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5068A -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5068A
CN116365068A CN202310640648.4A CN202310640648A CN116365068A CN 116365068 A CN116365068 A CN 116365068A CN 202310640648 A CN202310640648 A CN 202310640648A CN 116365068 A CN116365068 A CN 116365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switching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06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65068B (zh
Inventor
施敏捷
姚帅
秦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k Ener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k Energy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k Ener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06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50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5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5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65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5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包括: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判断链路连接信息的通讯空闲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本申请的通讯架构极大的便利顶级主控BAU与次级主控BCU之间的信息交互,可根据运行灵活配置和选择。本申请通过多组态并存通讯方式,以一套系统适应灵活多变的实际运行需求和连接要求,灵活进行自由匹配,实现多种协议相互转换和兼容;便于储能电站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管理领域,特别涉及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电池数量很大,系统很复杂,运行环境非常恶劣。在如此非常复杂的系统中,对BMS抗干扰性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旦储能系统中的BMS被干扰了,比如数据跳变、误动作等等,都是由于BMS抗干扰能力不够引起的。同样,系统的复杂性也对BMS数据处理能力、响应速度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储能系统深度充放电的特性,在充放电末期电池组内的电芯容量一致性会对储能系统可用容量产生影响,为了保证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的一致性,要求储能具有很强的电池均衡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托BMS技术来实现。储能BMS起步较晚,标准尚不完善。虽然已有了框架性标准,但控制策略没有统一标准。
记载在申请号为202220432374.0 中的一种高压储能系统用菊花链通讯从控采集系统,其在控制器与从控板上的采集芯片之间以及所有的采集芯片之间均增加了变压器,可以抑制高频共模干扰噪声,降低通讯失真率,提高通讯质量,EMC性能好;采用菊花链通信方式并且支持双向通讯大大增加了通信的安全和稳定性。记载在申请号为202120378789.X中的电池簇无线组网通讯系统及其储能系统无线组网通讯系统,其通过在一簇电池簇建立持续的蓝牙低功耗模块BLE通讯和有条件的WIFI通讯,可以在一簇电池簇内部,去掉所有的通讯线,在非工作状态时,使用极低功耗蓝牙BLE进行广播,将各电芯的数据通过定期广播的方式传输给电池串管理单元BCU,再由其通过CAN总线的方式传输给上级管理单元;当电池处于工作状态时,即电池充电或放电状态时,切换至WIFI工作状态,实时快速地向电池串管理单元BCU传输各电芯的数据。优化了现有储能系统的通讯方案以及数据上传的准确性和系统反应速度。虽然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储能系统的通讯管理,但对于大型储能系统,单一通讯架构难以满足多点数、高速率高可靠性的通讯需求,特别是系统如何根据实地情况搭建通讯链路,成为本申请旨在解决的主要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所述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
判断所述通讯空闲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
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
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优选地,所述切换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通讯空闲率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
若大于等于,则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第一阈值不同。
优选地,所述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节点数;切换所述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
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
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
优选地,当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时,还包括步骤:
判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是否相同;
若相同,则将切换前进行通讯的信道接收端关闭,开启另一信道进接收端行通讯。
优选地,所述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平均速率;切换所述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
判断所述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
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包括:
采集单元,用以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所述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
处理单元,用以根据所述通讯空闲率判断其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优选地,所述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节点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
优选地,所述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平均速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判断所述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包括: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判断链路连接信息的通讯空闲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本申请的通讯架构极大的便利顶级主控BAU与次级主控BCU之间的信息交互,可根据运行灵活配置和选择,如对通讯速率高要求采用菊花链、以太网通讯,保证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节点数量比较多的应用采用CAN总线通讯;要求系统连接简单、简洁,维护方便采用蓝牙无线通讯。本申请通过多组态并存通讯方式,以一套系统适应灵活多变的实际运行需求和连接要求,灵活进行自由匹配,实现多种协议相互转换和兼容。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三;
图4为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四;
图5为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五;
