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0422A - 微针贴 - Google Patents

微针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0422A
CN116270422A CN202310565810.0A CN202310565810A CN116270422A CN 116270422 A CN116270422 A CN 116270422A CN 202310565810 A CN202310565810 A CN 202310565810A CN 116270422 A CN116270422 A CN 116270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hip
area
microneedle
patch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658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70422B (zh
Inventor
冷钢
李成国
罗嘉成
李燕芬
何山山
马永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658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04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70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0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70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0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70Web, sheet or filament bases ; Films; Fibres of the matrix type containing drug
    • A61K9/7023Transdermal patches and similar drug-containing composite devices, e.g. catapla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学及美容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及微针结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槽孔内并粘附在粘附面与槽孔的对应区域上,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且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本发明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且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

Description

微针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及美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皮给药的微针贴。
背景技术
微针贴产品设有搭载药物等有效成分的可溶性微针阵列,是一种透皮给药的敷贴产品。微针贴产品使用时,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将微针贴产品按压在人体皮肤上,使得微针贴产品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穿透皮肤,在皮肤内安全无痛的形成微米级的药物传输通道,从而将可溶性微针阵列搭载的药物等有效成分在皮肤深层溶解释放,增强皮肤对大分子活性成分及药物的渗透性,吸收高效,安全无痛,实现透皮给药。
由于药物等有效成分设置于可溶性微针阵列的针尖上,若微针或者微针针尖断裂,则微针贴产品难以保证有效给药,更无法实现精准给药。为了确保微针贴的给药有效性以及实现精准给药,微针贴的微针结构在贴敷于皮肤之前黏附在承托片上并由承托片支撑,以保证微针贴上的微针阵列的完整性,即微针贴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微针结构的微晶片通过粘性贴片黏附在承托片上,再由微针贴产品的外包装盒支撑承托片,从而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出现微针或者微针针尖断裂的现象。
为了确保微针贴产品在使用时可以给予微晶片整面较好地外力施加,使微针阵列完全地扎入皮肤内,从而保证给药效果,现有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积大于微晶片,即微晶片远离微针阵列的另一侧面被完全覆盖黏附在粘性贴片上,但在微针贴产品存储过程,由于粘性贴片与微针结构的微晶片的材质不同而导致两者收缩率不同,当存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微晶片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脱离等问题,从而影响微针贴产品的有效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且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以及微针结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与微晶片的第一侧面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相对设置,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槽孔内并粘附在粘附面与槽孔的对应区域上,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且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
由上述方案可见,在产品存储过程中,本发明微针贴的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承托片的槽孔内并粘附在粘性贴片的粘附面与该槽孔的对应区域上,从而使得微针贴的微针结构获得承托片的稳固支撑,再由设有内部凹槽的外包装盒支撑承托片和容纳微针贴的微针阵列,能够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出现可溶性微针断裂的现象,从而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同时,本发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即微晶片的第二侧面被局部黏附在粘性贴片上,减少了微晶片与粘性贴片之间的黏附面积,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过程中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微晶片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脱离等问题),进而确保微针贴产品的有效使用,并且粘附面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起到用于支撑微针贴的微针结构的同时,防止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相对应区域的粘附面的粘性被空气氧化以保护粘附面的粘性,避免微针贴无法牢固贴合于人体皮肤上;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将本发明微针贴的粘性贴片从承托片上剥离,由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贴合区域粘附在粘性贴片的粘附面上,从而带动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的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从承托片的槽孔穿出并与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或者,将承托片从微针贴的粘性贴片上剥离使得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与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从而使得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在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上,随后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远离微晶片的外侧面以将微针贴的微针结构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并且将本发明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粘附在皮肤表面上,以将微针贴稳定贴附固定在皮肤上,避免微针阵列被皮肤挤出,从而保证给药效果,并实现精准给药。