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5056A -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5056A
CN116325056A CN202180065914.4A CN202180065914A CN116325056A CN 116325056 A CN116325056 A CN 116325056A CN 202180065914 A CN202180065914 A CN 202180065914A CN 116325056 A CN116325056 A CN 116325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ovable contact
holder
housing
lower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59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政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25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50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59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switc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r ensuring operation of the switch at a predetermined point in the ac cycle
    • H01H33/596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switc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r ensuring operation of the switch at a predetermined point in the ac cycle for interrupting d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包括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在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有朝另一个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在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供结合凸起插入结合的结合槽。下部保持器与壳体的内部结合,上部保持器分别与下部保持器和壳体结合。由此,能够使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变得容易,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结合状态。

Description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制造可动触头部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Direct current relay)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来传递机械驱动或电流信号的装置。直流继电器也称为电子开闭器(Magnetic switch),通常被分类为电气电路开闭装置。
直流继电器可以接收外部的控制电源而运转。直流继电器包括可以被控制电源磁化(magnetize)的固定芯和可动芯。固定芯和可动芯位于与缠绕有复数个线圈的绕线筒相邻的位置。
若施加控制电源,则复数个线圈形成电磁场。固定芯和可动芯被所述电磁场磁化,从而在固定芯和可动芯之间产生电磁引力。
由于固定芯被固定,因此可动芯朝固定芯移动。在可动芯连接有轴构件的一侧。另外,轴构件的另一侧与可动触头连接。
若可动芯朝固定芯移动,则轴和与轴连接的可动触头也移动。通过所述移动,可动触头可以朝固定触头移动。当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接触时,直流继电器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
此时,可动触头由壳体等包围,以防止其与外部的任意通电,并防止由外部的异物等引起的损坏。
在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中,壳体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材料的各个构成要素以插入注塑等方式结合,可动触头通过壳体的开口部从侧方向插入并组装。
但是,用于将插入的可动触头固定的构件沿上下方向插入结合。因此,插入和固定方向不同,从而引发了制造可动触头和包围其的壳体的工艺的复杂性。
另外,所述壳体以插入注塑等方式结合,由此在组装发生误差的情况下,存在难以校正的问题。此外,所述壳体在单个位置结合,由此难以稳定地保持壳体的结合状态。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20-0025805号公开了具有改善了对可动触头的支撑力的可动子组件的直流继电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其设置有通过连接可动触头和可动子保持器来支撑的支撑销,从而能够保持可动触头和可动子保持器之间的结合状态。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不能提出用于容易且牢固地制造可动子保持器的方案。即,上述专利文献侧重于保持可动触头和可动子保持器的结合状态的方案,而没有公开与可动子保持器本身的制造相关的内容。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20-0096195号公开了具有改善了接触压力的可动子组件的直流继电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其在下部轭和可动子支撑台之间设置接触弹簧,从而能够增加基于可动芯和轴的运动的接触压力。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也不能提出用于容易且牢固地制造可动子保持器的方案。即,所述专利文献仅公开了有效地连动可动芯和轴的移动与可动子的运动的方案,而没有公开与可动子保持器本身的制造相关的内容。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20-0025805号(2020.03.10.)
(专利文献2)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20-0096195号(2020.08.1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首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的结合容易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在复数个位置结合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保持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之间的结合状态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动触头和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的结合准确性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的设计自由度的结构的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可动触头部,所述可动触头部包括:可动触头;上部保持器,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壳体,隔着所述可动触头面向所述上部保持器,从另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朝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容纳所述结合凸起的结合槽。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所述下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结合部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部分别与所述基座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连续,所述结合槽可以分别形成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所述结合凸起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分别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的所述结合槽分别可以设置有复数个,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的所述结合凸起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在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可以结合有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结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可以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另外,位于所述可动触头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可以在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在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结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可以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倾斜地彼此隔开设置,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倾斜地彼此隔开设置。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结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所述结合槽和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形成为所述另一方向的宽度比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的长度更长。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位于所述结合部,所述下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壳体可以包括槽,所述槽在面向所述结合部的面上凹陷形成,分别与容纳有所述下部保持器的内部的空间和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结合槽可以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槽连通,所述结合凸起可以插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槽和所述结合槽。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和所述结合槽中的任意一个位于所述结合部,并且所述结合部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所述壳体可以包括:主体部,容纳所述下部保持器;复数个臂部,位于朝所述结合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以及结合空间部,由所述主体部和复数个所述臂部包围而形成,并容纳所述结合部。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复数个所述臂部可以以与所述结合部的宽度的长度相同的长度隔开,容纳于所述结合空间部的所述结合部的所述另一方向的各个端部可以被复数个所述臂部支撑。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连接部,位于所述基座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缓冲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续,包括复数个弯折部;以及结合部,与所述缓冲部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所述下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所述结合凸起。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动触头部,包括:可动触头;上部保持器,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壳体,隔着所述可动触头面向所述上部保持器,从另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基座,包围所述壳体的一侧;连接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缓冲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缓冲部连续,并与所述下部保持器结合。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缓冲部可以包括: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连接部形成规定角度,并向与所述可动触头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规定角度,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以及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规定角度,并向朝所述可动触头的方向延伸。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部的所述缓冲部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向与所述可动触头相反的方向凸出形成的凹凸形状。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固定触头,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可动触头,位于所述固定触头的下侧,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和隔开;上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固定触头之间,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的上侧;壳体,位于所述可动触头的下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的下侧;以及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朝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容纳所述结合凸起的结合槽。
另外,所述直流继电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所述下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所述结合凸起。
另外,所述直流继电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所述下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另外,所述直流继电器的所述上部保持器可以包括: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和所述结合槽中的任意一个位于所述结合部,并且所述结合部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所述壳体可以包括:主体部,容纳所述下部保持器;复数个臂部,位于朝所述结合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所述结合部的宽度;以及结合空间部,由所述主体部和复数个所述臂部包围而形成,容纳所述结合部,由此容纳于所述结合空间部的所述结合部的所述另一方向的各个端部可以被复数个所述臂部支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下所述的效果。
