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88890A -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 Google Patents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88890A
CN116288890A CN202310277606.9A CN202310277606A CN116288890A CN 116288890 A CN116288890 A CN 116288890A CN 202310277606 A CN202310277606 A CN 202310277606A CN 116288890 A CN116288890 A CN 116288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yarns
fabric
convex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76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智佳
丛洪莲
葛美彤
方雪明
丁玉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2776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888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88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88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涉及纺织领域。该织物工艺正面含有A纱、B纱、C纱,而面料工艺反面全为C纱,面料工艺反面均为平纹结构;而面料工艺正面由成圈集圈组织构成,凹凸不平,C纱形成凹陷部,A纱、B纱形成凸起部;A纱、C纱原料的选用可实现织物的单向导湿功能,使得面料可具有凹陷导湿,凸起面吸湿的特性;在热湿状态下,B纱收缩,由B纱编织的第1、7路形成孔隙结构,该透气孔隙可以帮助人体通过热对流散热,且由于A纱的存在不会使汗液透过孔隙回流;当皮肤微环境恢复正常温湿度,B纱纤维恢复松散结构,织物孔隙关闭,回到原始状态,帮助人体恢复体温,智能适应环境、维持体表温湿度。

Description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是人体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功能性的服装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中产生的汗液若无法及时从皮肤侧排向织物表面,会使人体感到粘腻不适,而具有自调节散热导湿功能的服装面料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皮肤微环境气候,即要求这类运动服装具有优异热湿管理能力。
目前对于实现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方式较为多样,而热湿管理可分为热管理与湿管理。热管理要求能够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湿管理要求实现汗液的单向传输。
如专利CN210634190U公开了一种透气导热面料,通过表面蜂窝孔设计的透气层及采用凉感纤维丝编织而成的凉感层,在透气层与凉感层之间设置吸湿排汗层,形成较好的吸湿透气效果,使得皮肤时刻保持干爽,共同作用实现织物的透气导热功能。
如专利CN112918037A公开了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包括织物层、传递层、蒸发层和耐磨层,在织物层的内部设有棉纤维、羊毛纤维和麻纤维与皮肤直接接触,不仅可以防止对皮肤造成损伤,还可以快速吸收皮肤上的汗渍,液体蒸发带走一定的热量,从而可以提高热湿舒适性,保持服装内侧面料持续干燥。
然而,上述功能性面料的设计,对于导热功能的实现利用的多为导热纤维材料或导湿散热,热传递的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在具有良好传热功能的同时兼具单向导湿效果,且织物层数多,较厚重,不能动态调节人体皮肤的温湿度,不利于运动穿着时的热湿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以解决上述现有功能性面料存在的热传递的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在具有良好传热功能的同时兼具单向导湿效果,且织物层数多,较厚重,不能动态调节人体皮肤的温湿度,不利于运动穿着时的热湿舒适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包括用于贴合人体皮肤的工艺反面以及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的工艺正面,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双面提花圆纬机上进行织造,采用成圈、集圈组织设计面料的组织结构;
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花宽为4、花高为12,其中第3、5、9、11路穿A纱,第1、7路穿B纱,第2、4、6、8、10、12路穿C纱;穿A纱的3、5、9、11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3个成圈;穿B纱的1、7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全成圈编织;穿C纱的2、4、6、8、10、12路中,纱线在针盘上成圈编织,其中2、4、8、10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6、12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成圈;
