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4315B -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4315B
CN116404315B CN202310635204.1A CN202310635204A CN116404315B CN 116404315 B CN116404315 B CN 116404315B CN 202310635204 A CN202310635204 A CN 202310635204A CN 116404315 B CN116404315 B CN 1164043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along
battery module
plate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52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04315A (zh
Inventor
熊永锋
陈志雄
黄立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52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43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4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4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04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43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71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M50/474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inside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71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M50/477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及支架。电芯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电芯,每一电芯包括设于沿第二方向一侧的底板、两个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和两个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面板和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于底板上,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侧板与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支架设于相邻两个电芯之间,支架包括框体,沿第三方向,框体延伸的距离小于电芯延伸的距离;框体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杆,每一竖杆靠近电芯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第一R角与第二R角的开口朝向同一侧,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中通常设置多个电芯,电池模组的结构需要对电芯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确保能够完好固定电芯位置并保护其不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如何考虑电芯在电池模组中的固定方式,防止电池模组振动影响电池模组内的电芯晃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减缓或避免电池模组振动而影响电芯晃动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及支架。电芯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电芯,每一所述电芯包括设于沿第二方向一侧的底板、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和两个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面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互相垂直;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支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之间,所述支架包括框体,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框体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电芯延伸的宽度,所述框体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杆,每一所述竖杆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开口朝向同一侧;所述第二R角大于所述第一R角。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在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支架,通过支架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夹紧固定,减缓或避免因电池模组振动而导致电芯在电池模组内部晃动的现象,保证电芯能够完好固定在电池模组内而不会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保证电芯的使用寿命。另外,侧板与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每一个竖杆靠近电芯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使得竖杆与电芯存在间隔;且框体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换言之即框体上两个竖杆的外侧面的间距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使得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相对电芯内缩,框体与电芯存在沿第三方向的间隙,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和竖杆与电芯的间隔连通,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以及竖杆与电芯的间隔内可填充导热胶,通过导热胶将电芯与支架粘接固定,提升支架与电芯之间的粘接强度,提升电芯与支架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电芯在电池模组内出现晃动,避免电芯性能受损。另外,电芯充放电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导热胶进行散热,避免电芯产生的热量导致电芯性能受损。其中,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是指第二R角的半径大于第一R角的半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比值为S1,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比值S1满足:1/2≤S1≤2/3。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可以理解,R角(第一R角或第二R角)的大小取值即为R角(第一R角或第二R角)的半径取值。若第一R角与第二R角的比值S1小于1/2,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过小,间隙内填充的导热胶的量过少,电芯与支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将会降低,电芯可能会脱离支架,若电池模组出现振动,电芯容易脱离支架在电池模组内晃动,导致电芯的性能受损。若第一R角与第二R角的比值S1大于2/3,电芯内部空间减少,电芯内的能量密度相应降低。本申请中,第一R角与第二R角的比值S1满足1/2≤S1≤2/3,一方面,保证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具有足够的空间填充导热胶,提升电芯与支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电芯因电池模组振动而在电池模组内晃动,减小或避免电池因晃动导致性能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确保电芯内部具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有效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形成有容置空间,每一所述竖杆具有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第一侧面,每一所述侧板具有第二侧面,在所述电芯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均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宽度为W1,所述间隙的第一宽度W1满足:0.5mm≤W1≤1.0mm。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可以理解,电芯沿第三方向具有相对的两侧,在同一侧上,竖杆上的第二R角与第一侧面处的第一R角配合,在相互配合的竖杆和侧板上,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沿第三方向上具有间隙,框体与电芯之间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为两侧的间隙之和。沿第三方向上,支架的两个竖杆相对电芯内缩,并形成有间隙,可在间隙内填充导热胶,将支架与电池模组的端板固定连接,提升支架与电池模组的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电池模组的结构稳定性。另外,若间隙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宽度W1小于0.5mm,间隙形成的空间过小,间隙内填充的导热胶体积过小,竖杆与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端板容易脱落;若间隙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宽度W1大于1.0mm,沿第三方向上,框体相对于电芯过于内缩,支架无法夹紧固定电芯。间隙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宽度W1取值满足:0.5mm≤W1≤1.0mm,在保证支架能够夹紧固定电芯的前提下,保证间隙内填充足够的导热胶,提升竖杆与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电池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个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横杆、其中一个所述竖杆、所述第二横杆和另一个所述竖杆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和两个所述竖杆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垫,所述隔热垫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横杆、其中一个竖杆、第二横杆和另一个竖杆依次固定连接形成方形的框体。支架用于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固定加紧,且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两个竖杆共同形成容置空间。