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5667A - 一种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55667A
CN116255667A CN202211091531.7A CN202211091531A CN116255667A CN 116255667 A CN116255667 A CN 116255667A CN 202211091531 A CN202211091531 A CN 202211091531A CN 116255667 A CN116255667 A CN 116255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electronic expansion
expansion valv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915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鹏
王珩
夏兴祥
孙杨
孟建军
韩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915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5566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3575 priority patent/WO202405107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255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56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装置,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空调装置在运行除湿模式导致房间温度降低的技术问题。该空调装置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还包括用于向第一室内换热器吹风的第一吹风装置;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具有出口与进口的压缩机组件以及第一、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与进口连通的第二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三端口;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连通;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进口连通的第四端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的第五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六端口。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安装工程量小等诸多优势,在大多数普通用户中得到应用和普及。
实际情况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的运行模式仅限于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及除湿运行模式,然而上述运行模式并不能满足目前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在进入梅雨季节后,若用户使用空调装置运行除湿运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会出现如下问题: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在除湿运行时会导致室内温度下降,然而对于上述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梅雨季节时室内外温度普遍偏低(通常在20摄氏度以下),此时空调装置运行除湿模式会出现越除湿越冷的情况,严重损害用户舒适度,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伤害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在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用户对空调装置的除湿过程的实际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将室内机和室外机连通的制冷剂管路,该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其中,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该室内机还可以包括:用于向第一室内换热器吹风的第一吹风装置;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具有出口与进口的压缩机组件、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与进口连通的第二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三端口;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连通;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进口连通的第四端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的第五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六端口。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将室内机和室外机连通的制冷剂管路。其中,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这样,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可以包括:具有出口与进口的压缩机组件、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与进口连通的第二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三端口;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连通;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进口连通的第四端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的第五端口、与出口连通的第六端口。
本申请的空调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端口的连接状态,以及用过调整第一吹风装置的转速,以调整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外换热器的作用(例如,上述换热器可以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从而使得空调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时,室内的温度不下降,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当空调运行除湿升温模式时,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五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压缩机组件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冷凝器的作用)冷凝为中温高压的制冷剂;中温高压的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又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蒸发器的作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过热的制冷剂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流出。该低温低压过热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路流至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将低温低压过热的制冷剂进一步蒸发,以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最终经过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流回压缩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室内机和室外机均电连接,用于控制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启动或停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连通,且控制第一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一预设数值;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连通,且控制第一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二预设数值,第二预设数值大于第一预设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第二吹风装置,用于向第一室外换热器吹风;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五端口与第六端口连通,且控制第二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三预设数值;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五端口与第六端口连通,且控制第二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四预设数值,第四预设数值小于第三预设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室内换热器和第五电子膨胀阀,第三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连通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室内换热器和第五电子膨胀阀;第三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也与第一端口连通,第五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的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远离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电磁阀的另一端与进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运行模式下,还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关闭,且控制电磁阀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第六电子膨胀阀、第三吹风装置和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其中,第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通过第六电子膨胀阀也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通;第三吹风装置用于向第二室外换热器吹风;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七端口、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第七端口与进口连通,第八端口与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第九端口与出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七端口与第八端口连通;在第三运行模式和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八端口与第九端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均包括:四通阀。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电路连接关系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升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降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系统运行循环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升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之前,对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进行简单介绍。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外机110以及与室外机110连接的多个室内机120;其中多个室内机120之间并联,室外机110与并联的多个室内机120通过两个连接端口连接。
