恶化,那么可以将高门限下调或者高低门限都整体下调,使得判为DCI0 Lost的概率更小。
总之,高低门限的调整都是为了使得智能判决的判决结果让UE能更快恢复正常,或者让UE更不容易出现恶化。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实际典型业务正常运作的特征,设定调度周期为20ms,即每隔20ms,BS对此UE调度1次,即1秒内BS对此UE调度50次。
(2)PUSCH AMC的BLER目标值设置为10%,即期望100次PUSCH CRC校验结果中有10个NACK和90个ACK,当PUSCH解调为ACK时,PUSCH AMC将PUSCH MCS上调ΔMCS1,当PUSCH解调为NACK时,PUSCH AMC将PUSCH MCS下调ΔMCS2,根据上述PUSCH BLER目标值10%,ΔMCS1和ΔMCS2的比值为10:90,即1:9,可以设置ΔMCS1=0.11,累积9次ACK,MCS就上调1阶,设置ΔMCS2=1,累积1次NACK,MCS就下调1阶,这样,当1秒调度50次PUSCH CRC校验结果有5个NACK和45个ACK,即达到目标BLER时,MCS上调阶数为5、下调阶数也为5,MCS保持稳定。
(3)PDCCH ACAL的DCI Lost目标值设置为1%,即期望100次PDCCH DCI的调度结果中有99次调度成功,即非DCI Lost,只有1次DCI Lost,当判决为非DCI Lost,PDCCH ACAL将DCI CCE聚合度等级下调ΔCCE1,当判决为DCI Lost,PDCCH ACAL将DCI CCE聚合度等级上调ΔCCE2,根据上述DCI Lost目标值为1%,ΔCCE1和ΔCCE2的比值为1:99,可以设置ΔCCE1=0.01,累积99次非DCI Lost,CCE下调1个聚合度等级,设置ΔCCE2=1,累积1次DCI Lost,CCE就上调1个聚合度等级,这样,当2秒调度100次结果中有1次DCI Lost和99次非DCILost,即达到DCI Lost目标值时,CCE上调1个聚合度等级、下调1个聚合度等级,CCE聚合度等级保持稳定。
(4)设置定时器T=200ms,判决结果的计数器门限或调整结果的计数器门限N=5;
(5)如果PUSCH的相关测量采用PSD,高低门限的设置TH1=-120dbm,TH2=-125dbm;如果PUSCH的相关测量采用SINR时,高低门限的设置TH1=3dB,TH2=-3dB;高低门限调整的步长ΔTH=1dB。
(6)高低门限自适应调整的周期D设置为1小时,智能判决的两种判决结果数量和的绝对门限为M=1000000(参考可取统计周期D里BS小区PUSCH最大可调度次数的1%或者PUSCH总调度次数的10%),两种判决结果的比例门限设置为Ρ=200%;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因为双门限区间内某种判决策略下的判决数量或调整数量较少导致出现性能恢复变慢的问题,可以将处于双门限间判决结果对应的调整步长(MCS下调步长ΔMCS2和CCE上调步长ΔCCE2)扩大,例如增加1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某UE在BS内被连续周期性调度PUSCH时突发连续PUSCH NACK,真实情况为PUSCH NACK。PUSCH测量值(PSD/SINR),一直大于高门限,结果判决为PUSCH NACK,判决结果输入PUSCH AMC和PUSCH PC,自适应降低PUSCH MCS或提高PUSCH Power,在业务场景稳定的情况下,预期最后使得PUSCH ACK,业务恢复正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某UE在BS内被连续周期性调度PUSCH时突发连续PUSCH NACK,真实情况为DCI0 Lost。PUSCH测量值(PSD/SINR),一直小于低门限,结果判决为DCI0 Lost,判决结果输入PDCCH ACAL,自适应提升DCI0 CCE的聚合度等级/功率,在业务场景稳定的情况下,预期最后使得最终UE能收到DCI0,并且使得PUSCH ACK,业务恢复正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某UE在BS内被连续周期性调度PUSCH时突发连续PUSCH NACK,真实情况为PUSCH NACK。PUSCH测量值(PSD/SINR)介于高低门限之间,进入智能判决流程,交替式切换输出判决结果,即PUSCH NACK或DCI0 Lost,判决结果输入PUSCH AMC、PUSCH PC、PDCCH ACAL,BS轮流调整此UE的相关空口参数(降低PUSCH MCS、提升PUSCH Power、增大DCI0 CCE聚合度等级/功率),在业务场景稳定的情况下,预期最后使得PUSCH ACK,业务恢复正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某UE在BS内被连续周期性调度PUSCH时突发连续PUSCH NACK,真实情况为DCI0 Lost。PUSCH测量值(PSD/SINR)介于高低门限之间,进入智能判决流程,交替式切换输出判决结果,即PUSCH NACK或DCI0 Lost,判决结果输入PUSCH AMC、PUSCH PC、PDCCH ACAL,BS轮流调整此UE的相关空口参数(降低PUSCH MCS、提升PUSCH Power、增大DCI0 CCE聚合度等级/功率),在业务场景稳定的情况下,预期最后使得PUSCH ACK,业务恢复正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BS小区按周期D统计进入智能判决的所有UE的两种判决的次数和UE在智能判决定时器T里的最终状态,当前周期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进入智能判决的总判决次数为1500000,其中正常UE的样本数为1200000,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所以认为正常UE的样本数足够多,具有统计意义,而异常UE的样本数为300000,未达到绝对门限N=1000000,不具有统计意义。正常UE的DCI0 Lost数量与PUSCH NACK数量的比值=300%,大于比例门限Ρ=200%。这说明两种判决结果通过自适应处理对UE业务的无线链路恢复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故对高低门限进行调整以优化判决策略。根据表1结果,可知,判决为DCI0Lost相比判决为PUSCH NACK更有利于UE无线链路的正常恢复,故将低门限TH2或高低门限TH1/TH2都上调1个步长ΔTH=1dB,使得更容易判决为DCI0 Lost。
UE状态和智能判决结果统计 PUSCH NACK DCI0 Lost
无线链路正常恢复的UE 300000 900000
无线链路异常失败的UE 200000 100000
表1
在一些实施例中,BS小区按周期D统计进入智能判决的所有UE的两种判决的次数和UE在智能判决定时器T里的最终状态,当前周期统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进入智能判决的总判决次数为1500000,其中正常UE的样本数=300000,低于绝对门限M=1000000,不具有统计意义,而异常UE的样本数=1200000,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所以认为异常UE的样本数足够多,具有统计意义。异常UE的PUSCH NACK数量与DCI0 Lost数量的比值=300%,大于比例门限Ρ=200%。这说明两种判决结果通过自适应处理对UE业务的无线链路恶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影响,故对高低门限进行调整以优化判决策略。根据表2结果,可知判决为PUSCH NACK相比判决为DCI0 Lost更容易导致UE无线链路的异常失败,故将低门限TH2或高低门限TH1/TH2都上调1个步长ΔTH=1dB,使得更难于判决为PUSCH NACK,即更容易判决为DCI0Lost。
UE状态和智能判决结果统计 PUSCH NACK DCI0 Lost
无线链路正常恢复的UE 100000 200000
无线链路异常失败的UE 900000 300000
表2
在一些实施例中,BS小区按周期D统计进入智能判决的所有UE的两种判决的次数和UE在智能判决定时器T里的最终状态,当前周期统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进入智能判决的总判决次数为3000000,其中正常UE的样本数=1800000,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具有统计意义,而异常UE的样本数=1200000,也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也具有统计意义。正常UE的DCI0 Lost与PUSCH NACK的数量比值=200%,达到比例门限Ρ=200%。异常UE的PUSCH NACK与DCI0 Lost的数量比值=300%,大于比例门限Ρ=200%。说明两种判决结果通过自适应处理对UE业务的无线链路恢复或恶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影响,故对高低门限进行调整以优化判决策略。根据表3结果,可知判决为DCI0 Lost相比判决为PUSCH NACK,更有利于UE无线链路的正常恢复以及减少UE无线链路的异常失败,正常UE和异常UE的统计结果趋势一致,效果叠加,故可将低门限TH2或高低门限TH1/TH2都上调2个步长ΔTH,即2dB,使得更容易判决为DCI0 Lost。
UE状态和智能判决结果统计 PUSCH NACK DCI0 Lost
