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5905A -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5905A
CN116275905A CN202310255417.1A CN202310255417A CN116275905A CN 116275905 A CN116275905 A CN 116275905A CN 202310255417 A CN202310255417 A CN 202310255417A CN 116275905 A CN116275905 A CN 116275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roller
initial roller
channel
ini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554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Quany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Quany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Quany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Quany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554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59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75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5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ur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包括粗加工、开孔、精加工三个步骤;通过粗加工,获得的初始辊筒具备预设的长度和外径,同时,辊筒内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连通而成的孔段具备较好的同轴度,使得初始辊筒在加工设备上的轴向和稳定性,既有利于保证安装孔的开设精度,又有利于控制安装孔与第一通道的同轴度;通过分阶段、多次对辊筒的外径和长度进行加工,每一次校准都能够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避免一次加工到位时产生偏差不可修正;同时,多次在辊筒的端部设置夹位,夹位的设置既方便定位工具作用,又能够细化辊筒的外径、方便后续统一辊筒的外径。

Description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辊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内部孔段少或者内部孔段结构简单的辊筒而言,一体成型制备辊筒后,通过钻孔机器、镗刀等工具,即可在辊筒中构建所需的孔段,利用孔段安装辊轴和装配零件,即可构成辊。
但对于内部孔段多、且各孔段直径不一而同的辊筒而言,直接钻孔难以满足内孔各种直径的需要、也难以保证孔的精度。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处理方式,通过分体设置辊筒,将辊筒分为多个部分,分别在各部分中构建所需的孔段,再将多个部分组合、固定在一起,构成辊筒。但这种处理方式难以保证各个孔段的同轴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粗加工:
通过摩擦焊,使得圆管的一端与第一堵头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堵头相连,获得初始辊筒;
使得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的外径与圆管接平;
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1,直径为B1;
初始辊筒中,第一堵头所在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二堵头所在的一端为第二端;
于第一端加工第一夹位,第一夹位的长度为A2、直径为B2,A2<½A1,B2<B1;
使得第二端接平第一夹位,直至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2;
加工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3,A3<A1;
S2.开孔:
粗镗第二端,构建第一安装孔;
第一安装孔的深度为C1,直径为D1+n,n为余量;
粗镗第二端,于第一安装孔中构建第二安装孔;
第二安装孔的直径为D2+n,D2<D1;
粗镗第一端,构建第三安装孔(11);
第三安装孔的深度为C2,直径为D3+n;
粗镗第一端,于第三安装孔中构建第四安装孔;
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的总深度为C3,第四安装孔的直径为D4+n;
粗镗第一端,于第四安装孔中构建第五安装孔;
第五安装孔的直径为D5+n,D5<D4<D3;
S3.精加工:
于第一端加工第二夹位,并于第二端加工第三夹位;
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的长度为A4、直径为B3,A4<½A3,B3<B2;
精镗第一端和第二端,使得第一安装孔的直径为D1、第二安装孔的直径为D2、第三安装孔的直径为D3、第四安装孔的直径为D4、第五安装孔的直径为D5;
加工第一端和第二端,直至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4,B4<B3;
加工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5,A5<A3。
进一步地,S1中,摩擦焊时,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一堵头、液压夹具夹持圆管,或者,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二堵头、液压夹具夹持圆管;
其中:通过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一堵头或者第二堵头时,使得主轴弹簧夹跳动小于0.1;和/或,通过液压夹具夹持圆管时,调节液压夹具的导轨位置、使得液压夹具与主轴弹簧夹的跳动小于0.5;和/或,通过液压夹具夹持圆管时,液压夹具的夹持位置处于自圆管端面起的150范围内;和/或,摩擦焊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同轴度不大于0.8。
进一步地,S1中:摩擦焊后、加工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时,先于第一堵头的第二通道开口处倒角2*60°、并于第二堵头的第三通道开口处倒角2*60°;定位工具包括顶尖;使得顶尖通过倒角顶入第二通道或者第三通道中,定位工具能够稳固初始辊筒,以便于车床加工。
进一步地,定位工具包括顶尖、软爪和中心架;S1中:获得初始辊筒后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顶尖顶入第二通道,以便于车床加工第一端、构建第一夹位;和/或,获得第一夹位后,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顶尖顶入第三通道,以便于车床自第二端起加工、至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和/或,加工第一端的端面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暴露第一端的端面、并保证第一端的稳定性;和/或,加工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暴露第二端的端面、并保证第二端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定位工具包括软爪和中心架;S2中:粗镗第二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暴露第二端处的第三通道,粗镗刀具通过第三通道构建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和/或,粗镗第一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暴露第一端处的第二通道,粗镗刀具通过第二通道构建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和/或,粗镗时,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的直径留余量0.5;和/或,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倒基准角2*60°;和/或,于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之间倒基准角2*60°。