其中,室外机110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112、油分离器113、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以及三通阀117。其中,油分离器113与三通阀117之间的每条冷媒换热管路上依次连接四通阀114、室外换热器115以及室外机电子膨胀阀116。室内机120包括:室内换热器121以及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室内换热器121的一端连接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的一端,室内换热器121的另一端通过一个连接端口连接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的一端(图1中为四通阀114所在的一端),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端口连接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的另一端(图1中为三通阀117所在的一端)。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制冷运行中的冷媒供应管路与制热运行中的冷媒供应管路相同。
在实际情况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的运行模式仅限于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以及除湿运行模式,然而上述多种运行模式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具体地,对于一些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在进入梅雨季节后,若用户使用两管制的空调装置运行除湿运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会出现如下问题: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在除湿运行时会导致室内温度下降,然而对于上述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梅雨季节时室内外温度普遍偏低(通常在20摄氏度以下),此时空调装置运行除湿运行模式会出现越除湿越冷的情况,严重损害用户舒适度,如果可以在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装置的运行模式中增加一种不降温除湿的运行模式,便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另外,目前的三管制的空调装置虽然可以实现不降低室内温度同时还能够实现除湿的目的,但是由于三管制的空调装置普遍存在安装不便、运行稳定性较差等诸多不足,例如三管制的空调装置在安装时一般都采用长配管,当安装空间有限时,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有较高落差,给安装过程带来不便;又如三管制的空调装置中通常存在较多的配管节点,当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导致空调装置无法正常运行,由此会导致空调装置运行稳定性偏低;另外,三管制的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量通常也较多,易导致压缩机运行可靠性降低等等,用户满意度偏低。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为两管制的空调装置1000,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以及将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连通的制冷剂管路,该制冷剂管路还可称为循环管路,该循环管路将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连通,以构成循环回路。
其中,该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可以包括一台或多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均为一台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00可以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第二电子膨胀阀04和第一吹风装置05。
如图2所示,该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二电子膨胀阀04的一端。也即,该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02的一端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02的另一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3的一端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0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04连通。
可以理解是,上述描述的部件(即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等)的一端和另一端,是指该部件的进口与出口,即制冷剂从进口进入,经过该部件,从出口流出,该部件的一端和另一端并不一定是指该部件的相对两侧。
此外,该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空调设备中的换热器受制冷剂流向的影响,换热器可以起到冷凝器或蒸发器的作用。
第一室内换热器01位于第一吹风装置05的出风侧。该第一吹风装置05用于向第一室内换热器01吹风,以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01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示例性的,该第一吹风装置05可以为风扇、风机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1000的室外机200可以包括:压缩机组件20、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第三电子膨胀阀22、第一室外换热器23、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
如图2所示,该压缩机组件20包括:进口2011与出口2012。具体的,该压缩机组件20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201、压缩机202、油分离器203、回油毛细管204和单向阀205。其中,该气液分离器201上开设有进口2011,该气液分离器201的另一端口与压缩机202的一个端口连通,压缩机202的另一端口与油分离器203的一个端口连通,该油分离器203还存在另外的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与单向阀205连通作为压缩机组件20的出口2012,另一个端口通过回油毛细管204与气液分离器20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该气液分离器201、压缩机202、油分离器203、回油毛细管204和单向阀205均可以为相关技术中的机械机构,本申请对该气液分离器201、压缩机202、油分离器203、回油毛细管204和单向阀205均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该气液分离器201可以采用离心分离、丝网过滤的原理,实现除液的一种分离装置。它主要由筒体、旋风分离器、高效破沫网、排污阀等主要部件组成。它一般安装在干燥装置的前面,实现粗过滤除去空气中部分水分,以减轻干燥装置的工作负荷。压缩机202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油分离器203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根据降低气流速度和改变气流方向的分油原理,使高压蒸汽中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得以分离。
另外,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包括:与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A、与进口2011连通的第二端口B、与出口2012连通的第三端口C。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包括:与进口2011连通的第四端口E、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3连通的第五端口F、与出口2012连通的第六端口G。
其中,该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可以实现端口与端口之间的切换连通,例如,可以由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切换为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
该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与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的结构可以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该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可以为三通阀,也可以为四通阀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此外,该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也可以为三通阀或四通阀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四通阀具有启闭迅速,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维修、不受安装方向的限制以及介质的流向可任意切换等优点,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均为四通阀为例进行描述。
