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1839A -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1839A
CN116331839A CN202310602149.6A CN202310602149A CN116331839A CN 116331839 A CN116331839 A CN 116331839A CN 202310602149 A CN202310602149 A CN 202310602149A CN 116331839 A CN116331839 A CN 116331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adsorption
plate
hole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021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31839B (zh
Inventor
程新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021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18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1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1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31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1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7/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nfiguration and additional features of a handling device, e.g. Conveyors
    • B65G2207/08Adjustable and/or adaptable to the article siz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元器件转移技术领域,公开了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本发明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至少两组吸附结构间隔设置在本体上,至少一组吸附结构与本体活动连接;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吸附结构适于吸附元器件。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Description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元器件转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元器件的加工生产通常包括多道工序,一道工序加工完成后,需要利用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将元器件从一个加工设备转移到另一个加工设备,以实现对元器件的加工和包装,提高元器件的生产效率。例如,元器件在生产线上生产完成后,需要通过移动力臂等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将元器件从生产线上转移至生产包装线,实现元器件的流水式的生产,提高元器件生产效率。
相关技术中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通常包括吸附结构,吸附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可对元器件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吸附,进而实现对元器件的吊装转移。但是,由于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元器件的尺寸各不相同,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吸附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元器件偏移。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以解决吸附结构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的吸附稳定性存在差异,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元器件偏移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至少两组吸附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所述吸附结构适于吸附元器件。
至少一组吸附结构与本体活动连接,使得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之间可在靠近状态和远离状态切换。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靠近状态下相互靠近,至少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减小,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小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远离状态下相互远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增大,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大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动力结构和传动结构,动力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上;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
动力结构可为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输出移动的动力,传动结构可将该动力传递给至少一组吸附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两个传动轴和传动带,两个传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本体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带套接在两个所述传动轴的外部,适于在两个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传动带连接。
传动轴和传动带的配合,两个传动轴可将传动带进行支撑,并带动传动带进行移动,传动带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吸附结构移动。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正转时,传动带绕传动轴正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相互靠近;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反转时,传动带绕传动轴反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相互远离。本发明提供的传动结构的结构简单,不会过多增大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占用较少的空间。且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仅需与一个传动轴进行连接,就可在驱动该传动轴转动时,通过传动带来带动另一个传动轴进行转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结构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吸附结构沿所述传动带的传动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结构的两侧。
两组吸附结构可在传动带的带动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组所述吸附结构均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所述传动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传动段和第二传动段,所述第一传动段的传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段的传动方向相反;一组所述吸附结构通过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段连接,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通过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段连接。
传动轴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正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二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相互靠近。传动轴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反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一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相互远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第一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段连接;第二传动板设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板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的侧部,并与对应的一组所述吸附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板与所述第二传动板之间具有夹角。
第一传动板与传动带的第一传动段连接,并将第二传动板与第一传动段之间形成间隔,第二传动板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传动结构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板与所述第二传动板垂直连接。形成L型的弯折结构,更加简单,且传力稳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板和第四传动板;第三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连接;第四传动板设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三传动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板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的侧部,并与对应的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板与所述第四传动板之间具有夹角。