首先,可动触头部包括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上部保持器从上侧包围可动触头。另外,下部保持器从下侧包围可动触头。上部保持器包括朝下部保持器延伸并与下部保持器结合的结合部。
下部保持器的一部分被容纳于壳体的内部。即,下部保持器的一部分向壳体的外部露出。下部保持器和壳体以插入注塑形成等方式制造。
在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有结合凸起。在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容纳结合凸起的结合槽。
因此,上部保持器可以在上下方向,即组装可动触头的方向上位于与下部保持器相邻的位置之后,通过结合凸起与结合槽相互结合,来与下部保持器结合。
由此,能够使包围可动触头的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容易地结合。
另外,在壳体设置有容纳下部保持器的主体部和与主体部连接的臂部。臂部从主体部的面中的朝上部保持器的方向的面,向上部保持器凸出形成。臂部设置有复数个,并彼此隔开配置。由此,定义了作为由主体部和复数个臂部包围的空间的结合空间部。
上部保持器的结合部容纳于结合空间部。此时,复数个臂部支撑结合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端部。
因此,上部保持器不仅可以通过结合槽与结合凸起的结合,而且还可以通过复数个臂部与壳体和下部保持器结合。
另外,如上所述,上部保持器在复数个点与壳体和下部保持器结合。上部保持器的结合部设置有复数个,并在不同位置与壳体和下部保持器结合。
因此,上部保持器不仅可以在不同位置与壳体和下部保持器结合,而且可以在所述不同位置的复数个点与壳体和下部保持器结合。
此外,上部保持器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形成,从而能够变形。在上部保持器设置有彼此以不同的角度连续的缓冲部。缓冲部能够吸收由外力或可动触头部的移动产生的振动。
其结果,能够稳定地保持上部保持器与下部保持器或壳体的结合状态。
另外,通过上述的构成,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沿组装可动触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并组装。即,在用于包围可动触头的构件被预组装之后,无需从侧方向组装可动触头。
因此,可以在通过使可动触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组装之后,使上部保持器沿相同的方向移动并与下部保持器组装到一起。由此,能够提高组装便利性和结合的准确性。
另外,结合凸起和结合槽可以选择性地设置于上部保持器和下部保持器。结合凸起和结合槽只要彼此对应即可,可以形成为各种数量、位置以及形状。
因此,根据设置可动触头部和直流继电器的环境和运转环境等,结合凸起和结合槽可以形成为各种形态。其结果,能够提高可动触头部和直流继电器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构成的正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构成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构成的分解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构成的分解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正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分解主视图。
图16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分解侧视图。
图18是示出设置于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上部保持器、可动触头保持器以及下部保持器的结合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1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又一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2是示出图4的可动触头部的又一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23的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500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10。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省略对某些构成要素的说明。
1.术语的定义
当提及到某一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结”或“连接”时,可以与所述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结或连接,但是,应当理解为,在它们中间还可能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相反,当提及到某一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结”或“直接连接”时,应当理解为,在它们中间不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除非在上下文中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磁化(magnetize)”是指在磁场内某个物体带有磁性的现象。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通电(electric current)”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电连接的状态。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应参照图1、图4以及图23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
2.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包括框架部100、开闭部200以及芯部300。
另外,参照图4至图24,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包括可动触头部400、500。
在各个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500中,可以容易且牢固地组装用于稳定地支撑可动触头410、510的壳体450、550、上部保持器460、560以及下部保持器470、570。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各个构成,并另行说明可动触头部400、500。
(1)框架部100的说明
框架部100形成直流继电器10的外侧。在框架部10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直流继电器10执行用于施加或切断从外部传输的电流的功能的各种装置。
即,框架部100起到一种壳体的功能。
框架部100可以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框架部100的内部与外部任意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部100包括上部框架110、下部框架120、绝缘板130以及支撑板140。
上部框架110形成框架部100的上侧。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所述空间与形成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的空间连通。
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开闭部200和可动触头部400、500。
上部框架110可以与下部框架120结合。在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20之间的空间可以设置有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
开闭部200的固定触头220位于上部框架11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固定触头220的一部分可以向上部框架110的上侧露出,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为此,在上部框架11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供固定触头220贯穿结合的贯通孔。
下部框架120形成框架部100的下侧。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芯部300。所述空间与形成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的空间连通。
下部框架120可以与上部框架110结合。在下部框架120和上部框架110之间的空间可以设置有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
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将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与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空间电分离和物理分离。
绝缘板130位于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20之间。绝缘板130使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20电隔离。为此,绝缘板130可以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
通过绝缘板130,能够防止容纳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的开闭部200、可动触头部400、500与容纳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的芯部300之间的任意通电。
在绝缘板130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在所述贯通孔(未图示)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贯穿结合有各个可动触头部400、500的轴440、540。
支撑板140位于绝缘板130的下侧。绝缘板130可以被支撑板140支撑。
支撑板140位于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20之间。
支撑板140使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20物理隔离。另外,支撑板140支撑绝缘板130。
支撑板140可以由磁性体形成。因此,支撑板140可以与芯部300的轭330一起形成磁路(magnetic circuit)。通过所述磁路,可以形成用于使可动芯370朝固定芯310移动的驱动力。
在支撑板140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在所述贯通孔(未图示)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贯穿结合有轴440、540。
因此,在可动芯370向朝固定芯31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芯31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各个轴440、540以及与各个轴440、540连接的可动触头410、510也可以一同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2)开闭部200的说明
开闭部200根据芯部300的动作来允许或切断电流的通电。具体而言,开闭部200可以通过使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接触或隔开来允许或切断电流的通电。
开闭部200容纳于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开闭部200可以通过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与芯部300和可动芯370电隔离和物理隔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开闭部200包括电弧室210、固定触头220以及密封(sealing)构件230。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电弧室210的外侧可以设置有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的磁体构件。所述磁体构件可以在电弧室210的内部形成磁场,从而产生形成所产生的电弧的路径的电磁力。
电弧室210在内部空间熄灭(extinguish)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隔开而产生的电弧(arc)。由此,电弧室210也可以被称为“灭弧部”。
电弧室210密闭容纳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即,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容纳在电弧室210的内部。因此,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隔开而产生的电弧不会任意向外部流出。
在电弧室210的内部可以填充灭弧用气体。灭弧用气体可以熄灭所产生的电弧,并通过预设的路径排出到直流继电器10的外部。为此,在包围电弧室210的内部空间的壁体可以贯穿形成有连通孔(未图示)。
电弧室21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另外,电弧室210可以由具有高耐压性和高耐热性的材料形成。这是因为所产生的电弧是高温高压的电子流。在一实施例中,电弧室210可以由陶瓷(ceramic)材料形成。
在电弧室21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分别贯穿结合有固定触头22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22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220a和第二固定触头220b而设置为两个。由此,形成在电弧室210的上侧的贯通孔也可以形成为两个。
若固定触头220贯穿结合于所述贯通孔,则所述贯通孔被密闭。即,固定触头220密闭结合于所述贯通孔。由此,所产生的电弧不能通过所述贯通孔排出到外部。
电弧室210的下侧可以开放。在电弧室210的下侧接触有绝缘板130和密封构件230。即,电弧室210的下侧被绝缘板130和密封构件230密闭。
由此,电弧室210可以与上部框架110的外侧空间电隔离、物理隔离。
在电弧室210被熄灭的电弧通过预设的路径排出到直流继电器10的外部。在一实施例中,被熄灭的电弧可以通过所述连通孔(未图示)排出到电弧室210的外部。
固定触头220与可动触头410、510接触或隔开,以施加或切断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通电。
具体而言,若固定触头220与可动触头410、510接触,则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可以通电。相反,若固定触头220与可动触头410、510隔开,则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通电被切断。
从名称中可以看出,固定触头220不会移动。即,固定触头220固定结合于上部框架110和电弧室210。因此,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的接触和隔开是通过可动触头410、510的移动来实现的。
固定触头220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向上部框架110的外侧露出。在所述一侧端部分别可通电地连接有电源或负载。
