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40109A -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40109A
CN116240109A CN202310380773.6A CN202310380773A CN116240109A CN 116240109 A CN116240109 A CN 116240109A CN 202310380773 A CN202310380773 A CN 202310380773A CN 116240109 A CN116240109 A CN 116240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ulture
channels
culture chamber
organo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07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世上
毛怡茜
龚芝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23103807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401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40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401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5/00Means for application of stres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or the generation of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Means for electroporation or cell fusion
    • C12M35/02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e.g. for electroporation or for cell fus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2Well or multiwell p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12M25/06Plates; Walls; Drawers; Multilayer plates
    • C12M25/08Plates; Walls; Drawers; Multilayer plates electrically charg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3/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 C12M33/04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by injection or suction, e.g. using pipettes, syringes, need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93Tumour cells; Cancer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13/003D cul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29/00Culture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培养装置包括:叉指电极、培养腔室及压电基底。叉指电极和培养腔室设置在压电基底上,培养腔室内部具有多个沟道,多个叉指电极分为多组,每组以培养腔室的中心轴成对称轴分布;沟道的中心位于叉指电极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的位置上;使用时,叉指电极激发的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区域干涉叠加,形成声驻波场,声场的波节点处形成声势阱,声势阱位于每个沟道的中心。由于细胞在声势阱处受力最小,每个沟道内的细胞在声辐射力的作用会在此处快速团聚;聚集的细胞在声辐射力、流体曳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悬浮在沟道中央,更容易成球,得到大小均一的单颗类器官,便于后续的研究。

Description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全分析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肿瘤内异质性,即特定肿瘤细胞亚群携带的特定亚克隆突变,是影响癌症治疗的一大因素。肿瘤内异质性的存在导致同一肿瘤具有很多不同的基因型或者亚型的细胞,在不同个体上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即使同一个体的肿瘤细胞,也存在不同的特性和差异,影响到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等诸多方面。要实现个性化精确治疗,构建准确模拟肿瘤内异质性的研究模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微流控芯片技术以微结构通道为特征,具有高集成性、低样本需求、低成本的优势。其中,声学微流控通过超声波操控流体中的粒子,避免接触,降低生物样本的损伤,在生物芯片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的三维体外模型,可由病人原始组织直接构建,能更低成本、高效地模拟肿瘤微环境,用于肿瘤内异质性的研究和试药等;常用的类器官培育方法,例如Matrigeldome培养法,使用24孔培养板进行类器官培养,细胞被包裹在基质胶液滴中,自行聚集生长;由于肿瘤微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化,是肿瘤内异质性的表现之一,该方法培养形成的类器官尺寸不均一;同时,每个孔中的类器官大量堆积重叠,很难清晰定位到单颗类器官,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的生长观察以及后续的异质性研究有影响。
市面上存在一款AggreWellTM培养板,可以使细胞形成大小均匀的聚集体;但在使用该培养板进行类器官培养的过程中,更换培养基的操作存在较大的困难,使用移液枪吸取废液、加入新鲜培养基时,极易扰动孔洞底部的细胞球,造成类器官的缺失或损伤。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每个孔中的类器官大量堆积重叠,很难清晰定位到单颗类器官,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的生长观察以及后续的异质性研究有影响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包括:
培养腔室,其内部设有多个沟道;
压电基底,压电基底上设置多个叉指电极;多个叉指电极围设成安装空间;所述培养腔室设置在所述压电基底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多个所述叉指电极分为多组,每组以所述培养腔室的中心轴成对称轴分布;
