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5105B - 微波耦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波耦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45105B
CN116345105B CN202310633404.3A CN202310633404A CN116345105B CN 116345105 B CN116345105 B CN 116345105B CN 202310633404 A CN202310633404 A CN 202310633404A CN 116345105 B CN116345105 B CN 116345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upling
hole
pip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34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45105A (zh
Inventor
陈森林
夏运强
李东亚
李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Watts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Watts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Watts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Watts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34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45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45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5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45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5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01P5/18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consisting of two coupled guides, e.g. directional couplers
    • H01P5/181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consisting of two coupled guides, e.g. directional couplers the guides being hollow wavegu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波耦合装置,属于微波技术领域。上述微波耦合装置用于微波设备,在微波传输过程中,通过微波耦合装置,能够将波导管内的信号耦合出一部分。微波耦合装置包括波导管、耦合管、升降板及耦合件,其中,耦合管的端部连接在波导管的侧板上,并与波导管垂直;升降板和耦合件均设置在耦合管中,通过升降板的升降带动耦合件升降,从而能够调节微波耦合装置的输出功率。当需要调节耦合信号时,将升降板移动到预设位置固定即可,此时,在升降板的带动下,耦合件相对于波导管的距离也随之改变;进而能够调节信号的耦合度。

Description

微波耦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波耦合装置。
背景技术
定向耦合器是射频系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射频器件,其本质是将射频信号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功率分配,将主传输线中传输的射频信号耦合出一部分,耦合出的射频信号可以用于功率检测。现有的耦合器其耦合出的信号难以进行调节,适用范围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耦合装置,其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耦合信号进行调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波耦合装置,包括:
波导管,所述波导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耦合孔;
耦合管,所述耦合管的一端与所述波导管的外壁连接,所述耦合管的内腔与所述耦合孔连通;
升降板,所述升降板设置在所述耦合管内,与所述耦合管滑动配合,并能够被固定在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安装通孔,每组安装通孔包括两个安装通孔;
耦合件,所述耦合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与耦合孔之间,包括中间段和两个连接段,所述两个连接段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段的两端;所述两个连接段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个安装通孔中。
进一步,还包括螺纹杆;所述耦合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螺纹杆一端与所述升降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螺纹通孔,并与所述盖板垂直设置;所述螺纹杆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螺纹杆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板沿所述螺纹杆的轴线方向移动。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有中部通孔,并与所述波导管的外壁连接,所述耦合管的内腔通过所述中部通孔与所述耦合孔连通;所述耦合管的底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可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波导管长度方向的夹角能够调节。
进一步,所述耦合管内设置有上波纹管和下波纹管,所述上波纹管一端与盖板的边缘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连接;所述下波纹管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密封连接,另一端与耦合管的下端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波纹管与所述盖板、所述升降板及所述耦合管围合形成上冷却腔,所述下波纹管与所述转动板、所述升降板及所述耦合管围合形成下冷却腔;
所述耦合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孔,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孔。
