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3866A -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03866A CN116403866A CN202310471439.1A CN202310471439A CN116403866A CN 116403866 A CN116403866 A CN 116403866A CN 202310471439 A CN202310471439 A CN 202310471439A CN 116403866 A CN116403866 A CN 1164038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contact
- heat conduction
- circuit breaker
- extinguishing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7105 transpo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94 dissoci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93 dissociation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04 mono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20 electrodynam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8—Terminals;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40—Combined electrothermal and 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04—Contac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外壳和内部组件;所述断路器外壳包裹在所述内部组件的外侧,所述内部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接线端口、热磁脱扣器、触头结构、灭弧室、电弧通道和后接线端口;所述前接线端口和后接线端口的外部分别接通双向电流;所述灭弧室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灭弧室用于对通过前接线端口或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和电弧通道的双向电流中的电弧进行快速灭弧;本发明采用多个灭弧室提高电弧电压加快电离子运动,从而降低了灭弧室内因高温而产生高压,使电弧得以快速移向灭弧室,达到快速灭弧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的高压真空断路器多为单只真空灭弧室,也有采用双断口横置真空断路器,前者需要大开距,高速度,这样严重影响真空灭弧室的使用寿命;后者需要将驱动机构施加的动量,通过拐臂转动改变方向,拐臂的转动过程中,转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较大,因此能量有一定的损耗,零件寿命有一定的影响。断路器的驱动方式主要采用弹簧机构或气动传动方式。
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多采用单个窄缝灭弧室,密闭式本体结构,在分断时不能高效降低灭弧气体高压,使电弧达到灭弧室时间长。
因此,亟需对现有的直流断路器的灭弧处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外壳1和内部组件;所述断路器外壳1包裹在所述内部组件的外侧,所述内部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接线端口、热磁脱扣器2、触头结构、灭弧室、电弧通道和后接线端口;
所述前接线端口和后接线端口的外部分别接通双向电流;
所述灭弧室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灭弧室用于对通过前接线端口或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和电弧通道的双向电流中的电弧进行快速灭弧。
优选的,所述灭弧室为窄缝灭弧室;所述窄缝灭弧室和连接所述窄缝灭弧室的触头机构均设有多组。
优选的,所述窄缝灭弧室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灭弧3和第二灭弧室4;
所述触头结构为U型双触头5,所述U型双触头5的触头端包括U型动触头6和U型静触头7;所述U型动触头6连接至所述第一灭弧室3,所述U型静触头7连接至所述第二灭弧室4;
所述U型双触头的U型底端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优选的,所述U型双触头5与所述热磁脱扣2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联动轴14、转轴15和触头底座16;
所述联动轴14的其中一端与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联动轴14和转轴15可释放地接合触头底座16;
所述U型双触头5可释放的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所述触头底座16上设有转动端子,所述转动端子的其中一端和连接到所述联动轴14上的另一端共同构成转动组件,当所述U型双触头5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运动并存储转动重力势能,当所述U型双触头5不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处于不运动且不存储转动重力势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内相互平行的设置有多个单向阀片13,多个所述单向阀片13沿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的内壁依次纵向排列,两个相互平行的单向阀片13之间设有活塞结构,所述活塞结构的数量比所述单向阀片13的数量少一个;
所述第一灭弧室3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静触头7抵接,所述第二灭弧室4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动触头6抵接。
优选的,所述U型双触头5触头端的两侧设置产气材料;
所述U型双触头5靠近所述单向阀片13的一端设有防逆向喷射挡板23,所述U型双触头5打开时,所述防逆向喷射挡板23用于阻挡产气材料形成气流推动的电弧向后逆向喷射。
