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5632A - 感应加热式灶具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式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5632A
CN116235632A CN202080105208.3A CN202080105208A CN116235632A CN 116235632 A CN116235632 A CN 116235632A CN 202080105208 A CN202080105208 A CN 202080105208A CN 116235632 A CN116235632 A CN 116235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induction heating
heated
upper plate
heating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52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圣勋
金远泰
金成俊
孙昇浩
郭荣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235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5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54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nductive pieces to direct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81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fla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壳体;盖板,结合于壳体的上端,在其顶面具有配置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工作线圈,设置在壳体的内部;隔热件,设置在上板部和工作线圈之间;第一薄膜,设置在上板部的底面,由工作线圈感应加热;以及第二薄膜,设置在上板部的顶面,与被加热物体接触。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式灶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式灶具。
背景技术
在家庭或餐厅中使用各种方式的用于加热食物的烹饪设备。以往广泛使用将燃气作为燃料的燃气灶,但近年来,代替燃气而使用电来加热被加热物体,例如锅等烹饪容器的装置正在得到普及。
使用电来加热被加热物体的方式主要分为电阻加热方式和感应加热方式。电阻方式是,将在电流流过金属电阻丝或碳化硅等非金属发热体时产生的热量通过辐射或传导来传递到被加热物体(例如,烹饪容器),从而对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的方式。此外,感应加热方式是,利用在向线圈施加规定大小的高频功率时线圈周边产生的磁场,来在由金属成分构成的被加热物体产生涡电流(eddy current),使得被加热物体本身被加热的方式。
近年来,在灶具(Cooktop)大部分都应用感应加热方式。
但是,在应用感应加热式灶具的情况下,存在只能加热磁性体的限制。即,在非磁性体(例如,耐热玻璃、陶器类、铝锅等)被配置在灶具上的情况下,存在应用感应加热式灶具无法加热该被加热物体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感应加热式灶具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使用薄膜。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灶具可以包括薄膜,涡电流被施加到该薄膜,以加热非磁性体。此外,这种薄膜可以形成为具有比其厚度更厚的趋肤深度(skin depth),由此,在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穿过薄膜向磁性体施加涡电流,从而也能加热磁性体。
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体为金属非磁性体(例如,铝)的情况下,金属非磁性体的加热特性上,与其他物体相比,基于工作线圈的直接加热和基于薄膜的间接加热的效率可能均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全部加热的感应加热式灶具中能够使金属非磁性体的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最小化。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灶具包括形成开环且与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接触的强磁性体的薄膜,从而能够改变被加热物体的加热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灶具具有双重薄膜结构,因此可以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优点是,可以通过同一个加热源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在烹饪容器为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加热效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图4和图5是说明第一薄膜的厚度和趋肤深度(skin depth)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图7至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薄膜的形状的例示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薄膜的形状的例示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的加热效率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的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包括壳体25、盖板20、工作线圈WC、第一薄膜TL-1。
在壳体25可以设置有工作线圈WC。