进一步,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倒锥形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将所述上冷却腔和所述下冷却腔连通;
所述微波耦合装置还包括水量调节组件,所述水量调节组件包括锥形塞、拉杆及中间连杆,所述锥形塞上设置有过水孔,所述锥形塞位于所述锥形孔上方,所述拉杆及所述中间连杆位于所述下冷却腔内;
所述中间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耦合管铰接,所述拉杆的上端与所述锥形塞连接,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中间连杆铰接;
所述中间连杆或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得所述水量调节组件回到初始状态;
所述升降板上移时,所述锥形塞能够与所述锥形孔内壁配合,下移时,所述锥形塞能够与所述锥形孔分离。
进一步,所述水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滑动杆、导向筒和抵接筒;所述滑动杆、导向筒和抵接筒均设置在所述下冷却腔内;
所述导向筒与所述耦合管铰接,所述滑动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筒内;所述滑动杆的上端与所述中间连杆铰接,所述滑动杆及所述拉杆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连杆两端;
所述抵接筒通过压缩弹簧与所述滑动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抵接板,沿所述耦合管的转动方向,所述抵接板的厚度逐渐变化;
所述抵接筒与所述抵接板抵接,随着所述耦合件与所述波导管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增大时,与所述抵接筒抵接的抵接板处的厚度逐渐增大,使得所述滑动杆被向上推动,进而通过所述中间连杆和拉杆带动所述锥形塞向下移动;使得所述锥形塞的外壁与所述锥形孔的内壁之间的水流量减小。
进一步,所述升降板的边缘可转动地设置有导向轮,所述耦合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导向槽中。
进一步,所述耦合管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滚动体;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或活动连接,另一端将所述转动板压在所述固定板上。
进一步,所述压板为条形板,所述压板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压板能够压紧所述转动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微波耦合装置,当需要调节耦合度时,将升降板移动到预设位置固定即可,此时,在升降板的带动下,耦合件相对于耦合孔的距离也随之改变;进而能够调节信号的耦合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耦合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提供的波导管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提供的耦合件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提供的耦合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3提供的耦合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3提供的图5的局部视图;
图7是实施例3提供的水量调节组件的机构示意图;
图8是抵接板在图5中的俯视图。
图标:1-耦合装置;11-波导管;112-第一侧板;1121-耦合孔;1122-凹槽;1123-压板;1124-转轴;113-固定板;12-耦合管;121-转动板;1211-进水口;1212-出水口;13-盖板;131-让位通孔;132-螺纹通孔;14-升降板;141-安装通孔;142-锥形孔;15-耦合件;151-中间段;152-连接段;16-螺纹杆;17-上波纹管;18-下波纹管;19-连接器;10-水量调节组件;101-锥形塞;1011-过水孔;102-拉杆;103-中间连杆;104-复位弹簧;105-导向筒;106-滑动杆;107-抵接筒;108-压缩弹簧;109-抵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耦合装置1,其用于微波设备,在微波传输过程中,通过微波耦合装置1,能够将波导管11内的信号耦合出一部分。上述微波耦合装置1包括波导管11、耦合管12、升降板14及耦合件15,其中,耦合管12的端部连接在波导管11的外壁上,并与波导管11垂直;升降板14和耦合件15均设置在耦合管12中,通过升降板14的升降带动耦合件15升降,从而能够调节微波耦合装置1的信号耦合度。
本实施例以矩形管状的波导管和矩形管状的耦合管为例,波导管11包括四个侧板,其中两个较宽的为宽边侧板,另外两个较窄的为窄边侧板。为了便于描述,将其中一个宽边侧板称之为第一侧板112,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圆形的耦合孔1121。
耦合管12一端设置有盖板13,另一端罩设在第一侧板112的耦合孔1121上,并与第一侧板112连接。升降板14为矩形板,其与第一侧板112平行设置;升降板14的边缘与耦合管12的内部滑动配合;当升降板14滑动时,升降板14与耦合孔1121的距离随之改变。
请参考图1和图3,耦合件15设置在升降板14与耦合孔1121之间,并与升降板14固定连接。具体地,耦合件15为U型,其包括一体成型的中间段151和两个连接段152,其中,两个连接段152分别垂直连接于中间段151的两端。为了安装耦合件15,升降板14上设置有一组安装通孔,每组包括两个安装通孔141,耦合件15的两个连接端插接在两个安装通孔141中;连接段152的端部还设置有带有螺纹的连接器19,用于与外部线缆连接。如耦合件15的两端移动不同步,其会影响信号的耦合度;而采用了升降板14后,升降板14可以带动耦合件15上下移动,进而保证耦合件15的两个连接段152的端部同步升降。
为了便于外部线缆与上述耦合件15上的连接器19连接,在盖板13上还设置有一组让位通孔,每组包括两个让位通孔131,两个让位通孔131位于两个连接器19的上方;线缆可以穿过让位孔与连接器19连接。并且,当升降板14朝靠近盖板13的方向移动时,让位孔还可以给连接器19让出移动空间。
为了便于驱动升降板14滑动,并使升降板14能够被固定在预设位置,微波耦合装置1还设置了螺纹杆16,对应地,盖板13的中部设置有螺纹通孔132,螺纹杆16一端与升降板14连接,另一端穿过盖板13上的螺纹通孔132,并通过螺纹通孔132与盖板13螺纹连接。而为了能够使得螺纹杆16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螺纹杆16的内端与升降板14可转动连接;具体地,可以在螺纹杆16的内端设置一个轴承,轴承外圈安装在升降板14的轴承孔中,内圈套设在螺纹杆16上。当转动螺纹杆16时,螺纹杆16能够沿其轴向移动并带动升降板14移动。为了便于转动螺纹杆16,在螺纹杆16的外端设置有转动手柄。
