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2039A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32039A CN116232039A CN202310274070.5A CN202310274070A CN116232039A CN 116232039 A CN116232039 A CN 116232039A CN 202310274070 A CN202310274070 A CN 202310274070A CN 116232039 A CN116232039 A CN 116232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signal
- switch unit
- time
- primary side
- auxiliary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本发明通过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以及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序以及开通时间,不仅能有效解决辅助开关单元在启机过程中应力过大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反激变换器因其成本低、拓扑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小功率开关电源,通常为了提高反激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常见的方法为实现反激变换器初级侧开关管的ZVS,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将辅助绕组整流单元设计为可控的辅助开关单元的反激变换器电路,并且需要分别对初级侧开关单元和辅助开关单元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的现有的反激变换器启机时控制策略如下:T1时间段内,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以及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均关断;T1时间段结束,T2开始,由于此时输出电压未建立,第二控制信号会关闭辅助开关管,防止辅助储能电容电荷被释放,此时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输出电压逐步上升;T2时间段结束,T3时间段开始时刻,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管开通一设定时间,该设定时间满足稳态下实现ZVS的需求。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变换器输出低压大电流场合,比如5V/12A等规格,由于辅助绕组与初级侧绕组以及次级侧绕组无法完全耦合以及启机瞬态电流往往会大于稳态电流,该情形会造成辅助开关单元未开始工作的时候,辅助储能电容上电压的持续升高,因此在第一时间段内结束进入第二时间段时,如图3所示为T2时间段刚开始的细节工作波形图,由于此时第一时间段内辅助储能电容上电压积累的电压足够的高,大于稳态工作时的辅助储能电容上电压,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按稳态工作设定的导通时间控制钳位管的开通,会造成第一个辅助开关管开通周期内产生过大的负向电流,如图3中的t3~t4时间段所示,从而造成启机辅助开关单元应力过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初级侧零电压开关的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以解决现有反激变换器启机过程中,辅助开关单元开始工作时刻,辅助开关单元应力过大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所述反激变换器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所述启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进一步地,所述的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还包括: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频率保持不变,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逐渐上升至占空比预设值;
或,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保持不变,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开关频率逐渐上升至开关频率预设值;
或,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逐渐上升至占空比预设值,并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开关频率逐渐上升至开关频率预设值。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具体为:
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一导通时间,并在经过预设数量的开关周期后,将所述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一导通时间,并在经过预设数量的开关周期后,将所述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二导通时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每个开关周期内,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在导通预设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导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
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导通第一导通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零电压开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
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其具体为: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增加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保持不变;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减小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切换条件,控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反激变换器进入所述第三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预设的切换条件,控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反激变换器进入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大于等于设定的电压阈值,所述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或,
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时间达到切换时间后,所述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装置,所述反激变换器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所述启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二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三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反激变换器中初级侧开关单元以及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序以及开通时间,不仅能有效解决辅助开关单元在启机过程中应力过大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将辅助绕组侧整流管设计为可控开关管的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辅助绕组侧开关单元的启机控制方法的工作波形图;
图3为现有的一种辅助绕组侧开关单元的启机的工作波形图;
图4为本发明中启机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控制工作波形图;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时序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时序图;
图9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时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启机控制装置的模块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申请所应用的反激变换器的电路如图1所示,其具体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电流采样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
所述初级侧电容第一端与初级侧绕组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侧电容第二端连接参考地;所述初级侧绕组第二端与初级侧开关单元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参考地,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第三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次级侧绕组第一端连接所述次级侧整流单元第一端,所述次级侧绕组第二端连接次级侧输出电容第一端,所述次级侧整流单元第二端连接次级侧输出电容第二端;
所述钳位单元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侧绕组第一端,所述钳位单元第二端连接初级侧绕组第二端;所述辅助供电单元包括辅助绕组、辅助开关单元和辅助储能电容,所述辅助绕组第一端连接辅助开关单元第一端,所述辅助绕组第二端连接辅助储能电容第一端,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辅助储能电容第二端,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第三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钳位单元可以为RCD钳位电路或有源钳位电路;次级侧整流单元可以为二极管整流或者同步整流,当为同步整流时,所述副边整流单元还存在第三端,所述第三端接收第三控制信号。
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为在反激变换器的启机过程中,第一时间段内,第一控制信号与第二控制信号分别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以及辅助开关单元均关断,第一时间段结束进入第二时间段时,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依然关断;第二时间段结束进入第三时间段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逐步增长至设定开通时间。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结合附图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这些变化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对这些变化进行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
