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80374A -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80374A
CN116280374A CN202310128328.0A CN202310128328A CN116280374A CN 116280374 A CN116280374 A CN 116280374A CN 202310128328 A CN202310128328 A CN 202310128328A CN 116280374 A CN116280374 A CN 116280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utlet
side wal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83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晔婷
李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2832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803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80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803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00Packaging plastic material, semiliquids, liquids or mixed solids and liquids, in individual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e.g. bags, sacks, boxes, cartons, cans, or jars
    • B65B3/22Defoaming liquids in connection with fi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00Packaging plastic material, semiliquids, liquids or mixed solids and liquids, in individual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e.g. bags, sacks, boxes, cartons, cans, or jars
    • B65B3/04Methods of, or means for, filling the material into the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 B65B3/08Methods of, or means for, filling the material into the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by screw-type fee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Of Fluid Materials To The Packaging Lo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灌装头具有轴线并且包括出口区域,所述出口区域包括:第一出口,构造为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第二出口,构造为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可避免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Description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背景技术
诸如牛奶、果汁或酸奶等的液体食品可利用灌装装置灌装到包装中。在灌装过程中,液体食品经灌装头灌装到包装中,由于液体流速较快,经灌装头喷出或流出的液体容易在包装中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从而影响到包装的封合或污染灌装装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通过使灌装头上第一出口的第一出液方向的第一正投影和第二出口的第二出液方向的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可避免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射出、且被包装侧壁反射的两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灌装头,用于灌装液体且具有轴线,所述灌装头包括构造为使所述液体流出的出口区域,所述出口区域包括:第一出口,构造为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第二出口,构造为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所述第三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所述第四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中的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二倾斜角度;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三倾斜角度;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四倾斜角度;其中,所述第一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倾斜角度、所述第三倾斜角度和所述第四倾斜角度彼此相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中每个出口的数量为多个。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的数量相同。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灌装头向所述包装中灌装液体,所述包装包括开口和环绕所述开口的壁,所述液体经所述开口灌装到所述包装中;其中,所述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所述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一出射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二出射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二侧壁。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具有纵向轴线,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后的液体在所述包装中绕所述纵向轴线沿周向方向流动。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三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三侧壁。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其中,所述第四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四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四侧壁。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正投影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正投影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具有第四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彼此相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均为锐角。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中相邻两个侧壁彼此连接;所述液体碰撞到所述壁上以形成碰撞区,所述碰撞区不设置在所述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以分别形成第一碰撞区、第二碰撞区、第三碰撞区和第四碰撞区,其中,所述第一碰撞区、所述第二碰撞区、所述第三碰撞区和所述第四碰撞区相对于所述包装的纵向轴线呈中心对称。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其中,所述灌装头还包括:入口区域,所述入口区域构造为使所述液体流入并且和所述出口区域在所述轴线上彼此相对,所述入口区域包括:第一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出口液体连通;第二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二出口液体连通;第三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三出口液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三入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其中,所述入口区域包括:第四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四出口液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所述第三入口和所述第四入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灌装装置,包括前述的灌装头。