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反面由所述C纱组成,且均为平纹组织结构;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由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组成,且呈均匀分布的凹凸点阵结构,其中所述C纱形成凹陷部,所述A纱和所述B纱形成凸起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中,第6、12路上C纱编织的工艺正面线圈被相邻的工艺反面线圈牵扯形成凹陷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所述第2、4、8、10路C纱集圈线圈的存在,相同行数的集圈悬弧纵向尺寸较平针部分小,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集圈处收缩,造成较粗的所述A纱和所述B纱鼓起形成凸起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A纱为超细纤维涤纶纱,所述B纱为由亲水性纤维与疏水性纤维聚合而成的异形截面包覆纱,所述C纱为普通涤纶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的原料比例为:所述A纱>所述C纱>所述B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的原料比例为60.1%:9.6%:30.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A纱的粗细规格为50D/216F-100D/384F,所述C纱的粗细规格为30D/12F-50D/48F,所述B纱处于非热湿状态下的粗细规格介于所述A纱与所述C纱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B纱处于热湿状态下纤维间隙收缩紧密,所述B纱由粗变细,由所述B纱编织的第1、7路形成孔隙结构;当环境恢复正常温湿度时,所述B纱纤维恢复松散结构,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恢复至原始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A纱的粗细规格为84D/384F。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C纱的粗细规格为50D/24F。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本申请设计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为双层面料,较轻薄,贴肤面平整舒适,同时工艺正面呈现热湿自调节孔隙结构,凹凸有致,外观新颖;
(2)本申请设计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存在凹凸结构,凹陷部纱线连接双层面料,使得人体皮肤的湿气迅速通过疏水层传递至亲水层吸收,一方面湿气蒸发散热,另一方面热湿状态下B纱收缩形成的织物孔隙提高了透气性,增强了热对流,热气能够得到快速的交换散失,维持体表温湿度,面料具备自适应温湿度调节、保持人体热湿舒适的功能;
(3)本申请设计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反面和工艺正面含有A、B、C三种纱线原料,采用导湿功能纱线配置,无需后整理即可实现面料快速导湿、抽湿、调湿的功能;
(4)本申请设计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人体运动排汗的过程中,B纱形成的透气孔隙可以帮助人体更好的散热,且由于A纱的存在不会使汗液透过孔隙回流,良好的传热、导湿、速干效果保持人体皮肤的干燥舒适,运动结束后,湿气被传导吸收并蒸发后,B纱恢复原始状态,孔隙关闭,帮助人体尽快恢复体温;
(5)本申请设计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无需后整理,组织变化少,织造条件简单,生产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和工艺反面的花型意匠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编织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三角配置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吸湿效果工艺正面线圈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反面线圈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吸湿效果侧面整体线圈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外观凹凸分布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单元I的凹凸效果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B纱吸湿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包括用于贴合人体皮肤的工艺反面以及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的工艺正面,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双面提花圆纬机上进行织造,采用成圈、集圈组织设计面料的组织结构。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上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机号为E32,总针数3408针的RSL双面电脑提花圆机上进行织造。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和工艺反面的花型意匠图(图1左侧的为工艺正面花型意匠图,图1右侧的为工艺反面花型意匠图),上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花宽为4、花高为12,其中第3、5、9、11路穿A纱,第1、7路穿B纱,第2、4、6、8、10、12路穿C纱。