进一步地,定位工具包括顶尖、软爪、中心架和定位芯轴;S3中:加工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时,使得顶尖顶入第一端处的第二通道、和第二端处的第三通道中,并使得初始辊筒的跳动不大于0.01;和/或,精镗第一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和/或,精镗第二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和/或,软爪夹持初始辊筒时,使得软爪的跳度不大于0.01;和/或,加工第一端或者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顶尖顶入第三通道,定位芯轴抵靠第二通道中的台阶,从而保证初始辊筒的稳定性和轴向精度。
进一步地,S3中:完成对第二端的精镗后,于第一安装孔中钻孔并攻丝,构建螺纹孔,利用通止规对螺纹孔进行检测,保证螺纹孔的垂直度不大于0.5/100。
进一步地,S3中:完成对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精镗、并完成螺纹孔的构建后,去除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和/或螺纹孔内的毛刺,并清理初始辊筒内的废屑。
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S4.后处理:对初始辊筒进行粗磨,至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35,Rz3;对初始辊筒进行精磨,至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3,Rz2.5;对初始辊筒进行抛光,至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25,Rz2。
进一步地,S4中:通过磨床水箱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粗磨,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46目砂轮,粗磨过程中,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两次往复降低进给和磨削量;和/或,通过磨床水箱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精磨,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120目砂轮,精磨过程中,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不进磨削量、刀具空走两个来回;和/或,完成对初始辊筒精磨后,检查初始辊筒的外观,确保不存在竖纹;和/或,使用600目抛光盘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抛光;和/或,完成对初始辊筒的抛光后,在光照强度1000~1500lx,距离0.5m对初始辊筒进行外观检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包括粗加工、开孔、精加工三个步骤;通过粗加工,获得的初始辊筒具备预设的长度和外径,同时,辊筒内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连通而成的孔段具备较好的同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初始辊筒时,定位工具能够准确地作用于初始辊筒,使得初始辊筒处于车床等加工设备上时具备稳定、准确且高精度的位置状态,有利于加工设备准确、高效地作用于初始辊筒;保证初始辊筒在加工设备上的轴向和稳定性,既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和者第五安装孔的开设精度,又有利于控制各安装孔与第一通道的同轴度;通过分阶段、多次对辊筒的外径和长度进行加工,每一次校准都能够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避免一次加工到位时产生偏差不可修正;同时,多次在辊筒的端部设置夹位,夹位的设置既方便定位工具作用,又能够细化辊筒的外径、方便后续统一辊筒的外径;定位工具的使用既能够固定辊筒,又能够有效地调整并保证辊筒的位置和朝向;如此,既有利于车床加工辊筒的外径和长度,又有利于镗刀在辊筒中构建安装孔,还有利于保证初始辊筒中各个孔段的同轴度。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辊筒在制备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O.备料:
圆管30;圆管30中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沿轴向贯穿圆管30;
第一堵头10;第一堵头10中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沿轴向贯穿第一堵头10;
第二堵头20;第二堵头20中设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沿轴向贯穿第二堵头20。
其中,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的外径大于圆管30的外径。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校正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同轴度,另一方面,后续进行摩擦焊时,便于控制堵头(第一堵头10或者第二堵头20)与圆管30的相对位置,有利于摩擦生热时堵头与圆管30热熔的部位较好地连接在一起。
需要解释的是,圆管30、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为辊筒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组合、固定在一起构成辊筒时,圆管30处于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之间;使得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彼此连通,辊轴能够穿设于辊筒中。
对辊筒而言,圆管30为辊筒的主要工作部位;因此,圆管30中的第一通道还用于确定辊筒的管壁厚度。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主要用于安装装配零件、以便于辊筒与辊轴相连;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还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以便于辊的安装和使用。因此,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工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中构建出方便辊轴、装配零件、外部设备等连接的孔段。
可选地,焊接圆管30与堵头前,校直圆管30跳动小于0.5。确保圆管30的结构精度,焊接后,不再对第一通道进行处理,避免增加操作难度。
S1.粗加工:
通过摩擦焊,使得圆管30的一端与第一堵头1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堵头20相连,获得初始辊筒;