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灌装方法,用于将液体灌装到包装中,所述灌装方法包括: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包装的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纵向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灌装方法还包括: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三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灌装方法还包括: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其中,所述第四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中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包括开口和环绕所述开口的壁,所述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所述平面。
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灌装方法包括:沿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四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四侧壁,在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后,所述液体绕所述纵向轴线沿周向方向流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灌装头的出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灌装头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灌装头在灌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灌装头的四个出液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灌装头的四个出液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1的灌装头的入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灌装头的透视图。
图9为图8的灌装头的出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灌装装置中,可利用灌装头将液体灌装到包装中。灌装头可包括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液体从入口进入并且从出口离开。例如,灌装头可以与液体阻挡件、阀杆配合使用。阀杆与液体阻挡部件连接,并且可通过阀杆带动液体阻挡部件沿灌装头的轴线方向相对灌装头上下移动。当移动阀杆以带动液体阻挡部件沿灌装头的轴线向上移动(即朝远离灌装头的方向移动)时,液体阻挡部件与灌装头入口之间的间隙变大,液体可无阻挡地流入灌装头的入口。反之,当移动阀杆以带动液体阻挡部件沿灌装头的轴线向下移动(即朝靠近灌装头的方向移动)时,液体阻挡部件与灌装头的入口之间的间隙变小,液体被阻挡,进而无法流入灌装头。
在灌装过程中,为了减少液体在包装内飞溅,可将出液方向设置为向外倾斜,即出射方向与灌装头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夹角,进而使液体朝包装的侧壁斜向入射。然而,当液体的喷射速度较大时,斜入射到侧壁上的液体会形成反射液流,尤其是入射到两个相对侧壁上的两股液体,在形成两股反射液流后有可能发生正面对撞,引起更大的飞溅或泡沫,影响灌装质量,污染灌装设备。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灌装头,用于灌装液体且具有轴线,所述灌装头包括构造为使所述液体流出的出口区域,所述出口区域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构造为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出口构造为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中,通过使第一出液方向的第一正投影和第二出液方向的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可避免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射出的、且被包装侧壁反射的两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出液方向”指液体从出口出射时的方向,其也可理解为出口的取向。以第一出口为例,从第一出口出射的液体沿第一出口的第一出射方向或第一取向射出。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轴线”包括灌装头的旋转轴或中心轴。当灌装头沿竖直方向设置时,该轴线也沿竖直方向延伸。术语“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可以是虚拟平面,也可以是实际的物理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为灌装头的出口区域所在的平面。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说明。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以下的说明清楚且简明,可省略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当本公开实施例的任一部件在一个以上的附图中出现时,该部件在每个附图中可以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的透视图;图2为图1的灌装头的出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灌装头的侧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1包括入口区域20和出口区域10。一些实施例中,灌装头1包括柱状体1A,柱状体1A包括相对的两端,即第一端(例如图中所示上端)和第二端(例如图中所示下端)。入口区域20位于柱状体1A的第一端,出口区域10位于柱状体1A的第二端。入口区域20和出口区域10在柱状体1A的延伸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竖直方向)上彼此相对。
一些实施例中,入口区域20包括使液体流入的入口,出口区域10包括使液体流出的出口。例如,为了增加液体的灌装量,入口区域20可包括多个入口,出口区域10包括多个出口。需要被灌装到包装中的液体食品(以下简称液体)可经多个入口流入灌装头1,再经多个出口从灌装头1中流出并灌装到包装。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口的数量与多个入口的数量相同,并且多个出口和多个入口设置为一一对应,这样,当液体流入多个入口后,可同时从多个出口中流出,一方面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灌装量,另一方面可保证液体具有较高的灌装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出口和多个入口也可以不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个入口对应多个出口,或者多个入口对应一个出口,同样能够使液体从入口区域20流到出口区域10,进而灌装到包装中。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出口区域10包括八个出口,即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a、第七出口13a、第八出口14a。八个出口中,第一出口11和第五出口11a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口12和第六出口1201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二出液方向R12),第三出口13和第七出口13a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三出液方向R13),第四出口14和第八出口14a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四出液方向R14)。
将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第三出液方向R13和第四出液方向R14设置为彼此不同,可使液体沿不同方向向包装内喷射,由此形成不同的撞击位置;这样,当处于不同撞击位置的液流被壁反弹或反射后,可避免反射液流正面对撞,进而减少因正面对撞产生的液体飞溅或泡沫。
下面以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为例对液体的灌装过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第八出口14a可分别参考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的结构和取向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1和图3,例如,灌装头1具有轴线O1,该轴线O1沿竖直方向(例如图中所示Z方向)延伸。出口区域10包括第一出口11和第二出口12。第一出口11构造为沿第一出液方向R11出射液体,且第一出液方向R11相对于轴线O1倾斜。第二出口12构造为沿第二出液方向R12出射液体,第二出液方向R12与第一出液方向R11不同,且第二出液方向R12相对于轴线O1倾斜。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均相对于轴线O1倾斜,这可以降低液体飞溅的可能。以第一出液方向R11为例,当第一出液方向R11平行于轴线O1时,液体直接朝向包装1的底表面喷射,此时的撞击最强烈,产生的液体飞溅或泡沫的可能性也较大。当使第一出液方向R11相对于轴线O1倾斜时,液体将朝向包装1的侧壁喷射,并凭借重力沿侧壁向下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液体飞溅的可能。
