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7658A -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7658A
CN116317658A CN202310216407.7A CN202310216407A CN116317658A CN 116317658 A CN116317658 A CN 116317658A CN 202310216407 A CN202310216407 A CN 202310216407A CN 116317658 A CN116317658 A CN 116317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unit
capacitor
photovoltaic inverter
capaci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164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拥兵
占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164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176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17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7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该光伏逆变器包括DC/DC变换单元、辅助电源单元、控制单元、逆变功率变换单元及母线电容单元。DC/DC变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光伏发电组件;母线电容单元的输入端连接DC/DC变换单元的输出端;逆变功率变化单元连接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辅助电源单元连接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控制单元用于控制DC/DC变换单元和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工作。实施本申请,可以提高光伏逆变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扩大光伏逆变器的母线电压范围,本申请设计简单,实施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光伏太阳能板的光电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兴技术。在光伏发电过程中,光伏逆变器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频率的交流电。在光伏逆变器中,母线电容是连接在光伏逆变器直流输入端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大电容,主要起到稳定母线电压和吸收纹波电流的作用。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由于光伏逆变器电路的各开关管的工作状态通常是不对称的(例如,开关管型号不同、损耗不同、负载不对称、或者受开关死区等因素影响),不同母线电容的充电量(或放电量)并不相同,导致母线电容电压不均衡,母线电容电压不均衡会导致光伏逆变器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产生畸变,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时还会损坏光伏逆变器内的功率元件,并且,随着未来光伏发电规模的扩大,光伏发电的功率会进一步提升,母线电压会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母线电容电压不均衡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增加母线电容平衡电路是均衡母线电容电压的一种现有技术,但该技术同时也增加了逆变器的器件数量,因此,如何花费较小成本为母线电容均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可以对母线电容进行均压,实现方式简便,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该光伏逆变器包括DC(directcurrent,直流)/DC变换单元、辅助电源单元、控制单元、逆变功率变换单元及母线电容单元,所述DC/DC变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相连,用于转换光伏发电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电压;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DC/DC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用于降低母线电压的波动以及维持母线电压的稳定;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变压器或电网相连,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为光伏逆变器主功率变换单元,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用于将DC/DC变换单元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输送至电网。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在所述光伏逆变器中也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作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可为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电容进行均压,提高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作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从母线上吸收能量,将母线上的高压电流转换为低压电流,为光伏逆变器中的控制电路和器件进行供电;该光伏逆变器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DC/DC变换单元和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工作过程。
在本申请中,光伏逆变器包括母线电容单元和辅助电源单元,母线电容单元用于吸收电路中的纹波电流,为逆变功率变换单元提供稳定的电压,辅助电源单元用于为光伏逆变器的控制单元或者逆变器器件供电,也可以为母线电容单元进行均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可以包括辅助电源单元,辅助电源单元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相连,辅助电源单元可以是多绕组反激电路,所述多绕组反激电路的原边绕组数量为母线电容单元中电容串联组中串联电容的数量的公约数。通过辅助电源单元可以为控制单元和逆变器器件提供电源,同时,可以对母线电容单元进行均压,需要说明的是,辅助电源单元的电压输入仅来源于母线电容单元,无需额外增加电源,也无需增加额外平衡电路。也就是说,无需增加新的电源或者器件,仅通过将辅助电源单元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相连,即可实现为控制单元和逆变器器件供电的功能和为母线电容单元均压的功能。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线电容单元可以包括至少2个及以上偶数个电容,通过多个电容串联,提高母线电容单元的耐压能力。
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线电容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电容可以并联一个电阻,实现母线电容单元中电容的均压。
结合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可以包括逆变功率变换单元,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连,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变压器或者电网相连。逆变功率变换单元从母线电容单元获取直流电,受控制单元发出的逆变功率变换单元控制信号控制,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输送至变压器或者电网。逆变功率变换单元可以是三输入端的DC(direct current,直流)/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逆变多电平电路,也可以是五输入端或者更多输入端口的DC/AC逆变多电平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可以包括DC/DC变换单元,DC/DC变换单元受控制单元控制,将来自光伏发电组件的直流电进行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通过输出端输送给母线电容单元。