多个所述沟道的中心位于多个所述叉指电极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的位置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叉指电极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之间设有多个沿第一条形部朝向培养腔室的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垂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之间具有设计距离;
第二电极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之间具有设计距离,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垂直连接;
所述沟道为圆柱形;相邻两个单元中,第一电极到下一个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等于沟道直径的两倍,沟道的直径等于第一电极的宽度的两倍;相邻两个沟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叉指电极产生的声波半波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腔室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基底采用铌酸锂制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沟道的深度小于所述培养腔室的厚度;相邻两个沟道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尺寸小于设计值;
所述培养腔室上还设有注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注液流道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出液流道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
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沟道间隔设置;或,
相邻两个所述沟道之间部分重叠,重叠部分为所述连接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腔室包括本体部和两个注入部;本体部内设置所述沟道;两个注入部内分别设置所述注液流道和出液流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沟道的尺寸相同;或,
所述沟道的尺寸不相同;或,
多个所述沟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沟道的尺寸相同,第二部分中的沟道的尺寸相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沟道的尺寸不相同。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类器官的培养装置;
将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并加入基质凝胶和类器官培养基形成设定浓度的单细胞悬液;
将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中;
向叉指电极施加电信号,激发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中团聚细胞;
撤去电信号,细胞在沟道中保持团聚状态,继续进行培养;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沟道的深度小于所述培养腔室的厚度;相邻两个沟道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尺寸小于设计值;
所述培养腔室上还设有注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注液流道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出液流道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
将所述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的具体步骤为:将所述单细胞悬液从注液流道中注入,以进入沟道中;
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的的具体步骤为:将新鲜的培养基从注液流道中注入,废液从出液流道中排出。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由于培养腔室的内部具有多个沟道,多个叉指电极分为多组,每组以培养腔室的中心轴成对称轴分布;多个沟道的中心位于多个叉指电极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的位置上,以使得在使用时,叉指电极激发的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区域干涉叠加,形成声驻波场,声场的波节点处形成声势阱,声势阱位于每个沟道的中心。每个沟道内的细胞在声辐射力的作用下向声势阱聚集,此处细胞所受的声辐射力最小,所以每个沟道内的细胞会在此处快速团聚;同时因为基底振动产生的纵向声流效应,聚集的细胞在声辐射力、流体曳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悬浮在沟道中央,不会粘附在基片表面,更容易成球,从而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得到大小均一的单颗类器官,可以清晰定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腔室声辐射力分布的理论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标记b处的细胞在声辐射力作用下聚集的理论示意图。
图中:1、培养腔室;100、本体部;101、注入部;2、沟道;3、注液流道;4、出液流道;5、压电基底;6、叉指电极;600、第一条形部;601、第二条形部;602、第一电极;603、第二电极;7、类器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每个孔中的类器官大量堆积重叠,很难清晰定位到单颗类器官,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的生长观察以及后续的异质性研究有影响的问题。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包括:培养腔室1、压电基底5、叉指电极6;培养腔室1内部设有多个沟道2;压电基底5,压电基底5上设置多个叉指电极6;多个叉指电极6围设成安装空间;培养腔室1设置在压电基底5上,并位于安装空间内;
其中,多个叉指电极6分为多组,每组以培养腔室1的中心轴成对称轴分布;多个沟道2的中心位于多个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的位置上。其中类器官培养基是液体,压电基底5采用铌酸锂材料制成基底,并且为固体;铌酸锂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培养腔室1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键合在铌酸锂基底上。