无线链路正常恢复的UE 600000 1200000
无线链路异常失败的UE 900000 300000
表3
在一些实施例中,BS小区按周期D统计进入智能判决的所有UE的两种判决的次数和UE在智能判决定时器T里的最终状态,当前周期统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进入智能判决的总判决次数为3000000,其中正常UE的样本数=1800000,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具有统计意义,而异常UE的样本数=1200000,也高于绝对门限M=1000000,也具有统计意义。正常UE的DCI0 Lost与PUSCH NACK的数量比值=200%,达到比例门限Ρ=200%。异常UE的DCI0Lost与PUSCH NACK的数量比值=300%,大于比例门限Ρ=200%。说明两种判决结果通过自适应处理对UE业务的无线链路恢复或恶化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故对高低门限进行调整。但是根据表4结果,可知对于正常UE,判决为DCI0 Lost相比判决为PUSCH NACK,更有利于UE无线链路的正常恢复,而对于异常UE,判决为DCI0 Lost相比判决为PUSCH NACK,也会更容易导致UE无线链路的异常失败,正常UE和异常UE的统计结果趋势相反,效果抵消,故本次高低门限不进行调整。
UE状态和智能判决结果统计 PUSCH NACK DCI0 Lost
无线链路正常恢复的UE 600000 1200000
无线链路异常失败的UE 300000 900000
表4本实施方式中,各名词的具体释义如表5所示。
Figure BDA0003449096030000121
Figure BDA0003449096030000131
表5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将4/5G信道自适应处理中基于PUSCH测量判断是否出现DCI0 Lost的业界常规的单门限判决方法,改进为包括高门限和低门限的双门限判决方法,PUSCH的测量值处于高门限和低门限之间时,采取交替式切换判决策略的智能判决方式,并且,高门限和低门限可以周期性根据智能判决的统计结果来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自适应优化。由此,更加灵活的来应对这种判决结果存在概率性错误的模糊区域(高门限和低门限之间),使得判决结果及相应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更加的合理和稳妥,避免单门限判决方法在一些场景下出现连续误判而导致UE业务持续恶化而中断的问题。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站,如图8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2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202,其中,存储器202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20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201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201能够执行如上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
其中,存储器202和处理器201采用总线方式连接,总线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将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01和存储器202的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总线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在总线和收发机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201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201。
处理器201负责管理总线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202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2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由于第一实施方式与本实施方式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
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并对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当循环冗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不通过时,判断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
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其中,所述统计数量为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次数或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已出现次数,所述切换判决结果为在第一判决结果和第二判决结果之间切换输出,所述第一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丢失,所述第二判决结果表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未丢失;
根据所述判决结果调整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第一测量值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所述第二门限,输出所述第二判决结果;
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一门限,输出所述第一判决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值包括功率谱密度或信干噪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包括:
持续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所述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包括:
每次判定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定时器是否启动,若定时器已启动,则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所述当前的判决结果的统计数量,若定时器未启动,则启动所述定时器,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所述当前的判决结果的统计数量;
在所述定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后,或者所述统计数量达到所述预设次数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所述统计数量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包括:
持续接收并解调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所述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且当前的判决结果已执行预设时长或统计数量达到预设次数,则切换判决结果,包括:
每次判定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后,判断定时器是否启动,若定时器已启动,则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所述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若定时器未启动,则启动所述定时器,输出当前的判决结果,并计数所述当前的判决结果所对应的调整结果的统计数量;
在所述定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后,或者所述统计数量达到所述预设次数后,切换判决结果,并对所述统计数量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切换判决结果,包括:
在初始默认状态下,先输出所述第一判决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判决结果调整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之后,还包括:
统计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对应的每个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