结合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采样和计算,产生控制信号,控制逆变功率变换单元和DC/DC变换单元的工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该光伏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组件、变压器、交流电网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光伏发电组件为光伏逆变器提供直流电输入,变压器对光伏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升压,交流电网基于变压器输出的交流电为电网负载供电。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发电组件可以是多个太阳能发电板串联得到的一个光伏串列或者是所述多个光伏串列的组合。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包含变压器,光伏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直接输送到电网。
在本申请中,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可有效对母线电容进行均压,增强光伏逆变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母线电容耐压能力,操作简单,适用性高。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上述多个方面的实现和有益效果可互相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电路的一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源单元的一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线电容单元的一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线电容单元的又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伏系统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伏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组件11、光伏逆变器10、变压器13和交流电网12。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输出端可以连接到变压器13或直接连接到交流电网12,为方便描述,本申请仅对连接到变压器13的示例进行了说明。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1的输出端,所述变压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输出端,所述交流电网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13的输出端。也就是说,所述光伏逆变器10位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1和所述变压器13之间,所述变压器13位于所述光伏逆变器10和所述交流电网12之间。
在所述光伏系统工作时,在太阳光照的作用下,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1产生直流电,所述光伏逆变器00将所述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交流电输送至所述变压器13,所述变压器13在对交流电进行升压后,将升压后的交流电输送至所述交流电网12。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1的组成可以是单晶硅太阳能板、多晶硅太阳能板和非晶硅太阳能板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光伏发电组件11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1可以是多个太阳能发电板串联得到的一个光伏串列,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光伏串列的组合。
所述光伏逆变器10包括DC/DC变换单元105、母线电容单元101、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辅助电源单元103和控制单元104。所述DC/DC变换单元105的输入端连接光伏发电组件11的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单元10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输入端,;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输入端,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输入端;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输出端连接变压器13的输入端;所述辅助电源10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光伏逆变器10工作时,因为处于不同的工作时间,其受到的光照强弱有所不同,或者因为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工作温度不同等原因,光伏发电组件11产生的直流电电压会发生变化,所述DC/DC变换单元105可以将光伏发电组件11产生的直流电电压变换至光伏逆变器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所需的工作电压,保证所述光伏逆变器10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能正常运行。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由一个或多个电容组成,在所述光伏逆变器中起着支撑母线电压、吸收电流谐波和保护逆变器的作用。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组成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电容可以是电解电容,也可以是薄膜电容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容的类型进行限制,为描述方便,本申请中的母线电容以电解电容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是所述光伏逆变器10中的主功率变换单元,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用于将所述DC/DC变换单元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输送至电网。
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主要包括两个作用,第一作用,所述光伏逆变器10中的控制元件和辅助器件需要的工作电压一般比较低,在不引入额外电源的前提下,所述光伏逆变器10需要利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将较高的母线电压转换为所述需要的工作电压,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从母线上获取能量,将高电压的电流转换为所述控制单元104所需的低电压电流;第二作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进行均压。所述光伏逆变器10工作时,由于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开关管的工作状态不一致,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的充/放电量并不相同,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电容电压不均衡,母线电容不均衡会造成所述光伏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质量降低甚至损坏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在不引入额外电源,不添加额外平衡电路的条件下,利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进行均压。