作为参考,除了工作线圈WC以外,在壳体25可以设置有与工作线圈的驱动相关的各种装置(例如,提供交流电的电源部、将电源部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的整流部、通过开关动作将由整流部整流的直流电转换为谐振电流并提供到工作线圈的逆变器部、控制感应加热式灶具1中的各种装置的动作的控制模块、导通或关断工作线圈的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等),但省略对此的具体说明。
盖板20可以与壳体25的上端结合,在其顶面可以具有配置被加热物体(未图示)的上板部15。
具体而言,盖板20可以包括用于放置烹饪容器等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15。
在此,例如,上板部15可以由玻璃材料(例如,陶瓷玻璃(ceramics glass))制成。
另外,在上板部15可以设置有输入接口(未图示),其从用户接收输入并将相应输入传输到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未图示)。当然,输入接口也可以设置在除上板部15以外的其他位置。
作为参考,输入接口是用于输入用户所期望的加热强度或感应加热式灶具1的驱动时间等的模块,可以以物理按钮或触摸面板等多种方式实现。另外,例如,在输入接口可以设置有电源按钮、锁定按钮、功率电平调整按钮(+,-)、定时器调整按钮(+,-)、充电模式按钮等。此外,输入接口可以向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未图示)传递从用户接收的输入,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可以向上述的控制模块(即,逆变器用控制模块)传递所述输入。另外,上述的控制模块可以基于从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接收的输入(即,用户的输入)来控制各种装置(例如,工作线圈)的动作,将省略对此的具体内容。
另一方面,在上板部15可以以灶口形状可视地显示有工作线圈WC的驱动与否和加热强度(即,火力)。这种灶口形状可以由设置在壳体25内的复数个发光元件(例如,LED)构成的指示灯(未图示)显示。
工作线圈WC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内部,以加热被加热物体。
具体而言,工作线圈WC的控制可以由上述的控制模块(未图示)控制,在被加热物体配置在上板部15上的情况下,可以由控制模块驱动。
另外,工作线圈WC可以直接加热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即,磁性体),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即,非磁性体)可以通过后述的第一薄膜TL-1间接地加热。
此外,工作线圈WC可以利用感应加热方式来加热被加热物体,并且可以设置成在纵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第一薄膜TL-1重叠。
作为参考,图1中以一个工作线圈WC设置于壳体25的情形示出,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一个以上的工作线圈设置于壳体25,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以一个工作线圈WC设置于壳体25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加热被加热物体中的非磁性体,第一薄膜TL-1可以设置到上板部15。第一薄膜TL-1可以由工作线圈WC感应加热。并且,由于第一薄膜TL-1被加热,因此被加热物体可以利用热对流或热传导加热从第一薄膜TL-1接收热量。
第一薄膜TL-1可以设置在上板部15的顶面或底面。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薄膜TL-1可以设置在上板部15的顶面,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薄膜TL-1可以设置在上板部15的底面。
第一薄膜TL-1可以设置成在纵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工作线圈WC重叠。由此,无论被加热物体的配置位置和种类如何,都可以对该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
另外,第一薄膜TL-1可以具有磁性和非磁性中的至少一种特性(即,磁性、非磁性或磁性和非磁性两者)。
此外,例如,第一薄膜TL-1可以由导电性物质(例如,银(Ag))制成,如图所示,可以以由具有不同直径的复数个环重复的形状设置于上板部15,第一薄膜TL-1也可以由不是导电性物质的其他材料制成。此外,第一薄膜TL-1也可以形成为不是由具有不同直径的复数个环重复的形状的其他形状。
作为参考,图1中示出了一个第一薄膜TL-1,但并不限于此。即,在灶口为复数个的情况下,也可以追加设置复数个薄膜,但为了便于说明,将以设置一个第一薄膜TL-1为例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还可以包括隔热件35、遮蔽板45、支撑构件50、冷却风扇55中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
隔热件35可以设置在上板部15和工作线圈WC之间。
具体而言,隔热件35可以安装在上板部15的下方,在隔热件35的下方可以配置有工作线圈WC。
这种隔热件35可以阻隔通过工作线圈WC的驱动来加热第一薄膜TL-1或被加热物体HO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工作线圈WC。
即,若通过工作线圈WC的电磁感应加热第一薄膜TL-1或被加热物体HO,则第一薄膜TL-1或被加热物体HO的热量将传递到上板部15,上板部15的热量再次传递到工作线圈WC,从而可能损坏工作线圈WC。
如上所述,隔热件35阻隔传递到工作线圈WC的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工作线圈WC受热而损坏,进而能够防止工作线圈WC的加热性能降低。
作为参考,虽然不是必要的构成要素,但是还可以在工作线圈WC和隔热件35之间设置隔板(未图示)。
具体而言,隔板(未图示)可以插入到工作线圈WC和隔热件35之间,使得工作线圈WC与隔热件35不直接接触。由此,隔板(未图示)可以阻隔通过工作线圈WC的驱动来加热第一薄膜TL-1或被加热物体HO时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件35传递到工作线圈WC。
即,隔板(未图示)可以分担隔热件35的作用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使隔热件35的厚度最小化,由此能够使被加热物体HO和工作线圈WC之间的间隔最小化。
另外,隔板(未图示)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隔板可以在工作线圈WC和隔热件35之间配置成彼此隔开。由此,被后述的冷却风扇55吸入到壳体25的内部的空气可以被隔板引导到工作线圈WC。