从而,本发明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从而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
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与微晶片的外周轮廓之间具有局部重叠轮廓段。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上,贴合区域位于微晶片的第一端,分离区域位于微晶片的第二端,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与承托片的法向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槽孔抵接在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之间的边缘为分离边缘,分离边缘呈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方案是,分离边缘与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至40°之间,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承托片的法向设置;和/或,分离边缘将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分隔为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上,贴合区域的最大宽度大于分离区域的最大宽度,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承托片的法向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承托片的法向上投影,粘附面完全覆盖微晶片。
由上述方案可见,在承托片的法向上投影,粘附面完全覆盖微晶片,则在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远离微晶片的外侧面整面上以将微针贴的微针结构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从而能够给予微晶片整面较好地外力施加作用,使得微针阵列能够完全地扎入皮肤内给药,进一步确保给药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面积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4至3/5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面积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3至1/2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是,槽孔的外周轮廓与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相同;和/或,槽孔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贴合区域的面积;和/或,外延区域沿着微晶片的外周延伸呈闭环设置;和/或,微晶片的宽度自贴合区域朝向分离区域逐渐收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中承托片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中承托片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在产品存储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微针贴实施例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微针贴10,包括粘性贴片12、承托片11以及微针结构13,微针结构13包括微晶片131和设置在微晶片131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132,微针阵列132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其中,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1331和分离区域1332,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与微晶片131的第一侧面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相对设置。同时,本实施例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可粘附在承托片11的支撑面上,承托片11贯穿开设有槽孔111,贴合区域1331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穿入槽孔111内并粘附在粘附面121与槽孔111的对应区域上,分离区域1332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位于承托片11远离粘性贴片12的一侧,且粘附面121凸出微晶片131的外周的外延区域122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
参见图8,在产品存储过程中,本实施例微针贴10的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粘附在承托片11的支撑面上,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穿入承托片11的槽孔111内并粘附在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与该槽孔111的对应区域上,从而使得微针贴10的微针结构13获得承托片11的稳固支撑,再由设有内部凹槽的外包装盒支撑承托片11和容纳微针贴10的微针阵列132,能够避免微针贴10产品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出现可溶性微针断裂的现象,从而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同时,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位于承托片11远离粘性贴片12的一侧,即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被局部黏附在粘性贴片12上,减少了微晶片131与粘性贴片12之间的黏附面积。由于微晶片131的收缩率大于粘性贴片12,微晶片131与粘性贴片12之间的黏附面积越大,则微晶片131形变累积量越大,使得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12脱离的问题越明显,减小微晶片131与粘性贴片12之间的黏附面积,即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只有贴合区域1331粘附在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上,而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位于承托片11远离粘性贴片12的一侧,即使在存储过程中微晶片131发生形变,但形变累积量较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微针贴10产品在存储过程中因粘性贴片12与微晶片131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引起微晶片131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12脱离等问题,进而确保微针贴10产品在使用有效期内的有效使用,并且粘附面121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相对应的区域粘附在承托片11的支撑面上,起到用于支撑微针贴10的微针结构13的同时,防止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相对应区域的粘附面121的粘性被空气氧化以保护粘附面121的粘性,避免微针贴10无法牢固贴合于人体皮肤上。