第三传动板与传动带的第二传动段连接,并将第四传动板与第二传动段之间形成间隔,第四传动板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传动结构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段上设有传动孔,所述第三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孔与所述第四传动板连接。
传动孔的设置,可将第二传动板和第四传动板引向传动带的一侧,占用更少的空间,传动孔还可对第三传动板进行限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孔为沿所述第一传动段的传动方向开设的长孔。第三传动板可在传动孔内进行滑动,还可限位第三传动板的滑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动板与所述传动孔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滑动配合,既保证第三传动板的顺畅滑动,又对其滑动进行适当的限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段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传动孔的一端设置,使得整个结构较为紧凑,无需过长的传动带就可实现两个吸附结构的传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滑动结构,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通过所述滑动结构与所述本体滑动连接。滑动结构可对吸附结构的移动进行限位和导向,防止吸附结构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保证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对元器件的吸附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滑道和滑板;滑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滑板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活动端,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活动端沿所述滑道的滑动方向活动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侧部,并连接有所述吸附结构。滑道和滑板可实现面与面的配合,滑动接触面较大,滑动更加稳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道为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滑孔,所述滑板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孔内,并与所述滑孔滑动配合。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转轴,所述滑孔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转动孔,两个所述转轴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相对地两个所述转动孔处,其中一个所述转动孔为第一通孔,所述动力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连接。
传动轴可通过转动孔和转轴悬空设置在滑孔内,不会在转动过程中与滑孔发生摩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孔为贯穿所述本体的通孔,所述传动结构设置在所述滑孔的中间位置;所述滑板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传动结构的两侧,每个所述滑板的所述活动端均连接一组所述吸附结构。贯穿本体的滑孔,可在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一个滑板,使得两组吸附结构均可滑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活动连接在所述本体上,并与所述传动轴配合,适于限位所述传动轴的转动。
限位结构的设置,可在吸附结构的位置调整后,将传动轴进行限位,进而将吸附结构限位,防止其继续移动,保证至少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而可针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进行稳定的吸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轴的端部设有若干第一限位槽,若干所述第一限位槽绕所述传动轴的周向分布;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滑孔连通,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对应设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杆和定位块;限位杆滑动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处;定位块连接在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适于卡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移动限位杆,将定位块卡设在第一限位槽内后,传动轴无法转动,实现限位,当需调整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时,可先移动限位杆将定位块从第一限位槽中移出,动力结构带动传动轴转动以调整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调整完毕后可再次移动限位杆以将定位块卡设在第一限位槽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限位杆的外周,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杆连接,适于向所述限位杆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弹性件向限位杆施加弹性作用力,可使得限位杆保持向第一限位槽移动的趋势,将定位块锁定在第一限位槽内,防止定位块松动脱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上设有槽口朝向所述传动轴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上;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盘,连接在所述限位杆的外周,并靠近所述定位块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盘,所述第二限位盘连接在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并位于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限位盘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面积。
第二限位盘既可防止限位杆通过第二通孔全部进入滑孔内,又可作为施力端,便于操作者通过第二限位盘向外拔出限位杆以将定位块从第一限位槽拔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定位插销,所述定位插销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盘朝向所述本体的端面上,另一端沿所述限位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本体上设有定位插孔,所述定位插销适于插接在所述定位插孔内。
定位插销和定位插孔的配合,可防止第二限位盘旋转,进而导致限位杆移动,避免定位块的位置发生移动,无法限位传动轴的旋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轴的端部套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齿槽为所述第一限位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定位块对传动轴的限位效果较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结构为电机。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生产系统,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生产工序和上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所述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适于将所述元器件在各个所述生产工序中进行转移运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传动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01、第二限位槽;2、吸附结构;3、动力结构;4、传动结构;401、传动轴;4011、转轴;4012、第一限位槽;402、传动带;4021、第一传动段;4022、第二传动段;4023、传动孔;5、第一传动件;501、第一传动板;502、第二传动板;6、第二传动件;601、第三传动板;602、第四传动板;7、滑动结构;701、滑道;702、滑板;8、限位结构;801、限位杆;802、定位块;803、弹性件;804、第一限位盘;805、第二限位盘;806、定位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通常包括吸附结构2,吸附结构2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可对元器件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吸附,进而实现对元器件的吊装转移。但是,由于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元器件的尺寸各不相同,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吸附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元器件偏移。