即,隔板可以引导通过冷却风扇55流入到壳体25的内部的空气适当地传递到工作线圈WC,从而能够改善工作线圈WC的冷却效率。
遮蔽板45可以安装在工作线圈WC的底面,以阻隔工作线圈WC驱动时向下方产生的磁场。
具体而言,遮蔽板45可以阻隔工作线圈WC驱动时向下方产生的磁场,并且可以由支撑构件50向上方支撑。
支撑构件50可以设置在遮蔽板45的底面和壳体25的下板之间,以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
具体而言,支撑构件50可以通过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来间接地向上方支撑隔热件35和工作线圈WC,由此隔热件35可以紧贴于上板部15。
其结果,能够恒定地保持工作线圈WC和被加热物体HO之间的间隔。
作为参考,例如,支撑构件50可以包括用于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的弹性体(例如,弹簧),但并不限于此。另外,由于支撑构件50不是必要的构成要素,因此可以从感应加热式灶具1中省略。
冷却风扇55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内部,以冷却工作线圈WC。
具体而言,冷却风扇55可以由上述的控制模块控制其驱动,并且可以设置于壳体25的侧壁。当然,冷却风扇55也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侧壁以外的其他位置,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冷却风扇55设置于壳体25的侧壁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风扇55可以吸入壳体25外部的空气并输送到工作线圈WC,或者可以吸入壳体25内部的空气(尤其,热气)并排出到壳体25的外部。
由此,能够实现壳体25内部的构成要素(尤其,工作线圈WC)的有效的冷却。
另外,如上所述,由冷却风扇55输送到工作线圈WC的壳体25外部的空气可以被隔板引导到工作线圈WC。由此,能够对工作线圈WC进行直接且有效的冷却,从而能够改善工作线圈WC的耐久性(即,基于防止热损伤的耐久性改善)。
如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具有上述的特征和构成,并且,在下文中,参照图4至图5,更详细地说明上述的第一薄膜的特征和构成。
图4和图5是说明第一薄膜的厚度和趋肤深度(skin depth)之间的关系的图。
第一薄膜TL-1可以由具有低相对磁导率(relative permeability)的材料制成。
具体而言,由于第一薄膜TL-1的相对磁导率低,因此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可能较深。在此,趋肤深度是指从材料表面开始的电流渗透深度,相对磁导率可以与趋肤深度(skin depth)成反比关系。由此,第一薄膜TL-1的相对磁导率越低,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越深。
另外,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可以比第一薄膜TL-1的厚度厚。即,第一薄膜TL-1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0.1μm~1,000μm的厚度),而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比第一薄膜TL-1的厚度深,因此由工作线圈WC产生的磁场穿过第一薄膜TL-1传递至被加热物体HO,从而能够在被加热物体HO感应出涡电流。
即,如图4所示,在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比第一薄膜TL-1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由工作线圈WC产生的磁场可能难以到达被加热物体HO。
然而,如图5所示,在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比第一薄膜TL-1的厚度深的情况下,由工作线圈WC产生的磁场可以到达被加热物体HO。即,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薄膜TL-1的趋肤深度比第一薄膜TL-1的厚度深,从而由工作线圈WC产生的磁场大部分都穿过第一薄膜TL-1被传递给被加热物体HO而消耗,由此可以主要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薄膜TL-1具有如上所述的较薄的厚度,因此可以具有能够由工作线圈WC加热的电阻值。
具体而言,第一薄膜TL-1的厚度可以与第一薄膜TL-1的电阻值(即,表面电阻值)成反比关系。即,涂覆到上板部15的第一薄膜TL-1的厚度越薄,第一薄膜TL-1的电阻值(即,表面电阻值)越大,因此,第一薄膜TL-1可以较薄地涂敷于上板部15,使得其特性可以改变为能够加热的负载。
作为参考,例如,第一薄膜TL-1可以具有0.1μm至1,000μm之间的厚度,但并不限于此。
通过上述的实施例,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包括第一薄膜TL-1,从而无论被加热物体HO是否具有磁性,均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HO。
但是,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仅设置第一薄膜TL-1的情况下,根据配置于上板部15上的被加热物体HO的特性,加热性能可能不同。
例如,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强磁性体(例如,不锈钢430)的情况下,在被加热物体HO为非金属非磁性体(例如,玻璃)的情况下,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非磁性体(例如,铝)的情况下,加热性能可能均不相同。
尤其,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非磁性体(例如,铝)的情况下,金属非磁性体的加热特性上,与其他物体相比,基于工作线圈WC的直接加热和基于第一薄膜TL-1的间接加热的效率可能均下降。
即,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非磁性体(例如,铝)容器的情况下,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可能会最差。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还可以包括第二薄膜TL-2。
作为参考,本说明书中的强磁性体可以指,在外部磁场方向上强磁化的物体,非磁性体可以指,在外部磁场方向上弱磁化的物体。强磁性体可以是铁、钴、镍或它们的合金,非磁性体可以是铝、铜、锰或它们的合金,但这只是示例。