支架可以提供放置隔热垫的容置空间,以通过隔热垫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隔热,防止高温工作的电芯因热失控扩散而降低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回出现膨胀及膨胀后回缩的现象,设置有容置空间的支架可以为相邻的两个电芯提供膨胀空间,减小电芯间的膨胀压力,减少防爆阀的误触发,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和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竖杆与所述第二横杆的连接处,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弧形。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支架为注塑件,凹槽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形状为弧形,且凹槽靠近竖杆与第二横杆的连接处,使得第二横杆与竖杆的连接处脱模冷却后,不会出现局部位置缩水,避免因缩水导致支架扭曲变形,提升支架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定位卡件和第二定位卡件,所述第一定位卡件设于所述第一横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定位卡件支撑所述电芯;所述第二定位卡件设于所述第二横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所述第二定位卡件抵接于所述端盖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定位卡件设于第一横杆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即,第一定位卡件设于第一横杆分别与两个竖杆连接的连接处,且第一定位卡件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定位卡件设于第二横杆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即,第二定位卡件设于第二横杆分别与两个竖杆的连接处,综上,框体的其中两个拐角设有第一定位卡件,另两个拐角设有第二定位卡件,第一定位卡件和第二定位卡件可以对电芯的四个拐角进行保护,防止端盖组件位于电芯四个拐角处出现翘曲及剥离,确保电芯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电芯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所述端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为H1,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为H2,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H1大于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且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满足:1.5mm≤H1-H2≤3.0mm。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定位卡件与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H1大于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电池模组组装完电芯组和支架后,预留端板的装配间隙,方便端板与支架的竖杆粘接。另外,端板安装于电芯组沿第三方向的两端,在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以及竖杆与电芯的间隔共同形成的空间内填充导热胶,可以实现支架、电芯与端板两两之间的连接。沿第二方向上,H1-H2表示第一定位卡件与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值,且H1-H2满足:1.5mm≤H1-H2≤3.0mm。若H2-H2<1.5mm,端板安装难度增大;若H1-H2>3.0mm,端板与第一定位卡件或端板与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端板容易脱离第一定位卡件与第二定位卡件的限定。本申请中,第一定位卡件与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值满足1.5mm≤H1-H2≤3.0mm,便于端板的安装,同时确保端板被县位于第一定位卡件和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确保端板与竖杆的外侧面贴合,保证端板与竖杆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卡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横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第二横杆的第一端部,且设于所述第一横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体自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所述第一板体支撑所述电芯;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竖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板体设于所述竖杆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并自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第二横杆延伸。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定位卡件由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例如,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可以互相垂直。其中,第一板体沿第二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横杆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第一横杆的投影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一板体能够支撑位于第一横杆沿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两个电芯。类似地,第二板体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位于竖杆沿第三方向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竖杆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二板体可以对第一横杆两侧的两个电芯的底部实现第三方向上的限位,其中,电芯的底部为电芯背离端盖组件的一端,防止电芯脱离支架限定的范围,确保支架能够稳固地夹紧固定两个电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第三R角,所述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横杆的连接处,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三R角配合的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为所述第一加强件朝向所述电芯的曲面。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可以理解,在第一板体和第一横杆的连接处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加强件,增加第一板体和第一横杆连接的拐角处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板体出现下凹现象,导致多个电芯之间凹凸不平,影响多个电芯组成时与巴片之间的电连接,易出现因高度不一导致的巴片与极柱之间的漏焊、虚焊等情况。另外,每个第一加强件均设有朝向电芯的第一弧面,第一弧面与的第三R角适配,第三R角与第一弧面抵接,第一弧面的设置为电芯装配预留装配空间,避免第一加强件妨碍电芯与第一定位卡件的装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横杆的连接处。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设置第一加强件处的支架的壁厚会增大,注塑过程中因壁厚的冷却不均匀容易出现较厚区域的缩水情况,导致支架结构变形,影响整个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将多个第一加强件间隔设置避免第一板体背面出现内凹缩水口导致第一板体下凹现象导致多个电芯之间凹凸不平,影响多个电芯成组时与巴片之间的电连接,易出现因高度不一致导致的巴片与极柱之间的漏焊、虚焊等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第四R角,所述第一定位件具有与所述第四R角相对的第五R角,所述第五R角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五R角小于所述第四R角。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五R角与第四R角相对,第五R角小于该第四R角,使得该第四R角的两个侧面能够贴合支架,提升电芯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R角与所述第四R角的比值为S2,所述第五R角与所述第四R角的比值S2满足:1/2≤S2≤2/3。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R角(第五R角或第四R角)的大小取值即为R角(第五R角或第四R角)的半径取值。若第五R角和第四R角的比值S2小于1/2,第五R角和第四R角配合时,第五R角和第四R角的间隙过大,而第一板体需要支撑电芯,间隙过大容易导致第一板体发生形变,导致相邻两个电芯在第二方向上凹凸不平,影响电芯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若第五R角和第四R角的比值S2大于2/3,电芯底部抵接于第一板体上时,第四R角处的两个侧面中,将有一个侧面无法贴合第二板体,电芯与支架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差。本申请中,第五R角与第四R角的比值S2满足:1/2≤S2≤2/3,避免第五R角与第四R角的间隙过大,保证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连接处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保证第四R角处的两个侧面能够贴合支架,提升电芯与支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卡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板体设于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第二端部,并自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所述第三板体朝向所述第一横杆的一面抵接于所述端盖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四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竖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板体设于所述竖杆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面,并自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第一横杆的方向延伸。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二定位卡件由呈夹角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例如,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可以互相垂直。其中,第三板体沿第二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二横杆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第二横杆的投影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三板体朝向第一横杆的一面能够抵接在第二横杆沿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两个电芯的表面,防止电芯的端盖组件边缘出现翘曲及剥离。