此外,该第一室外换热器23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与第二电子膨胀阀04的另一端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装置1000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和将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连通的制冷剂管路。其中,室内机10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二电子膨胀阀04;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二电子膨胀阀04的一端。这样,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二电子膨胀阀04。该空调装置1000的室外机200可以包括:具有出口2012与进口2011的压缩机组件20、用于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3吹风的第一吹风装置05、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包括:与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A、与进口2011连通的第二端口B、与出口2012连通的第三端口C;第一室外换热器23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与第二电子膨胀阀04连通;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包括:与进口2011连通的第四端口E、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3连通的第五端口F、与出口2012连通的第六端口G。
本申请的空调装置100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和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端口的连接状态、以及第一吹风装置05的功率,以调整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一室外换热器23的作用(例如,上述换热器可以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从而使得空调装置1000运行除湿模式时,室内的温度不下降,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当空调装置1000运行除湿升温模式时,第一端口A与第三端口C连通,第五端口F与第四端口E连通,压缩机组件2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到第一室内换热器01(即状态为冷凝器)冷凝为中温高压的制冷剂;中温高压的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0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又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即状态为蒸发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过热的制冷剂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04流出。该低温低压过热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路流至第一室外换热器23,第一室外换热器23将低温低压过热的制冷剂进一步蒸发,以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最终经过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流回压缩机组件20。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电路连接关系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空调装置1000还包括:控制器300,该控制器300与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均电连接,用于控制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的启动或停止。也即,该控制器300用于控制室内机100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等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室外机200中的压缩机组件20、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第三电子膨胀阀22、第一室外换热器23等的开启与关闭或启动与停止。
这样一来,可以将控制器300作为中枢以控制空调装置1000的运行,有利于空调装置1000的稳定运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器300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运行模式(即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A与第三端口C连通,第四端口E与第五端口F连通,且控制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至第一预设数值。
在该制热模式下,空调装置1000的系统运行循环如图4所示,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1(以下称为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口A与第三端口C连接、第二端口B与第一四通阀21的端口D连接;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4(以下简称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端口E与第五端口F连接,第六端口G与第二四通阀24的端口H连接;该端口H和端口D均可以为封堵状态,以避免制冷剂外泄。此外,第一电子膨胀阀02全开。
如图4所示,压缩机20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向油分离器2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油分离器203流出依次经过单向阀205、第一四通阀21、第一连接端口001、第二连接端口002、第一室内换热器0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为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从第二电子膨胀阀04中流出变为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该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三连接端口003和第四连接端口004,后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又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在第一吹风装置05的作用下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最后经过第二四通阀24流入气液分离器201,气液分离器201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02吸入口,如此完成了空调装置1000制热模式过程中制冷剂的循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器300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二运行模式(即升温除湿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A与所述第三端口C连通,第四端口E与所述第五端口F连通,且控制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至第二预设数值,该第二预设数值小于第一预设数值。
在该升温除湿模式下,空调装置1000的系统运行循环可以如图5所示,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口A与第三端口C连接、第二端口B与第一四通阀的端口D连接;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端口E与第五端口F连接,第六端口G与第二四通阀的端口H连接;该端口H和端口D均可以为封堵状态,以避免制冷剂外泄。此外,第一电子膨胀阀02全开。
如图5所示,压缩机20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向油分离器2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油分离器203流出依次经过单向阀205、第一四通阀21、第一连接端口001、第二连接端口002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01,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在第一吹风装置05的作用下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0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过热液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过热液态制冷剂从第二电子膨胀阀04流出,依次经过第三连接端口003、第四连接端口004、第三电子膨胀阀22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3中进一步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最后经过第二四通阀24流入气液分离器201,气液分离器201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02吸入口,如此完成了空调装置1000运行升温除湿模式过程中制冷剂的循环。
也即,该升温除湿模式的第一室内换热器01作用,即相当于制热模式中第一室内换热器0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3相加的作用。该升温模式中的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一室外换热器23相加的作用,即相当于制热模式中第一室外换热器23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该升温除湿模式中的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大于制热模式中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以保证升温除湿模式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可以充分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升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其中,状态点a与状态点b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状态;状态点c和状态点d之间即为制冷剂将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状态;状态点d、状态点e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蒸发之后的状态。
其中,状态a对应的焓值为h4、状态b、状态c应的焓值为h1、状态d对应的焓值为h2、状态e对应的焓值为h3;该空调装置1000运行过程中,系统循环的冷媒量为m。
则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放热量为:
Qcond=(h4-h1)×m.