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的布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包括:第一薄膜TL-1,配置在上板部15的底面;以及第二薄膜TL-2,配置在上板部15的顶面。第二薄膜TL-2的厚度可以是1T(或1mm),但这只是示例。
第一薄膜TL-1和第二薄膜TL-2可以设置为,隔着上板部15在纵方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重叠。工作线圈WC可以设置为,在纵方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第一薄膜TL-1和第二薄膜TL-2重叠。
第二薄膜TL-2可以配置在上板部15的顶面,使得其一面与被加热物体HO接触,第二薄膜TL-2可以由强磁性体(例如,不锈钢430)制成。
若强磁性体的第二薄膜TL-2与金属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接触,则可以改变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特性。例如,通过强磁性体的第二薄膜TL-2与被加热物体HO接触,可以改变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特性,从而被加热物体HO感应的磁场的量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工作线圈WC可以对与第二薄膜TL-2接触的金属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进行感应加热。
但是,在第二薄膜TL-2形成为强磁性体的情况下,根据第二薄膜TL-2的形状和厚度,需要传递到被加热物体HO的感应磁场传递到第二薄膜TL-2,从而第二薄膜TL-2被加热,因此反而可能降低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包括具有使自身加热最小化的形状的第二薄膜TL-2。接着,参照图7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可能具有的形状的各种实施例。
图7至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薄膜的形状的例示图。
参照图7,第二薄膜TL-2可以是包括至少一个圆形开环L1、L2的形状。圆形开环L1、L2可以是中心为空且一侧断开的圆形形状。圆形开环L1和L2可以是中心相同、仅直径不同的同心圆。另外,彼此不同直径的圆形开环L1、L2可以彼此连接。
第二薄膜TL-2可以不包括第二薄膜TL-2的中心区域TL-I。第二薄膜TL-2的中心区域TL-I可以指,第二薄膜TL-2的正中央TL-C和从第二薄膜TL-2的正中央TL-C至规定距离的区域,可以指与工作线圈WC的中心区域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工作线圈WC的中心区域可以指,工作线圈WC的正中央WC-C(参照图12)和从工作线圈WC的正中央WC-C(参照图12)至规定距离的区域。
在第二薄膜TL-2包括第二薄膜TL-2的中心区域TL-I而构成的情况下,与工作线圈WC的中心区域重叠,从而结合于第二薄膜TL-2的感应磁场增加。若结合于第二薄膜TL-2的感应磁场增加,则第二薄膜TL-2的加热程度增加,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下降。因此,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可以不包括第二薄膜TL-2的中心区域TL-I。
另外,第二薄膜TL-2的一侧断开的圆形开环L1、L2利用感应磁场而在第二薄膜TL-2流有涡电流(Eddy current)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沿第二薄膜TL-2流动的电流闭环流动。
即,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具有中心为空的开环形状,因此可以使由工作线圈WC感应加热的情形最小化。
另外,第二薄膜TL-2形成至少一个中空空间即狭缝71,从而可以使涡电流的流动最小化,狭缝71可以防止第二薄膜TL-2因热而变形。
接着,参照图8,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在一侧还可以包括凸出部73。第二薄膜TL-2的凸出部73可以起到把手的作用,以便用户容易握持第二薄膜TL-2。
接着,参照图9,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可以包括复数个一侧断开的圆形开环L1、L2,每一个开环的断开的部分可以朝相反方向。即,第一开环L1可以构成为,12点方向的一侧断开,第二开环L2可以构成为,6点方向的一侧断开。
基于相同的原理,参照图10,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可以包括:第一直径的第一开环L1,6点方向的一侧断开;第二直径的第二开环L2,12点方向的一侧断开;以及第三直径的第三开环L3,6点方向的一侧断开。
作为又一实施例,参照图11,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闭环L1、L3和至少一个开环L2、L4。第二薄膜TL-2包括:第一直径的闭环L1;第二直径的开环L2,具有大于第一直径的直径;第三直径的闭环L3,具有大于第二直径的直径;以及第四直径的开环L4,具有大于第三直径的直径,各个环可以具有连接的形状。
另外,第二直径的开环L2可以包括复数个开环部分L2-1、L2-2、L2-3、L2-4、L2-5,第四直径的开环L4可以包括复数个开环部分L4-1、L4-2、L4-3、L4-4、L4-5、L4-6。
即,第二薄膜TL-2是最优化金属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特性的形状,可以具有将开环和闭环组合的形状。另外,开环由复数个开环部分构成,可以使磁场感应最小化。
图12是示出在上板部设置第二薄膜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的图。
图12例示了图7中示出的第二薄膜TL-2的形状,但这仅是示例性的,因此不限于此。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的中心TL-C可以置于工作线圈WC的中心WC-C的垂直方向上,第二薄膜TL-2可以配置在上板部15顶面。
第二薄膜TL-2能够与上板部15分离。因此,第二薄膜TL-2可以仅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配置到上板部15上使用。
接着,参照图13,说明基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的被加热物体HO的材料的加热效率。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的加热效率的图表。