所述控制单元104根据采集的电路参数,发出逆变功率变换控制信号对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进行控制,发出DC/DC变换控制信号对所述DC/DC变换单元105进行控制,通过所述控制方式实现逆变器稳定交流电的输出。
请一并参见图2,图2是上述图1中光伏逆变器10的母线电容单元101和辅助电源单元103的一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逆变电路为本申请提供的多种类似逆变电路的一种,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仅选择包含4个母线电容、4个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逆变电路进行说明,容易理解的是,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部分或多部分进行简单改进或组合,或者简单增加和减少电路元件产生的逆变电路,仍应当属于本申请范围之内。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是所述光伏逆变器10中的主功率变换单元,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三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正母线、负母线以及母线中点相连。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交流电输送至所述变压器13。在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其中的各开关管工作状态通常是不对称的(例如,开关管型号不同、损耗不同、负载不对称、或者受开关死区等因素影响),导致所述母线电容101中的母线电容电压不均衡。母线电容电压不均衡会导致所述光伏逆变器10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产生畸变,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时还会损坏光伏逆变器内的功率元件,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进行均压。
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包括2组串联的电解电容,第一组电解电容串联在正母线和母线中点之间,第二组电解电容串联在负母线和母线中点之间,其中第一组电解电容包括串联的电解电容Ce15和电解电容Ce16,第二组电解电容包括串联的电解电容Ce17和电解电容Ce18。在大型光伏电站或者工商业场景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母线电压常高达千伏量级,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在光伏逆变器中起着支撑母线电压、吸收电流谐波和保护逆变器的作用。
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可以是一个反激电路拓扑,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包括变压器原边侧和变压器副边侧,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变压器原边侧包括2组原边绕组和2组电容,所述原边绕组中的每个绕组通过一一并联在每组电容的每个电容两端,具体而言,所述每个绕组的一端直接与所述每个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每个绕组的另一端通过一个开关管所述每个电容的另一端相连。具体而言,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11的一端通过开关管S11和一组电容中的电解电容Ce11的一端相连,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11的另一端直接与一组电容中的电解电容Ce11的另一端相连。绕组W12、绕组W13和绕组W14同电解电容Ce12、电解电容Ce13和电解电容Ce14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绕组W11和电解电容Ce11的连接方式类似,在此不做赘述。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变压器副边侧包括一组副边绕组,所述一组副边绕组包括一个电容C11,一个绕组W15和一个二极管D11,所述绕组W15并联在所述电容C11两端,具体而言,所述绕组W15的一端直接与所述电容C11的一端相连,所述绕组W1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11与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作用,辅助电源单元103从母线上获取能量,将高电压的电流转换为控制单元104所需的低电压电流,具体而言,所述母线电压高达千伏量级,而逆变器中的控制器件及其他一些辅助器件所需的电压常常只有十伏量级或更小,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则利用反激电路等电路拓扑,将高母线电压转换为器件所需的低电压;第二作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可以为母线电容单元101均压,具体而言,所述光伏逆变器10工作时,由于所述光伏逆变器10中的开关管的工作状态不一致,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解电容的充/放电量并不相同,导致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电压不均衡,母线电容不均衡可能导致所述光伏逆变器10的工作效率降低和功率元件的损坏,因此需要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进行均压。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可以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进行均压。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每组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中的绕组匝数相等,因此当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电压不均等时,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可以将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电压调节至均等,例如,当所述电解电容Ce15电压较大、所述电解电容Ce16和所述电解电容Ce17电容相等,而所述电解电容Ce18电压较小时,因为所述开关管S11和所述开关管S14导通且开关的时序相同,所述绕组W11和所述绕组W14的匝数比相同,所以所述绕组W11和所述绕组W14两端的电压也相同,此时又由于所述电解电容Ce15和所述电解电容Ce18的电压不同,高电压的所述电解电容Ce15会瞬间给低电压的所述电解电容Ce18充电,所述电解电容Ce15可通过与所述电解电容Ce15电压并联的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中的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进行放电,所述电解电容Ce18可通过与所述电解电容Ce18并联的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中的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进行充电,直到所述电解电容Ce15和所述电解电容Ce18的电压相等,所述电解电容Ce16和所述电解电容Ce17既不充电也不放电,从而达到所述母线电容的电压均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的数量,取决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数量以及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需要达到的均压效果,容易理解的是,当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的电容数量改变或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中需要达到的均压效果改变时,相应的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的数量也会发生改变。