固定触头2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220包括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220a和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220b而共设置有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220a位于从可动触头410、5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固定触头220b位于从可动触头410、5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偏向另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的位置。
在第一固定触头220a和第二固定触头220b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可通电地连接有电源。另外,在第一固定触头220a和第二固定触头220b中的另一个可以可通电地连接有负载。
固定触头220的另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朝可动触头410、510延伸。
若可动触头410、510向朝固定触头220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移动,则所述下侧端部与可动触头410、510接触。由此,直流继电器10的外部和内部可以通电。
固定触头220的所述下侧端部位于电弧室210的内部。
在控制电源被切断的情况下,可动触头410、510受芯部300的弹性部380的弹力而从固定触头220隔开。
此时,随着固定触头220与可动触头410、510隔开,在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之间产生电弧。所产生的电弧可以被电弧室210内部的灭弧用气体熄灭并排出到外部。
密封构件230阻止电弧室210与上部框架110内部的空间的任意连通。密封构件230与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一起密闭电弧室210的下侧。
具体而言,密封构件230的上侧与电弧室210的下侧结合。另外,密封构件230的径向内侧与绝缘板130的外周结合,密封构件230的下侧结合于支撑板140。
由此,在电弧室210产生的电弧和被灭弧用气体熄灭的电弧将不会任意地流出到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
另外,密封构件230可以阻止缸筒360的内部空间与框架部100的内部空间的任意连通。
(3)芯部300的说明
随着芯部300被施加控制电源而使可动触头部400、500向上侧移动。另外,在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的情况下,芯部300使可动触头部400、500再次向下侧移动。
芯部300可以与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可通电地连接,从而接收控制电源。
芯部300位于开闭部200的下侧。另外,芯部300容纳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芯部300和开闭部200可以被绝缘板130和支撑板140电隔离、物理隔离。
可动触头部400、500位于芯部300和开闭部200之间。在芯部300施加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可动触头部400、500可以移动。由此,可动触头410、510与固定触头220可以接触而使直流继电器10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芯部300包括固定芯310、底部320、轭330、绕线筒340、线圈350、缸筒360、可动芯370以及弹性部380。
固定芯310被在线圈350产生的磁场磁化(magnetize)而产生电磁引力。在所述电磁引力的作用下,可动芯370朝固定芯310移动(图2和图3中的上侧方向)。
固定芯310不会移动。即,固定芯310固定结合于支撑板140和缸筒360。
固定芯310可以设置为能够被磁场磁化而产生电磁力的任意形态。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芯310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或者可以由永久磁体或电磁体等设置。
固定芯310的一部分容纳于缸筒360内部的上侧空间。另外,固定芯310的外周与缸筒360的内周接触。
固定芯310位于支撑板140和可动芯370之间。
在固定芯310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在所述贯通孔(未图示)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贯穿结合有各个轴440、540。
固定芯310位于与可动芯37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因此,可动芯370能够朝固定芯310移动的距离可以限制为所述规定距离。由此,所述规定距离可以定义为“可动芯370的移动距离”。
在固定芯310的下侧接触有弹性部380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若固定芯310被磁化而使可动芯370向上侧移动,则弹性部380被压缩并储存复原力。
由此,若控制电源的施加被解除而结束固定芯310的磁化,则可动芯370可以在所述复原力的作用下再次返回到下侧。
底部320形成缸筒360的下侧边界。换言之,底部320可以定义为从下侧包围形成在缸筒360的内部的空间的缸筒360的一面。
底部320形成可动芯370能够向下侧移动的位置的界限。即,随着可动芯370朝下侧移动,可动芯370的下侧端部与底部320接触。由此,可动芯370将不能进一步向下侧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部320与可动芯370隔开。
具体而言,在可动芯370未被固定芯310吸引的状态下,可动芯370的朝底部32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与底部320隔开。
或者,可动芯370的上述下侧端部可以与底部320接触。
底部320优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施加于可动芯370的电磁力等被干扰。
随着被施加控制电源,轭330形成磁路(magnetic circuit)。轭330形成的磁路可以调节线圈350形成的磁场的方向。
由此,若施加控制电源,则线圈350可以在可动芯370朝固定芯310移动的方向上产生磁场。轭330可以由可通电的导电材料形成。
轭330容纳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轭330包围线圈350。线圈350可以以与轭330的内周面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容纳在轭330的内部。
在轭330的内部容纳有绕线筒340。即,在从下部框架120的外周朝径向内侧的方向上依次配置有轭330、线圈350以及缠绕线圈350的绕线筒340。
轭330的上侧与支撑板140接触。另外,轭330的外周可以与下部框架120的内周接触,或者可以位于从下部框架120的内周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绕线筒340缠绕有线圈350。绕线筒340容纳在轭330的内部。
绕线筒340可以包括平板形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并将所述上部与下部连接的圆筒形的柱部。即,绕线筒340呈线轴(bobbin)形状。
绕线筒340的上部与支撑板140的下侧接触。在绕线筒340的柱部缠绕有线圈350。缠绕线圈350的厚度可以形成为等于或小于绕线筒340的上部和下部的直径。
在绕线筒340的柱部贯穿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在所述中空部可以容纳有缸筒360。绕线筒340的柱部可以配置成具有与固定芯310、可动芯370以及各个轴440、540相同的中心轴。
线圈350通过施加的控制电源来产生磁场。在由线圈350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固定芯310可以被磁化而向可动芯370施加电磁引力。
线圈350缠绕于绕线筒340。具体而言,线圈350缠绕于绕线筒340的柱部,并层叠在所述柱部的径向外侧。线圈350容纳在轭330的内部。
若施加控制电源,则线圈350产生磁场。此时,可以通过轭330来控制线圈350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或方向等。固定芯310被线圈350产生的磁场磁化。
若固定芯310被磁化,则可动芯370接收朝固定芯310的方向上的电磁力,即,引力。由此,可动芯370向朝固定芯310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移动。
缸筒360容纳固定芯310、可动芯370、弹性部380以及各个轴440、540。可动芯370和各个轴440、540可以在缸筒360的内部向上侧和下侧方向移动。
缸筒360位于形成在绕线筒340的柱部的中空部。缸筒360的上侧端部与支撑板140的下侧面接触。
缸筒360的侧面与绕线筒340的柱部的内周面接触。缸筒360的上侧开口部可以被固定芯310密闭。
缸筒360的下侧面,即底部320可以与下部框架120的内表面接触。如上所述,可动芯370向下侧方向移动的距离可以被底部320限制。
若被施加控制电源,则可动芯370在固定芯310产生的电磁引力的作用下,朝固定芯310移动。
随着可动芯370的移动,结合于可动芯370的轴440、540向朝固定芯310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移动。另外,随着轴440、540移动,结合于轴440、540的可动触头部400向上侧移动。
由此,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410、510可以接触而使直流继电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可动芯370可以设置为能够接收由电磁力产生的引力的任意形态。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芯370可以由磁性体材料形成,或者可以由永久磁体或电磁体等设置。
可动芯370容纳在缸筒360的内部。另外,可动芯370可以在缸筒360的内部沿缸筒360的高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具体而言,可动芯370可以向朝固定芯310的方向和远离固定芯310的方向移动。
可动芯370与轴440、540结合。可动芯370可以与轴440、540一体地移动。若可动芯370向上侧或下侧移动,则轴440、540也向上侧或下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410、510也向上侧或下侧移动。
可动芯370位于固定芯310的下侧。可动芯370与固定芯310隔开规定距离。如上所述,所述规定距离是可动芯370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芯370具有圆形的截面,并且是沿一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圆筒形状。可动芯370可以是可升降地容纳于缸筒360并能够向朝固定芯310的方向或与固定芯310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任意形态。
弹性部380弹性支撑可动芯370和固定芯310。弹性部380位于可动芯370和固定芯310之间。
弹性部380与可动芯370接触。具体而言,弹性部380的朝可动芯370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与可动芯370的顶面接触。
弹性部380的朝固定芯310的另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容纳在固定芯310的内部。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性部380的一部分容纳于形成在固定芯310的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的中空部。弹性部380的上侧端部与从上侧包围固定芯310的所述中空部的固定芯310的一面接触。
弹性部380可以设置为能够变形并储存弹力(即,复原力),然后将所储存的弹力传递给其他构件的任意形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性部380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内部贯穿形成有中空部的螺旋弹簧(coil spring)的形态。
弹性部380与轴440结合。具体而言,轴440贯穿结合于形成在弹性部380的内部的所述中空部。
若可动芯370朝固定芯310上升,则弹性部380在可动芯370和固定芯310之间被压缩并储存弹力。若施加于线圈350的电流被切断而可动芯370转换为未被磁化的状态,则弹性部380被拉长并使可动芯370下降。
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包括可动触头部400。
在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中,可以容易且牢固地结合包围可动触头410的壳体450、上部保持器460以及下部保持器470。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中,用于固定可动触头410的构件(即,支撑部420)的结合方向与上部保持器460和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方向可以形成为相同。
因此,可动触头部400的制造过程变得简单容易,由此,能够防止误组装等情况。
以下,参照图4至图22,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
可动触头部400包括可动触头410和用于使可动触头410移动的构成。通过可动触头部400,直流继电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可动触头部400容纳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另外,可动触头部400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容纳在电弧室210的内部。
固定触头220位于可动触头部400的上侧。可动触头部400以能够向朝固定触头220的方向和远离固定触头22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在电弧室210的内部。
芯部300位于可动触头部400的下侧。可动触头部400的所述移动可以通过可动芯370的移动来实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部400包括可动触头410、支撑部420、轭部430、轴44、壳体450、上部保持器460以及下部保持器470。
随着被施加控制电源,可动触头410与固定触头220接触。由此,直流继电器10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另外,在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的情况下,可动触头410与固定触头220分离。由此,直流继电器10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的通电被切断。
可动触头4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与固定触头220接触的可动触头4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头410位于与固定触头220相邻的位置。
可动触头410的上侧被轭部430和上部保持器460覆盖。具体而言,在可动触头410的上侧,上部轭431和上部保持器460在朝可动触头410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上侧朝下侧的方向)上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410的上侧可以与上部保持器460接触。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上部轭431和上部保持器460设置成包围可动触头410的宽度方向的各个边角,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可动触头410的下侧被轭部430、壳体450以及下部保持器470覆盖。具体而言,在可动触头410的下侧,下部轭432、壳体450以及下部保持器470在朝与可动触头410相反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上侧朝下侧的方向)上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410的下侧可以与下部轭432接触。