在图13中,第一柱状图1301表示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强磁性体的情况下的加热效率,第二柱状图1303表示被加热物体HO为第一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的加热效率,第三柱状图1305表示被加热物体HO为非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的加热效率,第四柱状图1307表示被加热物体HO为第二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的加热效率。
另外,从图表的左侧依次看,IH(1311)表示不设置第一薄膜TL-1和第二薄膜TL-2的现有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中,按被加热物体HO的特性的加热效率。IH+第一薄膜(1313)表示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设置第一薄膜TL-1的情况下,按被加热物体HO的特性的加热效率。IH+第一薄膜+第二薄膜(1315)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在上板部15的底面设置第一薄膜TL-1且在顶面设置第二薄膜TL-2的情况下,按被加热物体HO的特性的加热效率。IH+感应器(1317)表示在现有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中将由与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不同的形状的金属强磁性体形成的板设置到上板部15的顶面的情况下,按被加热物体HO的特性的加热效率。由与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不同的形状的金属强磁性体形成的板可以指,包括工作线圈WC的中心区域,即中心部填充的形态的圆形板。
参照图13,可知,在现有的感应加热式灶具IH(1311)中,若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强磁性体,则输出为3[kW],若被加热物体HO为第一金属非磁性体,则输出为1.25[kW],若被加热物体HO为非金属非磁性体和第二金属非磁性体,则没有输出。即,可知,在现有的感应加热式灶具IH中,仅在金属强磁性体的情况下加热效率高,在第一金属非磁性体的情况下加热效率低,非金属非磁性体和第二金属非磁性体容器不会被加热。
第一金属非磁性体可以指,与第二金属非磁性体相比,被感应磁场磁化的程度更强的非磁性体。
另外,可知,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追加设置第一薄膜TL-1的实施例(IH+第一薄膜)1313中,若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强磁性体1301,则输出为3[kW],若被加热物体HO为第一金属非磁性体1303,则输出为2.4[kW],若被加热物体HO为非金属非磁性体1305,则输出为2[kW],若被加热物体HO为第二金属非磁性体1307,则输出为1[kW]。即,可知,若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设置第一薄膜TL-1,在金属强磁性体1301的情况下加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同,在第一金属非磁性体1303的情况下加热效率高,非金属非磁性体1305和第二金属非磁性体1307可以被加热。但是,在第二金属非磁性体1307的情况下,与其他容器相比,加热效率可能较差。
另一方面,可知,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追加设置第一薄膜TL-1和第二薄膜TL-2的实施例(IH+第一薄膜+第二薄膜)1315中,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强磁性体1301的情况下,输出为3[kW],在被加热物体HO为第一金属非磁性体1303的情况下,输出同样为3[kW],非金属非磁性体1305和第二金属非磁性体1307的输出为2[kW]。即,可知,若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设置第一薄膜TL-1和第二薄膜TL-2,则与仅设置第一薄膜TL-1的情形相比,在被加热物体HO为金属非磁性体1303、1307的情况下,加热效率上升。
并且,可知,在感应加热式灶具1设置感应器的实施例(IH+感应器)1317中,所有种类的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均下降。这可能意味着,由于感应器是中心部填充的形态的强磁性体圆形板,因此在所有加热容器中加热效率均下降。
因此,通过图13,可知优点是,通过本发明的第二薄膜TL-2的材料、形状、厚度以及布置,第一金属非磁性体(例如,不锈钢304)和第二金属非磁性体(例如,铝)的加热效率变高。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因此,无论被加热物体HO的配置位置和种类如何,都可以对相应的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由此,用户可以在无需判断被加热物体HO是磁性体还是非磁性体的情况下,将被加热物体放置在上板部15上的任意加热区域,因此能够改善使用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灶具1可以用同一热源直接或间接地加热被加热物体,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材料成本。
以上的说明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示例性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因此,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用于解释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来解释,凡在其同等范围内的所欲技术思想均应理解为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包括:
壳体;
盖板,结合于所述壳体的上端,在其顶面具有配置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
工作线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隔热件,设置在所述上板部和所述工作线圈之间;
第一薄膜,设置在所述上板部的底面,被所述工作线圈感应加热;以及