图4为图1的灌装头在灌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的灌装头的四个出液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灌装头1向包装1中灌装液体,包装1包括开口201和环绕开口201的壁,液体经开口201灌装到包装1中。包装1的壁包括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第一侧壁S1和第三侧壁S3在第一方向(例如图中所示X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二侧壁S2和第四侧壁S4在第二方向(例如图中所示Y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XY平面。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出液方向R11具有在与轴线O1相垂直的平面(例如图中所示XY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T11,第二出液方向R12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T12;其中,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彼此不重叠,并且第一正投影T11的延长线(例如图中所示虚线L11,以下称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二正投影T12的延长线(例如图中所示虚线L12,以下称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出液方向具有方向性,其在XY平面内的正投影也具有方向性。例如,第一出液方向R11的第一正投影T11指向包装2的第一侧壁S1,第二出液方向R12的第二正投影T12指向包装2的第二侧壁S2。本文中,“正投影的延长线”指的是正投影所在的直线,该直线不具有方向性。例如,第一正投影T11的延长线为第一延长线L11,第二正投影T12的延长线为第二延长线L12。
当液体从第一出口11和第二出口12喷出时,会形成沿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喷射的两股液流(每股液流的形态可参考图4中从第一出口11或第三出口13射出的液流的形态)。当两股液流进入包装2后,分别碰撞到包装2的第一侧壁S1和第二侧壁S2上并且形成两股反射液流,这两股反射液流在XY平面内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
在图5所示的XY平面内,假设在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处于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背(例如第一正投影T11的方向为竖直向上,第二正投影T12的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情况下,两股反射液流会在包装1内的某一位置交汇而形成正面对撞(即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彼此正对),由于对撞产生的冲击力较大,在包装1内容易产生液体飞溅或泡沫。一方面,飞溅起来的液体可能会残留在包装1的开口处,影响包装开口处的密封,另一方面,当飞溅到包装之外时,可能污染灌装设备。尤其当灌装液体中包含颗粒物时,容易堵住灌装出口,使灌装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液方向R11的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的第二正投影T12设置为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T11的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避免了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1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出口11构造为使沿第一出射方向R11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一侧壁S1,第二出口12构造为使沿第二出射方向R12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二侧壁S2。也就是,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分别朝向包装1中两个不同的侧壁。由于灌装过程中液流的流速较高,从第一出口11和第二出口12射出的两股液流在碰撞到侧壁后会绕包装2的纵向轴线O2沿周向方向流动,例如沿图5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对灌装液体是有利的,因为在流动过程中,液体会产生朝向中心的向心力,更促进液体向同一方向流动(可称为旋流或涡流),从而进一步避免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本公开实施例中,包装2的纵向轴线O2与灌装头1的轴线O1可以设置为同轴或不同轴,如图4所示,纵向轴线O2和轴线O1设置为同轴,这样可保证灌装时灌装头1对准包装2。纵向轴线O2或轴线O1的周向方向可以为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以顺时针方向为例进行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液体沿逆时针方向流动,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彼此不重叠指的是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这样,从第一出口11和第二出口12射出的两股液流在碰撞到包装的侧壁之前不会相遇,从而进一步防止因两股液流提前相遇引起的液体飞溅。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出口,或设置多个第一出口(例如第一出口11和第五出口11a),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类似的,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二出口,或设置多个第二出口(例如第二出口12和第六出口1201),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通过设置第一出口11和第五出口11a、以及第二出口12和第六出口1201,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液体灌装量。
例如,如图1、图2、图4所示,出口区域10还包括第三出口13,其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R13出射液体,第三出液方向R13与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均不同,第三出液方向R13相对于轴线O1倾斜。将第三出液方向R13设置为相对于轴线O1倾斜,同样能降低液体飞溅的可能,其原因可参考前面对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三出液方向R13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T13。第三正投影T13与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均不重叠,也就是,第三正投影T13与第一正投影T11之间没有重叠区域,并且第三正投影T13与第二正投影T12之间也没有重叠区域。这样,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射出的三股液流在碰撞到包装的侧壁之前不会相遇,从而进一步防止因多股液流中任何两股液流提前相遇引起的液体飞溅。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三正投影T13的延长线相互交叉。例如,如图5所示,第三正投影T13的延长线(例如图中所示虚线L13,以下称第三延长线L13)与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
当液体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和第三出口13喷出时,会形成沿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和第三出液方向R13喷射的三股液流。当三股液流进入包装2后,分别碰撞到包装2的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和第三侧壁S3上并且形成三股反射液流,这三股反射液流在XY平面内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
在图5所示的XY平面内,假设在第三正投影T13和第二正投影T12处于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背(例如第三正投影T13的方向为水平向右,第二正投影T12的方向为水平向左)的情况下,两股反射液流会在包装2内的某一位置交汇而形成正面对撞(即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彼此正对),由于对撞产生的冲击力较大,在包装2内容易产生液体飞溅或泡沫。一方面,飞溅起来的液体可能会残留在包装2的开口处,影响包装开口处的密封,另一方面,当飞溅到包装之外时,可能污染灌装设备。尤其当灌装液体中包含颗粒物时,容易堵住灌装出口,使灌装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正投影T13的第三延长线L13和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避免了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构造为沿灌装头1的轴线O1(或包装的纵向轴线O2)的同一周向方向上取向。如图5所示,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基本上沿顺时针方向取向。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可避免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和第三出口13射出的三股液流发生碰撞,另一方面有利于三股液流在碰撞到侧壁后形成旋流或涡流,不仅减少液体飞溅,还因旋流本身的向心力,带动周围的液体(例如后来灌装到包装中的液流)一起同向流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正投影T13的第三延长线L13可以与第一正投影T11的第一延长线L11相互平行,或相互不平行。例如,如图5所示,第三延长线L13与第一延长线L11相互平行且二者在平行于XY平面内的方向上(例如图中所示X方向上)留有间隔。
