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4702A -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4702A
CN116314702A CN202310316146.6A CN202310316146A CN116314702A CN 116314702 A CN116314702 A CN 116314702A CN 202310316146 A CN202310316146 A CN 202310316146A CN 116314702 A CN116314702 A CN 116314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ating
layer
paste
past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61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寒姣
李瑞年
李素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1614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147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14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4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4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located inside the innermost case of the cells, e.g. mandrels, electrodes or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片上设置多个不同导热性能的涂膏层,实现了利用电池内阻引起温升,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在大倍率充电时往往伴随着较高温升,这是由于从集流体到正负极片都存在着一定阻抗,较大的电流会在极片中产热量Q=I2Rt。一方面,由于极片结构的不均一性,会造成极片各处温升并不一样;另一方面,电池在大倍率充电时,快充性能会一定程度会受到动力学能力的限制,因此出现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
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
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
第三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
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沿极片卷绕方向的长度均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50μm~150μm的范围内,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所述导热物质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的物质占比在1%~3%的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导热物质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碳、硅氧、石墨、金属氧化物和硅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集流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涂膏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第三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集流体上设置三层不同导热性能的子涂膏层,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接触,第一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铜箔侧的热量均匀导入负极片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正极片侧的热量均匀传导到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设置在第一子涂膏层与第三子涂膏层之间,能够将两侧热量均匀导入到负极活性材料中,使热量聚集在第二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内阻较小,即使热量较高时,负极侧的温度升高,利用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提升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倍率性能。
通过对负极片结构的设计,三个子涂膏层中均含有导热物质,与负极集流体(优选铜箔)形成连通的导热网络,同时提升导电能力,能够将快充过程中正极因高内阻产生的较大热量,通过三层结构形成的导热网络在短时间之中,快速传导到负极活性材料中,负极侧温度升高,提升化学反应动力性能,提升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充电速率和倍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涂膏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集流体及涂膏层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截面SEM图和极片截面能谱元素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速度差值为第二速度差值,且类似地,可将第二速度差值称为第一速度差值。第一速度差值和第二速度差值两者都是速度差值,但其不是同一速度差值。术语“第一”、“第二”等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涂膏层120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该负极片包括:集流体110和涂膏层120,所述涂膏层120包括第一子涂膏层121、第二子涂膏层122和第三子涂膏层123,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123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123之间;
所述涂膏层1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10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与所述集流体110相接触;
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
第三子涂膏层123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
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123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的导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内阻较高,在快充时大电流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热量;负极材料具有较小内阻。快充过程中,正负极片间温升产生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为了有效抑制极片的不均一温升,将其转化为有益于快充的一个条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负极片的涂膏层120设置为三层,从而利用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提升大电流充/放电时候负极的倍率性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三层涂膏层120依次层叠设置在集流体110上,第一子涂膏层121,涂覆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导热功能物质;第二子涂膏层122,涂覆在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的表面,且具有导热功能物质、活性物质;第三子涂膏层123,涂覆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的表面,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导热功能物质。其中,所述导热功能物质的导热能力强于所述活性物质的导热能力。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涂膏层121、所述第二子涂膏层122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123的长度均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涂膏层121、第二子涂膏层122和第三子涂膏层123沿极片卷绕方向的长度均相同,且两端平齐地设置在集流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涂膏层中导热物质的质量占比为60%~99%,优选95~99%。第二子涂膏层中导热物质的质量占比为0.1%~5%,优选1~2%。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负极片界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子涂膏层121和第三子涂膏层123由导热功能材料组成,第二子涂膏层122由负极活性材料组成。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截面SEM图和极片截面能谱元素分布图,如图4所示,图4左上角为截面SEM图,图4中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图4右上角为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的元素分布图,其中主要包含了C元素。图4右下角为第而子涂膏层的元素分布图,其中主要包含了Cu元素。通过极片截面SEM、极片截面能谱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具有以上描述的负极片结构,且在中间第二子涂膏层中能明显检测到导热材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片上设置多个不同导热性能的涂膏层,实现了利用电池内阻引起温升,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集流体上设置三层不同导热性能的子涂膏层,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接触,第一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铜箔侧的热量均匀导入负极片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正极片侧的热量均匀传导到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设置在第一子涂膏层与第三子涂膏层之间,能够将两侧热量均匀导入到负极活性材料中,使热量聚集在第二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内阻较小,即使热量较高时,负极侧的温度升高,利用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提升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倍率性能。