优选的,所述电弧通道包括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所述向前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远离所述热磁脱扣器的一端,所述向后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下方,当断路器进行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同时经向前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灭弧室一端的前接线端口以及向后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热磁脱扣器一侧的后接线端口。
优选的,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均为双向电流接线端口17,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各设有两个;
其中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向前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其中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向后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所述电流经前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后电弧通道从后接线端口输出,或经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前电弧通道从前接线端口输出。
优选的,所述直流断路器为单极断路器,所述电弧通道的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均设置于所述单极断路器的单极内部;
所述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内均设有消游离装置。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外壳1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之间设有多个出线接口,所述加强肋位于多个所述出线接口处;
所述断路器外壳1上设有一层铝合金覆板,所述断路器外壳1焊接在所述铝合金覆板上。
优选的,所述热磁脱扣器2内设有导热元件组和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其中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断路器外壳1的内壁上;
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另一侧设有导热磁轭支架10、导热线圈8、导热铁芯11、导热金属片12和导热支杆,所述导热线圈8套设于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的外侧,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内的一端依次设置导热铁芯11和套在导热金属片12外的导热支杆,所述导热支杆从导热磁轭支架10的另一端伸出并插入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支杆与所述导热铁芯11接触的一端设有大于所述导热支杆本体横截面的导热夹板。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外壳1装有转置按钮18,所述转置按钮18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接线装置远离所述转置按钮18的一端分别和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当所述转置按钮18合闸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连通;
当所述转置按钮18断开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分开,形成断点。
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拨片21和第一接线端19;
所述第一拨片21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接线端19设置在所述第一拨片21的下方,所述第一接线端19的另一端连接至热磁脱扣器2。
优选的,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包括:第二拔片22和第二接线端20;
所述第二拔片22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接线端20设置在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设有线圈。
基于同一种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变压设备,其上设有变压器和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所述变压设备中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使用如前所述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外壳1和内部组件;所述断路器外壳1包裹在所述内部组件的外侧,所述内部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接线端口、热磁脱扣器2、触头结构、灭弧室、电弧通道和后接线端口;所述前接线端口和后接线端口的外部分别接通双向电流;所述灭弧室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灭弧室用于对通过前接线端口或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和电弧通道的双向电流中的电弧进行快速灭弧;采用多个灭弧室提高电弧电压加快电离子运动,从而降低了灭弧室内因高温而产生高压,使电弧得以快速移向灭弧室,达到快速灭弧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顶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侧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向前电弧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向后电弧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包括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变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保护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包括:
断路器外壳1和内部组件;所述断路器外壳1包裹在所述内部组件的外侧,所述内部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接线端口、热磁脱扣器2、触头结构、灭弧室、电弧通道和后接线端口;
所述前接线端口和后接线端口的外部分别接通双向电流;
所述灭弧室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灭弧室用于对通过前接线端口或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和电弧通道的双向电流中的电弧进行快速灭弧。其中,直流断路器采用大开距,平行U型双触头5结构,在断路器的同一极内实现双断点串联,同时配备双灭弧室,极大的提高了分断时的电弧电压,实现了两极分断指标DC1500V 20kA,单极分断指标DC1500V2.5kA,单极分断DC1500V的能力,可以保证断路器单极对地短路时的可靠断开,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灭弧室为窄缝灭弧室;所述窄缝灭弧室和连接所述窄缝灭弧室的触头机构均设有多组。
所述窄缝灭弧室能够利用长度空间及设置消游离装置,将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在断路器内完全消散吸收,实现零飞弧,提高断路器的使用的安全及可靠性。
如图2所示,所述窄缝灭弧室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
所述触头结构为U型双触头5,所述U型双触头5的触头端包括U型动触头6和U型静触头7;所述U型动触头6连接至所述第一灭弧室3,所述U型静触头7头连接至所述第二灭弧室4;
所述U型双触头的U型底端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U型双触头5与所述热磁脱扣2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联动轴14、转轴15和触头底座16;
所述联动轴14的其中一端与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联动轴14和转轴15可释放地接合触头底座16;
所述U型双触头5可释放的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所述触头底座16上设有转动端子,所述转动端子的其中一端和连接到所述联动轴14上的另一端共同构成转动组件,当所述U型双触头5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运动并存储转动重力势能,当所述U型双触头5不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处于不运动且不存储转动重力势能。具体的,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内相互平行的设置有多个单向阀片13,多个所述单向阀片13沿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的内壁依次纵向排列,两个相互平行的单向阀片13之间设有活塞结构,所述活塞结构的数量比所述单向阀片13的数量少一个;
所述第一灭弧室3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静触头7抵接,所述第二灭弧室4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动触头6抵接。
活塞结构,其通过单向阀片13与各连接件的另一端在同一位置处连接,且活塞结构驱动单向阀片13左右移动,带动各连接件同步运动,进而带动各U型双触头5一端同步实现与相应U型双触头5另一端之间的合分运动。
其中,直流断路器单极内设置有前后两条分流的电弧消游离通道,利用长度空间及设置消游离装置,将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在断路器内完全消散吸收,实现零飞弧,提高断路器的使用的安全及可靠性。
当断路器处于合闸位置时,主回路同时与弧回路垂直;
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支座,断路器外壳1横向固定在其上面,活塞结构安装在其下端,单向阀片13上设有绝缘伞裙,并且连接在连接件与活塞结构之间;
断路器外壳1有多个,每个对应一个单向阀片13;
灭弧室串联结构的断路器还包括:联动板,其横向固定在活塞结构的上端;
活塞结构的数量为比单向阀片13的数量少一个,单向阀片13对称连接在联动板上,且联动板在每两个单向阀片13之间部分固定至一个活塞结构的上端,活塞结构的下端还设置有手动分闸装置;
还包括进出线柱,其作为断路器的电路接入端子,包括导电杆和绝缘瓷瓶,导电杆下端连接在导电环上,其上端从断路器外壳1的上端引出,并通过绝缘瓷瓶固定在断路器外壳1上。
具体的,所述U型双触头5触头端的两侧设置产气材料;
所述U型双触头5靠近所述单向阀片13的一端设有防逆向喷射挡板23,所述U型双触头5打开时,所述防逆向喷射挡板23用于阻挡产气材料形成气流推动的电弧向后逆向喷射。
从电弧产生到U型双触头5脱离喷口的这段时间,由于电弧被限制在细长的喷嘴喉部内,电弧热堵塞效应强烈,膨胀室完成吹弧压力的建立。
由于单向阀片13的关闭,压气室内的气体压力随着分闻运动的进行也在快速增加,当其压力值高于释放阀整定值时,释放阀开启释放部分气体以降低压气活塞的压气反力。当U型双触头5脱离喷口喉部后,热膨胀室内的低温高压气体经吹弧通道吹至喷口并与电弧发生强烈的能量交换,随着零前电弧电流的减小,电弧及热边界区直径减小,电弧对喷口的堵塞效应减弱,喷口内冷气的气吹作用加强,当电流过零时熄灭电弧完成开断。
当开断小电流时,由于电弧能量较小,电弧能量不能使热膨胀室建立起灭弧所必需的吹弧压力,这种情况下,压气室内的气体通过两室间开启的单向阀将压气室内的高压气体补充到膨胀室,并在喷口开放时获得吹弧所需的最小压力,当喷口开放时完成小电流的开断。
具体的,所述电弧通道包括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所述向前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远离所述热磁脱扣器的一端,所述向后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下方,当断路器进行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同时经向前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灭弧室一端的前接线端口以及向后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热磁脱扣器一侧的后接线端口。
具体的,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均为双向电流接线端口17,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各设有两个;