类似地,第四板体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位于竖杆沿第三方向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竖杆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如此,第四板体可以对第二横杆两侧的两个电芯的顶部进行第三方向上的限位,其中,电芯的顶部为电芯靠近端盖组件的一端,防止电芯脱离支架限定的范围,确保支架能够稳固地夹紧固定两个电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卡件还包括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自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朝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卡接槽和导向斜面,所述卡接槽的开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能够沿所述导向斜面伸入所述卡接槽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三板体在第三方向上远离第四板体的端部,即,第一卡接部和第四板体位于第三板体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且沿第三方向上,第一卡接部相较于第四板体更靠近电芯,如此,使得第一卡接部形成卡接槽和导向斜面不会凸出于电芯的侧面,如此,第一卡接部与盖体上的第二卡接部配合连接后,可以减小电池模组的盖体的尺寸大小,进一步减小电池模组的体积,提升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束隔离板延伸的宽度。
沿第三方向上,位于第二横杆两端的两个第一卡接部的间距大于线束隔离板延伸的宽度,使得线束隔离板位于两个第一卡接部之间,盖体上的第二卡接部与相应的第一卡接部配合连接后,盖体可以盖合线束隔离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为L1,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为L2,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L1和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L2满足:2.3mm≤L1-L2≤3.1mm。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横杆、其中一个竖杆、第二横杆和另一个竖杆依次固定连接形成方形的支架,支架用于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固定加紧,且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两个竖杆共同形成容置空间,其中,隔热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度L2小于容置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度L1。若沿第一方向,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L2之差小于2.3mm(即L1-L2<2.3mm),预留给两侧的电芯的膨胀空间过小,电芯充放电过程中在安全膨胀距离内膨胀时,膨胀的电芯容易受到隔热垫的挤压导致电芯的膨胀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降低。若沿第一方向L1-L2>3.1mm,隔热垫与两侧的电芯的间隔过大,电芯充放电过程中出现膨胀现象后,因隔热垫与两侧的电芯的间隔过大,电芯膨胀过程中没有受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导致电芯在安全膨胀距离内的情况下出现电芯表面过度凸出,电解液浸润效果较差,导致电芯内的极片出现析锂现象,降低电芯的使用寿命,且隔热垫与两侧的电芯的间隔过大,两侧的电芯无法与隔热垫进行换热,隔热效果差。沿第一方向,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L2满足2.3mm≤L1-L2≤3.1mm,确保容置空间安装隔热垫后还预留一定空间,可通过调整隔热垫的安装位置,确保隔热垫与相邻的两个电芯均具有一定间隔,避免隔热垫对在安全膨胀距离内膨胀的电芯造成挤压,减小电芯的膨胀压力,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且隔热垫还可以起到束缚电芯充放电过程中的在安全膨胀距离内,电芯表面过度凸出,使得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平整,电解液浸润效果更好,可以减少析锂,进而延长电芯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三高度为H3,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四高度为H4,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三高度H3与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四高度H4满足1.5mm≤H3-H4≤5.0mm;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二宽度为W2,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三宽度为W3,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二宽度W2与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三宽度W3满足1.5mm≤W2-W3≤5.0mm。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容置空间与隔热垫之间均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不需要高操作精度便可将隔热垫置于容置空间中,且隔热垫是弹性可变形的,在相邻两个电芯相对膨胀时挤压隔热垫会使隔热垫变形,隔热垫沿第二方向的第四高度H4和沿第三方向的第三宽度W3会增大,需要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若没有给隔热垫预留变形空间,会导致其变形难度大,预留给电芯的膨胀空间会缩小,影响电芯的膨胀,进而导致电芯内部气压增大影响电芯的使用寿命。本申请,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均预留变形空间,使得隔热垫受到电芯挤压变形更加容易,且不会影响电芯的膨胀,提高电芯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的第四高度H4之差若小于1.5mm(即H3-H4<1.5mm),隔热垫沿第二方向的变形空间过小,影响隔热垫的变形进而间接影响电芯的膨胀间隙,影响电芯的循环性能;沿第二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的第四高度H4之差若大于5.0mm(即H3-H4>5.0mm),隔热垫沿第二方向的变形空间过大,隔热垫的隔热效果差;沿第二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的第四高度H4满足1.5mm ≤H3-H4≤5.0mm,使得隔热垫更容易变形,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保证电芯的循环性能。
类似地,沿第三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的第三宽度W3之差若小于1.5mm(即W2-W3<1.5mm),隔热垫沿第三方向的变形空间过小,影响隔热垫的变形进而间接影响电芯的膨胀间隙,影响电芯的循环性能;沿第三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的第三宽度W3之差若大于5.0mm(即W2-W3>5.0mm),隔热垫沿第三方向的变形空间过大,隔热垫的隔热效果差;沿第三方向,容置空间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的第三宽度W3满足:1.5mm≤W2-W3≤5.0mm,使得隔热垫更容易变形,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保证电芯的循环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件,所述多个第二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部,所述凹部自所述第二横杆靠近所述电芯的一表面朝背离所述电芯的方向凹陷,相邻两个所述凹部之间形成有一所述第二加强件。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二横杆上设置多个第二加强件,加强第二横杆的结构强度,有效限制第二横杆两侧的两个电芯过度鼓包而造成第二横杆被顶起,确保第二横杆能够稳固地限制在端盖组件的边缘,避免端盖组件与电芯的壳体之间的焊接处出现撕裂现象,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端盖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表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横杆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支架设置在相邻两个电芯之间,第二横杆凸出端盖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二横杆可以抵接在端盖组件的侧边,防止端盖组件边缘发生翘曲或剥离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横杆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横杆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表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5,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满足:0.3mm≤H5≤0.6mm。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沿第二方向,若第二横杆的第二表面与端盖组件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取值小于0.3mm,第二横杆容易被发生翘曲或剥离的端盖组件边缘顶起,导致支架对电芯固定效果减弱;若第二横杆的第二表面与端盖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取值大于0.6mm,第二横杆凸出的距离过大,妨碍电池模组中其他部件的安装,如线束隔离板需安装在端盖背离第一横杆的一面,若第二横杆凸出的距离过大,将会导致线束隔离板翘起。沿第二方向,第二横杆的第二表面与端盖组件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满足:0.3mm≤H5≤0.6mm,确保第二横杆能够稳固地限制在端盖组件的边缘处,防止端盖组件边缘发生翘曲时导致第二横杆被顶起,且避免第二横杆凸出距离过大影响电池模组中其他部件的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壳体和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端盖组件盖合于所述壳体,安装于同一所述支架的两个所述电芯中,所述端盖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内。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端盖组件与壳体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横杆内,使得第二横杆的部分结构能够遮挡端盖组件与壳体的连接处,确保第二横杆能够凸出端盖组件与壳体的连接处,避免位于第二横杆两侧的两个电芯之间的过度鼓包挤压第二横杆、第二横杆挤压壳体朝向支架的侧面而导致端盖组件与壳体之间的焊接处出现撕裂现象,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池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在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支架,通过支架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夹紧固定,减缓或避免因电池模组振动而导致电芯在电池模组内部晃动的现象,保证电芯能够完好固定在电池模组内而不会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保证电芯的使用寿命。