为制备得到大小均一的肿瘤类器官,最大程度地实现“一格一颗类器官”,便于清晰定位到单颗类器官,方便观察并进行后续的研究,在使用时:叉指电极6激发的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1区域干涉叠加,形成声驻波场,声场的波节点处形成声势阱,如图4所示,声势阱位于沟道2的中心。每个沟道2内的细胞在声辐射力的作用下向声势阱聚集,此处细胞所受的声辐射力最小,所以每个沟道2内的细胞会在此处快速团聚,如图5所示。同时因为基底振动产生的纵向声流效应,聚集的细胞在声辐射力、流体曳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悬浮在沟道2中央,不会粘附在基片表面,更容易成球,从而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得到大小均一的单颗类器官,可以清晰定位。
进一步地,为实现上述的效果对多个沟道2的尺寸和分布形式,以及叉指电极6的具体结构进行了以下设置:
叉指电极6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条形部600和第二条形部601,第一条形部600和第二条形部601之间设有多个沿第一条形部600朝向培养腔室1的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一电极602和第二电极603;
第一电极602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600垂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601之间具有设计距离;第二电极603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600之间具有设计距离,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601垂直连接;
沟道2为圆柱形;相邻两个单元中,第一电极602和第二电极603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电极602的宽度;第一电极602到下一个第一电极602之间的距离等于沟道2直径的两倍,沟道2的直径等于第一电极602的宽度的两倍;相邻两个沟道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半波长。
以上的设置使得,多个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与多个沟道2的中心重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为解决培养类器官的过程中,更换培养基时,易扰动孔内的细胞球,造成类器官的缺失或损伤的问题,有以下设置:
培养腔室1的内部设有多个沟道2;沟道2的深度小于培养腔室1的厚度;相邻两个沟道2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尺寸小于设计值,其中设计值为肿瘤细胞初步聚集后形成的细胞聚集体尺寸。注液流道3设置在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出液流道4设置在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
其中,培养腔室1为顶部密封的结构,注液流道3具体设置在培养腔室1的斜角处/侧面上,为保证液体不会从此处流出,可以将注液流道3、出液流道4和沟道2深度或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相应设置,例如沟道2的顶部高度与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的底部高度相等。
在使用时,在最开始的培养时,单细胞悬液从注液流道3处注入,然后流入到每个沟道2中,通过声波聚集细胞进行培养;在换液时,将新的液体从注液流道3注入,废液从出液流道4流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细胞聚集体大于连接通道,细胞聚集体被限制在沟道中,不会随废液排出而移动,大大降低了换液的困难程度。从而在换液时只需要注液即可,培养腔室1不需要移动。以解决培养类器官的过程中,更换培养基时,易扰动孔内的细胞球,造成类器官的缺失或损伤的问题。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对于沟道2和培养腔室1的设置形式进行以下说明:
相邻两个沟道2间隔设置;或,
相邻两个沟道2之间部分重叠,重叠部分为连接通道。其中,培养腔室1包括本体部100和两个注入部101;本体部100上设置沟道2;两个注入部101上分别设置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沟道2设置在本体部100上。培养腔室1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
注入部101如同图2所示的,包括圆柱体和长条体,圆柱体上设有注入圆槽,长条体上设有长条形通槽;注入圆槽和长条形通槽形成注液流道3。
进一步地,为方便进行培养观察,即观察情形有对比观察、培养不同的类器官、观察同样大小的类器官。多个沟道2的设置形式对应有以下的三种:
第一种,多个沟道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沟道2的尺寸相同,第二部分中的沟道2的尺寸相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沟道2的尺寸不相同。
第二种,沟道2的尺寸不相同。
第三种,沟道2的尺寸相同。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对于类器官的培养装置,还包括压电基底5,压电基底5上设置多个叉指电极6;多个叉指电极6围设成安装空间;培养腔室1设置在压电基底5上,并位于安装空间内。
将由基质胶和培养基配置的细胞悬液通入沟道2中,等沟道2内部充满细胞悬液后,叉指电极6粘上导线,连接信号发生装置,叉指电极6开启声波信号;沟道2内的细胞受到声辐射力作用在波节点聚集,迅速响应声场信号,形成细胞聚集体,等基质胶凝固后,撤去声波信号,进行后续培养。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将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并加入基质凝胶和类器官培养基形成设定浓度的单细胞悬液;将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2中;向叉指电极6施加电信号,激发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1中团聚细胞;撤去电信号,细胞在沟道2中保持团聚状态,继续进行培养;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
将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2的具体步骤为:将单细胞悬液从注液流道3中注入,以进入沟道2中;
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的的具体步骤为:将新鲜的培养基从注液流道3中注入,废液从出液流道4中排出。