在第三延长线L13与第一延长线L11相互平行但没有间距(即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会出现两股液流的反射流的正面对撞的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延长线L13与第一延长线L11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可避免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和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从第一出口11和第三出口13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进一步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上述实施例仅示出第三延长线L13与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的情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延长线L13可以与第一延长线L11相互交叉,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在第三延长线L13和第一延长线L11相互不平行的情况下,第三延长线L13同时与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二延长线L12均相互交叉,在此情况下,同样能起到形成涡流以减少飞溅的效果。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三出口11构造为使沿第三出射方向R13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三侧壁S3,也就是,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分别朝向包装2中三个不同的侧壁(即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和第三侧壁S3),如此,更有利于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和第三出口13射出的三股液流在碰撞到三个不同侧壁后,沿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以形成旋流,从而进一步避免在灌装过程中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例如,如图1、图2、图4所示,出口区域10还包括第四出口14,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R14出射液体,第四出液方向R14与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和第三出液方向R13均不同,第四出液方向R14相对于轴线O1倾斜。将第四出液方向R14设置为相对于轴线O1倾斜,同样能降低液体飞溅的可能,其原因可参考前面对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出液方向R14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T14。第四正投影T14与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均不交叠,也就是,第四正投影T14与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中的任一个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这样,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射出的四股液流在碰撞到包装的侧壁之前不会相遇,从而进一步防止因多股液流中任何两股液流提前相遇引起的液体飞溅。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中的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四正投影T14的延长线相互交叉。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正投影T14的延长线(例如图中所示虚线L14,以下称第四延长线L14)与第一正投影T11的第一延长线L11、以及第三正投影T13的第三延长线L13分别相互交叉。
当液体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喷出时,会形成沿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第三出液方向R13和第四出液方向R14喷射的四股液流。当四股液流进入包装2后,分别碰撞到包装2的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上并且形成四股反射液流,这四股反射液流在XY平面内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和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四延长线L14设置为与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三延长线L13相互交叉,可避免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和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避免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和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从第一出口11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以及防止从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第三正投影T13和第四正投影T14构造为沿灌装头1的轴线O1(或包装的纵向轴线O2)的同一周向方向上取向。如图5所示,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第三正投影T13和第四正投影T14基本上沿顺时针方向取向。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可避免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四股液流发生碰撞,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形成旋流或涡流,带动周围的液体(例如后来灌装到包装中的液流)一起同向流动,从而进一步减少液体飞溅。
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正投影T14的第四延长线L14可以与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平行,或相互不平行。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延长线L14与第二延长线L12相互平行且二者在平行于XY平面内的方向上(例如图中所示Y方向上)留有间隔。
假设在第四延长线L14与第二延长线L12相互平行但没有间距(即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会出现两股液流的反射流的正面对撞的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第四延长线L14与第二延长线L12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可避免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从第四出口14和第二出口13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进一步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上述实施例仅示出第四延长线L14分别与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三延长线L13相互交叉的情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四延长线L14与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不平行时,第四延长线L14可同时与第一延长线L11、第二延长线L12和第三延长线L13相互交叉,在此情况下,同样能起到形成涡流以减少飞溅的效果。