另外,侧板与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每一个竖杆靠近电芯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使得竖杆与电芯存在间隔;且框体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换言之即框体上两个竖杆的外侧面的间距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使得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相对电芯内缩,框体与电芯存在沿第三方向的间隙,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和竖杆与电芯的间隔连通,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以及竖杆与电芯的间隔内可填充导热胶,通过导热胶将电芯与支架粘接固定,提升支架与电芯之间的粘接强度,提升电芯与支架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电芯在电池模组内出现晃动,避免电芯性能受损。另外,电芯充放电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导热胶进行散热,避免电芯产生的热量导致电芯性能受损。其中,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是指第二R角的半径大于第一R角的半径。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对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提供的用电设备中,在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支架,通过支架对相邻两个电芯进行夹紧固定,减缓或避免因电池模组振动而导致电芯在电池模组内部晃动的现象,保证电芯能够完好固定在电池模组内而不会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保证电芯的使用寿命。另外,侧板与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竖杆形成有与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使得竖杆与电芯存在间隔;且框体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换言之即框体上两个竖杆的外侧面的间距小于电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宽度,使得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相对电芯内缩,框体与电芯存在沿第三方向的间隙,框体与电芯之间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和竖杆与电芯的间隔连通,框体与电芯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隙以及竖杆与电芯的间隔内可填充导热胶,通过导热胶将电芯与支架粘接固定,提升支架与电芯之间的粘接强度,提升电芯与支架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电芯在电池模组内出现晃动,避免电芯性能受损。另外,电芯充放电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导热胶进行散热,避免电芯产生的热量导致电芯性能受损。其中,第二R角大于第一R角,是指第二R角的半径大于第一R角的半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用电设备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中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电池模组中的支架沿IV-IV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电池模组中VI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电池模组中X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的电池模组中X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2所示的电池模组沿XII-XII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述的电池模组中XIII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第三方向C;
第一宽度W1、第一高度H1、第二高度H2、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第三高度H3、第四高度H4、第二宽度W2、第三宽度W3、垂直距离H5;
电池模组100、电芯组10、电芯11、底板111、面板112、侧板113、第二侧面1131、第一R角114、第三R角115、第四R角116、端盖组件13、第一表面131、顶贴片132、端盖133、壳体14、收容空间141、电极组件15、支架30、框体31、竖杆311、第二R角3111、第一侧面3112、第一端部3113、第二端部3114、第一投影312、第一直线段3121、第二直线段3122、弧线段3123、第一横杆313、第二横杆315、第二表面3151、凹部3152、容置空间32、凹槽33、第一定位卡件34、第一板体341、第二板体343、第五R角345、第二定位卡件35、第三板体351、第四板体353、卡接部355、卡接槽3551、导向斜面3553、第一加强件36、第一弧面361、第二加强件37、隔热垫50、端板70、盖体80、线束隔离板90;
储能装置1000;
光伏板2000;
路灯3000a;
家用电器3000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内设有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000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1000的场景示意图,本申请储能装置1000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光伏板2000)、用户负载(路灯3000a)、用户负载(家用电器3000b)等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装置1000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20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3000a和家用电器3000b等用电设备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当该储能装置10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方形电池。
请参阅图2和图3,该储能装置1000包括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100,该电池模组100包括电芯组10和支架30。电芯组10包括沿第一方向A排列设置的多个电芯11,每一电芯11包括设于沿第二方向B一侧的底板111、两个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面板112和两个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的侧板113,两个面板112与两个侧板113均固定连接于底板111上,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和第三方向C互相垂直;侧板113与面板112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114。支架30设于相邻两个电芯11之间,支架30包括框体31,沿第三方向C,框体31延伸的宽度小于电芯11延伸的宽度;框体31包括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杆311,每一竖杆311靠近电芯11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R角114相对的第二R角3111,第二R角3111大于第一R角11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A为电池模组100的长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A方向。第二方向B为电池模组100的高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B方向。第三方向C为电池模组100的宽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C方向,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和第三方向C互相垂直。
请结合图4和图5,本申请的电池模组100、储能装置1000及用电设备中,在相邻两个电芯11之间设置支架30,通过支架30对相邻两个电芯11进行夹紧固定,减缓或避免因电池模组100振动而导致电芯11在电池模组100内部晃动的现象,保证电芯11能够完好固定在电池模组100内而不会发生有损性能的形变,保证电芯11的使用寿命。另外,面板112与侧板113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114,每一个竖杆311靠近电芯11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R角114相对的第二R角3111,第二R角3111大于第一R角114,使得竖杆311与电芯11之间存在间隔;且框体31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宽度小于电芯11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宽度,换言之即框体31上两个竖杆311的外侧面的间距小于电芯11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宽度,使得框体31相对电芯11内缩,框体31与电芯11存在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框体31与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和竖杆311与电芯11的间隔连通,框体31与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以及竖杆311与电芯11的间隔内可填充导热胶,通过导热胶将电芯11与支架30粘接固定,提升支架30与电芯11之间的粘接强度,提升电芯11与支架3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电芯11在电池模组100内出现晃动,避免电芯11性能受损。另外,电芯11充放电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导热胶进行散热,避免电芯11产生的热量导致电芯11性能受损。其中,第二R角3111大于第一R角114,是指第二R角3111的半径大于第一R角114的半径。
请结合图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R角114与第二R角3111的比值为S1,第一R角114与第二R角3111的比值S1满足:1/2≤S1≤2/3。