其中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向前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其中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向后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所述电流经前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后电弧通道从后接线端口输出,或经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前电弧通道从前接线端口输出。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断路器单极内设置有前后两条分流的电弧消游离通道,利用长度空间及设置消游离装置,将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在断路器内完全消散吸收,实现零飞弧,提高断路器的使用的安全及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直流断路器为单极断路器,所述电弧通道的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均设置于所述单极断路器的单极内部;
所述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内均设有消游离装置。
灭弧室工作时随着分闸运动的进行,由U型双触头5构成的主回路分离,由U型双触头5构成的弧回路尚处于闭合状态,原本流经主回路和弧回路构成的并联回路的各种负载电流由主回路全部转移至弧回路,主回路的断口仅承受很低的转移电压。
继续分闸运动,U型双触头5分离并产生电弧,此前的分闸运动过程同压气式断路器一样,压气活塞压缩气缸内气体,压气室和膨胀室间的单向阀片13开启,压气室和膨胀室内气体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增压,该过程相当于压气式断路器的预压缩过程。此后进人电弧燃烧阶段,当开断大电流时,U型双触头5间产生的电弧加热周围气体,这些气体经吹弧通道进人膨胀室并引起该气室气体压力迅速上升,膨胀室和压气室间的单向阀片13关闭,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开断过程结束。
具体的,所述断路器外壳1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之间设有多个出线接口,所述加强肋位于多个所述出线接口处;
所述断路器外壳1与所述加强肋连接处设有一层铝合金覆板,所述断路器外壳1焊接在所述铝合金覆板上。
具体的,所述热磁脱扣器2内设有导热元件组和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其中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断路器外壳1的内壁上;
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另一侧设有导热磁轭支架10、导热线圈8、导热铁芯11、导热金属片12和导热支杆,所述导热线圈8套设于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的外侧,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内的一端依次设置导热铁芯11和套在导热金属片12外的导热支杆,所述导热支杆从导热磁轭支架10的另一端伸出并插入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支杆与所述导热铁芯11接触的一端设有大于所述导热支杆本体横截面的导热夹板。
其中,导热动铁芯11的一端与导热磁轭支架10相邻,另一端与导热支杆相邻。导热磁轭支架10两端的端部设有用于组装导热线圈8的导热环形突起。该脱扣器包括导电脱扣壳、导电动铁芯、导电支杆、导电金属片和导电线圈,导电线圈套在导电脱扣壳外;导电磁轭支架9内的一端依次设有导电动铁芯和套有导电金属片导电支杆;导电动铁芯和导电支杆内设有导热支杆可穿过的导热卡槽;导电磁轭支架9的另一端设有可供导电支杆穿过的导电卡槽。静铁芯位于导电脱扣壳内,并与导电脱扣壳另一端相邻。导电磁轭支架9两端的端部设有用于组装导电线圈的导电环形突起。导电金属片的一端与导电动铁芯相邻,另一端与固定铁芯或导电磁轭支架9的另一端相邻,静铁芯内设有与导电金属片相配合的环形凹槽或台阶进一步地,U型双触头5连接联动轴14,联动轴14连接转轴15可释放地接合触头底座16,联动轴14绕转轴15左右转动。
如图6所示,所述转置按钮18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接线装置远离所述转置按钮18的一端分别和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当所述转置按钮18合闸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连通;
当所述转置按钮18断开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分开,形成断点。
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拨片21和第一接线端19;
所述第一拨片21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接线端19设置在所述第一拨片21的下方,所述第一接线端19的另一端连接至热磁脱扣器2。
其中,断路器采用平行U型双触头5,通过联动轴14可左右转动地固定在转轴15上,当左右U型动触头6发生不平衡烧损时,平行U型双触头5可通过左右转动自动调节平衡,保证左右触头均能可靠接触,提高断路器的寿命及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包括:第二拔片22和第二接线端20;
所述第二拔片22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接线端20设置在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设有线圈。
当转置按钮18合闸时,所述第一拨片21、第二拨片22通过所述转置按钮18和第一接线端19连接,断路器分闸;
当转置按钮18断开时,第二拨片22复位与第一接线端19分开,第二拨片22形成断点。
所述转轴15包括与灭弧室连通的连接件,转轴15从第三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机构过渡到第二形态,其中,转动组件处于紧张形态且U型双触头5被接合;
所述与灭弧室连通的连接件包括:开槽、成对的横杆,并且转动组件包括桥接线,通过开槽和桥接线,在转动组件和转轴15之间形成互补的接合结构;所述成对的横杆活动铰接转动组件,并且转动组件构造成移动通过成对的横杆;
所述转动组件刚性地附连到相应的联动轴14上;通过偏移的转动端子而附连到相应的联动轴14上;
所述联动轴14为构造成在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和不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之间移动的连接杆;