可动触头410被支撑部420支撑。具体而言,可动触头410的下侧被弹簧421弹性支撑。另外,在可动触头410贯穿结合有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和支撑销423。
此时,弹簧421可以在被压缩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弹性支撑可动触头410,使得可动触头410不向与固定触头220相反的方向(即,下侧)任意移动。
可动触头410沿长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形成。即,可动触头410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更长。因此,容纳于壳体450的可动触头4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向壳体450的外侧露出。
可动触头410的长度,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比复数个固定触头220彼此隔开的距离更长。因此,即使可动触头410在其长度方向上小幅度移动,也能够保持可动触头410和固定触头220的接触可靠性。
可动触头410的宽度可以与设置于上部保持器460的复数个连接部462彼此隔开的距离相同。即,可动触头410的宽度方向的各个面可以与复数个连接部462分别接触并被支撑。
因此,可动触头410不会沿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任意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410包括插入槽411和插入孔412。
插入槽411是供支撑部420的一部分插入的空间。具体而言,在插入槽411插入有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和支撑销423的一部分。
插入槽411从可动触头410的一面凹陷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槽411向朝上部保持器460的方向,即从上侧面凹陷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槽411形成为截面为圆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的空间。此时,插入槽411的截面的直径优选形成为大于等于支撑销423的外径。
插入槽411的形状可以根据插入销422和支撑销423的形状而改变。
在插入槽411的内部,即,包围插入槽411的外周的径向内侧形成有插入孔412。
插入孔412是插入销422贯穿形成的空间。插入孔412从可动触头410的所述一面,即上侧面沿上下方向(即,可动触头410的厚度方向)贯穿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孔412形成为截面为圆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的中空部。此时,插入孔412的截面的直径优选为小于插入槽411的截面的直径,且大于等于插入销422的截面的直径。
插入孔412的形状可以根据插入销422的形状而改变。
支撑部420支撑可动触头410。通过支撑部420,可动触头410可以保持与可动触头部400的其他构成要素结合的状态。
支撑部420可以在复数个方向支撑可动触头4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部420贯穿可动触头410的上侧、下侧以及可动触头410而支撑可动触头41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部420包括弹簧421、插入销422以及支撑销423。
弹簧421弹性支撑可动触头410。若芯部300工作而使可动触头410与固定触头220接触,则在可动触头410和固定触头220之间可以产生电排斥力。
此时,弹簧421从下侧弹性支撑可动触头410。因此,即使存在所述电排斥力,也能够防止可动触头410与固定触头220的任意分离。
弹簧421可以设置为能够通过变形来储存复原力并将所储存的复原力传递给其他构成要素的任意形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簧421设置为螺旋弹簧(coil spring)。另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簧421在可动触头410和壳体450之间,即上下方向上延伸。
弹簧421位于可动触头410的下侧。弹簧421的上侧端部与可动触头410的下侧面接触。弹簧421的下侧端部与壳体450的上侧面接触。
弹簧421容纳在由可动触头410、壳体450以及上部保持器460包围的空间。具体而言,弹簧421的上侧被可动触头410和上部保持器460包围。另外,弹簧421的外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被上部保持器460包围。此外,弹簧421的下侧被壳体450包围。
在弹簧421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在弹簧421延伸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上贯穿形成。在所述中空部贯穿插入有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另外,所述中空部的下侧,即朝壳体450的一侧插入有壳体450的支撑凸起454。
因此,弹簧421因插入销422和支撑凸起454而不会从由可动触头410、壳体450以及上部保持器460包围的空间任意脱离。
插入销422贯穿结合于可动触头410,防止可动触头410的任意晃动。插入销422的一部分插入于可动触头410的插入槽411,并贯穿结合于插入孔412。
插入销422与弹簧421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形成在弹簧421的内部,并贯穿结合于图示的实施例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部。
插入销422与支撑销423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贯穿结合于形成在支撑销423的内部的中空部。
插入销422与轭部430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分别贯穿结合于形成在上部轭431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和形成在下部轭432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
插入销422与上部保持器460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贯穿结合于在上部保持器460贯穿形成的贯通开口部467。
插入销422与下部保持器470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贯穿结合于在下部保持器470形成的开口部473。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销422为圆筒形状,其截面为圆形,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并在其内部形成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中空部。
此时,插入销422的截面的直径优选形成为小于等于插入槽411和插入孔412的直径。此外,插入销422的截面的直径优选形成为小于等于形成在弹簧421的内部的中空部的截面的直径。
插入销42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可以向可动触头部400的外侧露出。即,插入销422的所述上侧端部可以比上部轭431位于更靠外侧的位置。
插入销4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可以与壳体450的支撑凸起454接触。因此,可以理解为插入销422被支撑凸起454支撑。
支撑销423与可动触头410结合,防止可动触头410的任意晃动。支撑销423的一部分插入于可动触头410的插入槽411。
支撑销423与插入销422结合。具体而言,插入销422贯穿结合于在支撑销42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的中空部。
支撑销423与轭部430结合。具体而言,支撑销423分别贯穿结合于在上部轭431形成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
支撑销423与上部保持器460结合。具体而言,支撑销423贯穿结合于在上部保持器460贯穿形成的贯通开口部467。
支撑销423可以包括复数个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销423包括:第一部分,形成朝可动触头410的一侧(即,下侧),并形成为具有较大直径的环形;以及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连续,向与可动触头410相反的方向(即,朝上侧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环形。
此时,支撑销423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径优选小于等于插入槽411的直径,且大于等于插入孔412的直径。
另外,支撑销423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优选小于等于形成在上部轭431的内部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和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贯通开口部467的直径。
轭部430被施加控制电源而抵消固定触头220和可动触头部400接触产生的电排斥力。若施加控制电源,则轭部430被磁化而产生吸力(attractive force)。
轭部430被配置成包围可动触头410。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轭部430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上侧、前方侧、后方侧以及下侧。
轭部43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轭部430可以被配置成在不同的位置包围可动触头4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轭部430包括相对位于上侧的上部轭431和相对位于下侧的下部轭432。
上部轭431被配置成从可动触头410的一侧覆盖可动触头4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轭431位于上部保持器460的上侧,并隔着上部保持器460与可动触头410和下部保持器470相对。
即,上部轭431位于可动触头部400的外侧,并且位于最上侧。
上部轭431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轭431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上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
为此,上部轭43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从上侧覆盖可动触头410;以及复数个第二部分,分别与第一部分连续,向下侧延伸并分别从前方侧和后方侧覆盖可动触头410。
此时,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长度(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上部保持器460的基座461的延伸长度(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
另外,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长度(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上部保持器460的连接部462的延伸长度(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
因此,上部轭431覆盖上部保持器460的上侧,并覆盖上部保持器460的前后方向的各个侧面的一部分。
在上部轭431的所述第一部分可以形成有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在所述贯通孔贯穿结合有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和支撑销423。
在上部轭431的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有复数个凸出部和凹陷部。
具体而言,复数个凸出部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上侧面凸出形成。另外,复数个凹陷部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下侧面的与复数个凸出部对应的位置凸出形成。
换言之,复数个凸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与上部保持器460相反的一侧面,复数个凹陷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朝上部保持器460的另一侧面。
在复数个所述凹陷部可以分别插入有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复数个定制凸起466。由此,可以限制上部轭431和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方向和位置。
上部轭431被配置成与下部轭432相对。具体而言,上部轭431被配置成隔着上部保持器460和可动触头410与下部轭432相对。
如后所述,上部保持器460与下部保持器470结合。因此,在上部轭431施加的吸力的作用下,下部轭432向朝上部保持器460按压可动触头410的方向移动。
即,上部轭431可以被磁化而形成电磁吸力。在上部轭431形成的吸力的作用下,下部轭432将受到朝上部轭431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方向上的力。
由此,位于上部轭431和下部轭432之间的可动触头410将受到朝上部轭431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方向上的力。所述方向可以理解为与可动触头410朝固定触头220的方向相同。
因此,在可动触头410和固定触头220之间产生的电排斥力可以被由上部轭431和下部轭432产生的吸力抵消。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可动触头410和固定触头220的接触状态。
上部轭431可以设置为能够被电流的施加或磁场磁化而与下部轭432形成吸力的任意形态。
下部轭432被配置成从可动触头410的另一侧覆盖可动触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轭432位于可动触头410的下侧,并隔着可动触头410与上部轭431和上部保持器460相对。
即,下部轭432在可动触头部400的内部位于与可动触头410相邻的位置。
下部轭432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轭432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下部轭432可以与可动触头410接触。
下部轭432沿一方向延伸。此时,下部轭43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可动触头410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轭432沿与可动触头41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左右方向延伸。
下部轭432可以设置为板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轭432设置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各个边角向外侧凸出的形态的四角板形。
在下部轭432的朝可动触头41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形成有复数个凸出部。复数个所述凸出部沿下部轭432延伸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彼此隔开设置。
复数个所述凸出部插入结合于形成在可动触头410的下侧的复数个槽(参照图10)。由此,可以限制下部轭432和可动触头410的结合方向和位置。
下部轭432被配置成与上部轭431相对。具体而言,下部轭432被配置成隔着可动触头410和上部保持器460与上部轭431相对。