其中,类器官培养基是透明度高的液体,压电基底5采用铌酸锂材料制成,为固体,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培养腔室1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键合在铌酸锂基底上;因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铌酸锂基底的高透明度,可直接观察监测每个腔室中的单颗类器官7。
综上,通过以上的结构设置,做到类器官排列清晰、实现单颗类器官的长期培养观察,并且同时实现更换培养基操作简便、形成的类器官尺寸均一。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的应用实施例和操作实施例,具体如下:
沟道2为圆柱形,圆柱形的直径为200μm,连接通道宽度为40μm,大于细胞直径(约10μm),允许细胞悬液顺利通过。培养腔室1使用负胶光刻和PDMS倒模制备,圆柱形深度为200-300μm。
四个叉指电极6对称设置在培养腔室1周围。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一电极602和第二电极603的宽度为100μm,则叉指电极6的周期长为400μm,理论上产生并作用在腔室上的声波半波长为200μm,与沟道2的直径一致。叉指电极6的周期长,即第一电极602到下一个第一电极602的距离,与沟道2直径的两倍相同;即保证电极产生的声场波节点均匀分布在每个沟道2中心处;相邻两个沟道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半波长。
叉指电极6经过光刻和热蒸镀镀金置于压电基底5上,培养腔室1经过等离子键合工艺置于压电基底5上。在培养腔室1预留的出入口位置打孔,形成进出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
培养的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由患者来源的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加入基质凝胶和类器官培养基配置成一定浓度的单细胞悬液,基质凝胶为Matrigel。用导电银浆在叉指电极6粘上导线,连接信号发生装置;然后整体放在4℃的环境下预冷。实验时,压电基底5放在冰上,用注射泵以1mL/min的速度将细胞悬液由注液流道3缓慢通入沟道2。
步骤二、等腔室内均匀充满细胞悬液后,打开信号发生装置,叉指电极6施加频率有略微差异的电信号,大约9.8MHz和9.9MHz,叉指电极6激发的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1区域干涉叠加,形成声驻波场,声场的波节点处形成声势阱,声势阱位于沟道2的中心。每个沟道2内的细胞在声辐射力的作用下向声势阱聚集,此处细胞所受的声辐射力最小,所以每个沟道2内的细胞会在此处快速团聚。同时因为压电基底5振动产生的纵向声流效应,聚集的细胞在声辐射力、流体曳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悬浮在圆柱中央,不会粘附在基片表面,更容易成球。
步骤三、撤去类器官的培养装置下的冰,并且对类器官的培养装置环境进行加温处理,对培养腔室1超声10-15分钟后,关闭信号发生装置,将芯片放入培养箱培养,在37℃中培养,由于Matrigel受热凝固,细胞将保持团聚状态。在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即可得到类器官7。将类器官的培养装置放置在显微镜下,因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铌酸锂基底的高透明度,可直接观察监测每个腔室中的单颗类器官。
步骤四、用注射泵依然以1mL/min的流速从注液流道3通入新的培养基,废液从出液流道4排出。在这过程中,类器官7的直径≥100μm,类器官7的直径大于连接通道宽度,连接通道宽度为40μm,类器官被限制在沟道2中,不会随废液排出而移动。
通过以上的步骤,较其他制备肿瘤类器官的方法,本申请能够制备大小均一的肿瘤类器官,最大程度地实现“一格一颗类器官”,大大降低了换液的困难程度,可长期培养单颗类器官,观察单个类器官的不同生长状态,进一步研究肿瘤内异质性。
更进一步,由于每组叉指电极6均可以单独产生声波,可利用芯片研究类器官的力学模型,即固定一组叉指电极6激励声波,给培养腔室1的类器官一个固定方向的力,观察其对类器官生长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培养腔室(1),其内部设有多个沟道(2);
压电基底(5),压电基底(5)上设置多个叉指电极(6);多个叉指电极(6)围设成安装空间;所述培养腔室(1)设置在所述压电基底(5)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多个所述叉指电极(6)分为多组,每组以所述培养腔室(1)的中心轴成对称轴分布;
多个所述沟道(2)的中心位于多个所述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信号波节点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指电极(6)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条形部(600)和第二条形部(601),第一条形部(600)和第二条形部(601)之间设有多个沿第一条形部(600)朝向培养腔室(1)的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一电极(602)和第二电极(603);
第一电极(602)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600)垂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601)之间具有设计距离;
第二电极(603)的一端与第一条形部(600)之间具有设计距离,另一端与第二条形部(601)垂直连接;
所述沟道(2)为圆柱形;相邻两个单元中,第一电极(602)到下一个第一电极(602)之间的距离等于沟道(2)直径的两倍,沟道(2)的直径等于第一电极(602)的宽度的两倍;相邻两个沟道(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叉指电极(6)产生的声波半波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腔室(1)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基底(5)采用铌酸锂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道(2)的深度小于所述培养腔室(1)的厚度;相邻两个沟道(2)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尺寸小于设计值;
所述培养腔室(1)上还设有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注液流道(3)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出液流道(4)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沟道(2)间隔设置;或,
相邻两个所述沟道(2)之间部分重叠,重叠部分为所述连接通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腔室(1)包括本体部(100)和两个注入部(101);本体部(100)内设置所述沟道(2);两个注入部(101)内分别设置所述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道(2)的尺寸相同;或,
所述沟道(2)的尺寸不相同;或,
