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6404A -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6404A
CN116326404A CN202310090800.6A CN202310090800A CN116326404A CN 116326404 A CN116326404 A CN 116326404A CN 202310090800 A CN202310090800 A CN 202310090800A CN 116326404 A CN116326404 A CN 116326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fungi
sacculus
ancient tree
mycorrhizal fung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08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珧华
李胜华
姚银根
黄祯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REENING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REENING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REENING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REENING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3100908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264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26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64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6Treatment of growing trees or plants, e.g. for preventing decay of wood, for tingeing flowers or wood, for prolonging the life of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30Microbial fungi;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21/00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7/0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 C09K17/14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101/00Agricultural us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yc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Vir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nt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包括:a、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中打若干个放置洞;b、将透气装置放入放置洞中;c、在透气装置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或者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本发明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显著提高银杏古树根部的吸收能力,银杏古树根须明显增多且呈典型的二歧分叉状;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的pH值,对土壤的速效氮影响迅速并能够聚集土壤的有效磷、总氮和总磷,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Description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树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古树是指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活的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人类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厚爱。古树名木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古树的研究对了解地区的历史、文化、气象、水文、地质、地理、植被以及空气污染等自然演变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植物进化与变异、树木生态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上海的古树比较少,只有1600多株,每1.5万人才拥有1株,因而非常珍贵。上海的古树主要有银杏、香樟、悬铃木、瓜子黄杨、朴树等树种,其中以银杏居多,有500多株,约占总数的1/3。古树生长的好坏,取决于根系的数量和吸收能力的强弱,但是,由于古树生长时间长,其根系尤其是吸收根的数量及吸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因此提高古树根系数量和吸收能力是古树保护和恢复健康生长的关键。
作为古树之一的银杏古树由于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差等原因,有约占总数1/4的银杏古树生长不良。施肥虽然能够短期内促进银杏古树的生长,但并不能解决古银杏古树树根的吸收问题,而且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并且能够提高银杏古树根系数量和吸收能力以使银杏古树恢复健康生长的方法。
发明内容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植物幼嫩吸收根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菌根真菌通过菌根从寄主植物根皮层组织获取必需的营养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和一些生长物质,寄主植物则依靠菌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肥、增强抗性、促进正常生长和发育。菌根真菌具有提高植物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提高植物对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和利用的能力;同时,它能分泌生长激素和生长调节素,即产生多种天然生长激素,包括生长素,如吲哚乙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调节素如维生素B等,促进植物生长:调节植物体内养分运转,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再者,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提高对土壤干旱、瘠薄、极端温度、酸碱度和高浓度土壤有毒物质的抗性和耐性。还有,菌根真菌能提高植物抗病性,对病害尤其是根部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等具有极好的防治作用。还有,菌根真菌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可持续性生产力:形成菌根后,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稠密的菌丝网,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和具有弹性,菌丝网具有较好的保土和保水性能,起固定和团聚作用。此外,菌根通过产生的各种酶,使土壤中不溶的有机质或被固定的矿物质分解为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菌根还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扩大根际的粘胶层范围、加速矿质土壤风化等途径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有益的微生物群落,除具有防卫功能,成为植物防御病害的防线以外,还提高了土壤活性,具有分解、吸收、固氮、养分传递、减轻环境污染等有益作用,并能保持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可耕性,使其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因而,本申请的申请人试图通过对银杏古树使用菌根真菌的方法,使生长不良的银杏古树恢复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为银杏古树的良好生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处打若干个放置洞;
b、将透气装置放入所述放置洞中;
c、在透气装置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所述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所述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或者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
进一步地,步骤a中,所述放置洞的直径为15-25cm,深度为30-40cm。
进一步地,步骤b中,所述透气装置为中空竹筒,所述中空竹筒的外径为10-15cm,长度为25-35cm。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竹筒的侧壁设有多排沿着平行于所述中空竹筒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进一步地,步骤b中,所述透气装置为竹制的竖纹中空管,所述竖纹中空管的侧壁设有多排沿着平行于所述竖纹中空管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进一步地,步骤c中,每个透气装置中放入的菌根真菌菌剂占透气装置体积的1/3-1/2。