在下部轭432的内部形成有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贯穿结合有支撑部420的弹簧421和插入销422(参照图10)。
下部轭432可以设置为能够被电流的施加或磁场磁化而与上部轭431形成吸力的任意形态。
轴440分别与可动芯370和壳体450结合。轴440将可动芯370的升降传递到壳体450。由此,若可动芯370朝固定芯310上升,则轴440和可动触头部400的其他构成要素也一同上升。
其结果,可动触头410与固定触头220接触,直流继电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轴440在可动触头部400和可动芯370之间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轴440的朝可动触头部40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与壳体450结合。
另外,轴440的朝可动芯370的另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贯穿结合于可动芯37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轴440呈具有圆形的截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
轴440可以根据与其结合的构件和直径的大小来区分为复数个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轴440可以区分为头部441和其余部分,所述头部441与壳体450结合并具有相对更大的直径,所述其余部分与可动芯370结合并具有相对更小的直径。
轴440和可动芯370可以固定结合。在一实施例中,轴440和可动芯370可以焊接结合。
另外,轴440和壳体450可以固定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轴440的头部441插入结合于壳体450的主体部451内部的空间。
壳体450形成可动触头部400的主体。壳体450从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支撑可动触头410。壳体450与上部保持器460和下部保持器470等结合而形成用于容纳可动触头410的空间。
壳体450位于轴440和弹簧421之间。
壳体450与轴440结合。具体而言,在壳体450的主体部451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空间,头部441可以插入结合于所述空间。壳体450可以与轴440一同移动。
壳体450支撑弹簧421。由此,可动触头410可以被壳体450弹性支撑。
在壳体45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所述下部保持器470被容纳一部分。具体而言,下部保持器470以使结合凸起472向外侧露出的方式容纳于壳体450的所述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450和下部保持器470可以以插入注塑的方式制造。
壳体450沿一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450形成为其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壳体450的形状可以根据可动触头410的形状而改变。
壳体450可以形成为在其延伸方向上彼此对称。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450可以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对称。另外,壳体450还可以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450包括主体部451、臂(arm)部452、结合空间部453以及支撑凸起454。
主体部451形成壳体450的外形。主体部451沿一方向和另一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体部451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此时,如上所述,主体部451的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可动触头4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确定。
主体部451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在主体部451的内部形成有复数个规定空间。在复数个所述规定空间中的任意一个空间插入有轴440的头部441。在复数个所述规定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插入有下部保持器470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所述规定空间可以相互连通。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说在主体部451的内部形成有单个规定空间。
在主体部451较长地延伸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各个边角设置有臂部452和结合空间部453。另外,在主体部451的朝可动触头410的一侧面,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凸起454。
臂部452在不同位置支撑插入到结合空间部453的上部保持器460。另外,臂部452与主体部451一起形成结合空间部453。
臂部452从主体部451延伸的方向上的各个边角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臂部452分别从主体部451的前方侧边角和后方侧边角延伸形成。
臂部452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用于容纳可动触头部400的电弧室210的结构而改变。
臂部452与主体部451一起形成结合空间部453。臂部452与主体部451一起包围结合空间部453的一部分。
臂部452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臂部452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与主体部451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臂部452形成为两对,并分别从主体部4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边角延伸。
另外,每对臂部452可以沿主体部451延伸的不同方向彼此隔开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对臂部45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分别与主体部451的左侧和右侧边角连续。
因此,被主体部451和臂部452包围的结合空间部453可以分别形成在主体部4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由此,上部保持器460可以分别与主体部4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结合。
另外,各对臂部452彼此隔开的距离可以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
因此,上部保持器460可以容纳于分别形成在主体部4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结合空间部453,并且其宽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各个边角可以被臂部452支撑。
因此,上部保持器460和壳体450能够稳定地结合。
结合空间部453是容纳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空间。结合空间部453可以定义为被主体部451和臂部452包围的空间。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空间部45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任一方向被主体部451包围,左侧和右侧分别被一对臂部452包围而形成。
此时,结合空间部453的宽度,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宽度方向长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如上所述,结合空间部453的所述宽度的长度与一对臂部452隔开的距离相同。
结合空间部453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如上所述,壳体450可以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对称。由此,结合空间部453可以分别形成在主体部4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结合空间部453的除了被主体部451和臂部452包围的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可以与外部连通。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主体部451的前方侧的结合空间部453的上侧、前方侧以及下侧与外部连通。另外,位于主体部451的后方侧的结合空间部453的上侧、后方侧以及下侧与外部连通。
因此,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可以从结合空间部453的上侧、前方侧、后方侧以及下侧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侧插入到结合空间部453。
结合空间部453的各侧中被主体部451包围的方向上露出结合凸起472的一部分。
即,如上所述,下部保持器470与主体部451形成为一体。另外,下部保持器470包括在其延伸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上凸出的结合凸起472。
此时,结合凸起472的一部分可以向结合空间部453露出,并插入结合到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槽465。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述中进行。
支撑凸起454插入于弹簧421的中空部。弹簧421可以在被主体部451支撑的状态下,因支撑凸起454而不会任意移动。
另外,支撑凸起454支撑插入销42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通过支撑凸起454,可以限制插入销422向下侧移动的距离。
支撑凸起454形成在主体部451的内部。具体而言,支撑凸起454从主体部451的朝可动触头410的一侧面,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向朝可动触头410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凸出形成。
支撑凸起454的位置可以与弹簧421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在一实施例中,支撑凸起454可以位于使其截面具有与弹簧421和插入销422的截面的中心相同的中心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凸起454可以位于使其截面的中心具有分别与可动触头410的插入槽411和插入孔412、分别形成于上部轭431和下部轭432的贯通孔以及下部保持器470的开口部473相同的中心轴的位置。
支撑凸起454可以是能够支撑弹簧421和插入销422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凸起454呈具有圆形的截面并向朝可动触头410的方向(即,上侧方向)凸出形成的圆筒形状。
支撑凸起454贯穿于下部保持器470的开口部473。此时,支撑凸起454的截面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小于等于开口部473的直径。
上部保持器460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一部分。另外,上部保持器460与壳体450和下部保持器470结合而形成能够容纳可动触头410的空间。
上部保持器460位于可动触头410的与壳体450相反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上部保持器460隔着可动触头410与壳体450相对。
上部保持器460位于上部轭431和可动触头410之间。即,上部保持器460位于上部轭431的下侧和可动触头410的上侧。
上部保持器460与上部轭431结合。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轭431覆盖上部保持器460的上侧、前方侧一部分以及后方侧一部分,并与上部保持器460结合。
此时,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定制凸起466插入到形成于上部轭431的复数个凹陷部。由此,可以限制上部保持器460和上部轭431的结合方向和位置。
上部保持器460与可动触头410结合。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保持器460覆盖可动触头410的上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各自的一部分,并与可动触头410结合。
上部保持器460与壳体450结合。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上部保持器460的下侧的结合部464插入到分别形成在壳体45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结合空间部453。
上部保持器460与下部保持器470结合。具体而言,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凸起472插入到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槽465,使得上部保持器460与下部保持器470结合。
上部保持器460可以由具有规定的弹性的材料形成。如后所述,这是为了使结合凸起472插入到结合槽465。
具体而言,结合部464在与壳体450相反的方向上被按压而变形,使结合槽465与结合凸起472对齐,然后恢复到原始形状,结合凸起472可以插入到结合槽465。
另外,上部保持器46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其与可动触头410或固定触头220的任意通电。
在一实施例中,上部保持器460可以由SUS304等金属材料形成。或者,上部保持器46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物形成。
上部保持器460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长度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的板形。具体而言,以下说明的基座461、连接部462、缓冲部463以及结合部464可以形成为具有所述规定长度的宽度的板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保持器460包括基座461、连接部462、缓冲部463、结合部464、结合槽465、定制凸起466以及贯通开口部467。
基座461形成上部保持器460的朝上部轭431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基座461位于上部轭431和可动触头410之间。
基座461被上部轭431覆盖。在一实施例中,基座461可以与上部轭431接触。
基座461覆盖可动触头410。在一实施例中,基座461可以与可动触头410接触。
基座461可以沿与上部轭431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基座461形成为其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且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板形。
定制凸起466位于基座461的朝上部轭431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
基座461延伸更长的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的各个边角与连接部462连续。
连接部462形成上部保持器460的朝下部保持器470的另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一部分和后方侧一部分。