利用车床加工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使得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的外径与圆管30接平;
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1,直径为B1;
初始辊筒中,第一堵头10所在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二堵头20所在的一端为第二端;
利用车床加工第一端,构建第一夹位,定位工具能够通过第一夹位固定第一端;
第一夹位的长度为A2、直径为B2,A2<½A1,B2<B1;
利用车床自第二端向第一夹位加工,使得所述第二端接平所述第一夹位,直至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2;
利用车床加工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3,A3<A1。
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圆管30的初始外径为102;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的初始外径为103;第二通道的直径为36;第三通道的直径为20(本申请的图示实施例中,尺寸单位均为cm)。
继续参照图1,为规范辊筒的加工方案,确保加工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先校准初始辊筒的长度(如利用车床车初始辊筒的端面,从而调整初始辊筒的长度),使得初始辊筒的长度为预设值A1=1066(上偏差﹢5,下偏差0)。
结合参照图1和图2,由于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的初始外径大于圆管30的初始外径,因此,焊接后的获得初始辊筒呈两头粗、中间细的状态。初始辊筒的外圆直径不统一,不仅不利于车床加工,还会妨碍定位工具(如顶尖、中心架、软爪、定位芯轴等)的使用,如果定位工具无法稳固初始辊筒,初始辊筒极易位移或者窜动,最终影响加工效果。为此,对焊接后的初始辊筒进行外圆加工,主要是车焊巴部位,使得焊接后的初始辊筒具备统一或者接近统一的外径B1=102(上偏差﹢0.1,下偏差0);由此,实现初始辊筒的第一次直径校准。
焊接过程中,校准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同轴度,以便于后续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中开设安装孔。
参照图3,进行第二次直径校准,先于第一端车第一夹位,第一夹位的长度A2=120(上偏差﹢5,下偏差﹣5),直径B2=98.7(上偏差﹢0.1,下偏差0)。
由于第一夹位的长度A2较小,车床能够轻松地加工出精准的预设直径。第一夹位构建完成后,选用中心架作为定位工具固定第一夹位,中心架能够很好地固定初始辊筒的第一端,既便于校准初始辊筒在车床等加工设备上的轴向,又能够保证第一端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合参照图4,通过第一夹位确认预设直径B2后,利用车床从初始辊筒的第二端向第一夹位加工;刀具从第二端车向第一端,直至第二端接平第一夹位;由此,完成初始辊筒的第二次直径校准。
第二次直径校准后,初始辊筒具备统一或者接近统一的外径B2=98.7(上偏差﹢0.1,下偏差0)。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定位工具作用于初始辊筒时,定位效果更佳。
继续参照图4,进行第一次长度校准,车第一端的端面,和/或,车第二端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3=1060.5(上偏差﹢0.2,下偏差0)。
综上,通过粗加工步骤,获得的初始辊筒具备预设的长度(A3)和外径(B2),同时,辊筒内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连通而成的孔段具备较好的同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初始辊筒时,定位工具能够准确地作用于初始辊筒,使得初始辊筒处于车床等加工设备上时具备稳定、准确且高精度的位置状态,有利于加工设备准确、高效地作用于初始辊筒。
S2.开孔:
粗镗第二端,构建第一安装孔21;
第一安装孔21的深度为C1,直径为D1+n,n为余量;
粗镗第二端,于第一安装孔21中构建第二安装孔22;
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为D2+n,D2<D1;
粗镗第一端,构建第三安装孔11;
第三安装孔11的深度为C2,直径为D3+n;
粗镗第一端,于第三安装孔11中构建第四安装孔12;
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为C3,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为D4+n;
粗镗第一端,于第四安装孔12中构建第五安装孔13;
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为D5+n,D5<D4<D3;
参照图5,加工第二端,在第三通道中镗出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由于第一安装孔21靠外设置,因此,先于第三通道的出口处粗镗第一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21的深度C1=15.4(上偏差0,下偏差﹣0.1),直径D1+n=72+5(上偏差﹣0.5,下偏差﹣0.6)。
粗镗出第一安装孔21后,第一安装孔21的底端通过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再于第三通道的出口处粗镗第二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22直连第一安装孔21和第一通道;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D2+n=25+5(上偏差﹣0.5,下偏差﹣0.6)。
参照图6,加工第一端,在第二通道中镗出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由于第三安装孔11靠外设置,因此,先于第二通道的出口处粗镗第三安装孔11,第三安装孔11的深度C2=14(上偏差﹢0.05,下偏差﹣0.05),直径D3+n=72+5(上偏差﹣0.5,下偏差﹣0.6)。
粗镗出第三安装孔11后,第三安装孔11的底端通过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再于第二通道的出口处粗镗第四安装孔12,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为C3=45.6(上偏差﹢0.05,下偏差﹣0.05)。
粗镗出第四安装孔12后,第四安装孔12的底端通过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再于第二通道的出口处粗镗第五安装孔13,第五安装孔13直连第四安装孔12和第一通道;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D5+n=42+5(上偏差﹣0.5,下偏差﹣0.6)。
需要补充的是,在第三安装孔11的深度符合预设值时,保证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符合预设值,即可保证第四安装孔12的深度符合预设值。相较于测量第四安装孔12的深度,测量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更便捷。
还需要补充的是,S2中,可以先对第二端进行粗镗,也可以先对第一端进行粗镗,需要时,还可以同时对第一端和第二端进行粗镗。
还需要补充的是,对粗镗出的安装孔而言,至少其直径具有余量(上述实施例中,余量n=5)。粗镗的目的一是确定各个安装孔的相对位置、进行第一次孔位和孔径的校准,二是减小精镗时的工作量、并促进精镗。
在粗加工获得具备预设长度(A3)和外径(B2)的初始辊筒后,定位工具能够稳固且准确地将初始辊筒固定在加工设备上,以便于镗刀对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作用。保证初始辊筒在加工设备上的轴向和稳定性,既有利于保证各安装孔(第一安装孔21、第二安装孔22、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或者第五安装孔13)的开设精度,又有利于控制各安装孔与第一通道的同轴度。