参见图9,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将本实施例微针贴10的粘性贴片12从承托片11上剥离,由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粘附在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上,从而带动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位于承托片11远离粘性贴片12的一侧的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从承托片11的槽孔111穿出并与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粘附,或者,将承托片11从微针贴10的粘性贴片12上剥离使得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与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粘附,从而使得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粘附在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上,随后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12远离微晶片131的外侧面以将微针贴10的微针结构13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并且将本实施例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凸出微晶片131的外周的外延区域122粘附在皮肤表面上,以将微针贴10稳定贴附固定在皮肤上,避免微针阵列132被皮肤挤出,从而保证给药效果,并实现精准给药。需要说明的是,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的外延区域122可以沿着微晶片131的外周延伸呈闭环设置,或者可以自微晶片131的外周的一侧或多侧朝外凸出延伸,只需确保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的外延区域122在微晶片131的外周之外具有可以对人体皮肤表面粘贴的区域即可,在此不对粘性贴片12粘贴在人体皮肤表面的结构形状进行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贴合区域1331和分离区域1332可直接邻近相连接设置,也可以通过衔接区域相连接设置,即贴合区域1331可通过衔接区域与分离区域1332相连接,只需确保将微针贴10的粘性贴片12从承托片11上剥离时能够带动分离区域1332脱离承托片11即可,该衔接区域的结构形状特征不限定。
为了进一步确保给药效果,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投影,本实施例粘附面121完全覆盖微晶片131,则在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12远离微晶片131的外侧面整面上以将微针贴10的微针结构13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从而能够给予微晶片131整面较好地外力施加作用,使得微针阵列132能够完全地扎入皮肤内给药。
本实施例微针阵列132的可溶性微针由含有药物或者美容活性成分的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制备方法可包括喷射成型、灌注成型、3D打印等。需要说明的是,承托片11贯穿开设的槽孔111结构可以为设置于承托片11的周边的缺口结构,也可以为设置于承托片11内部的通孔结构,槽孔111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槽孔111在满足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可以穿过的同时,槽孔111的轮廓面积大于或等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从而实现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粘附在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上的避让设置,并避免贴合区域1331的微晶片131接触或抵接在承托片11上而影响微晶片131的微针阵列132,优选地,槽孔111的外周轮廓与贴合区域1331的外周轮廓相同。进一步地,微晶片131可以为月牙形、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形状,微晶片131的具体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外周轮廓与微晶片131的外周轮廓之间具有局部重叠轮廓段,优选地,在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上,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位于微晶片131的第一端,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分离区域1332位于微晶片131的第二端,其中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与承托片11的法向Z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槽孔111抵接在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和分离区域1332之间的边缘为分离边缘1111,该分离边缘1111呈直线延伸,直线延伸的分离边缘1111能够减少因分离边缘1111呈凹凸或其他曲线形状导致微晶片131相对分离边缘1111抵接转动时与分离边缘1111的凹凸处造成干涉,避免对粘性贴片12与承托片11分离时微晶片131与分离边缘1111而导致进一步撕离粘性贴片12时微晶片131撕裂等情况发生,提高微晶片131与槽孔111之间的配合流畅性。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θ为0°至40°之间,该夹角θ可以是分离边缘1111在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上朝向承托片11上端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分离边缘1111在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上朝向承托片11下端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分离边缘1111在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上朝向承托片11左侧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分离边缘1111在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上朝向承托片11右侧的倾斜角度,其中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分别垂直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和承托片11的法向Z设置,优选地,本实施例分离边缘1111将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分隔为贴合区域1331和分离区域1332。