此外,本申请中公开附图仅为各实施例的示意图,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其重复描述,同时本发明涉及的信号代码等较多,集中说明如下:
Vds_Q1:初级侧功率开关管漏-源极电压;
Vds_Q2:辅助开关管漏-源极电压;
V_c:辅助储能电容电压;
I_Lm:初级侧电感激磁电流;
T1:第一工作模式时间段;
T2:第二工作模式时间段;
T3:第三工作模式时间段;
T3a:第三工作模式时间段中的第一时间段;
Ton_DRV2:第二控制信号导通时间;
DRV1: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通断;
DRV2: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通断。
参考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S102、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S103、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具体地,图5示出了一种本发明用于反激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最初的,反激变换器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关断,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也关断。
进一步的,第一工作模式结束,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软启动,此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导通的频率或者占空比或者频率和占空比均逐步增大,输出电压上升,但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仍关断。
进一步的,在输出电压增大到设定的电压阈值,或者第二工作模式的工作时间达到设定的切换时间,第二工作模式结束并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在第二工作模式结束,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软启动,辅助开关单元Q2导通时间增大至最终稳态工作的导通时长。其中第二控制信号DRV2与第一控制信号DRV1工作在同一个开关周期中。
具体地,图6示出了一种本发明用于反激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的工作波形图。
当在T1时间段,反激变换器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关断,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也关断,此时反激变换器未开始工作。
当T1时间段结束,T2工作时间段开始时刻,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软启动,此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导通的频率或者占空比或者频率和占空比均逐步增大,输出电压上升,但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仍关断。
当输出电压增大到设定的电压阈值,或者第二工作模式的工作时间达到设定的切换时间时,T2工作时间段结束。
当T2工作时间段结束,T3工作时间段开始时刻,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软启动,辅助开关单元Q2的开通时间从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其中第二控制信号DRV2与第一控制信号DRV1工作在同一个开关周期中,同时第一控制信号DRV1与第二控制信号DRV2的工作波形图与图2一致。
具体地,图7示出了一种本发明用于反激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从第一开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具体地,图7示出了一种本发明用于反激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在T3a时间段内导通第一开通时间,在T3a时间段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从第一开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具体地,另一实施例中,图8示出了一种本发明用于反激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在T3a时间段内为第一开通时间,在T3a时间段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二导通时间。
具体地,图10示出的为采用本发明专利和现有的方案实际调试对比的结果,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启机过程中辅助开关单元最大的应力远小于现有方案的应力,有效解决辅助开关单元在启机过程中应力过大的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Vds_max耐压值更小的开关器件,很好的提高了器件的兼容性。
由此可见,使用本发明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解决所述反激变换器在启机时刻辅助开关单元Q2两端电压应力过大的问题,提高反激变换器瞬态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每个开关周期内,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在导通预设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反激变换器在第三工作模式结束之后进入第四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导通第一导通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零电压开通。
具体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主要作用是自适应地调整导通时间,使得在全工况条件下实现ZVS导通,其具体如下: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增加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保持不变;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减小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工作模式在预设的死区时间内利用该部分储存的能量折射到原边以注入主功率管寄生电容与初级侧电感的谐振过程,进一步释放上述寄生电容上剩余的能量,可以实现初级侧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有效降低开关损耗。
参考图1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装置,所述反激变换器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启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二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三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最初的,反激变换器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关断,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也关断。
进一步的,第一工作模式结束,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软启动,此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导通的频率或者占空比或者频率和占空比均逐步增大,输出电压上升,但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仍关断。
进一步的,在输出电压增大到设定的电压阈值,或者第二工作模式的工作时间达到设定的切换时间,第二工作模式结束并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在第二工作模式结束,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软启动,辅助开关单元Q2导通时间增大至最终稳态工作的导通时长。其中第二控制信号DRV2与第一控制信号DRV1工作在同一个开关周期中。
具体地,参考图6,当在T1时间段,反激变换器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关断,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也关断,此时反激变换器未开始工作。
当T1时间段结束,T2工作时间段开始时刻,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控制信号DRV1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Q1软启动,此时初级侧开关单元Q1导通的频率或者占空比或者频率和占空比均逐步增大,输出电压上升,但此时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仍关断。
当输出电压增大到设定的电压阈值,或者第二工作模式的工作时间达到设定的切换时间时,T2工作时间段结束。
当T2工作时间段结束,T3工作时间段开始时刻,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第二控制信号控制DRV2控制辅助开关单元Q2软启动,辅助开关单元Q2的开通时间从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其中第二控制信号DRV2与第一控制信号DRV1工作在同一个开关周期中,同时第一控制信号DRV1与第二控制信号DRV2的工作波形图与图2一致。
具体地,参考图7,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从第一开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在T3a时间段内导通第一开通时间,在T3a时间段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从第一开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具体地,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在T3时间段,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导通时间在T3a时间段内为第一开通时间,在T3a时间段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二导通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每个开关周期内,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在导通预设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反激变换器在第三工作模式结束之后进入第四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导通第一导通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零电压开通。