图6为本申请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系统通讯架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电子设备的模块化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的模块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在大型分布式储能系统中,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其配合监控储能电池状态的设备,主要为了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池单元,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
电芯监控单元:CMU(cell monitor unit),用以采集电池模组的电压、温度等实时信息并负责电芯的均衡控制等功能,属于系统三级管理单元;电池管理单元:BMU(batterymodule unit),用以采集单体电池信息,负责管理一簇电池组,对本簇电池的运行信息收集,故障的诊断和报警,电池均衡策略分析SOC计算、绝缘检测、继电器粘连检测,控制相关继电器,与本簇CMU单元进行数据交互等,属于系统二级管理单元,次级主控与顶级主控之间通过以太网并行方式进行通讯;电池簇管理单元:BCU(battery cluster unit),用以负责收集BMU信息,并采集电池簇信息。电池阵列管理单元:BAU(battery array unit),对整个储能电池系统的电池进行集中管理,向下连接各个电池簇管理单元,向上与其他设备信息交互,反馈电池阵列的运行状态信息。在BAU中可实现对电池阵列的充放电管理、BMS系统自检与故障诊断报警、电池组故障诊断报警、电池阵列内各种异常及故障情况的安全保护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BCU链接有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BMU与BCU的链接方式包括菊花链(如BMU1)、以太网(如BMU2、BMU(n-1))、CAN总线(如BMUn)、蓝牙无线(如BMUk、BMU(n-2))。下面通过下述实施例来详细描述各链接方式的控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
S102、判断通讯空闲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
S103、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
S104、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空闲率可通过通讯负载(利用率)来表征,如120/255,即大约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空闲率可通过通讯平均延时来表征,如平均延时100ms;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切换条件可配置成如下步骤判断:
S201、判断通讯空闲率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
S202、若通讯空闲率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则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第一阈值不同。例如,通讯空闲率通过通讯负载(利用率)来表征时,第一阈值可配置成[25%,60%],如蓝牙无线25%,菊花链30%、以太网60%、CAN总线45%;又例如,通讯空闲率通过通讯平均延时来表征时,第一阈值可配置成[80ms,500ms],如蓝牙无线200ms,菊花链100ms、以太网80ms、CAN总线500ms。不同的连接类型的链路对于切换的认定条件不同,具体的,第一阈值在获取链路的连接类型后进行匹配得到。
S203、若通讯空闲率小于第一阈值,则不满足切换条件。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节点数;切换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S301、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
S302、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S303、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在本实施例中,当链路节点数较少时,菊花链不存在总线竞争和阻塞等问题,例如第二阈值配置成10,当CMU节点数小于等于10时,将其链路配置成菊花链进行通讯;菊花链结构下,微控制器端采用的主要是SPI和UART的通信协议;相对来说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定义比CAN总线要简单的多。菊花链结构将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后,是串行连接各AFE板子;在各厂家定义的菊花链通信协议中,微控制器需要先为每一个AFE配置其专属的ID,然后通讯中,微控制器的每帧信息都有其目的AFE的ID信息;正确接收到信息的AFE会给微控制器回应,也通过与CAN相同的以ID信息为标志来区分信息目的地的方式来处理,通过命令-应答的方式来保证主从之间的正确通信。
S304、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当CMU节点数超过10时,菊花链因节点数过多导致链路过长,菊花链通讯故障风险显著提高,且临近的CMU节点通讯占用率较高,远端CMU节点通讯难;故采用CAN总线的方式进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时,还包括步骤:
S305、判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是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可配置一个暂存单元进行存储,其中,暂存单元中分配有两个独立的存储区域Q1、Q2,Q1用以存储切换前的链路类型(记为typeA),Q2用以存储切换后的链路类型(记为typeB);当执行切换时,Q1中的链路类型先清零后将Q2中存储链路类型typeB赋值于Q1中,而后对Q2中存储链路类型清零,以等待切换后重新获取。
S306、若相同,则将切换前进行通讯的信道接收端关闭,开启另一信道进接收端行通讯。在本实施例中,菊花链通信链路上采用了多信道的通信方式,例如在链路上叠加了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在接收端通过分频和滤波,由两个独立信道接收,当切换前后的链路都为菊花链时,则对其切换前后的信道进行改变,避免信道本身的干扰对通讯造成影响,即使在一个信道因干扰无法正常通讯,也能快速通过切换信道实现菊花链的正常通讯。
S307、若不同,则不对信道做处理。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平均速率;切换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S401、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在一实施例中,预警等级根据分布式储能系统实际运行可分为多个等级,例如,分为:一级,无充放电运行且电池正常状态;二级,无充放电运行,电池异常状态;三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且电池正常状态;四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电池异常状态;五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电池簇热失控状态。等级越高,数据通讯速率要求越高,例如,对于预警等级为一级时,链路通讯的最低速率要求为0.5M/s,而对于预警等级为四级或更高时,其链路通讯的最低速率要求为10M/s,需保证紧急情况下链路的畅通。
S402、判断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
S403、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当链路平均速率不足以满足当前预警等级情况下的速率要求,迅速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以针对特定的电池单体的CMU进行点对点通讯,快速获取其采集数据,以便快速进行决策响应。
S404、若满足,则保持当前通讯链路。
本申请的通讯架构极大的便利顶级主控BAU与次级主控BCU之间的信息交互,可根据运行灵活配置和选择,如对通讯速率高要求采用菊花链、以太网通讯,保证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节点数量比较多的应用采用CAN总线通讯;要求系统连接简单、简洁,维护方便采用蓝牙无线通讯。本申请通过多组态并存通讯方式,以一套系统适应灵活多变的实际运行需求和连接要求,灵活进行自由匹配,实现多种协议相互转换和兼容。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23和存储器21,存储器21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处理器23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1中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通信接口22,用以接收与发送数据;总线24,用以在电子设备内部传递数据。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一种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300,包括:
采集单元301,用以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空闲率可通过通讯负载(利用率)来表征,如120/255,即大约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空闲率可通过通讯平均延时来表征,如平均延时100ms。
处理单元302,用以根据通讯空闲率判断其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例如,判断通讯空闲率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若通讯空闲率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则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第一阈值不同。例如,通讯空闲率通过通讯负载(利用率)来表征时,第一阈值可配置成[25%,60%],如蓝牙无线25%,菊花链30%、以太网60%、CAN总线45%;又例如,通讯空闲率通过通讯平均延时来表征时,第一阈值可配置成[80ms,500ms],如蓝牙无线200ms,菊花链100ms、以太网80ms、CAN总线500ms。不同的连接类型的链路对于切换的认定条件不同,具体的,第一阈值在获取链路的连接类型后进行匹配得到。若通讯空闲率小于第一阈值,则不满足切换条件。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节点数;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在本实施例中,当链路节点数较少时,菊花链不存在总线竞争和阻塞等问题,例如第二阈值配置成10,当CMU节点数小于等于10时,将其链路配置成菊花链进行通讯;菊花链结构下,微控制器端采用的主要是SPI和UART的通信协议;相对来说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定义比CAN总线要简单的多。菊花链结构将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后,是串行连接各AFE板子;在各厂家定义的菊花链通信协议中,微控制器需要先为每一个AFE配置其专属的ID,然后通讯中,微控制器的每帧信息都有其目的AFE的ID信息;正确接收到信息的AFE会给微控制器回应,也通过与CAN相同的以ID信息为标志来区分信息目的地的方式来处理,通过命令-应答的方式来保证主从之间的正确通信。当CMU节点数超过10时,菊花链因节点数过多导致链路过长,菊花链通讯故障风险显著提高,且临近的CMU节点通讯占用率较高,远端CMU节点通讯难;故采用CAN总线的方式进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当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时,判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是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可配置一个暂存单元进行存储,其中,暂存单元中分配有两个独立的存储区域Q1、Q2,Q1用以存储切换前的链路类型(记为typeA),Q2用以存储切换后的链路类型(记为typeB);当执行切换时,Q1中的链路类型先清零后将Q2中存储链路类型typeB赋值于Q1中,而后对Q2中存储链路类型清零,以等待切换后重新获取。
若相同,则将切换前进行通讯的信道接收端关闭,开启另一信道进接收端行通讯。在本实施例中,菊花链通信链路上采用了多信道的通信方式,例如在链路上叠加了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在接收端通过分频和滤波,由两个独立信道接收,当切换前后的链路都为菊花链时,则对其切换前后的信道进行改变,避免信道本身的干扰对通讯造成影响,即使在一个信道因干扰无法正常通讯,也能快速通过切换信道实现菊花链的正常通讯。
若不同,则不对信道做处理。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平均速率;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判断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在一实施例中,预警等级根据分布式储能系统实际运行可分为多个等级,例如,分为:一级,无充放电运行且电池正常状态;二级,无充放电运行,电池异常状态;三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且电池正常状态;四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电池异常状态;五级,充电或放电运行过程中,电池簇热失控状态。等级越高,数据通讯速率要求越高,例如,对于预警等级为一级时,链路通讯的最低速率要求为0.5M/s,而对于预警等级为四级或更高时,其链路通讯的最低速率要求为10M/s,需保证紧急情况下链路的畅通。当链路平均速率不足以满足当前预警等级情况下的速率要求,迅速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以针对特定的电池单体的CMU进行点对点通讯,快速获取其采集数据,以便快速进行决策响应。
本申请的通讯架构极大的便利顶级主控BAU与次级主控BCU之间的信息交互,可根据运行灵活配置和选择,如对通讯速率高要求采用菊花链、以太网通讯,保证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节点数量比较多的应用采用CAN总线通讯;要求系统连接简单、简洁,维护方便采用蓝牙无线通讯。本申请通过多组态并存通讯方式,以一套系统适应灵活多变的实际运行需求和连接要求,灵活进行自由匹配,实现多种协议相互转换和兼容。
实施例4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实施例1中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计算机程序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电子设备、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与方法是对应的,因此,装置、电子设备、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具有与对应方法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由于上面已经对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对应装置、电子设备、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是参照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说明书,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所述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
判断所述通讯空闲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
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
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通讯空闲率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
若大于等于,则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第一阈值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节点数;切换所述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
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
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时,还包括步骤:
判断切换前后链路类型是否相同;
若相同,则将切换前进行通讯的信道接收端关闭,开启另一信道进接收端行通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连接信息还包括链路平均速率;切换所述链路连接类型时,包括步骤:
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
判断所述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
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单元,用以采集电池簇管理单元BCU链接的若干电池管理单元BMU的链路连接信息;其中,所述链路连接信息包括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以及通讯空闲率;