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1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间隔设置在本体1上,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与本体1活动连接;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吸附结构2适于吸附元器件。
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与本体1活动连接,使得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可在靠近状态和远离状态切换。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靠近状态下相互靠近,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减小,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小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远离状态下相互远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增大,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大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组吸附结构2包括两个吸附单元,每个吸附单元均包括吸盘、连接管和负压发生装置,负压发生装置通过连接管与吸盘相连,可在吸盘处产生负压,以便吸附元器件。或者,多个吸盘和连接管与一个负压发生装置进行连接。连接管可为向本体1外部延伸的弯折管,扩大不同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以增大可调整的空间。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每组吸附结构2包括一个或三个吸附单元,每组吸附结构2中吸附单元的数量可根据待吸附的元器件的复杂程度和具体需求而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动力结构3和传动结构4,动力结构3连接在本体1上;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
动力结构3可为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2输出移动的动力,传动结构4可将该动力传递给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
作为可变换的方式,也可以为,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动力结构3,动力结构3连接在本体1上,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直接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结构4包括两个传动轴401和传动带402,两个传动轴401可转动地连接在本体1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传动轴401与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带402套接在两个传动轴401的外部,适于在两个传动轴401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2与传动带402连接。
传动轴401和传动带402的配合,两个传动轴401可将传动带402进行支撑,并带动传动带402进行移动,传动带402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吸附结构2移动。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正转时,传动带402绕传动轴401正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靠近;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反转时,传动带402绕传动轴401反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远离。本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结构4的结构简单,不会过多增大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占用较少的空间。且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仅需与一个传动轴401进行连接,就可在驱动该传动轴401转动时,通过传动带402来带动另一个传动轴401进行转动。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传动结构4包括螺杆,螺杆与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在动力输出端的驱动下转动;螺杆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每段螺纹处均连接一螺纹套管,每个螺纹套管均连接一组吸附结构2。螺杆正转时,两个螺纹套管相互靠近,螺杆反转时,两个螺纹套管相互远离。或者螺杆上设有螺纹,螺纹上连接有螺纹套管,螺纹套管连接一组吸附结构2,另外的吸附结构2中的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设置在螺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螺杆正转时,吸附结构2在螺纹套管的带动下靠近另外的吸附结构2,螺杆反转时,吸附结构2在螺纹套管的带动下远离另外的吸附结构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吸附结构2具有两组,两组吸附结构2沿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分别设置在传动结构4的两侧。
两组吸附结构2可在传动带402的带动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可两组吸附结构2均与传动带402连接,也可仅一组吸附结构2与传动带402连接。如图2所示,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可为位于传动轴401上方的一部分传动带402的长度方向,即位于传动轴401上方的一部分传动带的移动方向,当传动轴401的转动方向不一致时,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也对应改变。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吸附结构2具有四组,分别设置在传动结构4的两侧,每侧设有两组,两侧的吸附结构2在传动带402的带动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组吸附结构2均与本体1活动连接;传动带40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传动段4021和第二传动段4022,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与第二传动段4022的传动方向相反;一组吸附结构2通过第一传动件5与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另一组吸附结构2通过第二传动件6与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
传动轴401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正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4021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4021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5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2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4022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4022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6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2向第二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靠近。传动轴401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反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4021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4021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5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2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4022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4022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6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2向第一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远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一组吸附结构2与本体1活动连接,并位于传动结构4的一侧,另一组吸附结构2位于传动结构4的另一侧;活动连接的一组吸附结构2通过第三传动件与传动带402连接,在传动带402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另一组吸附结构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传动件5包括第一传动板501和第二传动板502;第一传动板50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第二传动板502设置在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第一传动板50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传动板502的一端朝远离第二传动件6的方向延伸至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一组吸附结构2连接;第一传动板501与第二传动板502之间具有夹角。