S3.精加工:
利用车床加工第一端,构建第二夹位,定位工具能够通过第二夹位固定第一端;
利用车床加工第二端,构建第三夹位,定位工具能够通过第三夹位固定第二端;
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的长度为A4、直径为B3,A4<½A3,B3<B2;
精镗第一端和第二端,镗去余量n,使得第一安装孔21的直径为D1、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为D2、第三安装孔11的直径为D3、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为D4、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为D5;
利用车床加工第一端和第二端,直至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4,B4<B3;
利用车床加工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5,A5<A3。
参照图7,精镗前,进行第三次直径校准,先加工出第一夹位和第二夹位,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的长度A4=120(上偏差﹢5,下偏差﹣5)、直径B3=98.5(上偏差﹢0.1,下偏差0)。由于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的长度短,车床操作稳定性高,能够很好地保证夹位的尺寸精度。
车出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后,定位工具作用于夹位,能够更好地保证初始辊筒在加工设备上的位置和轴向,有利于加工的准确性。
参照图8,利用定位工具固定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校准初始辊筒的位置和轴向后,精镗第一端处的安装孔,使得第三安装孔11的直径D3=72(上偏差﹢0.3,下偏差﹣0.3)、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D4=47M6(上偏差-0.04,下偏差﹣0.02)、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D5=42(上偏差﹢0.3,下偏差﹣0.3)。
参照图9,利用定位工具固定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校准初始辊筒的位置和摆向后,精镗第二端处的安装孔,使得第一安装孔21的直径D1=72(上偏差﹢0.3,下偏差﹣0.3)、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D2=25H6(上偏差﹢0.013,下偏差0)。
通过定位工具紧固初始辊筒,精镗刀具能够稳定、准确地作用于安装孔,从而精确地镗出所需直径、并保证五个安装孔的同轴度。
参照图10和图11,完成精镗后,进行第四次直径校准,利用车床,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沿轴向加工初始辊筒、调整初始辊筒的外径,直至初始辊筒的直径B4=98(上偏差﹢0.1,下偏差﹢0.07)。
继续参照图11,进行第二次长度校准,车第一端的端面,或者,车第二端的端面,直至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5=1060(上偏差﹢0.2,下偏差0)。
通过分阶段、多次对辊筒的外径和长度进行加工,每一次校准都能够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避免一次加工到位时产生偏差不可修正;同时,多次在辊筒的端部设置夹位,夹位的设置既方便定位工具作用,又能够细化辊筒的外径、方便后续统一辊筒的外径;定位工具的使用既能够固定辊筒,又能够有效地调整并保证辊筒的位置和朝向;如此,既有利于车床加工辊筒的外径和长度,又有利于镗刀在辊筒中构建安装孔,还有利于保证初始辊筒中各个孔段的同轴度。
综上,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式,能够制备内部孔段复杂、且精度要求高的辊筒。
进一步地,S1中,摩擦焊时,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一堵头10、液压夹具夹持圆管30,或者,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二堵头20、液压夹具夹持圆管30。
焊接过程中,液压夹具能够固定圆管30,使得圆管30端部正对待焊接的堵头;而主轴弹簧夹能够带动堵头抵靠圆管30、并摩擦圆管30做旋转运动,进而实现堵头与圆管30的热熔焊接。
为保证第二通道、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的同轴度,可选地,通过主轴弹簧夹夹持第一堵头10或者第二堵头20时,使得主轴弹簧夹跳度小于0.1。
可选地,通过液压夹具夹持圆管30时,调节液压夹具的导轨位置、使得液压夹具与主轴弹簧夹的跳动小于0.5。
可选地,通过液压夹具夹持圆管30时,液压夹具的夹持位置处于自圆管30端面起的150范围内。
具体参照图1,图实施例中,圆管30沿左右方向放置,圆管30的右端用于连接第一堵头10、左端用于连接第二堵头20。摩擦焊机的夹具夹持圆管30时,作用于圆管30左端150范围内、或者右端150范围内;使得夹具靠近圆管30的待焊接部位,夹具既能够稳固圆管30、避免圆管30在焊接过程中窜动,从而保证焊接效果。
可选地,摩擦焊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同轴度不大于0.8。保证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同轴度,方便后续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中准确地镗出安装孔。
进一步地,S1中,摩擦焊后、利用车床加工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时,先于第一堵头10的第二通道开口处倒角2*60°、第二堵头20的第三通道开口处倒角2*60°;定位工具包括顶尖;使得顶尖通过两个倒角顶入第二通道或者第三通道中,定位工具能够稳固初始辊筒,以便于车床加工。
具体可参照图2,对第二通道的开口倒角前,使用中心架扶持初始辊筒的第一端、软爪夹持初始辊筒的第二端;软爪能够夹紧第二端;以被软爪夹紧的第二端为基准,调整中心架,能够方便地调整第一端的位置和高度,以便于保证初始辊筒的轴向(如:使得初始辊筒的轴向水平延伸,或者,使得初始辊筒的轴向与车床的加工方向共线);紧固中心架与第一端后,受到中心架扶持的第一端轴心稳定,以便于车床加工深度为2、角度为60°的倒角。
同理,对第三通道的开口倒角前,使用中心架扶持初始辊筒的第二端、软爪夹持初始辊筒的第一端,以便于车床加工第二个深度为2、角度为60°的倒角。
结合参照图3,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顶尖通过倒角顶入第二通道,以便于车床加工第一端、构建第一夹位。倒角的设置有利于顶尖的插入,顶尖插入第二通道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校准第二通道的位置和轴向、还能够防止第二端窜动,有利于车床准确地作用于第一端、进而车出第一夹位;需要时,与第二通道紧配合的顶尖还能够通过转动、带动初始辊筒跟转。
继续参照图3,获得第一夹位后,保持软爪和顶尖的位置,再通过中心架扶持第一夹位,能够进一步校准第一端的位置和轴向、并稳固第一端。此时,车床能够车第二端的端面;或者,移除插于第二通道中的顶尖,车床能够车第一端的端面。
可选地,加工第一端的端面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暴露第一端的端面、并保证第一端的稳定性。
参照图4,获得第一夹位后,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顶尖通过倒角顶入第三通道,以便于车床自第二端向第一夹位车初始辊筒的外径、直至第二端接平第一端。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后,确认初始辊筒内含第一通道的中部跳动小于0.3。