处理单元,用以根据所述通讯空闲率判断其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其中,不同连接类型的链路的通讯空闲率对应的切换条件不同;若满足切换条件,则改变当前链路的连接类型;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链路原本的连接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节点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当前链路的链路节点数;判断链路节点数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若链路节点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菊花链进行连接通讯;若链路节点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CAN总线进行连接通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集单元还用以采集链路平均速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以获取链路平均速率与电池管理单元BMU的当前预警等级;判断所述链路平均速率是否满足当前预警等级的速率要求;若不满足,则将当前链路类型切换至以太网进行连接通讯。
CN202310640648.4A 2023-06-01 2023-06-01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Active CN1163650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0648.4A CN116365068B (zh) 2023-06-01 2023-06-01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0648.4A CN116365068B (zh) 2023-06-01 2023-06-01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5068A true CN116365068A (zh) 2023-06-30
CN116365068B CN116365068B (zh) 2023-08-08

Family

ID=86905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0648.4A Active CN116365068B (zh) 2023-06-01 2023-06-01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506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9241A1 (fr) * 2007-03-30 2008-10-09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océdé permettant de commander des canaux de messages d'un système comprenant plusieurs processeurs principaux et plusieurs processeurs secondaires
CN101605368A (zh) * 2009-06-26 2009-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无线业务的异构网络及切换方法
US20100188972A1 (en) * 2009-01-27 2010-07-29 Knapp David J Fault tolerant network utilizing bi-directional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s links between nodes
CN108513330A (zh) * 2018-03-09 2018-09-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网络情境感知的路由协议分布式自适应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9241A1 (fr) * 2007-03-30 2008-10-09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océdé permettant de commander des canaux de messages d'un système comprenant plusieurs processeurs principaux et plusieurs processeurs secondaires
US20100188972A1 (en) * 2009-01-27 2010-07-29 Knapp David J Fault tolerant network utilizing bi-directional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s links between nodes
CN101605368A (zh) * 2009-06-26 2009-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无线业务的异构网络及切换方法
CN108513330A (zh) * 2018-03-09 2018-09-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网络情境感知的路由协议分布式自适应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5068B (zh) 202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3935B2 (en) Wireless battery area network for a smar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US9564762B2 (en) Fault tolerant wireless battery area network for a smar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EP2725686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identifier to multi-bms
US8261129B2 (en) Flexible bus architecture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battery pack
JP2019083681A (ja) マスターコントローラとスレーブコントローラ間の通信方法、そのためのスレーブ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管理システム
WO2015034262A1 (ko) 멀티 bms에 대한 통신 식별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130101457A (ko) 무선 제어 방식의 배터리 에너지 저장장치
CN107918046A (zh) 电流检测装置和电池管理系统
CN107769316B (zh) 一种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及电池
WO2020071682A1 (ko) Bms 간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22512347A (ja) 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及びスレーブバッテリー管理システム
CN116365068B (zh) 大型分布式储能电池多组态并存通讯控制方法、装置
JP2015177234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can通信識別子設定方法
CN108768201A (zh) 一种双向变换器组成的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1613230B1 (ko) 통신라인에 고장 발생 시 통신 프로토콜을 변경하는 유선통신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선통신시스템
CN110896156A (zh) 能量存储模块
WO2021125678A1 (ko) 병렬 배터리 릴레이 진단 장치 및 방법
CN215451504U (zh) 一种兼容无线和有线的分布式信号传输装置
CN208797850U (zh) 一种双向变换器组成的储能系统
WO2015126225A1 (ko) 주파수 변조를 이용하여 식별자를 설정하는 배터리 관리 유닛 및 방법
CN110896157A (zh) 能量存储系统
US11831464B2 (en) Network routing device and method
CN210074081U (zh) 智能蓄电池管理合路系统
US20230259470A1 (en) Bus connection system
WO2024037382A1 (zh) 一种电池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West of Building 28, No. 2, Mount Taishan Road,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after: Suzhou Ji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West of Building 28, No. 2, Mount Taishan Road,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before: SUZHOU JK ENERG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