第一传动板501与传动带402的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并将第二传动板502与第一传动段4021之间形成间隔,第二传动板502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2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2、传动结构4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传动板501可与第二传动板502可一体注塑成型,或由一块板弯折成型,或者焊接成型,或者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板501与第二传动板502垂直连接。形成L型的弯折结构,更加简单,且传力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传动件6包括第三传动板601和第四传动板602;第三传动板601的一端与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第四传动板602设置在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第三传动板60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传动板602的一端朝远离第一传动件5的方向延伸至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另一组吸附结构2连接;第三传动板601与第四传动板602之间具有夹角。
第三传动板601与传动带402的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并将第四传动板602与第二传动段4022之间形成间隔,第四传动板602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2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2、传动结构4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具体地,第三传动板601可与第四传动板602可一体注塑成型,或由一块板弯折成型,或者焊接成型,或者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传动板601与第四传动板602垂直连接。形成L型的弯折结构,更加简单,且传力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传动段4021上设有传动孔4023,第三传动板601的一端与第二传动段402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穿过传动孔4023与第四传动板602连接。
传动孔4023的设置,可将第二传动板502和第四传动板602引向传动带402的一侧,占用更少的空间,传动孔4023还可对第三传动板601进行限位。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第一传动板501和第三传动板601分别连接在传动带402的上下两侧,无需在第一传动段4021上开孔,传动带402可设置的较短,横向上占用较少的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孔4023为沿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开设的长孔。第三传动板601可在传动孔4023内进行滑动,还可限位第三传动板601的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传动板601与传动孔402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滑动配合,既保证第三传动板601的顺畅滑动,又对其滑动进行适当的限位。
本实施例中,横向为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纵向为与传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不包括环绕传动轴401部分的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与第一传动段4021的连接位置靠近传动孔4023的一端设置,使得整个结构较为紧凑,无需过长的传动带402就可实现两个吸附结构2的传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滑动结构7,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通过滑动结构7与本体1滑动连接。滑动结构7可对吸附结构2的移动进行限位和导向,防止吸附结构2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保证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对元器件的吸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滑动结构7包括滑道701和滑板702;滑道701设置在本体1上;滑板702与滑道701滑动连接,滑板702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活动端,连接端通过传动结构4与动力输出端连接;活动端沿滑道701的滑动方向活动凸出于本体1的侧部,并连接有吸附结构2。滑道701和滑板702可实现面与面的配合,滑动接触面较大,滑动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滑动效果,也可在滑板702和滑道701的配合面上设置相互配合的滑动条和滑动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传动轴40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转轴4011,滑孔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转动孔,两个转轴4011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相对地两个转动孔处,其中一个转动孔为第一通孔,动力结构3连接在本体1的外部,动力输出端穿过第一通孔与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
传动轴401可通过转动孔和转轴4011悬空设置在滑孔内,不会在转动过程中与滑孔发生摩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滑孔为贯穿本体1的通孔,传动结构4设置在滑孔的中间位置;滑板702具有两个,两个滑板702分别连接在传动结构4的两侧,每个滑板702的活动端均连接一组吸附结构2。贯穿本体1的滑孔,可在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一个滑板702,使得两组吸附结构2均可滑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8,活动连接在本体1上,并与传动轴401配合,适于限位传动轴401的转动。
限位结构8的设置,可在吸附结构2的位置调整后,将传动轴401进行限位,进而将吸附结构2限位,防止其继续移动,保证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进而可针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进行稳定的吸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传动轴401的端部设有若干第一限位槽4012,若干第一限位槽4012绕传动轴401的周向分布;本体1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滑孔连通,并与第一限位槽4012对应设置;限位结构8包括限位杆801和定位块802;限位杆801滑动穿设在第二通孔处;定位块802连接在限位杆801的一端,适于卡设在第一限位槽4012内。
移动限位杆801,将定位块802卡设在第一限位槽4012内后,传动轴401无法转动,实现限位,当需调整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时,可先移动限位杆801将定位块802从第一限位槽4012中移出,动力结构3带动传动轴401转动以调整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调整完毕后可再次移动限位杆801以将定位块802卡设在第一限位槽4012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结构8还包括弹性件803,套设在限位杆801的外周,一端与本体1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杆801连接,适于向限位杆801施加朝向第一限位槽4012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弹性件803向限位杆801施加弹性作用力,可使得限位杆801保持向第一限位槽4012移动的趋势,将定位块802锁定在第一限位槽4012内,防止定位块802松动脱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体1上设有槽口朝向传动轴401的第二限位槽101,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二限位槽101的槽底上;限位结构8还包括第一限位盘804,连接在限位杆801的外周,并靠近定位块802设置,弹性件803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限位槽101的槽底,另一端抵靠在第一限位盘804。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弹性件803的一端连接在第二通孔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在限位杆801的外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限位结构8还包括第二限位盘805,第二限位盘805连接在限位杆801的一端,并位于本体1的外部,第二限位盘805在本体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通孔在本体1上的投影面积。
第二限位盘805既可防止限位杆801通过第二通孔全部进入滑孔内,又可作为施力端,便于操作者通过第二限位盘805向外拔出限位杆801以将定位块802从第一限位槽4012拔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结构8还包括定位插销806,定位插销806的一端连接在第二限位盘805朝向本体1的端面上,另一端沿限位杆801的长度方向延伸;本体1上设有定位插孔,定位插销806适于插接在定位插孔内。
定位插销806和定位插孔的配合,可防止第二限位盘805旋转,进而导致限位杆801移动,避免定位块802的位置发生移动,无法限位传动轴401的旋转。
具体地,定位插销806可凸出设置在限位杆801的外壁上,也可与限位杆801间隔设置。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第二限位盘805底部的限位杆801上设有螺纹,与第一通孔螺纹连接,定位孔可转动地连接在限位杆801的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轴401的端部套接有齿轮,齿轮的齿槽为第一限位槽4012。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块802的形状与第一限位槽4012的形状相匹配。定位块802对传动轴401的限位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结构3为电机,电机的旋转轴4011为动力输出端。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动力结构3为转动盘或者转动把手,动力输出端为转动盘或转动把手上凸出设置的转动轴。