对于无线链路保持正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所述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所述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所述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所述第一门限上调、或者将所述第一门限和所述第二门限都上调;
对于无线链路保持正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所述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所述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所述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所述第二门限下调、或者将所述第一门限和所述第二门限都下调;
其中,所述比值门限大于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判决结果调整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之后,还包括:
统计所述第一测量值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对应的每个所述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
对于无线链路异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所述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所述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所述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所述第二门限下调或者所述第一门限和所述第二门限都下调;
对于无线链路异常的用户设备,在判定两种所述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总和超过总和门限,且所述第二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与所述第一判决结果的计数数量的比值大于比值门限后,将所述第一门限上调或者所述第一门限和所述第二门限都上调;
其中,所述比值门限大于1。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
CN202111658647.XA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4192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8647.XA CN116419265A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KR1020247013663A KR20240130678A (ko) 2021-12-30 2022-09-30 채널 적응형 처리 방법, 기지국 및 판독 가능한 저장 매체
EP22913608.0A EP4460070A1 (en) 2021-12-30 2022-09-30 Channel adaptive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PCT/CN2022/123533 WO2023124343A1 (zh) 2021-12-30 2022-09-30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8647.XA CN116419265A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265A true CN116419265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8647.XA Pending CN116419265A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460070A1 (zh)
KR (1) KR20240130678A (zh)
CN (1) CN116419265A (zh)
WO (1) WO20231243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7251A (zh) * 2007-01-16 2008-07-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信道盲监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25829B (zh) * 2018-04-04 2024-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接收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07165B (zh) * 2021-04-20 2023-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4343A1 (zh) 2023-07-06
KR20240130678A (ko) 2024-08-29
EP4460070A1 (en) 2024-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0888B2 (en) Power control an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4463001B2 (ja) 通信チャネルのためのdtxフレーム検出による電力制御方法
EP2628341B1 (en) Uplink power control
US8276026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for same
US768879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8526357B2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nreliable scheduling grant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080081651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US9853753B2 (en) Repair method and device for missing detection of control channel
EP25214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 power
US8135017B2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138273B2 (ja) 受信機の停止イベント後の修正されたアウターループ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752921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上行链路功率的装置及方法
EP3361790A1 (en) User equipment with adaptive transmission power scaling based on decoding confidence
US9961644B2 (en) Fast fading power restriction
US7039406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terminal
US7366476B2 (en)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ler
US10237831B2 (en)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CN116419265A (zh) 一种信道自适应处理方法、基站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10176718A1 (en) Power adjustment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US11778511B2 (en) Transmission parameter probing and searching for agile link quality adaptation
US10856233B2 (en) Coverage extension for wireless devices
EP2424313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on power of a wireless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