可以理解,第一R角114为R角,第一R角114的大小取值即为第一R角114的半径取值,第二R角3111的大小取值即为第二R角3111的半径取值。若第一R角114与第二R角3111的比值S1小于1/2,框体31与电芯11的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过小,间隙内填充的导热胶的量过少,电芯11与支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将会降低,电芯11可能会脱离支架30,若电池模组100出现振动,电芯11容易脱离支架30在电池模组100内晃动,导致电芯11的性能受损。若第一R角114与第二R角3111的比值S1大于2/3,电芯11内部空间减少,电芯11内的能量密度相应降低。本申请中,第一R角114与第二R角3111的比值S1满足1/2≤S1≤2/3,一方面,保证框体31与电芯11的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具有足够的空间填充导热胶,提升电芯11与支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电芯11因电池模组100振动而在电池模组100内晃动,减小或避免电池因晃动导致性能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确保电芯11内部具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有效提升电芯11的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5和图6,竖杆311在第二方向B具有第一投影312,第一投影312由第一直线段3121、第二直线段3122和两个弧线段3123围合形成,第一直线段3121大于第二直线段3122,第一直线段3121与第二直线段3122位于第一投影312在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侧,两个弧线段3123位于第一投影312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每一弧线段3123对应形成一个第二R角3111。
其中,本申请提及的沿某一方向的投影,可以是在垂直于某一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如,竖杆311在第二方向B的第一投影312,可以是:竖杆31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B的平面上的第一投影312。
第一直线段3121大于第二直线段3122,即,第一直线段3121所在的平面大于第二直线段3122所在的平面,其中,第一直线段3121所在的平面通过绝缘胶与端板70连接,如此,提高端板70与竖杆311的连接强度。两个弧线段3123可用于与安装于支架30相对两侧的电芯11配合,便于在电芯11与弧线段3123所在的面之间填充导热胶,实现支架30与电芯11胶粘连接,以及对电芯的散热。
请结合图5和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架30形成有容置空间32,每一竖杆311具有背离容置空间32的第一侧面3112,每一侧板113具有第二侧面1131,在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同一侧上,第一侧面3112与第二侧面1131具有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间隙,间隙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一宽度为W1,间隙的第一宽度W1满足:0.5mm≤W1≤1.0mm。
需要说明的是,竖杆311的第一侧面3112即为竖杆311背离容置空间32的外侧面,其中,电芯11的第二侧面113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个侧面。电芯11具有沿第三方向C的两侧,其中,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侧均具有间隙。其中,两侧的间隙的第一宽度W1均满足:0.5mm≤W1≤1.0mm,两侧的间隙的第一宽度W1的具体取值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在同一侧上,竖杆311上的第二R角3111与第一侧面3112处的第一R角114配合,在互相配合的竖杆311和侧板113上,第一侧面3112与第二侧面1131沿第三方向C上具有间隙,框体31与电芯11的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为:电芯11两侧的间隙之和。沿第三方向C上,支架30的两个竖杆311相对电芯11内缩,并形成有间隙,可在间隙内填充导热胶,将支架30与电池模组100的端板70固定连接,提升支架30与电池模组100的端板7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电池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另外,若间隙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一宽度W1小于0.5mm,间隙形成的空间过小,间隙内填充的导热胶体积过小,竖杆311与端板70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端板70容易脱落;若间隙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一宽度W1大于1.0mm,沿第三方向C上,框体31相对于电芯11过于内缩,支架30无法夹紧固定电芯11。间隙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一宽度W1取值满足0.5mm≤W1≤1.0mm,在保证支架30能够夹紧固定电芯11的前提下,保证间隙内填充足够的导热胶,提升竖杆311与端板7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电池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3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框体31还包括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313和第二横杆315,两个竖杆311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第一横杆313、其中一个竖杆311、第二横杆315和另一个竖杆311依次固定连接,第一横杆313、第二横杆315和两个竖杆31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32,电池模组100还包括隔热垫50,隔热垫50设于容置空间32。
第一横杆313、其中一个竖杆311、第二横杆315和另一个竖杆311依次固定连接形成方形的框体31,支架30用于对相邻两个电芯11进行固定加紧,且第一横杆313、第二横杆315和两个竖杆31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32。支架30可以提供放置隔热垫50的容置空间32,以通过隔热垫50对相邻两个电芯11进行隔热,防止高温工作的电芯11因热失控扩散而降低电池模组100的安全性能,提升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电芯11在充放电过程中回出现膨胀及膨胀后回缩的现象,设置有容置空间32的支架30可以为相邻的两个电芯11提供膨胀空间,减小电芯11间的膨胀压力,减少防爆阀的误触发,提升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和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请结合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架30还包括凹槽33,凹槽33靠近设于竖杆311与第二横杆315的连接处,凹槽33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形状为弧形。
其中,凹槽33设于竖杆311与第二横杆315的连接处,凹槽33更靠近竖杆311。
支架30为注塑件,凹槽33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形状为弧形,且凹槽33靠近竖杆311和第二横杆315的连接处,使得第二横杆315与竖杆311的连接处脱模冷却后,不会出现局部位置缩水,避免因缩水导致支架30扭曲变形,提升支架30的结构强度。
支架30包括第一定位卡件34和第二定位卡件35,第一定位卡件34设于第一横杆313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端,第一定位卡件34支撑电芯11;第二定位卡件35设于第二横杆315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端,电芯11包括端盖组件13,第二定位卡件35抵接于端盖组件13。
第一定位卡件34设于第一横杆313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端,即,第一定位卡件34设于第一横杆313分别与两个竖杆311连接的连接处,且第一定位卡件34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定位卡件35设于第二横杆315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端,即,第二定位卡件35设于第二横杆315分别与两个竖杆311的连接处,综上,框体31的其中两个拐角设有第一定位卡件34,另两个拐角设有第二定位卡件35,第一定位卡件34和第二定位卡件35可以对电芯11的四个拐角进行保护,防止端盖组件13位于电芯11四个拐角处出现翘曲及剥离,确保电芯1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
请结合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端板70,多个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两端均安装有端板70,端板70设于第一定位卡件34和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沿第二方向B上,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为H1,端板70延伸的第二高度为H2,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H1大于端板70延伸的第二高度H2。
请结合图9,沿第二方向B,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H1大于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电池模组100组装完电芯11和支架30后,预留端板的装配间隙,方便端板70与支架30的竖杆311粘接。另外,端板安装于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的两端,当在框体31与电芯11的沿第三方向C的间隙以及竖杆311与电芯11的间隔共同形成的空间内填充导热胶时,可以实现支架30、电芯11与端板70两两之间的连接。
沿第二方向B上,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端板70延伸的第二高度H2满足:1.5mm≤H1-H2≤3.0mm。
沿第二方向B上,H1-H2表示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端板70延伸的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值,且H1-H2满足:1.5mm≤H1-H2≤3.0mm。若H1-H2小于1.5mm,端板70安装难度增大;若H1-H2大于3.0mm,端板70与第一定位卡件34或端板70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端板70容易脱离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的限定。本申请中,第一定位卡件34与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的第一高度H1和端板70延伸的第二高度H2满足:1.5mm≤H1-H2≤3.0mm,便于端板70的安装,同时确保端板70被限位于第一定位卡件34和第二定位卡件35之间,确保端板70与竖杆311的外侧面贴合,保证端板70与竖杆311的连接强度。
请结合图5和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卡件34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341和第二板体343,沿第二方向B第一板体341的投影位于第一横杆313的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341设于竖杆311沿第二方向B上背离第二横杆315的第一端部3113,且设于第一横杆313沿第二方向B上背离容置空间32的一侧,第一板体341自第一端部3113沿第三方向C朝向容置空间32延伸,第一板体341支撑电芯11;沿第三方向C第二板体343的投影位于竖杆311的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第二板体343设于竖杆311在第三方向C上背离容置空间32的一侧,并自第一板体341与第二板体343的连接处朝向第二横杆315延伸。