继续参照图4,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后,保持软爪和顶尖的位置,使得中心架扶持第二端,能够进一步校准第二端的位置和轴向、并稳固第二端。此时,车床能够车第一端的端面;或者,移除插于第三通道中的顶尖,车床能够车第二端的端面。
可选地,加工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暴露第二端的端面、并保证第二端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完成第二次直径校准,保证初始辊筒具备统一或者接近统一的外径B2后,再车第一端和/或第二端的端面,以实现第一次长度校准。如此,能够避免外径不统一时定位工具难以紧固初始辊筒,还能够避免初始辊筒在第一次长度校准过程中位移或窜动,有利于端面的平整性,还有利于端面与轴向的垂直度。
可选地,获得初始辊筒后,通过卷尺测量初始辊筒的长度,确保A1=1066(上偏差﹢5,下偏差0)。若测量值大于A1,可通过车床车端面减小初始辊筒的长度;若测量值小于A1,第一堵头10、第二堵头20和圆管30中的至少一者尺寸有误,需要增加判定阶段,确认该初始辊筒是否能够继续加工。
可选地,获得初始辊筒后,通过百分表测量堵头与圆管30的同心度。若三个通道的同心度不满足预设值,需要增加判定阶段,确认该初始辊筒是否能够修正。
可选地,获得第一夹位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一夹位的长度和直径,确认第一夹位的长度是否符合A2=120(上偏差﹢5,下偏差﹣5),直径是否符合B2=98.7(上偏差﹢0.1,下偏差0)。
可选地,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后,通过卡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长度是否符合A3=1060.5(上偏差﹢0.2,下偏差0),直径是否符合B2=98.7(上偏差﹢0.1,下偏差0)。
可选地,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后,对初始辊筒进行第一次长度校准时,长度留余量0.5。
可选地,对初始辊筒进行第一次长度校准时,通过三爪软爪夹持初始辊筒不做磨削的一端,使得三爪软爪的其中一爪抵靠该端的端面、起到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S2中,参照图5,粗镗第二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暴露第二端处的第三通道,粗镗刀具通过第三通道构建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软爪与中心架配合,在轴向两端支撑初始辊筒,有利于辊筒的稳定性和轴向准确性。调整中心架的支撑位置,能够校准初始辊筒的轴向(如:使得初始辊筒水平放置,或者,使得初始辊筒平行于镗刀作用方向设置);中心架还能够很好地将第二端稳固在方便粗镗刀具工作的位置,避免第二端在粗镗过程中窜动。
可选地,软爪采用三爪软爪,使得三爪软爪的其中一爪抵靠第一端的端面,软爪既能够很好地包容并夹持第一端、又能够定位第一端,从而防止初始辊筒在粗镗过程中轴向移动。
继续参照图5,粗镗时,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留余量0.5。精镗时,再通过进一步加工去除余量部分。
继续参照图5,粗镗出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后,于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之间倒基准角2*60°。倒出基准角后既方便镗刀、顶尖等工具的插入,有利于加工;又方便辊筒的使用、装配和安全。
参照图6,粗镗第一端时,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暴露第一端中的第二通道,粗镗刀具通过第二通道构建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
可选地,软爪采用三爪软爪,使得三爪软爪的其中一爪抵靠第二端的端面,软爪既能够很好地包容并夹持第二端、又能够定位第二端,从而防止初始辊筒在粗镗过程中轴向移动。
继续参照图6,粗镗时,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留余量0.5。
继续参照图6,粗镗出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后,于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之间倒基准角2*60°。
需要解释的是,不必要在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之间倒基准角,一方面是因为第五安装孔13靠内、远离第二通道的出口,对后续零件装配和装配安全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较为接近,在二者之间倒基准角容易损害孔道。
可选地,粗镗后,对第二安装孔22与第一通道的连接处去毛刺,对第五安装孔13与第一通道的连接处去毛刺。
可选地,粗镗第二端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一安装孔21,确认第一安装孔21的直径D1=72+5(上偏差﹣0.5,下偏差﹣0.6);通过深度尺测量第一安装孔21,确认第一安装孔21的深度C1=15.4(上偏差0,下偏差﹣0.1)。
可选地,粗镗第二端后,通过内径量表测量第二安装孔22,确认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D2=25+5(上偏差﹣0.5,下偏差﹣0.6)。
可选地,粗镗第一端后,通过内径量表测量第三安装孔11,确认第三安装孔11的直径D3=72+5(上偏差﹣0.5,下偏差﹣0.6);通过深度尺测量第三安装孔11,确认第三安装孔11的深度C2=14(上偏差﹢0.05,下偏差﹣0.05)。
可选地,粗镗第一端后,通过内径量表测量,确认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D4=47+5(上偏差﹣0.5,下偏差﹣0.6);通过深度尺测量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确认总深度C3=45.6(上偏差﹢0.05,下偏差﹣0.05)。
可选地,粗镗第一端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五安装孔13,确认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D5=42+5(上偏差﹣0.5,下偏差﹣0.6)。
进一步地,S3中,构建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时,使得顶尖顶入第一端的第二通道、和第二端的第三通道中,并使得初始辊筒的跳动不大于0.01。
具体可参照图7,使用两个顶尖,分别通过顶入第二安装孔22和第五安装孔13;顶尖既能够限制初始辊筒轴向运行或者窜动,需要时,顶尖还能够带动初始辊筒转动、以便于车床车出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
通过千分表检测初始辊筒的跳动0.01A-B,确认初始辊筒当前加工状态下的精度。
参照图8,对第一端进行精镗时,修正软爪跳动不大于0.01,使得软爪夹持第二端,中心架扶持第一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
可选地,软爪采用三爪软爪,使得三爪软爪的其中一爪抵靠第二端的端面,软爪既能够很好地包容并夹持第二端、又能够定位第二端,从而防止初始辊筒在粗镗过程中轴向移动。
参照图9,对第二端进行精镗时,修正软爪跳动不大于0.01,使得软爪夹持第一端,中心架扶持第二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
可选地,软爪采用三爪软爪,使得三爪软爪的其中一爪抵靠第一端的端面,软爪既能够很好地包容并夹持第一端、又能够定位第一端,从而防止初始辊筒在粗镗过程中轴向移动。
参照图11,加工第一端或者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顶尖顶入第三通道,定位芯轴抵靠第二通道中的台阶,从而保证初始辊筒的稳定性和轴向精度。