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编织图以及三角配置图,在面料工艺设计时,穿A纱的3、5、9、11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3个成圈;穿B纱的1、7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全成圈编织;穿C纱的2、4、6、8、10、12路中,纱线在针盘上成圈编织,其中2、4、8、10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6、12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成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A纱为超细纤维涤纶纱,B纱为由亲水性纤维与疏水性纤维聚合而成的异形截面包覆纱,C纱为普通涤纶纱。
可选地,A纱的粗细规格为50D/216F-100D/384F,C纱的粗细规格为30D/12F-50D/48F,B纱处于非热湿状态下的粗细规格介于A纱与C纱之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分别选用84D/384F规格的超细纤维涤纶(A纱)、双组分异形截面包覆纱(B纱)以及50D/24F规格的普通涤纶(C纱),A纱与C纱的粗细及单纤线密度差异较大,该纱线配置符合差动毛细效应实现单向传输水分的原理,水分透过C纱传输至A纱,使得面料在平整的面料工艺反面导湿,在凸起的面料工艺正面散湿。
图4、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吸湿效果工艺正面线圈图、工艺反面线圈图和吸湿效果侧面整体线圈图,针盘(即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反面)只包含C纱编织平纹组织,使得此面线圈大小均匀一致,纱线规格一致,布面平整,同时由于C纱的疏水性,可作为面料的贴肤服用面。而针筒(即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包含了A、B、C纱的多种组织编织方式,导致面料正面线圈大小不一,纱线粗细不同,由于工艺反面线圈的牵扯与集圈结构的存在,面料工艺正面形成排列有致的凹凸点阵结构,其中C纱形成凹陷部,A纱和B纱形成凸起部。
详细而言,上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中,第6、12路上C纱编织的工艺正面线圈被相邻的工艺反面线圈牵扯形成凹陷部。由于第2、4、8、10路C纱集圈线圈的存在,相同行数的集圈悬弧纵向尺寸较平针部分小,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集圈处收缩,造成较粗的A纱和B纱鼓起形成凸起部。
同时,上述编织方式也导致在面料的工艺正反面中各纱线的原料比例不同,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A纱、B纱以及C纱的原料比例为:A纱>C纱>B纱。具体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A纱、B纱以及C纱的原料比例为60.1%:9.6%:30.3%。由于B纱用量较少,且也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故不影响织物的单向导湿效果。
图7和图8分别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外观凹凸分布图和最小单元I的凹凸效果示意图,该C纱同时在针筒与针盘上进行编织,其工艺正反面的线圈呈罗纹相间配置,连接工艺正反面的线圈处面料出现一定凹陷结构b,周围线圈被牵扯形成过渡微凹结构c,相同行数的集圈悬弧纵向尺寸较平针部分小,面料也会在集圈处收缩,造成较粗的A纱、B纱在表面鼓起,形成凸起结构a,从而构成了面料工艺正面的凹凸效果。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B纱吸湿效果示意图,由亲水外层组分d与疏水芯层e构成,织物在热湿状态下,B纱纤维中亲水组分吸湿膨胀,导致纤维由不规则凹陷形状变更为规则几何形态,驱动纤维间间隙收缩减少,纱线由粗变细。
由B纱编织的第1、7路由于B纱变细形成了孔隙结构,同时因为A纱的吸湿亲水性,不会使汗液透过孔隙回流,具有良好的导湿速干效果,保持人体皮肤的干燥舒适。
在传热上,一方面湿气蒸发散热,另一方面B纱形成的透气孔隙可以帮助人体更好的散热,增强了热对流,热气能够得到快速的交换散失,维持体表温湿度,面料具备自适应温湿度调节、保持人体热湿舒适的功能。运动结束后,皮肤微环境恢复正常温湿度,湿气被传导吸收并蒸发后,B纱纤维恢复原始松散结构,织物回到原始状态,孔隙关闭,帮助人体尽快恢复体温,实现了面料的温度调节、调湿等功能。
故,本实施例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导湿的同时可实现多方式的传热,使得服装内侧与皮肤间的湿气、热气得到快速的交换散失,可以智能适应环境、维持体表温湿度,在保证面料控湿调湿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双层面料优异的温度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通过成圈、集圈组织变化使得面料工艺正面含有A纱、B纱、C纱,而面料工艺反面全为C纱,面料工艺反面均为平纹结构,线圈大小均匀,布面平整,可适用于面料的贴肤面;而面料工艺正面由成圈集圈组织构成,凹凸不平,C纱形成凹陷部,A纱、B纱形成凸起部;A纱、C纱原料的选用可实现织物的单向导湿功能,使得面料可具有凹陷导湿,凸起面吸湿的特性;在热湿状态下,B纱收缩,由B纱编织的第1、7路形成孔隙结构,该透气孔隙可以帮助人体通过热对流散热,且由于A纱的存在不会使汗液透过孔隙回流,同时水分蒸发也能带走部分热量,热气能够得到快速的交换散失,保证人体干爽,衣物不粘身;当皮肤微环境恢复正常温湿度,B纱纤维恢复松散结构,织物孔隙关闭,回到原始状态,帮助人体恢复体温,智能适应环境、维持体表温湿度,实现了面料的温度调节、调湿等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人体皮肤的工艺反面以及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的工艺正面,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双面提花圆纬机上进行织造,采用成圈、集圈组织设计面料的组织结构;
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花宽为4、花高为12,其中第3、5、9、11路穿A纱,第1、7路穿B纱,第2、4、6、8、10、12路穿C纱;穿A纱的3、5、9、11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3个成圈;穿B纱的1、7路,纱线在针盘上不编织,在针筒上全成圈编织;穿C纱的2、4、6、8、10、12路中,纱线在针盘上成圈编织,其中2、4、8、10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集圈,6、12路纱线在针筒上编织1个成圈;