进一步地,步骤c中,
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60-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进一步地,步骤c中,所述培养基质为河砂和沸石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河砂和沸石的质量比为1:1。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的实施时间为每年的3月份-6月份。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幼套球囊霉菌的菌剂、或者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的菌剂能显著提高银杏古树根系的吸收能力,银杏古树的须根明显增多且呈典型的二歧分叉状。
(2)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环境。
(3)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的pH值,对土壤的速效氮影响迅速并能够聚集土壤的有效磷、总氮和总磷,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使用的竹制的竖纹中空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竖纹中空管的截面图。
图3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前的银杏古树根部情况。
图4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一年后的银杏古树根部情况。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竹制的竖纹中空管;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发明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描述本发明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中的“复壮”可以理解为使用某种方法使银杏古树由生长不良到生长健康的过程。
本发明的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处打若干个放置洞;
b、将透气装置放入所述放置洞中;
c、在透气装置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所述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所述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或者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
步骤a中,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是指树冠正投影至地面处的投影面所对应的土壤,放置洞周向排布于正投影面边缘的土壤处,放置洞优选为多个,例如20-30个,具体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树龄、土壤质量等)进行选择。放置洞的直径为15-25cm,深度为30-40cm,例如直径为15cm、20cm、25cm等,深度为30cm、35cm、40cm等。放置洞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图形,优选为圆形,即放置洞为圆柱形结构。放置洞的打孔时间为每年3月-6月,即本发明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的实施时间为每年3月-6月,在该时间段气温逐渐回暖,施用在土壤中的真菌易存活,容易浸染植物的根系。
在放置洞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之前,会先放入透气装置,透气装置为中空结构,且侧壁设有通孔,便于真菌从通孔和底部游出与根系接触,形成菌根。采用透气装置能够解决土壤粘性大、过度被压实所导致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以及银杏古树根系穿透性阻力大的问题,其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以促进根部呼吸及对水肥的吸收。
本发明中,透气装置可以为中空竹筒,中空竹筒通过选择现有的直径达标的竹竿,截取满足尺寸的一段,并去除中间隔膜。中空竹筒的外径为10-15cm,长度为25-35cm,例如外径为10cm、12cm、15cm等,长度为25cm、30cm、35cm等。中空竹筒的外径优选比放置洞的直径小5cm左右,中空竹筒的长度与放置洞的深度类似。中空竹筒的侧壁设有多排沿着平行于所述中空竹筒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例如4排。
本发明中,透气装置也可以为竹制的竖纹中空管,即竖纹中空管的材质为竹子,尺寸满足上述要求。在本实施例中,竖纹中空管优选为八角竖纹中空管1,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截面图如图2所示;应当理解竖纹中空管也可以为四角竖纹中空管、六角竖纹中空管等。八角竖纹中空管1的侧壁设有4排沿着平行于八角竖纹中空管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2,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排或者更少排。竖纹中空管相对中空竹筒,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透气透水性更好,且在放入菌剂后填充种植土时不易移位。竖纹中空管的外径为10-15cm,长度为25-35cm,厚度为0.5-1cm,例如外径为10cm、12cm、15cm等,长度为25cm、30cm、35cm等,厚度为0.5cm、1cm等。竖纹中空管的外径优选比放置洞的直径小5cm左右,竖纹中空管的长度与放置洞的深度类似。
步骤c中,每个透气装置中放入的菌根真菌菌剂占透气装置体积的1/3-1/2。如此,透气装置上方未填充菌根真菌菌剂处的空气可进入土壤,进一步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
步骤c中,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例如10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例如10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60-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例如6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0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步骤c中,培养基质为河砂和沸石的混合物,优选河砂和沸石的质量比为1:1。其中沸石的尺寸优选为1-2cm。
上述幼套球囊霉菌孢子和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通过以下方法获得:从国家菌种中心购买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的菌种,然后以河砂和沸石作为培养基质,以高粱(选取籽粒饱满、均匀的健康高粱种子)作为宿主植物培养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2016年的4月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处沿着树根的周向打20个放置洞,放置洞的直径为20cm,深度为30cm;
b、将中空竹筒放入所述放置洞中,中空竹筒的外径为15cm,长度为25cm,所述中空竹筒的侧壁设有4排沿着平行于所述中空竹筒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c、在中空竹筒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所述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所述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培养基质为质量比为1:1的河砂和沸石的混合物,每个中空竹筒中放入的菌根真菌菌剂占中空竹筒体积的1/3。
在实施上述方法的同时,对土壤和周边须根进行取样,测试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根系的生理状况;2017年和2020年同时期再次对试验银杏古树的周边土壤和根系进行抽样测试,由此获得的样本作为实验组。在实施上述方法的银杏古树附近选取若干银杏古树不做任何处理,但会采用实验组方法进行取样和分析,此样本作为对照组。
1.研究方法
按要求测试对照组和实验组银杏古树土壤的pH值、EC值、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总氮、总磷、土壤细菌、土壤真菌和土壤放线菌。
2.结果分析
2.1土壤成分分析
2.1.1土壤pH值
土壤pH值是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N、P等营养元素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等都与土壤的pH值有关。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土壤pH值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7.30 7.28 7.29
实验组 7.31 7.17 6.78
从表1可知,土壤的pH值比较高,pH值偏高,会降低一些养分元素的有效性,对养分的释放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pH值偏高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测试结果表明:施用菌剂后,2017年与2016年比,pH值降低,2020年与2016年相比,经过4年后,土壤的pH值下降较多,说明施用菌剂后对土壤pH值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2.1.2土壤的EC值
EC值即土壤溶液的导电强度,可反映土壤中可溶性离子的总量,也可从侧面反应土壤可溶性养分浓度。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土壤EC值(mS.cm-1)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0.20 0.21 0.20