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的吸热量为:
Qevap=(h2-h1)×m.
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之后的吸热量:
Qevap_out=(h3-h2)×m.
压缩机202的耗功量:
W=(h4-h3)×m
Qcond=Qevap+Qevap_out+W.
如此,制冷剂在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放热量大于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的吸热量即Qevap<Qcond,故空调装置1000在升温除湿模式运转情况下,室内空气分别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室内空气在湿度降低的同时温度会上升。
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该室外机200还包括:第二吹风装置25,用于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3吹风;该控制器300还被配置为:在第三运行模式(即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第五端口E与第六端口F连通,且控制第二吹风装置25的转速至第三预设数值。
在该制冷模式下,空调装置1000的系统运行循环如图7所示,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接、第三端口C与四通阀的端口D连接;第二四通阀24的第五端口F与第六端口G连接,第四端口E与第二四通阀的端口H连接;该端口H和端口D均可以为封堵状态,以避免制冷剂外泄。此外,第一电子膨胀阀02全开。
如图7所示,压缩机20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的制冷剂流向油分离器2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油分离器203流出经过单向阀205,经过第二四通阀2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3;在第二吹风装置25的作用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3冷凝为中温高压过冷液态制冷剂;第一室外换热器23中的中温高压过冷液态制冷剂依次通过第四连接端口004和第三连接端口003后,经第二电子膨胀阀04节流为低温低压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第一室内换热器01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流出,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二连接端口002、第一连接端口001经第一四通阀21流入气液分离器201,气液分离器201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02吸入口,如此完成了空调装置1000的制冷循环。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四运行模式(即降温除湿模式)下,控制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第五端口E与第六端口F连通,且控制第二吹风装置25的转速至第四预设数值,第四预设数值小于第三预设数值。
在该降温除湿模式下,空调装置的系统运行循环如图8所示,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接、第三端口C与四通阀的端口D连接;第二四通阀的第五端口F与第六端口G连接,第四端口E与第二四通阀的端口H连接;该端口H和端口D均可以为封堵状态,以避免制冷剂外泄。此外,第一电子膨胀阀02全开。
如图8所示,压缩机20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向油分离器2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油分离器203流出经过单向阀205,经过第二四通阀2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3;在第二吹风装置25的作用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3中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中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三电子膨胀阀22流出,依次经过第四连接端口004、第三连接端口003、第二电子膨胀阀04,进入至第二室内换热器03,中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为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该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0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第一室内换热器01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从第一室内换热器01中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连接端口002、第一连接端口001、第一四通阀21流入气液分离器201,气液分离器201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02吸入口,如此完成了空调装置1000在运行升温除湿模式过程时制冷剂的循环。
也即,在该降温除湿模式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01的作用,即相当于制冷模式中中第一室内换热器0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3相加的作用。该降温除湿模式中的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一室外换热器23相加的作用,即相当于制冷模式中第一室外换热器23的作用。同样,可以理解的是,该降温除湿模式中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小于制冷模式中第一吹风装置05的转速,如此,以使降温除湿模式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可以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降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其中,状态点a与状态点b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冷凝之后的状态;状态点c和状态点d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之后状态;状态点d、状态点e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蒸发之后的状态。
其中,状态a对应的焓值为h4、状态b对应的焓值为h2、状态c对应的焓值为h1、状态d对应的焓值为h1、状态e对应的焓值为h1,状态f对应的焓值为h3。该空调装置1000运行过程中,系统循环的冷媒量为m。
则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之后的放热量为:
Qcond=(h2-h1)×m.