本实施例中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调节过程包括:
向外拉动第二限位盘805,带动限位杆801移动,以将定位块802从第一限位槽4012中拔出,动力结构3启动,带动传动轴401旋转,进而带动传动带402移动,两组吸附结构2在第一传动件5和第二传动件6的带动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调整好后,向内按压第二限位盘805,带动限位杆801移动,并将定位块802卡入第一限位槽4012内,将定位插销806插入定位插孔后,调节过程结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生产系统,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生产工序和上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适于将元器件在各个生产工序中进行转移运送。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1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间隔设置在本体1上,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与本体1活动连接;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吸附结构2适于吸附元器件。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与本体1活动连接,使得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可在靠近状态和远离状态切换。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靠近状态下相互靠近,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减小,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小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远离状态下相互远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之间的距离增大,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大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具体地,吸附结构2具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本体1的两端,且两组吸附结构2均与本体1活动连接。每组吸附结构2包括两个吸附单元,或者包括三个吸附单元,或者包括更多个吸附单元,多个吸附单元沿与吸附结构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分布。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动力结构3和传动结构4,动力结构3连接在本体1上;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动力结构3可为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2输出移动的动力,传动结构4可将该动力传递给至少一组吸附结构2。传动结构4包括两个传动轴401和传动带402,两个传动轴401可转动地连接在本体1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传动轴401与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带402套接在两个传动轴401的外部,适于在两个传动轴401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2与传动带402连接。传动轴401和传动带402的配合,两个传动轴401可将传动带402进行支撑,并带动传动带402进行移动,传动带402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吸附结构2移动。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正转时,传动带402绕传动轴401正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靠近;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反转时,传动带402绕传动轴401反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相互远离。本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结构4的结构简单,不会过多增大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占用较少的空间。且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仅需与一个传动轴401进行连接,就可在驱动该传动轴401转动时,通过传动带402来带动另一个传动轴401进行转动。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
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所述吸附结构(2)适于吸附元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动力结构(3),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
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4)包括:
两个传动轴(401),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401)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
传动带(402),套接在两个所述传动轴(401)的外部,适于在两个所述传动轴(401)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所述吸附结构(2)与所述传动带(40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结构(2)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沿所述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结构(4)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均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所述传动带(40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传动段(4021)和第二传动段(4022),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的传动方向相反;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第一传动件(5)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第二传动件(6)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5)包括:
第一传动板(501),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
第二传动板(502),设置在所述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板(5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板(50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6)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板(501)与所述第二传动板(502)之间具有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板(501)与所述第二传动板(502)垂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6)包括:
第三传动板(601),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
第四传动板(602),设置在所述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板(60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5)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之间具有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垂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上设有传动孔(4023),所述第三传动板(6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孔(4023)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孔(4023)为沿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开设的长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传动孔(402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滑动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5)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传动孔(4023)的一端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7或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结构(7),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所述滑动结构(7)与所述本体(1)滑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7)包括:
滑道(701),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