连接部462与基座461连续。另外,连接部46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462设置为两个,分别与基座46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边角连续。
连接部462可以与基座461形成规定角度并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462相对于基座461垂直地向朝下部保持器470的方向,即下侧延伸。
连接部462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462可以包围可动触头410的前方侧一部分和后方侧一部分。
连接部462的朝基座461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与基座461连续。连接部462的与基座461相反的另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与缓冲部463连续。
缓冲部463包围容纳可动触头410的空间的一部分。缓冲部463包括彼此形成规定角度并延伸的复数个部分。
缓冲部463可以缓冲施加到上部保持器460的外力。即,即使向上部保持器460施加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外力,也能够通过缓冲部463的复数个所述部分来使上部保持器460的变形或变位最小化。
缓冲部463与连接部462连续。具体而言,缓冲部463的朝连接部462的一侧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与连接部462的下侧端部连续。
缓冲部463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463设置为两个,分别与前方侧的连接部462和后方侧的连接部462连续。
缓冲部463与连接部462形成规定角度并向与连接部462相反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463相对于连接部462垂直地向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空间的外侧延伸。
即,位于前方侧的缓冲部463向前方侧延伸,位于后方侧的缓冲部463向后方侧延伸。
缓冲部463与结合部464连续。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463的下侧端部与结合部464的上侧端部连续。
如上所述,缓冲部463包括彼此形成规定角度并连续的复数个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463包括第一弯折部463a、第二弯折部463b以及第三弯折部463c。
第一弯折部463a形成缓冲部463的朝连接部462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第一弯折部463a与连接部462的下侧端部连续。
第一弯折部463a与连接部462形成规定角度并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463a相对于连接部462垂直地向与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空间相反的方向延伸。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弯折部463a朝前方侧延伸。另外,位于后方侧的第一弯折部463a朝后方侧延伸。
第一弯折部463a与第二弯折部463b连续。
第二弯折部463b形成缓冲部463的另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中间部分。第二弯折部463b与第一弯折部463a的外侧端部连续。
具体而言,位于前方侧的第二弯折部463b与第一弯折部463a的前方侧端部连续。位于后方侧的第二弯折部463b与第一弯折部463a的后方侧端部连续。
第二弯折部463b与第一弯折部463a形成规定角度并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弯折部463b相对于第一弯折部463a垂直地向朝下部保持器470的方向,即下侧延伸。
第二弯折部463b与第三弯折部463c连续。
第三弯折部463c形成缓冲部463的其余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第三弯折部463c与第二弯折部463b的下侧端部连续。
第三弯折部463c与第二弯折部463b形成预定角度并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弯折部463c相对于第二弯折部463b垂直地朝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空间延伸。
具体而言,位于前方侧的第三弯折部463c朝后方侧延伸。位于后方侧的第三弯折部463c朝前方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463a的内侧端部和第三弯折部463c的内侧端部可以位于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具体而言,位于前方侧的缓冲部463的第一弯折部463a和第三弯折部463c的后方侧端部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另外,位于后方侧的缓冲部463的第一弯折部463a和第三弯折部463c的前方侧端部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因此,缓冲部463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向外侧,即与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空间相反的方向凸出的凹凸形状。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的缓冲部463呈朝前方侧凸出的凹凸形状。另外,位于后方侧的缓冲部463呈朝后方侧凸出的凹凸形状。
第三弯折部463c与结合部464连续。
结合部464是上部保持器460与壳体450和下部保持器470结合的部分。
结合部464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部464设置为两个,分别位于前方侧和后方侧。
结合部464容纳于壳体450的结合空间部453。如上所述,结合空间部453分别形成在壳体45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由此,复数个结合部464分别插入到位于壳体45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
结合部464由臂部452支撑。具体而言,结合部464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各个边角由臂部452支撑。
如上所述,在壳体45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设置有一对臂部452。另外,每对臂部452在结合部464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由此,若结合部464插入到结合空间部453,则结合部464的左右方向的各个边角可以由彼此隔开的每对臂部452支撑。在一实施例中,结合部464的左右方向的各个边角可以与每对臂部452的内侧面(即,每对臂部452彼此相对的各个面)接触。
如上所述,结合空间部453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长度可以根据每对臂部452彼此隔开的距离来决定。
由此,结合部464形成为具有小于等于每对臂部452彼此隔开的距离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结合部464的宽度可以与结合空间部45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插入到结合空间部453的结合部464的宽度方向的各个边角由臂部452紧贴支撑,使得上部保持器460与壳体450能够牢固地结合。
结合部464与缓冲部463连续。具体而言,结合部464的与下部保持器470相反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与第三弯折部463c的内侧端部连续。
结合部464可以与缓冲部463形成规定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结合部464可以相对于第三弯折部463c垂直地朝壳体450和下部保持器470延伸。
结合部464的厚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其延伸方向而改变。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部464的厚度随着靠近下侧而减小。
尤其,结合部464的下侧端部可以沿着上侧朝壳体450的主体部451倾斜地延伸。由此,当上部保持器460从上侧朝下侧与壳体450结合时,结合部464的所述下侧端部可以更加容易地插入到结合空间部453。
在结合部464的内部贯穿形成有结合槽465。
结合槽465是供上部保持器460与下部保持器470结合的部分。具体而言,在结合槽465贯穿结合有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凸起472。
结合槽465贯穿形成于结合部464。具体而言,结合槽465在朝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所述空间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形成为具有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呈矩形的截面。如后所述,结合槽465的形状可以根据结合凸起472的形状而改变。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位于与结合部464的中心相邻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结合槽465的截面的中心可以与结合部464的中心相同。结合槽465的位置可以根据结合凸起472的位置而改变。
此时,结合凸起472比结合部464相对更向外侧凸出。即,位于前方侧的结合凸起472位于比前方侧的结合部464更靠前方侧的位置。同样地,位于后方侧的结合凸起472位于比后方侧的结合部464更靠后方侧的位置。
因此,为了使结合凸起472插入到结合槽465,需要使结合部464朝外侧变形规定距离。另外,在结合凸起472插入结合槽465之后,结合部464需要恢复原始形状。
由此,如上所述,结合部464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形成,以能够实现变形和复原。
定制凸起466插入到凹陷形成于上部轭431的定制槽。由此,可以限制上部轭431和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方向和位置。
定制凸起466位于上部保持器460的朝上部轭431的一侧。具体而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定制凸起466从基座461的上侧面向朝上部轭431的方向(即,上侧)凸出形成。
定制凸起466可以设置为能够插入到上部轭431的定制槽的任意形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定制凸起466呈截面为圆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定制凸起466的形状可以根据定制槽的形状而改变。
定制凸起466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定制凸起466可以彼此隔开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定制凸起466设置为两个,位于隔着贯通开口部467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的位置。
定制凸起466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上部轭431的定制槽的数量和位置而改变。
贯通开口部467是供支撑部420贯穿结合的部分。贯通开口部467贯穿形成在上部保持器460的内部。
具体而言,贯通开口部467在基座461的内部沿基座461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贯穿形成。
贯通开口部467可以与贯穿形成于上部轭431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可动触头410的插入孔412、贯穿形成于下部轭432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以及弹簧421的中空部连通。
由此,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可以与可动触头410、弹簧421、轭部430以及上部保持器460结合。另外,支撑部420的支撑销423可以与可动触头410、上部轭431以及上部保持器460结合。
在一实施例中,贯通开口部467可以形成并配置为具有与贯穿形成于上部轭431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可动触头410的插入孔412、贯穿形成于下部轭432的贯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以及弹簧421的中空部相同的中心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贯通开口部467具有圆形的截面并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形成。包围贯通开口部467的面,即基座461的内周可以形成为小于支撑销423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
由此,支撑销423可以被上部保持器460覆盖,从而不能从可动触头410任意脱离。
贯通开口部467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支撑部420的插入销422或支撑销423的形状而改变。
下部保持器470包围可动触头410的一部分。另外,下部保持器470与上部保持器460结合而形成容纳可动触头410的空间。
下部保持器470与壳体450结合。具体而言,下部保持器470容纳于形成在壳体450的内部的规定空间。下部保持器470可以与壳体450形成为一体。在一实施例中,下部保持器470和壳体450可以以插入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
因此,与壳体450相同地,下部保持器470位于可动触头410和上部保持器460的下侧。另外,下部保持器470与壳体450一起包围容纳有可动触头410的空间的下侧。
下部保持器470的一部分向壳体450的外侧露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下部保持器47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结合凸起472向外侧露出。由此,下部保持器470可以通过结合凸起472与上部保持器460结合。
下部保持器470可以形成为沿一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规定长度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的板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保持器470包括平板部471、结合凸起472以及开口部473。
平板部471形成下部保持器470的主体。平板部471可以形成为板形,容纳于形成在壳体450的内部的所述空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平板部471设置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更长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四角的板形。
此时,平板部471的各个方向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小于壳体450。这是为了使平板部471容纳于形成在壳体450的内部的所述空间,防止其任意地向外部露出。
平板部471的形状可以根据壳体450的形状而改变。
开口部473位于平板部471的内部。壳体450的支撑凸起454可以贯穿结合于开口部473。
在平板部471较长地延伸的方向的各个端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的各个端部设置有结合凸起472。
结合凸起472插入结合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槽465。由此,下部保持器470和上部保持器460可以相互结合。