第一定位卡件34由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341和第二板体343,例如,第一板体341和第二板体343可以互相垂直。其中,第一板体341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位于第一横杆313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第一横杆313的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一板体341能够支撑位于第一横杆313沿第一方向A相对两侧的两个电芯11。类似地,第二板体343沿第三方向C的投影位于竖杆311沿第三方向C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竖杆311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二板体343可以对第一横杆313两侧的两个电芯11的底部实现第三方向C上的限位,其中,电芯11的底部为电芯11背离端盖组件13的一端,防止电芯11脱离支架30限定的范围,确保支架30能够稳固地夹紧固定两个电芯11。
请结合图4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面板112与底板111之间形成有第三R角115。支架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强件36,第一加强件36设于第一板体341与第一横杆313的连接处,每个第一加强件36具有与第三R角115配合的第一弧面361,第一弧面361为第一加强件36朝向电芯11的曲面。
可以理解,在第一板体341和第一横杆313连接的连接处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加强件36,增加第一板体341和第一横杆313连接的拐角处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板体341出现下凹现象,导致多个电芯11之间凹凸不平,影响多个电芯11组成时域巴片之间的电连接,易出现因高度不一导致的巴片与极柱之间的漏焊、虚焊等情况。另外,每个第一加强件36均设有朝向电芯11的第一弧面361,第一弧面361与第三R角115适配,第三R角115与第一弧面361抵接,第一弧面361的设置为电芯11装配预留装配空间,避免第一加强件36妨碍电芯11与第一定位卡件34的装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件36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加强件36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于第一板体341与第一横杆313的连接处。
设置第一加强件36处的支架30的壁厚会增大,注塑过程中因壁厚的冷却不均匀容易出现较厚区域的缩水情况,导致支架30结构变形,影响整个支架30结构的稳定性,将多个第一加强件36间隔设置,避免第一板体341背面出现内凹缩水口导致第一板体341下凹现象,导致多个电芯11之间凹凸不平,影响多个电芯11组成时与巴片之间的电连接,易出现因高度不一致导致的巴片与极柱之间的漏焊、虚焊等情况。
请结合图4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侧板113与底板111之间形成有第四R角116,第一定位卡件34具有与第四R角116相对的第五R角345,第五R角345设于第一板体341与第二板体343的连接处,第五R角345小于第四R角116。
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相对,第五R角345小于该第四R角116,使得该第四R角116的两个侧面能够贴合支架30,提升电芯11与支架30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的比值为S2,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的比值S2满足:1/2≤S2≤2/3。
可以理解,第四R角116和第五R角345均为R角,第四R角116的大小取值即为第四R角116的半径取值,第五R角345的大小取值即为第五R角345的半径取值。若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的比值S2小于1/2,第四R角116与第五R角345配合时,第四R角116与第五R角345的间隙过大,而第一板体341需要支撑电芯11,间隙过大容易导致第一板体341发生形变,导致相邻两个电芯11在第二方向B上凹凸不平,影响电芯11组成时与巴片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若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的比值S2大于2/3,电芯11底部抵接于第一板体341上时,第四R角116处的两个侧面中,将有一个侧面无法贴合第二板体343,电芯11与支架30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差。本申请中,第五R角345与第四R角116的比值S2满足:1/2≤S2≤2/3,避免第四R角116与第五R角345的间隙过大,保证第一板体341与第二板体343连接的连接处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保证第四R角116的处的两个侧面能够贴合支架30,提升电芯11与支架3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的,在电芯11中,第一R角114、第三R角115和第四R角116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R角114与第三R角115的大于相同,第四R角的大小不同于第一R角114和第三R角115,或者,第一R角114、第三R角115和第四R角116的大小均不相同。
请结合图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卡件35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板体351和第四板体353,沿第二方向B第三板体351的投影位于第二横杆315的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第三板体351设于竖杆311在第二方向B上背离第一横杆313的第二端部3114,并自第二端部3114沿第三方向C朝向容置空间32延伸,第三板体351朝向第一横杆313的一面抵接于端盖组件13;沿第三方向C第四板体353的投影位于竖杆311的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相对两侧,第四板体353设于竖杆311在第三方向C上背离容置空间32的一面,并自第三板体351与第四板体353的连接处朝向第一横杆313的方向延伸。
第二定位卡件35由呈夹角设置的第三板体351和第四板体353,例如,第三板体351和第四板体353可以互相垂直。其中,第三板体351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位于第二横杆315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第二横杆315的投影沿第一方向A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三板体351朝向第一横杆313的一面能够抵接在第二横杆315沿第一方向A相对两侧的两个电芯11的表面,防止电芯11的端盖组件13边缘出现翘曲及剥离。类似地,第四板体353沿第三方向C的投影位于竖杆311沿第三方向C的投影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竖杆311沿第一方向A的相对两侧),如此,第四板体353可以对第二横杆315两侧的两个电芯11的顶部进行第三方向C上的限位,其中,电芯11的顶部为电芯11靠近端盖组件13的一端,防止电芯11脱离支架30限定的范围,确保支架30能够稳固地夹紧固定两个电芯11。
请结合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卡件35还包括第一卡接部355,第一卡接部355自第三板体351在第三方向C上远离第四板体353的端部朝背离第一横杆313的方向延伸,第一卡接部355具有卡接槽3551和导向斜面3553,卡接槽3551的开口在第三方向C上背离容置空间32,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盖体80,盖体80设有第二卡接部81,第二卡接部81,能够沿导向斜面3553伸入卡接槽3551与第一卡接部355配合连接。
第一卡接部355设于第三板体351在第三方向C上远离第四板体353的端部,即,第一卡接部355和第四板体353位于第三板体351沿第三方向C的相对两端,且沿第三方向C上,第一卡接部355相较于第四板体353更靠近电芯11,如此,使得第一卡接部355形成卡接槽3551和导向斜面3553不会凸出于电芯11的侧面,如此,第一卡接部355与第二卡接部81配合连接后,可以减小电池模组100的盖体80的尺寸大小,进一步减小电池模组100的体积,提升电池模组100的能量密度。
示例的,第二卡接部81可以是适配第一卡接部355的通孔,卡接槽3551和导向斜面3553共同形成卡钩,卡钩卡接于通孔内并扣合于通孔的侧壁,以实现第一卡接部355与第二卡接部81的配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线束隔离板90,沿第三方向C上,两个第一卡接部355的间距大于线束隔离板90延伸的宽度。
沿第三方向C上,位于第二横杆315两端的两个第一卡接部355的间距大于线束隔离板90延伸的宽度,使得线束隔离板90位于两个第一卡接部355之间,盖体80上的第二卡接部81与相应的第一卡接部355配合连接后,盖体80可以盖合线束隔离板9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A,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一长度为L1,隔热垫50延伸的第二长度为L2,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隔热垫50延伸的第二长度L2满足:2.3mm≤L1-L2≤3.1mm。
第一横杆313、其中一个竖杆311、第二横杆315和另一个竖杆311依次固定连接形成方形的支架30,支架30用于对相邻两个电芯11进行固定加紧,且第一横杆313、第二横杆315和两个竖杆31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32,其中,隔热垫50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长度L2小于容置空间32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长度L1。若沿第一方向A,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隔热垫50延伸的第二长度L2之差小于2.3mm(即L1-L2<2.3mm),预留给两侧的电芯11的膨胀空间过小,电芯11充放电过程中在安全膨胀距离内膨胀时,膨胀的电芯11容易受到隔热垫50的挤压导致电芯11的膨胀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降低。若沿第一方向A上, L1-L2>3.1mm,隔热垫50与两侧的电芯11的间隔过大,电芯11充放电过程中出现膨胀现象后,因隔热垫50与两侧的电芯11的间隔过大,电芯11膨胀过程中没有受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导致电芯11在安全膨胀距离内的情况下出现电芯11表面过度凸出,电解液浸润效果较差,导致电芯11内的极片出现析锂现象,降低电芯11的使用寿命,且隔热垫50与两侧的电芯11的间隔过大,两侧的电芯11无法与隔热垫50进行换热,隔热效果差。沿第一方向A,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隔热垫50延伸的第二长度L2满足2.3mm≤L1-L2≤3.1mm,确保容置空间32安装隔热垫50后还预留一定空间,可通过调整隔热垫50的安装位置,确保隔热垫50与相邻的两个电芯11均具有一定间隔,避免隔热垫50对在安全膨胀距离内膨胀的电芯11造成挤压,减小电芯11的膨胀压力,提升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且隔热垫50还可以起到束缚电芯11充放电过程中的在安全膨胀距离内,电芯11表面过度凸出,使得电芯11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平整,电解液浸润效果更好,可以减少析锂,进而延长电芯11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请结合图3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B,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三高度为H3,隔热垫50延伸的第四高度为H4,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50延伸的第四高度H4满足:1.5mm≤H3-H4≤5.0mm;沿第三方向C,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二宽度为W2,隔热垫50延伸的第三宽度为W3,容置空间32延伸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50延伸的第三宽度W3满足1.5mm≤W2-W3≤5.0mm。