滑板(702),与所述滑道(701)滑动连接,所述滑板(702)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活动端,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传动结构(4)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活动端沿所述滑道(701)的滑动方向活动凸出于所述本体(1)的侧部,并连接有所述吸附结构(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701)为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的滑孔,所述滑板(702)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孔内,并与所述滑孔滑动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40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转轴(4011),所述滑孔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转动孔,两个所述转轴(4011)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相对地两个所述转动孔处,其中一个所述转动孔为第一通孔,所述动力结构(3)连接在所述本体(1)的外部,所述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孔为贯穿所述本体(1)的通孔,所述传动结构(4)设置在所述滑孔的中间位置;所述滑板(702)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板(702)分别连接在所述传动结构(4)的两侧,每个所述滑板(702)的所述活动端均连接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结构(8),活动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并与所述传动轴(401)配合,适于限位所述传动轴(401)的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401)的端部设有若干第一限位槽(4012),若干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绕所述传动轴(401)的周向分布;所述本体(1)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滑孔连通,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对应设置;
所述限位结构(8)包括:
限位杆(801),滑动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处;
定位块(802),连接在所述限位杆(801)的一端,适于卡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8)还包括弹性件(803),套设在所述限位杆(801)的外周,一端与所述本体(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杆(801)连接,适于向所述限位杆(801)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设有槽口朝向所述传动轴(401)的第二限位槽(101),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01)的槽底上;
所述限位结构(8)还包括第一限位盘(804),连接在所述限位杆(801)的外周,并靠近所述定位块(802)设置,所述弹性件(803)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01)的槽底,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盘(804)。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8)还包括第二限位盘(805),所述第二限位盘(805)连接在所述限位杆(801)的一端,并位于所述本体(1)的外部,所述第二限位盘(805)在所述本体(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本体(1)上的投影面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8)还包括定位插销(806),所述定位插销(806)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盘(805)朝向所述本体(1)的端面上,另一端沿所述限位杆(80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本体(1)上设有定位插孔,所述定位插销(806)适于插接在所述定位插孔内。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或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401)的端部套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齿槽为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
和/或,所述定位块(802)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4012)的形状相匹配。
26.根据权利要求2至7或9至13或15至22或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结构(3)为电机。
27.一种元器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依次设置的生产工序;
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所述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适于将所述元器件在各个所述生产工序中进行转移运送。
CN202310602149.6A 2023-05-26 2023-05-26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Active CN1163318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2149.6A CN116331839B (zh) 2023-05-26 2023-05-26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2149.6A CN116331839B (zh) 2023-05-26 2023-05-26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1839A true CN116331839A (zh) 2023-06-27
CN116331839B CN116331839B (zh) 2023-08-11

Family

ID=86884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02149.6A Active CN116331839B (zh) 2023-05-26 2023-05-26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183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3576A (zh) * 2018-08-30 2018-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吸附载台
CN110949557A (zh) * 2019-12-13 2020-04-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基于爬管机器人的可调式永磁吸附装置
CN111261568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微元件的转移装置及其转移方法
CN212608052U (zh) * 2020-04-07 2021-02-26 广州史帝奇游艺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vr头盔加工用转移装置
CN216487990U (zh) * 2021-09-22 2022-05-10 深圳市丰泰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晶片转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3576A (zh) * 2018-08-30 2018-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吸附载台
CN111261568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微元件的转移装置及其转移方法
CN110949557A (zh) * 2019-12-13 2020-04-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基于爬管机器人的可调式永磁吸附装置
CN212608052U (zh) * 2020-04-07 2021-02-26 广州史帝奇游艺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vr头盔加工用转移装置
CN216487990U (zh) * 2021-09-22 2022-05-10 深圳市丰泰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晶片转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1839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14112U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固定夹具
CN109941940A (zh) 一种自动取盖装置
CN116331839B (zh)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CN211356805U (zh) 西林瓶自动夹持、释放装置
CN110916793A (zh) 一种髋部骨折手术复位装置
CN109015943A (zh) 一种木材加工设备
CN103240589A (zh) 一种医用针刃面定位装置
CN109015714A (zh) 一种抓取用机械臂末端夹紧装置
CN209379729U (zh) 三次元冲压机械手
CN209382961U (zh) 一种螺母分装输送装置
CN109845490A (zh) 适用于夹持类球形水果的末端执行器
CN203649902U (zh) 柔性块状产品的二次定位装置
CN210361386U (zh) 板件的旋转接驳装置
CN219673200U (zh) 一种包带机的导轮结构
CN107055106B (zh) 砖块码垛机
CN217908309U (zh) 一种抓夹按摩传动机构及按摩器
CN108695675B (zh) 一种用于汽车连接器端子的插接设备
CN219315222U (zh) 一种四针机松紧夹持装置
CN218173879U (zh) 吸取装置
CN109262315A (zh) 一种用于矩形铸件加工的夹具
CN110228707A (zh) 基于自动输送带用的回转夹取装置
CN218593808U (zh) 开箱装置
CN221065304U (zh) 一种车床加工用零件定位机构
CN220315479U (zh) 转盘包装机夹手总成及转盘式包装机
CN217453556U (zh) 一种磨具生产用自动推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