实验组 0.21 0.19 0.14
2016年与2017年的土壤EC值相比,有变化,在2020年,经过使用菌剂4年后,EC值与2016年相比有明显降低现象,说明使用菌剂会显著促进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1.3土壤的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却很大。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是鉴别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肥力形成的实质。因此,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3土壤有机质(mg/g)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1.20 1.18 1.30
实验组 1.23 1.46 2.34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7年与2016年相比,有机质有增加,2020年与2016年比,有机质升高较多。说明施用菌剂后,会聚集土壤的有机质、能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2.1.4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全氮和全磷
氮素是植物营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当植物缺氮时,植物的碳素同化能力降低,植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土壤中的速效氮易被植物(包括微生物)吸收利用,其数量与土壤总氮含量有关,能较好反映出近期内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磷是植物体内生理代谢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土壤有效磷含量是衡量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表4土壤速效氮、有效磷、总氮、总磷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70282620000091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2020年与2016年相比,土壤效速氮和有效磷的增加明显,土壤的总氮和总磷也有所增加。说明施用菌剂后,会聚集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总氮和总磷,能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2.2土壤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植物残体降解、腐殖质形成及养分转化与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树木枯枝落叶的转化、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是在微生物的活动下进行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能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
表5土壤的微生物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70282620000092
从表5可以看出:银杏古树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是不相同的。2016与2017年相比,在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上有增加,2020年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比2016年增加明显,说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2.3银杏古树的根系
由于银杏古树树龄长,其根系尤其是吸收根的数量及吸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图1示出了在实施本发明的方法之前的根系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银杏古树的须根直且几乎无须根。图2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方法1年之后的根系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实施本发明方法一年后的银杏古树的须根,比没实施前明显增多且呈典型的二歧分叉状。可见,通过对银杏古树施用菌剂能够显著提高银杏古树根部的吸收能力,有效恢复银杏古树健康和促进银杏古树的生长、降低银杏古树的死亡率,为银杏古树的复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确保银杏古树在绿化中发挥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使银杏古树恢复健康生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2016年的5月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处沿着树根的周向打20个放置洞,放置洞的直径为25cm,深度为40cm;
b、将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放入所述放置洞中,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的外径为20cm,长度为35cm,所述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的侧壁设有4排沿着平行于所述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c、在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所述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所述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8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培养基质为质量比为1:1的河砂和沸石的混合物,每个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中放入的菌根真菌菌剂占竹制的八角竖纹中空管体积的1/2。
在实施上述方法的同时,对土壤和周边须根进行取样,测试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根系的生理状况;2017年和2020年同时期再次对试验银杏古树的周边土壤和根系进行抽样测试,由此获得的样本作为实验组。在实施上述方法的银杏古树附近选取若干银杏古树不做任何处理,但会采用实验组方法进行取样和分析,此样本作为对照组。
1.研究方法
按要求测试対照组和实验组银杏古树的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总氮、总磷、土壤细菌、土壤真菌和土壤放线菌。
2.结果分析
2.1土壤成分分析
2.1.1土壤pH值
土壤pH值是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N、P等营养元素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等都与土壤的pH值有关。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土壤pH值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7.41 7.40 7.43
实验组 7.42 7.27 6.38
从表1可知,土壤的pH值比较高,pH值偏高,会降低一些养分元素的有效性,对养分的释放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pH值偏高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测试结果表明:施用菌剂后,2017年与2016年,pH值有降低,2020年与2016年相比,经过4年后,土壤的pH值下降较多,说明施用菌剂后对土壤pH值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1.2土壤的EC值
EC值即土壤溶液的导电强度,可反映土壤中可溶性离子的总量,也可从侧面反应土壤可溶性养分浓度。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土壤EC值(mS.cm-1)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0.22 0.21 0.22
实验组 0.21 0.18 0.11
2016年与2017年的土壤EC值相比,变化不明显,在2020年,经过使用菌剂4年后,EC值与2016年相比有明显降低现象,说明使用菌剂会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1.3土壤的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却很大。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是鉴别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肥力形成的实质。因此,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3土壤有机质(mg/g)测定结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对照组 1.20 1.19 1.23
实验组 1.21 1.30 2.51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7年与2016年相比,有机质有增加,2020年与2016年比,有机质升高较多。说明施用菌剂后,会聚集土壤的有机质,能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2.1.4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全氮和全磷