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出口14构造为使沿第四出射方向R14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四侧壁S4,也就是,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和第四正投影T14分别朝向包装2中四个不同的侧壁(即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如此,更有利于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射出的四股液流在碰撞到四个不同侧壁后,沿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以形成旋流,从而进一步避免在灌装过程中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三出口,或设置多个第三出口(例如第三出口13和第七出口13a),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类似的,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四出口,或设置多个第四出口(例如第四出口14和第八出口14a),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通过设置第三出口13和第七出口13a、以及第四出口14和第八出口14a,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液体灌装量。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中每个出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出口的数量、多个第二出口的数量、多个第三出口的数量和多个第四出口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当多个第一出口的数量、多个第二出口的数量、多个第三出口的数量和多个第四出口的数量相同时,可使沿不同出液方向射出的液体量相同,进而保证包装的各个侧壁所承受的液体冲击力分布较均匀,由此避免因局部承受的冲击力过大,而导致飞溅或起泡。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出液方向R11与轴线O1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度,第二出液方向R12与轴线O1之间具有第二倾斜角度,第三出液方向R13与轴线O1之间具有第三倾斜角度,第四出液方向R14与轴线O1之间具有第四倾斜角度。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出液方向R11与轴线O1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度为a1,第二出液方向R12与轴线O1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度为a2,第三出液方向R13与轴线O1之间的第三倾斜角度为a3。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倾斜角度、第二倾斜角度、第三倾斜角度和第四倾斜角度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当彼此相等时,可使沿不同出液方向射出的液流在与包装侧壁发生碰撞时,其碰撞位置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能在基本同一水平面上反弹后形成反射流,使反射流到包装底表面的距离大致相同且包装所承受的冲击力也基本相同,从而更有利于形成旋流。
例如,如图4所示,以第一出口11和第三出口13为例,当第一倾斜角度为a1等于第三倾斜角度为a3时,沿第一出液方向R11射出的液流与包装2的碰撞位置和沿第三出液方向R13射出的液流与包装2的碰撞位置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P上。
例如,如图4所示,该水平面P位于用于密封开口201的压痕线202之下,由此确保了液流没有落在压痕线202以上,从而避免影响到密封效果。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绕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
假设灌装头包括偶数个出口,例如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布置成平行的多排,例如两排,每排设置四个出口,在垂直于灌装头的轴线的平面(例如出口区域所在平面)内,两排出口相对两排出口之间的中心线呈镜像对称,并且两排出口分别朝向包装的两个相对侧壁(例如图5中的第二侧壁S2和第四侧壁S4)喷射。当被两个相对侧壁反弹后,反射流之间非常容易形成正面对撞(在底面交汇),引起液体飞溅。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设置为绕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有利于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喷射的四股液流形成旋流或涡流,从而带动附近的液体朝同方向流动,不仅避免形成正面对撞,还进一步减少液体飞溅。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灌装头的四个出液方向的正投影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一侧壁S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b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二侧壁S2之间具有第二夹角b2,第三正投影T13和第三侧壁S3之间具有第三夹角b3,第四正投影T14和第四侧壁S4之间具有第四夹角b4。第一夹角b1、第二夹角b2、第三夹角b3和第四夹角b4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夹角b1、第二夹角b2、第三夹角b3和第四夹角b4彼此相等。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四股液流射向侧壁的入射角度相同,进而使四股反射流从侧壁的反射角度也相同,进而更好地控制各个方向入射的液体最终沿顺时针方向流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b1、第二夹角b2、第三夹角b3和第四夹角b4均为锐角,例如大于零度且小于等于90°。相比于各个夹角等于90°的情况(即垂直入射到侧壁上),上述设置方式可使从各个出口喷出的液流可以在XY平面内斜入射到侧壁上,由此降低对侧壁的冲击力,并且更容易在包装2内沿顺时针方向流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中相邻两个侧壁彼此连接;液体碰撞到壁上以形成碰撞区,碰撞区不设置在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
例如,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中,每相邻两个侧壁之间具有一连接处,例如图6中所示的角区域203。包装2中包含四个角区域203。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液体分别与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形成第一碰撞区Q11、第二碰撞区Q12、第三碰撞区Q13和第四碰撞区Q14。这四个碰撞区均没有位于任一角区域203,也就是,这四个碰撞区和角区域203不重叠。
由于角区域203处于包装2的拐角位置,如果液体碰撞到角区域203,因角区域内两个垂直侧壁的阻挡,液体会瞬间改变流向,不可控地发生飞溅或起泡现象。如果避开上述角区域,则可以避免发生不可控的流向改变,进而保证液体最终沿顺时针方向的流动。
例如,如图4所示,包装1包括底表面,底表面与壁彼此连接以形成底部连接区域204,从任一出口中喷射进入包装中的液体设置为避开底部连接区域204,即第一碰撞区Q11、第二碰撞区Q12、第三碰撞区Q13和第四碰撞区Q14中的任一个碰撞区与底部连接区域204不重叠。
由于底部连接区域204为倾斜设置,如果液体碰撞到底部连接区域204,也会瞬间改变流向。为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使液体不碰撞到底部连接区域204,从而避免发生不可控的流向改变,进而保证液体最终沿顺时针方向的流动。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碰撞区Q11、第二碰撞区Q12、第三碰撞区Q13和第四碰撞区Q14相对于包装2的纵向轴线O2呈中心对称。这样,可使四个碰撞区相对于纵向轴线O2的位置基本相同,从而更有利于各个侧壁上承受的冲击力的方向基本相同,进而有利于四股反射流最终沿顺时针方向的流动。
例如,如图5所示,在XY平面内,第一碰撞区Q11、第二碰撞区Q12、第三碰撞区Q13和第四碰撞区Q14分别位于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各自中心线的一侧,或者,第一碰撞区Q11、第二碰撞区Q12、第三碰撞区Q13和第四碰撞区Q14分别位于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的中间区域。通过上述设置,能避开包装的角区域,避免液流发生不可控的流向改变,进而保证液体最终沿顺时针方向的流动。
例如,如图1所示,入口区域20包括八个入口,即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第四入口24、第五入口21a、第六入口22a、第七入口23a、第八入口24a,其中,每个入口对应连接一个出口。例如,第一入口21与第一出口11液体连通,第二入口22与第二出口12液体连通,第三入口23与第三出口13液体连通,第四入口24与第四出口14液体连通,以此类推。
图7为图1的灌装头的入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第四入口24绕灌装头1的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第四入口24到轴线O1的距离相同。
本公开实施例中,入口的设置方式可参考出口的设置方式。假设灌装头包括偶数个入口,例如八个入口,八个入口布置成平行的多排,例如两排,每排设置四个入口,在垂直于灌装头的轴线的平面(例如入口区域所在平面)内,两排入口相对两排入口之间的中心线呈镜像对称。上述设置方式已不适合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灌装头使用。