例如,使得定位芯轴伸入第二通道、抵靠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既能够限制初始辊筒的轴向位置、又有利于保证初始辊筒的径向位置,能够很好地起到定位和校准的作用。
顶尖顶入第二安装孔22,能够配合定位芯轴固定初始辊筒的位置,防止初始辊筒位移或窜动。需要时,顶尖和定位芯轴还能够配合带动初始辊筒转动、以便于车床加工初始辊筒的外圆。
参照图8和图9,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后,对初始辊筒进行第一次长度校准时,长度留余量0.5;实现对安装孔的精镗后,通过软爪和中心架配合、固定初始辊筒,随后,车初始辊筒的两个端面,分别去除0.25余量。
可选地,软爪夹持初始辊筒时,使得软爪的跳度不大于0.01。
可选地,车出第二夹位和第三夹位后,通过卡尺测量两个夹位,确认两个夹位的直径B3=98.5(上偏差﹢0.1,下偏差0);通过卡尺测量两个夹位,确认两个夹位的长度A4=120(上偏差﹢5,下偏差﹣5);通过千分尺测量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跳动为0.01A-B。
可选地,精镗第三安装孔11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三安装孔11,确认第三安装孔11的直径D3=72(上偏差﹢0.3,下偏差﹣0.3)。
可选地,精镗第四安装孔12后,通过塞规和量表测量第四安装孔12,确认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D4=47M6(上偏差-0.04,下偏差﹣0.02)。
可选地,精镗第五安装孔13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五安装孔13,确认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D5=42(上偏差﹢0.3,下偏差﹣0.3)。
可选地,精镗第一端后,通过卡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长度为1060.3(上偏差﹢0.1,下偏差0);通过千分尺测量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和第五安装孔13的跳动为0.01A-B;通过表面粗糙度仪测量第一端的端面和三个安装孔的内壁面,确认表面粗糙度为Rz16。
可选地,精镗第一安装孔21后,通过卡尺测量第一安装孔21,确认第一安装孔21的直径D1=72(上偏差﹢0.3,下偏差﹣0.3)。
可选地,精镗第二安装孔22后,通过塞规和量表测量第二安装孔22,确认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D2=25H6(上偏差﹢0.013,下偏差0)。
可选地,精镗第二端后,通过千分尺测量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的跳动为0.01A-B;通过表面粗糙度仪测量第二端的端面和两个安装孔的内壁面,确认表面粗糙度满足Rz16。
可选地,完成精镗后,车初始辊筒的两端余量,通过卡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长度为1060(上偏差﹢0.2,下偏差0)。
可选地,完成第四次直径校准后,通过千分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直径B4=98(上偏差﹢0.1,下偏差﹢0.07);通过千分表测量初始辊筒的跳动为0.01A-B;通过R规确认初始辊筒的圆角R1(上偏差0,下偏差﹣0.2);通过样板测量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Ra3.2。
进一步地,S3中,完成对第二端的精镗后,于第一安装孔21中钻孔并攻丝,构建螺纹孔23,利用通止规对螺纹孔23进行检测,保证螺纹孔23的垂直度不大于0.5/100。
装配辊时,辊筒的第二端安装有齿轮;齿轮被装入第三通道,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可供齿轮的端部插入,齿轮抵靠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之间的台阶;齿轮上设有连通螺纹孔23的安装孔,向安装孔和螺纹孔23栓入螺钉,能够紧固齿轮与辊筒。
构建螺纹孔23时,通过大摇臂钻工装向第一安装孔21钻孔,再于孔中攻丝。由于辊筒和齿轮的连接部位大致呈圆形,可选地,在第一安装孔21中构建三个螺纹孔23,三个螺纹孔23沿同一圆的圆周等间隔地布置;装配时,通过三个螺钉紧固齿轮与辊筒,齿轮与辊筒的装配稳定性佳。
可选地,开好螺纹孔23后,通过三坐标测量仪(CMM)检测螺纹孔23,确认螺纹孔23的直径满足50(上偏差﹢0.2,下偏差﹣0.2);通过螺纹塞规检测螺纹孔23,确认螺纹孔23满足M8;通过塞规和角尺,或者,通过三坐标测量仪(CMM)检测螺纹孔23,确认螺纹孔23的垂直度满足0.5/100。
可选地,S3中,完成对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精镗、并完成螺纹孔23的构建后,去除第一安装孔21、第二安装孔22、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2、第五安装孔13和/或螺纹孔23内的毛刺,并清理初始辊筒内的废屑。
具体地,通过人工或者打磨设备去毛刺,再通过除尘设备抽除初始辊筒内部或者表面的粉尘。注意在处理过程中,避免碰伤或者磨损初始辊筒的端面和安装孔的内壁面。
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S4.后处理:
对初始辊筒进行粗磨,至初始辊筒的表面Ra0.35,Rz3;
对初始辊筒进行精磨,至初始辊筒的表面Ra0.3,Rz2.5;
对初始辊筒进行抛光,至初始辊筒的表面Ra0.25,Rz2。
通过上文所述三个加工阶段(S1,S2和S3),将圆管30、第一堵头10和第二堵头20连接在一起后,通过多次加工,使得初始辊筒具备符合要求的外径和长度,并在初始辊筒的两端构建出符合要求的五个安装孔,五个安装孔连通初始辊筒中部的第一通道,构成的多孔段通道既能够配合供辊轴穿设,又能够为后续零件的装配提供基础。
完成辊筒的制备后,通过后处理优化辊筒的外观、确认辊筒的尺寸。
本申请提供的后处理方式,通过粗磨、精磨和抛光三个工序,分阶段地处理初始辊筒的表面,有利于打磨效率和最终的打磨精度。
具体地,S4中:
参照图12,通过磨床水箱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粗磨,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46目砂轮,粗磨过程中,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两次往复降低进给和磨削量,保证初始辊筒的外圆的圆度0.01。
可选地,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粗磨时,采用磨床水箱二级过滤装置,并采用规格为P600x75x305mm GC46#的绿碳化硅砂轮,Ap=0.0025,往复进刀,Vf=1200mm/min。
可选地,完成对初始辊筒的外圆粗磨后,通过千分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外径为预设值98(上偏差﹢0.02,下偏差0);通过千分表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跳动0.01A-B;使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Ra0.35,Rz3。
参照图13,通过磨床水箱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精磨,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120目砂轮,精磨过程中,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不进磨削量、刀具空走两个来回,保证初始辊筒的外圆的圆跳度0.01A-B。
可选地,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精磨时,采用磨床水箱二级过滤装置,并采用规格为P600x75x305mm GC120#的绿碳化硅砂轮,Ap=0.0025,单向进给,Vf=220mm/min。