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蒸发之后的吸热量为:
Qevap=(h3-h1)×m.
由于h3>h2,故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蒸发之后的吸热量大于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之后的放热量即Qevap>Qcond,故空调装置1000在运转降温除湿模式情况下,室内空气分别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冷凝、第一室内换热器01蒸发,空气在湿度降低的同时温度会降低。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装置1000设置有多个室内机100,该多个室内机100并联,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以该空调装置1000具有两个室内机100(即第一室内机101和第二室内机102)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06、第四电子膨胀阀07、第四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五电子膨胀阀09,其中,第三室内换热器06的一端依次连通第四电子膨胀阀07、第四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五电子膨胀阀09;第三室内换热器06的另一端也与第一端口A连通,第五电子膨胀阀09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室内换热器06、第四电子膨胀阀07、第四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五电子膨胀阀09(以下统称为第二室内机102)与第一室内换热器01、第一电子膨胀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3和第二电子膨胀阀04(以下统称为第一室内机101)并联。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四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中,当从连接端口(即第二连接端口002或第三连接端口003)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别流至第一室内机101和第二室内机102中,该第一室内机101和第二室内机102流出的制冷剂汇合后经制冷剂管路流入室外机200中。其中,图10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循环图,图11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三运行模式和第四运行模式的循环图。本申请对该空调装置1000设置有两个室内机100时、制冷剂在空调装置内的循环路径可参考图10和图11,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描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装置1000的室外机200可以设置有多个换热器,该多个换热器并联,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以空调装置1000具有两个室外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26、第六电子膨胀阀27、第三吹风装置28和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9,其中,第二室外换热器26的一端通过第六电子膨胀阀27与第二电子膨胀阀04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室外换热器26设置在第三吹风装置28的出风侧,该第三吹风装置28用于向第二室外换热器26吹风。该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9包括:第七端口I、第八端口J和第九端口K;第七端口I与进口2011连通,第八端口J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6的另一端连通,第九端口K与出口2012连通。
其中,该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9也可以为三通阀或四通阀,本申请实施例以该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9为四通阀(即第三四通阀29)为例进行说明。
这样一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室外换热器的数量,从而可以提高空调装置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器300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七端口I与第八端口J连通。也即,如图10所示,在制热模式(第一运行模式)和升温除湿模式(第二运行模式)时,从室内机100流出的制冷剂经过连接端口后分流,其中一部分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第一室外换热器23、第二四通阀流入气液分离器中,另外一部分制冷剂依次经过第六电子膨胀阀27、第二室外换热器26、第三四通阀29流入气液分离器201中。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器300还可以被配置为:在制冷模式(第三运行模式)和降温除湿模式(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八端口J与第九端口K连通。也即,如图11所示,在制冷模式和降温除湿模式时,从油分离器203中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单向阀205后分流,其中一部分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23、第三电子膨胀阀22、连接端口流入室内机100中,另一部分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室外换热器26、第六电子膨胀阀27与前一部分制冷剂汇合,一起经过连接端口流入室内机100中。
可选的,在升温除湿模式下,可以仅运转部分室外换热器,如此以降低空调装置1000的能耗,示例性的,可以关闭第六电子膨胀阀27,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22;在该情况下,空调装置1000的制冷剂的运行循环可如图12所示,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为了进一步降低空调装置的能耗,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该空调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电磁阀400,该电磁阀400的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04远离第二室内换热器03的一端连通,电磁阀400的另一端与进口2011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器300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关闭,且控制电磁阀400开启。
如此,在该第二运行模式(即升温除湿模式)下,空调装置的系统运行循环如13所示,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口A与第三端口C连接、第二端口B与第一四通阀的端口D连接;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端口E与第五端口F连接,第六端口G与第二四通阀的端口H连接;该端口F、端口D均可以为封堵状态,以避免制冷剂外泄。此外,第二电子膨胀阀04和第五电子膨胀阀09均全开。
如图13所示,压缩机20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向油分离器20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油分离器203流出依次经过单向阀205、第一四通阀21、第一连接端口001、第二连接端口002后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温中压的液态制冷剂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0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二电子膨胀阀04流出;另外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三室内换热器06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温中压的液态制冷剂又经过第四电子膨胀阀07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四室内换热器08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五电子膨胀阀09流出;从第二电子膨胀阀04和第五电子膨胀阀09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汇合后依次经过第三连接端口003、第四连接端口004、电磁阀400流入气液分离器201,气液分离器201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02吸入口。
这样一来,室外机200的换热器不需工作,即可完成除湿升温,减少了空调装置的能耗。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在配置电磁阀后的升温除湿模式的压焓图。其中,状态点a与状态点b之间即为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状态;状态点c和状态点d之间即为制冷剂将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状态。
其中,状态a对应的焓值为h3、状态b、状态c应的焓值为h1、状态d对应的焓值为h2;该空调装置1000运行过程中,系统循环的冷媒量为m。
则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放热量为:
Qcond=(h3-h1)×m.