所述联动轴14为包括连接杆组件的连接杆、摇杆、连接杆枢轴、扭簧、连接杆硬止挡、摇杆转子、两个连接杆、两个连接杆转动端子和连接杆扭簧,连接杆组件构造成在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和不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之间移动;连接杆组件构造成在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和不活动铰接U型双触头5之间移动。
本发明中独创的引弧及灭弧技术,无需加磁钢即可实现两极DC1500V双向电流均可保护,正反向的电流均可满足分断能力及临界电流的需求,无极性设计提高断路器的适用场合及接线便利性。
U型双触头5的两侧设置产气材料使得所述直流断路器触头两侧设置产气材料,触头分断时电弧烧蚀部分产气材料产生强大气流促使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熄弧,进一步在电弧通道内消游离。
直流断路器触头上设置防逆向喷射挡板23,触头打开时,防逆向喷射挡板23可以阻挡电弧向后逆向喷射,防护操作机构及脱扣系统等免受电弧烧损。
在触头软导线的下方,设置一个U型结构,在大电流通过时,U形槽和软导线之间产生电动斥力,使软导线转动将电动力施加到触指上,增加了触头的终压力,提高了对电动斥力的克服能力,使用短时耐受能力指标提高。单簧双压结构,在同体积条件下,增加了触指数量而降低了电动斥力;动触头电动力补偿结构,利用动触头软导线的电动力传递到触指,提高了终压力;这两项发明技术,提高了ACB短时耐受电流能力35%以上。
实施例2:
基于同一种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如图7所示的一种包括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变压设备,其上设有变压器和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所述变压设备中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使用如前所述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发明后依然可对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种种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断路器外壳(1)和内部组件;所述断路器外壳(1)包裹在所述内部组件的外侧,所述内部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接线端口、热磁脱扣器(2)、触头结构、灭弧室、电弧通道和后接线端口;
所述前接线端口和后接线端口的外部分别接通双向电流;
所述灭弧室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灭弧室用于对通过前接线端口或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和电弧通道的双向电流中的电弧进行快速灭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为窄缝灭弧室;所述窄缝灭弧室和连接所述窄缝灭弧室的触头结构均设有多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
所述触头结构为U型双触头(5),所述U型双触头(5)的触头端包括U型动触头(6)和U型静触头(7);所述U型动触头(6)连接至所述第一灭弧室(3),所述U型静触头(7)连接至所述第二灭弧室(4);
所述U型双触头的U型底端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双触头(5)与所述热磁脱扣(2)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联动轴(14)、转轴(15)和触头底座(16);
所述联动轴(14)的其中一端与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联动轴(14)和转轴(15)可释放地接合触头底座(16);
所述U型双触头(5)可释放的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所述触头底座(16)上设有转动端子,所述转动端子的其中一端和连接到所述联动轴(14)上的另一端共同构成转动组件,当所述U型双触头(5)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运动并存储转动重力势能,当所述U型双触头(5)不接合所述触头底座(16)时,所述转动组件处于不运动且不存储转动重力势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内相互平行的设置有多个单向阀片(13),多个所述单向阀片(13)沿所述第一灭弧室(3)和第二灭弧室(4)的内壁依次纵向排列,两个相互平行的单向阀片(13)之间设有活塞结构,所述活塞结构的数量比所述单向阀片(13)的数量少一个;
所述第一灭弧室(3)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静触头(7)抵接,所述第二灭弧室(4)中最上方的单向阀片(13)与U型动触头(6)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双触头(5)触头端的两侧设置产气材料;
所述U型双触头(5)靠近所述单向阀片(13)的一端设有防逆向喷射挡板(23),所述U型双触头(5)打开时,所述防逆向喷射挡板(23)用于阻挡产气材料形成气流推动的电弧向后逆向喷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通道包括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所述向前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远离所述热磁脱扣器的一端,所述向后电弧通道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下方,当断路器进行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同时经向前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灭弧室一端的前接线端口以及向后电弧通道输出至靠近热磁脱扣器一侧的后接线端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均为双向电流接线端口(17),所述前接线端口和所述后接线端口各设有两个;
其中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向前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前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其中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向后电弧通道;另一所述后接线端口连接触头结构;所述电流经前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后电弧通道从后接线端口输出,或经后接线端口、触头结构、灭弧室、前电弧通道从前接线端口输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断路器为单极断路器,所述电弧通道的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均设置于所述单极断路器的单极内部;