如图9所示,由于撕取方向为自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朝向分离区域1332进行,因此分离区域1332对应的微晶片131会以分离边缘1111抵接或绕该分离边缘1111转动,以实现微晶片131穿过槽孔111朝粘性贴片12移动,因此当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θ为0°平行设置时,能够便于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绕槽孔111的分离边缘1111转动至承托片11的另一侧实现与粘性贴片12的粘附;当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θ为40°设置时,用户通过倾斜一定角度进行剥离处理,亦可实现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从槽孔111脱出;当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θ大于40°时,由于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分离边缘1111的长度过长,用户需要对剥离角度进行较大调整,同时由于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与分离区域1332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产生过大偏转,容易与分离边缘1111产生干涉,无法实现对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从槽孔111顺利脱出处理,甚至对微晶片131上的可溶性微针造成损伤。
并且,本实施例分离边缘1111设置有倒角(未标示),使得分离边缘1111的轮廓圆滑,当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绕分离边缘1111转动至承托片11的另一侧实现与粘性贴片12的粘附时,由于微晶片131与分离边缘1111抵接转动,分离边缘1111通过设置倒角结构能够避免在微晶片131抵接转动于分离边缘1111时对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造成损伤,并提高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穿出槽孔111的顺畅性和平稳性。此外,在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上,本实施例贴合区域1331的最大宽度大于分离区域1332的最大宽度,其中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分别垂直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和承托片11的法向Z设置,本实施例将微晶片131的最大宽度部分设置于贴合区域1331,使其与粘性贴片12贴合固定,降低了分离区域1332的微晶片131从槽孔111穿出脱离的操作难度,从而用户对粘性贴片12从承托片11上撕离时,仅需对小于最大宽度的微晶片131的其他部分从槽孔111进行翻转带出即可,从而提高了用户撕取微针贴10的便利性,优先地,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宽度自贴合区域1331朝向分离区域1332逐渐收缩。
其中,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4至3/5之间,既能避免与粘性贴片12粘附的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形变累积量大而导致的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12脱离问题,又能够避免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微晶片131的面积过大,导致在重力影响下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远离承托片11倾斜与包装盒或其他部件接触,导致微晶片131上的可溶性微针磨损,从而在满足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稳固粘附于粘性贴片12的同时,避免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面积过大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磨损现象,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本实施例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4至3/5之间,能够确保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足够支撑微晶片131,而粘性贴片12与分离区域1332所对应的部分平整地粘合在承托片11上,当粘性贴片12的第一端撕离承托片11,且分离区域1332对应的粘性贴片12撕离承托片11时,沿着粘性贴片12撕离承托片11的方向,粘性贴片12能够带动微晶贴131的分离区域1332绕着分离边缘1111转动且与撕离承托片11的粘性贴片12的对应区域逐步平整贴合,从而实现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与粘性贴片12沿着预定的区域平整贴合。此外,当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小于1/4时,则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面积较小,较小面积的贴合区域1331粘附在粘性贴片12上,使得粘附在承托片11上的粘性贴片12与微晶片131不能有很好的贴合固定效果,导致微晶片131得不到承托片11的有效支撑,进而影响微针的完整性;当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3/5时,则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面积较大,使得粘性贴片12粘附的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形变累积量大而导致出现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12脱离问题,无法起到避免收縮变形的作用。
优选地,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与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3至1/2之间,使得满足微晶片131的第二侧面133的贴合区域1331的面积足够支撑微晶片131的同时,避免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面积过大导致粘性贴片12粘附的微晶片131的贴合区域1331形变累积量大而出现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12脱离等问题,进一步保证了本微针贴10的产品质量。
另外,本实施例粘性贴片12为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高弹性聚乙烯薄膜,厚度不大于1毫米,质感轻薄柔软但具有一定硬挺度,且粘性贴片12贯穿设置有排气孔(未标示),使得粘性贴片12的粘附在人体皮肤表面上更无感、透气和舒适。同时,在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粘附在人体皮肤表面过程中,排气孔能够将粘性贴片12与皮肤表面之间的空气排出,避免粘性贴片12与皮肤之间存在明显气泡而降低粘性贴片12与皮肤之间的粘附稳固性,同时高弹性粘性贴片12的粘附面121能够顺着皮肤表面轮廓粘附固定在皮肤表面上,从而促使微针阵列132的可溶性微针完全刺入皮肤内,并能够克服因皮肤弹性形变而产生的挤出作用力,从而避免微针阵列132的可溶性微针被皮肤挤出,即使可溶性微针在皮肤内因溶解而缩短长度时,也可保持可溶性微针能够始终嵌在皮肤内,直至可溶性微针完全溶解,完成药物或者美容活性成分的释放,使得可溶性微针的导入效果好,保证搭载药物等有效成分的可溶性微针能在眼周皮肤内完全溶解吸收,实现精准给药。