结合凸起472与平板部471连续。另外,结合凸起47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在不同的位置与平板部471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两个,分别与平板部471较长地延伸的方向,即平板部471的前后方向的各个端部结合。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和平板部471可以形成为一体。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四角板形。如后所述,结合凸起472的形状可以根据结合槽465的形状而多样地改变。
结合凸起472向壳体450的主体部451的外侧露出。具体而言,结合凸起472的一部分向分别形成在主体部451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结合空间部453露出。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槽465可以与露出的结合凸起472结合。
开口部473是供壳体450的支撑凸起454贯穿结合的空间。开口部473在平板部471的厚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上贯穿形成。
开口部473位于平板部471的内部。在一实施例中,开口部473可以配置成具有与平板部471的中心相同的中心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开口部473形成为具有规定直径的圆形的截面。开口部473的位置和形成可以根据支撑凸起454的位置和形状而改变。
由于支撑凸起454贯穿结合于开口部473,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壳体450和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状态。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槽465和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凸起472的形状、数量以及配置方式可以形成为各种形态。
即,在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四角板形。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在前后方向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分别设置有单数个。
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复数个四角板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在前后方向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分别设置有复数个。此时,理解为,各个结合凸起472的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结合凸起472的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更短。
另外,复数个结合凸起472分别在其宽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并排设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结合凸起4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相同。
此时,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结合槽465也根据结合凸起472的数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而改变。
即,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的截面的形状也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槽465设置为复数个,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复数个四角板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在前后方向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分别设置有复数个。此时,可以理解为,各个结合凸起47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厚度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结合凸起472的厚度更薄。
另外,复数个结合凸起472分别在其厚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并排设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结合凸起472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可以相同。
此时,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结合槽465也根据结合凸起472的数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而改变。
即,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的截面形状也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且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更短。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槽465设置为复数个,并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在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复数个四角板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在前后方向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分别设置有复数个。此时,理解为,各个结合凸起47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及上下方向的长度即厚度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结合凸起472的厚度更薄。
另外,复数个结合凸起472分别在其厚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并排设置。即,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结合凸起472被配置成朝左上侧和右下侧倾斜地隔开。
此时,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结合槽465也根据结合凸起472的数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而改变。
即,在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的截面形状也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并且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更短。
同样地理解为,结合槽46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也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更短。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槽465设置为复数个,并设置为根据结合凸起472的配置方式,即彼此朝左上侧和右下侧倾斜地隔开。
在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设置为具有以规定的直径形成的截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复数个圆筒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凸起472在前后方向的各个结合空间部453分别设置有复数个。此时,理解为,各个结合凸起472的直径比图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结合凸起472的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更短。
另外,复数个结合凸起472分别在结合空间部453的宽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并排设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结合凸起4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相同。
此时,形成于上部保持器460的结合部464的结合槽465也根据结合凸起472的数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而改变。
即,在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465的截面的形状也形成为圆形。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结合槽465设置为复数个,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由此,理解为,结合凸起472和结合槽465的形状、位置以及配置方式可以多样地构成。
在结合凸起472和结合槽465分别设置有复数个的实施例中,上部保持器460和下部保持器470可以在复数个位置结合。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上部保持器460和下部保持器470的结合状态。
4.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50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包括可动触头部500。
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500的功能和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相对应。但是,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50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500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的差异在于,形成于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凸起565插入结合到形成于下部保持器570的结合槽572。
由此,以下参照图23和图24,以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的差异为中心说明本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5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部500包括可动触头510、支撑部520、轭部530、轴540、壳体550、上部保持器560以及下部保持器570。
在上述构成要素中,可动触头510、支撑部520、轭部530以及轴540的结构、功能以及结合结构等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410、支撑部420、轭部430以及轴440相同。
壳体550的大部分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壳体450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壳体550在形成有与容纳有下部保持器570的空间和结合空间部553连通的槽方面存在差异。
即,本实施例的壳体550包括发挥用于使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凸起565插入到下部保持器570的结合槽572的通路功能的槽。
所述槽形成在壳体550的内部并与容纳有下部保持器570的空间和结合空间部553连通。因此,容纳于结合空间部553的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凸起565可以经由所述槽插入到下部保持器570的结合槽572。
所述槽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与结合凸起565和结合槽572的形状对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槽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并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四边形的截面形成。另外,所述槽向与结合空间部553相反的方向,即朝下部保持器570的方向凹陷形成。
上部保持器560的大部分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上部保持器460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上部保持器560在包括插入结合于下部保持器570的结合凸起565方面存在差异。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部564没有贯穿形成有结合槽,而设置有向朝下部保持器570的方向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565。
结合凸起565通过形成于壳体550的所述槽并插入结合到形成于下部保持器570的结合槽572。此时,理解为,结合部564能够变形和复原,并使结合凸起565插入到结合槽572。
结合凸起565可以形成为与结合槽572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565呈具有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的矩形的截面并朝下部保持器570延伸的四角柱形状。
下部保持器570的大部分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下部保持器470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下部保持器570在包括供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凸起565插入结合的结合槽572方面存在差异。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下部保持器570不设置有向结合空间部553露出一部分的结合凸起,而设置有供上部保持器560的结合凸起565插入的结合槽572。
结合槽572在下部保持器570的平板部571的长度方向上凹陷形成。换言之,结合槽572在平板部571的长度方向上,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各个端部凹陷形成。
由此,也可以说结合槽572在与结合凸起565相反的方向上凹陷形成。
结合槽572与形成于壳体550的所述槽连通。另外,结合槽572与结合空间部553连通。由此,结合凸起565可以穿过所述槽而插入到结合槽572。
结合槽572可以形成为与结合凸起565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572具有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更长的矩形的截面,并在与结合凸起565相反的方向上凹陷形成。
虽然未图示,但是应理解,与上述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400相同地,结合凸起565和结合槽572的形状、数量以及配置方式可以改变。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以下的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多样地修改和变更本发明。
10:直流继电器
100:框架部
110:上部框架
120:下部框架
130:绝缘板
140:支撑板
200:开闭部
210:电弧室
220:固定触头
220a:第一固定触头
220b:第二固定触头
230:密封构件
300:芯部
310:固定芯
320:底部
330:轭
340:绕线筒
350:线圈
360:缸筒
370:可动芯
380:弹性部
400: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