具体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具体如下: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增加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保持不变;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减小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工作模式在预设的死区时间内利用该部分储存的能量折射到原边以注入主功率管寄生电容与初级侧电感的谐振过程,进一步释放上述寄生电容上剩余的能量,可以实现初级侧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有效降低开关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启机控制装置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启机控制方法中所披露的细节,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所述反激变换器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启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还包括: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频率保持不变,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逐渐上升至占空比预设值;
或,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保持不变,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开关频率逐渐上升至开关频率预设值;
或,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逐渐上升至占空比预设值,并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开关频率逐渐上升至开关频率预设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具体为:
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一导通时间,并在经过预设数量的开关周期后,将所述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线性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
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一导通时间,并在经过预设数量的开关周期后,将所述开通时间调整为第二导通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每个开关周期内,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在导通预设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导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辅助开关单元导通第一导通时间后关闭,并在经过设定的死区时间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零电压开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根据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进行调整,其具体为: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增加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保持不变;
确定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开通前的两端电压差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在下个开关周期中减小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
8.如权力要求1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切换条件,控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反激变换器进入所述第三工作模式。
9.如权力要求8所述的启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预设的切换条件,控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反激变换器进入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大于等于设定的电压阈值,所述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或,
确定所述反激变换器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时间达到切换时间后,所述反激变换器进入第三工作模式。
10.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装置,所述反激变换器包括:初级侧输入电容、初级侧开关单元、钳位单元、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次级侧整流单元、次级侧输出电容和辅助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启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二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初级侧开关单元软启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关断;
第三模式单元,用于在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初级侧开关单元工作,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软启动,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辅助开关单元的开通时间由第一导通时间增大至第二导通时间,所述第二导通时间大于第一导通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工作在同一开关周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4070.5A CN116232039A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4070.5A CN116232039A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32039A true CN116232039A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6580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74070.5A Pending CN116232039A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32039A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10274070.5A patent/CN11623203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79288B (zh) | 强迫式零电压开关反激变换器 | |
CN107979287B (zh) | 用于主开关切换转换的零电压开关式逆变器 | |
US7023186B2 (en) | Two stage boost converter topology | |
EP1202440B1 (en) | Snubber circuit and power converter using the same | |
CN113054848B (zh)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2087146B (zh) | 一种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电路 | |
CN113726166B (zh) | 反激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120487U (zh) | 钳位电路和反激变换器 | |
CN112510976B (zh) | 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
TWI650927B (zh) | 用於主開關切換轉換的零電壓開關式返馳變換器 | |
CN114793069A (zh) | 钳位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的突发功率控制方法及电路 | |
CN108322053B (zh) | 一种降压式变换电路 | |
CN117856602A (zh) | 一种开关变换器的启动控制方法及启动控制电路 | |
CN111884514A (zh) | 正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TWI653813B (zh) | 強迫式零電壓開關返馳變換器及其運行方法 | |
CN116232039A (zh)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启机控制方法及启机控制装置 | |
WO2023010233A1 (zh) | 一种变换器及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3708633B (zh)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反激变换器及控制装置 | |
CN115021578A (zh) | 一种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反激变换器 | |
CN112290789B (zh) | 一种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启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电路 | |
CN114567149A (zh) | 电力转换器控制器、电力转换器及操作电力转换器的方法 | |
CN113708632B (zh) | 反激变换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装置 | |
CN113676052B (zh) | 一种反激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Wang et al. | New digital control method for improving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quasi-resonant flyback converter | |
TW202010231A (zh) | 半橋諧振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操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