在第二方向B和第三方向C上,容置空间32与隔热垫50之间均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不需要高操作精度便可将隔热垫50置于容置空间32中,且隔热垫50是弹性可变形的,在相邻两个电芯11相对膨胀时挤压隔热垫50会使隔热垫50变形,隔热垫50沿第二方向B的第四高度H4和沿第三方向C的第三宽度W3会增大,需要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若没有给隔热垫50预留变形空间,会导致其变形难度大,预留给电芯11的膨胀空间会缩小,影响电芯11的膨胀,进而导致电芯11内部气压增大影响电芯11的使用寿命。本申请,在第二方向B和第三方向C上均预留变形空间,使得隔热垫50受到电芯11挤压变形更加容易,且不会影响电芯11的膨胀,提高电芯1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B,容置空间32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50的第四高度H4之差若小于1.5mm,隔热垫50沿第二方向B的变形空间过小,影响隔热垫50的变形进而间接影响电芯11的膨胀间隙,影响电芯11的循环性能;沿第二方向B,容置空间32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50的第四高度H4之差若大于5.0mm(即H3-H4<1.5mm),隔热垫50沿第二方向B的变形空间过大,隔热垫50的隔热效果差;沿第二方向B,容置空间32的第三高度H3与隔热垫50的第四高度H4之差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5.0mm(即H3-H4>5.0mm),使得隔热垫50更容易变形,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保证电芯11的循环性能。
类似地,沿第三方向C,容置空间32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50的第三宽度W3之差若小于1.5mm(即W2-W3<1.5mm),隔热垫50沿第三方向C的变形空间过小,影响隔热垫50的变形进而间接影响电芯11的膨胀间隙,影响电芯11的循环性能;沿第三方向C,容置空间32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50的第三宽度W3之差若大于5.0mm,隔热垫50沿第三方向C的变形空间过大,隔热垫50的隔热效果差;沿第三方向C,容置空间32的第二宽度W2与隔热垫50的第三宽度W3满足1.5mm≤W2-W3≤5.0mm,使得隔热垫50更容易变形,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保证电芯11的循环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架30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件37,多个第二加强件37设于第二横杆315,第二横杆315上形成有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多个凹部3152,凹部3152自第二横杆315靠近电芯11的一表面朝背离电芯11的方向凹陷,相邻两个凹部315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加强件37。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横杆315在第一方向A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电芯11,第二横杆315在第一方向A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多个凹部3152,假设第二横杆315在第一方向A的相对两侧分别是左侧和右侧,第二横杆315的靠近左侧电芯11的一表面为左侧面,则左侧的多个凹部3152朝背离该左侧电芯11的方向凹陷。第二横杆315的靠近右侧电芯11的一表面为有侧面,则右侧的多个凹部3152朝背离该右侧电芯11的方向凹陷。
第二横杆315上设置多个第二加强件37,加强第二横杆315的结构强度,有效限制第二横杆315两侧的两个电芯11过度鼓包而造成第二横杆315被顶起,确保第二横杆315能够稳固地限制在端盖组件13的边缘,避免端盖组件13与电芯11的壳体之间的焊接处出现撕裂现象,提升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
请结合图12和图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芯11包括端盖组件13,端盖组件13包括第一表面131,第一表面131为端盖组件13背离第一横杆313的表面,沿第二方向B,第二横杆315凸出于第一表面131设置。
电芯11包括壳体14和电极组件15,壳体14形成有收容空间141,电极组件15收容于收容空间141内。端盖组件13包括顶贴片132和端盖133,端盖133盖合于壳体14并密封壳体14的收容空间141,顶贴片132设于端盖133的背离电极组件15的一面,第一表面131位顶贴片132外露于端盖133的表面。其中,第二横杆315凸出于顶贴片132,以避免顶贴片132翘曲或剥离引起端盖133的金属表面裸露存在电连接短路的风险。
端盖组件13与壳体14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横杆315内。具体可以是顶贴片132与壳体14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横杆315内。
端盖组件13与壳体14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横杆315内,使得第二横杆315的部分结构能够遮挡端盖组件13与壳体14的连接处,确保第二横杆315能够凸出端盖组件13与壳体14的连接处,以避免位于第二横杆315两侧的两个电芯11之间的过度鼓包挤压第二横杆315、第二横杆315挤压壳体14朝向支架30的侧面导致端盖组件13与壳体14之间的焊接处出现撕裂现象,提升电池模组100的使用安全性。
示例的,第二横杆315的部分结构凸出于第一表面131,第二横杆315凸出于第一表面131的部分可抵接在顶贴片132的侧边。
支架30设置在相邻两个电芯11之间,第二横杆315凸出端盖组件13的第一表面131,第二横杆315可以抵接在端盖组件13的侧边,防止端盖组件13边缘发生翘曲或剥离现象。
请结合图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横杆315包括第二表面3151,第二表面3151为第二横杆315背离第一横杆313的表面,沿第二方向B,第二表面3151与第一表面13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5,第二表面3151与第一表面131之间的垂直距H5满足:0.3mm≤H5≤0.6mm。
沿第二方向B,若第二横杆315的第二表面3151与端盖组件13的第一表面131之间的垂直距离H5取值小于0.3mm,第二横杆315容易被发生翘曲或剥离的端盖组件13边缘顶起,导致支架30对电芯11固定效果减弱;若第二横杆315的第二表面3151与端盖组件13的第一表面131之间的垂直距离H5取值大于0.6mm,第二横杆315凸出的距离过大,妨碍电池模组100中其他部件的安装,如线束隔离板90需安装在端盖组件13背离第一横杆313的一面,若第二横杆315凸出的距离过大,将会导致线束隔离板90翘起。沿第二方向B,第二横杆315的第二表面3151与端盖组件13的第一表面131之间的垂直距离H5满足0.3mm≤H5≤0.6mm,确保第二横杆315能够稳固地限制在端盖组件13的边缘处,防止端盖组件13边缘发生翘曲时导致第二横杆315被顶起,且避免第二横杆315凸出距离过大影响电池模组100中其他部件的安装。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电芯,每一所述电芯包括设于沿第二方向一侧的底板、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和两个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面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互相垂直;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R角;支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之间,所述支架包括框体,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框体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电芯延伸的宽度,所述框体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杆,每一所述竖杆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R角相对的第二R角,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开口朝向同一侧;所述第二R角大于所述第一R角,所述第一R角的大小取值为所述第一R角的半径取值,所述第二R角的大小取值为所述第二R角的半径取值,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比值为S1,所述第一R角与所述第二R角的比值S1满足:1/2≤S1≤2/3;所述框体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定位卡件和第二定位卡件,所述第一定位卡件设于所述第一横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定位卡件支撑所述电芯;所述第二定位卡件设于所述第二横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所述第二定位卡件抵接于所述端盖组件;所述第一定位卡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第四R角,所述第一定位卡件具有与所述第四R角相对的第五R角,所述第五R角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五R角与所述第四R角的开口朝向同一侧,所述第五R角小于所述第四R角,所述第四R角的大小取值为所述第四R角的半径取值,所述第五R角的大小取值为所述第五R角的半径取值,所述第五R角与所述第四R角的比值为S2,所述第五R角与所述第四R角的比值S2满足:1/2≤S2≤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在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由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两个弧线段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直线段大于所述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线段位于所述第一投影在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弧线段位于所述第一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弧线段对应形成一个所述第二R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形成有容置空间,每一所述竖杆具有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第一侧面,每一所述侧板具有第二侧面,在所述电芯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宽度为W1,所述间隙的第一宽度W1满足:0.5mm≤W1≤1.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横杆、其中一个所述竖杆、所述第二横杆和另一个所述竖杆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和两个所述竖杆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垫,所述隔热垫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竖杆与所述第二横杆连接处,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电芯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所述端板,所述端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的第一高度为H1,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为H2,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之间第一高度H1大于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且所述第一定位卡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的第一高度H1,和所述端板延伸的第二高度H2满足:1.5mm≤H1-H2≤3.