多个所述沟道(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沟道(2)的尺寸相同,第二部分中的沟道(2)的尺寸相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沟道(2)的尺寸不相同。
9.一种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装置;
将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并加入基质凝胶和类器官培养基形成设定浓度的单细胞悬液;
将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2)中;
向叉指电极(6)施加电信号,激发声表面波,在培养腔室(1)中团聚细胞;
撤去电信号,细胞在沟道(2)中保持团聚状态,继续进行培养;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沟道(2)的深度小于所述培养腔室(1)的厚度;相邻两个沟道(2)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尺寸小于设计值;
所述培养腔室(1)上还设有注液流道(3)和出液流道(4);注液流道(3)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出液流道(4)设置在所述培养腔室(1)上,并且与若干所述沟道(2)连通,连通处的槽口的尺寸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尺寸相等;
将所述单细胞悬液注入沟道(2)的具体步骤为:将所述单细胞悬液从注液流道(3)中注入,以进入沟道(2)中;
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基的的具体步骤为:将新鲜的培养基从注液流道(3)中注入,废液从出液流道(4)中排出。
CN202310380773.6A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62401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0773.6A CN116240109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0773.6A CN116240109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0109A true CN116240109A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3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0773.6A Pending CN116240109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401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2182B2 (en) Flow electroporation device
US11661573B2 (en) Microfluidic chip for culturing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of multicellular tissues and use method thereof
Guo et al. Controllable in-situ cell electroporation with cell positioning and impedance monitoring using micro electrode array
US9029109B2 (en) Microfluidic vortex-assisted electro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0004043B (zh) 一种单细胞捕获微流控芯片
CN108728328A (zh) 集成单细胞捕获的微流控细胞分选芯片
JP2006312141A (ja) 脂質二重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5772118A (zh) Ito导电玻璃上集成增强基底的sers微流控芯片及制备方法
CN101857836B (zh) 一种流式电穿孔装置及系统
CN101870949B (zh) 一种电穿孔芯片及基于电穿孔芯片的多孔板装置
Dalmay et al.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microfluidic device devo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hort pulses of electrical field to living cells
CN113046242A (zh) 一种类在体心脏器官芯片及方法
CA3088495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biomolecular cargo via acoustic wave exposure
WO2023019431A1 (zh) 一种刺激细胞外泌体分泌的设备、方法及得到的外泌体和其应用
CN116240109A (zh) 一种类器官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Selmeczi et al. Efficient large volume electropo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through micrometer scale manipulation of flow in a disposable polymer chip
García-Sánchez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icroelectrode assembly for use on noncontact in situ electroporation of adherent cells
Jacobs IV et al. Engineering high post-electroporation viabilities and transfection efficiencies for elongated cells on suspended nanofiber networks
CN211216724U (zh) 一种包含可形变液态金属电极的微流控芯片
WO2013167185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field pulses to perform electroporation to a biological sample
CN103966090B (zh) 一种可拆卸的电穿孔用孔板装置
WO2024114438A1 (zh) 一种基于双侧流场配对结构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5895876B (zh) 一种基于双侧流场配对结构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4308151B (zh) 一种用于细胞融合的声微流控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070337A (zh) 一种液滴内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