请一并参见图3,图3是上述图2中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又一实施例。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包括变压器原边侧和变压器副边侧,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变压器原边侧包括2组原边绕组和2组电容,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每组所述原边绕组只包含1个绕组,本申请并不对每组所述原边绕组中的绕组数量进行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应替换上述图2中的辅助电源单元以形成新的包含辅助电源单元的光伏逆变器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与上述图2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绕组的一端还通过一个二极管与每个电容的一端相连。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2组电容,每组电容所包含的数量为1个,分别是电解电容Ce21和电解电容Ce22,所述电解电容Ce21的第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正母线相连,所述电解电容Ce22的第二端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负母线相连,所述电解电容Ce21的第二端、所述电解电容Ce22的第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母线中点相连。所述原边绕组中的每个绕组通过一一并联在每组电容的每个电容两端,具体而言,所述每个绕组的一端直接与所述每个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每个绕组的另一端通过一个开关管所述每个电容的另一端相连。具体而言,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21的一端通过开关管S21和一组电容中的电容电解电容Ce21的一端相连,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21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22与一组电容中的电解电容Ce21的另一端相连;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22的一端通过开关管S22和一组电容中的电解电容Ce22的一端相连,一组原边绕组中的绕组W22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23与一组电容中的电解电容Ce2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变压器副边侧包括一组副边绕组,所述一组副边绕组包括一个电容C21,一个绕组W25和一个二极管D21,所述绕组W25并联在所述电容C21两端,具体而言,所述绕组W25的一端直接与所述电容C21的一端相连,所述绕组W2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21与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相连。
类似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源单元与图2中展示的辅助电源单元103的作用一致,至少有两个作用,但其实现方式与图2中展示的辅助电源单元103有所不同,例如,当所述电解电容Ce21电压大于所述电解电容Ce22电压时,所述开关管S21和所述开关管S22导通且开关的时序相同,所述绕组W21和所述绕组W22的匝数比相同,所以所述绕组W21和所述绕组W22两端的电压也相同,此时由于所述电解电容Ce21电压大于所述电解电容Ce22电压,所述二极管D22导通,所述二极管D23反向截止,故所述绕组W22无电流,所述电解电容Ce22电压不发生变化,此时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变压器副边侧只会从所述电解电容Ce21上吸收能量,则所述电解电容Ce21电压逐渐下降,直到所述电解电容Ce21和所述电解电容Ce22的电压相等,从而达到所述母线电容的电压均等。
请一并参见图4,图4是上述图2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又一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应替换上述图2中的母线电容单元以形成新的包含母线电容单元的光伏逆变器的实施例。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包括两组相互串联的母线电容,其中,第一组母线电容串联在正母线与母线中点之间,第二组母线电容串联在负母线与母线中点之间。所述第一组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解电容,所述第二组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解电容,其中,N大于或者等于1。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包含3个输入端,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正极、负极和母线中点分别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的3个输入端相连,与图1中说明相应的,根据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中的电容数量和想要达到的母线电容均压效果,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也可以与包含3个以上输入端的,含多个辅助电源原边组的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相连。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正极、负极和母线中点分别与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的3个输入端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通过多个电容的串联,可以进一步提升母线电压等级,从而可以适配更高电压等级的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102,降低光伏逆变器系统电流,提升光伏逆变器系统效率。
请一并参见图5,图5是上述图2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的又一实施例。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母线电容单元包括的电解电容数量为6个,本申请并不对所述母线电容单元包括的电解电容数量进行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应替换上述图2中的母线电容单元以形成新的包含母线电容单元的光伏逆变器的实施例。所述母线电容单元101包括两组相互串联的母线电容,其中,第一组母线电容串联在正母线与母线中点之间,第二组母线电容串联在负母线与母线中点之间。与上述图4中母线电容单元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所述母线电容单元的每个电解电容并联了一个电阻,得到改进均压和放电功能后的母线电容单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电解电容并联一个电阻,起到了更好的均压作用。由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103中的所述辅助电源原边组数量不一定和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中的电解电容数量相等,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靠辅助电源单元实现所有电解电容的均压,此时并联电阻起到了对每个电解电容的均压补充作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图2至图5中的实施例可以在合理的条件下互相简单组合形成新的逆变电路,任何一种简单组合形成的逆变电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描述的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包括母线电容单元、逆变功率变换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通过正负直流母线和中点母线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用于将直流输入变换为交流输出供给电网或者用电负载;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通过脉冲调制控制信号对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进行变换控制;