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横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第二横杆的第一端部,且设于所述第一横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体自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所述第一板体支撑所述电芯;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竖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板体设于所述竖杆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并自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第二横杆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三R角,所述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横杆的连接处,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三R角配合的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为所述第一加强件朝向所述电芯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横杆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板体设于所述竖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第二端部,并自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所述第三板体朝向所述第一横杆的一面抵接于所述端盖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四板体的投影位于所述竖杆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板体设于所述竖杆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面,并自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第一横杆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卡件还包括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自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朝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卡接槽和导向斜面,所述卡接槽的开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背离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沿所述导向斜面伸入所述卡接槽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束隔离板延伸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为L1,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为L2,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一长度L1与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二长度L2满足:2.3mm≤L1-L2≤3.1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三高度为H3,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四高度为H4,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三高度H3与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四高度H4满足:1.5mm≤H3-H4≤5.0mm;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二宽度为W2,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三宽度为W3,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第二宽度W2与所述隔热垫延伸的第三宽度W3满足:1.5mm≤W2-W3≤5.0mm。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件,所述多个第二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部,所述凹部自所述第二横杆靠近所述电芯的一表面朝背离所述电芯的方向凹陷,相邻两个所述凹部之间形成有一所述第二加强件。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端盖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表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横杆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杆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横杆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表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5,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满足:0.3mm≤H5≤0.6mm。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端盖组件、壳体和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端盖组件盖合于所述壳体,安装于同一所述支架的两个所述电芯中,所述端盖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内。
1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2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对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635204.1A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4043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204.1A CN116404315B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204.1A CN116404315B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4315A CN116404315A (zh) 2023-07-07
CN116404315B true CN116404315B (zh) 2023-08-04

Family

ID=8702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5204.1A Active CN116404315B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431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93234A (ja) * 2011-10-26 2013-05-16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組付け装置
CN108550734A (zh) * 2018-05-11 2018-09-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CN214542422U (zh) * 2021-03-19 2021-10-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5084761A (zh) * 2022-07-19 2022-09-20 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93234A (ja) * 2011-10-26 2013-05-16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組付け装置
CN108550734A (zh) * 2018-05-11 2018-09-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CN214542422U (zh) * 2021-03-19 2021-10-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5084761A (zh) * 2022-07-19 2022-09-20 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4315A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1252B1 (ko) 이차전지 팩
CN113937400B (zh) 架体、支架、电池模组以及储能电源
CN116914327B (zh)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845491B (zh) 隔离板组件、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CN1163651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6404315B (zh)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44627B (zh)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0576085U (zh) 电池组件
CN201294232Y (zh)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6544565B (zh)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0571381A (zh) 电池组件
KR20190009702A (ko) 배터리 팩 고정 장치
CN116365189B (zh) 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220544118U (zh)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08063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7427000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21150178U (zh) 电芯安装结构及电池包
CN11652608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CN219759912U (zh) 电池装置
CN220492116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6799394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4227026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8586293U (zh) 一种电芯结构及组合电池
CN116365188B (zh) 转接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20400809U (zh) 储能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