另外,为了减小升降板14与耦合管12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升降板14的边缘可转动地设置有导向轮,耦合管1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轮设置在导向槽中。上述设计使得升降板14与耦合管12之间由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微波泄漏,耦合管12内设置有上波纹管17和下波纹管18,上波纹管17一端与盖板13的边缘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升降板14的边缘连接;下波纹管18一端与升降板14的边缘密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12密封连接。上波纹管17和下波纹管18均采用弹性可伸缩结构,因此,上述两个波纹管的设置不影响升降板14的移动。
为了便于调节信号的方向性,耦合管12的端部与第一侧板112采用了可转动连接的方式。具体地,耦合管12的端部设置有圆形的转动板121,对应地,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固定板113,固定板113设置有中部通孔,其与耦合孔1121连通。
转动板121和固定板113之间还设置有圆球状的滚动体,从而降低转动板121与固定板113之间的摩擦力;当转动板121转动到预设位置时,需要将转动板121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多个压板1123,压板1123的一端与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将转动板121压在固定板113上。具体地,压板1123为条形板,其一端与第一侧板112通过螺钉连接;当需要转动耦合管12时,将螺钉松开,当耦合管12转动到预设位置后,将螺钉拧紧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12上还设置有凹槽1122,固定板113设置在凹槽1122中,并通过螺钉与凹槽1122底部连接。第一侧板112设置凹槽1122,其不仅便于对固定板113进行定位,还能够防止固定板113与第一侧板112配合面之间的微波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波导管也可以是圆形管,而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矩形管状;或者,耦合管也可以是圆形管,此时,升降板可以采用圆形板。
实施例2:
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另外一种耦合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一侧板112上压板1123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多个压板1123,多个压板1123沿转动板121的圆周均匀分布。上述压板1123采用了条形板结构,其一端设置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设置有转轴1124,转轴1124固定连接于第一侧板112上,并与第一侧板112垂直连接。转轴1124远离第一侧板112的一端(对应附图4中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转轴1124上套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限位板抵接,另一端与压板1123抵接。弹簧的弹力使得压板1123的自由端压紧转动板121,使得转动板121能够相对于第一侧板112固定在预设位置。
实施例3:
请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耦合装置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通过冷却水给耦合装置1降温,并增加了水量调节组件10。
对于尺寸较大、功率较大的耦合装置1,其在工作时发热量也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冷却降温。本实施例中,上波纹管17与盖板13、升降板14及耦合管12围合形成上冷却腔,下波纹管18与转动板121、升降板14及耦合管12围合形成下冷却腔;耦合管12的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212,耦合管12的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211。进水口1211与进水管(图中未示出)连接,出水口1212与出水管(图中未示出)连接。
由于不同的状态下,耦合装置1发热量不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耦合装置1还设置了水量调节组件10。当发热量大时,将通水量调大,从而有效降温;当发热量小时,将通水量调小,从而避免持续的大流量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上述耦合装置1的发热量主要与耦合件15相对于波导管11的距离D及耦合件15相对于波导管11长度方向的夹角a有关,具体地,D越小,耦合越强,发热量也越大;耦合件15相对于波导管11长度方向的夹角a越大,方向性越差,其发热量越小。
请参考图6-图7,具体地,升降板14上设置有倒锥形的锥形孔142,锥形孔142将上冷却腔及下冷却腔连通。水量调节组件10包括锥形塞101、拉杆102及中间连杆103,锥形塞101上设置有过水孔1011,锥形塞101倒置,并位于锥形孔142上方,拉杆102及中间连杆103位于下冷却腔内。耦合管12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架,中间连杆103与上述安装架铰接。拉杆102的上端与锥形塞101铰接,下端与中间连接连杆铰接。
中间连杆103上设置有复位弹簧104,复位弹簧104用于使得水量调节组件10回到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下,复位弹簧104变形量为0,锥形塞101与锥形孔142内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复位弹簧104为推力弹簧,其一端与中间连杆103连接,另一端与耦合管12的内壁连接,复位弹簧104的推力使得中间连杆103能够逆时针转动(以图6为参考)。在其它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04也可以为拉力弹簧,其一端与拉杆102连接,另一端与耦合管12的内壁连接。
当升降板14上移时,其带动耦合件15上移,耦合件15与耦合孔1121的距离逐渐增大,耦合装置1的发热量逐渐减小;锥形塞101与锥形孔142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减小,直至锥形塞101与锥形孔142内壁贴合;此时,冷却水主要通过锥形孔142上的过水孔1011流动,水流量最小。当升降板14下移时,耦合件15与耦合孔1121的距离逐渐减小,耦合装置的发热量逐渐增大;在复位弹簧104的弹力作用下,中间连杆103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拉杆102下移,进而使得锥形塞101和升降板14一起下移,当回到初始位置时,复位弹簧104的变形量为0,锥形塞101不再移动;当升降板14继续下移时,耦合装置1的发热量继续增大,锥形塞101与锥形孔14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至锥形塞101完全从锥形孔142中脱出,此时,冷却水直接通过锥形孔142流动,水流量最大。
另外,由于耦合管12转动时,耦合件15相对于波导管11长度的夹角a随之改变,导致耦合装置1的发热量越也随之改变;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冷却降温,本实施例中的水量调节组件10还能够根据上述夹角a的改变而适应性的调节水流量的大小。