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与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包括两组母线电容,其中一组母线电容连接在所述正直流母线和中点母线之间,另一组母线电容连接在所述中点母线和负直流母线之间;
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用于从直流母线取电并向所述控制单元供电,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两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其中,所述副边绕组用于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所述两组原边绕组中的一组用于并联在所述一组母线电容两端,所述两组原边绕组中的另一组用于并联在所述另一组母线电容两端,以用于从所述直流母线取电的同时对所述两组母线电容进行均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包括两组串联的母线电容,其中每组母线电容个数为N;
其中,N大于或者等于2;
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两组原边绕组中每一组分别包括N个原边绕组,所述两组共2N个原边绕组分别一一对应并联在所述两组共2N个母线电容的两端,也就是每一个原边绕组并联连接在对应的一母线电容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2N个开关管,所述两组共2N个原边绕组中每一个原边绕组的一端通过所述2N个开关管中对应的一开关管连接所述一母线电容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还包括2N个电阻,所述2N个电阻分别与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中的2N个电容串联,其中,任一个母线电容单元中的电容与一个电阻并联;
所述电阻用于为所述电容均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2N个电容,所述2N个电容中的每一个电容分别一一对应并联在所述两组共2N个母线电容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2N个二极管和2N个开关管;
所述两组2N个原边绕组中每一个原边绕组的一端通过所述2N个开关管中对应的一开关管连接所述一母线电容一端;
所述两组2N个原边绕组中每一个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2N个二级管中对应的一二级管连接所述一母线电容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副边绕组,所述一个副边绕组通过一个二极管与一个电容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两组原边绕组中的每一原边绕组匝数相同,用于均压母线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包括DC/DC变换单元、母线电容单元、逆变功率变换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DC/DC变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光伏发电组件,所述DC/DC变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功率变换单元是多输入端口的逆变多电平电路。
11.一种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母线电容单元中电容的电压值;
当所述母线电容电容单元中电容电压不均等时,控制与所述电容并联的开关管导通,控制与所述电容并联的开关管的开关时序相同。
CN202310216407.7A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Pending CN1163176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6407.7A CN116317658A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6407.7A CN116317658A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7658A true CN116317658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19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16407.7A Pending CN116317658A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176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madian et al. A new coupled inductor nonisolated high step-up quasi Z-source DC–DC converter
US10177683B2 (en) Multi-level inverter
JP4745234B2 (ja) 電源装置
US8928176B2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9608447B2 (en) Solar photovoltaic three-phase micro-inverter and a solar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US9866144B2 (en) Three port converter with dual independent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nd dual operating modes
CN102904454A (zh) 光伏发电系统中高效隔离直流变换器系统
Ghaderi et al. A novel step-up power converter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energy application
CN113489326A (zh) 一种应用于能量路由器的两级式dc/ac双向变换装置
CN115833575A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平衡电路的控制方法以及储能系统
Mohamad et al. The effects of number of conducting switches in a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 output
JP2005529578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WO2016000221A1 (en) A system for charging battery of at least one electrical vehicle
WO2018177062A1 (zh) 供电系统和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186574A (zh) 一种逆变系统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
CN209982435U (zh) 光伏系统的防pid装置及光伏系统
WO2019012731A1 (ja) Dc/dcコンバータ、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CN202750021U (zh) 一种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转换器
Xia et al. Adaptive DC link voltage control scheme for single phase inverters with dynamic power decoupling
CN116317658A (zh) 一种应用母线电容串联方式的光伏逆变器
KR20160047131A (ko) 발전 시스템의 3상 인버터 및 전력변환장치
US20180083453A1 (en) Power converting module,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Sheeja et al. Interleaved high gai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grid integrated solar PV fed telecommunication BTS load
CN109687433B (zh) 一种柔性变电站结构
CN102522813A (zh) 一种光伏发电稳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