为了减少入口和出口之间液体的流通距离,并且降低用于连通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通道的制造难度,本公开实施例将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第四入口24也设计为绕灌装头1的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
上述本公开实施例,以灌装头包括八个出口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图中所示的出口和的数量仅为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或调整出口的数量,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相应地,入口的数量也仅为示意性的,其可根据出口的数量进行改变或调整。
例如,如图1所示,灌装头1还包括连通入口区域20和出口区域10的通道组件30,该通道组件30包括多个通道,多个通道与多个入口和多个出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从而引导液体从入口流到对应的出口。例如,多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31,该第一通道31在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11之间连接。
例如,第一通道31包括第一管状部分311和与第一管状部分311连接的第二管状部分312,其中在纵向方向(例如Z方向)上,第一管状部分311靠近出口区域20,第二管状部分312远离出口区域20。第一出口11位于第一管状部分311的远离第二管状部分312的末端,第二入口21位于第二管状部分312的远离第一管状部分311的末端。
例如,第一管状部分311设置为相对轴线O1倾斜,以使第一出口11的第一出液方向R11相对轴线O1倾斜。第二管状部分312设置为与轴线O1相平行,即沿Z方向延伸。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灌装头的透视图;图9为图8的灌装头的出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1的区别在于,图8的出口区域10包括六个出口,如图8和图9所示,分别是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a和第七出口13a。六个出口中,第一出口11和第五出口11a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口12和第六出口1201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二出液方向R12),第三出口13和第七出口13a具有相同的出液方向(例如图中所示第三出液方向R13)。
将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第三出液方向R13设置为彼此不同,可使液体沿不同方向向包装内喷射,由此形成不同的撞击位置;这样,当处于不同撞击位置的液流被壁反弹或反射后,可同样避免反射液流正面对撞,进而减少因正面对撞产生的液体飞溅或泡沫。
例如,如图8所示,入口区域20包括六个入口,即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第五入口21a、第六入口22a、第七入口23a,其中,每个入口对应连接一个出口。例如,第一入口21与第一出口11液体连通,第二入口22与第二出口12液体连通,第三入口23与第三出口13液体连通。
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设置为绕灌装头1的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这样有利于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喷射的三股液流形成旋流,从而带动附近的液体朝同方向流动,以进一步减少液体飞溅
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2、第三入口23设置为绕灌装头1的轴线O1沿周向方向分布。这样能减少入口和出口之间液体的流通距离,并且降低用于连通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通道的制造难度。
图8和图9中,有关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的设置方式可参照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的其他多个实现方式,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可参考前面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一些实施例中,出口区域10可仅包括四个出口,且四个出口具有四个不同出液方向。例如,四个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11和第五出口11a之一、第二出口12和第六出口1201之一、第三出口13和第七出口13a之一、第四出口14和第八出口14a之一。上述设置方式,能避免被包装侧壁反射的多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四个不同出液方向的四个出口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例如,四个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或者,四个出口分别为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第八出口14a。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五出口11a比第一出口11距离灌装头1的轴线O1更远,同理,第六出口12a比第二出口12距离灌装头1的轴线O1更远,第七出口13a比第三出口13距离灌装头1的轴线O1更远,第八出口14a比第四出口14距离灌装头1的轴线O1更远。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第八出口14a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这样,当液体从四个不同方向撞击包装的壁时,由于液体的喷射距离大致相同,使包装所承受的冲击力分布较均匀,从而有利于避免在包装内产生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出口区域10可仅包括三个出口,且三个出口具有三个不同的出液方向。例如,三个出口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中的任意三个出口,或者,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和第八出口14a中的任意三个出口。上述设置方式,能避免被包装侧壁反射的多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三个不同出液方向的三个出口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例如,三个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或第四出口14),或者,三个出口分别为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或第八出口14a)。由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第八出口14a到灌装头1的轴线O1的距离大致相同,这样,当液体从三个不同方向撞击包装的壁时,由于液体的喷射距离大致相同,使包装所承受的冲击力分布较均匀,从而有利于避免在包装内产生液体飞溅或泡沫。
再一些实施例中,出口区域10可仅包括两个出口,且两个出口具有两个不同的出液方向。例如,两个出口为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中的任意两个出口,或者,第五出口11a、第六出口1201、第七出口13a和第八出口14a中的任意两个出口。上述设置方式,能避免被包装侧壁反射的多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灌装装置,包括前面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灌装头。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灌装装置中,灌装头具有在前面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因此,灌装装置具有的相同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灌装方法,用于将液体灌装到包装中。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例如,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方法包括:
S100: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液体,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包装的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纵向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
S200: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液体,第二出液方向与第一出液方向不同,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其中,第一正投影和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灌装方法中,通过使第一出液方向的第一正投影和第二出液方向的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可避免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射出的且被包装侧壁反射后的两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例如,上述灌装方法通过前面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灌装头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方法包括:
S1:如图1和图5所示,沿第一出液方向R11出射液体,第一出液方向R11相对于包装2的纵向轴线O2倾斜并且具有在与纵向轴线O2相垂直的XY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T11;
S2:如图1和图5所示,沿第二出液方向R12出射液体,第二出液方向R12与第一出液方向R11不同,第二出液方向R12相对于纵向轴线O2倾斜并且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T12;其中,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彼此不重叠,并且第一正投影T11的延长线(即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二正投影T12的延长线(即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液方向R11的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的第二正投影T12设置为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T11的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避免了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灌装方法还包括:
S3: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沿第三出液方向R13出射液体,第三出液方向与第一出液方向R11和第二出液方向R12均不同,第三出液方向R13相对于纵向轴线O2倾斜并且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T13;其中,第三正投影T13与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均不交叠,并且第一正投影T11和第二正投影T12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三正投影T13的延长线(即第三延长线L13)相互交叉。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正投影T13的第三延长线L13和第二正投影T12的第二延长线L12相互交叉,避免了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和第二反射正投影TF12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灌装方法还包括:
S4:如图1和图5所示,沿第四出液方向R14出射液体,第四出液方向R14与第一出液方向R11、第二出液方向R12和第三出液方向R13均不同,第四出液方向R14相对于纵向轴线O2倾斜并且具有在XY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T14;第四正投影T14与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均不交叠,并且第一正投影T11、第二正投影T12和第三正投影T13中的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即第四延长线L14)相互交叉。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四延长线L14设置为与第一延长线L11和第三延长线L13相互交叉,可避免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和第一反射正投影TF11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避免第四反射正投影TF14和第三反射正投影TF13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防止从第一出口11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以及防止从第三出口13和第四出口14射出的两股液流对应的两股反射液流发生正面对撞,避免在包装2内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包装2包括开口201和环绕开口201的壁,壁包括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第一侧壁S1和第三侧壁S3在第一方向(例如图中所示X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二侧壁S2和第四侧壁S4在第二方向(例如图中所示Y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XY平面;上述灌装方法包括:沿第一出液方向R11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一侧壁S1;沿第二出液方向R12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二侧壁S2;沿第三出液方向R13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三侧壁S3;沿第四出液方向R14出射的液体碰撞到第四侧壁S4。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使液体分别碰撞到包装2中四个不同的侧壁(即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更有利于从第一出口11、第二出口12、第三出口13、第四出口14射出的四股液流在碰撞到四个不同侧壁后,沿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以形成旋流,从而进一步避免在灌装过程中形成液体飞溅或泡沫。也就是,在碰撞到第一侧壁S1、第二侧壁S2、第三侧壁S3和第四侧壁S4后,液体绕纵向轴线O2沿周向方向流动。
上述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中,通过使第一出液方向的第一正投影和第二出液方向的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使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可避免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射出的、且被包装侧壁反射的两股液流发生正面对撞,从而减少液体飞溅或形成泡沫,提高灌装质量,避免对灌装设备造成污染。
本文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灌装头,用于灌装液体且具有轴线,所述灌装头包括构造为使所述液体流出的出口区域,所述出口区域包括:
第一出口,构造为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
第二出口,构造为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
所述第三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
所述第四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中的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
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度;
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二倾斜角度;
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三倾斜角度;
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轴线之间具有第四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倾斜角度、所述第三倾斜角度和所述第四倾斜角度彼此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中每个出口的数量为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的数量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灌装头构造为向包装中灌装液体,所述包装包括开口和环绕所述开口的壁,所述液体经所述开口灌装到所述包装中;
其中,所述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所述平面;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一出射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二出射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二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包装具有纵向轴线,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后的液体在所述包装中绕所述纵向轴线沿周向方向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三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三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四出口构造为使沿所述第四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四侧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灌装头,其中,