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反面由所述C纱组成,且均为平纹组织结构;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工艺正面由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组成,且呈均匀分布的凹凸点阵结构,其中所述C纱形成凹陷部,所述A纱和所述B纱形成凸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的最小组织循环中,第6、12路上C纱编织的工艺正面线圈被相邻的工艺反面线圈牵扯形成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由于所述第2、4、8、10路C纱集圈线圈的存在,相同行数的集圈悬弧纵向尺寸较平针部分小,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在集圈处收缩,造成较粗的所述A纱和所述B纱鼓起形成凸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纱为超细纤维涤纶纱,所述B纱为由亲水性纤维与疏水性纤维聚合而成的异形截面包覆纱,所述C纱为普通涤纶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的原料比例为:
所述A纱>所述C纱>所述B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中包含所述A纱、所述B纱以及所述C纱的原料比例为60.1%:9.6%:30.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纱的粗细规格为50D/216F-100D/384F,所述C纱的粗细规格为30D/12F-50D/48F,所述B纱处于非热湿状态下的粗细规格介于所述A纱与所述C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B纱处于热湿状态下纤维间隙收缩紧密,所述B纱由粗变细,由所述B纱编织的第1、7路形成孔隙结构;
当环境恢复正常温湿度时,所述B纱纤维恢复松散结构,所述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恢复至原始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纱的粗细规格为84D/384F。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C纱的粗细规格为50D/24F。
CN202310277606.9A 2023-03-21 2023-03-21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Pending CN1162888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7606.9A CN116288890A (zh) 2023-03-21 2023-03-21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7606.9A CN116288890A (zh) 2023-03-21 2023-03-21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88890A true CN116288890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83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7606.9A Pending CN116288890A (zh) 2023-03-21 2023-03-21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888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0054B2 (en) Composite textile fabrics
US11015271B2 (en) Wet-activated cooling fabric
CN104168970B (zh) 透气图案技术以及纤度差分区衣服
US11639567B2 (en) Wet-activated cooling fabric
CN216141700U (zh) 一种针织面料
TW201840922A (zh) 衣料
CN109208165A (zh) 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面料
US20220258450A1 (en) Multi-layer apparel and accessory construction for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CN113373583A (zh) 一种双面基础结构差别化导湿面料
CN213167210U (zh) 一种保暖梭织面料
CN113026182A (zh) 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
CN116288890A (zh) 纬编热湿自调节凹凸孔隙结构织物
JP2019199678A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及びインレイによる編物
CN212827262U (zh) 丙纶保暖针织面料
CN111350015B (zh) 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
CN217324508U (zh) 一种吸湿排汗双面布
CN219256661U (zh) 一种保暖针织面料
CN218257155U (zh) 一种速干亲肤针织布
CN215481579U (zh) 一种双面基础结构差别化导湿面料
TWM485256U (zh) 吸濕排汗單向導濕織物結構
CN217438398U (zh) 一种应用非光滑表面降低摩擦力的经编面料
CN219385503U (zh) 一种透气排汗面料
CN216610378U (zh) 吸湿排汗抗菌面料
CN217145229U (zh) 透气抗臭梭织涤纶面料
CN219385504U (zh) 一种吸湿速干型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