为了提升微针贴10的外观美观度,本实施例粘性贴片12在承托片11的法向Z上远离承托片11的外侧面设置有图案(未标示)。其中,粘性贴片12的外侧面上的图案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定制,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此外,图案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地印刷在粘性贴片12的外侧面上,使得外观更加绚丽,图案也可以利用其他加工方式设置在粘性贴片12的外侧面上,加工方式不限。
为了方便用户从承托片11上剥离粘性贴片12,本实施例承托片11设置有齿孔线112,齿孔线112连接在承托片11的外周与槽孔111之间。其中,齿孔线112为由多个小点孔或多个短线孔并排组成的齿孔切割线。此外,齿孔线112邻接承托片11外周的起始位置设有双弧形开口113,同时两侧刻有开启方向指引标记114,便于用户从双弧形开口113朝向指引标记114撕开齿孔线112以确保在无变形破损的情况下轻易完整地剥离粘性贴片12。齿孔线112的小点孔或短线孔的尺寸和数量不限,但需根据承托片11的厚度来做相应设计,保证撕开操作顺畅,同时满足整体承托片11的平整度要求。具体地,本实施例承托片11为聚酯树脂片,具有一定的硬挺度,使粘附其上的柔软轻薄的粘性贴片12不易弯曲变形,以获得承托片11的支撑,但承托片11的厚度不宜过厚,需要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使撕开齿孔线112时能够顺畅操作。
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粘性贴片12的轮廓为月牙形,对应地,微晶片131的轮廓为月牙形,承托片11的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夹角为40°,微晶片131的宽度自贴合区域1331朝向分离区域1332逐渐收缩减小,用户在对贴合于承托片11上的粘性贴片12进行撕离时,对粘性贴片12自微晶片131宽度较大的贴合区域1331朝向宽度较小的分离区域1332进行撕离处理即可。
具体地,由于本实施例粘性贴片12和微晶片131均呈月牙形弯曲结构,使得普通消费者在撕离过程中,通常自微晶片131宽度较大的弧形外侧朝微晶片131宽度较小的弧形内侧方向进行撕取粘性贴片12,其撕取方向与微晶片131的长度方向X呈相对倾斜设置,即撕离方向与月牙形的弧形延伸方向相对贴合,能够使得弯曲的粘性贴片12在进行撕离时,其整体弯曲的结构相对稳定的延其弧形延伸方向进行脱离承托片11,避免朝呈竖直的长度方向X撕离,导致弯曲的粘性贴片12撕离时其偏离撕离轴向的一侧区域受力不均匀,使得粘性贴片12受力不均一侧产生拉扯断裂等情况发生,甚至导致粘性贴片12上的微晶片131与承托片11出现干涉现象而导致微针断裂现象。
进一步地,由于其撕离方向相对于其竖直的长度方向X呈夹角设置,因此通过使得分离边缘1111与微晶片131的宽度方向Y之间夹角为40°,满足粘性贴片12的撕离方向与分离边缘1111接近垂直状态,在撕离微晶片131至分离区域1332时,分离区域1332的微晶片131其弯曲延伸的方向能够与分离边缘1111相对垂直转动翻折脱出,避免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与承托片11之间的受力不均而出现干涉,且由于其撕离方向与分离边缘1111的方向呈相对垂直设置,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的弯曲延伸方向相对垂直于分离边缘1111,使得翻折抵接的微晶片131其宽度方向Y能够与分离边缘1111均匀受力抵接,减少微晶片131的分离区域1332的某一侧受力不均导致与分离边缘1111过渡抵接产生划痕剐蹭的情况发生。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以及微针结构,所述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所述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微晶片的第一侧面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所述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所述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所述贴合区域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所述槽孔内并粘附在所述粘附面与所述槽孔的对应区域上,所述分离区域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所述承托片远离所述粘性贴片的一侧,且所述粘附面凸出所述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与所述微晶片的外周轮廓之间具有局部重叠轮廓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贴合区域位于所述微晶片的第一端,所述分离区域位于所述微晶片的第二端;
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承托片的法向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孔抵接在所述贴合区域和所述分离区域之间的边缘为分离边缘,所述分离边缘呈直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边缘与所述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至40°之间,所述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所述承托片的法向设置;
和/或,所述分离边缘将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分隔为所述贴合区域和所述分离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贴合区域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分离区域的最大宽度,所述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所述承托片的法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投影,所述粘附面完全覆盖所述微晶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区域的面积与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4至3/5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区域的面积与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3至1/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孔的外周轮廓与所述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相同;
和/或,所述槽孔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所述贴合区域的面积;
和/或,所述外延区域沿着所述微晶片的外周延伸呈闭环设置;
和/或,所述微晶片的宽度自所述贴合区域朝向所述分离区域逐渐收缩。
CN202310565810.0A 2023-05-19 2023-05-19 微针贴 Active CN1162704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65810.0A CN116270422B (zh) 2023-05-19 2023-05-19 微针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65810.0A CN116270422B (zh) 2023-05-19 2023-05-19 微针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0422A true CN116270422A (zh) 2023-06-23
CN116270422B CN116270422B (zh) 2023-09-05

Family