具体地,水量调节组件10还包括滑动杆106、导向筒105和抵接筒107;滑动杆106、导向筒105和抵接筒107均设置在下冷却腔内。导向筒105与耦合管12铰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导向筒105,耦合管12的内壁设置一个水平的固定杆,导向筒105铰接在固定杆的端部。滑动杆106可滑动地设置在导向筒105内;滑动杆106的上端与中间连杆103铰接,滑动杆106及拉杆102分别位于中间连杆103两端。抵接筒107套设在滑动杆106的下端,抵接筒107内设置有压缩弹簧108,抵接筒107通过压缩弹簧108与滑动杆106的下端连接。
请参考图6-图8,固定板113上设置有抵接板109,抵接板109大致为1/4环形板,抵接板109的厚度沿其圆周方向逐渐增大,抵接筒107与抵接板109抵接。当耦合件15与波导管11的长度方向的夹角a增大时,此时耦合装置1发热量减小;与抵接筒107抵接的抵接板109处的厚度越大,从而使得滑动杆106被向上推动,进而通过中间连杆103和拉杆102带动锥形塞101向下移动;使得锥形塞101的外壁与锥形孔142的内壁之间的水流量减小,进而避免持续的大流量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由于抵接筒107通过压缩弹簧108与抵接杆连接,因此,当锥形塞101与锥形孔142配合时,如升降板14继续上移,则滑动杆106的下端会将压缩弹簧108压缩,从而使得升降板14具有进一步上移的空间。另外,本实施例中,压缩弹簧108弹性系数大于复位弹簧104的弹性系数,并且,压缩弹簧108一直保持压缩状态。上述设计能够使得抵接筒107始终与抵接板109抵接,并且当耦合管12转动时,其能够直接克服复位弹簧104的弹力,使得锥形塞101适应性地移动,最终提高了水流量调节的灵敏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波导管,所述波导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耦合孔;
耦合管,所述耦合管的一端与所述波导管的外壁连接,所述耦合管的内腔与所述耦合孔连通;
升降板,所述升降板设置在所述耦合管内,与所述耦合管滑动配合,并能够被固定在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安装通孔,每组安装通孔包括两个安装通孔;
耦合件,所述耦合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与耦合孔之间,包括中间段和两个连接段,所述两个连接段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段的两端;所述两个连接段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个安装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螺纹杆;所述耦合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螺纹杆一端与所述升降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螺纹通孔,并与所述盖板垂直设置;所述螺纹杆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螺纹杆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板沿所述螺纹杆的轴线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有中部通孔,并与所述波导管的外壁连接,所述耦合管的内腔通过所述中部通孔与所述耦合孔连通;所述耦合管的底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可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波导管长度方向的夹角能够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耦合管内设置有上波纹管和下波纹管,所述上波纹管一端与盖板的边缘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连接;所述下波纹管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耦合管的下端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波纹管与所述盖板、所述升降板及所述耦合管围合形成上冷却腔,所述下波纹管与所述转动板、所述升降板及所述耦合管围合形成下冷却腔;
所述耦合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孔,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倒锥形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将所述上冷却腔和所述下冷却腔连通;
所述微波耦合装置还包括水量调节组件,所述水量调节组件包括锥形塞、拉杆及中间连杆,所述锥形塞上设置有过水孔,所述锥形塞位于所述锥形孔上方,所述拉杆及所述中间连杆位于所述下冷却腔内;
所述中间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耦合管铰接,所述拉杆的上端与所述锥形塞连接,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中间连杆铰接;
所述中间连杆或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得所述水量调节组件回到初始状态;
所述升降板上移时,所述锥形塞能够与所述锥形孔内壁配合,下移时,所述锥形塞能够与所述锥形孔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滑动杆、导向筒和抵接筒;所述滑动杆、导向筒和抵接筒均设置在所述下冷却腔内;
所述导向筒与所述耦合管铰接,所述滑动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筒内;所述滑动杆的上端与所述中间连杆铰接,所述滑动杆及所述拉杆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连杆两端;
所述抵接筒通过压缩弹簧与所述滑动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抵接板,沿所述耦合管的转动方向,所述抵接板的厚度逐渐变化;
所述抵接筒与所述抵接板抵接,随着所述耦合件与所述波导管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增大时,与所述抵接筒抵接的抵接板处的厚度逐渐增大,使得所述滑动杆被向上推动,进而通过所述中间连杆和拉杆带动所述锥形塞向下移动;使得所述锥形塞的外壁与所述锥形孔的内壁之间的水流量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板的边缘可转动地设置有导向轮,所述耦合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导向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耦合管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滚动体;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或活动连接,另一端将所述转动板压在所述固定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波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板为条形板,所述压板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压板能够压紧所述转动板。