所述向前电弧通道和向后电弧通道内均设有消游离装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外壳(1)与所述热磁脱扣器(2)之间设有多个出线接口;
所述断路器外壳(1)上设有一层铝合金覆板,所述断路器外壳(1)焊接在所述铝合金覆板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器(2)内设有导热元件组和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其中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断路器外壳(1)的内壁上;
所述导热元件组的另一侧设有导热磁轭支架(10)、导热线圈(8)、导热铁芯(11)、导热金属片(12)和导热支杆,所述导热线圈(8)套设于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的外侧,所述导热磁轭支架(10)内的一端依次设置导热铁芯(11)和套在导热金属片(12)外的导热支杆,所述导热支杆从导热磁轭支架(10)的另一端伸出并插入导电磁轭支架(9),所述导热支杆与所述导热铁芯(11)接触的一端设有大于所述导热支杆本体横截面的导热夹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外壳(1)上装有转置按钮(18),所述转置按钮(18)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接线装置远离所述转置按钮(18)的一端分别和所述热磁脱扣器(2)连接;
当所述转置按钮(18)合闸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连通;
当所述转置按钮(18)断开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和第二接线装置分开,形成断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拨片(21)和第一接线端(19);
所述第一拨片(21)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接线端(19)设置在所述第一拨片(21)的下方,所述第一接线端(19)的另一端连接至热磁脱扣器(2)。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包括:第二拔片(22)和第二接线端(20);
所述第二拔片(22)设置在所述转置按钮(18)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接线端(20)设置在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所述第二拔片(22)的下方设有线圈。
15.一种包括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的变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上设有变压器和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所述变压设备中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71439.1A CN116403866A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71439.1A CN116403866A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03866A true CN116403866A (zh) | 2023-07-07 |
Family
ID=87019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71439.1A Pending CN116403866A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03866A (zh) |
-
2023
- 2023-04-27 CN CN202310471439.1A patent/CN11640386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04677B2 (en) | High voltage gas circuit breaker | |
US9299507B2 (en) | Gas circuit breaker | |
JPH11339582A (ja) | 遮断器 | |
CN111463061A (zh) | 真空灭弧室及真空断路器 | |
CN115602480A (zh) | 三工位开关及三工位环保气体组合电器环网柜 | |
NO813660L (no) | Elektrisk bryter. | |
WO2022134743A1 (zh) | 一种开关 | |
CN107342178B (zh) | 一种高分断小型断路器 | |
CN108766849A (zh) | 断路器双灭弧室静触头灭弧模块 | |
CN116403866A (zh) | 一种平行双触头直流断路器 | |
US4000387A (en) | Puffer-type gas circuit-interrupter | |
CN207367828U (zh) | 一种高分断小型断路器 | |
US3449536A (en) | Load break circuit interrupter utilizing adsorbed gas evolved from seriesconnected activated carbon | |
US3670126A (en) | Compressed-gas circuit interrupter having a pair of rapid transfer insulating nozzles | |
CN100435253C (zh) | 一种高速双断口磁吹中压大电流直流限流断路器 | |
US2055312A (en) | Switch | |
JPS58209815A (ja) | 改良された接点装置を有する限流しや断器 | |
JPS5932853B2 (ja) | 回路遮断器 | |
CN110970260A (zh) | 一种电容器组投切的双断口固封极柱 | |
CN219180459U (zh) | 一种双断点框架断路器 | |
JPH0754904Y2 (ja) | 分路リアクトル用ガス遮断器 | |
US3160726A (en) | cromer | |
KR100732508B1 (ko) |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압트립장치 | |
JP3432327B2 (ja) | 回路遮断器 | |
JP2653502B2 (ja) | ガス遮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