410:可动触头
411:插入槽
412:插入孔
420:支撑部
421:弹簧
422:插入销
423:支撑销
430:轭部
431:上部轭
432:下部轭
440:轴
441:头部
450:壳体
451:主体部
452:臂(arm)部
453:结合空间部
454:支撑凸起
460:上部保持器
461:基座
462:连接部
463:缓冲部
463a:第一弯折部
463b:第二弯折部
463c:第三弯折部
464:结合部
465:结合槽
466:定制凸起
467:贯通开口部
470:下部保持器
471:平板部
472:结合凸起
473:开口部
50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动触头部
510:可动触头
511:插入槽
512:插入孔
520:支撑部
521:弹簧
522:插入销
523:支撑销
530:轭部
531:上部轭
532:下部轭
540:轴
541:头部
550:壳体
551:主体部
552:臂(arm)部
553:结合空间部
554:支撑凸起
560:上部保持器
561:基座
562:连接部
563:弯折部
563a:第一弯折部
563b:第二弯折部
563c:第三弯折部
564:结合部
565:结合凸起
566:定制凸起
567:贯通开口部
570:下部保持器
571:平板部
572:结合槽
573:开口部

Claims (20)

1.一种可动触头部,其中,包括:
可动触头;
上部保持器,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
壳体,隔着所述可动触头面向所述上部保持器,从另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
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
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朝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
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容纳所述结合凸起的结合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所述下部保持器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结合部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部分别与所述基座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连续,
所述结合槽分别形成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
所述结合凸起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分别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的所述结合槽分别设置有复数个,
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的所述结合凸起设置有复数个,
在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结合有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结合部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
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位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在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在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结合部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
设置于复数个所述结合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结合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槽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倾斜地彼此隔开设置,
位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端部的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倾斜地彼此隔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结合部形成为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
所述结合槽和所述结合凸起形成为所述另一方向的宽度比朝所述基座的方向和与所述基座相反的方向的长度更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位于所述结合部,
所述下部保持器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槽,所述槽在面向所述结合部的面凹陷形成,分别与容纳所述下部保持器的内部的空间和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结合槽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槽连通,所述结合凸起插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槽和所述结合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和所述结合槽中的任意一个位于所述结合部,且所述结合部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
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部,容纳所述下部保持器;
复数个臂部,位于朝所述结合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以及
结合空间部,由所述主体部和复数个所述臂部包围而形成,容纳所述结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复数个所述臂部以与所述结合部的宽度的长度相同的长度隔开,
容纳于所述结合空间部的所述结合部的所述另一方向的各个端部被复数个所述臂部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
连接部,位于所述基座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
缓冲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续,包括复数个弯折部;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缓冲部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所述下部保持器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
14.一种可动触头部,其中,包括:
可动触头;
上部保持器,从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
壳体,隔着所述可动触头面向所述上部保持器,从另一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
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包围所述壳体的一侧;
连接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
缓冲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缓冲部连续,并与所述下部保持器结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缓冲部包括:
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连接部形成规定角度,并向与所述可动触头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规定角度,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以及
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规定角度,并向朝所述可动触头的方向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动触头部,其中,
所述缓冲部的截面形成为向与所述可动触头相反的方向凸出形成的凹凸形状。
17.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头,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头,位于所述固定触头的下侧,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和隔开;
上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固定触头之间,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的上侧;
壳体,位于所述可动触头的下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的下侧;以及
下部保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一部分并与所述上部保持器结合,
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朝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凸出形成的结合凸起,
在所述上部保持器和所述下部保持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容纳所述结合凸起的结合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所述下部保持器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并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在其内部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形成有所述结合凸起,
所述下部保持器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所述一方向的端部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所述结合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上部保持器包括:
基座,从上侧包围所述可动触头,并沿一方向延伸;以及
结合部,与所述基座连续,朝所述下部保持器延伸,所述结合凸起和所述结合槽中的任意一个位于所述结合部,且所述结合部具有另一方向的宽度,
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部,容纳所述下部保持器;
复数个臂部,位于朝所述结合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在所述另一方向上彼此隔开所述结合部的宽度;以及
结合空间部,由所述主体部和复数个所述臂部包围而形成,容纳所述结合部,
容纳于所述结合空间部的所述结合部的所述另一方向的各个端部被复数个所述臂部支撑。
CN202180065914.4A 2020-09-25 2021-07-02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Pending CN1163250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24939 2020-09-25
KR1020200124939A KR102531476B1 (ko) 2020-09-25 2020-09-25 가동 접촉자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PCT/KR2021/008413 WO2022065638A1 (ko) 2020-09-25 2021-07-02 가동 접촉자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5056A true CN116325056A (zh) 2023-06-23

Family

ID=80846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5914.4A Pending CN116325056A (zh) 2020-09-25 2021-07-02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5363A1 (zh)
EP (1) EP4220679A1 (zh)
KR (1) KR102531476B1 (zh)
CN (1) CN116325056A (zh)
WO (1) WO202206563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6902A (ja) * 2001-07-04 2003-01-17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路遮断器
CN103038851B (zh) * 2010-07-16 2015-08-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
JP6856001B2 (ja) * 2017-10-31 2021-04-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44573B2 (ja) * 2018-03-30 2021-03-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KR102324514B1 (ko) 2018-08-31 2021-11-10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직류 릴레이
KR20200000312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2388586B1 (ko) 2018-08-31 2022-04-21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KR102606007B1 (ko) * 2018-10-22 2023-11-24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5638A1 (ko) 2022-03-31
KR20220041557A (ko) 2022-04-01
EP4220679A1 (en) 2023-08-02
KR102531476B1 (ko) 2023-05-11
US20230335363A1 (en) 2023-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1011B (zh) 电磁继电器
CN111599646B (zh) 电磁继电器和基体
CN109741995B (zh) 触点装置
CN210136821U (zh) 直流继电器
CN210136826U (zh) 直流继电器
CN210136824U (zh) 直流继电器
CN116325056A (zh) 可动触头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EP4243049A2 (en) Movable contact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JP2008159475A (ja) リレー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1164721A (zh) 触点装置和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EP4243047A2 (en) Movable contact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JP6667150B2 (ja) 電磁継電器
EP4243048A2 (en) Movable contact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CN114521281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0061382A (ja)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