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所述第三正投影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三夹角;
所述第四正投影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具有第四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彼此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灌装头,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均为锐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中相邻两个侧壁彼此连接;所述液体碰撞到所述壁上以形成碰撞区,所述碰撞区不设置在所述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以分别形成第一碰撞区、第二碰撞区、第三碰撞区和第四碰撞区,
其中,所述第一碰撞区、所述第二碰撞区、所述第三碰撞区和所述第四碰撞区相对于所述包装的纵向轴线呈中心对称。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三出口,构造为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
其中,所述灌装头还包括:入口区域,所述入口区域构造为使所述液体流入并且和所述出口区域在所述轴线上彼此相对,所述入口区域包括:
第一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出口液体连通;
第二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二出口液体连通;
第三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三出口液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三入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灌装头,
其中,所述出口区域还包括:
第四出口,构造为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
其中,所述入口区域包括:
第四入口,构造为与所述第四出口液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所述第三入口和所述第四入口绕所述轴线沿周向方向分布。
21.一种灌装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灌装头。
22.一种灌装方法,用于将液体灌装到包装中,所述灌装方法包括:
沿第一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包装的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与所述纵向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
沿第二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二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不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彼此不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灌装方法,还包括:
沿第三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三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三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中至少一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灌装方法,还包括:
沿第四出液方向出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出液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液方向、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和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均不同,所述第四出液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并且具有在所述平面上的第四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四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均不交叠,并且所述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正投影中至少两个正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第四正投影的延长线相互交叉。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灌装方法,
其中,所述包装包括开口和环绕所述开口的壁,所述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所述平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灌装方法,其中,所述灌装方法包括:
沿所述第一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
沿所述第二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二侧壁;
沿所述第三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三侧壁;
沿所述第四出液方向出射的液体碰撞到所述第四侧壁;
其中,在碰撞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后,所述液体绕所述纵向轴线沿周向方向流动。
CN202310128328.0A 2023-02-17 2023-02-17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Pending CN1162803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8328.0A CN116280374A (zh) 2023-02-17 2023-02-17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8328.0A CN116280374A (zh) 2023-02-17 2023-02-17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80374A true CN116280374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17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8328.0A Pending CN116280374A (zh) 2023-02-17 2023-02-17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803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7877B (zh) 清洗喷嘴
KR101335057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KR101491881B1 (ko) 기판처리장치 및 기판처리방법
US9909290B2 (en) Device for changing the jet shape of free-flowing products
CN116280374A (zh)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KR101732103B1 (ko) 복수개의 챔버를 갖는 내부 혼합식 분무 노즐
CN216970082U (zh)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
WO2011049505A1 (en) A nozzle head and a fill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said nozzle head
KR102067885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JPH0736904B2 (ja) びんの内部に液体を噴射するためのノズル機構
US20220080503A1 (en) Metal powder producing apparatus and gas jet device therefor
JP2008159989A (ja) ノズル、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471409B2 (ja) 多方向出力を備えたスイープジェット装置
CN114823431B (zh) 一种用于清洗晶圆的喷射装置
KR20220044713A (ko) 기판 세정용 2류체 노즐
JP2013077597A (ja) ノズル、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KR102389224B1 (ko) 기판 세정용 2류체 노즐
WO2023193776A1 (zh) 灌装头及其灌装装置和灌装方法
JPH11104529A (ja) 気液噴射装置
JP4365254B2 (ja) 洗浄方法
JPH025927B2 (zh)
KR102590080B1 (ko) 미스트 발생 노즐
CN218050750U (zh) 一种改进型锡球焊接喷嘴
US11827399B2 (en) Funnels for package filling
WO2021075096A1 (ja) 液体噴射ノズル及び車両のセンサ洗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