通过对负极片结构的设计,三个子涂膏层中均含有导热物质,与负极集流体(优选铜箔)形成连通的导热网络,同时提升导电能力,能够将快充过程中正极因高内阻产生的较大热量,通过三层结构形成的导热网络在短时间之中,快速传导到负极活性材料中,负极侧温度升高,提升化学反应动力性能,提升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充电速率和倍率性能。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50μm~150μ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所述导热物质占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总质量的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数值根据实际的制作过程进行确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在2μm~5μm的范围内,例如2μm、3μm、4μm、5μm等,最优2μm。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在50μm~150μm的范围,导热物质的占比位于1%~3%的范围内,例如1%、1.5%、2%、2.5%、3%等,最优1.2%,具体地,导热物质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等中的至少一项。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长度为集流体的涂膏方向,厚度方向为垂直集流体的涂膏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
第三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导热物质包括硅碳、硅氧、石墨、金属氧化物和硅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碳、硅氧、石墨、金属氧化物和硅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涂膏层,涂覆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导热物质。第三子涂膏层与第一子涂膏层的组成可相同也可不相同,具体地,第三子涂膏层,涂覆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表面,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导热物质。第二子涂膏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表面,且具有导热物质和负极活性材料,导热物质的导热能力强于活性物质的导热能力。
可选的,所述集流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涂膏层。
在本实施例中,三个子涂膏层对称分布在集流体的两面,集流体设置在上下三个子涂膏层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第三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集流体上设置三层不同导热性能的子涂膏层,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接触,第一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铜箔侧的热量均匀导入负极片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正极片侧的热量均匀传导到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设置在第一子涂膏层与第三子涂膏层之间,能够将两侧热量均匀导入到负极活性材料中,使热量聚集在第二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内阻较小,即使热量较高时,负极侧的温度升高,利用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提升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倍率性能。
通过对负极片结构的设计,三个子涂膏层中均含有导热物质,与负极集流体(优选铜箔)形成连通的导热网络,同时提升导电能力,能够将快充过程中正极因高内阻产生的较大热量,通过三层结构形成的导热网络在短时间之中,快速传导到负极活性材料中,负极侧温度升高,提升化学反应动力性能,提升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充电速率和倍率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在本实施例中,锂离子电池的制作过程如下:
实施例1
制备正极片: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浆料组成为:将钴酸锂、乙炔黑和聚偏氟乙烯按96:1.2:1.5:1.3的质量比加入搅拌罐,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搅拌后过200目筛网,配置成浆料(正极活性材料层浆料),其固含量为70wt%。
用涂布机将浆料涂布到正极集流体(铝箔)上,在120℃烘干,经辊压即得到正极片,其结构如图2所示。
制备负极片:
第一功能浆料(第一子涂膏层浆料、第三子涂膏层浆料):金纤维、导电炭黑和丁苯橡胶按96.1:1.9:2的质量比加入搅拌罐,加入去离子水溶剂搅拌后过200目筛网,配置成固含量为40wt%-45wt%的第一功能浆料。
第二功能浆料(第二子涂膏层浆料):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浆料组成为:石墨、金纤维、导电炭黑和丁苯橡胶,按照96:1.2:1.5:1.3的质量比加入搅拌罐,加入去离子水搅拌过后,过200目筛网,配置成负极活性材料层浆料,其固含量为42wt%。用转移涂布机或者挤压涂布机将第一子涂膏层浆料、第二子涂膏层浆料、第三子涂膏层浆料依次涂布到厚度为5μm的负极集流体(铜箔)上,在120℃烘干,经辊压即得到负极极片。
烘干、辊压后第一子涂膏层浆料形成了厚度为2μm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浆料形成了厚度为65μm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浆料形成了厚度为2μm第三子涂膏层。
组装电芯:将上述制备得到的负极片与正极片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宽度为62mm),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热压化成得到电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子涂膏层中导热功能材料金纤维替换为银纤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子涂膏层中导热功能材料金纤维替换为铜纤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子涂膏层中导热功能材料金纤维替换为石墨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子涂膏层中导热功能材料金纤维替换为碳纤维。
实施例6a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7.2%的金纤维、1.5%的导电剂以及1.3%的粘结剂。
实施例6b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5.5%的负极活性物质、1.5%的金纤维、1.5%的导电剂以及1.3%的粘结剂。
实施例7a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4%的金纤维、2.5%的导电剂以及3.5%的粘结剂。
实施例7b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6.5%的负极活性物质、0.5%的金纤维、1.5%的导电剂以及1.3%的粘结剂。
实施例8a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厚度为1μm。
实施例8b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厚度为6μm。
对比例1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没有加入导热功能材料。
对比例2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加入导热功能材料,涂层厚度65μm。
对比例3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不加入导热功能材料,涂层厚度65μm。