CN202310633404.3A 2023-05-31 2023-05-31 微波耦合装置 Active CN116345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3404.3A CN116345105B (zh) 2023-05-31 2023-05-31 微波耦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3404.3A CN116345105B (zh) 2023-05-31 2023-05-31 微波耦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5105A CN116345105A (zh) 2023-06-27
CN116345105B true CN116345105B (zh) 2023-08-22

Family

ID=86879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3404.3A Active CN116345105B (zh) 2023-05-31 2023-05-31 微波耦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4510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0805A (zh) * 2005-12-06 2006-06-21 电子科技大学 可调式单孔同轴输出定向耦合器
JP2006245978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himada Phys & Chem Ind Co Ltd 方向性結合器
JP2010171874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tsu Ltd 超伝導チューナブルフィルタ装置、非線形歪測定装置、非線形歪測定方法
CN201699112U (zh) * 2010-04-29 2011-01-05 合肥威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功率耦合器
JP2014123831A (ja) * 2012-12-20 2014-07-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ループ方向性結合器
CN104836009A (zh) * 2015-05-22 2015-08-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大功率微波矩形波导定向耦合器
JP2023019528A (ja) * 2021-07-29 2023-02-09 キヤノン電子管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高周波入力結合器
CN219040694U (zh) * 2023-01-06 2023-05-16 南京熊猫达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定向耦合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5978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himada Phys & Chem Ind Co Ltd 方向性結合器
CN1790805A (zh) * 2005-12-06 2006-06-21 电子科技大学 可调式单孔同轴输出定向耦合器
JP2010171874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tsu Ltd 超伝導チューナブルフィルタ装置、非線形歪測定装置、非線形歪測定方法
CN201699112U (zh) * 2010-04-29 2011-01-05 合肥威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功率耦合器
JP2014123831A (ja) * 2012-12-20 2014-07-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ループ方向性結合器
CN104836009A (zh) * 2015-05-22 2015-08-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大功率微波矩形波导定向耦合器
JP2023019528A (ja) * 2021-07-29 2023-02-09 キヤノン電子管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高周波入力結合器
CN219040694U (zh) * 2023-01-06 2023-05-16 南京熊猫达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定向耦合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alysis of a Broad Wall Waveguide Slot Coupler by FDTD Method;REN Wu等;《2002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5105A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45105B (zh) 微波耦合装置
CN102198483B (zh) 铆接设备
CN206878146U (zh) 接触式无间隙的波导旋转关节
US11007695B2 (en) Actuator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9759944U (zh) 微波耦合装置及微波设备
JP2002530612A (ja) 自己調整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用自在継手
CN218242374U (zh) 环保气体开关柜用l型信号传感导电套管
CN114811352B (zh) 物联网计算机机房用监控装置
CN115799777A (zh) 一种双通道同轴天线旋转关节
WO2023279714A1 (zh) 一种快换钻头装置
CN219246590U (zh) 一种可调节压力电源开关组件
CN212277375U (zh) 一种通讯天线调整设备
CN219888561U (zh) 一种扭力保护器
CN213841354U (zh) 用于电极锅炉功率调节的驱动装置
CN220573514U (zh) 一种维护便捷型移液器
CN114607859B (zh) 一种卡压连接头和控制方法
CN110778820A (zh) 一种智能管道结构
CN110979620A (zh) 一种舵角控制装置用直线式电动舵机
CN219570983U (zh) 一种航空设备专用减压阀
CN219419507U (zh) 一种天通卫星终端螺旋天线装置
CN215644962U (zh) 一种毫米波天线成像发射装置
CN217714387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液压泵
CN219013610U (zh) 一种泵连接用护套组件
CN220770149U (zh) 一种活塞式调流调压阀
CN215410028U (zh) 一种金属丝压扁机的传动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