ID=86798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5810.0A Active CN116270422B (zh) 2023-05-19 2023-05-19 微针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70422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0493A1 (en) * 2000-06-30 2003-09-25 Nobuchika Hirashima Auxiallary implement for patch application
WO2014003002A1 (ja) * 2012-06-27 2014-01-03 コスメディ製薬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の保護離型シート
JP2014128711A (ja) * 2014-02-19 2014-07-10 Kosumedei Seiyaku Kk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迅速溶解法
KR20160003188U (ko) * 2015-03-10 2016-09-22 에버레이드 주식회사 고투명 초박형 반창고
JP2016189844A (ja) * 2015-03-31 2016-11-1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
WO2018151474A1 (ko) * 2017-02-15 2018-08-23 박영준 의료용 드레싱재
KR20180110397A (ko) * 2017-03-29 2018-10-10 박영준 롤형 의료용 밴드
US20180361132A1 (en) * 2015-12-21 2018-12-20 Medrx Co., Ltd. Microneedle patch applicator and housing for same
CN209059660U (zh) * 2018-03-02 2019-07-05 康迪菲(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皮肤贴片
JP2019218318A (ja) * 2018-06-22 2019-12-2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
CN216258728U (zh) * 2021-10-19 2022-04-12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针贴片和微针导入仪
CN217526091U (zh) * 2021-12-14 2022-10-04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CN219050094U (zh) * 2022-07-14 2023-05-23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针眼贴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0493A1 (en) * 2000-06-30 2003-09-25 Nobuchika Hirashima Auxiallary implement for patch application
WO2014003002A1 (ja) * 2012-06-27 2014-01-03 コスメディ製薬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の保護離型シート
US20150335870A1 (en) * 2012-06-27 2015-11-26 Cosmed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otective release sheet for microneedle patch
JP2014128711A (ja) * 2014-02-19 2014-07-10 Kosumedei Seiyaku Kk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迅速溶解法
KR20160003188U (ko) * 2015-03-10 2016-09-22 에버레이드 주식회사 고투명 초박형 반창고
JP2016189844A (ja) * 2015-03-31 2016-11-1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
US20180361132A1 (en) * 2015-12-21 2018-12-20 Medrx Co., Ltd. Microneedle patch applicator and housing for same
WO2018151474A1 (ko) * 2017-02-15 2018-08-23 박영준 의료용 드레싱재
KR20180110397A (ko) * 2017-03-29 2018-10-10 박영준 롤형 의료용 밴드
CN209059660U (zh) * 2018-03-02 2019-07-05 康迪菲(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皮肤贴片
JP2019218318A (ja) * 2018-06-22 2019-12-2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
CN216258728U (zh) * 2021-10-19 2022-04-12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针贴片和微针导入仪
CN217526091U (zh) * 2021-12-14 2022-10-04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CN219050094U (zh) * 2022-07-14 2023-05-23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针眼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0422B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8341B1 (en) Microneedle patch comprising a protective release sheet
CN102695543B (zh) 花插座型微针的给药器装置
US6129929A (en) Patch applicator
US20220401714A1 (en) Applicator for water-soluble sheet-shaped preparation
US6159497A (en) Patch applicator
US20110251561A1 (en)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device
WO2010095456A1 (ja) 剣山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アプリケーター
JP6410624B2 (ja) 貼付体シート
CN116270422B (zh) 微针贴
US10596040B2 (en)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device
KR101866246B1 (ko) 구름성이 개선된 롤러형 피부미용기기
JP2012024240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用貼付剤の貼付補助具
CN219050094U (zh) 微针眼贴
JP6565917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2017127752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の保護離型シート
EP2161050A1 (en) Transdermal absorption type patch
JP3967168B2 (ja) 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209427A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薬剤投与器具
JPH0737134U (ja) 医療用貼付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