可选地,完成对初始辊筒的外圆精磨后,通过千分尺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长度为预设值98(上偏差0,下偏差﹣0.1);通过千分表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跳动0.01A-B;使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Ra0.3,Rz2.5。
参照图14,使用600目抛光盘对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抛光,进一步优化初始辊筒外圆的粗糙度。
可选地,完成对初始辊筒的外圆抛光后,使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初始辊筒,确认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Ra0.25,Rz2。
可选地,完成对初始辊筒的抛光后,在光照强度1000~1500lx,距离0.5m对初始辊筒进行外观检验(参照《计量辊极限要求规范》)。
可选地,完成对初始辊筒粗磨、精磨或者抛光后,都可以通过目测初始辊筒的外观,检查是否存在竖纹;避免磨削产生竖纹,有利于初始辊筒的美观。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粗加工:
通过摩擦焊,使得圆管(30)的一端与第一堵头(1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堵头(20)相连,获得初始辊筒;
使得所述第一堵头(10)和所述第二堵头(20)的外径与所述圆管(30)接平;
所述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1,直径为B1;
所述初始辊筒中,所述第一堵头(10)所在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二堵头(20)所在的一端为第二端;
于所述第一端加工第一夹位,所述第一夹位的长度为A2、直径为B2,A2<½A1,B2<B1;
使得所述第二端接平所述第一夹位,直至所述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2;
加工所述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所述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3,A3<A1;
S2.开孔:
粗镗所述第二端,构建第一安装孔(21);
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深度为C1,直径为D1+n,n为余量;
粗镗所述第二端,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中构建第二安装孔(22);
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为D2+n,D2<D1;
粗镗所述第一端,构建第三安装孔(11);
所述第三安装孔(11)的深度为C2,直径为D3+n;
粗镗所述第一端,于所述第三安装孔(11)中构建第四安装孔(12);
所述第三安装孔11和所述第四安装孔(12)的总深度为C3,所述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为D4+n;
粗镗所述第一端,于所述第四安装孔(12)中构建第五安装孔(13);
所述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为D5+n,D5<D4<D3;
S3.精加工:
于所述第一端加工第二夹位,并于所述第二端加工第三夹位;
所述第二夹位和所述第三夹位的长度为A4、直径为B3,A4<½A3,B3<B2;
精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使得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直径为D1、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为D2、所述第三安装孔(11)的直径为D3、所述第四安装孔(12)的直径为D4、所述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为D5;
加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直至所述初始辊筒的直径为B4,B4<B3;
加工所述初始辊筒的端面,直至所述初始辊筒的长度为A5,A5<A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摩擦焊时,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所述第一堵头(10)、液压夹具夹持所述圆管(30),或者,使得摩擦焊机的主轴弹簧夹夹持所述第二堵头(20)、液压夹具夹持所述圆管(30);
其中:
通过所述主轴弹簧夹夹持所述第一堵头(10)或者所述第二堵头(20)时,使得所述主轴弹簧夹跳动小于0.1;
和/或,通过所述液压夹具夹持所述圆管(30)时,调节所述液压夹具的导轨位置、使得所述液压夹具与所述主轴弹簧夹的跳动小于0.5;
和/或,通过所述液压夹具夹持所述圆管(30)时,所述液压夹具的夹持位置处于自所述圆管(30)端面起的150范围内;
和/或,摩擦焊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的同轴度不大于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
摩擦焊后、加工所述第一堵头(10)和所述第二堵头(20)时,先于所述第一堵头(10)的第二通道开口处倒角2*60°、并于所述第二堵头(20)的第三通道开口处倒角2*60°;
定位工具包括顶尖;
使得所述顶尖通过所述倒角顶入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三通道中,所述定位工具能够稳固所述初始辊筒,以便于车床加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位工具包括顶尖、软爪和中心架;
S1中:
获得所述初始辊筒后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二端、所述顶尖顶入所述第二通道,以便于车床加工所述第一端、构建所述第一夹位;
和/或,获得所述第一夹位后,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一端、所述顶尖顶入所述第三通道,以便于车床自所述第二端起加工、至所述初始辊筒的外径统一;
和/或,加工所述第一端的端面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二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一端,以便于暴露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并保证所述第一端的稳定性;
和/或,加工所述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一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二端,以便于暴露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并保证所述第二端的稳定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位工具包括软爪和中心架;
S2中:
粗镗所述第二端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一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二端,以便于暴露所述第二端处的第三通道,粗镗刀具通过所述第三通道构建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2);
和/或,粗镗所述第一端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二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一端,以便于暴露所述第一端处的第二通道,粗镗刀具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构建所述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四安装孔(12)和所述第五安装孔(13);