第二薄膜,设置在所述上板部的顶面,与所述被加热物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二薄膜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圆形开环,
所述圆形开环具有中心为空且一侧断开的圆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二薄膜为强磁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二薄膜包括复数个所述圆形开环,
复数个所述圆形开环的中心彼此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复数个所述圆形开环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配置成隔着所述上板部在垂直方向上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配置成与所述工作线圈在垂直方向上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二薄膜能够与所述上板部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工作线圈对与所述第二薄膜接触的金属非磁性被加热物体进行感应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灶具,其中,
所述第一薄膜通过热对流或热传导来加热所述金属非磁性被加热物体。
CN202080105208.3A 2020-10-16 2020-12-15 感应加热式灶具 Pending CN1162356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34141 2020-10-16
KR1020200134141A KR20220050445A (ko) 2020-10-16 2020-10-16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PCT/KR2020/018316 WO2022080587A1 (ko) 2020-10-16 2020-12-15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5632A true CN116235632A (zh) 2023-06-06

Family

ID=81208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5208.3A Pending CN116235632A (zh) 2020-10-16 2020-12-15 感应加热式灶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7305A1 (zh)
EP (1) EP4231779A1 (zh)
KR (1) KR20220050445A (zh)
CN (1) CN116235632A (zh)
WO (1) WO20220805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6374B2 (ja) * 2006-01-27 2011-12-28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US20160014851A1 (en) * 2014-07-14 2016-01-14 Sarge Holding Co., LLC Induction heater coil accessory
FR3041518B1 (fr) * 2015-09-29 2017-10-20 Seb Sa Recipient de cuisson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recuperation d'energie
KR102633797B1 (ko) * 2018-08-31 2024-0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00106784A (ko) * 2019-03-05 2020-09-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31779A1 (en) 2023-08-23
US20230397305A1 (en) 2023-12-07
KR20220050445A (ko) 2022-04-25
WO2022080587A1 (ko)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18569B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having improved use convenience
KR102306813B1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EP3866566B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various objects
KR100688016B1 (ko) 히터유닛을 구비한 전기조리기
EP3869920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having improved usability
EP4274377A1 (en) Cooking appliance
KR102633700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00106784A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CN116235632A (zh) 感应加热式灶具
KR102306561B1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EP3890440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object by induction heating of thin film
KR102633707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102306812B1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US20210259062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having improved usability
KR20230139627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30139625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40021565A (ko) 조리기기
KR20230154670A (ko) 조리기기
KR20230171105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