将所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与负极片制成不同电芯,并在25℃条件下进行0.2C/0.2C充放电测试电芯容量,按照容量*电压/厚度/宽度/高度,计算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测试25℃下4C/1C的循环性能,在相同循环次数下拆解电池确认电池负极片边缘区域析锂情况,拆解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4150174730000111
表1
1、对比对比例1和对比例3,(导热功能材料底涂+表面导热涂层)的应用可以明显提升电芯的4C倍率快充性能;对比对比例2和对比例3,导热功能材料掺混在活性材料中的应用也可以明显提升电芯的4C倍率快充性能;对比实施例1~8和对比例1、对比例2,导热功能材料掺混在活性材料中且底涂于集流体的应用能进一步大幅改善电芯的4C倍率快充性能;
2、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3、4、5,能量密度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采用金纤维导热材料的电芯4C倍率快充性能最佳。
3、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6,采用最优掺混比例的时候,能量密度会最高,且能发挥出最高的电芯的4C倍率快充性能。
4、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7,掺混导热材料太少时,对电芯的4C倍率快充性能改善效果不能满足需求。
5、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8,具有导热能力的第一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厚度太薄未能达到最优的析锂改善效果;厚度太厚,加大了电芯厚度,会损失较多能量密度。
容量保持率的计算如下:将电池置于25℃环境中,用4C恒流恒压充电至4.48V,4.48V恒压充到截止电流0.05C;然后静置15min;用1C电流放电至3V。记录初始容量为Q1,记录循环至500周的容量为Q2,由如下公式计算电池常温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
容量保持率(%)=(Q2/Q1)100%。
综上所述,在优先满足改善4C倍率快充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较高的能量密度。由此得出了第一子涂膏层和第二子涂膏层导热功能材料更优的添加量、种类,以及第一子涂膏层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在负极集流体上设置三层不同导热性能的子涂膏层,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接触,第一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铜箔侧的热量均匀导入负极片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三子涂膏层包括导热物质,能够将正极片侧的热量均匀传导到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第二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设置在第一子涂膏层与第三子涂膏层之间,能够将两侧热量均匀导入到负极活性材料中,使热量聚集在第二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内阻较小,即使热量较高时,负极侧的温度升高,利用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提升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倍率性能。
通过对负极片结构的设计,三个子涂膏层中均含有导热物质,与负极集流体(优选铜箔)形成连通的导热网络,同时提升导电能力,能够将快充过程中正极因高内阻产生的较大热量,通过三层结构形成的导热网络在短时间之中,快速传导到负极活性材料中,负极侧温度升高,提升化学反应动力性能,提升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负极的充电速率和倍率性能。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和涂膏层,所述涂膏层包括第一子涂膏层、第二子涂膏层和第三子涂膏层,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位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之间;
所述涂膏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表面,且所述第一子涂膏层与所述集流体相接触;
所述第一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
第三子涂膏层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热物质;
其中,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导热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所述第二子涂膏层和所述第三子涂膏层沿极片卷绕方向的长度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2μm~5μm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涂膏层的厚度位于50μm~150μm的范围内,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所述导热物质在所述第二子涂膏层中的物质占比在1%~3%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物质包括金纤维、银纤维、铜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碳、硅氧、石墨、金属氧化物和硅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涂膏层。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CN202310316146.6A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63147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6146.6A CN116314702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6146.6A CN116314702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4702A true CN116314702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95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6146.6A Pending CN116314702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147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0649B (zh) 一种多层涂布极片的制备方法
WO2021223655A1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05958009B (zh) 一种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复合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2397682B (zh) 一种补锂的负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80B (zh)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WO2021223654A1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4865064A (zh) 一种正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08258236B (zh) 一种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18650圆柱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07287B (zh) 一种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US20140295265A1 (en) Lithium-rich electrode sheet of lithium-ion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494349A (zh) 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09980290B (zh) 一种混合固液电解质锂蓄电池
CN112713266B (zh) 负极浆料及其应用
CN113066954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3113565B (zh) 一种负极片及电池
JP202217069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34995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5275109A (zh) 一种长循环磷酸铁锂厚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13392B (zh) 一种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35419A (zh) 一种锂电池负极极片和锂电池
CN114204038A (zh) 集流体及其应用
CN11733491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粘结剂、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6072854B (zh) 一种电池
CN217239505U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5663111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快充快放型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