氮素是植物营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当植物缺氮时,植物的碳素同化能力降低,植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土壤中的速效氮易被植物(包括微生物)吸收利用,其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能较好反映出近期内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磷是植物体内生理代谢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土壤有效磷含量是衡量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表4土壤速效氮、有效磷、总氮、总磷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70282620000121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2020年与2016年相比,土壤效速氮和有效磷的增加明显,土壤的总氮和总磷也有所增加。说明施用菌剂后,会聚集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总氮和总磷,能使土壤的肥效增加。
2.2土壤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植物残体降解、腐殖质形成及养分转化与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树木枯枝落叶的转化,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是在微生物的活动下进行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能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
表5土壤的微生物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70282620000131
从表5可以看出:银杏古树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是不相同的。2016与2017年相比,在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上有差异,2020年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比2016年增加明显,说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2.3银杏古树的根系
由于银杏古树树龄长,其根系尤其是吸收根的数量及吸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在实施本发明的方法之前的根系结构为须根直且几乎无须根,实施本发明方法一年后的银杏古树的须根,比没实施前明显增多且呈典型的二歧分叉状。可见,通过对银杏古树施用菌剂能够显著提高银杏古树根部的吸收能力,有效恢复健康和促进银杏古树的生长、降低银杏古树的死亡率,为银杏古树的复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确保古树在绿化中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在银杏古树树冠下方的土壤中沿着树冠外围打若干个放置洞;
b、将透气装置放入所述放置洞中;
c、在透气装置中放入菌根真菌菌剂,所述菌根真菌菌剂包括培养基质以及混于所述培养基质中的菌根真菌的孢子,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或者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放置洞的直径为15-25cm,深度为30-4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透气装置为中空竹筒,所述中空竹筒的外径为10-15cm,长度为25-35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竹筒的侧壁设有多排沿着平行于所述中空竹筒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透气装置为竹制的竖纹中空管,所述竖纹中空管的侧壁设有多排沿着平行于所述竖纹中空管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每个透气装置中放入的菌根真菌菌剂占透气装置体积的1/3-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
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当所述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时,所述幼套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100-15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所述摩西球囊霉菌的孢子数为60-120个孢子/克菌根真菌菌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培养基质为河砂和沸石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砂和沸石的质量比为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实施时间为每年的3月份-6月份。
CN202310090800.6A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Pending CN1163264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0800.6A CN116326404A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0800.6A CN116326404A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6404A true CN116326404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6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0800.6A Pending CN116326404A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2640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25928A (zh) * 2023-07-18 2023-10-24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一种促进银杏树生长的菌剂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25928A (zh) * 2023-07-18 2023-10-24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一种促进银杏树生长的菌剂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the growth, nutrient uptake and glycyrrhizin production of licorice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CN102119625B (zh) 一种三叶青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2613054B (zh) 一种提高烟草抗寒、抗病能力的方法
CN103145497B (zh) 一种菌糠+amf新型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84849A (zh) 一种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有机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278654A (zh) 一种克服生姜重茬障碍的土壤修复有机肥、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6831233A (zh) 一种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及其制备方法
Zhao et al. Organic amendments improve wheat root growth and yield through regulating soil properties
CN116326404A (zh) 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CN110218678A (zh) 抗重茬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58984B (zh) 一种重度镉铅污染农田的植物修复方法
CN110463551A (zh) 一种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6345795A (zh) 一种促进聚合草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富集吸收重金属方法
CN101569284B (zh) 以砂为基质菌根化烟苗的生产方法
CN107188713A (zh) 一种沙基水稻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47178B (zh) 一种提高丝绵木盐碱地种植成活率的方法
CN109699381A (zh) 一种盐碱地种植杜仲的方法
CN114904900A (zh) 利用真菌和生物炭促进甜高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14751776A (zh) 适用于低肥力农田化肥减施的混合真菌肥及应用方法
Gaiotti et al. Compost amendment effects on grapevine root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CN106345796A (zh) 一种利用多年生能源禾草荻修复中轻度镉污染土壤的方法及其应用
Weiming et 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biochar on rice
CN105638404A (zh) 一种花卉专用无土栽培基质
CN107011032B (zh) 一种用于培育有机西瓜苗的菇渣复合基质
CN110558187A (zh) 一种在沿海滩涂种植石蒜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