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的吸热量为:
Qevap=(h2-h1)×m.
压缩机202的耗功量:
W=(h3-h2)×m
Qcond=Qevap+W.
如此,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之后的吸热量小于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之后的放热量即Qevap<Qcond,故空调装置1000在升温除湿模式运转情况下,室内空气分别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1冷凝、第二室内换热器03蒸发,制冷剂不会从室外换热器吸热,室内空气在湿度降低的同时温度也会轻微上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3所示,若空调装置还包括:上述描述的第二室外换热器26、第六电子膨胀阀27、第三吹风装置28、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29,则该制冷剂的流向可参考图13所示,本申请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将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连通的制冷剂管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
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串联连通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
第一吹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吹风;
所述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组件,包括:出口与进口;
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一端口、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出口连通的第三端口;
第三电子膨胀阀;
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通;
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的第五端口、与所述出口连通的第六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均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的启动或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一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一预设数值;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一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二预设数值,所述第二预设数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
第二吹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吹风;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六端口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二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三预设数值;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五端口与第六端口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二吹风装置的转速至第四预设数值,所述第四预设数值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第三室内换热器、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室内换热器和第五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依次连通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室内换热器和第五电子膨胀阀;
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也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五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远离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进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还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关闭,且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
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六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六电子膨胀阀也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通;
第三吹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吹风;
第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七端口、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七端口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第八端口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九端口与所述出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七端口与所述第八端口连通;
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和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八端口与所述第九端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均包括:四通阀。
CN202211091531.7A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62556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1531.7A CN1162556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空调装置
PCT/CN2023/073575 WO2024051071A1 (zh) 2022-09-07 2023-01-28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1531.7A CN1162556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5667A true CN116255667A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86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91531.7A Pending CN1162556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556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382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546028B (zh) 一种无霜型制冷剂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
CN111102770A (zh) 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
MXPA02006289A (es)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del tipo bomba termica de gas, multiform.
CN111237928B (zh) 一种双温双闪发空调制冷系统
KR102664748B1 (ko) 열회수 환기유닛과 히트펌프가 일체식으로 내장된 바닥상치형 패키지 공조장치
CN113446756A (zh) 一种带变速压缩机的四管制空气源热泵机组
JP202015364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514830A (zh) 一种单多级压缩自动转换多功能热泵系统
CN105020936B (zh) 空调热泵热水系统
CN113669939A (zh) 一种空调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JP2001296068A (ja) 蓄熱式冷凍装置
JP4084915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CN114719353B (zh)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6926460B2 (ja) 冷凍装置
CN214009332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16255667A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4484623A (zh) 调温除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07417B (zh) 空调系统
KR20100137050A (ko)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KR100675900B1 (ko)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109724286B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111735121A (zh) 一种地铁设备间空调系统
KR100643689B1 (ko) 히트 펌프 공기조화기
CN11279766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