和/或,粗镗时,所述第一安装孔(21)、所述第二安装孔(22)、所述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四安装孔(12)和所述第五安装孔(13)的直径留余量0.5;
和/或,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2)之间倒基准角2*60°;
和/或,于所述第三安装孔(11)和所述第四安装孔(12)之间倒基准角2*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位工具包括顶尖、软爪、中心架和定位芯轴;
S3中:
加工所述第二夹位和所述第三夹位时,使得所述顶尖顶入所述第一端处的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端处的第三通道中,并使得所述初始辊筒的跳动不大于0.01;
和/或,精镗所述第一端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二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一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所述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四安装孔(12)和所述第五安装孔(13);
和/或,精镗所述第二端时,使得所述软爪夹持所述第一端,所述中心架扶持所述第二端,以便于精镗刀具作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2);
和/或,所述软爪夹持所述初始辊筒时,使得所述软爪的跳度不大于0.01;
和/或,加工所述第一端或者所述第二端的端面时,使得所述顶尖顶入所述第三通道,所述定位芯轴抵靠所述第二通道中的台阶,从而保证所述初始辊筒的稳定性和轴向精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
完成对所述第二端的精镗后,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中钻孔并攻丝,构建螺纹孔(23),利用通止规对所述螺纹孔(23)进行检测,保证所述螺纹孔(23)的垂直度不大于0.5/1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
完成对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精镗、并完成所述螺纹孔(23)的构建后,去除所述所述第一安装孔(21)、所述第二安装孔(22)、所述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四安装孔(12)、所述第五安装孔(13)和/或所述螺纹孔(23)内的毛刺,并清理所述初始辊筒内的废屑。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4.后处理:
对所述初始辊筒进行粗磨,至所述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35,Rz3;
对所述初始辊筒进行精磨,至所述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3,Rz2.5;
对所述初始辊筒进行抛光,至所述初始辊筒的表面粗糙度为Ra0.25,Rz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
通过磨床水箱对所述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粗磨,所述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46目砂轮,粗磨过程中,所述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两次往复降低进给和磨削量;
和/或,通过磨床水箱对所述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精磨,所述磨床水箱使用绿碳化硅120目砂轮,精磨过程中,所述磨床水箱多次往复进刀磨削,最后不进磨削量、刀具空走两个来回;
和/或,完成对所述初始辊筒精磨后,检查所述初始辊筒的外观,确保不存在竖纹;
和/或,使用600目抛光盘对所述初始辊筒的外圆进行抛光;
和/或,完成对所述初始辊筒的抛光后,在光照强度1000~1500lx,距离0.5m对所述初始辊筒进行外观检验。
CN202310255417.1A 2023-03-16 2023-03-16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2759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417.1A CN116275905A (zh) 2023-03-16 2023-03-16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417.1A CN116275905A (zh) 2023-03-16 2023-03-16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5905A true CN116275905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1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55417.1A Pending CN116275905A (zh) 2023-03-16 2023-03-16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7590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5847B2 (ja) 工作機械による偏芯穴加工方法
CN108247302B (zh) 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盲孔棒行程套管加工方法及装置
CN102528486B (zh) 斜齿轮内孔键槽加工的工装
CN102785110B (zh) 中心找正方法及基准环
CN102328216A (zh) 一种用于精车外圆的夹具及夹具加工方法
CN111037008B (zh) 定起点矩形内螺纹制造方法
CN103586644B (zh) 外圆锥形精密薄壁零件的加工方法
CN113369988B (zh) 一种机床角度头自动找正装置及找正方法
CN112517941B (zh) 一种重型长轴类产品的快速找正装置及找正方法
CN102451918B (zh) 一种筒形零件车削加工装夹找正方法及专用工装
CN101693341B (zh) 磨制滚珠丝杠螺母内螺纹专用夹具
CN103331579A (zh) 两端有轴的内框组件的制造调试方法
CN116275905A (zh) 多孔段辊筒的制备方法
CN110900225B (zh) 保证大直径精密管体类工件高同轴度要求的结构及方法
CN102069428B (zh) 在车床或磨床上借偏或找正加工细长轴的方法
CN108907901B (zh) 一种曲柄轴偏心圆的精密磨削方法及专用偏心工装夹具
US10814449B2 (en) Accessory for centring tools on a machining appliance, centring method and centring assistance device comprising such an accessory
CN213764894U (zh) 一种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偏心套加工夹具
CN103921172B (zh) 导向模板的找正方法及其找正组件
CN210452327U (zh) 精密陶瓷加工用圆弧分度工装
CN111438587B (zh) 一种碳化硅陶瓷管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CN218397051U (zh) 耳环接头类零件轴承孔镗孔夹具
CN209206534U (zh) 一种便于加工花键轴销子孔的钻套
CN112719473B (zh) 一种双联齿轮齿槽快速对中方法及系统
CN115415747B (zh) 强制密封球阀堆焊球体的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